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55056U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体加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55056U CN207755056U CN201720830900.8U CN201720830900U CN207755056U CN 207755056 U CN207755056 U CN 207755056U CN 201720830900 U CN201720830900 U CN 201720830900U CN 207755056 U CN207755056 U CN 2077550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cock
- steam pipe
- pipe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组件,所述壶体组件包括内胆、设于内胆侧部的手柄、设于内胆与底盖之间的温控器,以及连通内胆的蒸汽口和温控器上的蒸汽开关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所述蒸汽通道包括用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一蒸汽通道和用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蒸汽通道,还包括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内胆与蒸汽开关的连接状态,所述切换开关至少包括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一蒸汽通道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在第二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家用电器,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热水壶等加热容器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 生活中。但是现有的机械式的电热水壶的功能太单一,只能在一种情况下才能跳断,采用电子式的电热水壶,成本太高,不能够符合现有大众的消费水平。
例如,因为在我国的城市用水通常采用氯气作为消毒剂,所以自来水中会有残余的氯气溶解在水中。因为氯气对人体有害,为了避免人体摄入氯气,可使电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器具有除氯功能。具体的,电热水壶一般采用电子式除氯方式,即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电热水壶中的水是否烧开沸腾,当水沸腾后,再利用控制电路延时向电源输出断开信号,以进行延时加热,从而使水中溶解的氯气在沸腾的状态下被去除。然而,利用电热水壶的控制电路向电源延时输出断开信号,需要设计 复杂的逻辑控制电路,成本较高。或者,通过操控启动装置来设定机械定时器的预设计时周期,从而设置除氯时间,但是,操作复杂,不利于提升消费者的使用体验。而且,现在生活中净水机应用越来越宽广泛,因此,同时也需要不需要除氯的快速加热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更加稳定,使用更为方便安全的液体加热器。
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组件,所述壶体组件包括内胆、设于内胆侧部的手柄、设于内胆与底盖之间的温控器,以及连通内胆的蒸汽口和温控器上的蒸汽开关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所述蒸汽通道包括用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一蒸汽通道和用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蒸汽通道,还包括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内胆与蒸汽开关的连接状态,所述切换开关至少包括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一蒸汽通道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在第二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为第一蒸汽管,所述第二蒸汽通道为第二蒸汽管,所述第一蒸汽管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启闭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的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包括第一蒸汽管和第三蒸汽管,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包括第二蒸汽管和第三蒸汽管,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与第三蒸汽管之间通过切换开关控制是否导通,所述第一蒸汽管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进一步地,蒸汽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
或者,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通道的横截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器还包括设于蒸汽开关外侧的蒸汽盒,所述蒸汽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以及底盖配合形成两个蒸汽腔。
进一步地,所述蒸汽盒包括两个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出气端分别与一蒸汽腔对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的出气口分别与两进气端连接;
或者,所述蒸汽盒包括一个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出气端分别与一蒸汽腔对应,所述切换开关设于蒸汽盒上且位于两个出气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从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之间的间隙伸出于壶体组件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包括开关支架,所述第三蒸汽管的下部位于开关支架的两个连接臂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底盖的内壁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隔板,所述隔板抵持在温控器支架的下表面;
或者,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包括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一电源开关和与所述第二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二电源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换而言之,通过上述切换开关的选择,分别实现除氯烧水功能和正常烧水功能,使用者在使用本液体加热器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水质,而选择需要两种不同的功能;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采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蒸汽开关: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分别实现上述两种不同的功能,相互之间不干涉,充分到达各自的目的,效果更加可靠。