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0282U - 一种电子锁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0282U
CN207920282U CN201721843867.9U CN201721843867U CN207920282U CN 207920282 U CN207920282 U CN 207920282U CN 201721843867 U CN201721843867 U CN 201721843867U CN 207920282 U CN207920282 U CN 207920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lt
clutch
inner ring
electronic lock
accommoda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4386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仕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martdot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martdot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martdot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martdot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4386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02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0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02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锁,包括离合器、把手、电控驱动装置、控制电路、智能识别模块、磁性元件和磁力传感器,其中离合器包括离合外圈、离合内圈和离合插销,离合外圈包括收容孔,离合插销活动地收容于收容孔中,离合内圈包括插销插入位,电控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插销推块,插销推块与离合插销接触连接,电机包括输出轴,输出轴通过传动装置推动或拉回插销推块以使离合插销插入或抽离插销插入位,进行开锁动作时,磁性元件在离合内圈带动下运动至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使磁力传感器对控制电路发出感应信号,控制电路根据感应信号生成延时的关锁信号。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控制离合器动作,同时在开锁后自动断开离合器,提高了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领域,尤其是一种电子锁。
背景技术
电子锁因其安全性高于机械锁,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千家万户中,市面上的电子锁用外置离合器普遍采用磁吸方式控制把手和锁芯的传动,但磁吸结构比较复杂,且容易出现复位不准的现象,相比之下,通过电机控制把手和锁芯的传动离合的结构更加简单,也无复位不准的问题,如何合理地设置电机和离合器的传动结构是实现锁具电子控制的关键;另外,如何使离合器在开锁后自动断开传动连接也是保证电子锁安全的另一个关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子锁,该电子锁通过电机控制外置离合器的离合,同时该电子锁还能够在开锁后自动断开离合插销,进而断开把手和锁芯的传动连接。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子锁,所述电子锁包括:
壳体;
离合器,包括离合外圈、离合内圈和离合插销,所述离合外圈包括收容孔,所述离合插销活动地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离合内圈包括插销插入位;
把手,安装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离合外圈传动连接;
电控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插销推块,所述插销推块与所述离合插销接触连接,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装置推动或拉回所述插销推块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插入或抽离所述插销插入位;
控制电路,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电机发出开锁信号和关锁信号,所述电机接收到开锁信号时,所述输出轴以第一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插入所述插销插入位,所述电机接收到关锁信号时,所述输出轴以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抽离所述插销插入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智能识别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用于识别外部匹配信号以使所述控制电路生成开锁信号;
内圈连动架,与所述离合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内圈连动架包括磁性元件;
磁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进行开锁动作时,所述磁性元件在所述内圈连动架带动下运动至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使所述磁力传感器对所述控制电路发出感应信号,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感应信号生成延时的关锁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离合外圈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之间的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与所述第一限位座配合限制所述把手顺时针旋转的行程,所述限位悬臂与所述第二限位座配合限制所述把手逆时针旋转的行程。
