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0637U -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 Google Patents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0637U
CN207600637U CN201721091490.6U CN201721091490U CN207600637U CN 207600637 U CN207600637 U CN 207600637U CN 201721091490 U CN201721091490 U CN 201721091490U CN 207600637 U CN207600637 U CN 207600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fork
ring
foil gauge
torque sensor
displa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149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洪岳
徐建
杨锟
卓达
仇爱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e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an Na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an Na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Xin'an Na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149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00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0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0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包含拨叉环与应变片;多个拨叉环中包括第一拨叉环与第二拨叉环这两个拨叉环;拨叉环上设置有斜凸起与斜凹槽;在所述两个拨叉环中,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凸起与另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凹槽相匹配;斜凸起能够与斜凹槽相对滑动;应变片与第一拨叉环相连,斜凸起与斜凹槽相对滑动引起应变片发生形变。本实用新型中力矩传感器体积小,能够与电机进行结合,无需单独安装,避免了繁琐的布线接线过程。

Description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自行车配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了力矩传感器的电助力自行车骑行感觉舒适、轻松、流畅、跟随性好,顶风爬坡性能优良,力矩助力骑行的重大优势在于环保节能:由于人力的参与,减少了锂电池这一车载有限能源的电能消耗。与纯电动驱动相比,在相同的续航里程的情况下,电池容量可减少一半,电机所需功率、重量、造价均可大大减少。基于以上目前多使用的力矩传感有以下几种典型方式:1)在中轴上安装,利用转矩产生轴向位移,利用霍尔检测轴向位移得到力矩信号;2)在中轴上安装,利用应变片,采用集电环供电给应变片,采用集电环输出信号;3)在中轴上安装,输出轴上有花键,当输出轴扭转时两组花键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在其上的两组线圈的磁感强度发生变化,磁感强度的变化通过线圈转换为电压信号,从而获得力矩信号。
但是中轴上安装的力矩传感器与后驱电机需单独安装,力矩传感与电机之间需各自出导线与控制器相连用于传输信号及电源,而且中轴上安装的力矩传感器价格昂贵,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包含拨叉环与应变片;
多个拨叉环中包括第一拨叉环与第二拨叉环这两个拨叉环;
拨叉环上设置有斜凸起与斜凹槽;
在所述两个拨叉环中,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凸起与另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凹槽相匹配;斜凸起能够与斜凹槽相对滑动;
应变片与第一拨叉环相连,斜凸起与斜凹槽相对滑动引起应变片发生形变。
优选地,斜凸起、斜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拨叉环、第二拨叉环的轴向端面上;
多个所述斜凸起沿第一拨叉环周向方向布置;
多个所述斜凹槽沿第二拨叉环周向方向布置。
优选地,还包含位移环;
位移环包含位移环轴与位移环肩;
第一拨叉环套接在位移环轴上;应变片通过位移环与第一拨叉环相连。
优选地,还包含电机轴;
位移环套接在电机轴上;位移环与电机轴周向固定;
第二拨叉环与电机轴通过轴承连接。
优选地,位移环通过销或键与电机轴连接。
优选地,电机轴包含电机轴肩;
电机轴肩与位移环肩之间设置有变形元件,应变片安装在变形元件上;或者,
应变片直接安装在位移环肩上,位移环肩形成变形元件。
优选地,还包含盖板与电机壳体;盖板与电机壳体紧固连接;
第一拨叉环与盖板周向固定连接;第二拨叉环通过轴承与电机壳体相连。
优选地,还包含飞轮与PCB板;
飞轮安装在第二拨叉环上;
应变片与PCB板相连。
优选地,所述斜凹槽包含导向壁面与限位壁面;
