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5905U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95905U CN207795905U CN201721920863.6U CN201721920863U CN207795905U CN 207795905 U CN207795905 U CN 207795905U CN 201721920863 U CN201721920863 U CN 201721920863U CN 207795905 U CN207795905 U CN 20779590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eadle
- power
- shaft
- assembly
- assis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电动动力总成包括总成壳体、电机、以及与电机轴联动的减速器,减速器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支撑架内的一级行星轮系、二级行星轮系、中间轮轴和输出轴,中间轮轴转动设置于支撑架内,一级行星轮系设置于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构成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的减速联动配合,二级行星轮系设置于中间轮轴与输出轴之间构成中间轮轴与输出轴的减速联动配合,输出轴与助力滑套联动设置为助力滑套提供滑移驱动力。采用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证机械效率、降低噪音及振动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配制动部件,具体是指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可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或智能驾驶汽车等领域。
背景技术
传统内燃机汽车的制动系统大多采用真空助力装置来协助驾驶者产生足够的制动力,而真空源来自于发动机或机械真空泵。对于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纯电动车)来说,没有发动机来提供真空动力源来提供制动助力,仅由人力所产生的制动力是无法满足行车制动的需求。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可以很好的满足这种需求。
近几年,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厂商相继推出了相似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现有的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制动泵总成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助力滑套与制动泵顶杆推顶配合,电动动力总成包括电机、以及与电机轴联动的少齿差减速器,选用少齿差减速器存在如下弊端:①机械效率较低;②噪音大;③振动大。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机械效率、降低噪音及振动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所述的制动泵总成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所述的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所述的助力滑套与制动泵顶杆推顶配合,所述的电动动力总成包括总成壳体、电机、以及与电机轴联动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器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支撑架内的一级行星轮系、二级行星轮系、中间轮轴和输出轴,所述的支撑架定位安装于总成壳体内,所述的中间轮轴转动设置于支撑架内,所述的一级行星轮系设置于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构成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的减速联动配合,所述的二级行星轮系设置于中间轮轴与输出轴之间构成中间轮轴与输出轴的减速联动配合,所述的输出轴与助力滑套联动设置为助力滑套提供滑移驱动力。
通过本设置,具有两个行星轮系的减速器代替之前的少齿差减速器,由两个行星轮组进行分步减速及传动,并增加传动时的啮合面积,可有效提高机械效率,并减少传动时所产生振动及噪音。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中间轮轴与电机轴同轴排布,所述的一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轮架、第一内齿圈及第一齿轮轴,所述的第一内齿圈定位安装于支撑架前端并同轴环绕于电机轴,所述的第一齿轮轴设置于电机轴端部,所述的第一行星轮架同轴安装于中间轮轴并与中间轮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一行星轮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一行星轮架,各所述的第一行星轮分别与第一内齿圈及第一齿轮轴相啮合。通过本设置,电机轴通过一级行星轮系传动至中间轮轴,实现第一次减速。