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功能下,由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分别将蒸汽引至第一蒸汽开关或第二蒸汽开关,结构简单,无需电子元气件,成本更加低,工作稳定,同时液体加热器也可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不是只有单一的除氯或正常加热等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亦可根据下述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液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一种蒸汽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蒸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的一种液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的一种蒸汽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2中的另一种液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中的另一种蒸汽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种蒸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温控器与蒸汽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一种切换开关与蒸汽盒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一种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另一种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另一种液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另一种切换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一种切换开关与手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另一种切换开关与手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序号:1-壶体;11-内胆;111-蒸汽口;12-外壳;2-底盖;3-手柄;31-手柄座;32-提手;33-第一蒸汽室;34-第二蒸汽室;4-温控器;41-第一蒸汽片;42-第二蒸汽片;51-第一蒸汽管;52-第二蒸汽管;53-第三蒸汽管;7-电源开关;71-开关按键;72-开关支架;6-切换开关;61-操作件;621-定位筋;622-齿轮;611-操作部;612-阻挡部;613-弯折部;614-避让孔;615-通气孔;65-复位弹性件;63-限位件;64-滑动孔;6121-扣孔;6111-卡扣;8-蒸汽盒;81-进气端;82-出气端。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 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电热水壶等液体加热器为了在加热完成后及时断电,通常会包括有蒸汽开关,蒸汽开关与内胆11上的加热装置相连。当电热水壶中的液体沸腾后,会产生大量蒸汽,蒸汽开关接触到这些蒸汽后,即自动断开,从而将加热装置的电源切断,以停止加热容器的加热。具体的,蒸汽开关中一般包括有开关连杆和蒸汽片等,如,第一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片41,第二蒸汽开关包括第二蒸汽片42,加热容器中的液体沸腾所产生的蒸汽通向蒸汽片,当蒸汽片接触到的蒸汽达到一定限值时,蒸汽片控制开关连杆移动,以断开电热水壶的电源。另外,上述内胆11可以单独形成壶体1,也可以内胆11与外壳12配合形成壶体1,当然所述壶体1还可以是真空壶体1。壶体组件可以包括壶体、底盖、手柄和温控器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1组件,所述壶体1组件包括内胆11、设于内胆11侧部的手柄3、设于内胆11与底盖2之间的温控器4,以及连通内胆11的蒸汽口111和温控器4上的蒸汽开关的蒸汽通道,为了实现除氯烧水功能和正常烧水功能的选择切换,所述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所述蒸汽通道包括用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一蒸汽通道和用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蒸汽通道,还包括切换开关6,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控制所述内胆11与蒸汽开关的连接状态,所述切换开关6至少包括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11通过第一蒸汽通道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在第二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11通过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可以自由组合和选择,例如,第一工作状态可以为正常烧水功能,第二工作状态可以为除氯功能;或者第一工作状态可以为温奶功能,第二工作状态为消毒功能,即当需要对放入内胆11内的物品进行消毒时,第二工作状态下,可以让液体加热器长时间高温工作进行消毒;或者,第一工作状态可以为用于平原区的烧水功能,第一工作状态可以为用于高原区的烧水功能……等等。
以下实施例以第一工作状态为正常烧水功能,第二工作状态为除氯烧水功能为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实现蒸汽通道切换的切换开关6结构。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结构:
换而言之,通过上述切换开关6的选择,分别实现除氯烧水功能和正常烧水功能,使用者在使用本液体加热器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水质,而选择需要除氯烧水功能还是正常烧水功能;另外,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采用了两个相对独立的蒸汽开关: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分别实现上述除氯烧水功能和正常烧水功能,相互之间不干涉,充分到达各自的目的,效果更加可靠。综上所述,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不同的功能下,由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分别将蒸汽引至第一蒸汽开关或第二蒸汽开关,结构简单,无需电子元气件,成本更加低,除氯效果好,同时液体加热器也可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不是只有单一的除氯或正常加热需求。
下面以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不同情况来具体说明。
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相同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为第一蒸汽管51,所述第二蒸汽通道为第二蒸汽管52,所述第一蒸汽管5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52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启闭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当切换开关6打开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且关闭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时,即切换开关6处于第二连接状态下时,内胆11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实现了除氯烧水功能;反之,当切换开关6打开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且关闭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时,即切换开关6处于第一连接状态下时,内胆1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实现了正常烧水功能。通过上述设置两个独立的蒸汽管,可靠性更好,通过切换开关6将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中的一个进气口关闭,即可实现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之间的转换。
