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34101U -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34101U
CN207934101U CN201820349044.9U CN201820349044U CN207934101U CN 207934101 U CN207934101 U CN 207934101U CN 201820349044 U CN201820349044 U CN 201820349044U CN 207934101 U CN207934101 U CN 2079341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sewage
greenhouse
unit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4904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向勇
郑雷霆
赵敏
贝克
吕剑峰
张业健
金展
黄先锋
郝爱民
井芹宁
何圣兵
孔海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nzho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angnan Institute Of Cangna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gnan Institute Of Cangnan filed Critical Cangnan Institute Of Cangnan
Priority to CN20182034904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341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341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341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30Relating to industrial water supply, e.g. used for cool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5Greenhouse technology, e.g. cooling systems therefor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罩体,罩体内对应各楼层顶部位置分别设有支撑面,每层温室单元均设有雨污水处理单元,雨污水处理单元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消毒室连接有回用管、出水溢流管;最底层温室单元以及各中间层温室单元均设有污水收集管,最高层温室单元设有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中间层温室单元的污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中间层温室单元中的出水溢流管与下一层污水收集管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能够实现楼宇建筑内部雨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楼宇中所产生污水的处理模式是通过污水管网收集输送至污水厂处理后排放,该处理模式难以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而建筑屋顶收集的雨水也大都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放,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浪费。此外,大多数建筑楼宇的依靠空调、暖气等进行供暖,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且建筑楼宇室内空气的净化,少有采用生态处理设施,大部分依靠空气净化器,效果并不明显且耗电耗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能够实现楼宇建筑内部雨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用于与楼宇形成温室的罩体,所述的罩体内对应各楼层顶部位置分别设有支撑面,支撑面将温室分隔成若干层温室单元,高于楼宇最高层的温室单元为最高层温室单元,与最底层楼宇对应的温室单元为最底层温室单元,其余温室单元为中间层温室单元,每层温室单元均设有雨污水处理单元,雨污水处理单元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沉淀室与反应室、消毒室依次导通,消毒室连接有回用管、出水溢流管;最底层温室单元以及各中间层温室单元均设有用于收集各楼层污水的污水收集管,最高层温室单元设有用于收集楼顶雨水的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中间层温室单元的污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最高层温室单元中的出水溢流管与雨水收集管连接,中间层温室单元中的出水溢流管与该层污水收集管连接,还包括有底层污水收集池以及用于将底层污水收集池内的污水送至最高层温室单元中的沉淀室内的输送泵,最底层温室单元的污水收集管与底层污水收集池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收集管收集楼顶雨水,各层的污水收集管收集各层产生的污水,雨水收集管收集后的雨水进入到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再由反应室、消毒室进行处理,最高层消毒室以及中间层消毒室处理后的水一部分经回用管用于给下一楼层进行冲厕,最高层消毒室多余的水由出水溢流管送至雨水收集管,中间层消毒室多余的水由出水溢流管送至该层的污水收集管,由污水收集管送入下一层温室单元进行处理,最底层的回用管的出水可以用于室外绿化、水景等用水,最底层的出水溢流管的出水可以排放市政管网或附近水体,而最底层的污水收集管收集的污水流至底层污水收集池内,再由输送泵送至最高层温室单元中的沉淀室内,经过反应室、消毒室处理,依次反复回用,从而能够实现楼宇建筑内部雨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每层温室单元内对应沉淀室、反应室位置均设置有种植篮筐,所述的种植篮筐内放置有种植填料。
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可以在种植篮筐内种植景观植物,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每层温室单元中反应室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反应室内还设有悬浮填料。