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中间轮轴与输出轴同轴排布,所述的二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轮架、第二内齿圈及第二齿轮轴,所述的第二内齿圈定位安装于支撑架后端并同轴环绕于输出轴,所述的第二齿轮轴设置于中间轮轴端部,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架同轴安装于输出轴并与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二行星轮架,各所述的第二行星轮分别与第二内齿圈及第二齿轮轴相啮合。通过本设置,中间轮轴通过二级行星轮系传动至输出轴,实现第二次减速。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输出轴转动设置于总成壳体,所述的输出轴安装第二行星轮架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齿轮轴,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架设置有与第三齿轮轴卡配的齿形孔。
通过本设置,齿轮轴与齿形孔配合,便于输出轴与第二行星轮架的拆装。
进一步设置是助力滑套内设置有轴向通孔,助力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口,所述的踏杆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内,踏杆复位弹簧设置于轴向通孔内并与踏杆总成的头端弹性复位联接,所述助力缸体上还固定设置有通过导向槽口插入到轴向通孔内的复位弹簧定位销,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的外端弹性限位支撑于复位弹簧定位销上,且助力滑套通过其导向槽口与复位弹簧定位销做轴向滑移配合,复位弹簧定位销上设置有可供踏杆总成的头端轴向穿过的定位销通孔,所述的踏杆总成的头端在其轴向向制动泵顶杆方向滑移过程中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
通过本设置,将踏杆总成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过程与电动助力器通过助力滑套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过程相互解耦设置,而且该结构设置中,如此,在制动时,电动助力器首先通过助力滑套先施加制动力于制动泵顶杆,并推动制动泵顶杆作活塞运动,使得制动泵总成输出制动压力油进行转动,一旦出现电动助力器故障时,则踏杆总成的头端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进行脚踏制动,而由于其脚踏制动与电动助力制动相互解耦,脚踏制动力制动响应快,制动力要求低,提高了车辆制动的安全性。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联动设置有第四齿轮轴,所述的助力滑套的外壁一侧设置有与齿轮轴传动连接的传动齿条,所述的助力滑套的外壁相对于传动齿条所在一侧的另一侧上为光滑导向面,所述的助力缸体内转动设置有滚轴,该滚轴与助力滑套的光滑导向面滚动联接配合。
通过本设置,减速器仅需要通过第四齿轮轴对助力滑套进行驱动,另一侧由滚轴进行滚动支撑,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两个齿轮轴驱动结构,对于装配精度要求低,传动稳定性好,并降低了加工成本。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为变刚度弹簧,该变刚度弹簧的刚度系数从踏杆复位弹簧对应踏杆总成的一端向复位弹簧定位销的对应一端逐渐递增设置。通过本设置,踏杆复位弹簧在踏杆总成进行脚踏时,用于给驾驶员提供脚踏刹车的模拟反馈力,而通过本设置变刚度弹簧,可以更好地提供脚踏的反馈力,模拟传统汽车脚踏刹车的真实度。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对应复位弹簧定位销的一侧设置有弹簧套,该弹簧套的外端限位支撑定位于复位弹簧定位销的内端,该弹簧套的中心设置供踏杆总成头端穿过的弹簧套中心孔。通过本设置,方便对踏杆复位弹簧的外端进行定位和支撑,结构设计合理。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制动泵总成包括有双级并联液压缸,制动泵顶杆驱动设置于双级并联液压缸的输入端。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制动泵顶杆的输入端联动设置有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所述的助力滑套的轴向外端面推顶支撑于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上,且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的中心固定设置有与踏杆总成的头端推顶配合的缓冲垫块。通过本设置,使得助力滑套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结构与踏板总成的头端作用于制动泵顶杆的传动结构相互布置不受干扰,布局合理,传动稳定。
进一步设置是所述的踏杆总成包括踏杆、踏杆联动套和踏杆套,所述的踏杆联动套固定设置于踏杆套的输入端内,且踏杆固定插设于踏杆联动套内,所述的踏杆套的外壁上套设有与助力滑套的轴向通孔滑移配合的阻尼套。通过本设置,使得踏杆总成在助力滑套内的滑移具有更好的阻尼力,提高脚踏反馈力响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提高机械效率节约能源,减少装置因振动所带来的危害,避免多大的噪音给环境带来声音污染,装配简单,成本低廉,结构设计合理,传动稳定可靠,而且踏杆制动力与电动助力制动力相互解耦,脚踏制动力制动响应快,制动力要求低,提高了车辆制动的安全性。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介绍。
附图说明
