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76040U -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76040U
CN207676040U CN201721159104.2U CN201721159104U CN207676040U CN 207676040 U CN207676040 U CN 207676040U CN 201721159104 U CN201721159104 U CN 201721159104U CN 207676040 U CN207676040 U CN 2076760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rtual reality
temple
reality device
face
support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5910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刚
张丰学
龙寿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lodlo Technologies Co Ltd
Shenzhen Dlodlo New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lodlo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lodlo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lodlo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5910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760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760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760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虚拟现实设备。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所述镜腿前端设有凸起,所述镜框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可使得镜腿在可提供较佳夹紧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避免用户佩戴和取下VR眼镜时较为费力;此外,镂空槽内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为镜腿根部的弯曲提供支点,便于用户掌握施力点,使用户佩戴或摘取VR眼镜时更加容易。

Description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a)技术,简称虚拟技术,是一种利用电脑技术模拟产生一个虚拟空间,并在虚拟空间中提供沉浸体验的技术,该技术集成了电脑图形、电脑仿真、人工智能、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是一种高级模拟技术。VR设备是应用VR技术的人机交互设备,常见的VR设备,例如虚拟现实设备,能将人体对外界的视觉、听觉等感知隔离,引导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VR体验。
VR眼镜是一种常见的头戴设备,例如,采用专利号为US20170017078B公开的光学组件所制作的头戴设备。如图1所示,现有的VR眼镜通常包括眼镜框100和眼镜腿200。VR眼镜的眼镜框100上设置有成像组件,包括显示屏以及镜头等。用户在使用VR眼镜时,通过眼镜框100与眼镜腿200将VR眼镜佩戴在头部。由于VR眼镜的成像组件具有一定的重量,为了避免VR眼镜产生掉落,眼镜腿200通常设计得比普通眼镜的镜腿更厚重,从而可使得眼镜腿200能够提供更好的夹紧力。
然而,加大眼镜腿的厚度会导致眼镜腿的弹性变差,用户在佩戴或者取下VR眼镜时较为费力。如果通过减小眼镜腿厚度的方式提高眼镜腿的弹性,又会导致眼镜腿的夹紧力变差,用户佩戴VR眼镜时容易掉落,此外,眼镜腿是VR眼镜上主要的拿持部位,如果厚度过薄会导致眼镜腿强度下降,影响VR眼镜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以解决现有的VR眼镜中,镜腿无法在提供较佳夹紧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导致用户佩戴和取下VR眼镜时较为费力的问题。
本申请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技术方案包括:包括镜框和镜腿,所述镜腿前端设有凸起,所述镜框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外侧具有一个挡板;
所述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
优选地,所述镜腿包括连接段、与所述连接段连接的中间段,以及与所述中间段连接的弯曲段,
优选地,所述弯曲段的末端向所述中间段的一侧弯曲,形成弧状结构;
所述连接段的端面设置有镜框连接部,所述镜框连接部相对于所述连接段的端面向外凸起,形成柱状结构;
所述镜框连接部上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弯曲段的弯曲方向垂直;
所述连接段的厚度在所述镜框连接部至所述中间段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所述镂空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段的底部;
所述镂空槽的内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一端的第一内端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另一端的第二内端面;
所述第一内端面靠近所述镜框连接部,所述第二内端面靠近所述中间段;
所述镂空槽的宽度在所述第一内端面到所述第二内端面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两个侧壁向下游方向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所述两个侧壁分别与所述连接段的内、外侧面平行。
优选地,所述镜腿的厚度从所述连接段到所述弯曲段逐渐减小;所述连接段在所述镂空槽所在区域的壁厚小于或等于所述弯曲段的最小厚度。
优选地,所述镂空槽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在所述镂空槽的长度方向上相间隔。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的横截面呈梯形;
所述第一支撑块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一侧面,两个第一端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一侧面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相接触;
所述第二支撑块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端面,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二侧面,两个第二端面相互平行,两个第二侧面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镂空槽的中轴线垂直;或者,所述第一端面的延伸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延伸面在所述连接段的一侧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呈球状,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的球面与所述两个侧壁相接触,所述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的球心位于所述镂空槽的中轴线上。
优选地,所述镜框包括镜框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镜框本体两端的镜腿连接部,所述镜腿连接部向所述镜框的内侧延伸,所述镜腿连接部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置有过孔,所述过孔贯穿所述安装槽;
所述镜框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连接孔和所述过孔内设置有螺钉。
优选地,所述镜腿连接部向所述镜框本体的内侧倾斜,所述镜腿连接部与所述镜框本体的夹角是锐角。
优选地,非折合状态下,两个所述镜腿为向内弯曲的弧形。
优选地,该虚拟现实设备还包括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包覆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并沿靠近镜腿末端的方向延伸,所述遮光组件靠近所述镜腿的一侧设有连接件,所述镜腿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连接件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通孔包括固定孔和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宽度,所述固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宽度。
优选地,所述遮光组件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包括顶面、第一曲面、第二曲面和底面,所述顶面、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和所述底面围成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所述第一曲面和所述第二曲面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通孔的所述连接件。
优选地,该虚拟现实设备还包括前端固定环,所述前端固定环位于所述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
优选地,所述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
优选地,所述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所述镜脚后端厚度。