进一步地,为了达到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的不同效果,蒸汽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即第二蒸汽通道延长了蒸汽到达第二蒸汽片的时间,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从而达到了除氯效果。
延长蒸汽在蒸汽通道内流动路径长度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如图2所示,通过延长蒸汽管的长度,如:
举例说明,所述手柄3包括手柄座3131与提手32,所述第一蒸汽管51纵向设于所述手柄座3131与内胆11之间,所述第二蒸汽管52设于所述提手32中,为了便于切换开关6的设置,以及达到更好地使用效果,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上,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控制所述蒸汽口111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通断。通过将第二蒸汽管52设有手柄3内,利用现有的结构,即解决了第二蒸汽管52的安装问题,同时相对于第一蒸汽管51,也自然而然地延长了蒸汽管的长度,使蒸汽经第二蒸汽管52到达第二蒸汽开关的时间延长,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达到了除氯效果;同时,第一蒸汽仍然设于手柄3与内胆11之间,无需更改安装结构,结构简单。当然,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也可均设于所述手柄3与内胆11之间,当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外壳12时,所述外壳12和所述手柄3配合围设在所述内胆11外,外壳12也可起到遮挡蒸汽管的作用。
第二种、通过在蒸汽管内设置导流筋,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中至少一个的蒸汽管内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在蒸汽管内两两交错设置,所述导流筋与蒸汽管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导流通道。如:
为了达到除氯效果,相对于第一蒸汽管51,在所述第二蒸汽管52内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在第二蒸汽管52内两两交错设置,所述导流筋与所述第二蒸汽管52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导流通道,蒸汽在所述导流通道内流动,此时导流通道长度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垂直长度,延长了蒸汽到达蒸汽开关的时间,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或者,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均设置导流筋,但是第二蒸汽管52内导流筋多于第一蒸汽管51内的。
举例说明,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均设于所述手柄3与内胆11之间,所述第二蒸汽管52内的设有上述导流筋,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上方,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控制所述蒸汽口111与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通断。
或者,除上述通过延长蒸汽在蒸汽通道内流动路径长度的方式,来延迟蒸汽开关感应到的时间,还可以采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即第一蒸汽管51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横截面,即第一蒸汽管51的管径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管径,使得经过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蒸汽量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时间不同。
进一步地,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上述切换开关6除了可以用来启闭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还可以同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蒸汽量,例如,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为相同时,所述切换开关6在分别打开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时,所述切换开关6可以控制打开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不同,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7,为了便于电源开关7动作,所述电源开关7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之间的间隙伸出于壶体1组件外侧。此时,如图3所示,所述蒸汽盒8上设有两个进气端81,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分别与两个进气端81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工作的环境更加独立,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相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方向相同时,此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水平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温控器4还包括设于蒸汽开关外侧的蒸汽盒8,所述蒸汽盒8分别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两个蒸汽腔。或者,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底盖2的内壁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隔板,所述隔板抵持在温控器4支架的下表面,通过上述隔板将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隔开。
或者,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相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方向不同时,例如,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纵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向上跳断,所述第二蒸汽开关向下跳断,此时电源开关7的控制蒸汽开关的连杆向上与第二蒸汽片连接,还是向下与第一蒸汽片连接,即连杆与第二蒸汽片连接时,第二蒸汽片到达变形温度时带动连杆向下运动,从而断开电源;反之,连杆与第一蒸汽片连接时,第一蒸汽片到达变形温度时带动连杆向上运动,从而断开电源,此时蒸汽盒8无需形成两个蒸汽腔。
上述蒸汽盒8的作用在于将蒸汽聚集在蒸汽开关下方,同时防止外泄影响其他元器件。