图1 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 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减速器的剖视图;
图5 为助力滑套的侧视图;
图6为助力滑套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 为图6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图6的分解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如图1-9所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有助力缸体1、踏杆总成2、踏杆复位弹簧3、电动助力器4和制动泵总成5,所述的制动泵总成5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51,电动助力器4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1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41,电动动力总成包括有总成壳体45、电机42、以及与电机轴联动的减速器43,
本实施例所述的减速器包括支撑架46及设置于支撑架46一级行星轮系、二级行星轮系、中间轮轴47和输出轴48,一级行星轮系及二级行星轮系分别安装于支撑架46前后端,支撑架46、第一内齿圈461、第二内齿圈462通过销486定位安装于总成壳体45内,中间轮轴47通过轴承定位安装于支撑架46内,一级行星轮系设置于电机轴49与中间轮轴47之间构成电机轴49与中间轮轴47之间的减速联动配合,二级行星轮系设置于中间轮轴47与输出轴48之间构成中间轮轴47与输出轴48的减速联动配合,第二行星轮架482通过轴承定位安装于壳体45内,输出轴48与助力滑套联动设置为助力滑套提供滑移驱动力。
本实施例所述的中间轮轴47与电机轴49同轴排布,一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一行星轮471、第一行星轮架472、第一内齿圈461及第一齿轮轴、第一行星轮盖473,第一内齿圈461定位安装于支撑架46前端并同轴环绕于电机轴49,第一齿轮轴设置于电机轴49端部,第一行星轮架472同轴安装于中间轮轴47并与中间轮轴47同步转动,第一行星轮471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一行星轮架472,各第一行星轮471分别与第一内齿圈461及第一齿轮轴相啮合,第一行星轮架472位于第一行星轮471另一侧设有第一行星轮盖473,第一行星轮盖473与第一行星轮架472中间穿设有将三者定位的第一定位销475,第一行星轮架472与第一行星轮盖473铆接固定。
本实施例所述的中间轮轴47与输出轴48同轴排布,二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二行星轮481、第二行星轮架482、第二内齿圈462及第二齿轮轴474、第二行星轮盖483,第二内齿圈462定位安装于支撑架46后端并同轴环绕于输出轴48,第二齿轮轴474设置于中间轮轴47端部,第二行星轮架482同轴安装于输出轴48并与输出轴48同步转动,第二行星轮481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二行星轮架482,各第二行星轮481分别与第二内齿圈462及第二齿轮轴474相啮合,第二行星轮架482位于第二行星轮481另一侧设有第二行星轮盖483,第二行星轮盖483与第二行星轮架482中间穿设有将三者定位的第二定位销485,第二行星轮架482与第二行星轮盖483铆接固定。
本实施例所述的输出轴48转动设置于总成壳体45,输出轴48安装第二行星轮架482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齿轮轴484,第二行星轮架482设置有与第三齿轮轴484卡配的齿形孔。
本实施例所述的助力滑套41与制动泵顶杆51推顶配合,所述的助力滑套41内设置有轴向通孔411,助力滑套41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口412,所述的踏杆总成2的前端滑移设置于助力滑套41内的轴向通孔411内,踏杆复位弹簧3设置于轴向通孔411内并与踏杆总成2的头端21弹性复位联接,所述助力缸体1上还固定设置有通过导向槽口412插入到轴向通孔内的复位弹簧定位销11,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3的外端弹性限位支撑于复位弹簧定位销11上,且助力滑套41通过其导向槽口412与复位弹簧定位销11做轴向滑移配合,复位弹簧定位销11上设置有可供踏杆总成的头端轴向穿过的定位销通孔111,所述的踏杆总成2的头端在其轴向向制动泵顶杆51方向滑移过程中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111和助力滑套41内的轴向通孔411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51上。
本实施例所述的减速器43的输出轴上联动设置有第四齿轮轴44,所述的助力滑套41的外壁一侧设置有与齿轮轴传动连接的传动齿条413,所述的助力滑套41的外壁相对于传动齿条所在一侧的另一侧上为光滑导向面414,所述的助力缸体1内转动设置有滚轴12,该滚轴12与助力滑套的光滑导向面414滚动联接配合。
本实施例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3为变刚度弹簧,该变刚度弹簧的刚度系数从踏杆复位弹簧对应踏杆总成的一端向复位弹簧定位销的对应一端逐渐递增设置。
另外,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3对应复位弹簧定位销11的一侧设置有弹簧套12,该弹簧套12的外端限位支撑定位于复位弹簧定位销11的内端,该弹簧套12的中心设置供踏杆总成头端穿过的弹簧套中心孔121。
