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9921U - 无功补偿装置 - Google Patents
无功补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939921U CN207939921U CN201820127776.3U CN201820127776U CN207939921U CN 207939921 U CN207939921 U CN 207939921U CN 201820127776 U CN201820127776 U CN 201820127776U CN 207939921 U CN207939921 U CN 20793992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aming plate
- flow
- shell
- reactive power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功补偿装置,其包括壳体和散热装置,壳体具有内腔室,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分别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内腔室、出气口依次连通,并形成冷却气流流路,散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散热片沿与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冷却气流流路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且每一散热片沿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延伸,每一散热片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包括沿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气流通道呈弯折形。本实用新型减小了气体通过气流通道时的流速,增加了冷热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这样使得冷热充分交换和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功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无功补偿装置(SVG:Static Var Generator)是一种用于动态抑制谐波、补偿无功的新型电力电子装置,它能够对不同大小和频率的谐波进行快速跟踪补偿,SVG可以通过采样负载电流并进行各次谐波和无功的分离,控制并主动输出电流的大小、频率和相位,并且快速响应,抵消负载中相应电流,实现了动态跟踪补偿,而且可以既补谐波又补无功和不平衡。
目前,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电器元件、以及散热装置,其中在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散热装置包括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多个散热片,散热片采用直板结构,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是直的。
然而,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存在以下缺陷:因气流通道是直的,使得气体通过气流通道时流速太快,冷热接触面积和时间过短,致使换热效率低,散热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无功补偿装置换热效率低、散热效果较差的缺陷,提供一种无功补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无功补偿装置,包括壳体和散热装置,所述壳体具有一内腔室,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一进气口和一出气口,所述进气口、所述内腔室、所述出气口依次连通,以使所述内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并形成一冷却气流流路,所述散热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内腔室,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沿与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冷却气流流路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且每一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延伸,每一所述散热片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沿所述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所述气流通道呈弯折形。
在本方案中,每一散热片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包括沿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气流通道呈弯折形,减小了气体通过气流通道时的流速,增加了冷热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这样使得冷热充分交换和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较佳地,多个所述散热片沿与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较佳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距离相等;
每一所述散热片还包括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
在本方案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气流相对均匀的在气流通道内流动。
较佳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分流模块,所述分流模块包括多个分流部,多个所述分流部与多个所述散热片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分流部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散热片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每一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端部为一尖角部。
在本方案中,分流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端部为一尖角部,在确保气体顺畅流通的前提下,减小散热片面向进气口的进气端面对气流的阻碍,也防止在进气端面积灰。
较佳地,多个所述分流部呈“V”形或倒“V”形排布;
每一所述分流部沿所述无功补偿装置的高度方向投影至所述壳体的正投影呈梯形或三角形。
在本方案中,多个分流部呈“V”形或倒“V”形排布,便于气体的流通。每一分流部沿无功补偿装置的高度方向投影至壳体的正投影呈梯形或三角形,使得风阻进一步减小。
较佳地,所述尖角部的顶角为10°-60°。这样不仅能够减小风阻,并能够保证分流部的结构强度。
较佳地,所述无功补偿装置还包括:
吸风扇,所述吸风扇设置于所述内腔室中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位置处,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游;
排风扇,所述排风扇设置于所述内腔室中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位置处,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上游。
在本方案中,采用吸风扇和排风扇,通过一吸一排的方式,促进气体顺畅的流动。
较佳地,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滤网;
所述无功补偿装置还包括电子元器件,所述电子元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腔室,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出气口之间。
在本方案中,滤网能够将空气中粉尘去除,防止粉尘进入内腔室,造成积灰。
较佳地,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另两个侧壁均设有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设有挂耳,所述挂耳形成有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在本方案中,在缺口处设置挂耳,挂耳形成有容纳腔室,这样能够防止手指过度伸入壳体内碰触电子元器件,从而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同时,便于使用者手的提握,可实现轻拿轻放,避免在拿放过程中内部线路或其他元件晃动而脱落,降低故障概率,并确保提拉挪位时,不会造成手的损伤以及装置损伤。
较佳地,所述挂耳包括:
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第四围板和第五围板,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所述第三围板、所述第四围板依次连接,并均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且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三围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第四围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五围板与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所述第三围板、所述第四围板连接,并围绕形成所述容纳腔室;
