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67408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67408U
CN207967408U CN201820316767.9U CN201820316767U CN207967408U CN 207967408 U CN207967408 U CN 207967408U CN 201820316767 U CN201820316767 U CN 201820316767U CN 207967408 U CN207967408 U CN 2079674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pting hole
main part
insulating body
electric connector
accep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167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柱东
李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3167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67408U/zh
Priority to US16/004,469 priority patent/US10305206B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674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674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多个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一个收容孔收容一个相应的导电端子,每一个收容孔具有多个内侧面,包括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在每一个收容孔中,第一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均与第二收容孔连通,第二收容孔包括相对第一收容孔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以及沿绝缘本体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和固持部均收容于第二收容孔中,且相对于绝缘本体的X轴倾斜设置。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将导电端子稳定固定于绝缘本体中,避免导电端子受力后移位。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平面栅格数组电连接器广泛应用于电子领域,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以实现芯片模块与电路板间信号和数据的传输。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多个导电端子,当该电连接器将芯片模块与电路板连接时,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芯片模块的导电片相压接,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则通过焊料与电路板的导电片相焊接,从而形成芯片模块与电路板间的信号传输。
随着电子产品的功能增强,电子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连接器也布设得越来越密集,因此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越做越小,使得导电端子本身的强度越来越弱,并且强度减弱的导电端子的弹性也随之减小。为避免在将导电端子组装入绝缘本体的收容孔的过程中,出现导电端子变形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收容孔的尺寸需大于导电端子的尺寸,且具有一定的富余。
当芯片模块通过按压方式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时,由于收容孔的尺寸大于导电端子的尺寸,易导致导电端子受力后移位,进而导致导电端子无法完全与芯片模块或电路板形成良好接触,影响芯片模块与电路板间的信号传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将导电端子稳定固定于绝缘本体中,避免导电端子受力后移位。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包括绝缘本体和多个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一个收容孔收容一个相应的导电端子,每一个所述收容孔具有多个内侧面,包括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在每一个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收容孔和所述第三收容孔均与所述第二收容孔连通,所述第二收容孔包括相对所述第一收容孔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以及沿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上端延伸的弹性臂和自所述主体部下端延伸的连接部,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弯折延伸的固持部;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持部均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孔中,且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收容孔和所述第三收容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孔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弯折延伸、位于所述固持部上方的连料部,所述连料部和所述固持部位于同一平面。
可选地,所述固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的角度范围在155°-160°。
可选地,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持部之间设置有封闭状的形变槽。
可选地,所述收容孔的其中一个内侧面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所述固持部与所述内侧面之间存在间距,所述间距朝所述固持部的自由端方向逐渐变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主体部侧边的支撑部,以支撑所述主体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收容孔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包括和所述第二收容孔连通的第一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三收容孔连通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主体部接触;
所述第一侧面的延伸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以及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的内侧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三收容孔。
可选地,所述第三收容孔呈三角柱形。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面不超过所述主体部左右两侧间的中心线。
可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上表面形成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横截面由下至上逐渐变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和多个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每一收容孔包括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又包括相对第一收容孔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以及沿绝缘本体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导电端子的主体部和固持部均收容于第二收容孔中,且相对于绝缘本体的X轴倾斜设置,第一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分别位于主体部的相对两侧,弹性臂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收容孔的上方,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导电端子稳定固定于绝缘本体中,避免导电端子受力后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绝缘本体的俯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绝缘本体的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中的导电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导电端子的仰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图未示)至印刷电路板(图未示),请参阅图1,该电连接器10包括绝缘本体100以及多个收容于绝缘本体100的导电端子200,绝缘本体100具有上表面101和与上表面101相对的下表面102,当电连接器10与芯片模块连接后,上表面101更靠近芯片模块。
请一并参阅图2,绝缘本体100设有多个收容孔110,多个收容孔110在绝缘本体100内呈M行×N列的栅格状排列,本实施例中,所述行沿绝缘本体100的X轴设置,所述列沿绝缘本体100的Y轴设置。一收容孔110收容一个相应的导电端子200。
请参阅图3和图4,每个收容孔110具有多个内侧面,其中一个内侧面1101平行于绝缘本体100的X轴。在每个收容孔110中,收容孔110包括第一收容孔111、第二收容孔112和第三收容孔113,第一收容孔111和第三收容孔113均与第二收容孔112连通,第二收容孔112又包括相对第一收容孔111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1121,以及沿绝缘本体100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1122。
请一并参阅图5,每一导电端子200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210,自主体部210上端延伸的弹性臂220和自主体部210下端延伸的连接部230。弹性臂220具有良好的弹性且伸出于绝缘本体100外,连接部230连接有焊接部240,焊接部240与主体部210大致呈九十度弯折,并通过焊料将导电端子200焊接至印刷电路板。
导电端子200还包括自主体部210的侧边弯折延伸的固持部250,固持部250与主体部210连接的一侧边为固定端,另一侧边为自由端。
可选地,导电端子200还包括自主体部210的侧边弯折延伸的连料部260,连料部260和固持部250位于主体部210的同一侧,连料部260位于固持部250的上方,且和固持部250位于同一平面。
如图6所示,固持部250与主体部之间形成的角度α,其范围在155°-160°。
主体部210和固持部250之间设置有形变槽270,形变槽270呈封闭的结构,数量至少为一个。形变槽270具有抗挤压性,当将导电端子200组装入绝缘本体100的收容孔110中时,固持部250受力后挤压形变槽270,使得主体部210分摊的力较少,导电端子200不易变形,降低组装后导电端子200的不良率。
