CN208011860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11860U
CN208011860U CN201721826860.6U CN201721826860U CN208011860U CN 208011860 U CN208011860 U CN 208011860U CN 201721826860 U CN201721826860 U CN 201721826860U CN 208011860 U CN208011860 U CN 2080118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air
indoor unit
flow deflector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2686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顺博
俞盛飞
吴文清
王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2686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118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118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118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且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具有:设置有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流风扇的室内机主体;以及设置在室内机主体的下方的出风面板,其中,出风面板具有外框和内框,外框和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在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叶片,外框与内框由连杆连接在一起,连杆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出风口的角部延伸,且具有能转动地安装有导风叶片的连杆主体,在轴流风扇的下方、出风面板的上方设置有中央部件,在该中央部件上以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出风口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导流片,该导流片具有进风段,该进风段的端点位于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室内机,尤其涉及具有室内机主体和设置在该室内机主体下方的出风面板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具有:室内机主体,在该室内机主体内设置有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流风扇;以及出风面板,该出风面板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且具有出风口,在该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叶片。
在上述空调室内机中,为增大出风口的出风面积,并考虑布置的便利性,可考虑采用具有方形的外框和方形的内框并由外框和内框围成方形的出风口的出风面板。
不过,在上述情况下,由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不容易吹向出风口的角部,容易导致出风口的出风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且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在该室内机主体内设置有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流风扇;以及出风面板,该出风面板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其中,所述出风面板具有外框和内框,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叶片,并且,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由连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从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角部延伸,且具有能转动地安装有所述导风叶片的连杆主体,在所述轴流风扇的下方、所述出风面板的上方设置有中央部件,在该中央部件上以从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导流片,该导流片具有进风段,所述进风段的端点位于所述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出风面板利用外框和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因此,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并且,能利用设置在中央部件上的导流片对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角部引导,从而防止气流向下直吹,并且,设置在中央部件上的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位于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出风口的角部延伸的连杆的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因此,沿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迎风面或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连杆并沿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进风段的端点位于所述连杆主体的背风面的延长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沿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迎风面或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连杆主体的背风面,避免连杆主体的背风面处的气流不足,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出风口的一条边的过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的垂线比所述第一连杆偏向由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前进侧,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所述第一导流片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流片位于所述垂线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的迎风面将由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朝向所述第一连杆引导。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沿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的迎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一连杆的背风面,避免第一连杆的连杆主体的背风面处的气流不足,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杆包括第二连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连杆比所述垂线偏向所述气流的前进侧,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二导流片,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导流片位于所述垂线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沿第二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二连杆并沿第二连杆的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可进一步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所述第二导流片的背风面的最远离所述垂线的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的延长线上。