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3143U - 除湿机 - Google Patents

除湿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3143U
CN207763143U CN201721826960.9U CN201721826960U CN207763143U CN 207763143 U CN207763143 U CN 207763143U CN 201721826960 U CN201721826960 U CN 201721826960U CN 207763143 U CN207763143 U CN 2077631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panel
heat exchanger
dehumidifi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2696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学彬
程超
蔡序杰
杨健春
崔振民
岑晓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2696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31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31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31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除湿机,包括:壳体,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第一面板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三面板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第四面板开设有出风口,壳体内形成有连通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第三进风口及出风口的风道;设于风道内的贯流风机,将气流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引入风道内,并将风道内的气流由出风口吹出,贯流风机的进风侧面向第一面板设置,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背向第三面板设置;设于风道内且各自对应一进风口设置的三换热器;三换热器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的组合;第一进风口宽度h1:第二进风口宽度h2:第三进风口宽度h3为(2~4):(1.5~4):1。本实用新型可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Description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家用电器的能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除湿机而言,其能效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能效水平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三面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所述第四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并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面向所述第一面板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面板设置;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的组合;
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宽度为h2,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宽度为h3,h1:h2:h3=(2~4):(1.5~4):1。
可选地,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两侧,所述第二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面板的夹角为α1,0°≤α1≤80°。
可选地,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面板之间还凸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二进风口邻近所述第二面板开设,所述第三进风口邻近所述第四面板开设,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缘之间凸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二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之间。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面板的夹角为α2,20°≤α2≤80°。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夹角为α3,60°≤α3≤160°。
可选地,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缘之间还凸设有第五隔板,所述第三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夹角为α4,90°≤α4≤160°。
可选地,所述第四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贯流风机之间凸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
可选地,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宽度为h1,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h1/D=0.5~2.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的壳体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且于第一面板开设第一进风口、于第三面板开设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于第四面板开设出风口,并且,对应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分别设置一换热器,且使三换热器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的组合,与此同时,还于除湿机壳体内的风道中设置贯流风机。如此,由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引入的三股气流中,有两股气流经过除湿组件后,实现除湿,进而变为干燥冷空气,另一股经过补风冷凝器的气流加热升温,变为温暖空气。这三股气流汇聚后,可使得经除湿机出风口送出的气流出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相比于单进风口进风,该三进风口进风的设计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风量,从而降低同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提高除湿机的能效水平。同时增加进风面积后,可使得同风量下的进风速度下降,延长风经过除湿组件和补风冷凝器的时间,从而提高气流的除湿时间和气流的加热升温时间,提高除湿量、除湿能效、及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除湿机的能效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另外,风量的提升,还可有效避免或减弱出风口的喘振。
并且,第一进风口的宽度h1、第二进风口的宽度h2、及第三进风口的宽度h3按照(2~4):(1.5~4):1设置,还可使得第三进风口处各个位置进风风速更加均匀,从而有效保障第三换热器上各处与气流的充分接触,提升第三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的能效水平。此外,这样的设置,还可有效减小除湿机的体积,节省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进风口的宽度还可根据实际性能需求灵活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湿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除湿机的空气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100。