采用上述再进一步设置,曝气装置可以对反应室内的污水提供气体,使得悬浮填料挂膜后能够呈悬浮状态流化存在,处理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雨水收集管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上均连接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的进口埋设于种植填料内,进气管的进气口设有隔离网,出气管穿出罩体外。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设置的进气管和出气管可以维持正常大气压,使得水流动更加通畅,且通过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使得罩体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向出气管排放从而使得雨水收集管、污水收集管内的臭气不外溢,且通过种植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或植物的作用,使得可能从进气管中逃逸的少量臭气进一步被净化。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雨水收集管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内均设有跌水复氧装置。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设置的跌水复氧装置,可以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污水处理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之间经隔板分隔,反应室内也设有若干个隔板,各隔板上均设有开孔且相邻两个隔板上的开孔一上一下设置。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使得污水能够按照上、下折流的形式通过各个隔板,延长污水通过时间,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所述的最高层温室单元上设有顶层排气孔和顶层进气孔,顶层排气孔高于顶层进气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可以用于对最高层温室单元的换气,使得空气流通顺畅。
本实用新型的再更进一步设置:最底层温室单元以及中间层温室单元上设有空气排气孔。
采用上述再更进一步设置,只需要在各层楼宇与温室单元相邻的墙面底部和顶部分别开设空气出气孔和空气进气孔,这样在冬季,当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并加温时,在白天需要关闭空气排气孔,打开空气出气孔和空气进气孔,在温室单元的加温作用下,热空气上升从上部的空气进气孔进入室内,冷空气从室内通过底部的空气出气孔出来进入温室加热上升,形成循环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温,同时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等,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在晚上则关闭空气出气孔、空气进气孔和空气排气孔,从而在建筑外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夹层,利用空气导热性差的原理,实现对室内空气的保温作用;在夏季,当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温时,一方面通过在罩体内部设置遮阳帘,减少太阳辐射引起温室内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则通过关闭空气进气孔,打开空气出气孔和空气排气孔,利用温室内的热空气上升原理形成的拔风作用,使室内空气从空气出气孔至空气排气孔排出,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也可以将所有气孔关闭,在室内通过空调制冷,室外则先利用室内空调将罩体的空气制冷后,关闭所有气孔,利用空气导热性差和遮阳帘能够抵挡辐射的原理,实现室内冷空气的保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安装在楼宇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折流板跌水复氧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叶轮跌水复氧装置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有用于与楼宇A形成温室的透光罩体1,罩体1为钢化玻璃制成,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透明塑料等制成,所述的罩体1内对应各楼层顶部位置分别设有支撑面2,支撑面2可以为楼宇的阳台,也可以为后加的钢架、混凝土等支撑结构,支撑面2将温室分隔成若干层温室单元,高于楼宇最高层A1的温室单元为最高层温室单元31,与最底层楼宇A2对应的温室单元为最底层温室单元32,其余温室单元为中间层温室单元33,如楼宇为四层,则支撑面2为四层,支撑面2将温室分隔成五层温室单元,第五层温室单元即最高层温室单元31高出第四层楼宇,第一层温室单元即为最底层温室单元32,第二层至第四层温室单元为中间层温室单元33;每层温室单元均设有雨污水处理单元4,雨污水处理单元4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沉淀室41、反应室42、消毒室43,沉淀室41、反应室42、消毒室43的体积比为1:4-8:1,沉淀室41与反应室42、消毒室43依次导通,消毒室43内放置有消毒装置431,如采用紫外灯、臭氧发射装置能够对出水进行消毒,设置紫外灯消毒时,平均照射剂量在300 J/m2以上,设置臭氧消毒时,平均产生臭氧剂量在4mg/L以上,消毒室43连接有回用管44、出水溢流管45;最底层温室单元32以及各中间层温室单元33均设有用于收集各楼层污水的污水收集管6,最高层温室单元31设有用于收集楼顶雨水的雨水收集管5,雨水收集管5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41连通,中间层温室单元33的污水收集管6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41连通,最高层温室单元31中的出水溢流管45与雨水收集管5连接,中间层温室单元33中的出水溢流管45与该层污水收集管6连接,还包括有底层污水收集池7以及用于将底层污水收集池7内的污水送至最高层温室单元31中的沉淀室41内的输送泵,最底层温室单元32的污水收集管6与底层污水收集池7连通。