连接部230的下端与焊接部240连接,上端和主体部210之间形成隔槽280,形变槽270设置于隔槽280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部210在固持部250的下方设置有延伸部290,延伸部290位于隔槽280的侧边,在将导电端子200组装入绝缘本体100的过程中,延伸部290可平衡主体部210的受力,使得组装后的导电端子200更牢固、稳定,降低不良率。
请参阅图7,主体部210和固持部250均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中,且相对于绝缘本体100的X轴倾斜设置,第一收容孔111和第三收容孔113分别位于主体部210的相对两侧,弹性臂2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收容孔111的上方。
示例性地,若以弹性臂220延伸的方向为前方,则第一收容孔111和第三收容孔113分别位于主体部210的前后两侧,其中,弹性臂220可部分或者全部位于第一收容孔111的上方。当芯片模块通过按压方式与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200电性连接时,导电端子200的弹性臂220受力后,因主体部210和固持部250相对于绝缘本体100的X轴倾斜设置,可避免导电端子200移位。
固持部250与内侧面1101之间存在间距,且间距朝固持部250的自由端方向逐渐变小。
绝缘本体100上还设置有位于主体部210侧边的支撑部120,以支撑主体部210,支撑部120和第三收容孔113位于主体部210的同一侧。
支撑部120包括和第二收容孔112连通的第一侧面121,以及与第三收容孔113连通的第二侧面122,第一侧面121和主体部210接触,可选地,第一侧面121不超过主体部210左右两侧间的中心线;第一侧面121的延伸面和第二侧面122、以及平行于绝缘本体100的X轴的内侧面1101围合形成第三收容孔113。
可选地,第三收容孔113呈三角柱形。
请再次参阅图1,支撑部120还包括延伸出绝缘本体上表面101形成的柱状部123,柱状部123的横截面由下至上逐渐变小。当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接触的过程中,柱状部123可支撑芯片模块,防止芯片模块过度下压。可选地,柱状部123呈梯形柱形。
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120也可未延伸出绝缘本体上表面101,如,支撑部120的上表面可平齐于绝缘本体100的上表面101,或者低于绝缘本体100的上表面101,同样地能够起到支撑主体部210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0和多个收容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200,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110,每一收容孔110包括第一收容孔111、第二收容孔112和第三收容孔113,第二收容孔112又包括相对第一收容孔111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1121,以及沿绝缘本体100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1122,导电端子200的主体部210和固持部250均收容于第二收容孔112中,且相对于绝缘本体100的X轴倾斜设置,第一收容孔111和第三收容孔113分别位于主体部210的相对两侧,弹性臂22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收容孔111的上方,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将导电端子200稳定固定于绝缘本体100中,避免导电端子200受力后移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至印刷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本体和多个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一个收容孔收容一个相应的导电端子,每一个所述收容孔具有多个内侧面,包括第一收容孔、第二收容孔和第三收容孔,在每一个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第一收容孔和所述第三收容孔均与所述第二收容孔连通,所述第二收容孔包括相对所述第一收容孔斜向设置的侧向收容孔,以及沿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方向设置的水平收容孔;
所述导电端子包括主体部、自所述主体部上端延伸的弹性臂和自所述主体部下端延伸的连接部,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弯折延伸的固持部;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持部均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孔中,且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收容孔和所述第三收容孔分别位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侧,所述弹性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收容孔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弯折延伸、位于所述固持部上方的连料部,所述连料部和所述固持部位于同一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持部与所述主体部之间形成的角度范围在155°-16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和所述固持部之间设置有封闭状的形变槽。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容孔的其中一个内侧面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所述固持部与所述内侧面之间存在间距,所述间距朝所述固持部的自由端方向逐渐变小。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主体部侧边的支撑部,以支撑所述主体部,所述支撑部和所述第三收容孔位于所述主体部的同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包括和所述第二收容孔连通的第一侧面,以及与所述第三收容孔连通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主体部接触;
所述第一侧面的延伸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以及平行于所述绝缘本体的X轴的内侧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三收容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收容孔呈三角柱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面不超过所述主体部左右两侧间的中心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还包括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上表面形成的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横截面由下至上逐渐变小。
CN201820316767.9U 2018-03-07 2018-03-07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79674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16767.9U CN207967408U (zh) 2018-03-07 2018-03-07 电连接器
US16/004,469 US10305206B1 (en) 2018-03-07 2018-06-11 Electrical connec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16767.9U CN207967408U (zh) 2018-03-07 2018-03-07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67408U true CN207967408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7415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16767.9U Active CN207967408U (zh) 2018-03-07 2018-03-07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674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15994B2 (en) Card edge connector having less resonance
CN101453088B (zh) 电连接器
US2007001537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112688Y (zh) 电连接器
CN201440492U (zh) 电连接器
US9848493B1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having improved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lines
CN207765665U (zh) 电连接器
CN207967408U (zh) 电连接器
CN208014937U (zh) 电连接器
CN201199556Y (zh) 电连接器
CN208014936U (zh) 电连接器
CN207925711U (zh) 电连接器
CN213071644U (zh) 转接板及转接器
CN207765649U (zh) 一种导电端子和电连接器
US10305206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8189823U (zh) 电连接器
WO2004010749A3 (en) Interconnection system
CN207504213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6195001U (zh) 卡缘连接器
US1049806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7459240U (zh) 电连接器
CN104064896A (zh) 弯式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及通信组件
CN207765731U (zh) 一种多触点电连接器
US9022810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universal structure for different contacts
US20090227149A1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Derun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269 Huitong Road, Fenghu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ming Street, No. thirty-three Road, 9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run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