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26342U -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 Google Patents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26342U
CN207826342U CN201721573779.1U CN201721573779U CN207826342U CN 207826342 U CN207826342 U CN 207826342U CN 201721573779 U CN201721573779 U CN 201721573779U CN 207826342 U CN207826342 U CN 20782634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in
department
outer skin
battery pack
strength st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7377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霖
王一霖
王子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Jucaig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57377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2634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2634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26342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名称为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属于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它主要是解决现有钢制乘用车车身存在自身重量大、铝合金乘用车车身存在强度和刚度较差的问题。它的主要特征是:所述承载式车身的铝合金梁板内衬高强钢丝网为高强钢丝网融合模压成型;所述车身覆盖件的橡塑板内衬高强钢丝网融合模压成型,属于一次成型免涂装工艺和工序的彩色表面板承载式车身覆盖件,可彻底免去涂装生产线这道污染的工序,按常规车辆计可减轻车自重50%以上,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30%以上,属于轻度碰撞能自动回复原型的、节能环保的、成本低重量轻的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Description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乘用车的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背景技术
目前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基本按常规材质生产。由于常规材质生产乘用车车身和车身覆盖件,采用的是钢制或铝合金两种材质生产。钢制乘用车车身和车身覆盖件材质生产,其优点强度和刚度高,缺点自身重量大;铝合金乘用车车身和车身覆盖件材质生产,其优点自身重量较轻,缺点强度和刚度较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自重轻、强度高、生产制作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包括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由整体梁板构成,包括中部的司乘舱车身、司乘舱前后的动力储备舱车身;所述司乘舱车身包括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和左右加强主纵梁、司乘舱结构梁板、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后司乘座椅支架、动力电池组箱;所述动力储备舱车身包括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前后备箱梁板、前后备箱梁板横梁、动力舱加强横梁和前后加强主纵梁;所述承载式车身材质为铝合金内衬高强钢丝网融合模压成型的梁板构件;司乘舱车身与前后的动力储备舱车身之间设有前后动力舱与司乘舱隔离梁板;所述车身覆盖件为橡塑内衬高强钢丝网融合模压成型的构件与车身衬板板架链接或焊接成为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动力电池组箱为由动力电池组箱前后左右侧面板、电池组箱上盖板、电池组箱底板、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和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构成,均为铝合金内衬高强钢丝网融合模压成型的梁板构件,其构件经链接和焊接成为电池组箱整体部件;动力电池组箱与司乘舱车身为可拆卸式链接的独立部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承载式车身还包括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可拆卸结构件;车身覆盖件包括引擎盖板、车顶盖、行李箱盖板、前后左右翼子板、前后左右车门板、左右车侧围、前后车门、电动机前支撑板、电动机前裙板、前围上盖板、第一后围板、后围上盖板、前裙板、前框架、前翼子板、车轮挡泥板、后翼子板、第二后围板、行李仓盖,后围上盖板、顶盖、前围侧板、前围板、前围上盖板、前挡泥板和电动机罩,以及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可拆卸结构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承载式车身的铝合金梁板内衬高强钢丝网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或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钢丝直径为0.25mm~2.5mm,网孔为6.4mm×6.4mm~50.8mm×50.8mm;所述铝合金为1000~9000系列铝合金铝;所述车身覆盖件的橡塑板内衬高强钢丝网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或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钢丝直径为1.0mm ,网孔为6.4mm×6.4mm~50.8mm×50.8mm;所述高强钢丝网橡塑板中的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橡塑为天然橡胶 NR、丁苯胶SBR、丁基橡胶ⅡR、氢化丁晴胶HNBR、乙丙胶EPDM、丁腈胶NBR、氟橡胶FKM、通用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或乙丙橡胶为橡塑板的主要材料。