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沿第二导流片的最远离垂线的点处的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二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并沿第二连杆的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还可采用以下结构: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从而将轴流风扇产生的部分气流中引向出风口的角部,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进风段,所述进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沿所述第二连杆的背风面朝向所述出风面板的角部流动,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朝向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流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同时增加第二连杆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处的气流,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导流片具有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端点比所述连杆靠近所述导流片所在的所述出风口的一条边的过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的垂线。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从而将轴流风扇产生的部分气流中引向出风口的角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容易利用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将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经由连杆主体的迎风面引向出风口的角部,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导流片与所述连杆至少部分重叠,有助于将导流片出风段导出的气流导向连杆。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导流片与连杆的相互配合,能进一步确保流向出风口角部的气流,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连杆位于所述导流片的中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有助于加强导流片和连杆的相互作用,确保流向出风口角部的气流,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优选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边框部件,该边框部件环绕所述轴流风扇设置,所述中央部件具有支承杆,且经由该支承杆与所述边框部件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央部件的固定结构简单。
在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可采用以下结构: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杆位于所述导流片与所述连杆之间,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导流片至少部分与所述支承杆错开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空调室内机,能减小因支承杆的阻挡而对导流片的导流效果造成的影响。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出风面板利用外框和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因此,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并且,能利用设置在中央部件上的导流片对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朝向出风口角部引导,从而防止气流向下直吹,并且,设置在中央部件上的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位于从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出风口的角部延伸的连杆的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因此,沿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迎风面或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连杆并沿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的出风变得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的侧剖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及中央部件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及中央部件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且表示第一连杆附近的结构。
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且表示第二连杆附近的结构。
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的侧剖图。
(符号说明)
1 空调室内机
10 室内机主体
20 出风面板
21 外框
22 内框
23 导风叶片
24 连杆
24A 第一连杆
24B 第二连杆
241A、241B 连杆主体
2411A、2411B 迎风面
2412A、2412B 背风面
242A、242B 连接部
2421A、2421B 迎风面
2422A、2422B 背风面
25 中间连杆
26 中央部件
261 导流片
2611 进风段
2612 出风段
261A 第一导流片
261B 第二导流片
262 支承杆
27 挡风条
28 边框部件
29 转动轴
30 轴流风扇
40 滤网组件
50 热交换器
L 旋转轴线
CX 垂线
YC1~YC3 延长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根据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整体结构的侧剖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及中央部件的俯视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及中央部件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且表示第一连杆附近的结构,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俯视图,且表示第二连杆附近的结构,图6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面板的局部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结构的侧剖图。
此处,为方便说明,将相互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其中,X方向和Y方向对应于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水平面内的方向,Z方向对应于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并且,Y1方向侧、Y2方向侧、X1方向侧、X2方向侧、Z1方向侧和Z2方向侧分别对应于空调室内机的实际安装状态下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下侧和上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具有:室内机主体10,在该室内机主体10内设置有轴流风扇30;以及出风面板20,该出风面板20设置在室内机主体10的下方(Z1方向侧)。
此处,室内机主体10整体大致呈长方体形状,具有顶面、底面和四个侧面,各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JF,各进风口JF处均设有滤网组件40。并且,如图1所示,在室内机主体10内还设置有热交换器50,该热交换器50设置在进风口JF的内侧,且被滤网组件40环绕,并且,在热交换器50的内侧设置有轴流风扇30,该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沿Z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出风面板20具有外框21和内框22,外框21和内框22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CF,在出风口CF内设置有导风叶片23,并且,外框21与内框22由连杆24连接在一起,该连杆24从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一侧朝向出风口CF的角部延伸,且具有能转动地安装有导风叶片23的连杆主体。
此处,出风面板20在沿Z方向观察时呈方形,具有方形的外框21和方形的内框22,由外框21和内框22围成方形的出风口CF,在出风口CF的每条边处设置有一组导风叶片23。
并且,如图1至图3所示,在轴流风扇30的下方、出风面板20的上方设置有中央部件26(在图示的例子中呈朝向轴流风扇30凸起的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其形状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在该中央部件26上以从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一侧朝向出风口CF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导流片261,该导流片261具有进风段2611和出风段2612,其中,进风段2611的端点位于连杆24的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
