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27558U -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27558U
CN207627558U CN201720203111.1U CN201720203111U CN207627558U CN 207627558 U CN207627558 U CN 207627558U CN 201720203111 U CN201720203111 U CN 201720203111U CN 207627558 U CN207627558 U CN 2076275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d board
bed
connector
compensation device
heave compens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031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华
唐佩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7202031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275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275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275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该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一端下方,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下方,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床板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结构简单、牵引复位效果好、效率高,可以实现患者骨盆/下肢部位等的良好复位治疗。

Description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多功能的人体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背景技术
牵引复位床是用于患者治疗、复位的必不可少的一种医疗设备,其广泛应用于各种人体骨盆部位、下肢部位等腰部以下区域的手术治疗、复位理疗。现有的牵引复位床通常仅配置一条床腿并且通常设置于该牵引复位床的床板的中间位置,由于使用该牵引复位床进行手术治疗或复位理疗的操作区域也通常位于床板的中间位置区域,故而在进行诸如透视操作时极易影响透视效果,并且进一步现有的牵引复位床通常部件/组件配置较多,结构复杂,同时提高了制造成本,并且在实际应用诸如透视操作时进一步加剧影响透视效果;此外,现有的牵引复位床虽然部件/组件配置较多,结构复杂,但是却功能单一,通常仅能够实现一个功能,例如,或仅用于骨盆骨折复位,或仅用于下肢手术牵引等等,并且在实际应用时,现有的牵引复位床通常仅能够实现床板一体升降,也即是说,床头和床尾两边同升或同降,这种结构通常无法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无法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或者为了能够实现单边升降,也即是说,床头或床尾单边升或降,将现有的牵引复位床的床板设置为两段式或多段式,但是这种结构进一步增加了现有牵引复位床的部件/组件配置数目,使得现有牵引复位床结构更加复杂,成本进一步增加,操作更加不便;此外,现有的牵引复位床通常均无法实现精确的人体下肢牵引位置/角度微调,故而现有的牵引复位床并未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牵引复位床通常结构复杂、操作复杂、成本较高却功能单一,无法达到良好使用效果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采用升降补偿装置可实现床板的升降和旋转倾斜,具有结构简单,容易操作,牵引复位效果好、效率高等优点,可以实现患者骨盆、下肢等部位的良好复位治疗。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一端下方,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下方,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
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并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内滑动,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并具有匹配第二连接件底端的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内转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设置第二连接件所在端旋转倾斜。
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开设第三凹槽且所述第三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滑动机构的顶端在第三凹槽内滑动,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端通过另一转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设置第二连接件所在端旋转倾斜。
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用于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
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两个,各所述第一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下方,各所述第二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另一端下方,两个第一凹槽通过第一横梁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中间连接至第一升降机构,两个第二凹槽通过第二横梁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中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
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架、升降杆、粗调杆、微调杆和锁定机构,所述支架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动的部件且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体,所述升降杆的一端置入支架的中空腔体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升降杆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所述粗调杆的一端连接至升降杆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粗调杆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升降杆轴向旋转,所述微调杆的一端连接至粗调杆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微调杆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粗调杆轴向旋转,所述微调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锁定机构。
所述牵引装置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床板的所述一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支撑梁相连接,两个牵引装置的支架分别通过相应设置的滑杆连接至支撑梁且所述两个牵引装置以支撑梁为轴线相对滑动开合。
所述床板采用碳纤维板制作而成,所述床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位为三层板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金属板层、碳纤维板层和第二金属板层,所述第二金属板层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作而成;
和/或,所述床板沿长边方向的两侧边沿朝上和朝下均高出一定距离,进而所述床板纵截面呈“H”形;
和/或,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均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进行升降操作;
和/或,所述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中柱,所述床板中间部位设置三个固定孔,所述三个固定孔呈三角形排列,所述中柱固定设置于三个固定孔其中之一。
