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27937U -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27937U
CN207827937U CN201721828711.3U CN201721828711U CN207827937U CN 207827937 U CN207827937 U CN 207827937U CN 201721828711 U CN201721828711 U CN 201721828711U CN 207827937 U CN207827937 U CN 207827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nd
sedimentation basin
sludge
flange
poo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2871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DEPPEL WATER INVEST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DEPPEL WAT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DEPPEL WATER INVEST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DEPPEL WATER INVEST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2871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27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27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27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用于将废水中杂物沉淀,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具有横向和垂直于横向的纵向,池体包括由刚性材料制成且位于其周向和底部的池壁和池底,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上的用于提高池底强度的第一强度结构,第一强度结构包括由池底上侧面向上突出设置的凸缘,凸缘沿着横向和\或纵向延伸,且在横向和\或纵向设置有多个,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的除污泥结构,当清理沉淀池的池体内的污泥时,通过除污泥结构能够去除污泥;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设计结构紧凑合理,减少了成本的支出,通过除污泥结构的设置还提高了除污泥的效率。提高处理的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领域也在不断地进步,但随之而来的是污水量的急剧增多,因此,实现污水的净化消毒对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沉淀法是污水处理中一种最基本的物理处理方法,它利用重力使得污水中的悬浮物质缓慢下沉,从而达到分离去除污染物的目的;传统的污水净化的预处理工作中,多采用的是沉淀的方式对污水中大量的较易沉淀的物质进行沉淀后去除,用于去除悬浮有机物以减轻后续生物处理的有机负荷,当然,其也可设置于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不同位置,而达到不同的处理效果。
现有技术中,污水中包含着大量的污泥杂质,大体量的污水,以及大体量的沉渣污泥,对小型化的沉淀处理池而言,该情况对池体的强度要求极高,若一味地对池底及池壁进行加厚,只会减小了池体内可容纳污水污泥的空间,降低的池体的处理能力,而且还使得建造成本大大提高,不利于企业效益;此外,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池内将留下很多污水沉淀物、沉渣,现在有技术中主要由人工清理污水沉淀物,效率低下;若增设附加的专用的清理设备进行清理,则控制节点多、管理麻烦、电耗大、维护运行成本高,会导致处理成本提高,而且,清理设备一旦堵塞,需维修,则会进一步提高处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结构设计紧凑,强度高,且除污泥方便。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用于将废水中杂物沉淀,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具有横向和垂直于横向的纵向,池体包括由刚性材料制成且位于其周向和底部的池壁和池底,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上的用于提高池底强度的第一强度结构,第一强度结构包括由池底上侧面向上突出设置的凸缘,凸缘沿着横向和\或纵向延伸,且在横向和\或纵向设置有多个,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的除污泥结构,当清理沉淀池的池体内的污泥时,通过除污泥结构能够去除污泥。
优选地,除污泥结构包括开设在池底且位于多个沿横向延伸的凸缘和\或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凸缘之间的多个排污槽、转动连接在池底上且位于排污槽的槽口处的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污槽的阀块,排污槽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贯通池底设置,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污泥排放的排放管、将排放管与多个排污槽连通的连接机构。(当排放污泥时,打开阀块,使的池底通过排污槽与外界相同,进而污泥从排污槽中排出后经连接机构从排放管排放至指定位置)
优选地,连接机构包括位于池底的底侧面下方的用于将从多个排污槽中排出的污泥引流至排放管内的导引盘,导引盘的上侧形成斜锥面,排污管与斜锥面的锥尖部连通。
优选地,凸缘沿着横向和纵向延伸设置,且在横向和纵向均设置有多个,横向的多个凸缘和纵向的多个凸缘相交并形成网格状,且将凸缘分隔成多个网格段。