或者,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不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所述电源开关7包括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一电源开关7和与所述第二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二电源开关7。即只有打开第一电源开关7时,才能使得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电源连接,只有打开第二电源开关7时,才能使得述第二蒸汽开关与电源连接,此时第一电源开关7和第二电源开关7可作为切换开关6使用。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的结构,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不同时:例如,所述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高于第一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为第一蒸汽管51,所述第二蒸汽通道为第二蒸汽管52,所述第一蒸汽管5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52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启闭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当切换开关6打开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且关闭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时,即切换开关6处于第二连接状态下时,内胆11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实现了除氯烧水功能;反之,当切换开关6打开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且关闭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时,即切换开关6处于第一连接状态下时,内胆1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实现了正常烧水功能。通过上述设置两个独立的蒸汽管,可靠性更好,通过切换开关6将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中的一个进气口关闭,即可实现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之间的转换。
此时无需考虑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因素也可以,简单的是可以设置成两个相同的蒸汽管,分别与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优选地,所述第一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为60-85摄氏度(以65℃为例),所述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为65-87摄氏度(以75℃为例)。
当然,也可以参考实施例1中的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结构进行设置,达到更好的效果。蒸汽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即第二蒸汽通道延长了蒸汽到达第二蒸汽片的时间,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从而达到了除氯效果。
延长蒸汽在蒸汽通道内流动路径长度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如图2所示,通过延长蒸汽管的长度,如:
举例说明,所述手柄3包括手柄座3131与提手32,所述第一蒸汽管51纵向设于所述手柄座3131与内胆11之间,所述第二蒸汽管52设于所述提手32中,为了便于切换开关6的设置,以及达到更好地使用效果,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上,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控制所述蒸汽口111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通断。通过将第二蒸汽管52设有手柄3内,利用现有的结构,即解决了第二蒸汽管52的安装问题,同时相对于第一蒸汽管51,也自然而然地延长了蒸汽管的长度,使蒸汽经第二蒸汽管52到达第二蒸汽开关的时间延长,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达到了除氯效果;同时,第一蒸汽仍然设于手柄3与内胆11之间,无需更改安装结构,结构简单。当然,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也可均设于所述手柄3与内胆11之间,当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外壳12时,所述外壳12和所述手柄3配合围设在所述内胆11外,外壳12也可起到遮挡蒸汽管的作用。
第二种、通过在蒸汽管内设置导流筋,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中至少一个的蒸汽管内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在蒸汽管内两两交错设置,所述导流筋与蒸汽管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导流通道。如:
为了达到除氯效果,相对于第一蒸汽管51,在所述第二蒸汽管52内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在第二蒸汽管52内两两交错设置,所述导流筋与所述第二蒸汽管52的内壁形成间隙,所述间隙为导流通道,蒸汽在所述导流通道内流动,此时导流通道长度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垂直长度,延长了蒸汽到达蒸汽开关的时间,进而延长了加热时间。或者,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均设置导流筋,但是第二蒸汽管52内导流筋多于第一蒸汽管51内的。
举例说明,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均设于所述手柄3与内胆11之间,所述第二蒸汽管52内的设有上述导流筋,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上方,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控制所述蒸汽口111与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通断。
上述蒸汽管也可以设置在内胆11内。
或者,除上述通过延长蒸汽在蒸汽通道内流动路径长度的方式,来延迟蒸汽开关感应到的时间,还可以采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即第一蒸汽管51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横截面,即第一蒸汽管51的管径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管径,使得经过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蒸汽量不同,从而使得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时间不同。此时,第一蒸汽管51的管径一般为8mm,此时第二蒸汽管的管径小于8mm。
采用上述蒸汽开关和蒸汽通道的配合,进行双重延迟加热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
除了上述方案,蒸汽在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也可以小于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可以达其他工作状态。例如适用于高原和平原的工作,在高原的时候,水的沸点低,蒸汽片的跳断温度设的低,此时所述第一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为30-55摄氏度(以40℃为例),所述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为65-87(以75℃为例)摄氏度,但是为了在高原时也能达到除氯的效果,加长蒸汽在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
