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78158U - 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78158U
CN207678158U CN201721503397.1U CN201721503397U CN207678158U CN 207678158 U CN207678158 U CN 207678158U CN 201721503397 U CN201721503397 U CN 201721503397U CN 207678158 U CN207678158 U CN 2076781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surface
shell
heat dissipation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0339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振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50339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781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781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7815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涉及电子设备散热的技术领域。散热器包括发热面和壳体;所述壳体与发热面连接;壳体与发热面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散热通道用于输送散热介质;散热通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和出口,进口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出口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散热通道。解决了现有散热器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散热装置无法快速降温,导致功率器件损坏的问题。通过将壳体与发热面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和固定连接),实现壳体与发热面之间形成散热通道,从散热通道的进口输送散热介质,散热介质与发热面直接接触,达到对发热面直接快速的散热的目的,防止电子设备因过热而损坏,从而提高电子设备使用寿命及可靠性。

Description

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散热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内具有许多散热器,这些散热器会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将使得电子设备内的温度越来越高,因此电子设备的壳体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散热风扇,以利用散热风扇的运转而快速的将壳体内的热量排出,由此降低壳体内的环境温度,避免电子设备损坏或因过热而降低寿命。
近年来,伴随计算机及服务器等信息设备的高性能化,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急剧增加及大功率半导体的广泛应用,水冷式冷却系统已被大量应用在散热器的散热处理上,其主要利用循环管线将经散热器冷却的水送至散热器进行热交换,以将散热器所产生的热量带走,再循环回散热器进行散热。水冷式冷却系统具有比传统风扇还要高的冷却性能以及较安静的驱动音,可以降低风扇运作时产生的噪音,因此是目前大功率器件冷却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现有的水冷散热中,有水冷头、外置散热器等装置,但是水冷头和散热层表面无法做到百分之百贴合(不够平整)无法达到一个很好的散热效果。所以水冷头和散热层表面会添加一层材料(云母片、硅脂等)来填满,但是目前使用的材料导热性非常低,导致散热性能非常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散热器在工作时产生大量的热量,散热装置无法快速降温,导致功率器件因过热而损坏,无法保证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散热器,包括发热面和壳体;
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热面连接;
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热面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用于输送散热介质;
所述散热通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边沿设置有向所述盖板一面延伸的密封边,所述密封边与所述发热面连接,以使所述盖板、密封边和发热面围成散热通道;
所述进口与出口位于所述密封边上。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朝向所述发热面的一面上设置有扰流柱,所述扰流柱用于减缓所述散热介质流速。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连接的“S”形凹槽,所述发热面与所述“S”形凹槽之间形成散热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连接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截面投影为弧形,所述凹槽与所述发热面形成散热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沿所述进口自所述出口深度逐渐增加,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畅流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空心壳体,所述空心壳体与功率器件的发热面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向所述发热面所在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发热面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发热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包括空心壳体,所述空心壳体与所述发热面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发热面卡接在所述开口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与所述发热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进口处连接有第一缓冲管,所述第一缓冲管的直径沿所述进口方向尺寸逐渐减小;
所述出口处设置有第二缓冲管,所述第二缓冲管的直径沿所述出口的方向尺寸逐渐变大。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发热面和壳体;
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热面一体式形成;
所述壳体与所述发热面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所述散热通道用于输送散热介质;