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除湿机100一实施例中,所述除湿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所述第一面板1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三面板15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51和第三进风口153,所述第四面板17上开设有出风口171,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口151、所述第三进风口153、及所述出风口171的风道10a;
贯流风机20,所述贯流风机20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111、所述第二进风口151、及所述第三进风口153引入所述风道10a内,并将所述风道10a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171吹出,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面向所述第一面板11设置,所述贯流风机20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面板15设置;
第一换热器30a,所述第一换热器30a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111设置;
第二换热器40a,所述第二换热器40a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151设置;
第三换热器50a,所述第三换热器50a设于所述风道10a内并对应所述第三进风口153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30a、第二换热器40a、及第三换热器50a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50的组合;
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进风口151的宽度为h2,所述第三进风口153的宽度为h3,h1:h2:h3=(2~4):(1.5~4):1。
本实施例中,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均竖直设置且依次连接,并且,第四面板17未与第三面板15连接的竖直侧边连接于第一面板11未与第二面板13连接的竖直侧边。此时,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共同围合形成棱柱形筒状结构(即壳体10的周壁),该筒状结构中可设置除湿机100的贯流风机20、除湿组件、补风冷凝器30、压缩机等部件。具体地,第一面板11与第三面板15相对设置,第二面板13与第四面板17相对设置。并且,第二进风口151邻近第二面板13设置,第三进风口153邻近第四面板17设置。
贯流风机20包括蜗壳21、设于该蜗壳21内的叶轮23、及驱动该叶轮23转动的电机(未图示),蜗壳21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51、及第三进风口153连通,出风侧与出风口171连通。并且,叶轮23沿壳体1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此时,每一进风口沿壳体10高度方向的高度与叶轮23的高度相当,出风口171沿壳体10高度方向的高度与叶轮23的高度相当。
三个换热器中,有两个为除湿组件(第一除湿组件30和第二除湿组件40),有一个为补风冷凝器50。本实施例中,第一除湿组件30为第一换热器30a,其对应第一进风口111设置。第二除湿组件40为第二换热器40a,其对应第二进风口151设置。补风冷凝器50为第三换热器50a,其对应第三进风口153设置。具体地,第一除湿组件30包括第一除湿蒸发器31和第一除湿冷凝器33,第一除湿蒸发器31和第一除湿冷凝器33分别连通于冷媒循环管路中,第一除湿蒸发器31和第一除湿冷凝器33沿第一进风口111的进风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二除湿组件40包括第二除湿蒸发器41和第二除湿冷凝器43,第二除湿蒸发器41和第二除湿冷凝器43亦分别连通于冷媒循环管路中,第二除湿蒸发器41和第二除湿冷凝器43沿第二进风口151的进风方向依次层叠设置。
这样,当贯流风机20工作时,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可先经过第一除湿蒸发器31冷凝除湿后,再经过第一除湿冷凝器33加热升温而完成除湿处理过程;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可先经过第二除湿蒸发器41冷凝除湿后,再经过第二除湿冷凝器43加热升温而完成除湿处理过程;由第三进风口153引入的气流可经过补风冷凝器50完成加热升温过程。之后,三股气流于壳体10内风道10a中汇聚并沿风道10a流动,经过贯流风机20,最后由出风口171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于除湿机100的壳体10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11、第二面板13、第三面板15、及第四面板17,且于第一面板11开设第一进风口111、于第三面板15开设第二进风口151和第三进风口153、于第四面板17开设出风口171,并且,对应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51、及第三进风口153分别设置一换热器,且使三换热器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50的组合,与此同时,还于除湿机100壳体10内的风道10a中设置贯流风机20。如此,由第一进风口111、第二进风口151、及第三进风口153引入的三股气流中,有两股气流经过除湿组件后,实现除湿,进而变为干燥冷空气,另一股经过补风冷凝器50的气流加热升温,变为温暖空气。这三股气流汇聚后,可使得经除湿机100出风口171送出的气流出风温度更加接近室温,保障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相比于单进风口进风,该三进风口进风的设计能够有效增加进风面积,提高风机相同转速下的风量,从而降低同风量下的功率消耗,降低整机功率,进而提高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同时增加进风面积后,可使得同风量下的进风速度下降,延长风经过除湿组件和补风冷凝器50的时间,从而提高气流的除湿时间和气流的加热升温时间,提高除湿量、除湿能效、及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得以进一步提升。另外,风量的提升,还可有效避免或减弱出风口171的喘振。
并且,第一进风口111的宽度h1、第二进风口151的宽度h2、及第三进风口153的宽度h3按照(2~4):(1.5~4):1设置,还可使得第三进风口153处各个位置进风风速更加均匀,从而有效保障第三换热器50a上各处与气流的充分接触,提升第三换热器50a的换热效率,进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此外,这样的设置,还可有效减小除湿机100的体积,节省制造成本。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进风口153的宽度还可根据实际性能需求灵活设置。
具体地,补风冷凝器50可分别与第一除湿组件30中的第一除湿冷凝器33和第二除湿组件40中的第二除湿冷凝器43相连通,且亦连通于冷媒循环管路中。此时,冷媒经过压缩机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并流向补风冷凝器50,该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在补风冷凝器50中初步散热、降温之后分别流向第一除湿冷凝器33和第二除湿冷凝器43,并在第一除湿冷凝器33和第二除湿冷凝器43中再次散热、降温,然后分别经过节流装置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并流向第一除湿蒸发器31和第二除湿蒸发器41,该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在第一除湿蒸发器31和第二除湿蒸发器41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蒸发,同时使得空气降温而凝露,冷媒也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最后冷媒回到压缩机中,完成一次冷媒循环过程。显然,冷媒经过上述过程时在补风冷凝器50和第一除湿冷凝器33(第二除湿冷凝器43)上实现了两个梯度、逐级换热,并且,这样的换热过程更加高效、更加充分,且更加有利于得到低温的冷媒,从而进一步有效提升了第一除湿蒸发器31(第二除湿蒸发器41)中冷媒的换热效率,降低了整机功率和整机能耗,使得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进一步得以提升。