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承载式车身的铝合金梁板内衬高强钢丝网的钢丝直径1.5mm ,网孔为10.6mm×10.6mm;所述铝合金为5000系列铝合金;所述车身覆盖件的橡塑板内衬高强钢丝网的钢丝直径为1.0m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设有向内的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电池组箱上盖板通过防水密封胶垫与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密封紧固链接;电池组箱底板设有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的底面通过防水密封胶垫与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密封紧固链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高强钢丝网周边设有高强钢丝网外围铝板条或钢板条迭压封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中所述的车身覆盖件上设有融合模压成型的车身覆盖件筋条和装饰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由于选择的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防腐性能优异,耐久性能好抗拉强度高,整体性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等特性;由于选择的铝合金棒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和抗蚀性,采用热处理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可热处理强化具有优良的热塑性;由于选择的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材料聚合而成,与添加剂融合后橡胶弹性好,不怕阳光的直接照射,有特别好的耐候性能,较好的耐化学品腐蚀性和抗老化性能,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阻燃性能和良好的耐磨性、低温弹性,抗扭曲性,耐酸性,耐水性,耐臭氧性及耐低温性,使用温度范围为-60℃~100℃,短时可至125℃,弹性良好及具良好的压缩变形恢复性,配方内不含硫磺因此非常容易来制作,适合用来制作各种直接接触大气、阳光、臭氧的零部件,适用于各种耐燃、耐化学腐蚀的橡塑制品;由于模具注入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高强钢丝网设计选择冲压后不变形、不折断、刚度强、弹性强的原材料;由于模具注入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铝合金铝棒设计选择熔化温度适度、入模平稳、模压无瑕疵、刚度强的原材料;由于模具注入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设计选择一定份额的塑料添加剂得到一定的改性,既有弹性也有塑刚性,模压成型好,色彩鲜艳,光滑光亮也可磨砂效果的原材料;由于按上述要求制作,属于一次成型免涂装工艺和工序的彩色表面板车身覆盖件,可彻底免去涂装生产线这道污染的工序,按常规车辆计可减轻车自重50%以上,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30%以上,属于轻度碰撞能自动回复原型的、节能环保的、成本低重量轻的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汽车、乘用车和纯电动汽车轻量化汽车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承载式车身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载式车身仰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承载式车身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组箱部位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身覆盖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车身覆盖件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身及车身覆盖件结构详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车身加强梁结构详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车身司乘舱加强梁结构详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池组箱结构详图。
图中:1. 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2. 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3. 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4. 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5. 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6. 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7. 动力电池组箱前后左右侧面板;8. 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9. 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10. 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11. 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12. 前司乘座椅支架;13. 后司乘座椅支架;14. 波浪线;15.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16. 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17. 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8. 前后动力舱与司乘舱隔离梁板;19. 司乘舱结构梁板;20. 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21. 动力电池组箱;22. 前后加强主纵梁附加斜梁;23. 自锁螺丝;24. 防水密封胶垫;25. 电池组箱上盖板;26. 