所述锁定机构为捆绑带或克氏针,所述牵引装置通过捆绑带捆绑固定患者脚部,或所述牵引装置通过克氏针锁定患者脚部。
一种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骨盆骨折复位装置,骨盆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中段两侧的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所述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外固定架上固定有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外固定架上固定有至少一个shanz螺钉,所述shanz螺钉与患侧骨盆进行连接,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所述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还包括可透光三角架,所述可透光三角架设置于所述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上且支撑患肢,用于辅助牵引装置对患者下肢部位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其中,床板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床板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分别通过各自的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升降来实现床板的上升或下降,床板底面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优选地床板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的第一凹槽配合第一连接件,使得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内滑动,或床板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直接开设于第一连接件底端的第三凹槽配合第一滑动机构,使得第一滑动机构在第三凹槽内滑动;床板底面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优选地床板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具有匹配第二连接件底端的结构的第二凹槽配合第二连接件,使得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内转动,或床板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的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具有第二升降机构,第二连接件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连接件的底端通过另一转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使得第二连接件可相对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机构转动;这样,能够实现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的旋转倾斜,也就是说,例如在床尾端绕床头端旋转倾斜时,床尾端的第一连接件沿第一凹槽由外向内滑动或床尾端的第一滑动机构沿贯穿第一连接件的第三凹槽由外向内滑动,床头端的第二连接件在第二凹槽内转动或床头端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机构转动,故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起到了旋转倾斜运动的补偿功能,综上,本实用新型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各组件/配件协同工作,实现了床板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控制下的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床头端旋转倾斜;当然,床板一端如果是床头端并且床板另一端如果是床尾端时,此时床头端绕床尾端旋转倾斜;可进一步配合牵引装置实现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 /下肢牵引复位床,结构简单,容易操作,可以实现针对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转牵引,并且牵引复位效果好、效率高,可以实现患者骨盆、下肢等部位的良好复位治疗;此外,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在床板的两端下方设置,除了升降功能和旋转倾斜运动补偿功能外,还起到支撑功能,这种支撑的设置完全不会影响透视效果,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牵引复位床在床板中间部位下方设置支撑装置,导致的在进行投射操作时影响投射效果进而带来一系列后续影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牵引复位床完全避免上述问题,操作中投射效果好、效率高,还可以进一步优选采用碳纤维板制作而成的床板,并且在床板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两连接部位处使用“金属层-碳纤维层-金属层”的三层板结构,进一步增强投射效果的同时,减轻了牵引复位床重量,降低了成本,此外配合其它组件/配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下肢部位,实现了患者良好的复位治疗。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牵引装置可以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即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所在端)的两侧,此外,该牵引装置采用“支架-升降杆-粗调杆-微调杆”相互配合的结构,实现了针对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转等多个自由度全方位牵引的同时,通过粗调杆和微调杆相互协调进一步实现了位置/角度微调的精确位置调节。此外,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可以包括中柱,优选在床板中间部位设置三个固定孔,在实际应用时,中柱可以固定设置于上述三个固定孔其中之一,以进一步调整患者位置,进而进一步配合达到良好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包括上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固定设置在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中段的骨盆骨折复位装置,当患者躺于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时,骨盆骨折复位装置对应于患侧骨盆,以实现对患侧骨盆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优选还可以在牵引复位床上设置可透光三角架,以实现在实际应用时支撑患肢,辅助患者下肢部位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第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第二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第三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侧视图。
图7是图4中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标号列示如下:
1-床板;2-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01-第一升降机构;202-第一横梁;203-第一凹槽; 204-第一连接件;205-第一滑动机构;206-第三凹槽;3-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01-第二升降机构;303-第二凹槽;304-第二连接件;305-转轴;306-转轴;401-第一支架;402 -第二支架;403-第一升降杆;404-第二升降杆;405-第一粗调杆;406-第二粗调杆; 407-第一微调杆;408-第二微调杆;409-克氏针;5-支撑梁;601-第一滑杆;602-第二滑杆;7-中柱;801-第一固定孔;802-第二固定孔;803-第三固定孔;9-患者脚部; 10-轮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还包括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床板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旋转倾斜。
