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3065U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3065U
CN207763065U CN201721925612.7U CN201721925612U CN207763065U CN 207763065 U CN207763065 U CN 207763065U CN 201721925612 U CN201721925612 U CN 201721925612U CN 207763065 U CN207763065 U CN 2077630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ver board
air inlet
shell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9256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首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9256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30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30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30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应用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系统,其中,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风机,风机设于壳体内,风机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出风侧与出风口连通;换热器,换热器设于壳体内,并位于第一进风口与进风侧之间;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换热器、进风侧、出风侧,由出风口吹出;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盖板,第一盖板活动连接于壳体,第一盖板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能效水平。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应用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家用电器的能效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但是目前,对于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空调室内机而言,其能效水平普遍偏低,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能效水平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能效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侧之间;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进风侧、所述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开放位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封堵位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顶部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开放位和所述封堵位之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两侧部中至少一侧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二风路,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风机的进风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侧部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三风路,由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风机的进风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可选地,所述第三进风口处设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
可选地,所述壳体底部邻近所述第三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三电机转动带动所述第三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侧之间;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进风侧、所述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相连的空调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于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的顶部开设第一进风口,并于该第一进风口处设置第一盖板,且将该第一盖板与壳体活动连接,如此,可使得第一盖板相对于壳体可活动,从而具备打开第一进风口或关闭第一进风口的双重位置,这样,取代了现有空调室内机壳体顶部进风栅格的设置,从而具备了以下优势:
(1)进风栅格被取代之后,当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第一盖板打开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处的进风风阻大大降低,换热器的迎风面积大大提高,气流与换热器的接触更加充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显著提升,进而使得空调室内机的能效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2)进风栅格被取代之后,减少了进风栅格处所形成的涡流,降低了涡流噪音、空腔噪音,从而使得空调室内机的运行噪音大大降低;
(3)空调室内机不运行时,第一盖板关闭第一进风口,灰尘无法进入空调室内机内部,从而有效保障了换热器、风机等部件的洁净度,保障了空调室内机长期使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能效水平。并且,还省去了空调室内机的频繁清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空调室内机 147 第三盖板
10 壳体 15 侧板
11 面板 153 第二盖板
12 顶板 16 第一电机
121 第一进风口 18 第三电机
123 第一盖板 10a 导风通道
13 背板 30 风机
14 底板 31 蜗壳
141 出风口 33 叶轮
143 导风板 50 热换器
145 第三进风口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0。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100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21,所述壳体10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141;
风机30,所述风机30设于所述壳体10内,所述风机30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与所述第一进风口121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141连通;
换热器50,所述换热器50设于所述壳体10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21与所述进风侧之间;
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121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50、所述进风侧、所述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141吹出;
所述第一进风口121处设有第一盖板123,所述第一盖板123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盖板123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121。
本实施例中,壳体10包括依次连接的面板11、顶板12、背板13、及底板14,第一进风口121开设于顶板12,用于引出气流,出风口141开设于底板14,用于吹出气流。面板11、顶板12、背板13、及底板14共同围合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安置空调室内机100的风机30、换热器50等部件。与此同时,壳体10还包括分别位于空调室内机100左侧部和右侧部的两侧板15。进一步地,第一盖板123设于第一进风口121处,并活动连接于壳体10,如此,第一盖板123相对于壳体10可活动而具有两个位置——开放位和封堵位。
当第一盖板123位于开放位时,第一盖板123打开第一进风口121,第一进风口121显露,气流可由第一进风口121被引入。此时,若风机30运行,壳体10内可形成第一风路,由第一进风口121引入的气流沿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换热器50、风机30的进风侧、风机30的出风侧,最后由出风口141吹出。
当第一盖板123位于封堵位时,第一盖板123关闭第一进风口121,第一进风口121隐藏,气流无法由第一进风口121被引入。此时,风机30可停止运行。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0的顶部开设第一进风口121,并于该第一进风口121处设置第一盖板123,且将该第一盖板123与壳体10活动连接,如此,可使得第一盖板123相对于壳体10可活动,从而具备打开第一进风口121或关闭第一进风口121的双重位置,这样,取代了现有空调室内机100壳体10顶部进风栅格的设置,从而具备了以下优势:
(1)进风栅格被取代之后,当空调室内机100运行时,第一盖板123打开第一进风口121,第一进风口121处的进风风阻大大降低,换热器50的迎风面积大大提高,气流与换热器50的接触更加充分,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显著提升,进而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2)进风栅格被取代之后,减少了进风栅格处所形成的涡流,降低了涡流噪音、空腔噪音,从而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噪音大大降低;
(3)空调室内机100不运行时,第一盖板123关闭第一进风口121,灰尘无法进入空调室内机100内部,从而有效保障了换热器50、风机30等部件的洁净度,保障了空调室内机100长期使用的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了能效水平。并且,还省去了空调室内机100的频繁清理,节省了时间和成本,为用户的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采用第一盖板123打开或关闭第一进风口121的设计,还可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美感,增加空调室内机100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盖板123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一盖板123相对于所述壳体10转动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所述第一盖板123于所述开放位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121,所述第一盖板123于所述封堵位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121。