所述散热通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和出口,所述进口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包括发热面和壳体,壳体与功率器件的发热面连接(包括可拆卸连接和固定连接),两者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从散热通道的进口将散热介质输送到散热管道,散热管道内的散热介质直接与发热面和壳体的内表面接触,对发热面进行散热处理,处理后的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的出口排出;通过不断的向散热通道的进口输送散热介质,散热介质直接对发热面进行散热,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好,达到对电子设备散热工作,防止电子设备因为过热损坏,从未提高电子设备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三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发热面;12-壳体;13-散热通道;14-第一缓冲管;15-第二缓冲管;121-盖板;122-密封边;123-扰流柱;124-“S”形凹槽;125-凹槽;126-空心壳体;127-开口;131-进口;132-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包括发热面11和壳体12;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13,所述散热通道13用于输送散热介质;所述散热通道1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131和出口132,所述进口131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132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13。
壳体12与发热面11可拆卸连接,壳体12和发热面11之间形成密闭的散热通道13,散热介质从散热通的进口131进入散热通道13,散热介质与发热面11和壳体12的内侧面接触,吸热后的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13的出口132排出;通过不断的向散热通道13内输送散热介质,散热介质充分直接的与发热面11接触,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进而对散热器进行散热,散热速度快,效果好,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其中,发热面11与壳体12的可拆卸连接壳体通过在发热面11和壳体12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连接,达到实现发热面11和壳体12的可拆卸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是相互配合的卡扣,只要能实现发热面11与壳体12可拆卸连接且形成密闭的散热通道13即可。
或者,所述发热面11与壳体12一体形成,或者是固定连接,一体形成指壳体12与发热面11在生产时配套生产;固定连接指发热面11与壳体12可以采用粘水粘结、焊接等固定连接方式。
散热介质可以是冷却液,冷却液是由水、防冻剂、添加剂组成,添加剂成分可以分为酒精型、甘油型、乙二醇等类型。酒精型冷却液是用乙醇做防冻剂、价格便宜、流动性好;甘油型冷却液沸点高、不易着火、无毒腐蚀性好;乙二醇型冷却液是用乙二醇作防冻剂,添加少量抗泡沫、防腐剂等综合添加剂配制而成,沸点高,粘温性好。
值得一体的是,壳体12和发热面1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3,可以是发热面11或壳体12的连接面有坑洼部,以使壳体12与发热面11之间连接时形成散热通道13。
以下根据散热介质的粘性不同设计不同的壳体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种盖板12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边沿设置有向所述盖板121一面延伸的密封边122,所述密封边122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以使所述盖板121、密封边122和发热面11围成散热通道13;所述进口131与出口132位于所述密封边122上。
散热介质的流通性较好时,盖板121的边沿设置有向盖板121下面延伸的密封边122,密封边122与发热面11连接,即盖板121下面、密封板和发热面11围成一个散热通道13,进口131和出口132位于密封边122上。通过在盖板121的边沿设置有向盖板121下面延伸的密封边122,使壳体12的盖板121和密封边122围成一个空腔盖板121,空腔盖板121的边沿与发热面11连接,即发热面11与盖板121和密封边122形成通畅的散热通道13,将散热通道13的出口132和进口131分别设置在密封边122的两端,以使输送到散热通道13内的散热介质可以完全充分与发热面11接触,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121朝向所述发热面11的一面上设置有扰流柱123,所述扰流柱123用于减缓所述散热介质流速。
散热介质的流通性较好时,盖板121朝向发热面11的下面设置有扰流柱123;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13的进口131流入到散热通道13,避免散热介质的流速过快,还没达到完全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时,会从散热通道13的出口132排出,在盖板121朝向发热面11的下面设置有扰流柱123,减缓散热介质流过散热通道13的流速,达到对发热面11充分散热的目的。其中,扰流柱123可以是沿所述盖板121的下端面朝向发热面11尺寸逐渐减小的楔形,对散热介质的饶流性更好,且不会造成堵塞的情况。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种盖板12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的“S”形凹槽124,所述发热面11与所述“S”形凹槽124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3。
散热介质的流通性较好时,盖板121下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的“S”形凹槽124,“S”形凹槽124和发热面1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3;通过盖板121的下端板面设置有背向与发热面11连接的“S”形凹槽124,使盖板121下端面与发热面11形成“S”形凹槽124的散热通道13,进一步地减缓散热介质在散热通道13内的流通时间,使散热介质充分与发热面11接触,散热效果好。其中,“S”形凹槽124的内部可以使倒圆角的U型槽,有利于液体的流通。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第三种盖板12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的凹槽125,所述凹槽125的截面投影为弧形,所述凹槽125与所述发热面11形成散热通道13。
散热介质粘性过大时,盖板121的下端面设置有背向发热面11连接的凹槽125,凹槽125的截面投影为弧形,弧形的凹槽125与发热面11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3,在向散热通道13内输送散热介质时,避免散热介质在散热通道13内流通不畅,可以将盖板121的下端面设置有背向发热面11连接的凹槽125设置为弧形的凹槽125,弧形的凹槽125的内侧壁没有棱角,散热介质在凹槽125和发热面11形成的通道内流通更加通畅,散热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125沿所述进口131自所述出口132深度逐渐增加,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畅流动。
