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77344U -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 Google Patents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77344U
CN207977344U CN201820269889.7U CN201820269889U CN207977344U CN 207977344 U CN207977344 U CN 207977344U CN 201820269889 U CN201820269889 U CN 201820269889U CN 207977344 U CN207977344 U CN 2079773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ups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high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6988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德
蔡增光
曾国书
张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NJIA PHOTOELECTRIC CO Ltd
Excellence Opto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IANJIA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NJIA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NJIA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6988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773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773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773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lluminated Signs And Luminous Advertising (AREA)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包含至少二光杯与一复合材料座,该复合材料座具有一第一表面、相邻的一第二表面、一第三表面与背对的一第四表面,该至少二光杯形成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二表面设置极性不同且对应该光杯数量的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至少二第二金属板,该至少二第一、二金属板的一端分别穿过该复合材料座而延伸至该光杯内而形成二电极接点,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的另一端则延伸至该第四表面上而形成一外露散热构造;据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且该第一金属板可同时作为散热构造使用,快速将热直接传导至发光二极管元件之外而利用空气对流进行散热而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于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尤其涉及于一种具有两个以上光杯且侧面出光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冷光发光元件,其发光原理是在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上施加顺向偏压(电流),利用二极管内电子与电洞互相结合,而将能量转换为光的形式,能量释出时便可以发光。发光二极管的优点在于体积小、寿命长、驱动电压低、反应速率快、耐震性特佳,能够配合各种设备的轻、薄及小型化的需求,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的产品。
在长时间且高亮度的使用下,如户外广告牌、煞车灯、交通号志灯等等,发光二极管元件由于长时间使用,会处于高热的环境下,而在高热的环境下,发光二极管元件的材料寿命会快速的衰减,因此发光二极管元件在封装时,需要考虑如何快速的将热导出,以增加发光二极管元件的使用寿命。
如中国台湾公告第I438948号专利,其揭露了一种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其让发光二极管的正负极分别打线电性连接一电连接部,该电连接部供焊接于一基板上,且为了散热需求更于该二电连接部上分别设置一散热部(散热鳍片),以藉由散热鳍片的快速导热提高散热效果。
然而,此现有技术,为了散热的需求,其必须使用相当占用体积的散热鳍片,虽然达到的散热目的,然而散热鳍片的设置,导致发光二极管无法紧密排列,因而单位面积的流明度,无法满足如车灯、投影机等需要极高亮度的需求,且难以整合多颗不同波长输出的发光二极管为单一发光二极管元件,满足多种波长光源输出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爰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满足高亮度且多种波长光源输出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包含至少二光杯与一复合材料座,其中该复合材料座具有一第一表面、相邻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相邻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三表面与背对该第一表面的一第四表面,该至少二光杯分别具有由上而下渐缩的一容置空间,且该至少二光杯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二表面具有极性不同且对应该光杯数量的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至少二第二金属板,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的一端分别穿过该复合材料座,而延伸至对应的该光杯的该容置空间内而形成二电极接点,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的另一端则分别延伸至该第四表面上而形成一外露散热构造。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容置空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为选自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与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至少二光杯为横向并排在一起。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容置空间设置一电性连接该二电极接点的发光二极管且填充一密封该发光二极管的封装材料。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第二表面的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焊接于一电路板上。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延伸至该第三表面而构成该外露散热构造。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至少二光杯的容置空间的形状为相同。
上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中,该至少二光杯的容置空间的形状为不相同。
据此,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为一体成形的,换句话说,该电极接点与该外露散热构造为一体的,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可同时作为电极与散热构造使用,因此发光二极管元件内部的热可以藉由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直接高效的传导至发光二极管元件之外,进而利用空气对流进行散热而提高散热效果,由于其结构简洁不占用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至少二光杯可以并列排放且由侧面出光,其没有过热的问题,可以满足高亮度且多种波长光源输出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光杯的开口形状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不同光杯的容置空间形状组合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目的及功效,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认同,兹列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图2与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另一角度局部结构图与使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具有两个以上光杯且侧面出光发光二极管的封装结构,其为藉由焊垫61电性接合于一电路板60上,其封装结构包含至少二光杯10与一复合材料座20,其中该至少二光杯10分别具有由上而下渐缩的一容置空间11。
请一并参阅图4所示,该至少二光杯10可以为横向并排在一起,该至少二光杯10的数量为依需求设置,最佳为二个(如图3),或者也可以为三个(如图4),然而更多数量时亦可以实施而没有限制。
