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01784U -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01784U
CN207801784U CN201820050168.7U CN201820050168U CN207801784U CN 207801784 U CN207801784 U CN 207801784U CN 201820050168 U CN201820050168 U CN 201820050168U CN 207801784 U CN207801784 U CN 207801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zoelectric vibrator
piezoelectric
circumferential
bearing
rotat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501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祥莉
吴越
王京春
宋正义
刘庆平
杨志刚
董景石
韦东东
张宝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SHANGY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20050168.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01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01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01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包括:底座、中心转轴、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其中:底座固定,中心转轴与底座间隙配合形成转动副,周向压电驱动器通过连接板旋转对称布置在中心转轴四周。对所述周向压电驱动器中其中两个压电振子施加交流电压使其变形,带动其中两脚支座移动,脚支座受到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促使脚支座上不同摩擦系数的材料分别与工作面相接触,实现周向压电驱动器的定向移动,带动中心转轴的定向转动输出转矩。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向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对工作面的要求较低和延长驱动器中压电陶瓷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压电驱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背景技术
驱动器的性能直接影响自动化设备的性能,由于压电驱动元件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可控精度高、换能效率高和无电磁干扰等优越性能,在超精密仪器、微机器人、精密定位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压电驱动主要分为直线驱动和旋转驱动,压电直线驱动现已取得较多成就,而旋转驱动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现有的旋转驱动主要有压电惯性驱动和仿生驱动两类,其中仿生驱动主要是仿尺蠖型蠕动式驱动,这种驱动方法需要多个压电钳位堆叠,成本较高,同时需要一级甚至多级位移放大机构和运动转换机机构,结构较为复杂;压电惯性驱动主要有电控式和摩擦式,电控式主要利用非对称激励信号实现驱动,因此控制系统复杂。压电摩擦式驱动具有驱动结构简单、驱动机理新颖和驱动信号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对压电摩擦式驱动器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利于压电驱动器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压电驱动器结构较为复杂,多与工作面刚性接触,对工作环境要求高,易损耗构件不易更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该驱动器由底座、中心转轴、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组成,其中所述底座为中心带圆形凹槽的圆柱体且位置固定,所述中心转轴包括定位段、驱动段和输出段,所述中心转轴的定位段与底座凹槽间隙配合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中心转轴可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为矩形薄板,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旋转对称布置在中心转轴的驱动段两侧;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包括: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第三压电振子、第一脚支座、第二脚支座、第三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其中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都由压电薄片材料粘贴在矩形弹性基体上构成,所述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与第三压电振子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脚支座一端布置在第一压电振子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四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三压电振子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脚支座自由端由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复合而成,所述第二脚支座、第三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结构、大小和材料与第一脚支座完全相同的,所述四脚支座自由端相同摩擦系数材料相邻布置;所述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结构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关于中心转轴呈旋转对称。
工作时,底座位置固定,对所述周向压电驱动器中其中两个压电振子施加交流电压使其发生往复弯曲变形,带动其中两脚支座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在脚支座移动过程中,脚支座受到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摩擦力使脚支座和支撑腿发生一定的扭动,促使脚支座上不同摩擦系数的材料分别与工作面相接触,从而使脚支座产生不同的位移,实现周向压电驱动器的定向移动,各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状态和方向完全相同,最终周向压电驱动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的定向转动输出转矩。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逆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4(a)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角度θ1,如图4(b)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逆时针转过角度θ2,如图4(c)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4 (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一个角度。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顺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高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5(a)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角度θ3,如图5(b)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顺时针转过角度θ4,如图5(c)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5(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因此,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逆时针旋转驱动;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顺时针旋转驱动。
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与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驱动原理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方向相同,最终的输出驱动转矩为两周向压电驱动器驱动转矩的矢量叠加。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向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对工作面的要求较低和延长驱动器中压电陶瓷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该驱动器由该驱动器由底座、中心转轴、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组成,其中所述底座为中心带圆形凹槽的圆柱体且位置固定,所述中心转轴包括定位段、驱动段和输出段,所述中心转轴的定位段与底座凹槽间隙配合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中心转轴可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为矩形薄板,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旋转对称布置在中心转轴的驱动段两侧;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包括: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第三压电振子、第一脚支座、第二脚支座、第三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其中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都由压电薄片材料粘贴在矩形弹性基体上构成,所述第一压电振子、第二压电振子与第三压电振子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脚支座一端布置在第一压电振子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四脚支座一端连接在第三压电振子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脚支座自由端由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复合而成,所述第二脚支座、第三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结构、大小和材料与第一脚支座完全相同的,所述四脚支座自由端相同摩擦系数材料相邻布置;所述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和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结构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关于中心转轴呈旋转对称。