散热介质粘性过大时,凹槽125自进口131到出口132的深度逐渐增加,以使散热介质从冷却通道的进口131进入,再从冷却通道的出口132流出时,具有从进口131到出口132的流动趋势,流动更加通畅,冷却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进口131处连接有第一缓冲管14,所述第一缓冲管14的直径沿所述进口131方向尺寸逐渐减小;所述出口132处设置有第二缓冲管15,所述第二缓冲管15的直径沿所述出口132的方向尺寸逐渐变大。
进口131处连接有第一缓冲管14,第一缓冲管14的直径沿进口131方向尺寸逐渐减小,出口132设置有第二缓冲管15,第二缓冲管15的直径沿出口132方向尺寸逐渐变大;散热介质从冷却管道的进口131输入,在进口131设置的第一缓冲管14的开口127逐渐变小,输送散热介质时缓冲散热介质进入冷却管道,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将散热介质输送,避免输送过程中发生散落浪费的问题;散热介质从冷却管道的出口132输出,在出口132设置的第二缓冲管15的开口127逐渐变大,缓冲散热介质输出时流速过快,导致输出时发生散热介质喷射的问题,冷却效果好。
实施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散热器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空心壳体126,所述空心壳体126与所述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所述开口127向所述发热面11所在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发热面11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127与所述发热面11接触。
空心壳体126与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开口127向所述发热面11所在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发热面11上;空心壳体126的下端面设置有开口127,开口127的尺寸比发热面11小,发热面11与开口127连接,以使发热面11与空心壳体126形成密闭的冷却管道,进口131和出口132可以设置在空心壳体126的两端、散热介质从空心壳体126上进口131流入,冷却液空心壳体126开口127处的发热面11接触,直接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2包括空心壳体126,所述空心壳体126与所述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所述发热面11卡接在所述开口127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127与所述发热面11接触。
空心壳体126与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发热面11卡接在开口127内,使散热介质通过开口127与发热面11接触。发热面11卡接在开口127处,散热介质从空心壳体126的开口127处充分全面与发热面11接触,散热效果更好,为优选方案。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散热器与实施例1区别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发热面11和壳体12;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一体式形成;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13,所述散热通道13用于输送散热介质;所述散热通道1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131和出口132,所述进口131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132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13。
壳体12与发热面11一体式形成,壳体12与发热面11形成密闭的散热通道13,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13的进口131输入,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受热的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13的出口132排出;壳体12与发热面11一体形成,减少在将壳体12与发热面11进行安装,并且形成的散热通道13密封效果更好,散热介质可以直接全面与发热面11接触,散热效果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散热器的壳体12与发热面11连接,两者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13,从散热通道13的进口131将散热介质输送到散热管道,散热管道内的散热介质直接与发热面11和壳体12的内表面接触,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处理,处理后的散热介质从散热通道13的出口132排出;通过不断的向散热通道13的进口131输送散热介质,散热介质直接对发热面11进行散热,散热速度快,散热效果好,达到对散热器散热工作,工作效率高,提高散热器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面(11)和壳体(12);
所述壳体(12)与发热面(11)可拆卸连接;
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之间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13),所述散热通道(13)用于输送散热介质;
所述散热通道(1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131)和出口(132),所述进口(131)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132)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边沿设置有向所述盖板(121)一面延伸的密封边(122),所述密封边(122)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以使所述盖板(121)、密封边(122)和发热面(11)围成散热通道(13);