电池组箱底板;27. 高强钢丝网外围铝板条或钢板条迭压封条;28. 高强钢丝网;29. 铝合金梁板和橡塑板;30. 车身覆盖件衬板板架;31. 车身覆盖件;32. 车身覆盖件筋条和装饰线;33. 电池组箱结构节点;34. 电池组箱结构加强条;35. 加强附加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作用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10所示,波浪线14分解图意。承载式车身包括本体和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其它可拆卸结构件,无独立车架的整体车身结构形式。本体由整体梁板构成,包括中部的司乘舱车身、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车身,为保证车身的强度和刚度而构成的整体梁板结构。司乘舱车身包括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司乘舱结构梁板19、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20、后司乘座椅支架13和动力电池组箱2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车身包括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2、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4、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附加斜梁22和加强附加件35。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附加斜梁22与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焊接成一体,属于增强前后加强主纵梁5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加强附加件35是焊接与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保险杠横梁支架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4、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附加斜梁22的U形口处呈封闭状,增加其强度和刚度。其主要目的是整体连接分散和传递承受吸收来自前后方的矩力和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附加斜梁22传递的强度和刚度,承受吸收来自正面和侧面撞击力的强度和刚度,承载整车荷载,缓冲吸能减小震动,减轻自重,同时为司乘室内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保险杠横梁支架1前拱方式设计可缓冲吸能预留足够空间,减轻自重。其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保险杠横梁支架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2、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之间主要功能是放置动力、备用轮胎、行李、杂品及其它辅助工具。其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4、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之间主要功能是安装动力电机、控制系统、水冷或液冷、弱电系统及其它辅助机具。
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设有向内的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其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是一体向内延伸压边,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和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同样是一体的向内延伸压边,前司乘座椅支架12,后司乘座椅支架1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与司乘舱隔离梁板18,司乘舱结构梁板19,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20,后司乘座椅支架13。其主要目的是整体连接分散和传递承受吸收来自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4、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和侧面外来矩力的传递其强度和刚度,承载整车荷载,缓冲吸能减小震动,减轻自重,同时为司乘室内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属于乘用车承载式车身的主体关键结构,同时承担动力电池组箱21整体部件的固定及荷载,使电池组箱21成为承载式车身的一个整体部分,也是可换的、可拆卸的分体电池组箱整体构件。其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主要目的是承受整车正面与侧面撞击力和分散吸收传递强度和刚度作用,承载整车荷载,缓冲吸能减小震动,减轻自重,同时为司乘室内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其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与司乘舱隔离梁板18主要封闭司乘舱由隔音防水功能,安装固定司乘座椅的13、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20主要是固定和可前后调节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所述乘用车承载式车身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的选材,其主要为保证车身强度和刚度的整体性,其整体板材模压成型加强纵梁和加强横梁成一体的构件,主要承受和吸收整车的纵向和横向的强度和刚度,承载整车荷载。增强附加梁件和其它增强附加件构件,加强整体车身承受和吸收分散各方面扭矩力的强度和刚度。司乘舱加强纵梁主要承接前后左右纵梁、横梁传递吸收分散的强度和侧面外来的矩力的强度和刚度。司乘舱加强纵梁之间的加强横梁和司乘舱结构梁板,主要整体承接分散和传递承受吸收来自前后纵梁传递的强度和刚度。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主要整体承接分散和传递承受吸收来自前后撞击矩力的强度和刚度。车身覆盖件衬板板架,主要承受覆盖件的自身结构的外来矩力的吸收和分解传递强度和刚度的作用。司乘座椅的模压加强板梁支架,属于刚性焊接在司乘舱结构梁板顶面上,主要承受整车的左右侧面撞击矩力和分散吸收传递强度和刚度作用,在其顶面的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主要是固定司乘座椅,同时可前后调节。承载式车身司乘舱加强纵梁和加强横梁上部内延伸式压边与其为一体焊接,主要是紧固链接动力电池组箱上部与其固定和密封作用。
