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63218U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63218U
CN207963218U CN201820170413.8U CN201820170413U CN207963218U CN 207963218 U CN207963218 U CN 207963218U CN 201820170413 U CN201820170413 U CN 201820170413U CN 207963218 U CN207963218 U CN 207963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tube
refrigerant
refrigerating plant
fluid reservoir
refrigeran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041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清伟
席战利
刘军
陈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041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63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63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63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冷凝器,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排气口相连;蒸发器,蒸发器的第一端与回气口相连;节流元件,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蒸发器的第二端相连;储液罐,储液罐内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节流元件的第二端与液相区连通;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串联在回气口和蒸发器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气相区或液相区;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二端与气相区或液相区连通;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可对节流元件进口前的冷媒流体过冷并且对回气进行过热。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无论是回热型储液罐,还是换热型储液罐,均是在储液罐内部布置盘管换热器。该盘管换热器可对从蒸发器流出的冷媒进行过热,同时该盘管换热器可对流向冷凝器的冷媒过冷。然而,这种回热型储液罐或者换热型储液罐,虽然具有过冷和过热效果,但需要在储液罐内部布置盘管换热器,这对储液罐的结构尺寸及加工工艺有一定要求,生产成本较高,并且不便于维修保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可对节流元件进口前的冷媒流体过冷并且对回气进行过热,同时不必在储液罐内部另外布置盘管换热器,方便维修和保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相连;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内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液相区连通;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串联在所述回气口和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相区或所述液相区;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气相区或所述液相区连通;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位于所述储液罐外侧的部分相连;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气相区连通;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串联在所述第三连接管上且在从储液罐到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设置储液罐、换热装置、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和单向阀,并且换热装置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串联在回气口和蒸发器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气相区或液相区,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气相区或液相区连通,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管的位于储液罐外侧的部分相连,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单向阀串联在第三连接管上且在从储液罐到第二连接管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由此,当制冷装置制冷时,由于冷媒在流经第二冷媒流路时,可对第一冷媒流路中的冷媒过热,从而提高流向压缩机的冷媒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流向压缩机的冷媒全部为气态冷媒,避免压缩机产生液击现象,同时由于储液罐的液相区与节流元件连通,从而保证流向节流元件的第二端的冷媒全为液态,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装置的性能,还避免了在储液罐内部另外布置盘管换热器,方便维修和保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储液罐的体积,进而有利于优化储液罐的结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中冷媒的流向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中冷媒的流向相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液相区。
具体地,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从所述储液罐的顶部伸入所述液相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
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储液罐的中部位置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内且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上方。
可选地,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相区。
具体地,还包括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且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下方。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
制冷装置100;
压缩机1;排气口1a;回气口1b;
冷凝器2;
蒸发器3;
节流元件4;
储液罐5;第一壁孔51;第二壁孔52;第三壁孔53;第四壁孔54;
换热装置6;第一冷媒流路61;第二冷媒流路62;
第一连接管7;
第二连接管8;
第三连接管9;单向阀91;
第四连接管101;
第五连接管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制冷装置100可以是单冷型空调器,还可以是冰箱等。当制冷装置100为单冷型空调器时,其可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节流元件4、储液罐5、换热装置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和单向阀91。
如图1所示,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a和回气口1b。冷媒可从回气口1b进入压缩机1内,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从排气口1a排出。关于压缩机1的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冷凝器2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下端)与排气口1a相连,蒸发器3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下端)与回气口1b相连,节流元件4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下端)与蒸发器3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上端)相连。