进一步地,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想到,上述切换开关6除了可以用来启闭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还可以同时用于调节进入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蒸汽量,例如,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为相同时,所述切换开关6在分别打开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时,所述切换开关6可以控制打开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不同,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大于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的有效横截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7,为了便于电源开关7动作,所述电源开关7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之间的间隙伸出于壶体1组件外侧。此时,如图3所示,所述蒸汽盒8上设有两个进气端81,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分别与两个进气端81连接。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工作的环境更加独立,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相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方向相同时,此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水平并排设置,优选地,所述温控器4还包括设于蒸汽开关外侧的蒸汽盒8,所述蒸汽盒8分别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两个蒸汽腔。或者,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底盖2的内壁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隔板,所述隔板抵持在温控器4支架的下表面,通过上述隔板将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隔开。
或者,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相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跳断方向不同时,例如,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纵向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向上跳断,所述第二蒸汽开关向下跳断,此时电源开关7的控制蒸汽开关的连杆向上与第二蒸汽片连接,还是向下与第一蒸汽片连接,即连杆与第二蒸汽片连接时,第二蒸汽片到达变形温度时带动连杆向下运动,从而断开电源;反之,连杆与第一蒸汽片连接时,第一蒸汽片到达变形温度时带动连杆向上运动,从而断开电源,此时蒸汽盒8无需形成两个蒸汽腔。
上述蒸汽盒8的作用在于将蒸汽聚集在蒸汽开关下方,同时防止外泄影响其他元器件。
或者,当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同时用不同的电源开关7控制时,所述电源开关7包括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一电源开关7和与所述第二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二电源开关7。即只有打开第一电源开关7时,才能使得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电源连接,只有打开第二电源开关7时,才能使得述第二蒸汽开关与电源连接,此时第一电源开关7和第二电源开关7可作为切换开关6使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不相同时,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可以适当降低。
其他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1或2的结构,上述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上,虽然操作方便,但是当液体加热器的壶盖与手柄3的连接结构为自动开盖时,所述切换开关6的结构可能会干涉壶盖连接件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包括第一蒸汽管51和第三蒸汽管53,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包括第二蒸汽管52和第三蒸汽管53,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与第三蒸汽管53之间通过切换开关6控制是否导通,所述第一蒸汽管5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52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此时,所述切换开关6可设置在内胆11的侧方,即伸出手柄座3131或伸出底盖2。采用上述结构,切换开关6的位置可选择的位置更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如图7、8、10所示,上述第一蒸汽管51、第二蒸汽管52和第三蒸汽管53成T型设置,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7,所述电源开关7包括开关支架72,所述第三蒸汽管53的下部位于开关支架72的两个连接臂之间。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设于蒸汽盒8上,此时切换开关6也设于蒸汽盒8上,此时蒸汽盒8与切换开关6可以作为一个组件生产,加快加工效率。如图9所示,蒸汽盒8包括一个进气端81和两个出去端,所述第三蒸汽管53与蒸汽盒8的进气端81连接。
或者,如图5、6所示,上述第一蒸汽管51、第二蒸汽管52和第三蒸汽管53成Y型设置,蒸汽盒8包括两个进气端81和两个出去端,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分别与蒸汽盒8的进气端81连接。
进一步地,第三蒸汽管53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为一体成型。
其他未描述结构参考实施例1。
实施例4:
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2或3的结构,下面结合附图举例说明切换开关的安装结构:如图12-15所示,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组件,所述壶体组件包括壶体1,设于壶体1侧部的手柄3、设于壶体1与底盖2之间的温控器,以及连通壶体1的蒸汽口11和温控器4上的蒸汽开关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包括用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一蒸汽通道和用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蒸汽通道,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包括第一蒸汽管51和第三蒸汽管53,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包括第二蒸汽管52和第三蒸汽管53,为了实现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的切换,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与第三蒸汽管53之间通过切换开关6控制是否导通,同时为了便于切换开关6的设置,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相对设置,即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之间,所述切换开关6用于封堵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这里需指出,“相对设置”包括在同一水平线上,也包括倾斜相对的情况。优选为水平相对。