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所述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分别从所述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第四围板靠近所述缺口的端部的外壁面向外延伸,并均可拆卸连接于相邻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且所述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与相邻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平行设置。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无功补偿装置,每一散热片包括弯折部,弯折部包括沿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气流通道呈弯折形,减小了气体通过气流通道时的流速,增加了冷热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这样使得冷热充分交换和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另外,在散热片上设置有分流部,并将分流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端部设置为一尖角部,在确保气体顺畅流通的前提下,减小散热片面向进气口的进气端面对气流的阻碍,也防止在进气端面积灰。
此外,在缺口处设置挂耳,挂耳形成有容纳腔室,这样能够防止手指过度伸入壳体内碰触电子元器件,从而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同时,便于使用者手的提握,可实现轻拿轻放,避免在拿放过程中内部线路或其他元件晃动而脱落,降低故障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功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无功补偿装置的挂耳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无功补偿装置:1
壳体:2
内腔室:20
进气口:21
出气口:22
缺口:23
散热装置:3
散热片:30
弯折部:300
第一散热端部:301
第二散热端部:302
气流通道:303
分流部:304
吸风扇:4
排风扇:5
滤网:6
电子元器件:7
挂耳:8
容纳腔室:80
第一围板:81
第二围板:82
第三围板:83
第四围板:84
第五围板:85
第一连接面板:86
第二连接面板:87
第三连接面板:88
第四连接面板:89
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示出了一种无功补偿装置1的示意性结构。如图1所示,无功补偿装置1包括壳体2和散热装置3。壳体2具有一内腔室20。壳体2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一进气口21和一出气口22。进气口21、内腔室20、出气口22依次连通,以使内腔室20与壳体2的外部连通,并形成一冷却气流流路。在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1和出气口22相对设置。
散热装置3固定于壳体2并位于内腔室20。散热装置3包括多个散热片 30。多个散热片30沿与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不同的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冷却气流流路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30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303,且每一散热片30沿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延伸。每一散热片 30包括弯折部300,弯折部300包括沿散热片30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气流通道303呈弯折形。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30的延伸方向与散热片30的长度方向、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相同。
每一散热片30包括弯折部300,弯折部300包括沿散热片30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气流通道303呈弯折形,减小了气体通过气流通道303时的流速,增加了冷热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这样使得冷热充分交换和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散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03呈S形。弯折段的形状为三角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气流通道303的形状、弯折段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合适形状;多个弯折段也可以依次间隔或连续设置,在此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产生限定作用。
其中,多个散热片30沿与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任意相邻的两个散热片30之间的距离相等。使得气流相对均匀的在气流通道303内流动。
另外,每一散热片30还包括第一散热端部301和第二散热端部302。第一散热端部301连接于弯折部300朝向进气口21的一端。第二散热端部302 连接于弯折部300朝向出气口22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散热片30 的第一散热端部301呈“V”形或倒“V”形排布。多个散热片30的第二散热端部302齐平设置。
如图1所示,散热装置3还包括分流模块。分流模块包括多个分流部304。多个分流部304与多个散热片30一一对应设置。每一分流部304连接于相对应的散热片30朝向进气口21的一端,每一分流部304朝向进气口21的端部为一尖角部。这样在确保气体顺畅流通的前提下,减小散热片30面向进气口21的进气端面对气流的阻碍,也防止在进气端面积灰。
其中,多个分流部304呈“V”形或倒“V”形排布。这样便于气体的流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分流部304呈“V”形排布。每一分流部304 沿无功补偿装置1的高度方向投影至壳体2的正投影呈梯形或三角形,使得风阻进一步减小。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分流部304沿无功补偿装置1的高度方向投影至壳体2的正投影呈三角形。
另外,尖角部的顶角为10°-60°。这样不仅能够减小风阻,并能够保证分流部304的结构强度。在本实施方式中,尖角部的顶角为30°。
如图1所示,无功补偿装置1还包括吸风扇4和排风扇5。吸风扇4设置于内腔室20中靠近进气口21的位置处,并在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上位于进气口21的下游。排风扇5设置于内腔室20中靠近出气口22的位置处,并在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上位于出气口22的上游。采用吸风扇4和排风扇5,通过一吸一排的方式,促进气体顺畅的流动。
其中,进气口21处设置有滤网6。滤网6能够将空气中粉尘去除,防止粉尘进入内腔室20,造成积灰。在本实施方式中,滤网6设置于进气口21 与吸风扇4之间。
无功补偿装置1还包括电子元器件7,电子元器件7固定于壳体2的内腔室20,并在冷却气流流动方向9上位于散热装置3与出气口22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子元器件7位于散热装置3与排风扇5之间。
如图1-2所示,壳体2的相对设置的另两个侧壁均设有与壳体2的外部连通的缺口23。缺口23处设有挂耳8,挂耳8形成有容纳腔室80,容纳腔室80通过缺口23与壳体2的外部连通。这样能够防止手指过度伸入壳体2 内碰触电子元器件7,从而彻底解决安全隐患,同时,便于使用者手的提握,可实现轻拿轻放,避免在拿放过程中内部线路或其他元件晃动而脱落,降低故障概率,并确保提拉挪位时,不会造成手的损伤以及装置损伤。在本实施方式中,挂耳8围设在缺口23的内侧壁;缺口23呈方形。容纳腔室80的周边与缺口23对接,防止缺口23造成手指的刮伤。
其中,挂耳8包括第一围板81、第二围板82、第三围板83、第四围板 84和第五围板85,以及第一连接面板86、第二连接面板87、第三连接面板 88和第四连接面板89。第一围板81、第二围板82、第三围板83、第四围板 84依次连接,并均向壳体2的内部延伸。且第一围板81与第三围板83相对设置,第二围板82与第四围板84相对设置。第五围板85与第一围板81、第二围板82、第三围板83、第四围板84连接,并围绕形成容纳腔室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五围板85用于将第一围板81、第二围板82、第三围板83、第四围板84的内延伸端部闭合。