优选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升降机构,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并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内滑动且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升降机构,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并具有匹配第二连接件底端的结构,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内转动且第二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换句话说是绕床板的所述另一端(即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另一端,床板的设置第二连接件所在端,例如床头端) 旋转倾斜。或,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开设第一凹槽且第一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第一滑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且第一滑动机构在第一凹槽内滑动,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升降机构,第二连接件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至床板底面且第二连接件的底端通过另一转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所述另一端(例如床头端) 旋转倾斜。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介绍了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实施的优选结构,且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均分别具有两种实施的优选结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两优选结构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两优选结构之间可以两两组合,即形成四种方案,均可实现床板底面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以及床板底面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也就是说实现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的旋转倾斜,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的旋转倾斜。当然,除上述实施的方案外,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也可以通过其它可实施的结构实现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的旋转倾斜。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牵引装置,牵引装置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例如床尾端)用于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上述牵引装置可以设置为两个,并且可以分别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例如床尾端)的两侧;此外,该牵引装置可以是任意一种牵引装置结构,只要符合实际应用需求即可,也即是说,只要牵引装置可以实现针对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上下以及旋转等多个自由度全方位牵引,即可以实现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下肢部位的应用需求即可。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优选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为侧视图,图2为立体图,该实施例公开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其中,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通过第一连接件204连接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第二连接件304连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优选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支撑梁5相连接,以实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平衡、支撑、固定,进而增强该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整体稳固性,此外,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轮子10以实现该牵引复位床的滑动移位。第一连接件204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一连接件204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沿床板1长边方向滑动,第二连接件304的顶端连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连接件304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转动,床板1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1的一端 (例如床头端)旋转倾斜。在实际应用中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旋转倾斜时,床尾端的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由外向内滑动,床头端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故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起到了旋转倾斜运动的补偿功能。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二种优选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中,该实施例公开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第二升降补偿装置 3以及牵引装置,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通过第一连接件(图3中未示出)连接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第二连接件(图3中未示出)连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并且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支撑梁5相连接,此外,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底部分别设置有轮子10以实现该牵引复位床的滑动移位。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沿床板1长边方向滑动,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连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连接件304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转动,床板1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尾端)旋转倾斜。在实际应用中一端绕另一端的旋转倾斜,例如床头端绕床尾端旋转倾斜时,床头端的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由外向内滑动,床尾端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故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起到了旋转倾斜运动的补偿功能,如图3中示出了床板1绕床板1的床尾端旋转倾斜10°30。