上述第三蒸汽管53的另一端可以与蒸汽盒8连接,此时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另一端与蒸汽口111连通;或者,第三蒸汽管53的另一端也可以与蒸汽口111连接,此时,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另一端与蒸汽盒8连接。
切换开关6设于手柄3的上方,虽然操作方便,但是当液体加热器的壶盖与手柄3的为自动开盖时,所述切换开关6和蒸汽管的结构可能会干涉壶盖连接件的转动。采用上述方案,解决了切换开关6不便于设于手柄3的上方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操作切换开关6使得第三蒸汽管53与第一蒸汽管51连通或者第三蒸汽管53与第二蒸汽管52连通,从而使得液体加热器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切换开关6设于第三蒸汽管53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连接处,且为了便于切换开关6的设置,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相对设置,在蒸汽管道内内即可实现蒸汽管之间的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开关6包括操作件61,所述操作件61包括阻挡部612和操作部611,操作部611作用在阻挡部612上,阻挡部612伸入蒸汽通道内,所述阻挡部612的外壁所述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内壁配合以启闭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部612呈半圆球形,旋转操作部611以使阻挡部612的圆弧面与所述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配合。此时,当阻挡部612的圆弧面朝向第一蒸汽管51的进气口时,此时切换开关6封堵了第一蒸汽管51,蒸汽无法进入在第一蒸汽管51;反之,当阻挡部612的圆弧面朝向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时,此时切换开关6封堵了第二蒸汽管52,蒸汽无法进入在第二蒸汽管52。为了便于封堵蒸汽,所述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的内径尺寸小于圆弧面的最大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温控器4还包括设于蒸汽开关外侧的蒸汽盒8,所述蒸汽盒8包括一个进气端81和两个出气端82,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设于蒸汽盒8上,所述切换开关6设于蒸汽盒8上且位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之间。
此时,所述第三蒸汽管53穿过电源开关7的开关支架72的两连接臂之间的间隙与蒸汽盒的进气端81连接,切换开关6设于电源开关7的下方,电源开关7可以起到隐藏切换开关6的作用。
上述蒸汽开关可为两个或者一个,甚至多个,例如:当蒸汽开关为两个时,第一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片41)和第二蒸汽开关(包括第二蒸汽片42),且两个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不同,所述蒸汽盒8分别与两个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两个独立的蒸汽腔,第一蒸汽管51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第二蒸汽管52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此时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或者,两个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相同,此时,为了达到不同的效果,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不同。
当蒸汽开关为一个时:所述蒸汽盒8与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一个的蒸汽腔,此时,为了达到不同的效果,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不同。
当蒸汽开关为两个时,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且两个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不同,所述蒸汽盒8分别与两个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两个独立的蒸汽腔,此时,所述蒸汽盒8包括两个进气端81和两个出气端82,两个进气端81分别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连接,此时,切换开关6可设于电源开关7的上方,便于使用者观察到。电源开关7穿过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之间的间隙与温控器4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切换开关设于内胆与手柄之间的蒸汽管上,位置多选,结构简单。
当蒸汽开关为一个时:所述蒸汽盒8与蒸汽开关、以及底盖2配合形成一个的蒸汽腔此时,为了达到不同的效果,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不同。
进一步地,上述第三蒸汽管53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可为一体成型。
为了便于操作件61与蒸汽通道的安装,所述阻挡部612和操作部611为分体件,所述阻挡部612的一端位于蒸汽通道内,另一端与所述底盖2或手柄3的内壁抵持且与伸入底盖2或手柄3的操作部612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部612和操作部611可拆卸连接。例如,所述阻挡部612上设有扣孔6121,所述操作部611上设有卡扣6111,先把阻挡部612安装到蒸汽通道内,再将底盖2或手柄3安装好,然后将操作部611的卡扣6111插入扣孔6121内进行固定,此时,底盖2或手柄3夹在阻挡部612和操作部611之间,底盖2或手柄3还可以起到防止操作部611将阻挡部612拔出的作用。
所述阻挡部612为一平板,所述操作部611左右滑动带动阻挡部612左右滑动以使所述平板封堵所述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为了防止阻挡部612从蒸汽导管中脱落,所述切换开关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扣于蒸汽管上,所述固定件上设有滑动孔64,所述操作件61在滑动孔64内移动,此时该固定件可作为限位件63使用。
为了使得使用者知道什么时候表示操作到位,需要设置档位用于提示,所述切换开关6还包括所述操作件61配合的限位件63,所述限位件63限制所述操作件61以停止运动。
所述操作件61的侧面设有向外凸起的两个定位筋621,所述限位件63为与定位筋621配合的止位筋,旋转所述操作件61以使两定位筋621分别与止位筋配合。一般地,两定位筋621相对设置,所述止位筋位于两定位筋的旋转路径上。定位筋621与止位筋实现切换开关6的转动行程,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同时当切换开关6位于电源开关7上方时,便于安装和操作。
如图11所示,所述操作件61的侧面设有齿轮622,所述限位件63为与所述齿轮622配合的齿条,旋转所述操作件61以使齿轮622与齿条配合。采用上述方案:(1)通过齿条的左右运动极限位置,来确定切换开关6的运动范围;(2)上述限位件63可以通过一支撑槽安装在蒸汽盒8上,通过齿条与支撑槽的摩擦力作用能够保证切换开关6转动位置的固定,防止出现在电热水壶沸水的震动时切换开关6自己发生转动造成蒸汽同时进入两个蒸汽通道中的问题。上述齿轮622在操作件61的侧面仅部分设有,节省成本。
