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53743U -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53743U
CN207853743U CN201820165810.6U CN201820165810U CN207853743U CN 207853743 U CN207853743 U CN 207853743U CN 201820165810 U CN201820165810 U CN 201820165810U CN 207853743 U CN207853743 U CN 2078537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apacitance
resistor
parallel
power manag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6581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包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zhou Si Tanbo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zhou Si Tanbo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zhou Si Tanbo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zhou Si Tanbo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6581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537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537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537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其包括电源集成电路、光电耦合电路,电源管理芯片的八号引脚与第五电容相连,电源管理芯片的五号引脚接电源,电源管理芯片的七号引脚接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都接地,光电耦合器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号引脚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并联,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八电阻并联,第八电阻与第七电阻串联,第七电阻与第九电阻串联,第九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本实用新型通过电阻与电容并联的结构来实现限制直流,通过交流,不仅结构非常的简单,而且消耗的电子元件少,节约了成本。

Description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特别是涉及一种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均采用复杂的电路连接结构,这种连接结构不仅浪费器材,而且工作效率低,及其浪费时间,没有使用光电耦合电路来保障高压端与低压端的隔离,安全性能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反激恢复电源电路,该电路通过电阻与电容并联的结构来实现限制直流,通过交流,不仅结构非常的简单,而且消耗的电子元件少,节约了成本,光电耦合电路的使用保证了高压端与低压端隔离,同时确保这些电路或系统彼此间的电绝缘,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源集成电路、光电耦合电路,其中电源集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光电耦合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滑动变阻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电源集成电路与光电耦合电路相连,第一电阻与第一电容串联,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并联,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号引脚相连,第二电阻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二电阻、第三电容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二号引脚相连,第四电容与第三电阻并联,第四电容、第六电阻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三号引脚相连,第三电阻与电源管理芯片的四号引脚相连,第六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第四电阻与第五电阻串联,电源管理芯片的六号引脚与第四电阻相连,电源管理芯片的八号引脚与第五电容相连,电源管理芯片的五号引脚接电源,电源管理芯片的七号引脚接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都接地,光电耦合器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号引脚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并联,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八电阻并联,第八电阻与第七电阻串联,第七电阻与第九电阻串联,第九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十一电阻与第二发光二极管串联,第二发光二极管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滑动变阻器与第十二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九电阻串联,第九电阻与第六电容串联,第六电容与第一稳压二极管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稳压二极管并联,第二稳压二极管与第七电容并联,第七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滑动变阻器都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为光敏二极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管体的正极一端为平面形,负极一端为半圆面形。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反激恢复电源电路通过电阻与电容并联的结构来实现限制直流,通过交流,不仅结构非常的简单,而且消耗的电子元件少,节约了成本,光电耦合电路的使用保证了高压端与低压端隔离,同时确保这些电路或系统彼此间的电绝缘,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源集成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光电耦合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包括相互连接的电源集成电路A和光电耦合电路B,其中电源集成电路A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光电耦合模块B包括光电耦合器U2、滑动变阻器VR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电源集成电路A与光电耦合电路B相连,第一电阻R1与第一电容C1串联,第一电容C1与第二电容C2并联,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与电源管理芯片U1的一号引脚相连,第二电阻R2与第三电容C3并联,第二电阻R2、第三电容C3与电源管理芯片U1的二号引脚相连,第四电容C4与第三电阻R3并联,第四电容C4、第六电阻C6与电源管理芯片U1的三号引脚相连,第三电阻R3与电源管理芯片U1的四号引脚相连,第六电阻C6与第四电阻R4并联,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阻R5串联,电源管理芯片U1的六号引脚与第四电阻R4相连,电源管理芯片U1的八号引脚与第五电容C5相连,电源管理芯片U1的五号引脚接电源,电源管理芯片U1的七号引脚接地,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都接地,光电耦合器U2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U1的一号引脚相连,光电耦合器U2的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U2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并联,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与第八