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81770U -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81770U
CN207781770U CN201820174616.4U CN201820174616U CN207781770U CN 207781770 U CN207781770 U CN 207781770U CN 201820174616 U CN201820174616 U CN 201820174616U CN 207781770 U CN207781770 U CN 2077817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ant liquid
fuel cell
triple valve
conductivity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7461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建雄
宋浩飞
应俊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inohy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inoh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inoh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inohyte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7461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817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817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8177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去离子罐、散热器、检测单元和上位机,燃料电池的出口通过离心泵与三通阀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与燃料电池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经去离子罐与离心泵的入口连通,启动时,离心泵将冷却液从燃料电池的出口经离心泵输送至三通阀,冷却液通过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回到燃料电池,检测单元将检测信号传至上位机,上位机根据电导率或绝缘值控制三通阀的开度,当三通阀的第二出口打开时,冷却液的一部分通过去离子罐后回到离心泵,这种装置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对通过去离子罐的冷却液的流量的控制,延长了去离子罐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零污染,高效率,常温下反应稳定可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轨道交通、备用电源等领域。PEMFC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热量会导致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系统内部的迅速温升并影响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因此,PEMFC通常使用液冷的方式,对燃料电池内部进行冷却。
PEMFC的冷却循环系统对管路、容器的材质要求非常严格,具体体现为电导性要求、离子析出要求、材质在去离子水或燃料电池冷却防冻液中的耐腐蚀要求等,去离子水或者防冻液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发动机内运行一段时间会产生大量的离子,会影响质子交换膜的绝缘性能。
现有技术通常使用专门的树脂去离子罐以降低去离子水或者防冻液的电导率,离子罐吸附冷却液中游离的电导离子,降低电导离子的浓度,进而降低去离子水或者防冻液的电导率。这种技术的缺点是不能根据电导率的对通过离子罐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行调节,导致去离子罐一直处于工作状态,缩短了离子罐的寿命。
综上所述,需要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控制装置包括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去离子罐、散热器、检测单元和上位机,燃料电池的出口通过离心泵与三通阀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与燃料电池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经去离子罐与离心泵的入口连通,去离子罐用于吸附冷却液中游离的电导离子,启动时,离心泵将冷却液从燃料电池的出口经离心泵输送至三通阀,冷却液通过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回到燃料电池的入口,检测单元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或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或同时检测以上两者并将检测值传至上位机,上位机根据检测值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当三通阀的第二出口打开时,冷却液的一部分通过去离子罐后回到离心泵的入口。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和散热器设置在冷却液主循环回路中,离心泵、三通阀和去离子罐设置在冷却液副循环回路中,冷却液从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进入冷却液主循环回路,冷却液从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进入冷却液副循环回路。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为电导率检测仪,电导率检测仪用于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电导率检测仪连接在散热器和燃料电池的入口之间并与上位机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为绝缘检测仪,绝缘检测仪用于检测燃料电池的绝缘值,绝缘检测仪与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并与上位机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单元为电导率检测仪和绝缘检测仪,电导率检测仪用于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绝缘检测仪用于检测燃料电池的绝缘值,电导率检测仪连接在散热器和燃料电池的入口之间并与上位机电连接,绝缘检测仪与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并与上位机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电导率控制装置还包括补水箱,补水箱连接在冷却液循环系统的主回路或副回路中。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去离子罐、散热器和补水箱通过管路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为散热风扇。