该实施例中的牵引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架401、第一升降杆403、第一粗调杆405、第一微调杆407和锁定机构,第一支架401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动的部件且第一支架401具有中空腔体,第一升降杆403的一端置入第一支架401的中空腔体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升降杆403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第一粗调杆40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升降杆403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粗调杆405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一升降杆403轴向旋转,第一微调杆407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粗调杆405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微调杆407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一粗调杆405轴向旋转,第一微调杆407的另一端连接锁定机构(例如捆绑带或克氏针),进而牵引装置通过锁定机构固定/锁定患者脚部;此外,牵引装置的第一支架401可以通过相应设置的第一滑杆601连接至支撑梁5且可以以支撑梁为轴线滑动开合。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第三种优选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结构示意图,如图4-7所示,其中,图4为该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5为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 是该实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该实施例中的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侧视图。该实施例公开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1、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以及牵引装置,其中,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通过第一连接件204连接于床板1的一端 (例如床尾端)下方,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第二连接件304连接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优选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通过支撑梁5相连接,以实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的平衡、支撑、固定,进而增强该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整体稳固性。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包括第一凹槽203 和第一升降机构201,第一凹槽203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201的顶部并沿床板1长边方向设置,第一连接件204的底端在第一凹槽203内滑动且第一连接件204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 1底面,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凹槽203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凹槽203沿床板1 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1的一端(例如床尾端)下方,两个第一凹槽203通过第一横梁202相连接且第一横梁202中间连接至第一升降机构201,更优选地,第一升降机构201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进行升降操作。如图7所示,第二升降补偿装置3包括第二凹槽 303和第二升降机构301,第二凹槽303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301的顶部并具有匹配第二连接件304底端的结构,第二连接件304的底端在第二凹槽303内转动且第二连接件304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1底面,优选地,第二凹槽304也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二凹槽303沿床板1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下方,两个第二凹槽303 通过第二横梁(图7中未示出)相连接且第二横梁中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301,更优选地,第二升降机构301也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进行升降操作。故而,床板1可以在第一升降机构 201和第二升降机构301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1的所述另一端(例如床头端)旋转倾斜。在实际应用中一端绕另一端的旋转倾斜,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旋转倾斜时,床尾端的第一连接件沿第一凹槽由外向内滑动,床头端的第二连接件在第二凹槽内转动,故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起到了旋转倾斜运动的补偿功能。进一步,通过调节第一凹槽 203沿床板1长边方向设置的开槽长度,可以实现3-15cm的补偿,进而可以实现床板1绕床板1的床头端旋转倾斜0-30°。综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通过升降补偿装置可以实现床板两边同生同降以及单边升降(即绕床板的床头端旋转倾斜,当然也可以实现绕床板的床尾端旋转倾斜),进一步还可以配合牵引装置实现针对患者盆或下肢部位手术、复位等的多功能的牵引、翻转、推动操作,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治疗效果,此外,该牵引复位床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成本较低,适合于在医院、诊所、康复中心等医疗机构广泛推广使用。
如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牵引装置设置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床板1的床尾端的两侧,两个牵引装置即第一牵引装置和第二牵引装置,第一牵引装置包括第一支架401、第一升降杆403、第一粗调杆405、第一微调杆407以及克氏针409,第二牵引装置包括第二支架402、第二升降杆404、第二粗调杆406、第二微调杆408以及克氏针409,其中,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均可以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动的部件且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 均具有中空腔体,第一升降杆403的一端置入第一支架401的中空腔体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升降杆403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优选可以实现0-1m的垂直升降距离调节,第一粗调杆405的一端连接至第一升降杆403的另一端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粗调杆 405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一升降杆403轴向旋转,优选可以实现0-1m的粗略水平距离调节以及360°旋转角度调节,第一微调杆407的一端连接至第一粗调杆405的另一端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一微调杆407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一粗调杆405轴向旋转,优选可以实现0-20cm的精确水平距离调节以及360°旋转角度调节,第一微调杆407的另一端连接克氏针409(一种优选的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可以是固定/锁定患者脚部的任意一种锁定结构部件,只要符合实际应用需求即可,也即是说,只要牵引装置可以实现通过该锁定机构固定/锁定患者脚部,进而实现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应用需求即可,优选地该锁定机构可以为捆绑带或如图4中所示的克氏针409),第一牵引装置通过克氏针409锁定患者脚部进而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同上,对称地,第二升降杆 