导向壁面相对槽底面斜向延伸;限位壁面与槽底面垂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含上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力矩传感器体积小,能够与电机进行结合,无需单独安装,避免了繁琐的布线接线过程;
2、本实用新型用斜面的轴向分力间接检测骑行时的扭矩大小,结构简单,灵敏度高;
3、本实用新型价格便宜,经济实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拨叉环与第二拨叉环装配示意图。
图中示出:
电机壳体1 应变元件7
盖板2 应变片8
第一轴承3 位移环9
第一拨叉环4 位移环肩91
斜凸起41 位移环轴92
第二拨叉环5 销10
斜凹槽51 电机轴11
导向壁面511 电机轴肩111
限位壁面512 PCB板12
第二轴承6 飞轮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包含电机壳体1、盖板2、拨叉环、应变片8、电机轴11、PCB板12以及飞轮13,其中拨叉环形成第一拨叉环4、第二拨叉环5这两个拨叉环,PCB板12与应变片8相连,PCB板12则安装在与电机轴11相对固定的零件上,如定子等。飞轮13固定安装在第二拨叉环5外表面上,第二拨叉环5上设置有轴向开孔,第二拨叉环5的内、外壁分别通过轴承与电机轴11、电机壳体1相连。第二拨叉环5与第一拨叉环4同轴布置,第二拨叉环5沿轴向方向一端的端面设置有斜凹槽51,第一拨叉环4沿轴向方向一端的端面上对应设置有斜凸起41,斜凸起41形状与斜凹槽51形状相匹配。第一拨叉环4与盖板2周向相对固定,盖板2与电机外壳紧固连接。在骑行时驱动链轮,带动飞轮13转动,从而驱动第二拨叉环5转动,第二拨叉环5轴向端面的斜凹槽51传递扭矩给第一拨叉环4端面的斜凸起41,第一拨叉环4外圈与盖板2内孔周向固定,而盖板2固定在电机壳体1上,从而驱动电机壳体1转动,最终驱动自行车前进。优选例中,包含多个斜凸起41与多个斜凹槽51,多个所述斜凸起41沿第一拨叉环4周向方向布置;多个所述斜凹槽51沿第二拨叉环5周向方向布置,斜凸起41与斜凹槽51一一对应,设置多组斜凸起41与斜凹槽51的目的在于能够传递更大的力矩,防止斜凸起41在力矩较大时发生断裂。优选地,也可以是在第一拨叉环4上设置斜凹槽51,对应地在第二拨叉环5上设置斜凸起41。进一步优选地,还可以是第一拨叉环4上、第二拨叉环5上均同时设置有斜凸起41与斜凹槽51,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凸起41与另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凹槽51相匹配。
位移环9包含位移环轴92与位移环肩91;第一拨叉环4套接在位移环轴92上并与位移环肩91接触。位移环9整体套接在电机轴11上,位移环9通过销10与电机轴11周向相对固定。电机轴11包含电机轴肩111,电机轴肩111与位移环肩91之间设置有变形元件7,变形元件7上设置有应变片8。如图2所示,斜凹槽51包含导向壁面511与限位壁面512:导向壁面511相对槽底面斜向延伸,限位壁面512与槽底面垂直。在骑行过程中,第一拨叉环4受到第二拨叉环5提供的扭矩在位移环9上产生周向转动,斜凸起41与导向壁面511接触,导向壁面511对斜凸起41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周向力与轴向力,在轴向力的作用下,第一拨叉环4进一步驱动位移环9沿轴向运动,并使变形元件7变形,应变片8检测到变形进而得到力矩,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的原理总结为:骑行时通过脚踏驱动链轮带动飞轮13转动,飞轮13的骑行力矩被第一拨叉的斜凸起41分为克服轮圈转动的阻力矩的力与轴向力,轴向力迫使应变元件7变形,再利用应变片8检测力矩,阻力矩越大轴向力越大,间接反映力矩大小。优选例中,位移环9还可以是通过键与电机轴11相连接。优选地,应变片8还可以直接安装在位移环肩91受轴向力的相对侧,位移环9形成变形元件8,通过检测位移环9受到电机轴肩111的挤压变形或扭转变形来检测力矩。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电机包含上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电机安装在自行车的后叉上。该结构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力矩传感器与传统电机结合,同时安装在自行车后轴上,避免了复杂的导线布置设计,力矩信号的获取更加及时精确。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10)

1.一种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拨叉环与应变片;
多个拨叉环中包括第一拨叉环与第二拨叉环这两个拨叉环;
拨叉环上设置有斜凸起与斜凹槽;
在所述两个拨叉环中,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凸起与另一个拨叉环上的斜凹槽相匹配;斜凸起能够与斜凹槽相对滑动;
应变片与第一拨叉环相连,斜凸起与斜凹槽相对滑动引起应变片发生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斜凸起、斜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拨叉环、第二拨叉环的轴向端面上;
多个所述斜凸起沿第一拨叉环周向方向布置;
多个所述斜凹槽沿第二拨叉环周向方向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位移环;
位移环包含位移环轴与位移环肩;
第一拨叉环套接在位移环轴上;应变片通过位移环与第一拨叉环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电机轴;
位移环套接在电机轴上;位移环与电机轴周向固定;
