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2525U - 电路板 - Google Patents

电路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12525U
CN207612525U CN201721833023.6U CN201721833023U CN207612525U CN 207612525 U CN207612525 U CN 207612525U CN 201721833023 U CN201721833023 U CN 201721833023U CN 207612525 U CN207612525 U CN 2076125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rotating shaft
sparse region
speed value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3302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修洪雨
廖世震
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itmain Technologies Inc
Beijing Bitmai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itma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itmai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itmai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3302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125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125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125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路板,涉及电路板技术领域,主要目的是使得单板上器件稀疏区域和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调节更方便,以及提高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方案为:该种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和风阻调节装置,电路板本体具有器件稀疏区域,风阻调节装置包括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调节机构,设置于电路板本体且位于器件稀疏区域,用于调节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控制单元,分别与检测单元和调节机构连接,用于接收风速值,并判断当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调节机构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调节机构减小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提高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电路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路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必备工具。
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而电路板上布局有各种使得电子设备实现相应功能的器件,并由风扇为各个器件进行散热,由于电路板上各个器件的走线信号等方面的需求,在单板布局时,单板上会存在局部器件密集,局部器件稀疏的情况;因风扇散发的风趋向于流向风阻小的区域,而单板上器件稀疏的区域风阻小,从而导致器件稀疏的区域风量大,而器件密集的区域风量小,这不利于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现有技术中,通常在单板上的器件稀疏区域设置挡板以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从而阻挡较多风流流入器件稀疏区域,进而使得部分风流可以流入器件密集区域,以实现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目的。
但是,现有技术中对电路板器件密集区域进行散热的方式,需要人工根据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量风速来设定挡板的结构形式,以保证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操作复杂;而且,当风扇转速较低或停转时,档板后侧基本没有风流,导致器件稀疏区域的器件产生过温,从而导致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路板,主要目的是使得单板上器件稀疏区域和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调节更方便,以及提高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和风阻调节装置,所述电路板本体具有器件稀疏区域,所述风阻调节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且位于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用于调节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和所述调节机构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风速值,并判断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调节机构增大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当所述风速值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控制所述调节机构减小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
具体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可卷曲的阻风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转轴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阻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二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展开于所述第一转轴;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具体地,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支架,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相对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相对布置;
所述阻风板的另一端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内。
具体地,所述支架具有靠近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时:
所述电路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转轴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转轴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转轴本体;
所述阻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
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之间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容置空间能容纳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上的所述阻风板,且所述阻风板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二通孔穿出。
具体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框体、并排布置且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中的多个第二转轴以及第二驱动部,每个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阻风条,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三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角度增大;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四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角度减小;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具体地,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二框体、并排布置且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中的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连接的第三驱动部;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相对分离;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相对靠拢。
具体地,所述检测单元为风速传感器,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且位于所述器件稀疏区域。
