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78675U -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78675U
CN207678675U CN201721796160.7U CN201721796160U CN207678675U CN 207678675 U CN207678675 U CN 207678675U CN 201721796160 U CN201721796160 U CN 201721796160U CN 207678675 U CN207678675 U CN 2076786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quaculture pond
block
water
pond
culture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961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元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ongye Seafoo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Hongye Seafoo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Hongye Seafood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Hongye Seafoo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961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786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786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786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Landscapes

  • Farming Of Fish And Shellfish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养殖系统养殖效率低的问题。本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养殖池二和养殖池三,养殖池二的中部设有筒状的拦网一且拦网一将养殖池二分隔形成外养殖区和内养殖区,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养殖池一内设有推水机一,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养殖池三内设有推水机二,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设置使能够在养殖池二内形成旋流。本综合养殖系统通过自身的生态平衡能够消除消除病态感染,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Description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产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世界渔业资源的现状并不乐观,水产发展更大的重任将放在水产养殖中,但水产养殖业也暴露出诸多缺点。其中,无论是淡水养殖还是海水养殖,中国水产养殖业对近海渔业资源的依赖程度大,一定程度上,水产养殖业的巨大发展是以牺牲近海资源为代价的,这种水产养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另外,现有的水产养殖模式通常表现出高碳、高氮和低水产品质的特点。
水产养殖走可持续化发展的生态发展道路是必然的,综合养殖是其中必然选择的道路之一。常见的综合养殖模式包括传统的混合养殖模式以及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传统的混合养殖模式通常为单塘口混养的方式,混养主体种类通常受到不同习性特点的制约,难以发挥更大的效益。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则是利用鱼、虾养殖方法水养殖滤食性水生动物或者大型藻类,养殖水经过滤除作用处理水质改善后排放掉或循环流入鱼虾养殖塘重新利用。
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610576794.5)公开了一种青虾池塘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排列相互连通的青虾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和鲢鳙养殖池塘;所述青虾养殖池塘内设置有人工虾巢,用于放养青虾,所述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内种植鱼腥草和空心菜,所述鲢鳙养殖池塘用于放养鲢鱼和鳙鱼,池水在青虾养殖池塘、鲢鳙养殖池塘、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域、青虾养殖池塘件产生循环。
上述的生态养殖系统虽然能够基本实现高效生态养殖,但存在以下缺陷:当青虾养殖池塘内的部分青虾感染病菌后,如不能及时的进行处理,病菌容易蔓延,导致养殖池塘内全部的青虾均会被感染,整个养殖池塘内青虾的产量锐减,而且病态虾的积累会在养殖池塘内形成感染源,同时病态虾死后和饲料容易沉集在池底腐烂而恶化水质,从而还会破坏整个养殖池塘的养殖环境,破坏整个生态平衡,需定期放干池水清理垃圾,浪费水资源,降低养殖效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有效防止病态感染,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养殖池二和养殖池三,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二的中部设有筒状的拦网一且拦网一将养殖池二分隔形成外养殖区和内养殖区,所述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所述养殖池一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二方向流动的推水机一,所述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所述养殖池三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三外流出的推水机二,所述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所述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设置使能够在养殖池二内形成旋流。
