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74719U - 内开内倒外开窗 - Google Patents

内开内倒外开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74719U
CN207974719U CN201820250515.0U CN201820250515U CN207974719U CN 207974719 U CN207974719 U CN 207974719U CN 201820250515 U CN201820250515 U CN 201820250515U CN 207974719 U CN207974719 U CN 2079747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sh frame
window
window sash
ope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5051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先武
王�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uzhou Meigu Door and Windo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Mei Gu Door And Windo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Mei Gu Door And Window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Mei Gu Door And Window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5051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747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747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747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开内倒外开窗,内开内倒外开窗的窗框上通过内开内倒合页与大窗扇框连接,小窗扇框通过外开滑撑与大窗扇框连接,小窗扇框内安装有玻璃组成玻璃窗扇。小窗扇框锁紧在大窗扇框上时,旋转大窗扇框把手在至水平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同时内开;小窗扇框锁紧在大窗扇框上时,旋转大窗扇框把手至垂直向上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同时内倒;旋转大窗扇框把手至垂直向下位置,大窗扇框锁紧在窗框上,然后将小窗扇框把手旋转至水平状态,带动外开滑撑动作,实现玻璃窗扇外开。实现了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整体内开以及内倒,玻璃窗扇的外开多种打开方式,满足人们多种不同的需要。

Description

内开内倒外开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门窗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内开内倒外开窗。
背景技术
现代的窗户由窗框、窗扇和活动构件(铰链、执手、滑轮等)等部分组成。窗框负责支撑窗体的主结构。
目前,人们所使用的窗户大都只能单纯地实现内开、外开、内开内倒等功能,窗户打开的方式过于单一,不能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开内倒外开窗,能够实现窗户的多种打开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内开内倒外开窗,所述内开内倒外开窗包括:窗框和玻璃窗扇,所述窗框包括通过窗框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窗框和内侧窗框,所述玻璃窗扇包括小窗扇框和安装于所述小窗扇框内的玻璃,所述小窗扇框包括通过小窗扇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小窗扇框和内侧小窗扇框,所述内开内倒外开窗还包括大窗扇框,所述大窗扇框包括通过大窗扇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大窗扇框和内侧大窗扇框,所述大窗扇框通过内开内倒合页与所述窗框连接,所述小窗扇框通过外开滑撑与所述大窗扇框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窗框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外侧横向型材和外侧竖向型材,所述外侧横向型材上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槽口朝外,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的上表面设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集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设置有连通所述集水槽与所述排水槽的排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槽的内侧的所述外侧横向型材设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槽的槽口处设置有沿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的外端部向下的凸出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槽的下槽壁自内而外向下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外侧横向型材和所述外侧竖向型材通过铸铝角码连接,所述铸铝角码的一个连接头为大连接头,另一个连接头为小连接头,所述小连接头与所述外侧横向型材连接,所述大连接头与所述外侧竖向型材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等压胶条,所述大窗扇框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等压胶条搭接于所述外侧大窗扇框上。
