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04266U - 一种医用ct模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用ct模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04266U
CN207804266U CN201720740070.XU CN201720740070U CN207804266U CN 207804266 U CN207804266 U CN 207804266U CN 201720740070 U CN201720740070 U CN 201720740070U CN 207804266 U CN207804266 U CN 207804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llet
medical
die body
head cover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4007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朝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China Mould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China Mould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China Mould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bei China Mould 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4007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04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04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04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CT模体,涉及医学计量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外套、内模和顶盖,内模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第二托盘、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间设有窄缝模,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通过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相连,且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材料检测柱和空气检测柱。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一种医用CT模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计量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医用CT模体。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各个大型医院在临床诊断中都会用到CT设备,CT设备能够完整的显示人体内部三维计算机模型,克服了传统X线平片影响重叠,相邻器官组织密度差异不大而不能形成对比图像的问题,成为医疗诊断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设备。在CT设备的使用中对图像的质量有一定的性能指标的规定,例如:层厚分辨率、CT值线性,信噪比,图像的均匀性、密度分辨力、低对比度以及空间分辨率等,这些参数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个CT设备所提供的图形的质量水平,严重的将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断。
CT设备的电子学控制系统和机械结构十分复杂,还采用了复杂的数据处理软件,因此影响影像质量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随着时间和扫描次数的增加而变化,为了保证新购置的设备能达到应有的性能指标,且使用过程中设备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医疗卫生部门会采用CT模体对CT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验收、对其稳定性进行检测。
现有的CT模体多采用固体水,固体水的CT值相比真水的CT值差很多,固体水的均匀性直接影响检测过程中的参数,难以对CT设备的性能进行准确的判定,影响对CT设备性能指标的验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用CT模体,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功能单一、校准精度低、校准速度慢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医用CT模体,包括外套、内模和顶盖,所述顶盖与外套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内模上端设置在顶盖的下表面上,所述内模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第二托盘、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所述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之间设有窄缝模,所述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通过沿所述第二托盘220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相连,且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所述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材料检测柱和空气检测柱。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小孔检测体设有四个,所述小孔检测体的顶面固定于第三托盘的下表面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顶盖上方设有把手,所述把手为长条状,且截面为U型,所述把手的底面固定设置于顶盖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顶盖周向设有多个与设于外套上沿的竖向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一沉孔。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金属线检测模为直角梯形的板状构件,且竖直设置于第三托盘和第四托盘之间,所述金属线检测模呈镜面对称地设有四个。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金属线检测模内部设有倾斜放置的铝片,所述铝片厚度为0.15mm-0.25mm。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材料检测柱圆周方向均布有四个,所述材料检测柱为圆柱形,所述空气检测柱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空气检测柱的下底板设置于第三托盘中心处。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窄缝模为多边形,且包括周向相邻排布的多个等腰梯形状窄缝元件,所述窄缝元件的上边沿处设有多个与上边沿垂直的缝隙,所述缝隙宽度不等,所述缝隙开口端朝向第一托盘轴线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外套包括筒体和筒底,所述筒底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注水口,所述注水口与弹性胶垫接触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第四托盘上固定设有圆周方向均布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上端设有螺纹孔,所述顶盖上对应螺纹孔处设有对应的第二沉孔,所述螺纹孔和第二沉孔通过螺栓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医用CT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内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B-B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的C-C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的D-D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的顶盖的剖视图。