优选地,所述镜腿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镜腿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
优选地,所述柱状结构的顶面相对于所述安装槽的顶壁倾斜,所述柱状结构的底面相对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倾斜,所述柱状结构的顶面与所述安装槽的顶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柱状结构的底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壁之间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镜腿上的所述镂空槽所在面的宽度在所述连接段至所述弯曲段的方向上先减小再逐渐增大,所述宽度最小的区域位于所述镂空槽的靠近所述弯曲段的一端。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腿前端设有凸起,镜框上设有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凹槽外侧具有一个挡板;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可使得镜腿在可提供较佳夹紧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避免用户佩戴和取下VR眼镜时较为费力;此外,镂空槽内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为镜腿根部的弯曲提供支点,便于用户掌握施力点,使用户佩戴或摘取VR眼镜,需要弯曲镜框连接部时更加容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前壳的结构图;
图3(a)和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的正面图和背面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散热片的结构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的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右镜筒机构、右显示屏和右屏支架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爆炸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仰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俯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与虚拟现实设备配套使用的脸托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与虚拟现实设备与脸托的配合结构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的爆炸图;
图17(a)(b)(c)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步骤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遮光组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的结构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与虚拟现实设备的爆炸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数据线固定件安装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结构图;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右屏支架和左屏支架的结构图;
图23为一种现有的轻薄头戴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轻薄头戴设备的镜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镂空槽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镂空槽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镂空槽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镂空槽示意图;
图2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框与镜腿连接处的示意图;
图3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的镂空槽所在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壳体、内置于壳体的光学系统、PCBA板、散热板和光感组件、与壳体配合使用的脸托、遮光罩等。下面针对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一、壳体:如图1所示,壳体包括:前壳1与后壳3围成的镜框、与镜框连接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下面分别针对上述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壳1:如图2所示,前壳1的周边设有若干卡扣固定件16,用来将前壳1与后壳3固定;靠近前壳1的上端设有PCBA固定件18,用来对PCBA板8进行限位和固定;在靠近前壳1两端附近安装保护柱17,用来防止安装过程或者安装好后前壳受力过猛损坏前壳1。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前壳1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重量,前壳1的材质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整个前壳1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2)后壳3:如图3(a)和图3(b)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系统、PCBA板8、散热片9和光感组件等。后壳3的下端设有调节槽42,用于伸出光学系统的焦距调节键(等同于下文的定位特征件、凸出控制键)并对其进行控制。后壳3内部偏上位置设有与前壳1相配合的PCBA固定槽。为了提高后壳3的质量,还可以设置多条加固条纹,优选地设置在后壳的侧边。在后壳3的背面设有镜脚连接部,镜脚连接部上设有与左镜腿5和右镜腿4前端的凸起连接的凹槽44,凹槽44的外侧设有挡板45。由于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当镜腿的凸起装配到该凹槽中时,此时的镜腿只能向内侧移动。当用户配戴该虚拟现实设备时,镜腿的凸起会受到挡板45的阻挡,阻止其向外移动,这时就会向内产生一个力,让镜腿能够夹紧用户头部。在后壳3的背面还设有脸托固定件41和43,用来便于脸托6的固定。如图4和图14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用于嵌入脸托固定件41和43的凸起61和62,实现主体固定部64固定在后壳3上。为了便于脸托6能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为由位于中心的向外凸起的凸缘和沿远离凸缘方向延伸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结构。为了减轻虚拟现实壳体主体的重量,后壳3优选轻质塑料,为了便于加工,后壳3优选设计为一体成型。
(4)左镜腿5和右镜腿4: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统称为镜腿,两者结构无实质差别。每一镜腿前端设有用于嵌入后壳3上镜脚连接部上凹槽的凸起53。下面以左镜腿5为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5所示,非折合状态下,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为向内弯曲的弧形,便于夹紧使用者头部。为了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夹紧力度,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镜脚后端厚度。为了减轻镜腿的重量,镜腿上还设有镂空槽52,同时镂空槽52也可以防止 注塑表面产生缺陷,影响美观。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还分别设有通孔51,用于将遮光组件7的凸起71和72嵌入通孔51,实现遮光组件7的固定。通孔具体包括两个相通的固定孔和连接孔,连接孔的孔径大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的孔径小于连接件的最大宽度。固定孔用来固定遮光组件的凸起,连接孔用来遮光组件的凸起穿过定位。左镜腿5和右镜腿4均可为一体成型机构,为了减轻整体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镜腿5和右镜腿4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TR90)。结合图1所示,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壳体和其他组件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带有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光学系统装入后壳3的收纳腔46中进行固定,不限定具体固定方式。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的定位特征件同时伸出后壳3的调节槽42,便于用户来进行调节焦距;
第二步:将PACB板8装入后壳3的PCBA固定槽中,并将PACB板8与光学系统进行连接;
第三步:装入散热片9,具体将散热片9一端与PACB板8上的发热器件贴合,另外一端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背面贴合,使得散热片9就可以将PACB板8和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散发的热量均匀散出;
第四步:装上前壳1,即将前壳1与后壳3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前壳1压入后壳3中,通过前壳1的扣固定件11进行固定;
第五步:将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的凸起53嵌入后壳3上的凹槽44;