并且,如图2所示,连杆24偏离出风口CF的角部,连杆24包括第一连杆24A和第二连杆24B,在沿Z方向观察时,出风口CF的一条边的过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的垂线CX比第一连杆24A偏向气流(参照图2中的箭头)的前进侧,且第二连杆24B比垂线CX偏向气流的前进侧。
并且,如图2所示,在沿Z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呈弧形,导流片261包括第一导流片261A和第二导流片261B,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一导流片261A位于垂线CX与第一连杆24A之间,第二导流片261B位于垂线CX与第二连杆24B之间。
此处,如图2所示,在出风口CF的一条边处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杆24A和一个第二连杆24B,且设置有一个第一导流片261A和一个第二导流片261B。
并且,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连杆24A具有:连杆主体241A,在该连杆主体241A上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有导风叶片23;以及连接部242A,该连接部242A比连杆主体241A靠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一侧,且将连杆主体241A与内框22连接,并且,在沿Z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与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配合形成内凹形状,因此,容易利用第一连杆24A的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将轴流风扇30产生的气流经由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引向出风口CF的角部,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类似地,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连杆24B具有:连杆主体241B,在该连杆主体241B上以能转动的方式设置有导风叶片23;以及连接部242B,该连接部242B比连杆主体241B靠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一侧,且将连杆主体241B与内框22连接,并且,在沿Z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与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配合形成内凹形状,因此,容易利用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将轴流风扇30产生的气流经由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引向出风口CF的角部,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处,如图4所示,在第一连杆24A中,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和背风面2412A大致为平面,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和背风面2422A大致为平面,且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与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交叉,连杆主体241A的背风面2412A与连接部242A的背风面2422A大致共面或形成大于连杆主体的迎风面与连接部的迎风面所形成的钝角,有利于将导流片导出的气流沿连接部242A的背风面2422A引导向连杆主体2412A引导,进而导向出风口CF的角部。同样地,如图5所示,在第二连杆24B中,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和背风面2412B大致为平面,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和背风面2422B大致为平面,且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与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交叉,连杆主体241B的背风面2412B与连接部242B的背风面2422B大致共面或形成大于连杆主体的迎风面与连接部的迎风面所形成的钝角,有利于将导流片导出的气流沿连接部242B的背风面2422B引导向连杆主体2412B引导,进而导向出风口CF的角部。
并且,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一连杆24A中,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与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形成钝角,在第二连杆24B中,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与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也形成钝角,因此,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沿连接部242A、242B流向连杆主体241A、241B时气流方向改变较为平缓,不易在连接部242A、242B的迎风面2421A、2421B和连杆主体241A、241B的迎风面2411A、2421B的连接处形成乱流。
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杆24A中,导风叶片23的转动轴29以大致水平的状态与连杆主体241A枢转连接,并且,连接部242A与连杆主体241A的交界处位于内框22与转动轴29之间。同样地,在第二连杆24B中,导风叶片23的转动轴以大致水平的状态与连杆主体241B枢转连接,并且,连接部242B与连杆主体241B的交界处位于内框22与转动轴29之间,因此,有助于简化连杆24的结构,避免导风叶片23转动时与连杆24产生干涉。
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导流片261的进风段2611的端点位于连杆24的连杆主体的背风面的延长线上,导流片261的出风段2612的端点比连杆24靠近垂线CX。具体而言,第一导流片261A的进风段的端点261aA位于第一连杆24A的连杆主体241A的背风面2412A的延长线YC1上,第二导流片261B的进风段的端点261aB位于第二连杆24B的连杆主体241B的背风面2412B的延长线YC2上,第一导流片261A的出风段的端点261bA比第一连杆24A靠近垂线CX,第二导流片261B的出风段的端点261bB比第二连杆24B靠近垂线CX。并且,第二导流片261B的背风面的最远离垂线CX的点X位于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的延长线YC3上,第二导流片261B的进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沿第二连杆241B的背风面朝向出风面板CF的角部流动,第二导流片261B的出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朝向第二连杆241B的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流动。
此处,如图2和图3所示,在出风面板20上还设置有中间连杆25,该中间连杆25将外框21与内框22连接,在沿Z方向观察时,中间连杆25所越过的出风口CF的一条边的过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的垂线CX与中间连杆25重叠,在中间连杆25上安装有驱动导风叶片23转动的步进电机(未图示),第一连杆24A和第二连杆24B相对于中间连杆25大致对称设置,因此,不仅有助于使导风叶片23受力均衡,简化驱动结构,而且利于出风口的外边框设置步进电机,还有利于出风面板的小型化。
并且,如图3和图7所示,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与连杆24至少部分重叠,有助于将导流片出风段导出的气流导向连杆。此处,在Z方向上,连杆24位于导流片261的中部。轴流风扇30吹出的气流经由导流片261的迎风面流向连杆24的连接部,进而沿连杆主体引导向出风口CF角部。
并且,如图7所示,在Z方向上,中央部件26至少部分高于出风面板20,便于在中央部件26上设置导流片261,且中央部件26具有弧形导流面,有利于将轴流风扇等产生的气流引导向出风口CF。
并且,如图1和图7所示,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边框部件28,该边框部件28环绕轴流风扇30设置,中央部件26具有支承杆262,且经由该支承杆262与边框部件28连接,边框部件28可以是排水盘也可以是与排水盘一体形成的导风圈。并且,如图2和图3所示,在沿Z方向观察时,支承杆262位于导流片261与连杆24之间,如图7所示,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至少部分与支承杆262错开设置(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杆262从导流片261所在的一侧朝向径向外侧朝上方延伸)。并且,支承杆262的面向轴流风扇30的一侧为弧面,有助于减小支承杆对气流造成的阻碍。