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所述的制动泵总成5包括有双级并联液压缸52,制动泵顶杆51驱动设置于双级并联液压缸的输入端。双级并联液压缸52为本领域的成熟配件,本实施例不再详细赘述。
另外,所述的制动泵顶杆51的输入端联动设置有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53,所述的助力滑套41的轴向外端面推顶支撑于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53上,且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53的中心固定设置有与踏杆总成的头端推顶配合的缓冲垫块531。
此外,作为优选地,所述的踏杆总成2包括踏杆22、踏杆联动套23和踏杆套24,所述的踏杆联动套23固定设置于踏杆套24的输入端内,且踏杆22固定插设于踏杆联动套23内,所述的踏杆套24的外壁上套设有与助力滑套的轴向通孔滑移配合的阻尼套241。
上述文字的中提及的前端和后端均为相对位置,并不是特定方向或特定位置。
Claims (10)
1.一种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包括有助力缸体、踏杆总成、踏杆复位弹簧、电动助力器和制动泵总成,所述的制动泵总成上设置有用于接收制动力的制动泵顶杆,所述的电动助力器包括电动动力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缸体内并由电动动力总成提供滑移驱动力的助力滑套,所述的助力滑套与制动泵顶杆推顶配合,所述的电动动力总成包括总成壳体、电机、以及与电机轴联动的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器包括支撑架及设置于支撑架内的一级行星轮系、二级行星轮系、中间轮轴和输出轴,所述的支撑架定位安装于总成壳体内,所述的中间轮轴转动设置于支撑架内,所述的一级行星轮系设置于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构成电机轴与中间轮轴之间的减速联动配合,所述的二级行星轮系设置于中间轮轴与输出轴之间构成中间轮轴与输出轴的减速联动配合,所述的输出轴与助力滑套联动设置为助力滑套提供滑移驱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轮轴与电机轴同轴排布,所述的一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一行星轮、第一行星轮架、第一内齿圈及第一齿轮轴,所述的第一内齿圈定位安装于支撑架前端并同轴环绕于电机轴,所述的第一齿轮轴设置于电机轴端部,所述的第一行星轮架同轴安装于中间轮轴并与中间轮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一行星轮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一行星轮架,各所述的第一行星轮分别与第一内齿圈及第一齿轮轴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轮轴与输出轴同轴排布,所述的二级行星轮系包括第二行星轮、第二行星轮架、第二内齿圈及第二齿轮轴,所述的第二内齿圈定位安装于支撑架后端并同轴环绕于输出轴,所述的第二齿轮轴设置于中间轮轴端部,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架同轴安装于输出轴并与输出轴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沿周向等距固定于第二行星轮架,各所述的第二行星轮分别与第二内齿圈及第二齿轮轴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输出轴转动设置于总成壳体,所述的输出轴安装第二行星轮架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齿轮轴,所述的第二行星轮架设置有与第三齿轮轴卡配的齿形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助力滑套内设置有轴向通孔,助力滑套的外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口,所述的踏杆总成滑移设置于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内,踏杆复位弹簧设置于轴向通孔内并与踏杆总成的头端弹性复位联接,所述助力缸体上还固定设置有通过导向槽口插入到轴向通孔内的复位弹簧定位销,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的外端弹性限位支撑于复位弹簧定位销上,且助力滑套通过其导向槽口与复位弹簧定位销做轴向滑移配合,复位弹簧定位销上设置有可供踏杆总成的头端轴向穿过的定位销通孔,所述的踏杆总成的头端在其轴向向制动泵顶杆方向滑移过程中依次穿过定位销通孔和助力滑套内的轴向通孔的外端部并推顶作用于制动泵顶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器的输出轴上联动设置有第四齿轮轴,所述的助力滑套的外壁一侧设置有与第四齿轮轴传动连接的传动齿条,所述的助力滑套的外壁相对于传动齿条所在一侧的另一侧上为光滑导向面,所述的助力缸体内转动设置有滚轴,该滚轴与助力滑套的光滑导向面滚动联接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踏杆复位弹簧对应复位弹簧定位销的一侧设置有弹簧套,该弹簧套的外端限位支撑定位于复位弹簧定位销的内端,该弹簧套的中心设置供踏杆总成头端穿过的弹簧套中心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泵总成包括有双级并联液压缸,制动泵顶杆驱动设置于双级并联液压缸的输入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泵顶杆的输入端联动设置有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所述的助力滑套的轴向外端面推顶支撑于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上,且制动泵顶杆输入联动板的中心固定设置有与踏杆总成的头端推顶配合的缓冲垫块。