本综合养殖系统适用于各种大小型养殖塘内使用,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三均与养殖塘连通,可根据实际养殖塘的大小以及养殖需求在养殖塘内申请一个或多个本综合养殖系统。本综合养殖系统的养殖池一内可用来养殖鱼和蟹等,养殖池三中可用来养殖鱼类,比如梭鱼等,通过推水机一的作用使得养殖池一内的水向养殖池二内流动,通过推水机二的作用使得养殖三内的水往养殖池三外流出,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使得进水和出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从而通过这一进一出的水流配合,能够在养殖池二内形成一个旋流,能够起到减缓水流的作用,养殖池二的外养殖区能够用来养殖虾等适宜缓流环境的水产生物,养殖池二的内养殖区主要用来养殖以虾等为食的凶猛鱼类,通过拦网一的作用凶猛鱼类不能进入到外养殖区中,外养殖区内的虾等能够进入到内养殖区内。通过拦网二的作用能够防止养殖池二内的虾等进入到养殖池一内,保证虾始终位于缓流环境的养殖池二内。当外养殖区出现感染病菌的病态虾时,病态虾由于活力较差,通过旋流的作用会被带着往中间聚集,进入内养殖区内被凶猛鱼类吃掉,而健康的虾活力较好,能够适应旋流的环境,不会进入到内养殖区内,从而通过本身的生态循环实现消除病态感染,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养殖的产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同时,由于旋流的作用,能够延长饲料在水中悬浮时间,更容易被鱼虾食取,可减少池底的垃圾沉集量,明显延长池底清理周期。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内养殖区的中部通过筒状的拦网四分隔形成有排污区,所述排污区的底部具有呈锥形的排污口,且排污口内径较小的一端通过排污管与养殖池三相连通。进入到内养殖区内产生的虾壳、虾皮以及虾屑等残渣能够通过旋流的作用被集中到排污区中,而排污区底部呈锥形的排污口设计,配合旋流的产生的漩涡作用,从而对这些残渣具有牵引导向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好更完全的实现集中沉降从排污口中排出,使得排放更为彻底,不会出现残留,能够更好的消除了病态的感染,排出的残渣通过水流的作用能够被养殖池三内的鱼吃掉,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养殖的产量和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拦网一的网格尺寸大于拦网四的网格尺寸。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病态虾能够通过拦网一而不能够通过拦网四,从而保证通过旋流的漩涡力作用病态虾会进入到内养殖区内被凶猛鱼类吃掉而不会直接进入排污区,从而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感染源,更好的消除病态的感染,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拦网一的网格尺寸为30*30~50*50mm,所述拦网四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通过上述的设计,不管是病态的大虾还是小虾米,均能保证通过旋流的漩涡力作用全部进入到内养殖区内被凶猛鱼类吃掉而不会直接进入排污区,从而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感染源,同时又能保证产生的虾壳、虾皮以及虾屑等残渣能够通过旋流的作用穿过拦网四被集中到排污区中实现集中沉降排出。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养殖池二为圆形池,所述拦网一和拦网四均呈圆筒状且均与养殖池二同心设置,所述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三均为矩形池,所述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三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养殖池二的两侧。矩形的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三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养殖池二的两侧设置,从而使得进水和出水的方向一致,即使得进水和出水的位置分隔的较远,能够更好的实现生态净化循环。同时配合养殖池二的圆形设计,从而使得水流在一进一出之间能够形成一个旋流,而且圆形的结构设计又能够起到减缓水流的作用,便于养殖虾等适宜缓流环境的水产生物。拦网一和拦网四均与养殖池二同心设置,内养殖区和排污区位于旋流的中心地带,病态虾能够被完全带到内养殖区内被吃掉,产生的残渣能够彻底的被排出,从而实现从源头上消除感染源,更好的消除病态的感染,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养殖池一远离养殖池二的一端开口,且该端还设有能够将上述开口遮挡的拦网五,所述拦网二与拦网五之间形成养殖区一,所述推水机一固定在拦网五远离养殖池二的一侧。养殖池一的养殖区一可用来养殖鱼和蟹等,拦网二用于防止养殖池一内的鱼和蟹等进入到养殖池二内,拦网五的设置使得水流能够进入养殖池一内同时又能够防止鱼和蟹等游出养殖池一。推水机一固定在拦网五远离养殖池二的一侧,从而能够保证养殖区一内的水能够实现流动循环,同时又能够避免推水机一对养殖区一内的鱼和蟹等造成不必要的外力损伤。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拦网二和拦网五均为闸架拦网,所述拦网二的网格尺寸为30*30~50*50mm,所述拦网五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拦网二和拦网五设置为闸架拦网,起到类似闸门的作用,便于捕捞。同时,拦网二和拦网五的尺寸设计,能够防止养殖区一内的鱼和蟹等逃出,同时又能够防止养殖池二内的虾等进入到养殖池一内,特别是病态虾,保证其通过旋流作用能够全部进入内养殖区内被吃掉,从而更好的消除病态感染。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养殖池三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拦网六和拦网七,所述拦网六和拦网七之间形成养殖区二,所述拦网六位于养殖池三靠近养殖池二的一端,所述推水机二位于拦网三和拦网六之间。拦网六和拦网七的设置能够使得两者之间形成养殖区二,同时将推水机二设置在拦网三和拦网六之间,从而能够保证养殖区二内的水能够实现流动循环,同时又能够避免推水机二对养殖区二内的鱼等造成不必要的外力损伤。