第六步:将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具体的将脸托6上的凸起61和62分别与后壳3上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进行固定;
第七步:将遮光组件7包围虚拟现实设备,同时将遮光组件的,具体的遮凸起71和72分别嵌入镜腿的通孔51上。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包括前壳、后壳和两个镜腿,结构简单,组装简便,同时将虚拟现实设备的其他器件对应的安装在后壳的收纳槽上,盖上前壳和连接镜腿,整个虚拟现实设备结构比较小,占用空间较小,外形类似眼镜形态,比较美观。
(二)光学系统:如图1所示,光学系统包括左镜筒机构21、左显示屏22、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结构相同,统称为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具体的,左镜筒机构21和左显示屏22安装在左屏支架上且左显示屏22位于左镜筒机构21的后方,左显示屏整体位于左屏支架的内侧;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安装在右屏支架13上且右显示屏24位于右镜筒机构23的后方,右显示屏24整体位于右屏支架13的内侧。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侧边沿具有切角,如图1所示,左显示屏22的右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右显示屏24的左下角侧边具有切角。左屏支架和右屏支架13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屏支架,均为一中空环状结构。由于两个屏支架中空,实现了通过左镜筒机构21和右镜筒机构23的镜片观看对应显示屏所显示的内容。屏支架的中空环状可为圆形或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状,具体根据光学模组的形状和虚拟现实设备外壳的形状确定。各屏支架与显示屏接触的面为屏接触面,屏接触面用于与显示屏表面相贴 合,具体可设为光滑面,将屏接触面设为光滑面,可为避免显示屏造成损坏,同时也实现了显示屏与屏支架的良好贴合。本实施例中不具体限定屏接触面为光滑面或粗糙面。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屏接触面与显示屏表面的贴合,可以在两者之间设置软性的双面粘贴胶,双面粘贴胶可以为屏支架形状相对应的环形圈,通过双面粘贴胶使屏支架与显示屏粘贴在一起。与屏接触面相对应的为光学模组接触面,光学模组接触面分别与左镜筒机构21、右镜筒机构23相贴合。当屏支架分别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组装后,屏支架起到便于安装的作用,同时三者形成密闭空间,起到防尘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屏支架与显示屏和光学模组之间的防尘效果,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屏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一凹槽,右镜腿4屏支架靠近右镜腿4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设有第二凹槽,右镜腿4第一凹槽和右镜腿4第二凹槽内均用于放置防尘圈,实现屏支架与光学模组、显示屏之间连接无空隙,进而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提高其的防尘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在不用防尘圈的情况下直接将显示屏和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由于左屏支架与右屏支架的安装相似,下面以右显示屏24、右镜筒机构23和右屏支架13的安装步骤进行说明,应该理解为左眼显示屏的安装相似,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屏支架13的相对设置的屏接触面和光学模组接触面上分别固定左防尘圈12、右防尘圈14(左、右仅仅是结合附图进行区别,不具有实际含义),屏支架13、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组装成屏支架组件。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的固定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不具体限定。优选为粘贴固定,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为具有粘贴性的双面胶片,屏支架13上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位于靠近屏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左防尘圈12的形状相对应,第二凹槽位于靠近光学模组接触面的一侧并与右防尘圈14的形状相对应,便于提高防尘效果以及节约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双面胶片只是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可选的一种具体材料,任何具有粘贴性并且可以进行软性收缩的材料都可以,比如塑料或具有一定软性的PORON或一定软性的PVC或轻薄的布料等;当然,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左防尘圈12和右防尘圈14优选质轻材料。同理,为了减轻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重量,屏支架13可一体成型,屏支架13的材料可选择轻质材料,如具有一定硬度的塑胶。
第二步: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分别与屏支架组件进行固定。具体的,将右镜筒机构23放置到右防尘圈14上,优选地,右镜筒机构23可以放置在第二凹槽上,该右防尘圈14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镜筒机构23接触。具体的,将右显示屏24放置到左防尘圈12上,优选地,右显示屏24可以放置在第一凹槽上,实现右显示屏24与屏支架13的固定。该左防尘圈12一侧与屏支架13接触,另一侧与右显示屏24接触。将右镜筒机构23和右显示屏241优选地固定在屏支架13两侧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时,右显示屏24、屏支架13和右镜筒机构23之间能够形成密闭空间,其连接处都是紧密连接,并且具有凹槽的侧边进行防尘,这样就可以避免外界的灰尘进入到该密闭空间中,也就是说避免外界灰尘进粘附到显示屏上,造成显示屏上显示出现杂像的问题。
第三步:当右镜筒机构23、左防尘圈12、屏支架13、右防尘圈14和右镜筒机构23组装完成后,通过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13上的屏固定孔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
如图22(a)(b)所示,屏支架的结构为:两个屏支架相互独立,光学模组接触面上设有沿远离其表面方向延伸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和定位件113,当光学模组伸入屏支架并凸出于光学模组接触面时,光学模组固定件111与光学模组的最外边相接触,用于将光学模组固定在屏支架上,光学模组固定件111可以为向屏支架中心延伸的L形结构,用于将光学模组限定在L形结构内;定位件113位于光学模组的外围,用于确保光学模组安装在预设位置,用于限定光学模组的运动轨迹,定位件113用来防止光学模组向外移动。为了便于虚拟现实设备一些其他小电子件的固定,例如光感器,在屏支架的一侧凸出一个对应的收纳固定槽114,用来对其他小电子器件的固定。当显示屏、左防尘圈、屏支架、右防尘圈和光学模组组成完成后,通过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与虚拟现实设备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匹配,实现组装后的组件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上,此固定方式不局限于螺钉固定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屏支架上的屏固定孔112包括至少一个正向孔和至少一个反向孔。如图10至图13所示,左镜筒机构和右镜筒机构统称为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均包括: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倾斜槽213;内镜筒214设置在外镜筒211内,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还伸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滑动;当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如图10所示的光学调焦组件的爆炸图,包括一个外镜筒211、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内光学镜片217、两个第一防尘件218、第一防尘件219、两个固定螺钉220、拨动固定螺钉221和拨动硅胶头22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说明:
(1)外镜筒211:该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倾斜槽213相对于水平面以一定角度倾斜,当固定在内镜筒214侧壁上的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并沿倾斜槽213移动时,外光学镜片212与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间距可调。如图1所示,外镜筒211横截面的形状为圆形,当倾斜槽213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倾斜槽213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需要说明的是,倾斜槽213不局限于图中所示的三个,优选地,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此外,倾斜槽213也不仅限于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但必须满足若干个倾斜槽21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外镜筒211的截面形状也不限于图1中所示的圆形,也可为椭圆或菱形或异形。为了更好适配人体的形态特征,在靠近人体鼻梁附近,可以设置为与人体鼻梁匹配的形状,即将一个简单的圆形切除部分形成具有一与鼻梁匹配的倾斜面。因此,为了适应具体虚拟现实设备外壳,以及减小整体的虚拟现实设备的体积,外镜筒211的截面形可根据具体的虚拟现实外壳而定。