进一步地,所述磁性元件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限位悬臂抵靠所述第一限位座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在所述离合内圈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所述限位悬臂抵靠所述第二限位座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离合内圈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
进一步地,所述电控驱动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包括第一容纳腔,所述电机和传动装置收容于所述箱体,所述插销推块包括接触部和推动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离合插销相接触,所述推动部活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转轴和传动齿轮,所述转轴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转轴轴向固定于所述箱体内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中。
进一步地,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二容纳腔和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弹簧,所述第二容纳腔包括一通槽,所述转轴包括一径向臂,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弹簧,所述径向臂伸入所述弹簧中两个相邻的螺纹之间,所述弹簧包括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所述第二支脚贯穿所述通槽并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轴与所述输出轴相互平行,所述输出轴旋转运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进而通过所述径向臂与所述弹簧配合使所述推动部相对所述箱体作直线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轴旋转时,所述通槽相对所述第二支脚滑动进而使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接触部运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纳腔包括限位槽,所述推动部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推动部相对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活动行程,所述限位块抵靠所述限位槽顶壁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离合外圈无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识别模块为WIFI模块、蓝牙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电子锁通过控制电路控制电机动作而实现外置离合器的离合控制,相比于钥匙开锁的方式更加安全,相比于磁吸式结构更加简单。
2.本实用新型电子锁在内圈连动架安装磁性元件和与磁性元件配合工作的磁力传感器,发生开锁动作时,离合内圈转动带动磁性元件转动至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使磁力传感器对控制电路发出延时的关锁信号,利用了开锁动作触发关锁信号,使锁在被打开后的一小段时间内自动断开离合器,提高了安全性和智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部分结构进一步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右开式门锁时磁性元件的组装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用于左开式门锁时磁性元件的组装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清楚、完整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电子锁包括壳体1、安装于壳体1内的离合器、控制电路(未图示)、智能识别模块(未图示)、电控驱动装置、磁力传感器5和安装于壳体1外的把手9,其中离合器包括离合内圈3、离合外圈和离合插销4,离合外圈设有把手9安装位和收容孔21,离合插销4安装在收容孔21内,把手9通过把手9安装位实现与离合外圈的传动连接,离合内圈3设有锁芯安装位和插销插入位,内圈连动架6与内圈固定连接,内圈连动架6上安装有磁性元件。
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的工作原理为:智能识别模块根据外部匹配信号使控制电路对电控驱动装置发出开锁信号,电机71收到开锁信号后,其输出轴以第一方向旋转,进而通过传动装置72带动插销推块73运动,插销推块73将离合插销4顶入离合内圈3的插销插入位,此时,离合外圈和离合内圈3实现传动连接,旋转把手9,扭矩依次从把手9传递至离合外圈、离合内圈3和锁芯(未图示),锁芯在扭矩作用下被打开。在离合内圈3旋转的过程中,内圈连动架6带动磁性元件旋转,使磁性元件运动至磁力传感器5的感应区,磁力传感器5对控制电路发出感应信号,控制电路根据此感应信号对电机71发出延时的关锁信号,延时完成后,电机71的输出轴以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插销推块73在传动装置72带动下退回原始位置,离合插销4也相应脱离离合插销4位,离合外圈和离合内圈3的传动连接断开,此时旋转把手9不会带动锁芯动作。
为了使开门时把手9不撞到门边墙体,把手9的转动走角需要被限制,如图3和图4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限位座11和第二限位座12,离合外圈包括安装于第一限位座11和第二限位座12之间的限位悬臂22,如图3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电子锁被用于右开式门锁时,限位悬臂22与第一限位座11配合,限制把手9顺时针旋转的行程,具体可如图3所示设置第一限位座11的接触面与竖直面的夹角为不大于90°的角。
同理,如图4所示,当本实用新型电子锁被用于左开式门锁时,限位悬臂22与第二限位座12配合,限制把手9逆时针旋转的行程。