图中:100、外套;110、筒体;120、筒底;130、注水口;140、弹性胶垫;200、内模;210、第一托盘;211、窄缝模;220、第二托盘;221、小孔检测体;222、支撑柱;230、第三托盘;231、金属线检测模;232、材料检测柱;233、空气检测柱;240、第四托盘;241、连接柱;300、顶盖;310、把手;320、第一沉孔;330、第二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医用CT模体,包括外套100、内模200和顶盖300,所述顶盖300与外套100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内模200上端设置于顶盖300的下表面上,所述内模200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0、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所述第一托盘210和第二托盘220之间设有窄缝模211,所述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通过沿所述第二托盘220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222相连,且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221,所述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231、材料检测柱232和空气检测柱233。该CT模体的内模200通过与顶盖300之间的连接,实现内模200悬置于外套100中的状态,通过设置于内模200内的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0、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实现了模体的多种功能,能一次性对CT设备的多个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检测,整个CT模体采用固体丙烯酸树制作,能够具有良好的透视效果,保证检测的精准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至图4所示,小孔检测体221设有四个,所述小孔检测体221的顶面固定于第三托盘230的下表面上。通过多个小孔检测板221的设置,实现从不同的视角对CT设备的分辨率进行检测,体现了检测参数的准确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所示,顶盖300上方设有把手310,所述把手310为长条状,且截面为U型,所述把手310的底面固定设置于顶盖300上。把手310设置为长条状便于后期进行水注入时,对整个模体的提升翻转,便于对模体进行力的施加,同时也提高人工操作时的舒适度,U型截面的侧面固定于顶盖300的设计,保证了把手310和顶盖300形成良好的整体,便于后期顶盖300和外套100、内模200连接成整体后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避免把手300因为受力过大造成的掉落等问题,提高了模体的整体质量。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6所示,顶盖300周向设有多个与设于外套100上沿的竖向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一沉孔320。为了保证顶盖300与外套100结合的牢固性和美观性,在进行顶盖300和外套100的连接中采用顶盖300上设置第一沉孔320的形式,对应外套100的上边沿的水平面上设有竖向螺纹孔,通过二者之间的配合,实现顶盖300和外套100的连接,保证CT模体的整体性。此处的螺栓连接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铆接的形式,均可以实现顶盖300与外套100之间的稳定的结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和图5所示,金属线检测模231为直角梯形的板状构件,且竖直设置于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所述金属线检测模231呈镜面对称地设有四个。圆周向均布的金属线检测模231能够对CT设备的层厚分辨率进行有效的检测,设置为四个形式能够对多角度进行有效的检测,且镜面对称的形式也进一步保证了检测的均衡性,有利于保证准确的检测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和图5所示,金属线检测模231内部设有倾斜放置的铝片,所述铝片厚度为0.15mm-0.25mm。金属线检测模231中设置的铝片能够对CT设备的层厚分辨率进行有效检测,铝片厚度设置为0.2mm厚度的形式,能够从医学的角度对CT设备进行有效的检测以及校准,保证CT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的准确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5所示,材料检测柱232圆周方向均布有四个,所述材料检测柱232为圆柱形,所述空气检测柱233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空气检测柱233的下底板设置于第三托盘230中心处。材料检测柱232设置为四个,且均布在第三托盘230上方,能够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进行有效的检测。设置于材料检测柱232中心的空气检测柱233为中空圆柱体,材料检测柱232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材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至图6所示,窄缝模211为多边形,且包括周向相邻排布的多个等腰梯形状窄缝元件,所述窄缝元件的上边沿处设有多个与上边沿垂直的缝隙,所述缝隙宽度不等,所述缝隙开口端朝向第一托盘210轴线方向。窄缝模211是由八个窄缝元件圆周向拼接而成的,窄缝元件的水平投影为梯形,组成一个正多边形,每个窄缝元件上的缝隙的长度和宽度均有区别,能更全面的对CT设备的参数进行检测,实现准确的检测效果。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1所示,外套100包括筒体110和筒底120,所述筒底120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注水口130,所述注水口130与弹性胶垫140接触配合。整个CT模体的注水口130设置于外套100的筒底120上,通过弹性胶垫140与注水口130相配合实现注满水后对模体的封堵,此处采用的弹性胶垫140具有弹性,可以保证水体不会出现漏撒的种情况。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如图2所示,第四托盘240上固定设有圆周方向均布的连接柱241,所述连接柱241上端设有螺纹孔,所述顶盖300上对应螺纹孔处设有对应的第二沉孔330,所述螺纹孔和第二沉孔330通过螺栓连接。第四托盘240上表面设置的连接柱241上设有螺纹孔,螺纹孔与顶盖300上的第二沉孔30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实现内模200悬置与外套100中的效果,为了保证内模200与顶盖300的牢固性,连接柱241需要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多个,且均匀设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内模上设置的多个检测单元,能够一次性对CT设备的低对比度、空间分辨率等多种参数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判断,保证CT设备使用过程中结果的准确性,便于医生更好的根据检测参数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100)、内模(200)和顶盖(300),所述顶盖(300)与外套(100)上边沿固定连接,所述内模(200)上端设置于顶盖(300)的下表面上,所述内模(200)包括自下而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托盘(210)、第二托盘(220)、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所述第一托盘(210)和第二托盘(220)之间设有窄缝模(211),所述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通过沿所述第二托盘(220)圆周向设置的支撑柱(222)相连,且第二托盘(220)和第三托盘(230)之间设有小孔检测体(221),所述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设有金属线检测模(231)、材料检测柱(232)和空气检测柱(2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孔检测体(221)设有四个,所述小孔检测体(221)的顶面固定于第三托盘(230)的下表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00)上方设有把手(310),所述把手(310)为长条状,且截面为U型,所述把手(310)的底面固定设置于顶盖(300)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00)周向设有多个与设于外套(100)上沿的竖向螺纹孔相配合的第一沉孔(3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检测模(231)为直角梯形的板状构件,且竖直设置于第三托盘(230)和第四托盘(240)之间,所述金属线检测模(231)呈镜面对称地设有四个。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线检测模(231)内部设有倾斜放置的铝片,所述铝片厚度为0.15mm-0.2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材料检测柱(232)圆周方向均布有四个,所述材料检测柱(232)为圆柱形,所述空气检测柱(233)为中空圆柱体,所述空气检测柱(233)的下底板设置于第三托盘(230)中心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窄缝模(211)为多边形,且包括周向相邻排布的多个等腰梯形状窄缝元件,所述窄缝元件的上边沿处设有多个与上边沿垂直的缝隙,所述缝隙宽度不等,所述缝隙开口端朝向第一托盘(210)轴线方向。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100)包括筒体(110)和筒底(120),所述筒底(120)上设有两个以上的注水口(130),所述注水口(130)与弹性胶垫(140)接触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医用CT模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托盘(240)上固定设有圆周方向均布的连接柱(241),所述连接柱(241)上端设有螺纹孔,所述顶盖(300)上对应螺纹孔处设有对应的第二沉孔(330),所述螺纹孔和第二沉孔(330)通过螺栓连接。