如图1所示,储液罐5内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可以理解的是,流入储液罐5内的冷媒可在储液罐5内实现气态冷媒和液态冷媒的分离,从而形成气相区和液相区。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与液相区连通。由此,可保证流向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的冷媒全为液态,从而有利于提高节流元件4的节流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蒸发器3的换热能力。
换热装置6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61和第二冷媒流路62,第一冷媒流路61串联在回气口1b和蒸发器3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右端)连接至气相区或液相区。换言之,可以是第二冷媒流路62连接至气相区,也可以是第二冷媒流路62连接至液相区。例如,储液罐5上设有第四壁孔54,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图1中示出的右端)通过下述的第五连接管102连接至气相区或液相区,第五连接管102可直接与第四壁孔54连通或者穿过第四壁孔54并伸入到储液罐5内以与气相区或液相区相连通。
第一连接管7的第一端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上端)相连,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与气相区或液相区连通。换言之,可以是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通,也可以是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与液相区连通。例如,储液罐5上设有第二壁孔52,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可直接与第二壁孔52相连通或者穿过第二壁孔52并伸入到储液罐5内以与气相区或液相区相连通。
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管8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二端(例如,图1中示出的左端)相连,第二连接管8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管7的位于储液罐5外侧的部分相连。
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通。例如,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端(图1中示出的上端)连接至第二连接管8,储液罐5上设有第一壁孔51,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可直接与第一壁孔51相连通或者穿过第一壁孔51并伸入到储液罐5内以与气相区相连通。
如图1所示,单向阀91串联在第三连接管9上且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单向导通。换言之,单向阀91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导通,在从第二连接管8到储液罐5的方向上不导通。
具体而言,当制冷装置100在制冷运行过程中,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1a排出并流向冷凝器2,经过冷凝器2时可与周围空气进行换热,随后冷媒流向第一连接管7,冷媒在流经第一连接管7时,分成两路:
其中一路冷媒经过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流入储液罐5并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由于气相区与液相区之间的压力差和/或液态冷媒的自重流向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接着经过节流元件4的节流降压后流入蒸发器3,并在蒸发器3内与室内空气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随后流向换热装置6的第一冷媒流路61、并在第一冷媒流路61中与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换热,最后经过回气口1b回到压缩机1;
另一路冷媒从第一连接管7直接流向第二连接管8并在第二连接管8内高速流动,由于冷媒在第二连接管8高速流动,这样第二连接管8的与第三连接管9的接口位置处会产生负压,并且由于单向阀91的作用(单向阀91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导通,在从第二连接管8到储液罐5的方向上不导通),根据引射原理,第二连接管8内高速流动的冷媒会通过第三连接管9抽吸储液罐5内的气态冷媒以使其流入第二连接管8并与第二连接管8内的冷媒一起流入第二冷媒流路62,由于流入第二冷媒流路62的冷媒温度较高,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过热,同时自身被冷却,随后经过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流入储液罐5内,并对储液罐5内的冷媒进行过冷且自身再次进行气液分离,以此往复。
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由于冷媒在流经第二冷媒流路62时,可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过热,从而提高流向压缩机1的冷媒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流向压缩机1的冷媒全部为气态冷媒,避免压缩机1产生液击现象,同时由于储液罐5的液相区与节流元件4连通,从而保证流向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的冷媒全为液态,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装置100的性能,还避免了在储液罐5内部另外布置盘管换热器,方便维修和保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储液罐5的体积,进而有利于优化储液罐5的结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通过设置储液罐5、换热装置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和单向阀91,并且换热装置6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61和第二冷媒流路62,第一冷媒流路61串联在回气口1b和蒸发器3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连接至气相区或液相区,第一连接管7的第一端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与气相区或液相区连通,第二连接管8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管8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管7的位于储液罐5外侧的部分相连,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单向阀91串联在第三连接管9上且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单向导通,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由于冷媒在流经第二冷媒流路62时,可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过热,从而提高流向压缩机1的冷媒的温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流向压缩机1的冷媒全部为气态冷媒,避免压缩机产生液击现象,同时由于储液罐5的液相区与节流元件4连通,从而保证流向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的冷媒全为液态,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装置100的性能,还避免了在储液罐5内部另外布置盘管换热器,方便维修和保养,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减小储液罐5的体积,进而有利于优化储液罐5的结构尺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冷媒流路61中冷媒的流向和第二冷媒流路62中冷媒的流向相反。