具体地,所述控制单元为控制板。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路板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中,风阻调节装置的检测单元可以检测电路板本体上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控制单元可以接收该风速值,并能够判断该风速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当控制单元判断出该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则表示器件稀疏区域风量较大,控制单元会自动控制调节机构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以减小流入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量,增大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从而保证了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判断出该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则表示器件稀疏区域风量较小,控制单元会自动控制调节机构减小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以增大流入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量,从而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器件的散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自动调节电路板上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实现了按照散热需求自动管理风向和风量,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保证了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路板中风阻调节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路板在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电路板在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图3或图4中第一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申请的电路板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进行详细说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图4、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板,包括电路板本体1和风阻调节装置,电路板本体1具有器件稀疏区域,风阻调节装置包括检测单元2,用于检测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调节机构3,该调节机构3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且位于器件稀疏区域,用于调节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控制单元4,该控制单元4分别与检测单元2和调节机构3连接,用于接收风速值,并判断当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调节机构3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调节机构3减小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
下面通过该电路板的工作原理对本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风阻调节装置的调节机构3可以与风扇的出风面相对布置,当风扇的风速较高时,控制单元4会判断出检测单元2所检测的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大于预设值,而自动控制调节机构3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由于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增大,使得风扇发出的大部分风流绕过器件稀疏区域而流向器件密集区域,小部分风流流向器件稀疏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和风速,保证了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当风扇的风速较低或者停转时,控制单元4会判断出检测单元2所检测的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小于预设值,而自动控制调节机构3减小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由于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减小,使得风扇发出的较小风流能够流向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同样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其中,所述的预设值可以根据器件密集区域散热所需的风速而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中,风阻调节装置的检测单元可以检测电路板本体上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控制单元可以接收该风速值,并能够判断该风速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当控制单元判断出该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则表示器件稀疏区域风量较大,控制单元会自动控制调节机构增大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以减小流入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量,增大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从而保证了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判断出该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则表示器件稀疏区域风量较小,控制单元会自动控制调节机构减小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以增大流入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量,从而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器件的散热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自动调节电路板上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实现了按照散热需求自动管理风向和风量,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保证了电路板上器件的散热效果。
其中,调节机构3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只要可以实现增大或减小电路板本体1上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即可,参见图2或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调节机构3可以为包括可卷曲的阻风板5、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的第一转轴6以及与第一转轴6连接的第一驱动部(图中未示出),阻风板5的一端与第一转轴6连接;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6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阻风板5缠绕于第一转轴6;当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6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二方向进行转动,使阻风板5展开于第一转轴6;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具体在实施时,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6沿第二方向转动,使得阻风板5展开时,阻风板5可以与风扇的出风面相对,由于阻风板5对风流的阻碍作用,增大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大部分风流绕过器件稀疏区域而流向器件密集区域,小部分风流流向器件稀疏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和风速,保证了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6沿第一方向转动,使得阻风板5缠绕在第一转轴6上,此时,阻风板5减小了对风流的阻碍作用,从而减小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较小风流能够流向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同样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具体地,阻风板5可以由具有一定强度且可卷曲的任意材料制成,而第一驱动部可以为电机。