动力电池组箱21包括动力电池组箱前后左右侧面板7、电池组箱上盖板25、电池组箱底板26、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10、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11、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15、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16构成的整体部件、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7、自锁螺丝23、防水密封胶垫24、电池组箱结构节点33和电池组箱结构加强条34。其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7与电池组箱底板26属于整体向外延伸的压边与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的底部自锁螺丝链接,其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10、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11和电池组箱上盖板25属于整体模压成型为一体的,其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15、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16与电池组箱底板26属于整体模压成型为一体的,其电池组箱结构节点33、电池组箱结构加强条34属于动力电池组箱21的结构处理的结构加强条焊接方式。动力电池组箱21整体部件,属于电源系统构件,其与承载式车身链接为一体可换式的、可拆卸的电池组箱,拆装方便。动力电池组箱21主要目的是附和车身的强度和刚度而构成的空间框架链接结构,形成上下、左右对称的动力电池组箱前后左右侧面板7、电池组箱上盖板25、电池组箱底板26。其梁板构件设计融合模压成型的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10、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11、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15、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16增强其电池组箱上盖板25、电池组箱底板26的强度和刚度,主要目的是承受来自电池组箱及电池组整体自重,还有来自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分散吸收传递的强度和刚度,同时也减轻自重。其动力电池组箱21由下向上推至顶部安装与由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的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在电池组箱上盖板25的外围放置防水密封胶垫24再用自锁螺丝23密封紧固链接,其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7是由电池组箱底板26向外延伸的压边,延伸至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的底面放置防水密封胶垫24再用自锁螺丝23密封链接为一体。
承载式车身和电池组箱的材料及工艺流程:其材料材质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不锈钢高强钢丝网不同品种,其规格直径1.5mm ,网孔10.6mm×10.6mm。不排除其规格直径从0.25mm~2.5mm之间,网孔从6.4mm×6.4mm~50.8mm×50.8mm之间的选择。成型方式为模压与辅助焊接成型工艺。构件融合成型方式,其材质采用5000系列铝合金棒。不排除部件融合成型方式,其材质采用的一系至九系(1000~9000)系列铝合金铝棒为备选材,经熔化注入构件模体内,其构件融合模压成型,其结构成型的结构节点采用焊接方式完成结构成型的设计目的。其工艺流程,设计部件尺寸,选择材料材质备用,高强钢丝网28按设计冲压,将高强钢丝网外围铝板条或钢板条迭压封条27,迭压坚固成型备用,将成型的高强钢丝网构件入模备用,按设计选择铝合金铝棒备用,将备用的铝棒加入铝合金热处理熔化炉熔化,然后将熔化的铝合金铝棒注入模内与高强钢丝网构件融合模压成型半成品备用,再按设计方案制备焊接。
车身覆盖件包括本体和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其它可拆卸结构件。含引擎盖板,车顶盖,行李箱盖板,前后左右翼子板,前后左右车门板,左右车侧围,前后车门,电动机前支撑板,电动机前裙板,前围上盖板,第一后围板,后围上盖板,前裙板,前框架,前翼子板,车轮挡泥板、后翼子板、第二后围板、行李仓盖,后围上盖板、顶盖、前围侧板、前围板、前围上盖板、前挡泥板、电动机罩等,全部按车身覆盖件材质工艺制作。本体包括车身覆盖件31、铝合金梁板和橡塑板29、车身覆盖件衬板板架30、车身覆盖件筋条和装饰线32。其车身覆盖件衬板板架30是车身覆盖件31的衬板,主要增强覆盖件的强度和刚度,材料工艺与承载式车身相同。其车身覆盖件31与铝合金梁板和橡塑板29、车身覆盖件筋条和装饰线32属于整体一次模压成型构件。车身覆盖件31主要目的是保证车身覆盖件的强度和刚度而构成的板架结构,是承受整车的正面和侧面撞击力的分散吸收传递强度和刚度作用,缓冲吸能减小震动,减轻自重,同时为司乘室内人员提供有效的安全保护,属于一次成型免涂装工艺工序的彩色表面的车身覆盖件。
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身覆盖件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上述要求高强钢丝网与橡塑熔化注塑融合模压,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达到减轻重量50%以上,属于轻度碰撞能自动回复原型的、节能环保的、成本低重量轻。车身覆盖件构件和部件的色泽任意选择,批次运用保持一致性;选择易固化且长时间不掉色的色素勾兑,其比例保持一致性;选取适用介质加热融合,注塑模压构件一次性成型可省去涂装生产线的全程工艺和工序,节约环保的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车身覆盖件材料及工艺流程:其材料材质,车身覆盖件31材质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不锈钢高强钢丝网不同品种,其规格直径从1.0mm。网孔从6.4mm×6.4mm~10.6mm×10.6mm之间。不排除其规格直径从0.25mm~2.5mm之间,网孔从6.4mm×6.4mm~50.8mm×50.8mm之间的选择。成型方式为模压与辅助焊接成型工艺。