第二拨叉环与电机轴通过轴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位移环通过销或键与电机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电机轴包含电机轴肩;
电机轴肩与位移环肩之间设置有变形元件,应变片安装在变形元件上;或者,
应变片直接安装在位移环肩上,位移环肩形成变形元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盖板与电机壳体;盖板与电机壳体紧固连接;
第一拨叉环与盖板周向固定连接;第二拨叉环通过轴承与电机壳体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含飞轮与PCB板;
飞轮安装在第二拨叉环上;
应变片与PCB板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凹槽包含导向壁面与限位壁面;
导向壁面相对槽底面斜向延伸;限位壁面与槽底面垂直。
10.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
CN201721091490.6U 2017-08-29 2017-08-29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Active CN207600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1490.6U CN207600637U (zh) 2017-08-29 2017-08-29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1490.6U CN207600637U (zh) 2017-08-29 2017-08-29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0637U true CN207600637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5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1490.6U Active CN207600637U (zh) 2017-08-29 2017-08-29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006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8875A (zh) * 2017-08-29 2018-01-16 新安乃达驱动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8875A (zh) * 2017-08-29 2018-01-16 新安乃达驱动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7524B (zh) 一体化轮毂电机
US9296312B2 (en) Electric vehicle drive apparatus
CN204527508U (zh) 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中轴力矩传感系统的采用两级花键连接的踩踏力输出装置
CN207595181U (zh) 霍尔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CN203111431U (zh) 电动自行车中置电机装置
CN202260955U (zh) 轮毂电机
CN107628186A (zh) 中轴力矩传感器及电助力自行车
CN103023259A (zh) 轮毂电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1478969U (zh) 一体化轮毂电机
CN207600637U (zh)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JP2022517380A (ja) フリーハブトルク速度誘導装置
CN111693192A (zh) 一种磁通式扭力传感器
CN203111433U (zh) 电动自行车中轴扭力传感装置
CN204304712U (zh) 一种轮毂式编码器电机
CN107588875A (zh) 应变片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CN204150204U (zh) 电动车车轴轴承碗及其电动车车架组件
CN204615556U (zh) Isg电机及其与发动机的连接结构
CN204037829U (zh) 电动车车轴力学感测装置
CN203239449U (zh) 发动机动力输出端连接装置
CN104044682A (zh) 转轴机构
CN207010467U (zh) 一种电动车自行车中置电机
CN103085931A (zh) 电动自行车中轴扭力传感装置
CN107618615A (zh) 霍尔型力矩传感器及电机
CN203681238U (zh) 电动车动力总成
CN203064150U (zh) 电动自行车中轴力矩传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1100 floor 1-2, block a, 19 Lane 133, Guangzhong Road,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Ane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1108, Minhang District, Shanghai Garden Road No. 5, 2060, 1-3

Patentee before: Xin'an Naida drive technology (Shanghai) Limited by Share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