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9827U -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9827U
CN207919827U CN201820091998.4U CN201820091998U CN207919827U CN 207919827 U CN207919827 U CN 207919827U CN 201820091998 U CN201820091998 U CN 201820091998U CN 207919827 U CN207919827 U CN 2079198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ll
cell board
card slot
curtain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9199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广礼
赵雨
李臣
罗茂科
周密
杨力彬
罗涛
柳京魁
秦启阳
李刚
白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First Group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9199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98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98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982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连杆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连杆,所述水平连杆一端与建筑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连接,幕墙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杆上,所述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采用本申请的支撑组件,一方面是使幕墙与建筑物隔开,的避免了幕墙内壁的水渗入室内的危险,另一方面,幕墙内壁的水一部分沿支撑组件流动,而竖直连杆为竖直设置,所以,这部分水也沿竖直连杆向下流动,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所以,还避免了这部分水流动建筑物上,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中,基于美观、保温、隔音和防潮等要求,幕墙被广泛的应用,就目前的幕墙结构而言,其是包括与建筑物连接的支撑架,和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幕墙板,幕墙板为若干个,采用逐个拼接的方式形成整面的幕墙。
就幕墙板的拼装而言,通常是需要在幕墙板之间的缝隙内填充密封胶,使幕墙具有良好的防水和保温性能,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密封胶的填充工序较为繁杂,质量也不方便控制,所以,在实际工程中,虽然进行了填充密封胶的工序,但是密封效果并不理想,依然存在幕墙外部的雨水渗入内侧的问题,这些雨水沿幕墙内壁和支撑架向下流淌,最后汇集在幕墙下缘的收口处,雨水沿收口处的型材继续往建筑物墙面流淌,在遇到窗户等接缝时,就会出现雨水渗漏到室内的问题。
在实际施工中,为了降低上述的施工难度,通常还采用开放式的幕墙结构,幕墙板根据等压雨幕原理进行拼接设计,在接缝处不用打密封胶,如此,可以降低施工难度,并且保持良好的外观效果,但是这种开放式的幕墙结构防水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在设计时,会在整个外墙面增加一层涂料或者卷材防水,如此又会大幅的增加施工成本和施工工期。
所以,目前亟需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渗漏到室内的幕墙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幕墙结构存在雨水渗漏进室内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渗漏到室内的幕墙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防内渗幕墙体系,包括与建筑物连接的支撑组件和幕墙,所述幕墙安装在所述支撑组件上,在所述幕墙的下方设置有积水盒,所述幕墙下缘对应的所述积水盒上设置有缺口,所述幕墙背离建筑物的侧壁为外壁,朝向所述建筑物的侧壁为内壁,所述幕墙外壁与所述积水盒外壁相配合,所述幕墙的内壁与所述积水盒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积水盒的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
在本申请的防内渗幕墙体系中,通过设置积水盒,积水盒设置在幕墙下缘,并且幕墙外壁与积水盒外壁配合,在雨天,大量的雨水冲刷幕墙外壁,这些雨水沿幕墙外壁向下流动至积水盒外壁,这些雨水再沿积水盒外壁向下流动;另外,若有雨水进入到幕墙内壁,这部分雨水虽然较少,但是,在目前的幕墙结构中,由于没有对这部分雨水进行导引,所以致使这部分雨水汇集后渗入屋内,所以,在本申请中,积水盒上设置缺口,幕墙的内壁通过缺口与积水盒内部空间相连通,使幕墙内壁的雨水向下流入积水盒内,再由排水孔排出,如此,避免渗入室内,采用该种方式,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较在整个外墙面增加一层涂料或者卷材防水而言,还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
优选的,所述积水盒的长度与所述幕墙的长度相匹配,使所述幕墙内壁的下缘的任一位置下方都存在有缺口。确保幕墙内壁的水都能够汇集到积水盒内,进一步的避免这些水渗入室内。
优选的,在积水盒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封板,使在积水盒内形成积水空间。
优选的,所述积水盒底板为靠近建筑物的一侧高于远离建筑物的一侧的倾斜状。
优选的,所述排水孔为若干个,并且沿积水盒的长度方向排列在所述积水盒底板较低的一侧上。
积水盒底板的倾斜设置,并且排水孔设置在较低一侧,即设置在远离建筑物的一侧,使积水盒内的水由远离建筑物的一侧流出,进一步的避免积水盒内的水沿建筑物流淌而渗入室内。