(2)外光学镜片212: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具体的,如图2所示,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内侧顶部即为远离内镜筒214的一侧。外光学镜片212与外镜筒211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外光学镜片212稳定的固定在外镜筒211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外镜筒211和外光学镜片212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3)内镜筒214: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且内镜筒214可沿靠近或远离外 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进而外光学镜片212和内光学镜片217两者的间距可调。具体实现内镜筒214可沿外镜筒211移动的方式为: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特征件,定位特征件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每一定位特征件嵌入倾斜槽213内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进而带动内镜筒214的移动。由于本实用新型未限定倾斜槽213的数量,则定位特征件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定。当倾斜槽213的数量为三个且沿外镜筒211周向均布时,三个定位特征件同时在倾斜槽213内移动,进而可保证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在上下移动过程中使其均处于一个平面上。进一步,由于外镜筒211与内镜筒214接触,为了提高调焦过程中内镜筒214的滑动,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增加了起到润滑作用的油层,提高内镜筒214的滑动灵活性,并且油层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内部,起到防尘作用。具体的油层可以通过在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涂阻尼油形成,应该理解为其他可以提高内镜筒214与外镜筒211之间的滑动灵活性的方式都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定位特征件为三个时,三个定位特征件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通过固定螺孔固定在内镜筒214上,且两个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分别伸入倾斜槽213并可沿倾斜槽213滑动。为了能提高推动拨动固定螺钉221的舒适度,便于用户在使用过程便于拨动,该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固定连接有拨动硅胶头222,该拨动硅胶头222为具有一定硬度的硅胶,用户使用起来手感比较舒适。如图10所示,内镜筒214包括圆台215和位于圆台215上方并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凸台216,凸台216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固定螺孔位于凸台216上。凸台216的形状与外镜筒211内壁形状相吻合,当外镜筒211为圆形时,凸台216可以为环形壁,该凸台216上均设有与倾斜槽213相对应的固定螺孔。
(4)内光学镜片217: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如图2所示,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如内镜筒214的底端设有卡槽,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底端卡槽固定连接,内侧底部为远离外镜筒211的一侧。内光学镜片217与内镜筒214的固定方式具体可以是:通过塑胶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当然内镜筒214也可以不设卡槽,可以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的侧壁,即内光学镜片217的外侧边与内镜筒21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塑胶固定可以保证内光学镜片217稳定的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能有效防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两者的固定方式。为了便于说明,将内镜筒214和内光学镜片217的组合结构定义为第一组件。
(5)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当内镜筒214通过伸入倾斜槽213的两个固定螺钉和拨动固定螺钉沿靠近或远离外光学镜片212的方向移动时,两个第一防尘件218分别一一固定在两个固定螺钉220对应的外镜筒2111的倾斜槽213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对应的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内侧。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防尘件219也可以固定在外侧。第一防尘件219和第一防尘件218上设有与倾斜槽213对应的槽口。第一防尘件219具体可为具有粘贴性的TPU片,该TPU片上有与特定倾斜槽213对应的倾斜槽213孔。本实用新型不限定第一防尘件219的材质为TPU,应 该理解为,所选材质只要满足具有一定硬度便于进行开槽口,且具体防尘性质即可,如具有一定硬度的PORON或一定硬度的PVC、高温胶或美纹胶等。第一防尘件218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固定方式均可通过粘贴的方式进行固定,便于组装,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其固定方式。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装配步骤为:
步骤一:将外光学镜片212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内侧顶部,形成第一组件;
步骤二:将内光学镜片217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侧底部,形成第二组件;
步骤三:将第一防尘件219放入第一组件的外镜筒211的特定倾斜槽213的内侧,该特定倾斜槽213用于伸入拨动固定螺钉。
步骤四:将第二组件置于第一组件内侧,即将组装好的带有内光学镜片217的内镜筒214置于组装好的带有外光学镜片212和第一防尘件219的外镜筒211的内侧。
步骤五:由于内镜筒214的侧壁上设有三个固定螺孔,三个固定螺孔外漏于倾斜槽213,然后在三个固定螺孔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固定螺钉220和一个拨动固定螺钉221。两个固定螺钉220伸入的倾斜槽213对应的外镜筒211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两个第一防尘件218。
步骤五:将拨动硅胶头222固定在拨动固定螺钉221外侧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具体装配步骤不构成先后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其步骤的先后顺序。光学镜片调焦组件主要应用于虚拟现实领域,特别是短距离的光学镜片调节,应该理解为其他领域进行短距离的光学调焦也在保护范围内。
上述光学镜片调焦组件的工作原理具体为:拨动拨动硅胶头222使其带动拨动固定螺钉221在外镜筒211的倾斜槽213上进行上升或下降的倾斜滑动,由于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上,并且与其他两个固定螺钉220使内镜筒214在一个相对平面内。在拨动固定螺钉221沿倾斜槽213滑动的过程中,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与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2的间距可调,具体的变化需要根据倾斜槽213的倾斜幅度以及倾斜槽213的槽口长度决定,优选地在倾斜角度在5~15度,内光学镜片217和外光学镜片212的距离调节范围在0.5~10mm之间。
(三)脸托6:如图14和15所示,脸托6包括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主体固定部64还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连接,不具体限定连接方式。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均可为一体成型结构。下面分别针对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进行说明。
(1)主体固定部64:为了便于脸托配件的使用,主体固定部64的形状可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可实现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分散到人体面部多处位置。主体固定部64上设有至少一个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不局限附图中所示的凸起的数量为四个,其中两个为位于凸缘上的凸起61,另两个为位于弧形部上的凸起62。与该凸起相对应的是,如图3(b)所示,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设有用于嵌入凸起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实现了主体固定部64与虚拟现实设备的连接。当主体固定部上设有四 个固定件时,其中两个凸起61位于凸缘靠近中轴线的两侧,在使用时,两个凸起位于用户鼻梁附近对应的位置;另外两个凸起62位于弧形部上,对应于靠近脸部颧骨附近。为了节约材料,以及使脸托形状比较美观,优选地主体固定部64与配套使用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待固定位置相对应。为了便于生产,主体固定部64为一体成型,且优选质轻材料。