进一步的,所述玻璃与所述小窗框之间设置有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垫块与所述小窗扇框间隔胶条之间设置有玻璃间隔胶条,所述玻璃间隔胶条与所述小窗扇框间隔胶条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内开内倒外开窗的窗框通过内开内倒合页与大窗扇框连接,小窗扇框通过外开滑撑与大窗扇框连接,在小窗扇框内安装有玻璃组成玻璃窗扇。小窗扇框锁紧在大窗扇框上时,旋转大窗扇框上的把手在至水平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实现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的同时内开;小窗扇框锁紧在大窗扇框上时,旋转大窗扇框上的把手至垂直向上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实现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的同时内倒;旋转大窗扇框上的把手至垂直向下位置,大窗扇框锁紧在窗框上,然后旋转小窗扇框上的把手,将小窗扇框上的把手旋转至水平状态,带动外开滑撑动作,实现玻璃窗扇的外开。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能够实现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整体的内开以及内倒,玻璃窗扇单独的外开多种打开方式,满足了人们多种不同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向断面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外侧窗框的外侧横框和外侧竖框连接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外侧窗框的外侧横框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区域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排水槽上槽壁上表面的集水槽与排水孔结构的放大的俯视图;
图7是图1的内开内倒外开窗的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内倒状态时的左视图;
图8是图1的内开内倒外开窗的大窗扇框和玻璃窗扇内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9是图1的内开内倒外开窗的玻璃窗扇外开状态时的俯视图;
图中,箭头的方向表示雨水的流动方向;
图中,1-窗框间隔胶条,2-窗框,21-外侧横框,211-排水槽,212-凸出部,213-排水孔,214-集水槽,215-条状凸起,216-外侧横框安装腔,22-内侧窗框,23-外侧竖框,231-外侧竖框安装腔,3-大窗扇框,31-外侧大窗扇框,32-内侧大窗扇框,4-小窗扇框,41-外侧小窗扇框,42-内侧小窗扇框,5-压条,6-中空玻璃,61-玻璃片,62-铝基,63-干燥粉,64-密封胶,7-密封胶条,8-玻璃密封胶,9-垫块,10-铸铝角码,101-小连接头,102-大连接头,11-等压胶条,12-大窗扇框间隔胶条,13-小窗扇框间隔胶条,14A-把手A,14B-把手B,15-玻璃间隔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以及图2共同所示,一种内开内倒外开窗,它包括窗框2和玻璃窗扇,窗框2包括通过窗框间隔胶条1连接的外侧窗框和内侧窗框22,玻璃窗扇包括小窗扇框4和安装在小窗扇框4内的玻璃,小窗扇框4包括通过小窗扇间隔胶条13连接的外侧小窗扇框41和内侧小窗扇框42。内开内倒外开窗还包括大窗扇框3,大窗扇框3包括通过大窗扇间隔胶条12连接的外侧大窗扇框31和内侧大窗扇框32,大窗扇框3通过内开内倒合页与窗框2连接,小窗扇框4通过外开滑撑与大窗扇框3连接。内开内倒合页与外开滑撑皆为外购件,是门窗结构中的常用件,属于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小窗扇框4锁紧在大窗扇框3上时,旋转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在至水平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实现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的同时内开;小窗扇框4锁紧在大窗扇框3上时,旋转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至垂直向上位置,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实现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的同时内倒;旋转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至垂直向下位置,大窗扇框3锁紧在窗框上,然后旋转小窗扇框4上的把手,将小窗扇框4上的把手旋转至水平状态,带动外开滑撑动作,实现玻璃窗扇的外开。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能够实现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的内开以及内倒,玻璃窗扇单独的外开多种打开方式,满足了人们多种不同的需要。
在内侧小窗扇框42上安装有压条5,玻璃安装在压条5和内侧小窗扇框42之间,在压条5和玻璃之间设置有密封胶条7。在外侧小窗扇框41和玻璃之间设置有玻璃密封胶8。在玻璃和小窗扇框4之间设置有垫块9,在垫块9与小窗扇框间隔胶条13之间设置有玻璃间隔胶条15,并且玻璃间隔胶条15与小窗扇框间隔胶条13固定连接。
玻璃优选使用中空玻璃6。中空玻璃6的玻璃片61与玻璃片61之间通过密封胶64进行粘合固定,保证玻璃片61与玻璃片61之间的连接处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和水密性,玻璃片61与玻璃片61之间还设置有含有干燥粉63的铝基62,铝基62通过密封胶64固定在玻璃片61上,干燥粉63保证玻璃片61与玻璃片61之间的空隙干燥,因为潮湿的空气会使密封胶64的粘合强度下降,进而影响气密性和水密性,而且潮湿的空气受热膨胀度大,严重时会使玻璃片61变形。
可以利用改变窗框间隔胶条1、小窗扇框间隔胶条13以及大窗扇框间隔胶条12的长度进行产品系列的调整。采用了断桥式的结构,可以有效降低铝合金型材的热传导,具有实施方便,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并提高了室内外之间的气密性,水密性。