优选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每个网格段的凸缘与池底过渡连接的且呈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每个排污槽的槽口开设于相邻的四个过渡部之间。(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在处污泥时,污泥横容易流至排污槽中,而且圆弧过渡不会产生排污死角)。
优选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池壁与池底过渡连接且呈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
优选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壁上的用于提高池壁强度的第二强度结构,第二强度结构包括设于池壁上的沿竖直方向延伸和\或沿横向延伸和\或沿纵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
优选地,加强筋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沿横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沿纵向延伸设置有多个。
优选地,凸缘与池底一体成型设置,加强筋与池壁一体成型设置。
优选地,导引盘的材质为不锈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通过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的设置(即设于池底的呈网格状的凸缘,设于池壁上的多个加强筋)使得在不加厚池壁和池底的情况下,保证了整个池体的承受强度,还减少了材料使用,而且凸缘的设置还为除污泥结构的设置提供基础,使得除污泥结构的圆弧状过渡部成为可能,圆弧状过渡部的设置可以使得污泥去除工作更加的顺畅,而且还避免直角结构易产生污泥死角,难以去除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设计结构紧凑合理,减少了成本的支出,通过除污泥结构的设置还提高了除污泥的效率。提高处理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池体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池壁;10、加强筋;2、池底;20、凸缘;30、排污槽;31、导引盘;32、排放管;33、第一过渡部;34、第二过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附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用于将废水中杂物沉淀,沉淀池包括池体,池体具有横向和垂直于横向的纵向,池体包括由刚性材料制成且位于其周向和底部的池壁1和池底2,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2上的用于提高池底2强度的第一强度结构,第一强度结构包括由池底2上侧面向上突出设置的凸缘20,凸缘20沿着横向和\或纵向延伸,且在横向和\或纵向设置有多个,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底2的除污泥结构,当清理沉淀池的池体内的污泥时,通过除污泥结构能够去除污泥。
具体地,除污泥结构包括开设在池底2且位于多个沿横向延伸的凸缘20和\或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凸缘20之间的多个排污槽30、转动连接在池底2上且位于排污槽30的槽口处的用于开启或关闭排污槽30的阀块,排污槽30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贯通池底2设置,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污泥排放的排放管32、将排放管32与多个排污槽30连通的连接机构,当排放污泥时,打开阀块,使的池底2通过排污槽30与外界相同,进而污泥从排污槽30中排出后经连接机构从排放管32排放至指定位置。连接机构包括位于池底2的底侧面下方的用于将从多个排污槽30中排出的污泥引流至排放管32内的导引盘31,导引盘31的上侧形成斜锥面,排污管与斜锥面的锥尖部连通。凸缘20沿着横向和纵向延伸设置,且在横向和纵向均设置有多个,横向的多个凸缘20和纵向的多个凸缘20相交并形成网格状,且将凸缘20分隔成多个网格段。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每个网格段的凸缘20与池底2过渡连接的且呈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33,每个排污槽30的槽口开设于相邻的四个第一过渡部33之间。(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在处污泥时,污泥横容易流至排污槽30中,而且圆弧过渡不会产生排污死角)。
进一步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池壁1与池底2过渡连接且呈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33,第二过渡部33的设置可以避免池壁1与池底2的连接处产生难以除污的死角。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池壁1上的用于提高池壁1强度的第二强度结构,第二强度结构包括设于池壁1上的沿竖直方向延伸和\或沿横向延伸和\或沿纵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10。
本例中,加强筋10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沿横向延伸设置有多个,沿纵向延伸设置有多个。凸缘20与池底2一体成型设置,加强筋10与池壁1一体成型设置。导引盘31的材质为不锈钢。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通过第一加强结构和第二加强结构的设置(即设于池底的呈网格状的凸缘,设于池壁上的多个加强筋)使得在不加厚池壁和池底的情况下,保证了整个池体的承受强度,而且凸缘的设置还为除污泥结构的设置提供基础,使得除污泥结构的圆弧状过渡部成为可能,圆弧状过渡部的设置可以使得污泥去除工作更加的顺畅,而且还避免直角结构易产生污泥死角,难以去除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设计结构紧凑合理,减少了成本的支出,通过除污泥结构的设置还提高了除污泥的效率。提高处理的经济效益。