并且,如图2所示,在出风面板20上还设置有挡风条27,该挡风条27设置于出风口CF的各个角部,且将外框21与内框22连接,能利用挡风条对由周向相邻的导风叶片引导的气流进行分隔,避免由周向相邻的导风叶片引导的气流在出风口处产生相互干涉,从而改善出风口处的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空调室内机1工作时,轴流风扇30旋转,出风面板20的导风叶片23打开一定角度,气流在轴流风扇30的作用下从进风口JF吸入室内机主体10内,并依次流过滤网组件40和热交换器50而朝向空调室内机1的中心部流动。接着,气流流经轴流风扇30而形成螺旋形气流,并流向下方的中央部件26。然后,气流被中央部件26的弧形导流面引导,从出风面板20的中心朝向四周扩散至出风口CF,其中一部分气流由设置在中央部件26上的导流片261导向连杆24再由连杆24导向出风口CF的角部,具体为第一导流片261A的迎风面导出的气流沿第一连杆24A的背风面朝向出风口CF的角部流动,该部分气流从支撑杆262(该支撑杆262将中央部件26与室内机主体10连接在一起)下方穿过并经由连杆24导向出风口CF的角部,以及第二导流片261B的进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沿第二连杆24B的背风面朝向出风面板CF的角部流动,第二导流片261B的出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朝向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流动;另一部分气流由中央部件26引导向出风口的中部;还有一部分气流依次沿第一连杆24A的连接部的迎风面2421A、连杆主体的迎风面2411A朝向出风口CF的角部流动。最后,气流流过出风口CF,并被出风口CF处的导风叶片23引导而吹出至空调室内机1的外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出风面板20利用外框21和内框22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CF,因此,有助于实现360°全周出风,并且,能利用设置在中央部件26上的导流片261对轴流风扇30产生的气流进行引导,从而防止气流向下直吹,并且,设置在中央部件26上的导流片261的进风段的端点位于从轴流风扇30的旋转轴线L一侧朝向出风口CF的角部延伸的连杆24的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因此,沿导流片261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迎风面或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连杆24并沿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CF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导流片261的进风段的端点位于连杆24的连杆主体的背风面的延长线上,因此,沿导流片261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迎风面或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连杆主体的背风面,避免连杆主体的背风面处的气流不足,有助于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导流片261包括第一导流片261A,该第一导流片261A的出风段的迎风面将由轴流风扇30产生的气流朝向第一连杆24A引导,因此,沿第一导流片261A的出风段的迎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一连杆24A的背风面,避免第一连杆24A的连杆主体的背风面处的气流不足,有助于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导流片261包括第二导流片261B,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导流片261B位于垂线CX与第二连杆24B之间,因此,沿第二导流片261B的进风段的端点处的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二连杆24B并沿第二连杆24B的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CF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沿Z方向观察时,连接部242A、242B的迎风面2421A、2421B与连杆主体241A、241B的迎风面2411A、2411B配合形成内凹形状,因此,容易利用连杆24的连接部的迎风面将轴流风扇30产生的气流经由连杆主体的迎风面引向出风口CF的角部,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第二导流片261B的背风面的最远离垂线CX的点X位于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的迎风面的延长线上,因此,沿第二导流片261B的最远离垂线CX的点X处的背风面流动的气流容易流向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的迎风面并沿第二连杆24B的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流动,从而将气流吹向出风口CF的角部,有助于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第二导流片261B的进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沿第二连杆24B的背风面朝向出风面板20的角部流动,第二导流片261B的出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朝向第二连杆24B的连接部的迎风面流动,因此,能同时增加第二连杆24B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处的气流。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与连杆24至少部分重叠,因此,通过导流片261与连杆24的相互配合,能进一步确保流向出风口CF角部的气流,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Z方向上,连杆24位于导流片261的中部,因此,有助于加强导流片261和连杆24的相互作用,确保流向出风口CF角部的气流,使出风口CF的出风变得均匀。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至少部分与支承杆262错开设置,因此,能减小因支承杆262的阻挡而对导流片261的导流效果造成的影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支承杆262的面向轴流风扇30的一侧为弧面,因此,有助于减小支承杆262对气流造成的阻碍。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在沿Z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呈弧形,因此,有助于利用导流片261更为顺畅地引导气流。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室内机主体10整体大致呈立方体形状,但室内机主体的形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变更,例如也可形成为大致呈圆柱形状,还可形成为四棱柱以外的棱柱形状等。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风面板20在沿Z方向观察时大致呈方形,但出风面板的形状也可根据情况适当变更,例如既可形成为在沿Z方向观察时大致呈圆形,也可形成为在沿Z方向观察时呈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等形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出风口CF呈方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出风口形成为多边形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主体10的各侧面均设置有进风口JF,且各进风口JF处均设有滤网组件40,但进风口和滤网组件的数量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出风口CF的一条边处设置有一个第一连杆24A和一个第二连杆24B,且设置有一个第一导流片261A和一个第二导流片261B,但设置在出风口CF的一条边处的第一连杆24A、第二连杆24B、第一导流片261A和第二导流片261B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24包括第一连杆24A和第二连杆24B,但并不局限于此,连杆24也可仅包括第一连杆24A和第二连杆24B中的一方。同样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流片261包括第一导流片261A和第二导流片261B,但并不局限于此,导流片261也可仅包括第一导流片261A和第二导流片261B中的一方。