为了便于阻风板5展开或缠绕于第一转轴6,参见图2或图4并结合图3,调节机构3还包括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的支架7,第一转轴6设置于支架7,该支架7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两个侧壁的相对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该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相对布置;阻风板5的另一端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内。通过将阻风板5另一端两侧分别与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滑动连接,一方面,使得支架7为阻风板5的展开动作或缠绕动作提供导向作用,从而使得阻风板5可以稳定的展开或卷起;另一方面,在阻风板5展开后,因其两侧插接在第一滑槽71和第二滑槽72内,使得阻风板5的位置固定,从而使得阻风板5可以更好地阻碍风扇发出的风流,进而更好地起到增大器件洗漱区域风阻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可包含两种实施方案,第一种为:参见图4,第一转轴6设置在支架7的上端,即设置在支架7上远离电路板本体1的一端,阻风板5按照从下向上的方向缠绕于第一转轴6,以及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展开于第一转轴6;第二种为:参见图2,第一转轴6设置在支架7的底端,即设置在支架7上靠近电路板本体1的一端,阻风板5按照从上向下的方向缠绕于第一转轴6,以及按照从下向上的方向展开于第一转轴6。无论是上述哪种实施方案,均可以实现增大或减小器件稀疏区域风阻的目的。
具体地,支架7具有靠近电路板本体1的第一端和远离电路板本体1的第二端,当第一转轴6设置于第一端时,也就是设置在支架7的底端时,参见图3并结合图2,电路板本体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支架7位于第一通孔11的位置处;第一转轴6和支架7分别位于电路板本体1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转轴6通过第一通孔11与第一端连接。也就是说,当采用上述第二种实施方案时,第一转轴6可以通过电路板本体1的第一通孔11位于电路板本体1上支架7的相对侧,这样一来,即不影响阻风板5在第一转轴6和支架7上的缠绕动作或展开动作,又使得第一转轴6不会对电路板本体1的器件造成干涉,便于电路板本体1上器件的布局。其中,第一通孔11的形状和尺寸大小可以根据第一转轴6的形状和尺寸大小而定。
具体地,参见图5并结合图2或图4,第一转轴6包括壳体61和设置于壳体61内的第一转轴本体62;阻风板5的一端与第一转轴本体62连接,第一转轴本体62可转动地设置在支架7上,控制单元4控制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本体62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阻风板5缠绕于第一转轴本体62;壳体61和第一转轴本体62之间具有容置空间63,壳体61上设置有与容置空间63连通的第二通孔611,容置空间63能容纳缠绕于第一转轴本体62上的阻风板5,且阻风板5的另一端从第二通孔611穿出。通过在第一转轴6的内部设置容置空间63,且在壳体61上设置与该容置空间63连通的第二通孔611,使得阻风板5可以通过第一通孔11缠绕于第一转轴本体62上,并容纳在容置空间63内,而不是裸露在外部,实现了对阻风板5的保护作用,而且提高了该电路板的美观性。
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调节机构3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6,调节机构3可以包括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的第一框体8、并排布置且均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框体8中的多个第二转轴81以及第二驱动部(图中未示出),每个第二转轴81上设置有阻风条811,多个第二转轴81均与第二驱动部连接;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第二转轴81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三方向进行转动,使阻风条811相对于第一框体8的角度增大;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第二转轴81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四方向进行转动,使阻风条811相对于第一框体8的角度减小;第三方向与第四方向相反。具体在实施时,第一框体8可以与风扇的出风面相对,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转轴81沿第四方向转动,使得阻风条811相对于第一框体8的角度均减小时,由于多个阻风条811对风流的阻碍作用,增大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大部分风流绕过器件稀疏区域而流向器件密集区域,小部分风流流向器件稀疏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和风速,保证了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二驱动部驱动第二转轴81沿第三方向转动,使得阻风条811相对于第一框体8的角度均增大,此时,阻风条811减小了对风流的阻碍作用,从而减小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较小风流能够流向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同样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具体地,阻风条811的个数可以根据风扇出风面的面积大小而定,而第二驱动部可以为分别与多个第二转轴81连接的多个电机。
在另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调节机构3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参见图7,调节机构3可以包括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的第二框体9、并排布置且滑动设置于第二框体9中的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以及分别与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连接的第三驱动部(图中未示出);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相对分离;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相对靠拢。具体在实施时,第二框体9可以与风扇的出风面相对,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相对靠拢时,使得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之间的缝隙宽度减小,由于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对风流的阻碍作用,增大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大部分风流绕过器件稀疏区域而流向器件密集区域,小部分风流流向器件稀疏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和风速,保证了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相对分离时,使得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之间的缝隙宽度增大,此时,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减小了对风流的阻碍作用,从而减小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较小风流能够流向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同样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具体地,可以在第二框体9的内侧壁设置滑道,同时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外边缘设置与滑道滑动连接的滑块,从而使得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可以在第二框体9内来回滑动,实现打开或者闭合。而第三驱动部可以采用任意类型的能够驱动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相对滑动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两个分别与第一门体91和第二门体92连接的液压缸等。
在又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调节机构3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形式,在该实施例中,调节机构3可以包括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的第三框体、滑动设置于第三框体中的第三门体以及与第三门体连接的第四驱动部,第三框体具有与第三门体相对的关闭侧,所述关闭侧可以解释为:当第三门体向关闭侧滑动或与关闭侧抵接时,则表示第三框体被关闭,当第三门体远离关闭侧滑动时,则表示第三框体被打开;当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三门体远离关闭侧;当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单元4控制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三门体向所述关闭侧靠拢。具体在实施时,第三框体可以与风扇的出风面相对,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三门体向关闭侧靠拢时,使得第三门体和关闭侧之间的缝隙宽度减小,由于第三门体对风流的阻碍作用,增大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大部分风流绕过器件稀疏区域而流向器件密集区域,小部分风流流向器件稀疏区域,从而提高了器件密集区域的风量和风速,保证了器件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当控制单元4自动控制第四驱动部驱动第三门体远离关闭侧时,使得第三门体和关闭侧之间的缝隙宽度增大,此时,第三门体减小了对风流的阻碍作用,从而减小了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使得风扇发出的较小风流能够流向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同样保证了器件稀疏区域和密集区域的散热效果。具体地,可以在第三框体的内侧壁设置滑道,同时在第三门体的外壁设置与滑道滑动连接的滑块,从而使得第三门体可以在第三框体之间来回滑动,实现打开或者闭合。而第四驱动部可以采用任意类型的能够驱动第三门体滑动的结构形式,例如,可以采用与第三门体连接液压缸等。
