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47366U -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47366U
CN207947366U CN201820125983.5U CN201820125983U CN207947366U CN 207947366 U CN207947366 U CN 207947366U CN 201820125983 U CN201820125983 U CN 201820125983U CN 207947366 U CN207947366 U CN 2079473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e
battery
heat dissipation
dissipation device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598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睿
戴伟杰
王高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2598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473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473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473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所述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容纳腔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入口和第一电解液出口;电解液循环装置,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限定出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中填充有电解液,且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二电解液出口和第二电解液入口;循环管路,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通过循环管路连通由此形成电解液循环回路;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以驱动电解液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和所述单体电池间循环流动;热管,所述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蒸发段伸入电解液循环装置的电解液中。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散热装置具有能在高温环境下良好运行、可靠性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储能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是现如今主要的能量储存系统。锂离子电池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在温度较高的情形下运行,如快充等。当温度超过一定的值且持续时间一段时候时,电池内部正负极活性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都容易老化且相互发生反应,从而加速电池的衰减,更严重的还会出现起火爆炸等极端情况。因此,给锂离子电池提供冷却装置是十分有必要的,相关技术中,一般是通过风冷管路或者液冷管路对电池降温,对于紧挨着管路的电池而言,被冷却的快,而对于远离管路的电池而言,则降温较慢,从而使电池之间温度不均衡,致使电池衰减速度不一样,从而导致一致性变差。且风冷液冷都是通过管路与电池外壳间进行热交换,很难一步到位对电池内部实现降温。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该电池散热装置具有能在高温环境下良好运行,可靠性高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容纳腔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和第一电解液入口;电解液循环装置,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限定出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中填充有电解液,且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二电解液出口和第二电解液入口;循环管路,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通过循环管路连通由此形成电解液循环回路;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以驱动电解液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和所述单体电池间循环流动;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伸入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电解液中。
优选的,所述循环管路还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电解液出口与第二电解液入口通过第二循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电解液入口与第二电解液出口通过第一循环管路连通,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和/或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
优选的,所述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每个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容纳腔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和第一电解液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解液入口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顶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电解液出口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底部的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包括多个第一支路,所述多个第一支路分别与多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上的第一电解液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包括多个第二支路,所述多个第二支路分别与多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上的第一电解液出口连通。