404的一端置入第二支架402的中空腔体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二升降杆404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优选可以实现0-1m的垂直升降距离调节,第二粗调杆406的一端连接至第二升降杆404的另一端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二粗调杆406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二升降杆404轴向旋转,优选可以实现0-1m的粗略水平距离调节以及360°旋转角度调节,第二微调杆408的一端连接至第二粗调杆406的另一端且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第二微调杆 408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第二粗调杆406轴向旋转,优选可以实现0-20cm的精确水平距离调节以及360°旋转角度调节,第二微调杆408的另一端连接克氏针409,第二牵引装置通过克氏针409锁定患者脚部进而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此外,两个牵引装置的支架(即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可以分别通过相应设置的滑杆(即第一滑杆 601和第二滑杆602)连接至支撑梁5且两个牵引装置以支撑梁5为轴线相对滑动开合(可以在第一支架401和第二支架402下分别设置轮子以实现滑动开合),以配合实现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下肢部位的调节。综上,进一步配合床板1的单边轴向旋转倾斜0-30°的操作,可以完美实现针对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提高患者骨盆部位、下肢部位等腰部以下区域的手术、复位治疗的牵引复位效果及效率,以达到良好的实际应用需求效果。
进一步,优选地,参见图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的床板1可以采用碳纤维板制作而成,并且床板1的连接部位(即在床板1分别与第一连接件204和第二连接件304的两连接部位处)可以采用三层板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金属板层、碳纤维板层和第二金属板层,其中,第二金属板层与第一连接件204和第二连接件304可以采用上述第二金属板层的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作而成;优选地,第一金属板层和第二金属板层可以采用铁、铁合金等金属材料,故而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同等体积下重量更轻,成本更低,并且在实际使用时如在进行诸如透视操作时不会影响透视效果,进而提高了患者复位治疗的效果和效率。此外,该床板1还可以设置为床板沿长边方向的两侧边沿朝上和朝下均高出一定距离,进而该床板1的纵截面呈“H”形(图1-4中均未示出),以便于该牵引复位床的周边配件的卡接固定、有效避免滑脱。进一步,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中柱7,优选在床板1中间部位设置三个固定孔,即第一固定孔801、第二固定孔802和第三固定孔803,三个固定孔即第一固定孔801、第二固定孔802和第三固定孔803呈三角形排列,在实际应用时,中柱7可以固定设置于上述三个固定孔其中之一,以进一步调整患者位置,进而进一步配合达到良好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的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效果。
优选地,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如图8所示,第一升降补偿装置2包括第一滑动机构205和第一升降机构201,第一连接件204的底端开设第三凹槽206且第三凹槽206沿床板1长边方向设置,第一滑动机构205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201的顶部且第一滑动机构205在第三凹槽206内滑动(或者说是第一滑动机构205的顶部在第三凹槽206内滑动)。如图9所示,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3第二升降机构301,第二连接件304的顶端通过转轴305连接至床板1底面且第二连接件304的底端通过另一转轴306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301的顶部,床板1在第一升降机构201 和第二升降机构301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1的另一端(例如床头端)旋转倾斜。在实际应用中一端绕另一端的旋转倾斜,例如床尾端绕床头端旋转倾斜时,床尾端的第一滑动机构沿贯穿第一连接件的第三凹槽由外向内滑动,床头端的第二连接件相对于床板及第二升降机构转动,故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起到了旋转倾斜运动的补偿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如图1-4所示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骨盆骨折复位装置,骨盆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骨盆 /下肢牵引复位床中段两侧的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杆连接,第一外固定架上固定有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中的至少两个,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固定;第二外固定架上固定有至少一个shanz螺钉,shanz螺钉与患侧骨盆进行连接,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还可以包括可透光三角架,该可透光三角架设置于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上且在实际应用时支撑患肢,用于辅助牵引装置对患者下肢部位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应当指出,以上所述具体实施方式可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创造,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创造。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发明创造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总之,一切不脱离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创造专利的保护范围当中。

Claims (11)

1.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包括床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一端下方,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于床板的另一端下方,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顶端固定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第一升降补偿装置沿床板长边方向滑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第二升降补偿装置转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床板的一端绕另一端旋转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并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一凹槽内滑动,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凹槽和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并具有匹配第二连接件底端的结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端在第二凹槽内转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设置第二连接件所在端旋转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一滑动机构和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端开设第三凹槽且所述第三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滑动机构设置于第一升降机构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滑动机构的顶端在第三凹槽内滑动,所述第二升降补偿装置包括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连接件的顶端通过转轴连接至床板