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和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充分换热,有利于提高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的过热效果,同时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自身被冷却并流向储液罐5内时、可对储液罐5内的冷媒进行过冷,有利于保证流向节流元件4的冷媒全为液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对压缩机1内的冷媒的过冷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制冷装置100的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四连接管101,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一端与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图1中所示的上端)相连,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二端伸入液相区。例如,如图1所示,储液罐5上设有第三壁孔53,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二端穿过第三壁孔53并伸入到液相区内。具体地,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二端从储液罐5的顶部伸入液相区。由此,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流向节流元件4的冷媒全为液态,从而有利于提高节流元件4的节流能力,进而有利于提高蒸发器3的换热能力。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液相区的底部还设有液体出口,第四连接管101与液体出口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节流元件4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提高节流元件4对流经其的冷媒的节流降压效果。
具体地,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伸入气相区。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提高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在储液罐5内气液分离的效果。
具体地,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储液罐5的中部位置处。例如,如图1所示,储液罐5上设有第二壁孔52,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穿过第二壁孔52并伸入到储液罐5的中部位置处。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在储液罐5内气液分离的效果。
可选地,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伸入气相区内且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上方。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保证更多温度较高的冷媒气体流入第三连接管9,第三连接管9内的冷媒气体在引射作用下可流入第二连接管8,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管8内的冷媒的温度,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的过热效果。
具体地,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上具有向上的弯头。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进一步保证更多温度较高的冷媒气体流入第三连接管9,第三连接管9内的冷媒气体在引射作用下可流入第二连接管8,从而有利于提高第二连接管8内的冷媒的温度,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的过热效果。
可选地,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连接至气相区。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提高被冷却后的冷媒通过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流入储液罐5时对储液罐5内的冷媒的过冷效果,同时有利于提高从第二冷媒的第一端流入储液罐5的冷媒的气液分离的效果。
具体地,制冷装置100还包括第五连接管102,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相连,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二端伸入气相区且第二端的端面位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下方。例如,储液罐5上设有第四壁孔54,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二端穿过第四壁孔54并伸入气相区且第二端的端面位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下方。由此,当制冷装置100制冷时,有利于提高被冷却后的冷媒通过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流入储液罐5时对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下方的冷媒的过冷效果,并可减小对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流出的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的影响。
下面参考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下述描述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节流元件4、储液罐5、换热装置6、第一连接管7、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第四连接管101、第五连接管102和单向阀91。其中,节流元件4为毛细管。
如图1所示,压缩机1具有排气口1a和回气口1b。冷媒可从回气口1b进入压缩机1内,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可从排气口1a排出。
具体地,冷凝器2的第一端与排气口1a相连,蒸发器3的第一端与回气口1b相连,节流元件4的第一端与蒸发器3的第二端相连。
如图1所示,储液罐5内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与液相区连通。具体地,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第三壁孔53,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一端与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相连,第四连接管101的第二端穿过第三壁孔53并伸入到储液罐5的液相区内。
换热装置6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61和第二冷媒流路62,第一冷媒流路61串联在回气口1b和蒸发器3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连接至气相区,第一冷媒流路61中冷媒的流向和第二冷媒流路62中冷媒的流向相反。具体地,储液罐5的上部设有第四壁孔54,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相连,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二端穿过第四壁孔54并伸入气相区。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管7的第一端与冷凝器2的第二端相连,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通。具体地,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第二壁孔52,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穿过第二壁孔52并伸入到气相区内,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储液罐5的中部且位于第五连接管102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上方。