(2)面部接触部63:面部接触部63一侧与主体固定部64连接,另一侧与人体面部相接触。为了分散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面部接触部63的形状同样可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几字形结构,具体可为凸缘和位于凸缘两侧的弧形部组成的几字形,弧形部沿远离凸缘的方向延伸。在脸托6实际使用过程中,凸缘可对应到使用者鼻梁附近,弧形部可沿眼尾方向延伸,更好的让脸托配件承受到力分配的人体面部,即让面部接触部与人体面部接触的地方受力均匀。沿凸缘至远离凸缘的方向,面部接触部63的厚度为先逐步变厚,后逐步变薄,且中心的厚度小于两端端部的厚度,即面部接触部63中心轴附近厚度较薄,自由端厚度较厚。在面部接触部6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面为具有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即将该面设置为与人体面以及鼻梁面相匹配的面。该倾斜面可具体包括鼻部倾斜面和脸颊倾斜面,鼻部倾斜面的面积小于脸颊倾斜面的面积,其中,鼻部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10°~80°,脸颊倾斜面与竖直面的角度为3°~60°。此外,鼻部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可小于脸颊倾斜面对应的面部接触部厚度。考虑到面部接触部63需要与人体进行接触,面部接触部63优选质轻且柔软材质,比如泡棉。同时为了便于生产加工,面部接触部63可为一体成型。如图15所示,上述脸托6安装到后壳3上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主体固定部64和面部接触部63固定连接,形成脸托6。固定连接方式不具体限定,如可采用粘贴方式进行固定连接;
第二步:将主体固定部64固定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不具体限定固定连接方式,如主体固定部64上若有若干凸出于其外表面的凸起61和62,虚拟现实设备的后壳3上与凸起61和62相对应的脸托固定件41和43,脸托固定件41和43具体可以为开口,通过凸起卡入开口中实现主体固定部64和后壳3的固定。
值得注意的是,脸托6整体的横向长度为60~160mm,优选地90~30mm,特别是100~20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脸部,比如横向长度设为110mm±8mm;脸托配件整体的纵向高度20~80mm,优选地30~70mm,特别是45~55mm这样可以满足大部分人体的鼻部,比如纵向设为48mm±5mm。应该理解为,本申请的脸托配件充分利用人的脸部形态特点,让用户配戴虚拟现实设备时,尽可能的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
本申请的脸托区别于现有脸托只与鼻梁部分进行接触,增大与用户面部的接触面,即脸托配件不仅与鼻梁接触,而且还与眼部附近位置接触,进而将虚拟现实设备的重力进行分散,鼻梁和鼻梁两侧的眼周都可承受虚拟现实设备的部分重力,减少用户使用虚拟现实设备配戴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损伤,可以让用户长时间舒服的使用头戴设备,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
(四)遮光组件7:如图16至图18所示,遮光组件7包括:遮光件78和前端固定 环77;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其中: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底面74整体与顶面73整体上下相对设置;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位于顶面73两侧,并均向靠近底面74的方向弯曲;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均分别与顶面73和底面74光滑过渡连接,使得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围成一封闭中空区域;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最外侧的内周边并与其吻合。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配套使用,为了便于该遮光组件7的固定,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各分别设有连接件71和72,为了便于区分,分别用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表示,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如爆炸图图16所示,遮光组件7为一罩体结构,包括一个前端固定环77、一个遮光件78、一个第一连接件71和一个第二连接件72,下面分别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
(1)前端固定环77:前端固定环77内置于遮光件78最外侧,当将遮光组件7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位于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可以包围镜框部分,此处镜框部分排除镜腿。前端固定环77可为一个镂空密闭框架,由于前端固定环77需要包围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所以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与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本身外侧形状相对应。可以理解的是,如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形状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各个不同规则的形状,则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需要相应变化。例如,当虚拟现实设备主体选择具有一定弧度且与眼镜形态相对应的形态时,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也优选为眼镜形态,即前端固定环77的形状是根据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外侧边缘的形状而定。需要说明的是,前端固定环77可以是镂空,当然也可以是实心结构,为了节约材料、减轻用户配戴重量,提高用户体验度,前端固定环77优选为镂空。
(2)遮光件78:遮光件78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当将遮光组件应用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时,前端固定环77用于包括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外框架,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可沿镜腿方向延伸,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上的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72固定在左镜腿5和右镜腿4上上,实现遮光组件7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主体上,用户在使用配置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遮光件78围成的中空区域与人体面部能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避免外界的光学进入。遮光件78通过前端固定环77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连接,遮光件78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靠近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顶面73与人体面部相接触的一侧为由中心向外延伸的非封闭弧形,该非封闭弧形可以与人体额头相匹配,底面设为由两端向中心拱起的W形,也同样与人体脸型相匹配,这样做不仅仅可以节约材料,还可以减轻遮光组件的重量,并且能够提高用户的配戴舒适度并且达到良好的遮光效果。具体的,遮光件78可选择具有一定硬度、可透气且能够防止光线透过的软性材质。优选地,为了便于遮光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美观,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弹性并且不容易褶皱的材质,例如拉架棉、莱卡等。例如,材质选择一种合成布,该合成布具有两层,一侧用来进行遮光,另外一层用来进行保证透气并且不易变形。由于一般的布料都比较柔软,难以成型,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合成布的弹性、硬度并且耐磨性,通过胶水将两层布料进行合成。遮光件78具有容 纳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具体的,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内侧的观看侧连接;或中空区域包括面部接触面和虚拟设备连接面;面部接触面用于与用户面部接触,虚拟设备连接面用于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框体外侧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的光学组件可以为调焦组件,光学组件具体包括外镜筒211、固定在外镜筒211的外光学镜片212、内镜筒214、固定在内镜筒214的内光学镜片217和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外镜筒211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倾斜槽213;内镜筒214内置于外镜筒211;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与倾斜槽213一一对应,各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一端固定在内镜筒214的侧壁,另一端穿过倾斜槽213可在倾斜槽213内滑动。