第一连接面板86、第二连接面板87、第三连接面板88和第四连接面板 89,第一连接面板86、第二连接面板87、第三连接面板88和第四连接面板 89分别从第一围板81、第二围板82、第三围板83、第四围板84靠近缺口 23的端部的外壁面向外延伸,并均可拆卸连接于相邻的壳体2的侧壁,且第一连接面板86、第二连接面板87、第三连接面板88和第四连接面板89与相邻的壳体2的侧壁平行设置。这样便于挂耳8的准确定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无功补偿装置,包括壳体和散热装置,所述壳体具有一内腔室,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两侧壁分别设有一进气口和一出气口,所述进气口、所述内腔室、所述出气口依次连通,以使所述内腔室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并形成一冷却气流流路,所述散热装置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位于所述内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
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沿与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间隔设置,并位于所述冷却气流流路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形成有供冷却气流通过的气流通道,且每一所述散热片沿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延伸,每一所述散热片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包括沿所述散热片的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弯折段,以使所述气流通道呈弯折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散热片沿与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散热片之间的距离相等;
每一所述散热片还包括第一散热端部和第二散热端部,所述第一散热端部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所述第二散热端部连接于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出气口的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分流模块,所述分流模块包括多个分流部,多个所述分流部与多个所述散热片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分流部连接于相对应的所述散热片朝向所述进气口的一端,每一所述分流部朝向所述进气口的端部为一尖角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分流部呈“V”形或倒“V”形排布;
每一所述分流部沿所述无功补偿装置的高度方向投影至所述壳体的正投影呈梯形或三角形。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尖角部的顶角为10°-60°。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功补偿装置还包括:
吸风扇,所述吸风扇设置于所述内腔室中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位置处,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进气口的下游;
排风扇,所述排风扇设置于所述内腔室中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位置处,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出气口的上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处设置有滤网;
所述无功补偿装置还包括电子元器件,所述电子元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所述内腔室,并在所述冷却气流流动方向上位于所述散热装置与所述出气口之间。
9.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相对设置的另两个侧壁均设有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的缺口,所述缺口处设有挂耳,所述挂耳形成有容纳腔室,所述容纳腔室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功补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耳包括:
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第四围板和第五围板,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所述第三围板、所述第四围板依次连接,并均向所述壳体的内部延伸,且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三围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第四围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五围板与所述第一围板、所述第二围板、所述第三围板、所述第四围板连接,并围绕形成所述容纳腔室;
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所述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分别从所述第一围板、第二围板、第三围板、第四围板靠近所述缺口的端部的外壁面向外延伸,并均可拆卸连接于相邻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且所述第一连接面板、第二连接面板、第三连接面板和第四连接面板与相邻的所述壳体的侧壁平行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27776.3U CN207939921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无功补偿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27776.3U CN207939921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无功补偿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939921U true CN207939921U (zh) | 2018-10-02 |
Family
ID=636500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27776.3U Active CN207939921U (zh) | 2018-01-25 | 2018-01-25 | 无功补偿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93992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63669A (zh) * | 2021-02-09 | 2021-07-23 | 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 | 风机控制器 |
-
2018
- 2018-01-25 CN CN201820127776.3U patent/CN20793992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63669A (zh) * | 2021-02-09 | 2021-07-23 | 华能济南黄台发电有限公司 | 风机控制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194451Y (zh) | 散热机壳 | |
CN110265749A (zh) | 一种电池箱 | |
CN207939921U (zh) | 无功补偿装置 | |
EP3160029A1 (en) | Inverter | |
CN108966597A (zh) | 一种机柜和储能系统 | |
CN205509319U (zh) | 一种密闭无尘高效散热动力柜 | |
CN207965748U (zh) | 除尘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笔记本电脑 | |
CN208595671U (zh) | 电器盒、空调器 | |
CN108775689A (zh) | 电器盒、空调器 | |
CN206195597U (zh) | 一种变频器 | |
CN205266101U (zh) | 一种采用u型散热风道的馈线自动化测试仪 | |
CN207134616U (zh) | 一种高效散热和便于挪动的滤波器 | |
CN110323387A (zh) | 一种电池箱 | |
CN208754623U (zh) | 光伏汇流箱 | |
CN206098509U (zh) | 一种锂电池组通风装置 | |
CN213901283U (zh) | 空调室外机及电池柜 | |
CN206037213U (zh) | 一种电暖通装置 | |
CN215100248U (zh) | 一种槽式输送机定时启停装置 | |
CN207720633U (zh) | 无功补偿装置 | |
CN208704026U (zh) | 一种立式空调器 | |
CN207965786U (zh) | 笔记本电脑用防尘散热装置 | |
CN207096920U (zh) | 基于飞腾处理器的瘦客户机 | |
CN206249227U (zh) | 一种高效的计算机散热装置 | |
CN207118218U (zh) | 滤波器的散热装置 | |
CN209418602U (zh) | 支架和电气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