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踏杆总成包括踏杆、踏杆联动套和踏杆套,所述的踏杆联动套固定设置于踏杆套的输入端内,且踏杆固定插设于踏杆联动套内,所述的踏杆套的外壁上套设有与助力滑套的轴向通孔滑移配合的阻尼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20863.6U CN207795905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920863.6U CN207795905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95905U true CN207795905U (zh) | 2018-08-31 |
Family
ID=63278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920863.6U Active CN207795905U (zh) | 2017-12-29 | 2017-12-29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95905U (zh) |
-
2017
- 2017-12-29 CN CN201721920863.6U patent/CN207795905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44380B (zh) | 一种集成式线控液压制动装置 | |
CN101607551B (zh) | 车辆中的卡钳连接型电子停车制动器 | |
US9156346B2 (en) | Transmission system of four wheel driv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
CN108501696A (zh) | 一种用于轻中型车辆的电驱动后桥总成 | |
CN109532810B (zh) | 一种电子液压制动系统装置 | |
CN106627549A (zh)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
CN109435657A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三合一电动驱动车桥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953518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变速器 | |
CN106627548B (zh) | 基于变刚度弹簧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
CN202228569U (zh) | 汽车电子机械制动系统执行装置 | |
CN207795905U (zh) | 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
CN208278041U (zh) | 带有液压阻尼踏杆总成的电动助力制动装置 | |
CN204956076U (zh) | 一种电动汽车扭转梁式驱动系统 | |
CN110701216A (zh) | 一种基于旋转电机和齿轮齿条的单向增力式电子机械制动执行器 | |
CN209813952U (zh) | 一种可回收车辆制动能量的液压驱动装置 | |
CN103847720B (zh) | 电动真空助力制动器的承载结构 | |
CN209208448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三合一电动驱动车桥 | |
CN202294288U (zh) | 模块化可调式离合踏板助力机构 | |
US20200254870A1 (en) | Two-speed automatic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electric axle assembly | |
CN109236957B (zh) | 一种自动变速装置 | |
CN102717782A (zh) | 重型汽车驱动桥自动能回收装置 | |
CN108297683A (zh) | 双输入双输出轮边变速器总成 | |
CN101434203A (zh) | 刹车减速发电装置 | |
CN207921250U (zh) | 双输入双输出轮边变速器总成 | |
CN106740039B (zh) | 一种机械储能式汽车制动能量回收和释放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23 Address after: 325000 Kun Ao Road, Ping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nzhou,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SANX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000 Kun Ao Road, Ping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Wenzhou, Zhejiang Co-patentee before: EXCE INTELLIGENT EQUIPMENT (WENZHOU) Co.,Ltd.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SANX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