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即为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当调节定位特征件(具体为的固定螺钉220和拨动固定螺钉221)使内镜筒214沿外镜筒211相对滑动时,固定在外镜筒211上的外光学镜片212与固定在内镜筒214上的内光学镜片217之间的距离可调,实现了光学组件的调焦。为了使得上述凸出控制键便于操作,遮光件78的底面上设有开孔,开孔用于虚拟现实设备凸出控制键即定位特征件外露,在实现调焦的同时也实现了遮光。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尺寸可以为:为了适配人体头部形态的大小,遮光组件7的前端横向距离相对小于后端纵向距离。一般遮光组件的前端横向长度为50~2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120~17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50~16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比如155mm。纵向长度在30~150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60~1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80~100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91mm。遮光组件顶面的弧形的最底端至遮光罩前端的距离为3~25mm范围内任意值,优选为8~20mm范围内任意值,特别是12~16mm之间最适合大众用户尺寸,具体如14mm。
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工作原理为:用户在使用带有遮光组件的虚拟现实设备时,用户带上虚拟现实设备,遮光组件7的遮光件78就会与用户的额头以及用户的脸以及虚拟现实设备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让用户眼睛避免外界的光线干扰,只看到虚拟现实设备提供的视觉光线,让用户能够很好的沉浸到虚拟现实设备的视频场景中,大大的提高用户的体验度。上述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7的具体安装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遮光组件的封闭中空区域将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包围,位于封闭中空区域内周边的前端固定环77与虚拟现实设备的前端框架相接触;
第二步:通过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将遮光组件的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第一曲面75和第二曲面76沿虚拟现实设备末端的方向延伸。当虚拟现实设备为眼镜结构时,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分别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腿固定,具体可以为虚拟现实设备(虚拟现实眼镜)的两个镜腿上各分别设有用于嵌入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的通孔51,当第一连接件71和第二连接件72嵌入通孔51时,可实现遮光件78和虚拟现实设备主体的固定,并且也便于拆卸下来,便于用户操作,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可以理解的是,虚拟现实设备和遮光件78也可通过粘贴的方式实现固定,对本实用新型不具体限定固定方式。
(五)PCBA板8:如图7所示,后壳3包括收纳腔46,用来收纳虚拟现实设备的PCBA板8,PCBA板8与光学系统连接,具体的,PCBA板8与左显示屏22、右显示屏24的屏面垂直连接。同时,光感组件还连接PCBA板8,且与PCBA板8平面保持垂直。
(六)散热片9:散热片9分别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散热片9包括铜箔层和位于铜箔层的外层的碳膜层,铜箔层与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贴合,并与PCBA板8的发热器件贴合。具体的,由于显示屏发热小,因此可在左显示屏22和右显示屏24的后方选取一部分表层涂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由于显示屏与散热片仅部分粘贴连接,便于后期维护过程中的拆卸。由于PCBA板的芯片发热比较大,要让其热量充分散发出去,因此可将PCBA板的发热器件表层涂满导热胶并与散热片9连接。考虑到光感组件也会被散热片9遮挡住,为了便于维修,在光感组件或其他散热片遮挡的器件对应的散热片处可以设置维修开口,便于后期进行维修,而避免了维修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散热片拆卸下来进行维修。
(七)数据线固定件19:如图19至21所示,数据线固定件19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具体的,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框的后壳3靠近镜腿的一侧设有镜脚连接部,该镜脚连接部上设有凹槽44,镜腿上设有可嵌入凹槽44的凸起53。经过上述说明,为了虚拟现实设备的整体美观,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镜脚连接部上,如螺钉连接。数据线固定件19包括顶面和分别与顶面连接并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其上分别形成有用于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的固定部191、镂空开口192、数据线收容腔193和数据线挡板194,下面针对上述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设定第二侧面与虚拟现实设备的镜脚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侧面位于虚拟现实设备的外周边的内侧,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顶面围成的数据线收容腔与虚拟现实设备的接口相对应,则固定部191位于第二侧面上并沿远离顶面的方向延伸,固定部191用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可拆卸连接,如虚拟现实设备上设有螺钉孔,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通过螺钉195连接;或固定部191与虚拟现实设备不可拆卸连接,如焊接等,具体不做限定。为了减轻数据线固定件19的重量以及节约材料,第一侧面和/或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不局限于图1中所示的第二侧面上设有镂空开口192。顶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围成一三面开口的U形的数据线收容腔193,与虚拟现实设备连接的数据线的连接头收容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为了进一步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避免数据线松动到时连接不良的问题,数据线固定件19上还可以进一步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设在数据线固定件19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一侧,数据线挡板194可分别与顶面和第一侧面连接,并与第二侧面之间具有用于伸入数据线的间隔;或数据线挡板194可以与第二侧面和顶面连接,并与第一侧面之间具有空隙,该空隙用于伸入数据线,同时数据线的连接头容纳在数据线收容腔193内,该数据线挡25板用于防止连接头脱离数据线收容腔193。将数据线固定件19安装到虚拟现实设备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连接好数据线,即将数据线的连接头插入到虚拟现实设备上的数据线接口,本实施例中的数据线一般为HDMI数据线,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用来进行数据传输或者进行充电的数据线,不做具体限定;
第二步:将数据线固定件19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数据线的连接头位于数据线固定件19中数据线收容腔193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数据线固定件19可为一体成型,优选地材质为轻质并且具有一定硬度的材质。
上述数据线固定件19的工作原理为:首先将数据线的连接头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上,然后数据线的连接头也容纳在数据线固定件19的数据线收容腔193内,同时数据线固定件远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数据线接口的一侧还设有数据线挡板194,数据线挡板194用于防止数据线的连接头松动或掉落,阻挡数据线的连接头向外移动,使得数据线与虚拟现实设备良好连接,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外接的数据线松动,导致数据传输不良甚至数据线脱落的问题,可以让用户大胆的进入的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中,提高用户体验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虚拟现实设备新增加了数据线固定件19,在收纳数据线的连接头的同时将数据线固定在虚拟现实设备上,能有让数据线连接头在可控发范围移动,甚至不发生移动,这样就可以让数据线很好与虚拟现实设备进行连接,即便用户使用过程中进行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导致数据线脱落,较大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且提高了虚拟现实设备的适用场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示出的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请参阅图23和图2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2a和镜腿1a,镜腿前端设有凸起,镜框上设有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44,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52。