本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23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得以实现。具体地,第一盖板123朝向面板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面板11的上端,第一盖板123可绕其与面板11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可以理解的,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一盖板123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装配拆卸快捷。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0顶部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121处固设有第一电机16,所述第一盖板12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电机16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盖板123于所述开放位和所述封堵位之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121。
本实施例中,面板11的上端固设有第一电机16,并且,该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即,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侧部的排布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地,面板11的上端设有两个第一电机16,其中之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左侧板15设置,其中之另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右侧板15设置,并且,两个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同轴且相对设置。此时,第一盖板123朝向面板11的一端的左右两侧分别固定于一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这样,当两个第一电机16同步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一盖板123于开放位和封堵位之间转动。
此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盖板123于第一电机16输出轴的固定,可采用于第一盖板123的下表面设置安装柱,于安装柱朝向第一电机16输出轴的端面开设安装孔,并将第一电机16的输出轴插设并固定于该安装孔内的方式得以实现。除此之外,亦可采用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焊接、胶接、或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如此,可使得第一盖板123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保障第一盖板123对第一进风口121的开放、封堵功能,进而保障相关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0的两侧部中至少一侧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未图示),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风机30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第二风路,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50、所述风机30的进风侧、所述风机30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141吹出。
本实施例中,风机30为贯流风机,其包括蜗壳31和设于蜗壳31内的叶轮33,该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与背板13间隔设置,此时,背板13、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侧板15、及底板14共同围合形成导风通道10a,该导风通道10a的上端与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连通。进一步地,至少一侧板15的位于导风通道10a内的内壁面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此时,第二进风口通过导风通道10a与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连通。
当贯流风机运行时,壳体10内可形成有第二风路,气流除了由第一进风口121被引入外,还可由第二进风口被引入,并且,由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第二风路,穿过导风通道10a,并依次经过换热器50、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贯流风机的出风侧,最后由出风口141吹出。
如此,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0增设了第二进风口,其与第一进风口121相配合具有以下优势:
(1)大大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面积,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风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水平,进而有效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功耗、降低了耗电量;
(2)大大增加了换热器50翅片的受风面积,增加了换热器50翅片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水平;
(3)改变了原有换热器50翅片受单向气流冲击的模式,多向气流经过换热器50翅片时更加有利于翅片的稳定,从而大大减小了散热器翅片内的空腔噪音、气道川流噪音、以及翅片振动噪音。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有第二盖板153,所述第二盖板153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二盖板153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本实施例中,第二盖板153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得以实现。具体地,第二盖板153朝向顶板1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侧板15的上端,第二盖板153可绕其与侧板15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第二盖板153于开放位时打开第二进风口,第二盖板153于封堵位时关闭第二进风口。
这样,第二盖板153的设置,可在空调室内机100停止使用时,使得壳体10内能够形成一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而有效减少了外部杂质对该空间内的换热器50、风机30等部件的侵蚀,进而有效保障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性能。
此外,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二盖板153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装配拆卸快捷。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侧部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二电机(未图示),所述第二盖板153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盖板153相对于所述壳体1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本实施例中,侧板15上端的内壁面邻近第二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二电机,并且,该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前后方向(即,空调室内机100的厚度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地,侧板15上端的内壁面设有两个第二电机,其中之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背板13设置,其中之另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面板11设置,并且,两个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同轴且相对设置。此时,第二盖板153朝向顶板12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一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这样,当两个第二电机同步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二盖板153于开放位和封堵位之间转动。
此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盖板153于第二电机输出轴的固定,可采用于第二盖板153的内表面设置安装柱,于安装柱朝向第二电机输出轴的端面开设安装孔,并将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插设并固定于该安装孔内的方式得以实现。除此之外,亦可采用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焊接、胶接、或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如此,可使得第二盖板153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保障第二盖板153对第二进风口的开放、封堵功能,进而保障相关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0的底部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145,所述第三进风口145与所述出风口141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进风口145与所述风机30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第三风路,由所述第三进风口145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50、所述风机30的进风侧、所述风机30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141吹出。
本实施例中,底板14的位于导风通道10a内的内壁面开设有第三进风口145,此时,第三进风口145通过导风通道10a与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连通。即,第三进风口145与出风口141间隔设置,且分别位于贯流风机的外侧蜗壳的两侧。
当贯流风机运行时,壳体10内可形成有第三风路,气流除了由第一进风口121、第二进风口被引入外,还可由第三进风口145被引入,并且,由第三进风口145引入的气流沿第三风路,穿过导风通道10a,并依次经过换热器50、贯流风机的进风侧、贯流风机的出风侧,最后由出风口141吹出。
如此,于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0增设了第三进风口145,其与第一进风口121和第二进风口相配合具有以下优势:
(1)大大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进风面积,增加了空调室内机100的风量,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水平,进而有效降低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运行功耗、降低了耗电量;
(2)大大增加了换热器50翅片的受风面积,增加了换热器50翅片的换热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换热器50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室内机100的能效水平;
(3)改变了原有换热器50翅片受单向气流冲击的模式,多向气流经过换热器50翅片时更加有利于翅片的稳定,从而大大减小了散热器翅片内的空腔噪音、气道川流噪音、以及翅片振动噪音;