构件融合成型方式,其材质选择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不排除其构件融合成型采用天然橡胶 NR、丁苯胶SBR、丁基橡胶ⅡR、氢化丁晴胶HNBR、乙丙胶EPDM、丁腈胶 NBR、氟橡胶FKM、通用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乙丙橡胶系列橡胶为备选材。经熔化注入构件模体内,其构件融合模压成型,其结构成型的结构节点采用胶结和螺丝紧固完成结构成型的设计目的。构件的色泽任意选择,批次运用保持一致性;选择易固化且长时间不掉色的色素勾兑,其比例保持一致性;选取适用介质加热融合,模压构件一次性成型。这样可省去涂装生产线的全程工艺和工序,节约环保,维护维修快速便捷。用模压方法来制造某些形状复杂的小型部件,用成型的阴、阳模具将压制成型的高强钢丝网构件和熔化橡胶胶料调色勾兑一致性,放置在模具中融合模压成型。其工艺流程:设计部件尺寸,选择材料材质备用,高强钢丝网28按设计冲压,将高强钢丝网外围用铝板条或钢板条迭压封条27,迭压坚固成型备用,将成型的高强钢丝网构件模压备用,再将橡塑材料与增加强度的添加剂酚醛树脂、增加耐磨性的添加剂硬质炭黑、增加耐寒性的耐低温增塑剂、增加耐燃性的添加剂三氧化锑、增加耐氧性的对二胺类的防护剂、增加绝缘性的高结构填充剂、增加耐水性的填充剂硫酸钡,严格按设计比例定量,再将设计计量的橡塑和添加剂材料经橡塑热处理熔化机熔化,搅拌均匀后注入构件模体内,高强钢丝网构件与熔化的橡塑材料融合模压成型,达到设计规格材质的钢丝网橡塑车身覆盖件和设计的色泽表面及整体模压的装饰线和筋条线,属于一次性注塑模压成型的,免涂装工艺和工序的彩色表面的乘用车车身内外覆盖件,车身内覆盖件与车身覆盖件材质工艺相同,其规格设计不同。
车身覆盖件的外观质量达到设计要求:1. 表面质量,车身覆盖件模压可确保无瑕疵平滑光亮的外形美观,没有表面美感缺陷的次品。2.车身覆盖件上的装饰棱线和筋条清晰、平滑、左右对称和过渡均匀,覆盖件之间的棱线衔接吻合流畅,没有参差不齐的产品构件,其一致性极高。3. 车身覆盖件均采用胶结固定和螺丝紧固方式,缝隙采用同色软件胶嵌缝,以备方便更换构件操作可达到表面装饰设计的美观要求,属于一次成型免涂装工艺和工序的彩色表面板车身覆盖件。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材料融合原理如下:选择高强钢丝网原材料抗拉强度1200MPa(122kgf/mm²)至1580 MPa(161 kgf/mm²)以上,其焊接点抗剪切强度高达2000N以上,本实施例1500N冲压成型不宜变形。超高强度钢板屈服强度在1370MPa(140kgf/mm²)以上,抗拉强度在1620 MPa(165 kgf/ mm²)以上的合金钢称超高强度钢,在传统车身很少使用,可见两者性能基本相当。选择5000系列铝棒属于较常用于合金铝板系列,主要元素为镁,含镁量在3~5%之间,抗拉强度470MPa(48kgf/mm²), 0.2%屈服强度325 MPa(33.5kgf/mm²),伸长率10%,硬度HB120,相对密度2.70,熔点660℃,主要特点为密度低,抗拉强度高,延伸率高,疲劳强度好,在相同面积下铝镁合金的重量低于其它系列,适用于对抗腐蚀性、氧化性要求高的应用,可使用性好,容易涂层,加工性好。选择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他们的物理性能其抗拉强度27MPa(2.7kgf/mm²),最大抗张强度(2.5kgf/mm²) ,撕裂强度60/(KN.m-1), 韧性60%,相对密度在1.15~1.25之间,比重 1.23,分子量较大(2.0~20万)拉伸强度较大,硬度范围(shore-A)40~90,最大伸长率800%,最高使用温100℃。
综合上述物理性能要点:选择高强钢丝网和5000系列铝棒搭配:1、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能力有很大提高,主要5000系列铝棒材质受到高强钢丝网融合的约束,限制了5000系列铝棒材质轴向受拉压时侧向的膨胀拉伸,因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5000系列铝棒材质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能力,可以说是5000系列铝棒材质的本构关系。2、受力性能得到显着改善的主要点是说5000系列铝棒材质的抗拉强度很小,5000系列铝棒材质构件抗拉、抗弯的性能较高强钢丝网低几倍,恰当与高强钢丝网融合后的5000系列铝棒材质构件,就可以增加3倍以上的抗拉、抗弯性能。
选择高强钢丝网和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搭配:1、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能力有很大提高,主要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受到高强钢丝网融合的约束,限制了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轴向受拉压时侧向的膨胀拉伸,因而很大程度的提高了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材质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的能力,可以说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材质的本构关系。2、受力性能得到显着改善的主要是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材质的抗拉强度很小,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构件抗拉、抗弯的性能较高强钢丝网低几十倍,恰当与高强钢丝网融合后的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构件,就可以增加几十倍的抗拉、抗弯性能。
本实用新型与市场上现有同类设备具有明显不同,其中:由于选择的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防腐性能优异,耐久性能好抗拉强度高,整体性好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等特性;由于选择的铝合金棒密度低,但强度比较高,接近或超过优质钢,塑性好,可加工成各种型材,具有优良的导热性和抗蚀性,采用热处理获得良好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可热处理强化具有优良的热塑性;由于选择的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由添加剂聚合而成的材质。橡塑弹性耐磨性好,不怕阳光的直接照射,有特别好的耐候性能,较好的耐臭氧性,耐化学品腐蚀性和抗老化性能,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阻燃和良好的耐磨性、低温弹性,抗扭曲性能好,耐二氯二氟甲烷和氨等制冷剂,耐稀酸,耐硅酯系润滑油,耐水性极佳。不怕激烈的扭曲,不怕制冷剂,耐稀酸、耐硅酯系润滑油,使用温度范围为-60℃~100℃,短时可至125℃。弹性良好及具良好的压缩变形恢复快,配方内不含硫磺因此非常容易来制作,具防燃特性,适合用来制作车身覆盖件。由于模具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高强钢丝网设计选择冲压后不变形、不折断、刚度强、弹性强的原材料;由于模具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铝合金铝棒设计选择熔化适度、入模平稳、模压无瑕疵、刚度强的原材料;由于模具模压成型工艺简单可靠,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设计选择一定份额的添加剂得到一定的改性,既有弹性也有塑刚性,模压成型好,色彩鲜艳,光滑光亮效果的原材料;由于按上述要求制作,属于一次成型免涂装工艺和工序的彩色表面板承载式车身覆盖件,可彻底免去涂装生产线这道污染的工序,按常规车辆计可减轻车自重50%以上,可节省材料,降低成本30%以上,属于轻度碰撞能自动回复原型的、节能环保的、成本低重量轻的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Claims (8)