优选的,所述多个第一支路上设置有多个驱动装置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支路上设置有多个驱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电池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外且位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器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热管的冷凝段连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感温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感温装置设置在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中的至少一个上,感温装置感应单体电池的温度变化并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从而控制驱动装置的开启与关闭。
优选的,所述热管包括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所述换热器内设有冷媒通道,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分别通过连接管与冷媒通道的两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池散热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底壁上的第三热管,所述第三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外套设有隔热层。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的边角处形成毛细管结构。
优选的,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电池舱的舱体。
优选的,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依靠所述单体电池提供能量的装置的外壳。
优选的,所述单体电池浸泡在热交换介质中,所述热交换介质为气液相变复合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储能系统,包括上述电池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电池散热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单体电池工作产生大量热量,单体电池温度升高,感温装置采集温度信号并发送于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开启驱动装置,驱动装置驱动电解液在循环管路中流动,单体电池内部温度较高的电解液流入电解液循环装置的腔体结构中,而热管的蒸发段伸入电解液循环装置的电解液中,我们知道,热管由将管内抽成真空,然后填充冷媒介质并密封得到,在热管的蒸发段,管内的工作液体受热蒸发(受热的热源来源于电解液循环装置中的电解液),带走热量,蒸汽经管内从蒸发段流向冷凝段,并在冷媒通道处凝结成液体,通过散热装置与外界进行热交换,不断放出热量,在重力作用下,液体回流到蒸发段,由此完成循环,不断的将大量的热量从蒸发段传到散热装置,进而热交换到外界空气;由此实现对单体电池的降温;由此无需外接复杂的冷却设备就能实现对单体电池内部的温度的自动调节,实现对多个单体电池的快速散热,该方案中,电解液即冷却液,省去了现有技术液冷管路中填充的冷却液,通过电解液循环管路在为电池内部降温的同时,保证了电池的温度的均一性,此外壳体还可以充当散热板,壳体中填充有电解液,此时电解液是过量的,过量的电解液可以补充锂离子,延缓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的降低,从而延缓电池的衰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换热器1、冷媒通道2、第一连接管31、第二连接管32、电解液循环装置4、外层壳体41、内层壳体42、单体电池5、电解液容纳腔6、感温装置7、第一电解液入口81、第一电解液出口82、驱动装置9、第一热管101、第二热管102、热管的冷凝段103、热管的蒸发段104、第二电解液液入口112、第二电解液出口111、第一循环管路121、第二循环管路12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以相应附图的图面方向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单体电池5,所述单体电池5包括电解液容纳腔6,所述电解液容纳腔6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82和第一电解液入口81;电解液循环装置4,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包括内层壳体42和外层壳体41,所述内层壳体42和外层壳体41之间限定出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中填充有电解液,且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二电解液出口111和第二电解液入口112;循环管路,所述循环管路将所述单体电池5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连接,形成电解液循环回路;驱动装置9,所述驱动装置9连接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以驱动电解液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和所述单体电池5间循环流动;热管,包括蒸发段104和冷凝段103,所述蒸发段104伸入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电解液中。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可以是单个单体电池5与电解液循环装置4形成电解液回路,也可以是多个单体电池5与电解液循环装置4形成电解液循环回路,每个单体电池5包括电解液容纳腔6,所述电解液容纳腔6的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82和第一电解液入口81,优选的,第一电解液入口81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6顶部的侧壁上,第一电解液出口82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6底部的侧壁上,本实用新型对多个单体电池5与壳体之间的形成的电解液回路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多个单体电池5在电解液循环回路中可以是依次串联的形式,具体来说,相邻两个单体电池5的所述电解液容纳腔6相互连通,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121和第二循环管路122,所述第一循环管路121连接在依次串联的单体电池中首个单体电池5的第一电解液入口81和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的第二电解液出口111之间,第二循环管路122连接在依次串联的单体电池中末尾单体电池5的第一电解液出口82和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第二电解液入口112之间,所述驱动装置9位于第二循环管路122中也可以位于第一循环管路121中,由此,多个单体电池5串联后,与驱动装置9、电解液循环装置4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解液循环回路;单体电池5在电解液循环回路中也可以是并联的形式,具体来说,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121和第二循环管路122,第一循环管路121和第二循环管路122又包括与所述多个单体电池5数目相对应的第一、第二支路,第一循环管路121的多个第一支路分别连接在多个单体电池5的第一电解液入口81与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第二电解液入口111之间,第二循环管路122的多个第二支路连接分别连接在多个单体电池5的第一电解液出口81与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第二电解液入口112之间,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第二电解液出口111和第二电解液入口112可以只有一个,也可以是多个;驱动装置9位于每一个第一支路中也可以位于每一个第二支路中,由此,每一个单体电池5和驱动装置9、电解液循环装置4之间分别形成完整的电解液循环回路,还可以是多个单体电池5之间部分串联、部分并联后与电解液循环装置4之间形成电解液回路。