实施例5:
基于上述实施例1或2或3的结构,下面结合附图举例说明切换开关的安装结构:如图16、17所示,为了能够实现不同的加热功能,通过控制蒸汽经过的蒸汽管不同来实现,现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1、设于壶体1侧部的手柄、设于壶体1与底盖2之间的温控器4,以及连通壶体1的蒸汽口和温控器4上的蒸汽开关的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上设有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所述第一蒸汽室33与第二蒸汽室34互不连通,为了便于操作,还包括设于所述手柄上的切换开关,通过将切换开关设于手柄上,使用者可以方便地看到切换开关,所述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的一侧分别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切换开关配合以启闭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进气口。
换而言之,当切换开关打开第一蒸汽室33关闭第二蒸汽室34时,蒸汽口与第一蒸汽管51连接;反之,当关闭第一蒸汽室33打开第二蒸汽室34时,蒸汽口与第二蒸汽管52连接。这里需指出,上述关闭第一蒸汽室33或第二蒸汽室34指的是,大部分的蒸汽从另一蒸汽室进入,但仍有可能存在少量的蒸汽进入关闭的蒸汽室。通过将蒸汽室(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设于手柄上,加工方便,结构牢靠。
通过上述设置,在手柄上设置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一方面,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设置手柄上,结构稳定,便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的连接;另一方面,也便于切换开关与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的配合,也就是说通过手柄将蒸汽口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连接,且在手柄设置互不连通的两个蒸汽室,使得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在工作过程中互不干涉,工作稳定。另外,切换开关设于手柄上,操作方便,易观察。上述切换开关可以设于蒸汽口与蒸汽室之间,也可设于蒸汽管与蒸汽室之间,优选地,设于蒸汽口与蒸汽室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开关包括操作部611和阻挡部612,操作部611作用在阻挡部612上,所述阻挡部612用于启闭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操作部611露与手柄外便于操作,操作部611带动阻挡部612进行工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易观察。为了使得在关闭状态下,效果更好,所述阻挡部612的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一蒸汽室33或第二蒸汽室34的面积。
进一步地,所述阻挡部612为一平板,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右设置,所述操作部611左右滑动带动阻挡部612左右滑动以启闭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换而言之,为了便于操作部611左右滑动操作,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并排设置,平板结构的阻挡部612结构简单,成本低。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地提升操作体验,所述手柄上设有限位部,所述操作部611或所述阻挡部612抵持所述限位部以停止运动。上述限位部的设置用于提示用户是否操作到位,提升感官体验。
进一步地,特别是当所述阻挡部612设于蒸汽口与蒸汽盒8之间时,为了便于操作部611在手柄上的操作,同时避免操作部611影响壶盖(未标示)与手柄连接处的连接结构,所述操作部611与阻挡部612之间设有弯折部613,所述弯折部613从所述操作部611向壶体1方向延伸弯折。上述弯折部613的设置使得操作部611远离壶盖,且便于阻挡部612位于蒸汽口与蒸汽盒8之间。
进一步地,当壶盖与手柄转动连接时,为了避免切换开挂影响壶盖连接件的转动,所述弯折部613上设有避让孔614,使得连接件可在避让孔614内转动。
上述所述操作部611与所述阻挡部612既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件,便于结构的设计,以及安装。
上述手柄还可以包括安装支架,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设于安装支架上。
上述蒸汽室指的是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或者其中一个,同理,蒸汽管指的是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或者其中一个。
或者,所述阻挡部612为一平板,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错位设置,所述操作部611左右滑动带动阻挡部612左右滑动以启闭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为了便于操作部611左右滑动操作,除了上述的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并排设置,还可以错位设置,特别是所述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分别设于手柄座31与内胆11之间、以及提手32内时,为了便于第一蒸汽管51和第二蒸汽管52与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的连接,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错位设置,此时该平板的大小至少为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的面积之和。
或者,所述阻挡部612为一平板,所述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在同一垂直线上上下设置,所述操作部611上下按压带动阻挡部612上下运动,以启闭第一蒸汽室和第二蒸汽室,为了便于操作部611上下按压操作,第一蒸汽室33和第二蒸汽室34上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平板上设有通气孔615,所述通气孔615与所述第一蒸汽室33或第二蒸汽室34配合以导通蒸汽口和第一蒸汽管51或第二蒸汽管52。以第二蒸汽室34位于第一蒸汽室33上方为例,如,所述平板中部设有通气孔615,所述平板上位于通气孔615的两侧为实心板。即,当操作部611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通气孔615与第二蒸汽室34连通,平板下部关闭第一蒸汽室33,当操作部611被按下时,阻挡部612向下运动,直到通气孔615与第一蒸汽室33连通,同时平板的上部关闭第二蒸汽室34。
或者,所述切换开关为初始状态时,平板下部关闭第二蒸汽室,此时蒸汽口与第一蒸汽室33连通,进而使得蒸汽口通过第一蒸汽管51与蒸汽开关连通,当操作部611被按下时,阻挡部612向下运动,平板下部关闭第一蒸汽室33,此时,通气孔615与第二蒸汽室34连通,进而使得蒸汽口通过第二蒸汽管52与蒸汽开关连通。
当然,阻挡部612也可以设置成中部为实心板,两侧设有通气孔615的结构。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上述切换开关复位,所述切换开关还包括复位弹性件65,所述复位弹性件65的两端分别与操作部611和手柄连接。
上述实施例1、2、3中的“上下”指的是壶体1高度方向,“左右”指的是壶体1径向方向。