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管8的第一端与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二端相连,第二连接管8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管7的位于储液罐5外侧的部分相连。
如图1所示,第三连接管9的第一端连接至第二连接管8,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与气相区连通。储液罐5的顶部设有第一壁孔51,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穿过第一壁孔51并伸入到气相区内且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的端面的上方,第三连接管9的第二端上还具有向上的弯头。
如图1所示,单向阀91串联在第三连接管9上且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具体而言,当制冷装置100在制冷运行过程中,经压缩机1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冷媒从排气口1a排出并流向冷凝器2,经过冷凝器2时可与周围空气进行换热,随后冷媒流向第一连接管7,冷媒在流经第一连接管7时,分成两路:
其中一路冷媒经过第一连接管7的第二端流入储液罐5并实现气液分离,分离出的液态冷媒由于气相区与液相区之间的压力差和/或液态冷媒的自重流向节流元件4的第二端,接着经过节流元件4的节流降压后流入蒸发器3,并在蒸发器3内与室内空气换热以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随后流向换热装置6的第一冷媒流路61、并在第一冷媒流路61中与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换热,最后经过回气口1b回到压缩机1;
另一路冷媒从第一连接管7直接流向第二连接管8并在第二连接管8内高速流动,由于冷媒在第二连接管8高速流动,这样第二连接管8的与第三连接管9的接口位置处会产生负压,并且由于单向阀91的作用(单向阀91在从储液罐5到第二连接管8的方向上导通,在从第二连接管8到储液罐5的方向上不导通),根据引射原理,第二连接管8内高速流动的冷媒会通过第三连接管9抽吸储液罐5内的气态冷媒、以使其流入第二连接管8并与第二连接管8内的冷媒一起流入第二冷媒流路62,由于流入第二冷媒流路62的冷媒温度较高,第二冷媒流路62中的冷媒对第一冷媒流路61中的冷媒过热,同时自身被冷却,随后经过第二冷媒流路62的第一端流入储液罐5内,并对储液罐5内的冷媒进行过冷且自身再次进行气液分离,以此往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和回气口;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口相连;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与所述回气口相连;
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器的第二端相连;
储液罐,所述储液罐内具有气相区和液相区,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液相区连通;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相互换热的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串联在所述回气口和所述蒸发器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相区或所述液相区;
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气相区或所述液相区连通;
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位于所述储液罐外侧的部分相连;
第三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气相区连通;
单向阀,所述单向阀串联在所述第三连接管上且在从储液罐到所述第二连接管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媒流路中冷媒的流向和所述第二冷媒流路中冷媒的流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还包括第四连接管,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节流元件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液相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连接管的第二端从所述储液罐的顶部伸入所述液相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或毛细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储液罐的中部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内且所述第三连接管的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气相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冷媒流路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气相区且所述第二端的端面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所述第二端的端面的下方。
CN201820170413.8U 2018-01-31 2018-01-31 制冷装置 Active CN207963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413.8U CN207963218U (zh) 2018-01-31 2018-01-31 制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0413.8U CN207963218U (zh) 2018-01-31 2018-01-31 制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63218U true CN207963218U (zh) 2018-10-12

Family

ID=63736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0413.8U Active CN207963218U (zh) 2018-01-31 2018-01-31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63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375758U (zh) 制冷循环系统
CN108361884A (zh) 空调系统
CN206817806U (zh) 一种具有新型微通道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105066519A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及具有该干式蒸发器的制冷系统
CN208580945U (zh) 一种激光器用双温双水箱冷水机
CN207797440U (zh) 一种带油冷却装置的压缩冷凝机组
CN107726656A (zh) 可以进行单双级转换的制冷剂热泵系统
CN207963218U (zh) 制冷装置
CN204574649U (zh) 一种用于空调机组的回热和气液分离组合结构
CN207831734U (zh) 一种可以在-30℃环境用的低温变频增焓风冷热泵机组
CN203177547U (zh) 内置回热过冷器的冷凝器
CN205606961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的微通道蒸发装置
CN207922617U (zh) 一种带接水盘融冰管路的热泵系统
CN106500402A (zh) 冷热联动空气源热泵
CN104748273B (zh) 空调
CN209541216U (zh) 三级复叠直接接触冷凝制冷循环系统
CN208075367U (zh) 一种改进型螺杆盐水冷冻机组
CN207501480U (zh) 一种低温变频增焓风冷热泵系统
CN208333177U (zh) 天然气余冷过冷与直接接触凝结换热设备
CN207247642U (zh) 一种能均衡分液的直膨式空调装置
CN203163338U (zh) 一种防爆油温控制机
CN203163321U (zh) 一种水冷式恒温水温控制机
CN207999964U (zh) 一种带有自动冷热负荷平衡能力的高效冷热水机组
CN208012172U (zh) 一种空调制冷剂平衡机构
CN105402920A (zh) 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