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底端通过另一转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的顶部,所述床板在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的控制下上升或下降或绕床板的设置第二连接件所在端旋转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牵引装置,所述牵引装置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用于控制牵引、翻转和/或推动患者骨盆或下肢部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两个,各所述第一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一端下方,各所述第二凹槽沿床板长边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于床板的所述另一端下方,两个第一凹槽通过第一横梁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横梁中间连接至第一升降机构,两个第二凹槽通过第二横梁相连接且所述第二横梁中间连接至第二升降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支架、升降杆、粗调杆、微调杆和锁定机构,所述支架为固定或水平方向可滑动的部件且所述支架具有中空腔体,所述升降杆的一端置入支架的中空腔体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升降杆沿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所述粗调杆的一端连接至升降杆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粗调杆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升降杆轴向旋转,所述微调杆的一端连接至粗调杆的另一端且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微调杆沿水平方向移动或绕粗调杆轴向旋转,所述微调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锁定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为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床板的所述一端的两侧,所述第一升降补偿装置和第二升降补偿装置通过支撑梁相连接,两个牵引装置的支架分别通过相应设置的滑杆连接至支撑梁且所述两个牵引装置以支撑梁为轴线相对滑动开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床板采用碳纤维板制作而成,所述床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部位为三层板结构,从上至下依次为第一金属板层、碳纤维板层和第二金属板层,所述第二金属板层与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采用金属材料一体成型制作而成;
和/或,所述床板沿长边方向的两侧边沿朝上和朝下均高出一定距离,进而所述床板纵截面呈“H”形;
和/或,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均通过手动或自动控制进行升降操作;
和/或,所述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中柱,所述床板中间部位设置三个固定孔,所述三个固定孔呈三角形排列,所述中柱固定设置于三个固定孔其中之一。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为捆绑带或克氏针,所述牵引装置通过捆绑带捆绑固定患者脚部,或所述牵引装置通过克氏针锁定患者脚部。
10.一种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还包括骨盆骨折复位装置,骨盆骨折复位装置包括分别固定设置在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中段两侧的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所述第一外固定架和第二外固定架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外固定架上固定有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中的至少两个,所述髋臼上横行螺钉、LC-2螺钉以及臀中肌柱螺钉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固定;所述第二外固定架上固定有至少一个shanz螺钉,所述shanz螺钉与患侧骨盆进行连接,用于对患侧骨盆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还包括可透光三角架,所述可透光三角架设置于所述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上且支撑患肢,用于辅助牵引装置对患者下肢部位进行牵引、翻转和/或推动。
CN201720203111.1U 2017-03-03 2017-03-03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Active CN2076275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3111.1U CN207627558U (zh) 2017-03-03 2017-03-03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3111.1U CN207627558U (zh) 2017-03-03 2017-03-03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27558U true CN207627558U (zh) 2018-07-20

Family

ID=62860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03111.1U Active CN207627558U (zh) 2017-03-03 2017-03-03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275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1214A (zh) * 2018-11-18 2019-03-19 王超 一种急诊科临床用心脑复苏抢救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1214A (zh) * 2018-11-18 2019-03-19 王超 一种急诊科临床用心脑复苏抢救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26314B (zh)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CN201727673U (zh) 角度调节升降理疗床
US7472441B1 (en) Automatic tilt-elevating chiropractic table
KR20100119856A (ko) 수술대 장치
EP0720458B1 (en) Therapeutic device for a human body
US8291533B2 (en) Patient treatment apparatus
EP0303317A3 (en) Adjustable support table for medical use
CN205286765U (zh) 一种肾内科用方便病人翻身的多功能病床
RU2656956C2 (ru) Стол для пациента
US20040198572A1 (en) Exercise stretch bench for back pain treatment
CN207627558U (zh) 一种骨盆/下肢牵引复位床及多功能牵引复位系统
JPS59197246A (ja) 機械的バイオフイ−ドバツクによる自動けん引処置台
US20030216781A1 (en) Lumbar support and adjustment assembly
CN208274722U (zh) 一种手术室辅助支撑台
KR20060057575A (ko) 치료 침대
US20080167684A1 (en) Treatment table with calf/foot assembly and method of use
US7127757B2 (en) Adjustable traction table
CN207394249U (zh) 一种移动脚架
CN109414367A (zh) 活动模块和活动家具
CN104287928A (zh) 一种外科手术床
US5678263A (en) Echocardiographic examination table
US11357687B2 (en) Birth assisting module and birthing furniture
KR102553163B1 (ko) 벽에 평상을 장착하기 위한 장치
DE19608524C1 (de) Orthopädisches Gerät
CN215076791U (zh) 桌椅跑步机一体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