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除了均设于内胆11底部,还可以一个设于内胆11底部,一个设于手柄3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壶体组件,所述壶体组件包括内胆、设于内胆侧部的手柄、设于内胆与底盖之间的温控器,以及连通内胆的蒸汽口和温控器上的蒸汽开关的蒸汽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开关包括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所述蒸汽通道包括用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第一蒸汽通道和用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二蒸汽通道,还包括切换开关,所述切换开关用于控制所述内胆与蒸汽开关的连接状态,所述切换开关至少包括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第一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一蒸汽通道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在第二连接状态下,所述内胆通过第二蒸汽通道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为第一蒸汽管,所述第二蒸汽通道为第二蒸汽管,所述第一蒸汽管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所述切换开关用于启闭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的进气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包括第一蒸汽管和第三蒸汽管,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包括第二蒸汽管和第三蒸汽管,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与第三蒸汽管之间通过切换开关控制是否导通,所述第一蒸汽管与第一蒸汽开关连通,所述第二蒸汽管与第二蒸汽开关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蒸汽在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小于在所述第二蒸汽通道内的流动路径长度;
或者,所述第一蒸汽通道的横截面大于第二蒸汽通道的横截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与第二蒸汽开关的变形温度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还包括设于蒸汽开关外侧的蒸汽盒,所述蒸汽盒分别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以及底盖配合形成两个蒸汽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盒包括两个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出气端分别与一蒸汽腔对应,所述第一蒸汽通道和第二蒸汽通道的出气口分别与两进气端连接;
或者,所述蒸汽盒包括一个进气端和两个出气端,两出气端分别与一蒸汽腔对应,所述切换开关设于蒸汽盒上且位于两个出气端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从第一蒸汽管和第二蒸汽管之间的间隙伸出于壶体组件外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包括开关支架,所述第三蒸汽管的下部位于开关支架的两个连接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和第二蒸汽开关之间设有隔板,所述底盖的内壁向上延伸形成所述隔板,所述隔板抵持在温控器支架的下表面;
或者,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与蒸汽开关配合的电源开关,所述电源开关包括与所述第一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一电源开关和与所述第二蒸汽开关配合的第二电源开关。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30900.8U CN207755056U (zh) | 2017-07-10 | 2017-07-10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30900.8U CN207755056U (zh) | 2017-07-10 | 2017-07-10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55056U true CN207755056U (zh) | 2018-08-24 |
Family
ID=631779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830900.8U Active CN207755056U (zh) | 2017-07-10 | 2017-07-10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5505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13564A (zh) * | 2020-06-10 | 2020-08-11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净水降氯的家用电热水壶 |
-
2017
- 2017-07-10 CN CN201720830900.8U patent/CN20775505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13564A (zh) * | 2020-06-10 | 2020-08-11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净水降氯的家用电热水壶 |
CN111513564B (zh) * | 2020-06-10 | 2021-08-24 | 安徽理工大学 | 一种净水降氯的家用电热水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68850B (zh) | 一种电饭锅 | |
CN105147046A (zh) | 沥米甑子饭蒸饭煲 | |
CN105816129A (zh) | 一种家用洗碗机 | |
CN104257268A (zh) | 饭煲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7755056U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02553507U (zh) | 一种嵌入式蒸锅 | |
CN207755057U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03662532U (zh) | 电饭甑 | |
CN207755055U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06197755U (zh) | 烹饪装置和电炖锅 | |
CN205014437U (zh) | 灶具及其煲汤控制装置 | |
CN102102056A (zh) | 三用酿酒机 | |
CN207940660U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10035616U (zh) | 多功能集成灶 | |
CN207378872U (zh) | 带灶具的嵌入式厨具一体机及橱柜 | |
CN109222636A (zh) | 一种液体加热器 | |
CN203953299U (zh) | 压力烹饪器具及其的开合盖指示装置 | |
CN107616671A (zh) | 烹饪装置和电炖锅 | |
CN2914926Y (zh) | 全自动电饭锅 | |
EP3865042B1 (en) | Heat recovery oven with dishwasher | |
CN204757040U (zh) | 电加热器具 | |
CN101214122B (zh) | 可喷蒸汽的电热水壶 | |
CN204813352U (zh) | 沥米甑子饭蒸饭煲 | |
CN106388564B (zh) | 一种新型环保多功能水饺蒸制机 | |
CN212746596U (zh) | 一种仿明火磁电节能智能灶具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07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