具体地,如图24所示,镜腿包括连接段11a、与连接段11a连接的中间段12a,以及与中间段12a连接的弯曲段13a,弯曲段13a的末端向中间段12a的一侧弯曲,形成弧状结构130a,其中,连接段11a、中间段12a以及弯曲段13a可以采用一体成型的方法制成,也可以采用拼接结构结合而成。弧状结构130a可使得两个镜腿的末端向内提供夹紧力,将虚拟现实设备稳固佩戴在用户的头部,提升对头部的加紧效果,避免脱落。
在本实施例中,镜腿的长度比普通眼镜要长,两个镜腿的弧状结构130a可与人体的后脑接触,与传统耳挂式的镜腿相比,能够在人体头部两侧形成夹紧力,提升佩戴的稳固性。
具体地,连接段11a的端面设置有镜框连接部111a,镜框连接部111a相对于连接段11a的端面向外凸起,形成柱状结构1110a;镜框连接部111a上设置有连接孔1111a,连接孔1111a的轴线方向与弯曲段13a的弯曲方向垂直;柱状结构1110a用于实现镜腿与镜 框的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段11a的厚度在镜框连接部111a至中间段12a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于在镜腿上,连接段11a是主要提供夹紧力的部位,而中间段12a和弯曲段13a主要与用户的耳部接触,因此连接段11a处需要具有一定的厚度,以提供足够的夹紧力,而中间段12a以及弯曲段13a的厚度依次减小,可减轻镜腿的整体厚度和质量,实现轻薄的效果,避免镜腿过厚使得用户耳部承受压力较大的现象,从而避免用户长时间佩戴导致的疲劳现象。
请参阅图25,镂空槽52的内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121a,连接于两个侧壁1121a一端的第一内端面1122a,以及连接于两个侧壁1121a另一端的第二内端面1123a;第一内端面1122a靠近镜框连接部111a,第二内端面1123a靠近中间段12a;镂空槽52的宽度在第一内端面1122a到第二内端面1123a的方向上逐渐减小。由于虚拟现实设备在佩戴时,需要镜框连接部111a提供夹紧力,以保证虚拟现实设备佩戴的稳固性,但是与此同时,还需要镜框连接部111a具有一定的弹性,方便虚拟现实设备的佩戴和摘取。因此,在镜框连接部111a上设置镂空槽52可以减小镜框连接部111a弯折时的阻力,提升镜腿根部的弹性。镂空槽52可以设置在镜框连接部111a的底面,避免灰尘等异物的落入。
镂空槽52的宽度在第一内端面1122a到第二内端面1123a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两个侧壁1121a向下游方向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两个侧壁1121a分别与连接段11a的内、外侧面110a平行,镜腿的厚度从连接段11a到弯曲段13a逐渐减小;连接段11a在镂空槽52所在区域的壁厚小于或等于弯曲段13a的最小厚度,使得镂空槽52可与镜腿的外部形状相适应,使得佩戴或摘取虚拟现实设备时,弯曲镜框连接部111a时受到的阻力较为均匀,弯曲镜腿时不费力,提升用户的体验度。
请参阅图26,镂空槽52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第一支撑块113a和第二支撑块114a在镂空槽52的长度方向上相间隔。由于镂空槽52的设置,使得弯曲镜框连接部111a时较为省力,但是弯曲时的弯折点随着用户施力点的不同而不同,为了更加便于用户掌握施力点,可在镂空槽52内设置第一支撑块113a和第二支撑块114a作为支点。
可选的,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横截面呈梯形;第一支撑块113a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1131a,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一侧面1132a,两个第一端面1131a相互平行,两个第一侧面1132a分别与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第二支撑块114a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端面1141a,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二侧面1142a,两个第二端面1141a相互平行,两个第二侧面1142a分别与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
佩戴或摘取虚拟现实设备,需要弯曲镜框连接部111a时,第一支撑块113a和第二支撑块114a可在镂空槽52内作为两个支点,使得镜框连接部111a的弯曲更加容易。
可选的,参阅图27,第一端面1131a、第二端面1141a与镂空槽52的中轴线1120a垂直;或者,第一端面1131a的延伸面和第二端面1141a的延伸面在连接段11a的一侧相交。其中,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呈倾斜状设置,且第一支撑块113a与第二支撑块114a之间的距离在镜腿内侧到镜腿外侧上逐渐变大。
由于佩戴或摘取虚拟现实设备时,通常需要向镜腿外侧弯曲镜腿,很少向镜腿内侧弯曲镜腿,因此,第一支撑块113a与第二支撑块114a之间的距离在镜腿内侧到镜腿外侧上逐渐变大,可便于向镜腿外侧弯曲镜腿,在保证夹紧力的前提下,进一步便于虚拟现实设备的佩戴或摘取。
可选的,参阅图28,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呈球状,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球面与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球心位于镂空槽52的中轴线1120a上。
其中,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设置为球状,可减小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与镂空槽52内壁的接触面积,使得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与镂空槽52内壁的接触方式为点接触,使得第一支撑块113a和第二支撑块114a更好地起到支点的作用,便于向镜腿弯曲,在保证夹紧力的前提下,进一步便于虚拟现实设备的佩戴或摘取。
请参阅图29和图30,镜框包括镜框本体22a以及设置于镜框本体22a两端的镜腿连接部21a,镜腿连接部21a向镜框的内侧延伸,镜腿连接部21a上设置有安装槽211a,安装槽211a的槽壁上设置有过孔212a,过孔212a贯穿安装槽211a;镜框连接部111a设置于安装槽211a内,连接孔1111a和过孔212a内设置有螺钉。镜腿连接部21a向镜框本体22a的内侧倾斜,镜腿连接部21a与镜框本体22a的夹角是锐角。镜腿连接部21a向镜框本体22a的内侧倾斜,可使得镜框连接部111a向内形成一个预倾角度,增强两个镜腿向内侧提供的夹紧力,从而可提升佩戴的稳固性,镜腿连接部21a与镜框本体22a的夹角是锐角,可在增强两个镜腿向内侧提供的夹紧力的前提下,保证镜腿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供用户佩戴。
请参阅图31,柱状结构1110a的顶面相对于安装槽211a的顶壁倾斜,柱状结构1110a的底面相对于安装槽211a的底壁倾斜,柱状结构1110a的顶面与安装槽211a的顶壁之间的夹角a大于柱状结构1110a的底面与安装槽211a的底壁之间的夹角b,以便在镜腿向内折叠的过程中,使得镜腿向镜框的下方倾斜,从而保证镜腿的末端不超出于镜框的两端,同时便于取放。
请参阅图32,镜腿上的镂空槽所在面的宽度在连接段至弯曲段的方向上先减小再逐 渐增大,宽度最小的区域位于镂空槽的靠近弯曲段的一端,从而可使得镜腿的重心向镜腿的后方转移,镂空槽的尾部区域所在面的宽度最小,可以进一步增强镜腿的弹性。
以上实施例中,不仅局限于虚拟现实设备,还可应用于任何头戴设备,且头戴设备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游戏设备、移动计算设备以及其它可穿戴式计算机等。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公开的数值,包括距离占比、宽度比和厚度比等均为举例说明各部件之间的尺寸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各部件的尺寸还可采用其他数值,其中一个部件的尺寸发生变化时,其他部分的尺寸也发生变化,具体变化后的数值,本申请不再赘述,可根据本申请中公开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计算得到。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包括镜框和镜腿,镜腿前端设有凸起,镜框上设有与凸起相对应的凹槽44,凹槽44外侧具有一个挡板45;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52,可使得镜腿在可提供较佳夹紧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弹性,避免用户佩戴和取下VR眼镜时较为费力;此外,镂空槽内可通过设置第一支撑块以及第二支撑块,为镜腿根部的弯曲提供支点,便于用户掌握施力点,使用户佩戴或摘取VR眼镜,需要弯曲镜框连接部时更加容易。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7)

1.一种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镜框和镜腿,所述镜腿前端设有凸起,所述镜框上设有与所述凸起相对应的凹槽(44);
所述镜腿上还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镂空槽(52);
所述镜腿包括连接段(11a)、与所述连接段(11a)连接的中间段(12a),以及与所述中间段(12a)连接的弯曲段(13a),
所述弯曲段(13a)的末端向所述中间段(12a)的一侧弯曲,形成弧状结构(130a);
所述连接段(11a)的端面设置有镜框连接部(111a),所述镜框连接部(111a)相对于所述连接段(11a)的端面向外凸起,形成柱状结构(1110a);
所述镜框连接部(111a)上设置有连接孔(1111a),所述连接孔(1111a)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弯曲段(13a)的弯曲方向垂直;
所述连接段(11a)的厚度在所述镜框连接部(111a)至所述中间段(12a)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所述镂空槽(52)设置于所述连接段(11a)的底部;