(4)在这样的设置下,通过空调室内机100出风口141处的导风板143和第一盖板123的控制,可于空调室内机100下部形成大型环形气流,从而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100的空气调节效率,增加使用舒适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三进风口145处设有第三盖板147,所述第三盖板147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10,所述第三盖板147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145。
本实施例中,第三盖板147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得以实现。具体地,当第三盖板147盖合于第三进风口145时,第三盖板147朝向面板1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底板14,第三盖板147可绕其与底板14的转动连接处转动,从而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第三盖板147于开放位时打开第三进风口145,第三盖板147于封堵位时关闭第三进风口145。
这样,第三盖板147的设置,可在空调室内机100停止使用时,使得壳体10内能够形成一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而有效减少了外部杂质对该空间内的换热器50、风机30等部件的侵蚀,进而有效保障了空调室内机100的工作性能。
此外,通过转动连接的方式实现第三盖板147与壳体10的活动连接,结构简单,生产制造方便,装配拆卸快捷。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壳体10底部邻近所述第三进风口145处固设有第三电机18,所述第三盖板147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所述第三电机18转动带动所述第三盖板147相对于所述壳体1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145。
本实施例中,底板14的位于贯流风机外侧蜗壳外侧且邻近第三进风口145的位置处固设有第三电机18,并且,该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沿空调室内机100的左右方向(即,空调室内机100的两侧部的排布方向)延伸设置。具体地,底板14设有两个第三电机18,其中之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左侧板15设置,其中之另一邻近空调室内机100的右侧板15设置,并且,两个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同轴且相对设置。此时,第三盖板147朝向面板11的一端的两侧分别固定于一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这样,当两个第三电机18同步转动时,便可带动第三盖板147于开放位和封堵位之间转动。
此时,需要说明的是,第三盖板147于第三电机18输出轴的固定,可采用于第三盖板147的内表面设置安装柱,于安装柱朝向第三电机18输出轴的端面开设安装孔,并将第三电机18的输出轴插设并固定于该安装孔内的方式得以实现。除此之外,亦可采用螺纹连接、卡扣连接、焊接、胶接、或其他有效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如此,可使得第三盖板147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从而有效保障第三盖板147对第三进风口145的开放、封堵功能,进而保障相关过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机16、第二电机、及第三电机18均可选用步进电机,以增强对应盖板转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可以理解的,第一进风口121、第二进风口、及第三进风口145的大小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大进风面积、增大风量、提高能效水平,第一进风口121可占据整块顶板12,此时,可以认为,空调室内机100的壳体10未设置顶板12,或者说,空调室内机100的第一盖板123即为壳体10的顶板12。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该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详见前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系统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空调室内机100连接的空调室外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壳体的底部开设有出风口;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具有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壳体内,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进风侧之间;
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风路,由所述第一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一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进风侧、所述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具有开放位和封堵位,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开放位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封堵位时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顶部邻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盖板于所述开放位和所述封堵位之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侧部中至少一侧部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二风路,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二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风机的进风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侧部邻近所述第二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二电机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二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风口。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底部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进风口与所述风机的进风侧连通,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三风路,由所述第三进风口引入的气流沿所述第三风路,依次经过所述换热器、所述风机的进风侧、所述风机的出风侧,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风口处设有第三盖板,所述第三盖板活动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三盖板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邻近所述第三进风口处固设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盖板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三电机转动带动所述第三盖板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三进风口。
10.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与所述空调室外机相连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为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1721925612.7U 2017-12-28 2017-12-2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077630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5612.7U CN207763065U (zh) 2017-12-28 2017-12-2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925612.7U CN207763065U (zh) 2017-12-28 2017-12-2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3065U true CN207763065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82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925612.7U Active CN207763065U (zh) 2017-12-28 2017-12-28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30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39972B (zh) 一种具有空调的吸油烟机
CN20574715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548578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4566672B (zh) 窗机空调
CN107366970A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WO2014178166A1 (ja) 化粧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204678510U (zh) 窗机空调
CN209026954U (zh) 一种能上下出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114673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JP5641089B2 (ja) 化粧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4848420B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109442573A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CN20776306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08779562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7146553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8779561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246770Y (zh) 超静窗式空调器
CN209944509U (zh) 空调柜机
CN207094809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7094810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3673080B (zh)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366969A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JP5803974B2 (ja) 化粧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