优选的,在所述积水盒的底板上,还设置有朝内部凸起的凸条,所述凸条位于所述排水孔远离建筑物的一侧。凸条的设置,一方面是作为加强筋,能够确保积水盒底板的形状,减少底板的变形,另一方面,在水量较少时,有利于水完全由排水孔排出。
优选的,所述积水盒远离所述建筑物的一侧的侧板为前侧板,所述前侧板为竖直设置。前侧板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在积水盒内形成积水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良好的装饰效果。
优选的,积水盒靠近所述建筑物的一侧的侧板为后侧板,所述后侧板的上缘连接有挡水台。挡水台的设置,可以避免积水盒积水过多时,水量由后侧板溢出。
优选的,所述挡水台包括槽钢和连接在所述槽钢上的角钢,所述槽钢开口朝向,所述槽钢远离所述建筑物的侧壁与所述后侧板相连接,所述角钢的其中一侧板与所述槽钢顶部相连接,另一侧板呈竖直状态,形成挡水板。挡水台采用该种设置,采用槽钢和角钢,在起到挡水作用的同时,还提高了积水盒强度,便于积水盒与其他构件或者与建筑结构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幕墙与所述积水盒的顶板外壁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一密封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件为橡胶条,所述橡胶条为挤压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避免积水盒外壁的水流入到积水盒内,特别是在雨量或者水量较大时,避免幕墙外壁的水流入到积水盒内,进去的确保本申请幕墙体系大水量时的防渗能力。
优选的,在所述幕墙与所述积水盒的顶板外壁之间的缝隙内还涂覆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覆盖在所述第一密封件上。进一步的提高幕墙与积水盒之间的密封效果,确保幕墙外壁的水不流入到积水盒内。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连杆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连杆,所述水平连杆一端与建筑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连接,幕墙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杆上,所述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
采用本申请的支撑组件,一方面是使幕墙与建筑物隔开,的避免了幕墙内壁的水渗入室内的危险,另一方面,幕墙内壁的水一部分沿支撑组件流动,而竖直连杆为竖直设置,所以,这部分水也沿竖直连杆向下流动,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所以,还避免了这部分水流动建筑物上,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积水盒连接。通过支撑组件实现积水盒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积水盒的缺口朝建筑物所在一侧延伸,并使缺口位于所述支撑组件下方。当有水沿支撑组件流动时,使这部分水向下流淌时,能够落入到积水盒内,再由排水孔统一排出。
优选的,所述竖直连杆的下端伸入所述积水盒内。使得竖直连通上的水流入到积水盒内,再由积水盒上的排水孔排出,即,采用本申请幕墙体系,将淋在幕墙上的水分为两部分,大量是沿幕墙外壁流动至积水盒的外壁,然后由远离建筑物的一侧流向,而渗透进入幕墙内壁的为较少的部分,通过幕墙内壁以及竖直连杆和积水盒,使这部分水的流向能够被控制,流入到积水盒内,再由排水孔排出,如此可靠的实现防水渗入室内。
优选的,所述幕墙由若干单元板组拼而成,所述单元板的上缘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凹陷,所述单元板下缘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陷,位于上方的单元板的第二凹陷与下方单元的第一凹陷相配合,使位于上方的单元板下缘覆盖于下方单元板的上缘外。通过第一凹陷与第二凹陷的配合,使得各个单元板组拼后,上方单元板的下缘覆盖在下方单元板的上缘外,使沿幕墙外壁流淌的水流不容易由上下单元板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单元板的内壁,所以,减小了幕墙内壁上的水量,进而也直接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单元板为方形,在相邻单元板的竖向间隙内填充有密封剂。在单元板的竖向间隙填充密封剂,如此,进一步的减少了进入幕墙内壁的雨水量,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单元板之间的每一个水平接缝处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板件,所述连板件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连接,另一端伸入单元板之间并连接有第一卡合件,所述连板件上还设置有与单元板内壁相配合的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连板件上方,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连板件下方,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持连板件上方的单元板,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卡持连板件下方的单元板。
通过设置连板件、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通过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分别对上方单元板和下方单元板进行卡接,实现对各个单元板的组拼,采用这种卡接的方式,一方面是方便单元板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也方便单元板竖向接缝之间密封剂的填充,能够方便的控制竖向间隙。