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媒循环流路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以在其他条件下实现结构、能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最优化。并且,第一除湿组件30、第二除湿组件40、补风冷凝器50的位置亦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调整,例如,第一换热器30a为补风冷凝器50,或者,第二换热器40a为补风冷凝器50,如此,结构布置更加灵活,实用性更高。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面板11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一隔板113,所述第一隔板113和所述第二面板1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两侧,所述第二面板13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二隔板131,所述第一换热器30a夹设于所述第一隔板113和所述第二隔板131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板113和第二隔板131之间可形成流道,该流道与第一进风口111连通,并对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此时,第一换热器30a夹设于第一隔板113和第二隔板131之间,可有效提升第一换热器30a的换热效率,从而降低整机能耗,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并且,利用第一隔板113和第二隔板131对第一换热器30a进行固定,可有效提升第一换热器30a的设置稳定性,保障其工作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板113远离所述第一面板11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导流板1131,所述第一导流板1131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流板1131背离第一隔板113的端部与贯流风机20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之间既可直接抵接,也可通过连接板(未标示)进行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板1131竖直设置,第一导流板1131朝向第一隔板113的端部与第一隔板113连接,第一导流板1131背离第一隔板113的端部与贯流风机20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导流板1131可对由第一进风口111远离第二面板13一侧引入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一换热器30a与所述第一面板11的夹角为α1,0°≤α1≤80°。可以理解的,第一换热器30a与第一面板11呈夹角设置,可有效增大第一换热器30a的换热面积,使得由第一进风口111引入的气流能够与第一换热器30a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即被充分除湿或充分加热),即可使得第一换热器30a的换热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使得整机的能耗得以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此外,第一换热器30a与第一面板11呈夹角设置,还可实现壳体10内部空间的有效、合理利用,实现多个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紧密排布,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降低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减小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面板13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隔板131和所述第三面板15之间还凸设有第三隔板133,所述第二进风口151邻近所述第二面板13开设,所述第三进风口153邻近所述第四面板17开设,所述第三面板15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51和所述第三进风口153的周缘之间凸设有第四隔板155,所述第二换热器40a夹设于所述第三隔板133和所述第四隔板155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三隔板133和第四隔板155之间可形成流道,该流道与第二进风口151连通,并对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此时,第二换热器40a夹设于第三隔板133和第四隔板155之间,可有效提升第二换热器40a的换热效率,从而降低整机能耗,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并且,利用第三隔板133和第四隔板155对第二换热器40a进行固定,可有效提升第二换热器40a的设置稳定性,保障其工作能力。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40a与所述第三面板15的夹角为α2,20°≤α2≤80°。可以理解的,第二换热器40a与第三面板15呈夹角设置,可有效增大第二换热器40a的换热面积,使得由第二进风口151引入的气流能够与第二换热器40a进行充分的热交换(即被充分除湿或充分加热),即可使得第二换热器40a的换热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使得整机的能耗得以降低,从而进一步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此外,第二换热器40a与第三面板15呈夹角设置,还可实现壳体10内部空间的有效、合理利用,实现多个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紧密排布,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降低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减小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40a与所述第一换热器30a的夹角为α3,60°≤α3≤160°。如此,可使得经过第一换热器30a各处的气流流速均匀且风量大,使得经过第二换热器40a各处的气流流速均匀且风量大,从而有效保障第一换热器30a和第二换热器40a与气流的充分接触,提升第一换热器30a和第二换热器40a的换热效率,并且,还可使得除湿机100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且紧凑,从而进一步降低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减小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三面板15的内壁面于所述第四隔板155和所述第三进风口153的周缘之间还凸设有第五隔板157,所述第三换热器50a夹设于所述第五隔板157和所述第四面板17之间。
本实施例中,第五隔板157和第四面板17之间可形成流道,该流道与第三进风口153连通,并对由第三进风口153引入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此时,第三换热器50a夹设于第五隔板157和第四面板17之间,可有效提升第三换热器50a的换热效率,从而降低整机能耗,提升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并且,利用第五隔板157和第四面板17对第三换热器50a进行固定,可有效提升第三换热器50a的设置稳定性,保障其工作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面板17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三换热器50a和所述贯流风机20之间凸设有第二导流板173,所述第二导流板173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板173竖直设置,第二导流板173朝向第四隔板155的端部与第四隔板155连接,第二导流板173背离第四隔板155的端部与贯流风机20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一端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导流板173可对由第三进风口153邻近第四面板17一侧引入的空气起到导流作用,减小了风阻,提高了风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除湿机100的能效水平。