请再同时参阅图1与图2所示,该复合材料座20具有一第一表面21、相邻该第一表面21的一第二表面22、相邻该第一表面21的一第三表面23与背对该第一表面21的一第四表面24,该至少二光杯10设置于该第一表面21上,该第二表面22具有极性不同且对应该光杯10数量的至少二第一金属板30与至少二第二金属板31,该第二表面22的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30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31为分别焊接于该电路板60上(如图3所示)。
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30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31的一端分别穿过该复合材料座20,而延伸至对应的该光杯10的该容置空间11内而形成二电极接点32,该容置空间11设置一电性连接该二电极接点32的发光二极管40且填充一密封该发光二极管40的封装材料50,在实际结构上,该发光二极管40的一极可以直接设置于该第一金属板30的电极接点32上,而另一极则利用打线(图未示)电性连接该第二金属板31的电极接点32,亦即该第一金属板30的电极接点32与该第二金属板31的电极接点32,分别作为该发光二极管40的两电极使用。
请再一并参阅图5所示,该容置空间11具有一开口111,该开口111为选自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与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其只要是封闭的几何图形即可,图5列出了其可能的形状,但并不以此为限,实际实施结构为依据光学结构设计而定。
请再同时参阅图1与图2所示,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30的另一端则分别延伸至该第四表面24上而形成一外露散热构造33。值得一提的是,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30可以为延伸至该第三表面23而构成该外露散热构造33,因此该第一金属板30可具有更大面积的该外露散热构造33,可以增加该发光二极管40的散热效率。
本新型的该第一金属板30可以电性连结该发光二极管40发热的电极,以藉由该第一金属板30的该外露散热构造33,来增加散热的效率。
另请参阅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至少二光杯10,其容置空间11的形状可以为相同或不相同而具有多种组合,如可以是直线形态、圆弧形态或直线与圆弧的组合形态,并可具有不同的高度、宽度、斜率(直线)与曲度(圆弧)等等,不同组合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射效果,端赖实际使用需求而设计,如图6所示,为列出可能的组合,但实际并不以此限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的优点至少包含:
1.该第一金属板可同时作为电极与散热构造使用,因此发光二极管元件内部的热可以直接高效的传导至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外侧,进而利用空气对流进行散热而提高散热效果。
2.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洁不占用空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该至少二光杯可以并列排放且由侧面出光,其没有过热的问题,可以满足高亮度且多种波长光源输出的需求。
3.该第一金属板可以更延伸至该第三表面而具有更大面积的该外露散热构造,可以提供更大的散热效果,于连接该发光二极管较热的电极时,可以藉由设置于外侧的外露散热构造,进一步利用空气的对流进行散热,可以增加散热的效率。
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具体说明,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其他任何等效变换均应俱属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至少二光杯,该至少二光杯分别具有由上而下渐缩的一容置空间;
一复合材料座,该复合材料座具有一第一表面、相邻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相邻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三表面与背对该第一表面的一第四表面,该至少二光杯设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二表面具有极性不同且对应该光杯数量的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至少二第二金属板,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的一端分别穿过该复合材料座,而延伸至该容置空间内而形成二电极接点,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的另一端则分别延伸至该第四表面上而形成一外露散热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具有一开口,该开口为选自多边形、圆形、椭圆形与其组合所组成的群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光杯为横向并排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容置空间设置一电性连接该二电极接点的发光二极管且填充一密封该发光二极管的封装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表面的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与该至少二第二金属板焊接于一电路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第一金属板延伸至该第三表面而构成该外露散热构造。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光杯的容置空间的形状为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二光杯的容置空间的形状为不相同。
CN201820269889.7U 2018-02-24 2018-02-24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Active CN2079773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69889.7U CN207977344U (zh) 2018-02-24 2018-02-24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69889.7U CN207977344U (zh) 2018-02-24 2018-02-24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77344U true CN207977344U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67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69889.7U Active CN207977344U (zh) 2018-02-24 2018-02-24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773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78838B2 (en) Light emitting bulb
US11543081B2 (en) LED assembly with omnidirectional light field
JP6038175B2 (ja) 照明アセンブリ、光源、及び照明器具
CN101408302A (zh) 具良好散热性能的光源模组
TWI613842B (zh) 發光裝置
JP6616088B2 (ja) Ledアセンブリー及びこのledアセンブリーを用いたled電球
US8017968B2 (en) Light-emitting diode chip package bod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09000106A1 (fr) Dispositif électroluminescent
US7928459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package including thermoelectric element
JP2014207446A (ja) エピタキシャル構造とパッケージ基板を一体化したled部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748462B2 (en) Floating heat sink support with conductive sheets and LED package assembly for LED flip chip package
JP2006319290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光源ユニット及びバルブ型発光ダイオード光源
CN207977344U (zh)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侧面出光的发光二极管高散热封装结构
JP6495307B2 (ja) Led照明装置
JP6210720B2 (ja) Ledパッケージ
CN102263185A (zh) 热辐射散热发光二极管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KR100634317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패키지
KR20110056704A (ko) 발광 소자 패키지
JP3216471U (ja) 少なくとも2つのカップ部を備え、側面から出光する放熱性能が高い発光ダイオードのパッケージ構造
CN213071164U (zh) 一种绝缘隔离的发光二极管
TWI390761B (zh) 發光二極體封裝
TWM558469U (zh) 可撓曲高亮度發光二極體
TWM561903U (zh) 具有至少二光杯且側面出光的發光二極體高散熱封裝結構
TWI476968B (zh) 發光裝置
CN103762299A (zh) 一种散热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