雨水收集管5收集后的雨水进入到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41,再由反应室42、消毒室43进行处理,最高层消毒室43以及中间层消毒室43处理后的水一部分经回用管44用于给下一楼层进行冲厕,最高层消毒室43多余的水由出水溢流管45送至雨水收集管5,中间层消毒室43多余的水由出水溢流管45送至该层的污水收集管6,由污水收集管6送入下一层温室单元进行处理,最底层的回用管44的出水可以用于室外绿化、水景等用水,最底层的出水溢流管45的出水可以排放市政管网或附近水体,而最底层的污水收集管6收集的污水流至底层污水收集池7内,再由输送泵送至最高层温室单元31中的沉淀室41内,经过反应室42、消毒室43处理,依次反复回用,从而能够实现楼宇建筑内部雨污水就地处理和回用。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每层温室单元内对应沉淀室41、反应室42位置均设置有种植篮筐9,所述的种植篮筐9内放置有种植填料10,种植填料10可以为颗粒活性炭、沸石、陶粒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这样可以在种植篮筐9内种植景观植物(如美人蕉等),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每层温室单元中反应室42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11,曝气装置11可以采用曝气管或曝气盘等,并连接风机,反应室42内还设有悬浮填料,悬浮填料可以为聚氨酯、塑料等材质,其在反应室42内的体积比为20-60%,曝气装置11可以对反应室42内的污水提供气体,使得悬浮填料挂膜后能够呈悬浮状态流化存在,处理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雨水收集管5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6上均连接有进气管12、出气管13,进气管12的进口埋设于种植填料10内,进气管12的进气口设有隔离网,出气管13穿出罩体1外,设置的进气管12和出气管13可以维持正常大气压,使得水流动更加通畅,且通过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使得罩体1内的气体通过进气管12向出气管13排放从而使得雨水收集管5、污水收集管6内的臭气不外溢,且通过种植填料10表面生长的微生物或植物的作用,使得可能从进气管12中逃逸的少量臭气进一步被净化。消毒室43内还设有液位控制开关、外接自来水管以及电磁阀,设定消毒室43内的最高液位以及最低液位,当液位低于设定的最低液位值时,打开电磁阀控制自来水管补水,当液位高于设定的最高液位值时,关闭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雨水收集管5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6内均设有跌水复氧装置,跌水复氧装置可以采用折流板跌水复氧装置或叶轮跌水复氧装置等,如采用折流板跌水复氧装置,在重力的作用下,在折流板表面形成薄层及通过跌水作用进行复氧,如采用叶轮跌水复氧装置,在跌水叶轮表面形成薄层或通过叶轮的甩动在空气中形成液滴实现复氧,从而可以提高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促进污水处理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沉淀室41、反应室42、消毒室43之间经隔板14分隔,反应室42内也设有若干个隔板14,各隔板14上均设有开孔141且相邻两个隔板14上的开孔一上一下设置。这样可以使得污水能够按照上、下折流的形式通过各个隔板14,延长污水通过时间,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的最高层温室单元31上设有顶层排气孔311和顶层进气孔312,顶层排气孔311高于顶层进气孔312;最底层温室单元32以及中间层温室单元33上设有空气排气孔17,只需要在各层楼宇与温室单元相邻的墙面底部和顶部分别开设空气出气孔15和空气进气孔16,这样在冬季,当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并加温时,在白天需要关闭空气排气孔17,打开空气出气孔15和空气进气孔16,在温室单元的加温作用下,热空气上升从上部的空气进气孔16进入室内,冷空气从室内通过底部的空气出气孔15出来进入温室加热上升,形成循环对室内空气进行加温,同时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等,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在晚上则关闭空气出气孔15、空气进气孔16和空气排气孔17,从而在建筑外部形成一个封闭的夹层,利用空气导热性差的原理,实现对室内空气的保温作用;在夏季,当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调温时,一方面通过在罩体1内部设置遮阳帘,减少太阳辐射引起温室内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则通过关闭空气进气孔16,打开空气出气孔15和空气排气孔17,利用温室内的热空气上升原理形成的拔风作用,使室内空气从空气出气孔15至空气排气孔17排出,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也可以将所有气孔关闭,在室内通过空调制冷,室外则先利用室内空调将罩体1的空气制冷后,关闭所有气孔,利用空气导热性差和遮阳帘能够抵挡辐射的原理,实现室内冷空气的保温效果。
该楼宇的雨污水经过上述雨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出水达到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 18920-2002)中的规定值,可回用于绿化、冲厕、景观等用途,有效实现了水资源的回用。且通过玻璃温室内植物的生长和吸收等,能够实现对室内空气的净化,同时通过气孔开关的开关,冬天实现了对室内的加热,夏天则通过良好的保温作用实现室内制冷节能,年均每层可以实现室内制热或制冷节能100 kWh。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用于与楼宇形成温室的透光罩体,所述的罩体内对应各楼层顶部位置分别设有支撑面,支撑面将温室分隔成若干层温室单元,高于楼宇最高层的温室单元为最高层温室单元,与最底层楼宇对应的温室单元为最底层温室单元,其余温室单元为中间层温室单元,每层温室单元均设有雨污水处理单元,雨污水处理单元包括有依次设置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沉淀室与反应室、消毒室依次导通,消毒室连接有回用管、出水溢流管;最底层温室单元以及各中间层温室单元均设有用于收集各楼层污水的污水收集管,最高层温室单元设有用于收集楼顶雨水的雨水收集管,雨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中间层温室单元的污水收集管与下一层温室单元的沉淀室连通,最高层温室单元中的出水溢流管与雨水收集管连接,中间层温室单元中的出水溢流管与该层污水收集管连接,还包括有底层污水收集池以及用于将底层污水收集池内的污水送至最高层温室单元中的沉淀室内的输送泵,最底层温室单元的污水收集管与底层污水收集池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温室单元内对应沉淀室、反应室位置均设置有种植篮筐,所述的种植篮筐内放置有种植填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每层温室单元中反应室的底部设有曝气装置,反应室内还设有悬浮填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集管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上均连接有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的进口埋设于种植填料内,进气管的进气口设有隔离网,出气管穿出罩体外。