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65311U - 镜头组件 - Google Patents

镜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65311U
CN207965311U CN201820249487.0U CN201820249487U CN207965311U CN 207965311 U CN207965311 U CN 207965311U CN 201820249487 U CN201820249487 U CN 201820249487U CN 207965311 U CN207965311 U CN 207965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lens
lens assembly
image side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494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万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filed Critical AAC Technologies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494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65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65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65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一体成型的筒壁和位于所述筒壁的像侧并承接所述筒壁的支架,所述筒壁包括水平延伸并形成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支架包括承接所述第二筒壁的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一表面,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的内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内侧面上设有光吸收层,所述光吸收层为蜂窝状结构。该支架可以有效削弱杂光,保证良好的成像品质。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该支架的镜头组件。

Description

镜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镜头组件。
【背景技术】
光学镜头组件广泛应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玩具,工业探测,汽车车载摄像头和医疗等领域。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具有摄像功能的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光学镜头组件广泛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光学镜头组件在使用时,由于光的反射作用,在成像过程中,从各个角度射至镜头组件的光容易在镜头组件内发生多次反射,形成杂光干扰,因而在实拍画面中容易出现较明显的杂光,降低成像品质。
例如,光经过镜筒射入支架的边缘时,通过反射会再次进入镜筒内部,形成杂光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镜头组件,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一体成型的筒壁和位于所述筒壁的像侧并承接所述筒壁的支架,所述筒壁包括水平延伸并形成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支架包括承接所述第二筒壁的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一表面,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的内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内侧面上设有光吸收层,所述光吸收层为蜂窝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光吸收层是通过三维打印形成的。
优选的,所述内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光吸收层。
优选的,所述镜头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设置于所述镜片组的像侧的滤光片和传感器。
优选的,所述镜片组沿光轴方向自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镜片、第一遮光片、第二镜片、第二遮光片、第三镜片、遮光板、第三遮光片、第四镜片、压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的第一表面上和内侧面设置光吸收层,吸收进入到第一表面和内侧面的对成像效果形成影响的杂光,大大削减镜筒内杂光的反射现象,有效弱化了杂光对镜头组件的干扰,有效提升了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镜头组件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镜筒的立体图;
图3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以及其各方面的优点。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提供以下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附图中位置而言。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镜头组件100,所述镜头组件100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1,所述镜筒1包括一体成型的筒壁20和位于所述筒壁20的像侧并承接所述筒壁20的支架10,所述筒壁20包括水平延伸并形成通光孔26的第一筒壁201及自所述第一筒壁201向像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202,所述支架10包括承接所述第二筒壁202的顶壁101和自所述顶壁101向像侧弯折延伸的侧壁102,所述顶壁101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一表面101a,所述侧壁102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101a相接的内侧面102a,所述第一表面101a和所述内侧面102a上设有光吸收层30,所述光吸收层30为由若干凹坑形成的蜂窝状结构。
在光线进入第一表面101a上的光吸收层30后,在光吸收层30的平面坑壁上不断反射,消耗杂光能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壁101的第一表面101a上及侧壁102的内侧面102a上设置有光吸收层30,可以有效削减入射第一表面101a和内侧面102a上的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吸收对成像效果产生干扰的杂光,防止了光线的进一步反射,从而有效弱化了镜头组件内部的杂光现象,有效地提升了成像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吸收层30是通过三维打印形成的。
所述镜头组件100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22和遮光件,遮光件夹设在镜片组任意两相邻镜片之间。具体地,遮光件包括遮光片23和遮光板24。
如图1所示,镜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收容空间内部的压环25,镜片组夹设在镜筒1和压环25之间。压环可以紧固镜头组件内部的镜片组以及夹设在镜片组之间的遮光件等组成部分,对整个镜头组件内部结构起到稳固作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的第一表面上和内侧面设置光吸收层,吸收进入到第一表面和内侧面的对成像效果形成影响的杂光,大大削减镜筒内杂光的反射现象,有效弱化了杂光对镜头组件的干扰,有效提升了成像品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包括具有收容空间的镜筒,所述镜筒包括一体成型的筒壁和位于所述筒壁的像侧并承接所述筒壁的支架,所述筒壁包括水平延伸并形成通光孔的第一筒壁及自所述第一筒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第二筒壁,所述支架包括承接所述第二筒壁的顶壁和自所述顶壁向像侧弯折延伸的侧壁,所述顶壁包括朝向像侧的第一表面,所述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的内侧面,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内侧面上设有光吸收层,所述光吸收层为蜂窝状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吸收层是通过三维打印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面上设置有所述光吸收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镜片组、设置于所述镜片组的像侧的滤光片和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镜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镜片组沿光轴方向自物侧至像侧包括第一镜片、第一遮光片、第二镜片、第二遮光片、第三镜片、遮光板、第三遮光片、第四镜片、压环。
CN201820249487.0U 2018-02-09 2018-02-09 镜头组件 Active CN207965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9487.0U CN207965311U (zh) 2018-02-09 2018-02-09 镜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9487.0U CN207965311U (zh) 2018-02-09 2018-02-09 镜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65311U true CN207965311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7390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49487.0U Active CN207965311U (zh) 2018-02-09 2018-02-09 镜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653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312A (zh) * 2021-12-20 2022-04-29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亮背景成像条件下的镜筒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312A (zh) * 2021-12-20 2022-04-29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一种适用于亮背景成像条件下的镜筒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97125A (zh) 盖板、摄像模组和移动终端
CN104865680B (zh) 光学镜头及应用该光学镜头的电子设备
CN210694016U (zh) 镜头保护装置和手机保护套
CN207965311U (zh) 镜头组件
CN210090801U (zh) 镜头模组
CN207008259U (zh) 摄像模组
CN203149258U (zh) 一种摄像头结构
US10656370B2 (en) Lens module
CN205484798U (zh) 激光测距装置、摄像装置及终端
CN108375819A (zh) 镜头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208351109U (zh) 遮光片及镜头组件
CN207965299U (zh) 镜筒及镜头组件
CN207965440U (zh) 压环及镜头组件
CN208172280U (zh) 镜片及镜头组件
CN208351037U (zh) 滤光片及镜头组件
CN207457668U (zh) 防眩光摄影装置
CN209845029U (zh) 具有翻转摄像头的手机
TW201232144A (en) Shielding plate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CN207427219U (zh) 电子设备
CN207529085U (zh) 一种镜头组件
CN204086800U (zh) 一种自洁净激光背投影屏幕
CN206523690U (zh) 镜头模组
CN206990842U (zh) 一种遮光圈及微型镜头
CN206523683U (zh) 镜头模组
CN205844623U (zh) 一种全息内视镜镜头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509

Address after: No. 8, 2 floor, 85 Cavendish Science Park Avenue, Singapore

Patentee after: Raytheon solutions Pte Ltd

Address before: No. 8, 1st floor, Tongj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ilding, 10 65th Street, Hongmao Bridge, Singapore

Patentee before: Raytheon Technology (Singapore)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