进一步地,定义所述第三换热器50a与所述第二换热器40a的夹角为α4,90°≤α4≤160°。如此,在保障经过第三换热器50a各处的气流流速均匀且风量大的同时,可有效避免经过第三换热器50a的气流对第二换热器40a上气流换热的不良影响,保障经过第二换热器40a各处的气流流速均匀且风量大,从而有效保障第二换热器40a和第三换热器50a与气流的充分接触,提升第二换热器40a和第三换热器50a的换热效率。同时,这样的设置,还可使得除湿机100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且紧凑,从而进一步降低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减小除湿机100的空间占比。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除湿机100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板13邻近第一进风口111的部分和/或第二面板13邻近第二进风口151的部分还可开设补风口,该补风口可与对应的进风口连通,亦可间隔设置,如此,以进一步增大除湿机100的进风量,提升整机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水平。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30a、所述第二换热器40a、及所述第三换热器50a还可依次抵接并围绕所述贯流风机20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除湿组件40的两端分别与补风冷凝器50和第一除湿组件30抵接。如此,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多个冷凝器和蒸发器的紧密布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降低了除湿机100的机身尺寸。并且,与带有回热器的除湿机风道相比,本实用新型除湿机100风道10a的沿程阻力小,风量大,可有效避免喘振现象。另外,由于风量大的缘故,还可进一步按实际需要灵活改变换热器的厚度,灵活性和实用性更高。此外,这样的设置,还可有效降低换热器折弯、连接、及制造等的难度,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111的宽度为h1,所述贯流风机20的叶轮23的直径为D,h1/D=0.5~2.5。
如此,可实现对贯流风机20能效的有效平衡和利用,保障三个进风口的进风量,从而有效提高除湿机100的换热效率,降低其能耗,提升其能效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面板、第二面板、第三面板、及第四面板,所述第一面板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三面板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所述第四面板上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的风道;
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将气流由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并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面向所述第一面板设置,所述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背向所述第三面板设置;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
第三换热器,所述第三换热器设于所述风道内并对应所述第三进风口设置;
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及第三换热器为二除湿组件和一补风冷凝器的组合;
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宽度为h1,所述第二进风口的宽度为h2,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宽度为h3,h1:h2:h3=(2~4):(1.5~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面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两侧,所述第二面板的内壁面凸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一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一面板的夹角为α1,0°≤α1≤80°。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板远离所述第一面板的端部凸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与该内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面板之间还凸设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二进风口邻近所述第二面板开设,所述第三进风口邻近所述第四面板开设,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缘之间凸设有第四隔板,所述第二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三隔板和所述第四隔板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三面板的夹角为α2,20°≤α2≤80°。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夹角为α3,60°≤α3≤160°。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四隔板和所述第三进风口的周缘之间还凸设有第五隔板,所述第三换热器夹设于所述第五隔板和所述第四面板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夹角为α4,90°≤α4≤160°。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面板的内壁面于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贯流风机之间凸设有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朝向所述贯流风轮的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延伸并抵接该外侧蜗壳邻近其进风侧的端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除湿机,其特征在于,定义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宽度为h1,所述贯流风机的叶轮的直径为D,h1/D=0.5~2.5。
CN201721826960.9U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Active CN2077631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6960.9U CN20776314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26960.9U CN20776314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3143U true CN207763143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88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26960.9U Active CN207763143U (zh) 2017-12-22 2017-12-22 除湿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31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1167A (zh) * 2017-12-22 2018-06-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51167A (zh) * 2017-12-22 2018-06-12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CN108151167B (zh) * 2017-12-22 2024-04-2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除湿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97831A1 (zh) 闭式热泵干衣机系统
CN107940601A (zh) 除湿机
CN108167970A (zh) 除湿机
JPWO2018131121A1 (ja) 除湿装置
CN108151167A (zh) 除湿机
CN208936300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763143U (zh) 除湿机
CN213362678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7688313U (zh) 除湿机
CN207763145U (zh) 除湿机
CN207688309U (zh) 除湿机
CN207763111U (zh) 除湿机
CN207688312U (zh) 除湿机
CN207763136U (zh) 除湿机
CN207570019U (zh) 空调挂机
CN207688307U (zh) 除湿机
CN207688289U (zh) 除湿机
CN207763137U (zh) 除湿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611327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立式空调
CN108151174A (zh) 除湿机
CN207688288U (zh) 除湿机
CN207688290U (zh) 除湿机
CN204880369U (zh) 空气调节系统
CN21039916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