1.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包括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3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由整体梁板构成,包括中部的司乘舱车身、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车身;所述司乘舱车身包括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司乘舱结构梁板(19)、前司乘座椅支架和滑道(20)、后司乘座椅支架(13)和动力电池组箱(21);所述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车身包括前后保险杠横梁支架(1)、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2)、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梁板横梁(3)、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横梁(4)和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加强主纵梁(5);所述承载式车身材质为铝合金梁板内衬高强钢丝网(28)的融合模压构件;司乘舱车身与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车身之间设有司乘舱前后动力储备舱与司乘舱隔离梁板(18);所述车身覆盖件(31)为由内衬高强钢丝网(28)的铝合金梁板和橡塑板(29)与车身覆盖件衬板板架(30)链接和焊接为整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箱(21)为由动力电池组箱前后左右侧面板(7)、电池组箱上盖板(25)、电池组箱底板(26)、动力电池组箱上部纵向加强筋条(10)、动力电池组箱上部横向加强筋条(11)、动力电池组底部横向加强筋条(15)和动力电池组底部纵向加强筋条(16)构成的整体部件;动力电池组箱(21)与司乘舱车身为可拆卸式链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还包括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可拆卸结构件;车身覆盖件(31)包括引擎盖板、车顶盖、行李箱盖板、前后左右翼子板、前后左右车门板、左右车侧围、前后车门、电动机前支撑板、电动机前裙板、前围上盖板、第一后围板、后围上盖板、前裙板、前框架、前翼子板、车轮挡泥板、后翼子板、第二后围板、行李仓盖,后围上盖板、顶盖、前围侧板、前围板、前围上盖板、前挡泥板和电动机罩,以及装饰件、开启件、机构件、附件及可拆卸结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的内衬高强钢丝网(28)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或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钢丝直径为0.25mm~2.5mm,网孔为6.4mm×6.4mm~50.8mm×50.8mm;所述铝合金为1000~9000系列铝合金铝;所述车身覆盖件的内衬高强钢丝网(28)为低碳高强钢丝网、中碳高强钢丝网、高碳高强钢丝网或不锈钢高强钢丝网,钢丝直径为1.0mm ,网孔为6.4mm×6.4mm~50.8mm×50.8mm;所述铝合金梁板和橡塑板(29)中的异戊橡胶、氯丁胶CR、氯丁橡胶、橡塑为天然橡胶 NR、丁苯胶SBR、丁基橡胶ⅡR、氢化丁晴胶HNBR、乙丙胶EPDM、丁腈胶NBR、氟橡胶FKM、通用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或乙丙橡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式车身的内衬高强钢丝网(28)的钢丝直径1.5mm ,网孔为10.6mm×10.6mm;所述铝合金为5000系列铝合金;所述车身覆盖件的内衬高强钢丝网(28)的钢丝直径为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设有向内的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电池组箱上盖板(25)通过防水密封胶垫(24)与司乘舱前后左右加强主横梁和加强主纵梁向内延伸压边(9)密封紧固链接;电池组箱底板(26)设有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7),司乘舱前后加强主横梁(6)和司乘舱左右加强主纵梁(8)的底面通过防水密封胶垫(24)与动力电池组底板向外延伸压边(17)密封紧固链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强钢丝网(28)周边设有高强钢丝网外围铝板条或钢板条迭压封条(27)。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覆盖件(31)上设有车身覆盖件筋条和装饰线(32)。