具体而言,驱动装置9可以是泵,但不限于泵。
优选的,电池装置还包括感温装置7和控制器,感温装置7设在多个单体电池5中至少一个上,控制器分别与驱动装置9、感温装置7相连,感温装置7感应电池的温度变化并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从而控制驱动装置9的开启与关闭,具体来说,感温装置7的检测值高于预定温度时,所述控制器控制驱动装置9打开,驱动装置9驱动电解液在循环管路中流动,电池内部温度较高的电解液流入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腔体结构中,热管的蒸发段104伸入腔体结构的电解液中,热管的蒸发段104中的冷媒介质吸收热量并转化为气态,气态的冷媒自动连接到连接管31、32中,并在换热器111处遇冷凝结为液态并回流至热管内,进而通过冷媒在热管系统中流通以给电池进行降温,避免温度过高影响电池的性能,防止电池短路而发生燃烧爆炸等危险,此处,电解液即冷却液,相比相关技术中使用冷却液冷却的电池装置,电池装置的结构更简单,省去冷却液的设置,避免冷却液失效的风险,提高电池装置的使用寿命,降低电池装置的使用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可相变的冷媒在吸热后,汽化成气体、在放热后液化成液体,以通过冷媒的物理性质,在连接管31、32和热管内自动流动,进而实现电池的自动散热,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降温过程都是自动完成的,无需控制装置,进而降低了电池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包括第一热管101和第二热管102,所述第一热管101和所述第二热管10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连接管32、31连接,所述第一热管101和所述第二热管102的上端形成所述冷凝段,所述第一热管101和所述第二热管102的下端形成所述蒸发段,蒸发段伸入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电解液中。
进一步的,所述热管包括设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4的底壁上的第三热管,所述第三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管101和所述第二热管102的蒸发段连接。通过设置第三热管,可以对电解液进行均匀的、充分的降温,以提高电池的散热效果。
具体地,换热器1内设有冷媒通道2,换热器1的冷媒通道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管31、32与两个第二热管102和第一热管101连接。由此,电解液循环装置4、第一热管101、第二热管102、换热器1、冷媒通道2、连接管31、32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热管系统,进而通过热管中的冷媒实现对电池的冷却降温,以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效果。
此外,换热器1可以是管翅式换热器1或者板翅式换热器1,通过外部环境对换热器1进行降温,使被电池高温下汽化的冷媒实现液化,且换热器1可以设置在车头或者车顶,通过车辆前进所形成的气流对换热器1进行风冷降温,也可以通过车载空调实现降温。
进一步地,连接管31、32外套设有隔热层,连接管31、32的边角处形成毛细管结构。
连接管31、32可以是常见的铜管、铝管,也可以根据冷媒与连接管31、32的相容性选择合适的材料(例如,外层金属内层玻璃),同时连接管31、32可以是扁管或者圆管,也可以是异型管,进而可以在连接管31、32的边角形成毛细管,从而让连接管31、32内的冷媒快速的回流到热管内。由此,可以提高换热器1的散热效率,以使电池可以更快的被降温。
此外,在连接管31、32外可通过保温绝热材料(例如PE发泡材料、气凝胶涂层),套设一层隔热层,进而通过隔热层减少露在电池外的连接管31、32的冷量流失。
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解液循环装置4可以是电池舱的舱体,电池舱体的舱体包括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限定出腔体结构,所述腔体结构中填充电解液,内电池舱体内设有电池,内电池舱体上设有电解液出口和电解液入口,循环管路的第一循环管路连接在电池的电解液出口和电池内舱体的电解液入口之间;循环管路的第二循环管路连接在电池的电解液入口和电池内舱体电池液出口之间,驱动装置位于第二循环管路中,由此形成电池内电解液与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之间的电解液流通的电解液循环回路,此处,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之间的电解液是过量的,电解液一方面充当冷却液,一方面还可以电池内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延缓电池内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的降低,从而延缓电池的衰减。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中的电解液循环装置4可以是使用所述电池提供能量的装置的外壳,其中该装置可以是车辆、储能系统或者是便携式设备,一切需要由所述电池提供能量的装置的外壳均可,所述装置的外壳包括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内层壳体内设有电池包,所述电池位于电池包内,电池包上设有电解液出口和电解液入口,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填充有电解液,内层壳体上设有电解液入口和电解液出口,循环管路的第一循环管路连接在电池包的电解液出口和所述装置的内层壳体上的电解液入口之间;循环管路的第二循环管路连接在电池包的电解液入口和所述装置的内层壳体的电解液出口之间,驱动装置位于第二循环管路中,由此形成电池包内电解液与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电解液流通的电解液循环回路,此处,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的电解液是过量的,电解液一方面充当冷却液,一方面还可以电池内电解液中的锂离子,延缓电池内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的降低,从而延缓电池的衰减。
可选地,单体电池5浸泡在热交换介质中,热交换介质为气液相变复合材料。由此,不仅可以通过气液相变复合材料对电池进行初步降温,而且可以保证壳体的干净、无污染,以方便后期对电池的维修以及养护。