工作时,底座位置固定,对所述周向压电驱动器中其中两个压电振子施加交流电压使其发生往复弯曲变形,带动其中两脚支座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在脚支座移动过程中,脚支座受到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摩擦力使脚支座和支撑腿发生一定的扭动,促使脚支座上不同摩擦系数的材料分别与工作面相接触,从而使脚支座产生不同的位移,实现周向压电驱动器的定向移动,各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状态和方向完全相同,最终周向压电驱动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的定向转动输出转矩。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逆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4(a)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角度θ1,如图4(b)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逆时针转过角度θ2,如图4(c)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4 (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一个角度。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顺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高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5(a)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角度θ3,如图5(b)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顺时针转过角度θ4,如图5(c)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5(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因此,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逆时针旋转驱动;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顺时针旋转驱动。
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与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驱动原理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方向相同,最终的输出驱动转矩为两周向压电驱动器驱动转矩的矢量叠加。
中心转轴为正N(N大于等于4)面体,周向压电驱动器的个数可为K(K大于等于2)时,各周向压电驱动器关于中心转轴呈旋转对称布置且同时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转动,中心转轴输出的驱动转矩为各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驱动转矩的叠加。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向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对工作面的要求较低和延长驱动器中压电陶瓷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的中心转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的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逆时针驱动过程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顺时针驱动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由底座1、中心转轴2、第一连接板3、第二连接板4、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组成;其中:
所述底座1为中心带圆形凹槽的圆柱体且位置固定,所述中心转轴2包括定位段21、驱动段22和输出段23,所述中心转轴2的定位段与底座1凹槽间隙配合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中心转轴2可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3 和第二连接板4为矩形薄板,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旋转对称布置在中心转轴2的驱动段22两侧;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包括: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 52、第三压电振子53、第一脚支座54、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其中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52和第三压电振子 53都由压电薄片材料粘贴在矩形弹性基体上构成,所述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52与第三压电振子53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脚支座54一端布置在第一压电振子51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脚支座55一端连接在第一压电振子51和第二压电振子52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脚支座56一端连接在第二压电振子52和第三压电振子53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四脚支座57一端连接在第三压电振子53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脚支座54自由端由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541和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542复合而成,所述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结构、大小和材料与第一脚支座完全相同的,所述第一脚支座54、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自由端相同摩擦系数材料相邻布置;所述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和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结构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关于中心转轴2呈旋转对称。
工作时,底座位置固定,对所述周向压电驱动器中其中两个压电振子施加交流电压使其发生往复弯曲变形,带动其中两脚支座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在脚支座移动过程中,脚支座受到与移动方向相反的摩擦力,摩擦力使脚支座和支撑腿发生一定的扭动,促使脚支座上不同摩擦系数的材料分别与工作面相接触,从而使脚支座产生不同的位移,实现周向压电驱动器的定向移动,各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状态和方向完全相同,最终周向压电驱动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的定向转动输出转矩。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逆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4(a)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角度θ1,如图4(b)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二脚支座和第四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二脚支座的第二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四脚支座的第四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逆时针转过角度θ2,如图4(c)所示;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4 (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右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逆时针转过一个角度。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顺时针驱动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的左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右半侧部分分别为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高低摩擦系数材料,当压电振子未通电时,驱动器呈自然状态,如图5(a)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受同相电驱动产生凹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远离,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高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角度θ3,如图5(b)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同时产生凸变形时,带动第一脚支座和第三脚支座相互靠近,致使第一脚支座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和第三脚支座的第三低摩擦系数材料与工作面接触,此时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继续顺时针转过角度θ4,如图5(c)所示;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再次回到平衡位置时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如图5(d)所示。在压电振子通电往复弯曲变形的一个周期内,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连续向左侧移动,通过连接板带动中心转轴顺时针转过一个角度。因此,当第二压电振子和第三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逆时针旋转驱动;当第一压电振子和第二压电振子受相同交变电压驱动时,该驱动器实现顺时针旋转驱动。
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与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的驱动原理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的运动方向相同,最终的输出驱动转矩为两周向压电驱动器驱动转矩的矢量叠加。
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双向驱动,且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对工作面的要求较低和延长驱动器中压电陶瓷的使用寿命的优点。