优选的,所述单元板下缘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相配合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合件的上缘嵌入上方单元板的第三卡槽内。提高第一卡合件与上方单元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而且,还使得第一卡合件与上方单元板之间的接缝呈起伏状,进一步的增大雨水由该缝隙渗入的难度,进而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所述的,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一凹陷的侧壁相平齐,位于上方的单元板下缘覆盖在所述第一卡合件外。进一步的降低雨水由单元板外侧渗入内侧的风险。
优选的,各个所述单元板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方面是增大雨水由单元板外渗入单元板内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确保良好的外观效果。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第一卡合件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采用第二密封件,一方面是提高单元板的案子的稳定性,避免单元板在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内晃动而出现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增大了单元板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件为橡胶密封垫。
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第二卡合件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也是进一步的将单元板压紧在各自对应的卡槽内,提高单元板安装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单元板之间水平接缝处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增大单元板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座体和密封部,所述第二卡合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卡槽,所述座体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内,所述密封部与单元板的内壁相贴合。提高第三密封件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第三密封件密封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为中空结构。在密封部受单元板挤压时,提高密封部的变形量,可以采用更大的密封部,增大密封部与单元板之间的贴合面积,如此,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效果。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件为竖直板状。第一卡合件竖直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雨水渗入的难度。
优选的,所述连板件与所述竖直连杆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申请的支撑组件,一方面是使幕墙与建筑物隔开,的避免了幕墙内壁的水渗入室内的危险,另一方面,幕墙内壁的水一部分沿支撑组件流动,而竖直连杆为竖直设置,所以,这部分水也沿竖直连杆向下流动,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所以,还避免了这部分水流动建筑物上,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幕墙安装在建筑物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单元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连板件处与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配合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建筑物,2-幕墙,3-积水盒,4-缺口,5-排水孔,6-凸条,7-前侧板,8-后侧板,9-槽钢,10-角钢,11-第一密封件,12-水平连杆,13-竖直连杆,14-单元板,15-第一凹陷,16-第二凹陷,17-连板件,18-第一卡合件,19 -第二卡合件,20-第一卡槽,21-第二卡槽,22-第三卡槽,23-第二密封件,24-第三密封件,25-座体,26-密封部,27-第四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5所示,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连杆12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连杆13,所述水平连杆12一端与建筑物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13连接,幕墙2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杆13上,所述竖直连杆13与建筑物1隔开。
采用本申请的支撑组件,一方面是使幕墙2与建筑物1隔开,的避免了幕墙2内壁的水渗入室内的危险,另一方面,幕墙2内壁的水一部分沿支撑组件流动,而竖直连杆13为竖直设置,所以,这部分水也沿竖直连杆13向下流动,竖直连杆13与建筑物1隔开,所以,还避免了这部分水流动建筑物1上,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与防内渗幕墙2体系的积水盒3连接。通过支撑组件实现积水盒3的安装。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积水盒3的缺口4朝建筑物1所在一侧延伸,并使缺口4位于所述支撑组件下方。当有水沿支撑组件流动时,使这部分水向下流淌时,能够落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排水孔5统一排出。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竖直连杆13的下端伸入所述积水盒3内。