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拦网三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所述拦网六和拦网七均为闸架拦网,所述拦网六和拦网七的网格尺寸均为30*30~50*50mm。拦网六和拦网七设置为闸架拦网,起到类似闸门的作用,便于捕捞。同时,拦网六和拦网七的尺寸设计,能够防止养殖区一内的鱼和蟹等逃出,同时又能够防止养殖池二内的虾等进入到养殖池三内,特别是病态虾,保证其通过旋流作用能够全部进入内养殖区内被吃掉,从而更好的消除病态感染。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所述推水机一和推水机二均包括机架以及均固定在机架上的增氧机和挡板,所述推水机一的增氧机的出气管和推水机二的增氧机的出气管分别能够伸入养殖池一内的水中和养殖池三内的水中且位于对应挡板的下方,所述推水机一的挡板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一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所述养殖池二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推水机二的挡板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三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远离所述养殖池二的方向倾斜设置。推水机一和推水机二均设置为增氧机和挡板配合作用的结构,增氧机往水中吹气,从而会在水中产生气泡,使得水随之气泡向上翻腾,向上翻腾的水与挡板发生碰撞会在挡板的倾斜导向下向前流动,从而实现水流的推动。同时增氧机的吹气在水中产生气泡,还能够起到往水中补充溶解氧的作用,实现增氧的功能,以确保水中的鱼类不会缺氧,同时也能抑制水中厌氧菌的生长,防止池水变质威胁鱼类生存环境。作为优选,推水机一的增氧机的出气管和推水机二的增氧机的出气管上均包括主管和若干根支管,主管一端与增氧机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通过多通接头与各对应支管连通,若干根支管沿对应养殖池一或养殖池三的宽度方向分布,且若干根支管的出气口均位于对应的挡板的下方,能够使得水流更为的平稳,增氧的效果更好。机架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悬浮块,机架的两端通过绳索固定在对应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三的内壁上。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本综合养殖系统还包括集污区,所述集污区与所述养殖池三远离养殖池二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污区的底部具有集污口,所述集污口通过管道连通外部污物处理机构。由排污区排出的残渣被养殖池三内的鱼作为饵料吃掉后,剩余的残渣以及养殖池三内的鱼产生新的污物能够随水流进入到集污区中集中排放。作为优选,集污区为圆形池结构,集污区的底部具有集污口且通过管道与外部污物处理机构相连接,水流从养殖池三进入集污区后,能够形成一个旋流,从而将污物通过漩涡沉降集中,然后通过污泥泵从集污口排出,经外部污物处理机构处理后形成有机肥。
在上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中,养殖池一和养殖池二的连接处、养殖池三上以及集污区上均设置有上层人行道。上层人行道的设计,便于养殖人员通行操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具有以下优点:通过养殖池一、养殖池二和养殖池三独特的结构配合设计,能够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而且通过自身的生态平衡能够消除消除病态感染,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排污区的底部结构图。
图3是推水机一和推水机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一;1a、养殖区一;2、养殖池二;2a、外养殖区;2b、内养殖区;2c、排污区;2c1、排污口;3、养殖池三;3a、养殖区二;4、拦网一;5、拦网二;6、推水机一;7、拦网三;8、推水机二;9、拦网四;10、排污管;11、拦网五;12、拦网六;13、拦网七;14、集污区;15、上层人行道;16、机架;17、增氧机;17a、出气管;17a1、主管;17a2、支管;18、挡板;19、悬浮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本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1、养殖池二2、养殖池三3、集污区14、推水机一6和推水机二8,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均为矩形池,养殖池二2为圆形池,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养殖池二2的两侧使得养殖池一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和养殖池三与外养殖区的连通处相互错开,本实施例中,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以养殖池二2的中心呈中心对称设置。当然,也可以将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设置为位于养殖池二2两侧且均沿养殖池二2的切线方向,且养殖池一1的中心线和养殖池三3的中心线呈相交设置。
具体地说,养殖池二2的中部设有圆筒状的拦网一4且拦网一4将养殖池二2分隔形成外养殖区2a和内养殖区2b,内养殖区2b的中部通过圆筒状的拦网四9分隔形成有排污区2c,排污区2c的底部具有呈锥形的排污口2c1,且排污口2c1内径较小的一端通过排污管10与养殖池三3相连通。拦网一4和拦网四9均与养殖池二2同心设置,拦网一4的网格尺寸大于拦网四9的网格尺寸,拦网一4和拦网四9的网格尺寸分别为30*30~50*50mm和4*30~6*50mm。本实施例中,拦网一4的网格尺寸为30*30mm,拦网四9的网格尺寸为5*30mm。
养殖池一1的一端与外养殖区2a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5,另一端开口,且该端还设有能够将上述开口遮挡的拦网五11,拦网二5与拦网五11之间形成养殖区一1a,推水机一6固定在拦网五11远离养殖池二2的一侧。拦网二5和拦网五11均为闸架拦网,起到类似闸门的作用,便于捕捞。拦网二5的网格尺寸为30*30~50*50mm,拦网五11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本实施例中,拦网二5的网格尺寸为30*30mm,拦网五11的网格尺寸为5*30mm。