此外,所述气液相变复合材料可以具有灭火性能(例如:全氟己酮),在极端情况下,可以通过全氟己酮灭火,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热交换介质可以实现对电池初步的吸热以及均热,而换热器111以及冷媒可以对电池进行进一步地散热。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热交换介质,也可以实现电池的自动散热。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说明书中从始至终相似的附图编辑指示相似的组成元件。
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多个单体电池5,单体单池5内具有电解液容纳腔6,电解液容纳腔6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入口81和第二电解液出口82,相邻单体电池5的电解液容纳腔6相互连通,单体电池5浸泡在全氟己酮中;循环装置4,此处循环装置4为电池舱,包括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之间填充有电解液,内电池舱体内设有多个单体电池5,内电池舱体上设有电池舱体的第二电解液出口111、第二电解液入口112;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121,连接在第一电解液入口81和第二电解液出口111之间,第二循环管路122,连接在第一电解液出口82和第二电解液入口112之间;循环装置9,此处循环装置9为泵,连接在第二循环管路122上以驱动电解液在电池舱和电池内循环流动;热管,包括位于电池舱体侧壁的第一热管101,第二热管102,所属热管包括冷凝段103和蒸发段104,冷凝段103分别与连接管31和连接管32连接,蒸发段104密封后伸入到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限定出的腔体的电解液中;连接管31、连接管32由铜管构成,连接管外套设一层PE发泡材料用于保温隔热;换热器1,此处换热器1为管翅式换热器,设有冷媒通道2,所述冷媒通道2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第一热管101和第二热管102连接,由此,电池舱体、第一热管101、第二热管102、连接管31、连接管32、冷媒通道2、管翅式换热器形成一个完成的热管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感温装置9,感温装置设在单体电池5上,控制器与泵和感温装置7连接。
工作原理:当单体电池5工作产生大量热量,电池温度升高,感温装置7采集温度信号并发送于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开启泵,泵驱动电解液通过第一循环管路121、第二循环管路122在电池舱和单体电池5之间循环流动,单体电池5内部温度较高的电解液流入电池舱的内电池舱体和外电池舱体之间,热管的蒸发段104中的冷媒介质吸收热量并转化为气态,气态的冷媒自动连接到连接管32、连接管31中,并在管翅式换热器处遇冷凝结为液态并回流至热管内,进而通过冷媒在热管系统中流通使单体电池5进行降温,而且冷媒在管翅式换热器处能够与外界空气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高温气态冷媒的冷凝、降温,由此无需外接复杂的外部冷却设备就能实现对电池内部的温度的自动调节,实现对多个单体电池5的快速散热,该方案中,电解液即冷却液,省去了现有技术液冷管路中填充的冷却液,通过电解液循环管路在为电池内部降温的同时,保证了电池的温度的均一性,此外电池舱体还可以充当散热板,壳体中填充有电解液,此时电解液是过量的,过量的电解液可以补充锂离子,延缓电解液中锂离子浓度的降低,从而延缓电池的衰减。另外单体电池浸泡在全氟己酮,可以实现对单体电池5的初步散热,在极端情况下,如电池失火,全氟己酮还可以初步灭火,从而避免引起更大的安全事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散热装置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8)

1.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体电池,所述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容纳腔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和第一电解液入口;
电解液循环装置,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所述内层壳体和外层壳体之间限定出腔体结构,所述腔体中填充有电解液,且所述腔体上设置有第二电解液出口和第二电解液入口;
循环管路,所述单体电池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通过循环管路连通由此形成电解液循环回路;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管路上,以驱动电解液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和所述单体电池间循环流动;
热管,包括蒸发段和冷凝段,所述蒸发段伸入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电解液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包括第一循环管路和第二循环管路,所述第一电解液出口与第二电解液入口通过第二循环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电解液入口与第二电解液出口通过第一循环管路连通,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第二循环管路上和/或设置在第一循环管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散热装置包括多个单体电池,每个单体电池包括电解液容纳腔,所述电解液容纳腔上设有第一电解液出口和第一电解液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解液入口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顶部的侧壁上,所述第一电解液出口设置在靠近电解液容纳腔底部的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单体电池中相邻的两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相互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循环管路包括多个第一支路,所述多个第一支路分别与多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上的第一电解液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路包括多个第二支路,所述多个第二支路分别与多个单体电池的电解液容纳腔上的第一电解液入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支路上设置有多个驱动装置和/或所述多个第二支路上设置有多个驱动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散热装置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外且位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上方,所述换热器通过连接管与所述热管的冷凝