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72770U -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72770U
CN207972770U CN201820276213.0U CN201820276213U CN207972770U CN 207972770 U CN207972770 U CN 207972770U CN 201820276213 U CN201820276213 U CN 201820276213U CN 207972770 U CN207972770 U CN 207972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ebuoy
rodlike
narrow
accommodation space
repea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7621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炜鑫
黄技
周洁华
钟佩君
赖芷媚
李焕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27621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72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72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7277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包括气体产生装置和救生圈,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设置于救生圈空腔内,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由两个相对应的储液槽和阀门组成,两个储液槽分别设有注液管,注液管穿出救生圈本体与外部相通,所述两个储液槽之间设有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所述的两个储液槽分别设有长条状开口,所述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阀门,阀门可以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内上下运动。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折叠为棒状携带、运输,有效地提高空间利用率,而且在充气与放气之间的转换简单方便,可重复注液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命救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救生圈是在生命救援技术领域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水上救生设备,其构成通常由软木、泡沫塑料或其他比重较小的轻型材料外面包上帆布、塑料等,现已广泛应用于海上救生,水上救生的各个方面,不足之处是现有的救生圈不能压缩,所占空间过大,当需要配备或运输大量救生圈时,会浪费较大的空间,且易损坏;同时现在也有一些可压缩的救生圈,却因不可以重复利用造成浪费,从而不能得到推广,所以现在老式救生圈仍占据着主流市场,带来的许多不方便仍然没办法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充气与放气的转换简单、方便,可以重复利用,又可以折叠成棒状方便携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包括气体产生装置和救生圈,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设置于救生圈空腔内,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由两个相对应的储液槽和阀门组成,两个储液槽分别设有注液管,注液管穿出救生圈本体与外部相通,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通过注液管与救生圈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注液管上设有螺旋盖,所述两个储液槽之间设有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底侧设有凹槽,凹槽与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之间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垫片,所述的两个储液槽分别设有长条状开口,长条状开口位于垫片上侧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阀门,阀门可以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内上下运动。
所述的阀门上部为内设中空的长方体,其外侧均布有圆形通孔与中空相连通,其下端设有两片具有弹性叉开的挡片,所述的凹槽内竖直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凹槽上侧的垫片相抵,另一端固设在凹槽底侧。
所述救生圈的一侧设有放气孔。
所述的救生圈的外表面涂装有反光条。
所述的救生圈本体通过绳索系有口哨。
所述的救生圈可以气体产生装置为起始部分卷折成棒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放气及压缩后,可以折叠成棒状携带、运输等,极大程度地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中设有两个储液槽,两个储液槽之间设有上窄下宽的空间,且该空间内设有阀门可实现打开及关闭溶液流出反应生成气体的长条状开口,充气与放气的转换简单、方便,并可重复注液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展开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折叠成棒状的剖面图;
图3为实用新型的长条状开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产生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阀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长条状开口关闭状态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长条状开口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中:1气体产生装置、2救生圈、3储液槽、4注液管、5螺旋盖、6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7凹槽、8垫片、9弹簧、10长条状开口、11阀门、12圆形通孔、13挡片、14放气孔、15反光条、16口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7所示,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包括气体产生装置1和救生圈2,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1设置于救生圈2空腔内。
参照图1-4所示,所述气体产生装置1由两个相对应的储液槽3和阀门11组成,两个储液槽3分别设有注液管4,注液管4穿出救生圈2本体与外部相通,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1通过注液管4与救生圈2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注液管4上设有螺旋盖5,所述两个储液槽3之间设有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底侧设有凹槽7,凹槽7与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之间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垫片8,所述的两个储液槽3分别设有长条状开口10,长条状开口10位于垫片8上侧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所述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阀门11,阀门11可以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上下运动。