养殖池三3的一端与外养殖区2a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7,养殖池三3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之间形成养殖区二3a,拦网六12位于养殖池三3靠近养殖池二2的一端,推水机二8位于拦网三7和拦网六12之间。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均为闸架拦网,起到类似闸门的作用,便于捕捞。拦网三7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的网格尺寸均为30*30~50*50mm。本实施例中,拦网三7的网格尺寸为5*30mm,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的网格尺寸均为30*30mm。
集污区14为圆形池结构,集污区14与养殖池三3远离养殖池二2的一端连通,集污区14的底部具有集污口,集污口呈锥状且下端内径较小,集污口的下端通过管道与外部污物处理机构相连接,外部污物处理机构为微滤机。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二2的连接处、养殖池三3上以及集污区14上均设置有上层人行道15,便于养殖人员通行操作。此外,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二2连接处的上层人行道15以及养殖池三3的上层人行道15上还设有投饵机。
更进一步地说,如图3所示,推水机一6和推水机二8均包括机架16以及均固定在机架16上的增氧机17和挡板18,机架16的底部设有若干个悬浮块19,机架16的两端通过绳索固定在对应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的内壁上,机架16通过悬浮块19的作用悬浮在水面上。增氧机17的出气管17a均包括主管17a1和若干根支管17a2,主管17a1一端与增氧机17的出气口连接,另一端通过多通接头与各对应支管17a2连通,若干根支管17a2沿对应养殖池一1或养殖池三3的宽度方向分布,若干根支管17a2能够伸入对应的养殖池一1内的水中和养殖池三3内的水中,且支管17a2的出气口位于对应的挡板18的下方。推水机一6的挡板18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一1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养殖池二2方向倾斜设置,推水机二8的挡板18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三3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远离养殖池二2的方向倾斜设置。
本综合养殖系统适用于各种大小型养殖塘内使用,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均与养殖塘连通,可根据实际养殖塘的大小以及养殖需求在养殖塘内申请一个或多个本综合养殖系统。养殖区一1a内可用来养殖鱼和蟹等,推水机一6的增氧机17往水中吹气,从而会在水中产生气泡,使得水随之气泡向上翻腾,向上翻腾的水与推水机一6的挡板18发生碰撞会在挡板18的倾斜导向下向前流动。水流进入养殖池二2后沿着环形的外养殖区2a形成一个旋流,能够起到减缓水流的作用,使得养殖池二2的外养殖区2a能够用来养殖虾等适宜缓流环境的水产生物,内养殖区2b主要用来养殖以虾等为食的凶猛鱼类,通过拦网一4的作用凶猛鱼类不能进入到外养殖区2a中,当外养殖区2a出现感染病菌的病态虾时,病态虾活力较差,通过旋流的漩涡力作用会进入到内养殖区2b内被凶猛鱼类吃掉,而健康的虾能够适应该漩涡力出于本能不会进入到内养殖区2b内,而进入到内养殖区2b内产生的虾壳、虾皮以及虾屑等残渣能够通过旋流的作用集中到排污区2c中离心沉降,并通过排污管10道输送到养殖池三3中的拦网六12处。养殖池三3的养殖区二3a中可用来养殖鱼类,比如梭鱼等,推水机二8的增氧机17往水中吹气,从而会在水中产生气泡,使得水随之气泡向上翻腾,向上翻腾的水与推水机二8的挡板18发生碰撞会在挡板18的倾斜导向下向前流动。而这些残渣随着水流能够作为饵料被养殖池三3内的鱼吃掉,水继续流动从养殖池三3进入集污区14后,在集污区14内能够形成一个旋流,从而将污物通过漩涡力的作用沉降集中从集污口排出集中处理,从而通过本身的生态循环实现消除病态感染,实现多元化生态循环养殖,养殖的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包括养殖池一(1)、养殖池二(2)和养殖池三(3),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二(2)的中部设有筒状的拦网一(4)且拦网一(4)将养殖池二(2)分隔形成外养殖区(2a)和内养殖区(2b),所述养殖池一(1)与外养殖区(2a)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二(5),所述养殖池一(1)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二(2)方向流动的推水机一(6),所述养殖池三(3)与外养殖区(2a)相连通且连通处设有拦网三(7),所述养殖池三(3)内设有能够推动水往养殖池三(3)外流出的推水机二(8),所述养殖池一(1)与外养殖区(2a)的连通处和所述养殖池三(3)与外养殖区(2a)的连通处相互错开设置使能够在养殖池二(2)内形成旋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养殖区(2b)的中部通过筒状的拦网四(9)分隔形成有排污区(2c),所述排污区(2c)的底部具有呈锥形的排污口(2c1),且排污口(2c1)内径较小的一端通过排污管(10)与养殖池三(3)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网一(4)的网格尺寸大于拦网四(9)的网格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网一(4)的网格尺寸为30*30~50*50mm,所述拦网四(9)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二(2)为圆形池,所述拦网一(4)和拦网四(9)均呈圆筒状且均与养殖池二(2)同心设置,所述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均为矩形池,所述养殖池一(1)和养殖池三(3)平行设置且分别位于养殖池二(2)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一(1)远离养殖池二(2)的一端开口,且该端还设有能够将上述开口遮挡的拦网五(11),所述拦网二(5)与拦网五(11)之间形成养殖区一(1a),所述推水机一(6)固定在拦网五(11)远离养殖池二(2)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拦网二(5)和拦网五(11)均为闸架拦网,所述拦网二(5)的网格尺寸为30*30~50*50mm,所述拦网五(11