结合图2、图3、图4、图5以及图6共同所示,外侧窗框包括通过铸铝角码10连接在一起的外侧横向型材21和外侧竖向型材23,外侧横向型材21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槽口朝外的排水槽211,在排水槽211的上槽壁的上表面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集水槽214,在排水槽211的上槽壁设置有连通集水槽214与排水槽211的排水孔213,在排水孔213中安装防风帽(图中未示出),防风帽为外购件,并且防风帽为门窗结构中的常用件,在雨水天气时,可以通过防风帽上的活动件进行排水,当遭遇台风天气时,在风的压力下,活动件关闭,类似于单向阀的工作过程,能够有效地防止雨水的倒灌。防风帽的结构为公知常识,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在外侧横向型材21上设置有排水槽211,导致外侧横向型材安装腔216的空间减小,而外侧竖向型材23的外侧竖向型材安装腔231的大小不变,所采用的铸铝角码10的一个连接头为大连接头102,另一个连接头为小连接头101,小连接头101与外侧横向型材21的外侧横向型材安装腔216连接,大连接头102与外侧竖向型材23的外侧竖向型材安装腔231连接。
根据雨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往低处的常识,在集水槽214内侧的外侧横向型材21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起215,使得渗入到窗框2内的雨水快速地流向集水槽214进行汇集。
在排水槽211的槽口处设置有沿排水槽21的上槽壁的外端部向下的凸出部212,在台风天气时,能够对台风有一定的遮挡作用,并且能够进一步遮挡排水槽211上的排水孔213以及防风帽,使得内开内倒外开窗整体的结构更加美观。
排水槽211的下槽壁自内而外向下倾斜,更加有利于雨水的排出。
通过窗框2和玻璃窗扇外侧渗进内开内倒外开窗的雨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通过玻璃扇框4和窗框2上的排水孔下落,现有技术中的扇框型材和窗框型材上都设置有排水孔,并在集水槽214中汇集,通过安装在外侧横向型材21上的排水孔213中的防风帽落入到排水槽211中被排出。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排水孔213设置在外侧横向型材21的外侧表面上时,汇集的雨水只能沿水平方向排出外侧窗框,该排水方式能够实现雨水垂直排出外侧窗框,加快了排水速度,提高了排水效率。
在窗框2上设置有等压胶条11,等压胶条11固定在窗框间隔胶条1上,内开内倒外开窗的大窗扇框3处于关闭状态时,等压胶条11搭接在外侧大窗扇框31上,等压胶条11与整个外侧大窗扇框31接触,增大了等压胶条11与外侧大窗扇框31的接触面积,能够更好地起到密封作用。在下雨时,外侧窗框与外侧大窗扇框31以及等压胶条11之间形成等压腔,使得汇集的雨水更加顺利地通过防风帽排出。
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内倒时,结合图1以及图7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通过旋转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A14A,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公知的具有内开内倒功能的连动五金机构,把手A14A处于垂直向上状态时,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处于内倒状态,此时,小窗扇框4上的把手B14B处于垂直向下状态,玻璃窗扇锁紧在大窗扇框3上。想要使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处于锁紧状态时,将把手A14A旋转至垂直向下状态即可。把手A14A在旋转操作时,大窗扇框3一定要压在窗框2上,否则易有误操作。
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内开时,结合图1以及图8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通过旋转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A14A,带动内开内倒合页动作,当然,也可以选用其他公知的具有内开内倒功能的连动五金机构,把手A14A处于水平状态时,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处于内开状态,此时,小窗扇框4上的把手B14B处于垂直向下状态,玻璃窗扇锁紧在大窗扇框3上。想要使大窗扇框3和玻璃窗扇整体处于锁紧状态时,将把手A14A旋转至垂直向下状态即可。把手A14A在旋转操作时,大窗扇框3一定要压在窗框2上,否则易有误操作。
玻璃窗扇外开时,结合图1以及图9共同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内开内倒外开窗通过旋转小窗扇框4上的把手B14B,带动外开滑撑动作,此时,大窗扇框3上的把手A14A处于垂直向下状态,大窗扇框3锁紧在窗框2上。把手B14B处于水平状态时,玻璃窗扇处于外开状态。把手B14B在旋转操作时,玻璃窗扇一定要压在大窗扇框3上,否则易有误操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外侧窗框”、“内侧窗框”、“外侧小窗扇框”、“内侧小窗扇框”、“外侧大窗扇框”、“内侧大窗扇框”、“外侧横向型材”、“外侧竖向型材”、“上槽壁”、“下槽壁”、“上表面”、“外端部”、“垂直向上”、“垂直向下”、“水平”、“内开”、“内倒”、“外开”等描述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内开内倒外开窗,所述内开内倒外开窗包括:窗框和玻璃窗扇,所述窗框包括通过窗框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窗框和内侧窗框,所述玻璃窗扇包括小窗扇框和安装于所述小窗扇框内的玻璃,所述小窗扇框包括通过小窗扇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小窗扇框和内侧小窗扇框,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内倒外开窗还包括大窗扇框,所述大窗扇框包括通过大窗扇间隔胶条连接的外侧大窗扇框和内侧大窗扇框,所述大窗扇框通过内开内倒合页与所述窗框连接,所述小窗扇框通过外开滑撑与所述大窗扇框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窗框