Claims (1)

1.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包括:底座(1)、中心转轴(2)、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实现双向驱动的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其中所述底座(1)为中心带圆形凹槽的圆柱体且位置固定,所述中心转轴(2)包括定位段(21)、驱动段(22)和输出段(23),所述中心转轴(2)的定位段与底座(1)凹槽间隙配合连接形成转动副,所述中心转轴(2)可绕其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为矩形薄板,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和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板(3)和第二连接板(4)旋转对称布置在中心转轴(2)的驱动段(22)两侧;所述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包括: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52)、第三压电振子(53)、第一脚支座(54)、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其中其中所述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52)和第三压电振子(53)都由压电薄片材料粘贴在矩形弹性基体上构成,所述第一压电振子(51)、第二压电振子(52)与第三压电振子(53)依次连接,所述第一脚支座(54)一端布置在第一压电振子(51)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二脚支座(55)一端连接在第一压电振子(51)和第二压电振子(52)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三脚支座(56)一端连接在第二压电振子(52)和第三压电振子(53)之间的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四脚支座(57)一端连接在第三压电振子(53)下表面、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第一脚支座(54)自由端由截面为半圆形的第一高摩擦系数材料(541)和第一低摩擦系数材料(542)复合而成,所述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结构、大小和材料与第一脚支座完全相同的,所述第一脚支座(54)、第二脚支座(55)、第三脚支座(56)和第四脚支座(57)自由端相同摩擦系数材料相邻布置;所述第二周向压电驱动器(6) 和第一周向压电驱动器(5)结构完全相同且两周向压电驱动器关于中心转轴(2)呈旋转对称。
CN201820050168.7U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Active CN207801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0168.7U CN207801784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0168.7U CN207801784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01784U true CN207801784U (zh) 2018-08-31

Family

ID=63271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50168.7U Active CN207801784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0178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9834A (zh) * 2018-01-12 2018-05-15 吉林大学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114025990A (zh) * 2019-07-09 2022-02-08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用于绕旋转轴相对于第二装置旋转第一装置的驱动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9834A (zh) * 2018-01-12 2018-05-15 吉林大学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114025990A (zh) * 2019-07-09 2022-02-08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用于绕旋转轴相对于第二装置旋转第一装置的驱动系统
CN114025990B (zh) * 2019-07-09 2024-05-10 广东德昌电机有限公司 用于绕旋转轴相对于第二装置旋转第一装置的驱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278C (zh) 压电致动器
CN207801784U (zh)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105871248B (zh) 一种具有复合脚支座的定向驱动器
CN105846714B (zh) 一种步进压电驱动电机
CN207801781U (zh) 一种具有复合脚支座的双向旋转驱动器
CN207801782U (zh) 一种多压电振子双向旋转驱动器
CN105846713B (zh) 一种串联式压电定向驱动器
CN205545000U (zh) 一种压电振动式蠕动马达
CN207743899U (zh) 一种具有复合脚支座的双向驱动器
CN105827147B (zh) 一种惯性压电驱动电机
CN107968594A (zh) 一种具有复合脚支座的双向旋转驱动器
CN108092548A (zh) 一种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102931875A (zh) 贴片式方形超声波电机振子及其驱动方法
CN108039834A (zh)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205666769U (zh) 一种串联式压电定向驱动器
CN208046482U (zh) 一种双向压电旋转驱动器
CN207743900U (zh) 一种新型摩擦式直线压电驱动器
CN207743898U (zh) 一种多压电振子双向驱动器
CN105915104A (zh) 一种复合变阻尼定向驱动器
CN108054949A (zh) 一种多压电振子双向旋转驱动器
CN205666771U (zh) 一种步进压电驱动电机
CN110661445A (zh) 一种并联式三自由度压电谐振自致动机构及其激励方法
CN207766157U (zh) 一种多支撑双向压电驱动器
CN207743897U (zh) 一种双向压电驱动器
CN105846715A (zh) 一种变阻尼压电驱动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3

Address after: Room 704a-1, Huigu building, 1357 Jinhu Road, high tech Zone, Changchun City, Jili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CHANGCHUN SHANGYUA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30012 Changchun Qianjin Street, Jilin, No. 2699

Patentee before: Jilin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