)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池三(3)的两端处还分别设有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所述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之间形成养殖区二(3a),所述拦网六(12)位于养殖池三(3)靠近养殖池二(2)的一端,所述推水机二(8)位于拦网三(7)和拦网六(12)之间;所述拦网三(7)的网格尺寸为4*30~6*50mm,所述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均为闸架拦网,所述拦网六(12)和拦网七(13)的网格尺寸均为30*30~50*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水机一(6)和推水机二(8)均包括机架(16)以及均固定在机架(16)上的增氧机(17)和挡板(18),所述推水机一(6)的增氧机(17)的出气管(17a)和推水机二(8)的增氧机(17)的出气管(17a)能够分别伸入养殖池一(1)内的水中和养殖池三(3)内的水中且位于对应挡板(18)的下方,所述推水机一(6)的挡板(18)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一(1)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所述养殖池二(2)方向倾斜设置,所述推水机二(8)的挡板(18)下端能够伸入养殖池三(3)内的水中,上端伸出水面且朝远离所述养殖池二(2)的方向倾斜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本综合养殖系统还包括集污区(14),所述集污区(14)与所述养殖池三(3)远离养殖池二(2)的一端连通,所述集污区(14)的底部具有集污口,所述集污口通过管道连通外部污物处理机构。
CN201721796160.7U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Active CN2076786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6160.7U CN2076786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96160.7U CN2076786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78675U true CN207678675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94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96160.7U Active CN2076786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7867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9785A (zh) * 2017-12-20 2018-04-10 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CN110150217A (zh) * 2019-05-21 2019-08-23 湖州福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殖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9785A (zh) * 2017-12-20 2018-04-10 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CN107889785B (zh) * 2017-12-20 2023-09-05 浙江宏野海产品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CN110150217A (zh) * 2019-05-21 2019-08-23 湖州福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殖系统
CN110150217B (zh) * 2019-05-21 2021-07-02 湖州福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殖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96919U (zh) 一种集聚式内循环养鱼设备
CN204968967U (zh) 基于生态养殖的污水处理系统
CN107410140A (zh) 一种池塘生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与净化系统
CN105010203A (zh) 池塘循环流水四级生态种养方法
AU2020103871A4 (en) A self-purification system for crab pond aquaculture with air stripping and water retracing flowing around the whole pond
CN205250126U (zh) 一种带有防逃罩的水产养殖系统
CN110115241A (zh) 一种基于内循环的高密度对虾立体养殖装置及方法
CN106922592A (zh) 一种集聚式内循环养鱼设备及养鱼方法
CN109526829A (zh) 一种分层底栖养殖网箱
CN107018941A (zh) 一种循环生态养殖系统及浮箱
CN207678675U (zh) 一种低碳高效生态循环流水综合养殖系统
CN110352893A (zh) 一种黑鱼循环水净化养殖系统
CN104604784A (zh) 一种鳗鲡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028337B (zh) 一种钢架浮网水蛭高密度养殖方法
CN205233182U (zh) 蟹虾鱼循环养殖系统
CN210519842U (zh) 一种新型池塘工业化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
CN105532552B (zh) 一种带排污处理设施的海水循环养殖系统
CN101946742A (zh) 一种水产精养池塘养殖用水处理和循环利用方法
CN202551902U (zh) 生态养鱼及生物净水一体化养殖系统
CN207118491U (zh) 池底快速排水装置
CN205106045U (zh) 一种带有分离排污装置的水产养殖系统
CN220191868U (zh) 一种养鱼池塘底部水质检测及处理装置
CN105532553B (zh) 一种分离排污的高位池养殖系统
CN117063874A (zh) 一种日本对虾循环水养殖系统
CN205106044U (zh) 一种带有增排罩的水产养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