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感温装置和控制器,所述感温装置设置在多个所述单体电池中的至少一个上,感温装置感应电池的温度变化并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从而控制驱动装置的开启与关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包括第一热管和第二热管,所述换热器内设有冷媒通道,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的冷凝段分别通过连接管与冷媒通道的两端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散热装置还包括设在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的底壁上的第三热管,所述第三热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热管和所述第二热管的蒸发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外套设有隔热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的边角处形成毛细管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电池舱的舱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循环装置包括依靠所述单体电池提供能量的装置的外壳。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体电池浸泡在热交换介质中,所述热交换介质为气液相变复合材料。
17.一种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系统包括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
1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
CN201820125983.5U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Active CN2079473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5983.5U CN207947366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5983.5U CN207947366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47366U true CN207947366U (zh) 2018-10-09

Family

ID=63702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5983.5U Active CN207947366U (zh) 2018-01-25 2018-01-25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4736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4387A (zh) * 2019-06-05 2020-12-08 二工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防火防爆柜
CN113249746A (zh) * 2021-07-01 2021-08-13 清华大学 电解槽流场板结构
CN114094214A (zh) * 2021-11-23 2022-02-25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电池热安全防控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54387A (zh) * 2019-06-05 2020-12-08 二工防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散热防火防爆柜
CN113249746A (zh) * 2021-07-01 2021-08-13 清华大学 电解槽流场板结构
CN113249746B (zh) * 2021-07-01 2021-09-10 清华大学 电解槽流场板结构
CN114094214A (zh) * 2021-11-23 2022-02-25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电池热安全防控装置及方法
CN114094214B (zh) * 2021-11-23 2024-01-26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电池热安全防控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48573U (zh) 一种电池包热管理系统
CN105216584B (zh) 闪蒸过冷补气的电动汽车废热回收热泵式综合热管理系统
CN207947366U (zh)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车辆及储能系统
CN109860950A (zh) 一种组合式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热管理装置
CN103904267B (zh) 基于毛细抽吸两相流体环路和相变材料耦合热控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7225022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CN207530004U (zh) 电池包
CN202817141U (zh) 电动汽车
CN208797144U (zh) 一种风冷耦合汽车空调的电动汽车电池液冷系统
CN107791783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和热管理方法
CN108195099A (zh) 一种变频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7942903U (zh) 一种电动客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05488413U (zh) 一种动力电池包冷却系统
CN202993655U (zh) 一种双过冷热泵
CN107742762A (zh) 一种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Lian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a heating-and-cooling difunctional 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refrigerant
CN102158013A (zh) 风力发电机定子绕组的强迫循环蒸发冷却装置
CN207098015U (zh) 一种电池恒温系统
CN207378977U (zh) 一种高效蓄能空调系统
CN106440599A (zh) 一种可实现宽温区自然冷却的液冷温控系统
CN206076339U (zh) 自控恒温电池箱及汽车
CN105890211B (zh) 一种适合寒冷地区供热的蓄能互联热泵系统
CN208164701U (zh) 电动汽车热管理装置
CN104964994B (zh) 双箱异步式混凝土冻融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207688296U (zh) 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