CN201721573779.1U 2017-11-22 2017-11-22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82634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3779.1U CN207826342U (zh) 2017-11-22 2017-11-22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3779.1U CN207826342U (zh) 2017-11-22 2017-11-22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26342U true CN207826342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73779.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826342U (zh) 2017-11-22 2017-11-22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2634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8729A (zh) * 2017-11-22 2018-10-23 王子齐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88729A (zh) * 2017-11-22 2018-10-23 王子齐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CN108688729B (zh) * 2017-11-22 2024-01-30 王子齐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Mallick Materials,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for lightweight vehicles
Liu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agnesium alloy parts for automotive OEMs: A review
Benedyk Aluminum alloys for lightweight automotive structures
Ghassemieh Materials in automotive applic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prospects
Hirsch Recent development in aluminium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Hirsch Aluminium in innovative light-weight car design
Mallick Advanced materials for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An overview
US9079549B2 (en) Modular bumper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Gupta et al. Review on materials for making lightweight vehicles
CN209258263U (zh) 一种轮式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舱体
CN207826342U (zh)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Refiadi et al. Trends in lightweight automotive materials for improving fuel efficiency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CN205203119U (zh) 电动汽车前纵梁后段总成
Salonitis et al. Multifunctional materials used in automotive industry: A critical review
CN214524075U (zh) 一种汽车门环轻量化结构
Bruderick et al. Applications of carbon fiber SMC for the Dodge Viper
CN108688729A (zh) 轻量化乘用车承载式车身和车身覆盖件
JP4308088B2 (ja) 衝突エネルギーの吸収性に優れた自動車パネル構造体
Gaines et al. Potential applications of wrought magnesium alloy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Bhardwaj The Complete Book on Production of Automobile Components & Allied Products: Auto parts business start up, Auto parts manufacturing Business, Automobile Based Small Scale Industries, Automobile industr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India, Automobile Parts and Spares Business
Belingardi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in car body lightweight design–a contribution toward greener environment
CN110155177A (zh) 一种三段式全铝半框副车架
Pian et al. A review of the feasibility of aluminum alloys, carbon fiber composites and glass fiber composites for vehicle weight reduction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CN209600434U (zh) 寒区实验时防止前保险杠碰撞破损装置及其安装结构
Özbay et al. Aluminium high pressure die casting application on rear frame ra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202157 room 103-9, 1st floor, building 24, No. 58, Baozhen South Road, Baozhen, Chongming District, Shanghai (Shanghai Baozhen economic community)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jucaigu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05,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o. 311, Huabei Road, Shahekou District,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ang Ziqi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3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0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3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