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用于将废水中杂物沉淀,所述沉淀池包括池体,所述池体具有横向和垂直于所述横向的纵向,所述池体包括由刚性材料制成且位于其周向和底部的池壁和池底,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所述池底上的用于提高所述池底强度的第一强度结构,所述第一强度结构包括由所述池底上侧面向上突出设置的凸缘,所述凸缘沿着所述横向和\或纵向延伸,且在所述纵向和\或横向设置有多个,所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所述池底的除污泥结构,当清理所述沉淀池的池体内的污泥时,通过所述除污泥结构能够去除污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污泥结构包括开设在所述池底且位于多个所述沿横向延伸的凸缘和\或多个沿纵向延伸的凸缘之间的多个排污槽、转动连接在所述池底上且位于所述排污槽的槽口处的用于开启或关闭所述排污槽的阀块,所述排污槽沿上下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池底设置,所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污泥排放的排放管、将所述排放管与多个所述排污槽连通的连接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池底的底侧面下方的用于将从多个所述排污槽中排出的污泥引流至所述排放管内的导引盘,所述导引盘的上侧形成斜锥面,所述排放管与所述斜锥面的锥尖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沿着所述横向和纵向延伸设置,且在所述横向和纵向均设置有多个,所述横向的多个凸缘和所述纵向的多个凸缘相交并形成网格状,且将所述凸缘分隔成多个网格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每个网格段的所述凸缘与池底过渡连接的且呈圆弧状的第一过渡部,每个所述排污槽的槽口开设于相邻的四个所述过渡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污泥结构还包括将所述池壁与所述池底过渡连接且呈圆弧状的第二过渡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还包括设于所述池壁上的用于提高所述池壁强度的第二强度结构,所述第二强度结构包括设于所述池壁上的沿竖直方向延伸和\或沿横向延伸和\或沿纵向延伸的多个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与所述池底一体成型设置,所述加强筋与所述池壁一体成型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盘的材质为不锈钢。
CN201721828711.3U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Active CN207827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8711.3U CN207827937U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8711.3U CN207827937U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27937U true CN207827937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9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8711.3U Active CN207827937U (zh) 2017-12-22 2017-12-22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279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9269A (zh) * 2020-03-16 2020-07-03 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确定沉淀池的死角边坡的轮廓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59269A (zh) * 2020-03-16 2020-07-03 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确定沉淀池的死角边坡的轮廓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939112U (zh)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CN102936086A (zh) 一种整体式化粪池
CN207827937U (zh) 一种新型的小型化沉淀池
CN108301501A (zh) 一种无沉积式污水提升泵站
CN202346865U (zh) 玻璃钢化粪池
CN206308226U (zh) 一种污水处理设备
CN205586624U (zh) 一种自清理沉淀池
CN201433150Y (zh) 生活污水处理池
CN211910184U (zh) 养殖池充气式排污结构
CN210711192U (zh) 塑料清洗用水的循环处理装置
CN203701248U (zh) 一种热电厂废水资源的综合回收再利用装置
CN107285529A (zh) 冲鸡舍水循环利用系统
CN206872621U (zh) 屠宰废水处理装置
CN203417497U (zh) 一种周边传动式刮吸泥机
CN209033829U (zh) 一种水处理沉淀池
CN202682862U (zh) 除尘脱硫圆形循环沉淀池
CN207792745U (zh) 一种生活污水固液分离处理装置
CN208857103U (zh) 一种用于处理生活污水的强化曝气人工湿地
CN208166647U (zh) 一种幅流式沉淀池
CN201026410Y (zh) 过滤机
CN106698713A (zh) 污水处理中固液分离系统
CN205710091U (zh) 一种湿地净化自流沉淀池
CN218811273U (zh) 一种加固的玻璃钢化粪池
CN109499176A (zh) 一种自动排污的沉淀池
CN214528309U (zh) 一种新型ic厌氧反应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en Xiaodong

Inventor before: Chen Xiao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