使得竖直连通上的水流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积水盒3上的排水孔5排出,即,采用本申请幕墙2体系,将淋在幕墙2上的水分为两部分,大量是沿幕墙2外壁流动至积水盒3的外壁,然后由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流向,而渗透进入幕墙2内壁的为较少的部分,通过幕墙2内壁以及竖直连杆13和积水盒3,使这部分水的流向能够被控制,流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排水孔5排出,如此可靠的实现防水渗入室内。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幕墙2由若干单元板14组拼而成,所述单元板14的上缘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凹陷15,所述单元板14下缘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陷16,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的第二凹陷16与下方单元的第一凹陷15相配合,使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下缘覆盖于下方单元板14的上缘外。通过第一凹陷15与第二凹陷16的配合,使得各个单元板14组拼后,上方单元板14的下缘覆盖在下方单元板14的上缘外,使沿幕墙2外壁流淌的水流不容易由上下单元板14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单元板14的内壁,所以,减小了幕墙2内壁上的水量,进而也直接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为方形,在相邻单元板14的竖向间隙内填充有密封剂。在单元板14的竖向间隙填充密封剂,如此,进一步的减少了进入幕墙2内壁的雨水量,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之间的每一个水平接缝处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板件17,所述连板件17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13连接,另一端伸入单元板14之间并连接有第一卡合件18,所述连板件17上还设置有与单元板14内壁相配合的第二卡合件19,所述第一卡合件18和第二卡合件19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所述第一卡槽20位于所述连板件17上方,所述第二卡槽21位于所述连板件17下方,所述第一卡槽20用于卡持连板件17上方的单元板14,所述第二卡槽21用于卡持连板件17下方的单元板14。
通过设置连板件17、第一卡合件18和第二卡合件19,通过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分别对上方单元板14和下方单元板14进行卡接,实现对各个单元板14的组拼,采用这种卡接的方式,一方面是方便单元板14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也方便单元板14竖向接缝之间密封剂的填充,能够方便的控制竖向间隙。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下缘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件18相配合的第三卡槽22,所述第一卡合件18的上缘嵌入上方单元板14的第三卡槽22内。提高第一卡合件18与上方单元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而且,还使得第一卡合件18与上方单元板14之间的接缝呈起伏状,进一步的增大雨水由该缝隙渗入的难度,进而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所述的,所述第三卡槽22与所述第一凹陷15的侧壁相平齐,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下缘覆盖在所述第一卡合件18外。进一步的降低雨水由单元板14外侧渗入内侧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各个所述单元板14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方面是增大雨水由单元板14外渗入单元板14内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确保良好的外观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的第一卡合件18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23。采用第二密封件23,一方面是提高单元板14的案子的稳定性,避免单元板14在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内晃动而出现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增大了单元板14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件23为橡胶密封垫。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的第二卡合件19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24。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24,也是进一步的将单元板14压紧在各自对应的卡槽内,提高单元板14安装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单元板14之间水平接缝处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增大单元板14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封件24包括座体25和密封部26,所述第二卡合件19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卡槽27,所述座体25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27内,所述密封部26与单元板14的内壁相贴合。提高第三密封件24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第三密封件24密封的可靠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密封部26为中空结构。在密封部26受单元板14挤压时,提高密封部26的变形量,可以采用更大的密封部26,增大密封部26与单元板14之间的贴合面积,如此,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效果。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件18为竖直板状。第一卡合件18竖直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雨水渗入的难度。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板件17与所述竖直连杆13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实施例2,如图1-5所示:
一种防内渗幕墙体系,包括与建筑物1连接的支撑组件和幕墙2,所述幕墙2安装在所述支撑组件上,在所述幕墙2的下方设置有积水盒3,所述幕墙2下缘对应的所述积水盒3上设置有缺口4,所述幕墙2背离建筑物1的侧壁为外壁,朝向所述建筑物1的侧壁为内壁,所述幕墙2外壁与所述积水盒3外壁相配合,所述幕墙2的内壁与所述积水盒3的内部空间相连通,所述积水盒3的底板上设置有排水孔5。
在本申请的防内渗幕墙2体系中,通过设置积水盒3,积水盒3设置在幕墙2下缘,并且幕墙2外壁与积水盒3外壁配合,在雨天,大量的雨水冲刷幕墙2外壁,这些雨水沿幕墙2外壁向下流动至积水盒3外壁,这些雨水再沿积水盒3外壁向下流动;另外,若有雨水进入到幕墙2内壁,这部分雨水虽然较少,但是,在目前的幕墙2结构中,由于没有对这部分雨水进行导引,所以致使这部分雨水汇集后渗入屋内,所以,在本申请中,积水盒3上设置缺口4,幕墙2的内壁通过缺口4与积水盒3内部空间相连通,使幕墙2内部的雨水向下流入积水盒3内,再由排水孔5排出,如此,避免渗入室内,采用该种方式,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较在整个外墙面增加一层涂料或者卷材防水而言,还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积水盒3的长度与所述幕墙2的长度相匹配,使所述幕墙2内壁的下缘的任一位置下方都存在有缺口4。确保幕墙2内部的水都能够汇集到积水盒3内,进一步的避免这些水渗入室内。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积水盒3底板为靠近建筑物1的一侧高于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的倾斜状。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水孔5为若干个,并且沿积水盒3的长度方向排列在所述积水盒3底板较低的一侧上。
积水盒3底板的倾斜设置,并且排水孔5设置在较低一侧,即设置在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使积水盒3内的水由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流出,进一步的避免积水盒3内的水沿建筑物1流淌而渗入室内。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积水盒3的底板上,还设置有朝内部凸起的凸条6,所述凸条6位于所述排水孔5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凸条6的设置,一方面是作为加强筋,能够确保积水盒3底板的形状,减少底板的变形,另一方面,在水量较少时,有利于水完全由排水孔5排出。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积水盒3远离所述建筑物1的一侧的侧板为前侧板7,所述前侧板7为竖直设置。前侧板7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在积水盒3内形成积水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良好的装饰效果。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积水盒3靠近所述建筑物1的一侧的侧板为后侧板8,所述后侧板8的上缘连接有挡水台。挡水台的设置,可以避免积水盒3积水过多时,水量由后侧板8溢出。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挡水台包括槽钢9和连接在所述槽钢9上的角钢10,所述槽钢9开口朝向,所述槽钢9远离所述建筑物1的侧壁与所述后侧板8相连接,所述角钢10的其中一侧板与所述槽钢9顶部相连接,另一侧板呈竖直状态,形成挡水板。挡水台采用该种设置,采用槽钢9和角钢10,在起到挡水作用的同时,还提高了积水盒3强度,便于积水盒3与其他构件或者与建筑结构的连接。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幕墙2与所述积水盒3的顶板外壁之间的缝隙内设置有第一密封件11。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件11为橡胶条,所述橡胶条为挤压状态。
通过设置第一密封件11,避免积水盒3外壁的水流入到积水盒3内,特别是在雨量或者水量较大时,避免幕墙2外壁的水流入到积水盒3内,进去的确保本申请幕墙2体系大水量时的防渗能力。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幕墙2与所述积水盒3的顶板外壁之间的缝隙内还涂覆有密封胶,所述密封胶覆盖在所述第一密封件11上。进一步的提高幕墙2与积水盒3之间的密封效果,确保幕墙2外壁的水不流入到积水盒3内。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连杆12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连杆13,所述水平连杆12一端与建筑物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13连接,所述幕墙2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杆13上,所述竖直连杆13与建筑物1隔开。采用该种连接方式,一方面是使幕墙2与建筑物1隔开,进一步的避免了幕墙2内壁的水渗入室内的危险,另一方面,幕墙2内壁的水一部分沿支撑组件流动,而竖直连杆13为竖直设置,所以,这部分水也沿竖直连杆13向下流动,竖直连杆13与建筑物1隔开,所以,还避免了这部分水流动建筑物1上,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缺口4朝建筑物1所在一侧延伸,并使缺口4位于所述支撑组件下方。