所述进口(131)与出口(132)位于所述密封边(12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21)朝向所述发热面(11)的一面上设置有扰流柱(123),所述扰流柱(123)用于减缓所述散热介质流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的“S”形凹槽(124),所述发热面(11)与所述“S”形凹槽(124)之间形成散热通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盖板(121),所述盖板(121)一端面设置有背向与所述发热面(11)连接的凹槽(125),所述凹槽(125)的截面投影为弧形,所述凹槽(125)与所述发热面(11)形成散热通道(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25)沿所述进口(131)自所述出口(132)深度逐渐增加,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畅流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空心壳体(126),所述空心壳体(126)与所述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所述开口(127)向所述发热面(11)所在方向的投影落在所述发热面(11)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127)与所述发热面(11)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包括空心壳体(126),所述空心壳体(126)与所述发热面(11)的结合面上设置有开口(127),所述发热面(11)卡接在所述开口(127)内,以使所述散热介质通过所述开口(127)与所述发热面(11)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口(131)处连接有第一缓冲管(14),所述第一缓冲管(14)的直径沿所述进口(131)方向尺寸逐渐减小;
所述出口(132)处设置有第二缓冲管(15),所述第二缓冲管(15)的直径沿所述出口(132)的方向尺寸逐渐变大。
10.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热面(11)和壳体(12);
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一体式形成;
所述壳体(12)与所述发热面(11)形成密封的散热通道(13),所述散热通道(13)用于输送散热介质;
所述散热通道(13)包括与外界连通的进口(131)和出口(132),所述进口(131)用于与散热介质源连接,所述出口(132)用于将吸热后的散热介质排出所述散热通道(13)。
CN201721503397.1U 2017-11-13 2017-11-13 散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6781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3397.1U CN207678158U (zh) 2017-11-13 2017-11-13 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03397.1U CN207678158U (zh) 2017-11-13 2017-11-13 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78158U true CN207678158U (zh) 2018-07-31

Family

ID=629644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0339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678158U (zh) 2017-11-13 2017-11-13 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78158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4048A (zh) * 2018-09-21 2019-01-18 禾臻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热超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17761A (zh) * 2019-01-25 2019-05-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烤箱
CN110828401A (zh) * 2019-11-20 2020-02-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超高热流密度微通道热沉冷板
WO2020057200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4048A (zh) * 2018-09-21 2019-01-18 禾臻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热超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WO2020057200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浙江嘉熙科技有限公司 热超导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9717761A (zh) * 2019-01-25 2019-05-07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烤箱
CN109717761B (zh) * 2019-01-25 2024-01-26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烤箱
CN110828401A (zh) * 2019-11-20 2020-02-21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一种超高热流密度微通道热沉冷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78158U (zh) 散热器
CN106486433B (zh) Igbt散热器
TW200946010A (en) Electronic device cool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8766946B (zh) 液冷散热装置及电机控制器
CN108807313B (zh) 一种微电子器件散热装置
CN108958437A (zh) 风冷与水冷一体式散热器及风冷与水冷双重冷却的方法
CN108718509A (zh) 一种具备高散热性能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08000539U (zh) 一种电脑用外部散热器
CN106852092B (zh) 一种新型机械泵液冷散热系统
TWM243830U (en)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CN207719189U (zh) 一种cpu高热散热装置
CN113031273B (zh)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CN110278699A (zh) 一种智能手机液冷散热装置
CN207486521U (zh) 光模块
CN203444409U (zh) 散热器
KR101474616B1 (ko) 전력반도체장치의 방열시스템
CN108489303A (zh) 一种带隔热层的散热器装置
CN109818110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结构
CN106304771A (zh) 一种散热件、通信设备散热系统和通信设备散热方法
CN109061991A (zh) 一种带有双重散热的超短焦投影设备的散热装置及其方法
CN205542899U (zh) 半导体制冷组件
CN209821750U (zh) 一种具有散热结构的服务器
CN208834248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CN106231871A (zh) 一种电动车辆控制器的散热装置
CN110220406A (zh) 一种高效的微型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