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集管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内均设有跌水复氧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收集管以及各中间层的污水收集管内均设有跌水复氧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之间经隔板分隔,反应室内也设有若干个隔板,各隔板上均设有开孔且相邻两个隔板上的开孔一上一下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室、反应室、消毒室之间经隔板分隔,反应室内也设有若干个隔板,各隔板上均设有开孔且相邻两个隔板上的开孔一上一下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最高层温室单元上设有顶层排气孔和顶层进气孔,顶层排气孔高于顶层进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最底层温室单元以及中间层温室单元上设有空气排气孔。
CN201820349044.9U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Active CN2079341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9044.9U CN207934101U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49044.9U CN207934101U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34101U true CN207934101U (zh) 2018-10-02

Family

ID=63654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49044.9U Active CN207934101U (zh) 2018-03-14 2018-03-14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3410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5782A (zh) * 2018-03-14 2018-07-10 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5782A (zh) * 2018-03-14 2018-07-10 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CN108265782B (zh) * 2018-03-14 2024-04-09 温州大学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99196B (zh) 新型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一体化建筑空调系统
CN108265782A (zh)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CN109851165A (zh) 一种小型废水处理回用一体化绿化装置及方法
CN203361682U (zh) 用于多层楼房建筑内的蚯蚓堆肥型免水生态厕所
KR20100106040A (ko) 친환경 조립식 웰빙주택.
KR20080088376A (ko) 지열과 지습을 이용한 공조순환장치
CN1856646B (zh) 用于与建筑物结合的能量传递系统
CN207934101U (zh) 一种用于建筑楼宇的雨污水处理装置
KR101182306B1 (ko) 친환경 자연건강 웰빙주택
US7754079B2 (en) Plant-based sewage treatment system for purifying wastewater
CN213329394U (zh) 一种基于雨水收集系统的通风智能化楼宇
CN101444174B (zh) 生态住宅
CN108469092A (zh) 一种家用新风装置
CN105155616A (zh) 一种节能型温室水循环系统
CN106906898A (zh) 一种建造隔离雾霾的生态化智能楼宇系统的方法
KR101387284B1 (ko) 에너지 중립형 무취-지하 축사시스템
CN211973813U (zh) 一种节能建筑
CN208536407U (zh) 一种装配式太阳能花房
CN113788118A (zh) 一种新型水上移动式自循环环保厕所
CN205035151U (zh) 一种自动净水式水族箱
CN110345589B (zh) 一种被动式节能环保系统及房屋
CN208200517U (zh) 一种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复氧装置
KR20120092491A (ko) 자연에너지와 재생에너지를 활용한 대중탕.
CN208312631U (zh) 一种家用新风装置
CN207845439U (zh) 一种一体化集成化水处理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1

Address after: 325000 Wenzhou City National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cubator, No. 38 Dongfang South Road, Ouhai District, Wen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Wenzhou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325000 203, second floor, Zone D, building 4, Haixi e-commer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ingxi Town, Cangnan Coun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ENZHOU UNIVERSITY CANGNAN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