出于以上考虑,把手9的旋转走角通常不大,这也就意味着与离合内圈3连动的磁性元件在开锁时的走角也不大,在磁力传感器5只有一个的前提下,如何通过设置磁性元件的位置,使本实用新型电子锁无论应用于左开式门锁还是右开式门锁都能够使磁性元件运动至磁力传感器5的感应区是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
如图3和图4所示,磁性元件包括第一磁性元件61和第二磁性元件62,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用于右开式门锁时,如图3所示安装内圈连动架6,限位悬臂22抵靠所述第一限位座11时,第一磁性元件61在离合内圈3的带动下进入磁力传感器5的感应区。本实用新型电子锁用于左开式门锁时,如图4所示安装内圈连动架6,限位悬臂22抵靠第二限位座12时,第二磁性元件62在离合内圈3的带动下进入磁力传感器5的感应区。采用了这种内圈连动架6结构后,该内圈连动架6就既可以用于左开式门锁也可以用于右开式门锁,而不需要根据开门方向的不同而更换零件。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控驱动装置包括固定于壳体1的箱体74,电机71和传动装置72收容于箱体74内,传动装置72包括传动齿轮和转轴722,其中传动齿轮包括第一齿轮721a、第二齿轮721b和第三齿轮721c,第二齿轮721b为二级结构,第一齿轮721a固定在电机71的输出轴上并与第二齿轮721b的一级齿轮啮合,第三齿轮721c固定在转轴722一端并与第二齿轮721b的二级齿轮啮合,插销推块73包括接触部731和推动部732,接触部731与离合插销4相接触,推动部732收容在箱体74的第一容纳腔中,其中推动部732包括第二收容槽和收容在第二收容槽内的弹簧733,收容槽包括一通槽7323,弹簧733的第一支脚733b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7321的底壁,第二支脚733a贯穿通槽7323并与箱体74固定连接,转轴722贯穿第二收容腔和弹簧733,通过卡簧7221作用,转轴722相对于箱体74的轴向运动被限制,只能够绕其轴心转动。转轴722还包括一径向臂7222,径向臂7222位于弹簧733的两个螺纹之间。
电控驱动装置的原理为:输出轴以第一方向旋转时(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转轴722在传动齿轮的作用下也以第一方向旋转,径向臂7222在弹簧733的螺纹间行进,使位于径向臂7222与第二容纳腔7321的底壁之间的弹簧733螺纹节数减少,在弹簧733的回复力作用下,第一支脚733b拉动第二容纳腔7321的底壁,使该底壁向径向臂7222靠拢,通槽7323相应滑动,使推动部732在第一容纳腔内运动,进而使接触部731推动离合插销4进入插销插入位。同理,输出轴以第二方向旋转时(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转轴722在传动齿轮的作用下也以第二方向旋转,径向臂7222在弹簧733的螺纹间行进,使位于径向臂7222与第二容纳腔7321的底壁之间的弹簧733螺纹节数增多,在弹簧733的回复力作用下,第一支脚733b拉动第二容纳腔7321的底壁,使该底壁远离径向臂7222,通槽7323相应滑动,使推动部732在第一容纳腔内运动,进而使离合插销4抽离插销插入位。
为了限制接触部731的运动行程,使接触部731不至于压紧离合外圈而造成开锁动作不顺畅,如图2所示第一容纳腔限位槽742,推动部732包括限位块7322,限位块7322与限位槽742配合以限制推动部732相对第一容纳腔的活动行程,限位块7322抵靠限位槽742顶壁时,接触部731与离合外圈无接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智能识别模块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还配备了与智能识别模块相对应的手机APP,使用者可通过指纹识别开锁,也可通过APP和手机蓝牙实现近距离无接触开锁,还可通过APP发送开锁信号给WIFI模块实现远程解锁,提高了电子锁的智能化程度。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方式,基于本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任何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锁包括:
壳体;
离合器,包括离合外圈、离合内圈和离合插销,所述离合外圈包括收容孔,所述离合插销活动地收容于所述收容孔中,所述离合内圈包括插销插入位;
把手,安装于所述壳体外并与所述离合外圈传动连接;
电控驱动装置,包括电机、传动装置和插销推块,所述插销推块与所述离合插销接触连接,所述电机包括输出轴,所述输出轴通过所述传动装置推动或拉回所述插销推块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插入或抽离所述插销插入位;
控制电路,安装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电机发出开锁信号和关锁信号,所述电机接收到开锁信号时,所述输出轴以第一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插入所述插销插入位,所述电机接收到关锁信号时,所述输出轴以第二方向旋转以使所述离合插销抽离所述插销插入位,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智能识别模块,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用于识别外部匹配信号以使所述控制电路生成开锁信号;
内圈连动架,与所述离合内圈固定连接,所述内圈连动架包括磁性元件;
磁力传感器,固定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控制电路电性连接,进行开锁动作时,所述磁性元件在所述内圈连动架带动下运动至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使所述磁力传感器对所述控制电路发出感应信号,所述控制电路根据所述感应信号生成延时的关锁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所述离合外圈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限位座和第二限位座之间的限位悬臂,所述限位悬臂与所述第一限位座配合限制所述把手顺时针旋转的行程,所述限位悬臂与所述第二限位座配合限制所述把手逆时针旋转的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元件包括第一磁性元件和第二磁性元件,所述限位悬臂抵靠所述第一限位座时,所述第一磁性元件在所述离合内圈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所述限位悬臂抵靠所述第二限位座时,所述第二磁性元件在所述离合内