当有水沿支撑组件流动时,使这部分水向下流淌时,能够落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排水孔5统一排出。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竖直连杆13的下端伸入所述积水盒3内。使得竖直连通上的水流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积水盒3上的排水孔5排出,即,采用本申请幕墙2体系,将淋在幕墙2上的水分为两部分,大量是沿幕墙2外壁流动至积水盒3的外壁,然后由远离建筑物1的一侧流向,而渗透进入幕墙2内壁的为较少的部分,通过幕墙2内壁以及竖直连杆13和积水盒3,使这部分水的流向能够被控制,流入到积水盒3内,再由排水孔5排出,如此可靠的实现防水渗入室内。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幕墙2由若干单元板14组拼而成,所述单元板14的上缘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凹陷15,所述单元板14下缘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陷16,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的第二凹陷16与下方单元的第一凹陷15相配合,使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下缘覆盖于下方单元板14的上缘外。通过第一凹陷15与第二凹陷16的配合,使得各个单元板14组拼后,上方单元板14的下缘覆盖在下方单元板14的上缘外,使沿幕墙2外壁流淌的水流不容易由上下单元板14之间的间隙渗入到单元板14的内壁,所以,减小了幕墙2内壁上的水量,进而也直接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为方形,在相邻单元板14的竖向间隙内填充有密封剂。在单元板14的竖向间隙填充密封剂,如此,进一步的减少了进入幕墙2内壁的雨水量,所以,也进一步的降低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之间的每一个水平接缝处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板件17,所述连板件17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13连接,另一端伸入单元板14之间并连接有第一卡合件18,所述连板件17上还设置有与单元板14内壁相配合的第二卡合件19,所述第一卡合件18和第二卡合件19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所述第一卡槽20位于所述连板件17上方,所述第二卡槽21位于所述连板件17下方,所述第一卡槽20用于卡持连板件17上方的单元板14,所述第二卡槽21用于卡持连板件17下方的单元板14。
通过设置连板件17、第一卡合件18和第二卡合件19,通过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分别对上方单元板14和下方单元板14进行卡接,实现对各个单元板14的组拼,采用这种卡接的方式,一方面是方便单元板14的安装和拆卸,另一方面,也方便单元板14竖向接缝之间密封剂的填充,能够方便的控制竖向间隙。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单元板14下缘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件18相配合的第三卡槽22,所述第一卡合件18的上缘嵌入上方单元板14的第三卡槽22内。提高第一卡合件18与上方单元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而且,还使得第一卡合件18与上方单元板14之间的接缝呈起伏状,进一步的增大雨水由该缝隙渗入的难度,进而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所述的,所述第三卡槽22与所述第一凹陷15的侧壁相平齐,位于上方的单元板14下缘覆盖在所述第一卡合件18外。进一步的降低雨水由单元板14外侧渗入内侧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各个所述单元板14的外壁面位于同一平面内。一方面是增大雨水由单元板14外渗入单元板14内的难度,另一方面也确保良好的外观效果。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的第一卡合件18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23。采用第二密封件23,一方面是提高单元板14的案子的稳定性,避免单元板14在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内晃动而出现安全风险,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增大了单元板14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密封件23为橡胶密封垫。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卡槽20和第二卡槽21的第二卡合件19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24。通过设置第三密封件24,也是进一步的将单元板14压紧在各自对应的卡槽内,提高单元板14安装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进一步的提高了单元板14之间水平接缝处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增大单元板14外部雨水渗入到内侧的难度,所以,也进一步的减小了雨水渗入室内的风险。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三密封件24包括座体25和密封部26,所述第二卡合件19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卡槽27,所述座体25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27内,所述密封部26与单元板14的内壁相贴合。提高第三密封件24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第三密封件24密封的可靠性。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密封部26为中空结构。