该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的优点在于:上位机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或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控制三通阀的开度,实现了对通过去离子罐的冷却液的流量的控制,在满足了燃料电池对冷却液的低电导率要求的同时,延长了去离子罐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实用新型。为了教导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变型。由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包括燃料电池1、第一管路2、离心泵3、第二管路4、三通阀5、第三管路6、去离子罐7、第四管路8、补水箱9、第五管路10、第六管路11、散热器12、第七管路13、电导率检测仪14、第八管路15、正极采集线16、负极采集线17、绝缘检测仪18和上位机19,燃料电池1包括散热单元101。
燃料电池1的散热单元101的出口通过第一管路2与离心泵3连接,离心泵3通过第二管路4与三通阀5的入口连接,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通过第三管路6与去离子罐7连接,去离子罐7通过第四管路8与补水箱9连接,补水箱9通过第五管路10与第一管路2和离心泵3连接,三通阀5的第二出口通过第六管路11与散热器12连接,散热器12通过第七管路13与电导率检测仪14连接,电导率检测仪14通过第八管路15与散热单元101的入口连接,所述燃料电池1、离心泵3、三通阀5、散热器12和电导率检测仪14设置在冷却液主循环回路中,离心泵3、三通阀5、去离子罐7和补水箱9设置在冷却液副循环回路中,补水箱还可以设置在在冷却液主循环回路中,冷却液从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进入冷却液主循环回路,冷却液从三通阀5的第二出口进入冷却液副循环回路,绝缘检测仪18通过正极采集线16和负极采集线17分别与燃料电池1的正极和负极连接,上位机19分别与电导率检测仪14、绝缘检测仪18和三通阀5电连接,电导率检测仪14用于测量冷却液的电导率值,绝缘检测仪18用于检测燃料电池的绝缘电阻,上位机19用于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数据或燃料电池的绝缘电阻控制三通阀5的第二出口的开度。
启动时,离心泵3将吸收了燃料电池1热量的冷却液从散热单元101的出口经第一管路2、离心泵3和第二管路4输送至三通阀5,冷却液的从三通阀5的第一出口经过第六管路11到达散热器12,散热器12将冷却液降温,离心泵3将降温后的冷却液经第七管路13、电导率检测仪14和第八管路15送回散热单元101的入口,电导率检测仪14检测散热部件12入口的冷却液的电导率并传至上位机19,绝缘检测仪18检测燃料电池1的绝缘电阻并传至上位机19,上位机19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和燃料电池1的绝缘电阻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当冷却液的电导率值大于预设的电导率阈值且燃料电池1的绝缘电阻低于预设的电阻阈值时,扩大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上位机19还可以根据单独的冷却液的电导率或燃料电池1的绝缘电阻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当三通阀的第二出口打开时,冷却液的一部分从三通阀5的第二出口经过第三管路6到达去离子罐7,去离子罐7吸附冷却液中游离的电导离子,离心泵3将冷却液从去离子罐7经第四管路8、补水箱9和第五管路10送回第一管路2。
该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的优点在于:上位机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或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控制三通阀的开度,实现了对通过去离子罐的冷却液的流量的控制,在满足了燃料电池对冷却液的低电导率要求的同时,延长了去离子罐的使用寿命。
当然应意识到,虽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已经进行了前面的描述,但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的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这样和其他的改进及改变应认为落入如本文提出的本实用新型宽广范围内。因此,尽管本实用新型已经参照了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但是,其意并不是使具新颖性的设备由此而受到限制,相反,其旨在包括符合上述公开部分、权利要求的广阔范围之内的各种改进和等同修改。

Claims (8)

1.一种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控制装置包括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去离子罐、散热器、检测单元和上位机,燃料电池的出口通过离心泵与三通阀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与燃料电池的入口连通,三通阀的第二出口经去离子罐与离心泵的入口连通,去离子罐用于吸附冷却液中游离的电导离子,启动时,离心泵将冷却液从燃料电池的出口经离心泵输送至三通阀,冷却液通过三通阀的第一出口经散热器回到燃料电池的入口,检测单元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或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或同时检测以上两者并将检测值传至上位机,上位机根据检测值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当三通阀的第二出口打开时,冷却液的一部分通过去离子罐后回到离心泵的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和散热器设置在冷却液主循环回路中,离心泵、三通阀和去离子罐设置在冷却液副循环回路中,冷却液从三通阀的第一出口进入冷却液主循环回路,冷却液从三通阀的第二出口进入冷却液副循环回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为电导率检测仪,电导率检测仪用于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电导率检测仪连接在散热器和燃料电池的入口之间并与上位机电连接,上位机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为绝缘检测仪,绝缘检测仪用于检测燃料电池的绝缘值,绝缘检测仪与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并与上位机电连接,上位机根据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单元为电导率检测仪和绝缘检测仪,电导率检测仪用于检测冷却液的电导率,绝缘检测仪用于检测燃料电池的绝缘值,电导率检测仪连接在散热器和燃料电池的入口之间并与上位机电连接,绝缘检测仪与燃料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并与上位机电连接,上位机根据冷却液的电导率和燃料电池的绝缘值控制三通阀第二出口的开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率控制装置还包括补水箱,补水箱连接在冷却液循环系统的冷却液主循环回路或冷却液副循环回路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料电池、离心泵、三通阀、去离子罐、散热器和补水箱通过管路连通。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为散热风扇。