圈的带动下进入所述磁力传感器的感应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驱动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并包括第一容纳腔,所述电机和传动装置收容于所述箱体,所述插销推块包括接触部和推动部,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离合插销相接触,所述推动部活动地收容于所述第一容纳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转轴和传动齿轮,所述转轴通过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转轴轴向固定于所述箱体内并伸入所述第一容纳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包括第二容纳腔和收容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的弹簧,所述第二容纳腔包括一通槽,所述转轴包括一径向臂,所述转轴贯穿所述第二容纳腔和所述弹簧,所述径向臂伸入所述弹簧中两个相邻的螺纹之间,所述弹簧包括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所述第一支脚固定于所述第二容纳腔的底壁,所述第二支脚贯穿所述通槽并与所述箱体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与所述输出轴相互平行,所述输出轴旋转运动带动所述转轴转动进而通过所述径向臂与所述弹簧配合使所述推动部相对所述箱体作直线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旋转时,所述通槽相对所述第二支脚滑动进而使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接触部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包括限位槽,所述推动部包括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制所述推动部相对所述第一容纳腔的活动行程,所述限位块抵靠所述限位槽顶壁时,所述接触部与所述离合外圈无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锁,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识别模块为WIFI模块、蓝牙模块和指纹识别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CN201721843867.9U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电子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02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43867.9U CN207920282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电子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43867.9U CN207920282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电子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0282U true CN207920282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75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43867.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0282U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电子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02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2851A (zh) * 2022-07-01 2022-10-11 珠海美德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门锁离合装置和电子锁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62851A (zh) * 2022-07-01 2022-10-11 珠海美德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门锁离合装置和电子锁
CN115162851B (zh) * 2022-07-01 2024-05-24 珠海美德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门锁离合装置和电子锁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58371U (zh) 一种电子锁胆
CN103334644B (zh) 高安全性离合电子锁头
CN207920282U (zh) 一种电子锁
CN212506430U (zh) 一种用于智能井盖的无线充电锁控装置
CN202031395U (zh) 一种改进型回转拉紧锁
CN102155117B (zh) 一种改进型回转拉紧锁
CN204941075U (zh) 一种无钥匙电控锁芯
CN202064694U (zh) 一种自动上锁的智能防盗锁
CN206190040U (zh) 一种可由钥匙提供电源的锁具
CN205370163U (zh) 电子锁锁芯及电子锁
CN104878986B (zh) 电子离合把手
CN206942362U (zh) 双簧双杆一轮一球电子锁离合器
CN205935964U (zh) 锁芯机构
CN207686457U (zh) 一种防盗锁
CN208749250U (zh) 一种非嵌入式智能门锁
CN208380298U (zh) 一种拨轮箱包锁
CN107893585A (zh) 一种行李箱智能锁
CN104464033B (zh) 智能面板锁
CN202064730U (zh) 一种转体舌智能防盗锁
CN207728170U (zh) 一种行李箱智能锁
CN105239843B (zh) 一种电子门锁
CN206309148U (zh) 自动锁定非空转电子锁
CN203684826U (zh) 电子锁
CN104047477B (zh) 微功耗简易智能电子锁头
CN208587018U (zh) 一种摇把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