在密封部26受单元板14挤压时,提高密封部26的变形量,可以采用更大的密封部26,增大密封部26与单元板14之间的贴合面积,如此,进一步的提高密封效果。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卡合件18为竖直板状。第一卡合件18竖直设置,进一步的提高了雨水渗入的难度。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连板件17与所述竖直连杆13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水平设置的水平连杆和竖直设置的竖直连杆,所述水平连杆一端与建筑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连接,幕墙设置在所述竖直连杆上,所述竖直连杆与建筑物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积水盒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积水盒的缺口朝建筑物所在一侧延伸,并使缺口位于所述支撑组件下方,所述竖直连杆的下端伸入所述积水盒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幕墙由若干单元板组拼而成,所述单元板的上缘的外侧设置有第一凹陷,所述单元板下缘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凹陷,位于上方的单元板的第二凹陷与下方单元的第一凹陷相配合,使位于上方的单元板下缘覆盖于下方单元板的上缘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板之间的每一个水平接缝处都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板件,所述连板件一端与所述竖直连杆连接,另一端伸入单元板之间并连接有第一卡合件,所述连板件上还设置有与单元板内壁相配合的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一卡合件和第二卡合件之间形成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连板件上方,所述第二卡槽位于所述连板件下方,所述第一卡槽用于卡持连板件上方的单元板,所述第二卡槽用于卡持连板件下方的单元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板下缘还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合件相配合的第三卡槽,所述第一卡合件的上缘嵌入上方单元板的第三卡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槽与所述第一凹陷的侧壁相平齐,位于上方的单元板下缘覆盖在所述第一卡合件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第一卡合件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的第二卡合件内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三密封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包括座体和密封部,所述第二卡合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第四卡槽,所述座体卡接于所述第四卡槽内,所述密封部与单元板的内壁相贴合。
CN201820091998.4U 2018-01-19 2018-01-19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198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91998.4U CN207919827U (zh) 2018-01-19 2018-01-19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91998.4U CN207919827U (zh) 2018-01-19 2018-01-19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9827U true CN207919827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4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9199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19827U (zh) 2018-01-19 2018-01-19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98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46022U (zh) 带安全护边和内排水构造的玻璃幕墙开启窗
CN202131928U (zh) 隐框斜幕墙开启窗
CN108222344A (zh) 横明竖隐玻璃幕墙
CN205224939U (zh) 一种窗下口结构
CN107938897A (zh) 一种防内渗幕墙体系
CN107503452A (zh) 幕墙外装饰条及玻璃幕墙
CN204511237U (zh) 一种凸出式防水开启天窗
CN207919827U (zh) 一种用于防内渗幕墙体系的支撑组件
CN207761124U (zh) 一种防内渗幕墙体系
CN207484763U (zh) 铝板幕墙型材集水槽安装结构
CN207228888U (zh) 一种防水窗套的安装节点
CN106545277B (zh) 一种推拉门窗
CN206368476U (zh) 一种有组织的导排水采光顶结构
CN204782559U (zh) 窗框型材
CN208701965U (zh) 一种防水幕墙
CN209704105U (zh) 箱式房配套防水装置及箱式房
CN206928831U (zh) 一种窗台防水结构
CN207944850U (zh) 基于钢结构建筑金属墙面门窗的防水装置
CN207296815U (zh) 一种带有不渗漏雨水收集槽的铝门窗窗框
CN202913887U (zh) 单元幕墙隐框上悬窗
CN205224955U (zh) 外窗台披水装置及使用其的窗户
CN206928824U (zh) 一种窗套板的安装节点
CN207212109U (zh) 一种下框铝型材及具有排水系统的门窗
CN204782581U (zh) 窗上框轨道型材
CN206233792U (zh) 一种推拉门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