CN201720740070.XU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医用ct模体 Active CN207804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40070.XU CN207804266U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医用ct模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40070.XU CN207804266U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医用ct模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04266U true CN207804266U (zh) 2018-09-04

Family

ID=63336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40070.XU Active CN207804266U (zh) 2017-06-23 2017-06-23 一种医用ct模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0426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3293A (zh) * 2019-06-08 2020-12-08 固安县朝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t性能检测模体
CN112120720A (zh) * 2019-06-09 2020-12-25 固安县朝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ct螺旋珠模体生产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43293A (zh) * 2019-06-08 2020-12-08 固安县朝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ct性能检测模体
CN112120720A (zh) * 2019-06-09 2020-12-25 固安县朝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医用ct螺旋珠模体生产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0512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medical image data
Stankovic et al. MR‐based visualiz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ortal venous system
Uejima et al. A new echocardiographic method for identifying vortex flow in the left ventricle: numerical validation
JP2019535424A (ja) 磁気共鳴画像における自動検出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Van Der Geest et al. Advanced analysis techniques for intra-cardiac flow evaluation from 4D flow MRI
European Society of Radiology (ESR) communications@ myESR. org ESR statement on the stepwise development of imaging biomarkers
Kumar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lung: a review of its potential for radiotherapy
CN207804266U (zh) 一种医用ct模体
Wagenhaus et al. Functional and morphological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mice using a cryogenic quadrature radiofrequency coil
Alday et al. Comparison of electric-and magnetic-cardiograms produced by myocardial ischemia in models of the human ventricle and torso
Grune et al. Evaluation of a commercial multi-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technique for ventricular volumetry in small animals
Deleo et al. Whole-brain multimodal MRI phenotyping of periventricular nodular heterotopia
CN207675917U (zh) 一种核磁共振成像质量检测模体
Zhang et al. Comparison of image acquisition techniques in four-dimensional flow cardiovascular MR on 3 tesla in volunteers and tetralogy of fallot patients
Herrmann et al. Assessment of heterogeneity in lu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a review of methodologies
CN102178509B (zh) 软组织肿瘤/结节无创检测系统
Klimeš et al. Comparison of Free‐Breathing 3D Phase‐Resolved Functional Lung (PREFUL) MRI With Dynamic 19F Ventilation MRI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and Healthy Volunteers
CN106264503A (zh) 一种一体化平台测试装置
Chin et al.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assessment in mice: feasibility of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 ECG-gated blood pool SPECT
Adamson et al.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imaging using slice‐stacking MRI a
Eichinger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compatible-spirometry: principle, technical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Liu et al. Myocardial perfusion SPECT using a rotating multi‐segment slant‐hole collimator
Schneider et al. Cardiac phase contrast gradient echo MRI: characterization of abnorm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Zhao et al. Individual thorax geometry reduces position and size differences in reconstructed images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Heye et al. Liver imaging tod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