参照图5-7所示,所述的阀门11上部为内设中空的长方体,其外侧均布有圆形通孔12与中空相连通,其下端设有两片具有弹性叉开的挡片13,所述的凹槽7内竖直设有弹簧9,所述弹簧9的一端与凹槽7上侧的垫片8相抵,另一端固设在凹槽7底侧,向下按压阀门11时,阀门11通过挡片13与垫片8接触,挡片13卡置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部下侧,并封闭住长条状开口10,阻止反应液从长条状开口10流出;当继续向下按压阀门11时,阀门11借用弹簧9的反作用力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向上弹跳一定距离后,阀门11的挡片13远离垫片8,垫片8上侧的长条状开口10被打开,装有不同的两种相互反应溶液分别从两个储液槽3的长条状开口10流入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进行反应生成气体,气体从阀门11的中空转向圆形通孔12进入救生圈2内。
参照图1所示,所述救生圈2的一侧设有放气孔14。
所述的救生圈2的外表面涂装有反光条15。
所述的救生圈2本体通过绳索系有口哨16。
参照图2所示,所述的救生圈2通过放气孔14排放完气体经压缩后,可以气体产生装置1为起始部分卷折成棒状。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使用前,将阀门11下按,让阀门11的挡片13卡置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的下侧,并封闭住长条状开口10,然后拧开螺旋盖5,往两个注液管4中分别注入Al2(SO)4和NaHCO3溶液;使用时,通过对阀门11进行按压,阀门11通过挡片13作用于垫片8下侧的弹簧9,弹簧9由于反向力作用,将阀门11向上推行一定距离,并卡于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缩口处,此时,位于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下两侧的长条状开口10被打开,两种不同的反应溶液分别从两个储液槽3的长条状开口10流入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混合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从阀门11上端均布的圆形通孔12溢出,进入救生圈2的空腔内对压缩的救生圈2进行充气;使用结束后,打开放气孔14放出救生圈2内的气体和其它生成物,将阀门11按压复原至关闭状态,拧开螺旋盖5,往两个注液管4中分别注满对应的两种反应溶液,拧上螺旋盖5,最后沿救生圈2的气体产生装置1为起始部分卷折成棒状,方便于携带、运输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包括气体产生装置(1)和救生圈(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1)设置于救生圈(2)空腔内,所述气体产生装置(1)由两个相对应的储液槽(3)和阀门(11)组成,两个储液槽(3)分别设有注液管(4),注液管(4)穿出救生圈(2)本体与外部相通,所述的气体产生装置(1)通过注液管(4)与救生圈(2)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注液管(4)上设有螺旋盖(5),所述两个储液槽(3)之间设有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底侧设有凹槽(7),凹槽(7)与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之间设有向内侧突出的垫片(8),所述的两个储液槽(3)分别设有长条状开口(10),长条状开口(10)位于垫片(8)上侧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所述的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设有与之相匹配的阀门(11),阀门(11)可以在上窄下宽的容纳空间(6)内上下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门(11)上部为内设中空的长方体,其外侧均布有圆形通孔(12)与中空相连通,其下端设有两片具有弹性叉开的挡片(13),所述的凹槽(7)内竖直设有弹簧(9),所述弹簧(9)的一端与凹槽(7)上侧的垫片(8)相抵,另一端固设在凹槽(7)底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2)的一侧设有放气孔(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2)的外表面涂装有反光条(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2)本体通过绳索系有口哨(1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2)可以气体产生装置(1)为起始部分卷折成棒状。
CN201820276213.0U 2018-02-27 2018-02-2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72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76213.0U CN207972770U (zh) 2018-02-27 2018-02-2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76213.0U CN207972770U (zh) 2018-02-27 2018-02-2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72770U true CN207972770U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67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76213.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72770U (zh) 2018-02-27 2018-02-2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7277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9570A (zh) * 2019-06-29 2019-09-27 吉林大学 一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腿套连接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79570A (zh) * 2019-06-29 2019-09-27 吉林大学 一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腿套连接设备
CN110279570B (zh) * 2019-06-29 2021-02-02 吉林大学 一种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腿套连接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530504A1 (en) Fuel cartridge with flexible liner
CN207972770U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棒状救生装置
CN109677774B (zh) 一种具有打气出液的容器
CN100491194C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充气水上救生装置
CN2910571Y (zh) 带墨盒架的墨盒
CN204399454U (zh) 一种溺水救生手表
CN206243412U (zh) 一种内乘式救生球
CN105819086B (zh) 一种压动打开的容器
CN209535415U (zh) 快速充气救生装置
CN205696361U (zh) 一种带救生绳索的救生书包
CN107618747A (zh) 组合盖及具有该组合盖的密封容器
CN205440815U (zh) 游泳自动充气救生两用项圈
CN211649187U (zh) 一种按压进气阀和放气阀为一体的装置
CN211511339U (zh) 一种有盖水杯的保温杯套
CN108245021A (zh) 手压咖啡机
CN201128538Y (zh) 接着剂软管容器用安全物
CN207174394U (zh) 组合盖及具有该组合盖的密封容器
CN108729145A (zh) 一种洗衣机自动投放装置
CN203107454U (zh) 一种单兵水上救生药盒
CN204280208U (zh) 包装袋
CN201800902U (zh) 网式充气救生装置
CN201046801Y (zh) 携带式容器组合结构
CN207393443U (zh) 一种新型可替换气嘴总成的微型手指按压气囊泵
CN207804150U (zh) 单向阀式皂液器
CN214325341U (zh) 一种便携式压缩救生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6

Termination date: 201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