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外侧横向型材和外侧竖向型材,所述外侧横向型材上设置有排水槽,所述排水槽的槽口朝外,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的上表面设置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集水槽,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设置有连通所述集水槽与所述排水槽的排水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的内侧的所述外侧横向型材设置有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的条状凸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的槽口处设置有沿所述排水槽的上槽壁的外端部向下的凸出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的下槽壁自内而外向下倾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横向型材和所述外侧竖向型材通过铸铝角码连接,所述铸铝角码的一个连接头为大连接头,另一个连接头为小连接头,所述小连接头与所述外侧横向型材连接,所述大连接头与所述外侧竖向型材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上设置有等压胶条,所述大窗扇框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等压胶条搭接于所述外侧大窗扇框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与小窗框之间设置有垫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开内倒外开窗,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与所述小窗扇框间隔胶条之间设置有玻璃间隔胶条,所述玻璃间隔胶条与所述小窗扇框间隔胶条连接。
CN201820250515.0U 2018-02-11 2018-02-11 内开内倒外开窗 Active CN2079747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0515.0U CN207974719U (zh) 2018-02-11 2018-02-11 内开内倒外开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0515.0U CN207974719U (zh) 2018-02-11 2018-02-11 内开内倒外开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74719U true CN207974719U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67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50515.0U Active CN207974719U (zh) 2018-02-11 2018-02-11 内开内倒外开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7471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4820A (zh) * 2019-07-18 2019-09-27 黄小青 一种独立内开窗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4820A (zh) * 2019-07-18 2019-09-27 黄小青 一种独立内开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974713U (zh) 内开内倒金刚网窗
CN207974742U (zh) 隐藏排水内开内倒窗
CN207974719U (zh) 内开内倒外开窗
CN207974720U (zh) 内开内倒扇中扇金刚网窗
CN207974751U (zh) 外开隐纱窗
CN1944933B (zh) 一种内外平开多功能窗
CN207974721U (zh) 扇中扇手摇外开金刚网窗
CN207377386U (zh) 一种铝合金内开窗
CN216007468U (zh) 一种玻璃幕墙转角开启改进构造结构
CN2816284Y (zh) 具有防水、隔热、隔音性能的节能门窗系统
CN210049776U (zh) 隐藏式防风排水窗
CN211573163U (zh) 一种高层建筑的铝合金门窗防水结构
CN207974709U (zh) 隐藏式排水窗及其窗框型材
CN209704369U (zh) 一种提升内平开内倒一体窗
CN204002369U (zh) 一种隔热折叠推拉阳台窗
CN207879209U (zh) 一种外开窗排水结构
CN207377376U (zh) 一种铝合金内开窗
CN207377395U (zh) 一种铝合金内开窗
CN206438924U (zh) 一种穿条隔热推拉窗
CN218541958U (zh) 一种密封性好的断桥铝合金窗
CN2648018Y (zh) 隔热平开内倒铝合金密封门窗
CN220522420U (zh) 一种带窗台单元式幕墙内平开隔热窗结构
CN209457701U (zh) 沉降式排水断桥窗
CN218815982U (zh) 一种用于高层建筑的新型门窗
CN209413696U (zh) 一种模块化纱窗的平开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05

Address after: 221000 No. 8 East Third Ring Road, Jinshanqiao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Wang Yi

Patentee after: Xuzhou Meigu Door and Window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00 No. 7027 Dongtai Road, Dongcheng Street, Linqu County,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o-patentee before: Zhou Xianwu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Mei Gu door and window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