电阻R8并联,第八电阻R8与第七电阻R7串联,第七电阻R7与第九电阻R9串联,第九电阻R9与第十电阻R10并联,第十电阻R10与第十一电阻R11并联,第十一电阻R11与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串联,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与滑动变阻器VR1并联,滑动变阻器VR1与第十二电阻R12串联,第十二电阻R12与第九电阻R9串联,第九电阻R9与第六电容C6串联,第六电容C6与第一稳压二极管ZD1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ZD1与第二稳压二极管ZD2并联,第二稳压二极管ZD2与第七电容C7并联,第七电容C7与第十电阻R10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第二发光二极管LED2、滑动变阻器VR1都接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反激恢复电源电路中的第一电阻与第一电容串联可限制电容充放电速度,当打开电源时电容不会一下子饱和,起到了缓冲的作用,第二电阻与第三电容并联可限制直流,充许交流信号通过,使信号得到充分放大,当经过放大后的交流信号经过电源管理芯片时,电源管理芯片会将交流信号通过一号管脚传给光电耦合电路,光电耦合器也称为光电隔离器或光耦合器,有时简称光耦,是一种以光为耦合媒介,通过光信号的传递来实现输人与输出间电隔离的器件,可在电路或系统之间传输电信号,保证高压端与低压端隔离,同时确保这些电路或系统彼此间的电绝缘,起着安全保障作用,光电耦合电路主要由光电耦合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组成,其中第一发光二极管为受光器,第二发光二极管为发光源,发光源能够将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光电耦合器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受光器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所以光电耦合电路能够实现电、光、电的转换。
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为光敏二极管,对光信号比较敏感,能够第一时间察觉到光信号,并且能够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第一稳压二极管ZD1、第二稳压二极管ZD2,管体的正极一端为平面形,负极一端为半圆面形,用于过压保护。
电源管理芯片的型号可以是MT7822A,这样结构简单,成本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反激恢复电源电路通过电阻与电容并联的结构来实现限制直流,通过交流,不仅结构非常的简单,而且消耗的电子元件少,节约了成本,光电耦合电路的使用保证了高压端与低压端隔离,同时确保这些电路或系统彼此间的电绝缘,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电源集成电路、光电耦合电路,其中电源集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光电耦合模块包括光电耦合器、滑动变阻器、第一发光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电源集成电路与光电耦合电路相连,第一电阻与第一电容串联,第一电容与第二电容并联,第一电容、第二电容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号引脚相连,第二电阻与第三电容并联,第二电阻、第三电容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二号引脚相连,第四电容与第三电阻并联,第四电容、第六电阻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三号引脚相连,第三电阻与电源管理芯片的四号引脚相连,第六电阻与第四电阻并联,第四电阻与第五电阻串联,电源管理芯片的六号引脚与第四电阻相连,电源管理芯片的八号引脚与第五电容相连,电源管理芯片的五号引脚接电源,电源管理芯片的七号引脚接地,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容都接地,光电耦合器正极与电源管理芯片的一号引脚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负极接地,光电耦合器与第一发光二极管并联,第一发光二极管与第八电阻并联,第八电阻与第七电阻串联,第七电阻与第九电阻串联,第九电阻与第十电阻并联,第十电阻与第十一电阻并联,第十一电阻与第二发光二极管串联,第二发光二极管与滑动变阻器并联,滑动变阻器与第十二电阻串联,第十二电阻与第九电阻串联,第九电阻与第六电容串联,第六电容与第一稳压二极管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与第二稳压二极管并联,第二稳压二极管与第七电容并联,第七电容与第十电阻串联,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第二发光二极管、滑动变阻器都接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二极管为光敏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激恢复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二稳压二极管,管体的正极一端为平面形,负极一端为半圆面形。
CN201820165810.6U 2018-01-31 2018-01-31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Active CN2078537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65810.6U CN207853743U (zh) 2018-01-31 2018-01-31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65810.6U CN207853743U (zh) 2018-01-31 2018-01-31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53743U true CN207853743U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13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65810.6U Active CN207853743U (zh) 2018-01-31 2018-01-31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537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5782A (zh) * 2018-01-31 2018-06-12 常州斯坦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5782A (zh) * 2018-01-31 2018-06-12 常州斯坦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76816U (zh) 光电耦合装置、光电隔离检测电路及告示电路
CN203596614U (zh) 一种pse多端口设备的雷击防护电路
CN101841149A (zh) 一种电源保护电路及led灯具
CN206321697U (zh) 一种过压检测电路与开关电源电路
CN201937248U (zh) 一种开关电源自锁保护电路
CN103594877B (zh) 一种具有防丢提示功能及满电提示功能的供电设备连接线
CN207853743U (zh)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CN209150711U (zh) 欠压保护系统、欠压保护电路和开关电源
CN101581443A (zh) 一种输出功率不受限制的隔爆兼本质安全型led照明灯
CN206332432U (zh) 低成本带隔离自锁的直流母线欠压保护电路
CN109031038A (zh) 一种在pon远端系统中实现掉电告警的方法及电路
CN108155782A (zh) 反激恢复电源电路
CN102694541B (zh) 环路自锁电路
CN210246763U (zh) 一种兼容有源无源的ftth光接收机电路
CN207910527U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充电装置
CN207652413U (zh) 一种双向整流数字量输入口电路
CN202513560U (zh) 一种电视机、电视机电源及其mos管短路保护电路
CN206962420U (zh) 一种低成本光耦合保护电路
CN206099756U (zh) 一种bms内部低成本单片机供电电路
CN202773140U (zh) 背光led驱动保护电路及电视机
CN207337338U (zh) 一种具有内置充电电池的dtu
CN207427528U (zh) 一种稳定型led电源开关电路
CN201830504U (zh) Led照明电源过欠压保护电路
CN206595699U (zh) 一种具有高可靠性的电源浪涌抑制电路
CN214100849U (zh) 一种防高压破坏接线端口的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