所述镂空槽(52)的内侧面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侧壁(1121a),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1121a)一端的第一内端面(1122a),以及连接于所述两个侧壁(1121a)另一端的第二内端面(1123a);
所述第一内端面(1122a)靠近所述镜框连接部(111a),所述第二内端面(1123a)靠近所述中间段(12a);
所述镂空槽(52)的宽度在所述第一内端面(1122a)到所述第二内端面(1123a)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侧壁(1121a)向下游方向的延长线相交于一点,所述两个侧壁(1121a)分别与所述连接段(11a)的内、外侧面(110a)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的厚度从所述连接段(11a)到所述弯曲段(13a)逐渐减小;所述连接段(11a)在所述镂空槽(52)所在区域的壁厚小于或等于所述弯曲段(13a)的最小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槽(52)内设置有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和所述第二支撑块(114a)在所述镂空槽(52)的长度方向上相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横截面呈梯形;
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一端面(1131a),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一侧面(1132a),两个第一端面(1131a)相互平行,两个第一侧面(1132a)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
所述第二支撑块(114a)包括两个相对的第二端面(1141a),以及两个相对的第二侧面(1142a),两个第二端面(1141a)相互平行,两个第二侧面(1142a)分别与所述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1131a)、所述第二端面(1141a)与所述镂空槽(52)的中轴线(1120a)垂直;或者,所述第一端面(1131a)的延伸面和所述第二端面(1141a)的延伸面在所述连接段(11a)的一侧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呈球状,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球面与所述两个侧壁(1121a)相接触,所述第一支撑块(113a)以及第二支撑块(114a)的球心位于所述镂空槽(52)的中轴线(1120a)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框包括镜框本体(22a)以及设置于所述镜框本体(22a)两端的镜腿连接部(21a),所述镜腿连接部(21a)向所述镜框的内侧延伸,所述镜腿连接部(21a)上设置有安装槽(211a),所述安装槽(211a)的槽壁上设置有过孔(212a),所述过孔(212a)贯穿所述安装槽(211a);
所述镜框连接部(111a)设置于所述安装槽(211a)内,所述连接孔(1111a)和所述过孔(212a)内设置有螺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状结构(1110a)的顶面相对于所述安装槽(211a)的顶壁倾斜,所述柱状结构(1110a)的底面相对于所述安装槽(211a)的底壁倾斜,所述柱状结构(1110a)的顶面与所述安装槽(211a)的顶壁之间的夹角大于所述柱状结构(1110a)的底面与所述安装槽(211a)的底壁之间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上的所述镂空槽(52)所在面的宽度在所述连接段(11a)至所述弯曲段(13a)的方向上先减小再逐渐增大,所述宽度最小的区域位于所述镂空槽(52)的靠近所述弯曲段(13a)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组件,所述遮光组件包覆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并沿靠近镜腿末端的方向延伸,所述遮光组件靠近所述镜腿的一侧设有连接件,所述镜腿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连接件的通孔(5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51)包括固定孔和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孔径大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宽度,所述固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连接件的最大宽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组件包括遮光件,所述遮光件包括顶面(73)、第一曲面(75)、第二曲面(76)和底面(74),所述顶面(73)、所述第一曲面(75)、所述第二曲面(76)和所述底面(74)围成封闭的用于容纳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的中空区域,所述第一曲面(75)和所述第二曲面(76)上设有用于嵌入所述通孔(51)的所述连接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固定环(77),所述前端固定环(77)位于所述中空区域的内周边并与所述虚拟现实设备主体前端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前端的厚度大于所述镜腿后端厚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一体成型。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虚拟现实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镜腿的材质为具有柔韧性塑胶。
CN201721159104.2U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Active CN2076760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9104.2U CN207676040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9104.2U CN207676040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76040U true CN207676040U (zh) 2018-07-31

Family

ID=62954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59104.2U Active CN207676040U (zh) 2017-09-11 2017-09-11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7604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9521A (zh) * 2020-11-13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79521A (zh) * 2020-11-13 2021-02-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组件以及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3628A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867134U (zh) 具有防尘功能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N107015340A (zh) 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N207676040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107015367A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18849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18818U (zh) 具有防尘功能的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N206848550U (zh) 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N206946100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867133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625007U (zh) 数据线固定件和虚拟现实设备组件
CN207851410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18837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遮光组件
CN207318840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96864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
CN207318848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18838U (zh) 一种可防尘的屏支架组件
CN207676037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318839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的脸托配件
CN207318841U (zh) 一种光学系统
CN207676039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8239708U (zh) 光学镜片调焦组件
CN207867132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CN207867135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组件
CN208239725U (zh) 一种虚拟现实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