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杆24A中,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和背风面2412A大致为平面,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和背风面2422A大致为平面,在第二连杆24B中,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和背风面2412B大致为平面,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和背风面2422B大致为平面,但并不局限于此,连杆主体241A的迎风面2411A和背风面2412A、连接部242A的迎风面2421A和背风面2422A也可形成为曲面,连杆主体241B的迎风面2411B和背风面2412B、连接部242B的迎风面2421B和背风面2422B也可形成为曲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沿Z方向观察时,导流片261呈弧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导流片的形状也可根据需要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导流片261的进风段的端点位于连杆24的连杆主体的背风面的延长线上,但并不局限于此,导流片的进风段的端点大致位于连杆的连杆主体的延伸方向上即可。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具有:室内机主体,在该室内机主体内设置有旋转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流风扇;以及出风面板,该出风面板设置在所述室内机主体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面板具有外框和内框,所述外框和所述内框围成多边形的出风口,在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叶片,并且,所述外框与所述内框由连杆连接在一起,所述连杆从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的角部延伸,且具有能转动地安装有所述导风叶片的连杆主体,
在所述轴流风扇的下方、所述出风面板的上方设置有中央部件,在该中央部件上以从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朝向所述出风口侧延伸的方式设置有导流片,该导流片具有进风段,所述进风段的端点位于所述连杆主体的延长线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段的端点位于所述连杆主体的背风面的延长线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包括第一连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出风口的一条边的过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的垂线比所述第一连杆偏向由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的前进侧,
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一导流片,所述第一导流片具有进风段和出风段,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流片位于所述垂线与所述第一连杆之间,并且,所述第一导流片的出风段的迎风面将由所述轴流风扇产生的气流朝向所述第一连杆引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包括第二连杆,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连杆比所述垂线偏向所述气流的前进侧,
所述导流片包括第二导流片,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导流片位于所述垂线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
所述第二导流片的背风面的最远离所述垂线的点位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的延长线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
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进风段,所述进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沿所述第二连杆的背风面朝向所述出风面板的角部流动,
所述第二导流片具有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背风面导出的气流朝向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部的迎风面流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片具有出风段,所述出风段的端点比所述连杆靠近所述导流片所在的所述出风口的一条边的过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的垂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具有连接部,该连接部比所述连杆主体靠所述轴流风扇的旋转轴线一侧,且将所述连杆主体与所述内框连接,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连接部的迎风面与所述连杆主体的迎风面配合形成内凹形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导流片与所述连杆至少部分重叠。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下方向上,所述连杆位于所述导流片的中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边框部件,该边框部件环绕所述轴流风扇设置,所述中央部件具有支承杆,且经由该支承杆与所述边框部件连接。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杆位于所述导流片与所述连杆之间,在沿水平方向观察时,所述导流片至少部分与所述支承杆错开设置。
CN201721826860.6U 2017-12-22 2017-12-22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80118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6860.6U CN208011860U (zh) 2017-12-22 2017-12-22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6860.6U CN208011860U (zh) 2017-12-22 2017-12-22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11860U true CN208011860U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80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6860.6U Active CN208011860U (zh) 2017-12-22 2017-12-22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118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3461C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02475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87B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JP535945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ケーシング、および化粧パネル
CN107401776A (zh) 空调室内机
JP4052264B2 (ja)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CN207146545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422418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5987427A (zh) 空气调节器
CN107449038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644905A (zh) 出风风道结构和空调器
CN110762614A (zh) 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8709250A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72798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7345709A (zh) 导风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5834911B2 (ja) 空調室内機
CN20801186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73349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862678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60669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558507U (zh) 出风框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8669661U (zh) 风机组件及空调器
CN207975820U (zh) 出风面板和空调室内机
CN20918110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9558544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