具体地,检测单元2可以为风速传感器,风速传感器设置于电路板本体1且位于器件稀疏区域,同时,该风速传感器可以位于调节机构3的远离风扇的一侧;而控制单元4可以为控制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9)

1.一种电路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本体和风阻调节装置,所述电路板本体具有器件稀疏区域,所述风阻调节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速值;
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且位于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用于调节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
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检测单元和所述调节机构连接,用于接收所述风速值,并判断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控制所述调节机构增大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当所述风速值小于所述预设值时,控制所述调节机构减小所述器件稀疏区域的风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可卷曲的阻风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转轴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阻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二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展开于所述第一转轴;
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支架,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相对的两个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相对内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相对布置;
所述阻风板的另一端两侧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靠近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端和远离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二端,当所述第一转轴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时:
所述电路板本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支架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处;
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支架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转轴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轴包括壳体和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第一转轴本体;
所述阻风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连接,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以其轴线为轴沿第一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板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
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之间具有容置空间,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的第二通孔,所述容置空间能容纳缠绕于所述第一转轴本体上的所述阻风板,且所述阻风板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二通孔穿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一框体、并排布置且均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中的多个第二转轴以及第二驱动部,每个所述第二转轴上设置有阻风条,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与所述第二驱动部连接;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三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角度增大;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驱动部驱动多个所述第二转轴均以其轴线为轴并沿第四方向进行转动,使所述阻风条相对于所述第一框体的角度减小;
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四方向相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的第二框体、并排布置且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框体中的第一门体和第二门体以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连接的第三驱动部;
当所述风速值小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相对分离;
当所述风速值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三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门体和所述第二门体相对靠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为风速传感器,所述风速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本体且位于所述器件稀疏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为控制板。
CN201721833023.6U 2017-12-25 2017-12-25 电路板 Active CN2076125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3023.6U CN207612525U (zh) 2017-12-25 2017-12-25 电路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33023.6U CN207612525U (zh) 2017-12-25 2017-12-25 电路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12525U true CN207612525U (zh) 2018-07-13

Family

ID=627984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33023.6U Active CN207612525U (zh) 2017-12-25 2017-12-25 电路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1252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9961A (zh) * 2017-12-25 2018-05-01 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电路板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79961A (zh) * 2017-12-25 2018-05-01 北京比特大陆科技有限公司 电路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0525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设备
CN207612525U (zh) 电路板
US20190345946A1 (en) Bladeless Ceiling Fan
CN203775582U (zh) 低能耗控温机柜
CN107490169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6287975B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7979961A (zh) 电路板
CN213955598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暖通空调的百叶窗
CN108646894A (zh) 一种提高服务器散热效率装置以及散热方法
CN104750211B (zh) 数据中心
CN109840004B (zh) 一种电子设备
WO2020038044A1 (zh) 一种导风装置及方法、空调器、计算机设备、存储介质
CN207279891U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空调智慧节能控制装置
CN103291634A (zh) 小型多角度转动风扇
CN205536123U (zh) 流量可调的无线温控装置
CN210141635U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210807919U (zh) 一种阵列式大数据处理用服务器机柜
CN201589390U (zh) 导风板
CN106654886B (zh) 一种电力安装柜装置
CN208332474U (zh) 一种改良出风结构的数据中心机房空调
CN207849553U (zh) 一种空调柜机
CN207460700U (zh) 一种医疗用自动散热控制器
CN207501269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650844B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其防凝露结构和方法
CN207683280U (zh) 一种带有扶手的汽车空调调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