CN201820174616.4U 2018-02-01 2018-02-01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817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4616.4U CN207781770U (zh) 2018-02-01 2018-02-01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74616.4U CN207781770U (zh) 2018-02-01 2018-02-01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81770U true CN207781770U (zh) 2018-08-28

Family

ID=63210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74616.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781770U (zh) 2018-02-01 2018-02-01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81770U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1154A (zh) * 2019-07-04 2019-10-08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冷却系统
CN110828865A (zh) * 2019-10-29 2020-02-21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0875484A (zh) * 2018-09-04 2020-03-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保持燃料电池绝缘电阻的系统和方法
CN113030754A (zh) * 2021-03-30 2021-06-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车的绝缘电阻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125964A (zh) * 2021-03-31 2021-07-16 大连擎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试验台循环水集成测控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13125514A (zh) * 2020-01-15 2021-07-16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去离子罐性能监测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75484A (zh) * 2018-09-04 2020-03-1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保持燃料电池绝缘电阻的系统和方法
CN110311154A (zh) * 2019-07-04 2019-10-08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氢燃料电池电堆的冷却系统
CN110828865A (zh) * 2019-10-29 2020-02-21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3125514A (zh) * 2020-01-15 2021-07-16 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去离子罐性能监测装置
CN113030754A (zh) * 2021-03-30 2021-06-25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车的绝缘电阻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030754B (zh) * 2021-03-30 2022-04-08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燃料电池车的绝缘电阻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125964A (zh) * 2021-03-31 2021-07-16 大连擎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燃料电池试验台循环水集成测控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81770U (zh) 燃料电池冷却液的电导率控制装置
CN206806471U (zh) 一种铝‑空气燃料电池与电解液管理系统
CN106328971B (zh) 一种氢能源有轨电车燃料电池的冷却系统
CN106450383B (zh)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水管理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13067018A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气循环测试系统
CN102830359B (zh) 一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测试系统
CN105702985A (zh) 一种水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状态监控方法及系统
CN103882466B (zh) 一种中高压固体聚合物水电解装置
CN113030754B (zh) 燃料电池车的绝缘电阻检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097535A (zh) 自增湿燃料电池水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599818A (zh) 一种质子燃料电池水管理系统
CN101957434A (zh) 在低功率操作时使用低性能电池检测来改进可靠性的方法
CN110931831A (zh) 一种燃料电池动态性能测试系统
CN201489098U (zh) 一种燃料电池测试系统
CN204029931U (zh) 一种高效的燃料流量及压力可控的燃料电池电源系统
CN201584884U (zh) 具有电导率控制功能的密闭式循环冷却系统
CN103137991B (zh)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测试平台温度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5406154B (zh) 一种利用离子交换膜和微流体技术的多电解液结构电池
CN213546373U (zh) 一种测试燃料电池的去离子水控制系统
CN110212221A (zh) 燃料电池、其湿度控制方法
CN209526158U (zh) 燃料电池测试装置
CN202794478U (zh) 一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测试系统
CN109799457B (zh) 一种燃料电池水管理监测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107146901A (zh) 一种在线去除燃料电池冷却剂离子的系统及方法
CN211877842U (zh) 去离子罐性能监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