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97182U - 透水引路砖 - Google Patents

透水引路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97182U
CN207597182U CN201721705576.3U CN201721705576U CN207597182U CN 207597182 U CN207597182 U CN 207597182U CN 201721705576 U CN201721705576 U CN 201721705576U CN 207597182 U CN207597182 U CN 2075971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ick
leading
brick ontology
leakage hole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05576.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承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chun Martha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Nine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Changchun Martha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Nine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chun Martha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Nine Branch filed Critical Changchun Martha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Nine Branch
Priority to CN201721705576.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971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971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971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透水引路砖,属于盲道砖领域。包括砖本体,砖本体的其中一个侧面并排间隔设置有多个引路条;砖本体的其中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条,砖本体的剩余的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槽;卡接条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一漏孔,卡接槽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二漏孔;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条能够与另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槽配合卡接。通过卡接条和卡接槽,能够实现多个砖本体之间的相互连接牵制,一方面,通过第一漏孔和第二漏孔进行排水,解决了现有盲道地砖不透水的技术问题;另一个方面,相邻的两个砖本体之间的间隙由卡接条和卡接槽填充,能够阻挡和避免砖本体底侧的泥浆或者污泥飞溅出来。

Description

透水引路砖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盲道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透水引路砖。
背景技术
盲道是专门帮助盲人行走的道路设施,现有的盲道由表面具有凹凸感通过盲杖容易让盲人识别道路方向的水泥砖块或者石材铺设,透水性能差,加之盲道上的凹凸结构,往往在雨雪天造成沟槽积水,不但盲道难以识别并且造成盲道路滑难以行走,给盲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水引路砖,通过第一漏孔和第二漏孔进行排水,解决了现有盲道地砖不透水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透水引路砖,包括砖本体,砖本体的其中一个侧面并排间隔设置有多个引路条;
砖本体的其中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条,砖本体的剩余的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槽;卡接条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一漏孔,卡接槽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二漏孔;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条能够与另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槽配合卡接。
卡接条和卡接槽沿着平行于设置引路条的侧面的方向设置。卡接条卡入卡接槽后,连接的两个砖本体之间的间隙由卡接条和卡接槽填充。
实际安装时,先将一个砖本体布置完,然后将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条卡入该砖本体的其中一个卡接槽,再将另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条卡入剩余的一个卡接槽,接着再将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槽与该砖本体的其中一个卡接条卡接,最后再将一个砖本体的卡接槽与该砖本体的剩余的一个卡接条卡接。这样,在该砖本体的四周均连接设置有一个砖本体,依次进行,完成多个砖本体的拼接。相邻的两个砖本体之间由卡接条和卡接槽拼接的结构连接。
卡接条与卡接槽拼接,集聚于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的一侧的积水能够通过第一漏孔和第二漏孔排出,解决了现有盲道地砖不透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个容易识别且不易滑倒的盲道;
卡接条与卡接槽拼接,相邻的两个砖本体之间通过卡接条与卡接槽的拼接结构连接,能够阻挡砖本体底侧集聚的泥浆或者污泥,避免雨天飞溅至路人身上,或者飞溅至砖本体表层,影响盲道的辨识度。
可选地,每个第一漏孔与任意一个第二漏孔均错开设置。
可选地,每个第一漏孔分别与一个第二漏孔对应设置。
可选地,位于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一侧的第二漏孔、第一漏孔和远离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一侧的第二漏孔直径逐渐增大且孔壁依次衔接。
可选地,卡接槽的沿砖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开放设置。
可选地,砖本体的设置卡接槽的两棱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条,卡接槽设置于连接条;连接条的朝向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一侧的侧面与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的一侧侧面之间设置有过渡斜面,过渡斜面从砖本体向靠近连接条且远离砖本体的方向倾斜。
可选地,位于砖本体的设置引路条的一侧的第二漏孔设置有滚珠,滚珠周面与第二漏孔孔壁之间设置有转动间隙。
可选地,设置有滚珠的第二漏孔孔壁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安装凸起,滚珠的外侧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凹坑;滚珠安装于第二漏孔,安装凸起与凹坑活动配合。
可选地,滚珠的外侧设置有毛刷圈,毛刷圈周向环绕设置于滚珠的外侧且贯穿位置相对的凹坑。
可选地,滚珠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弧形驱动条,弧形驱动条从一个凹坑延伸至另一个凹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透水引路砖过卡接条和卡接槽,能够实现多个砖本体之间的相互连接牵制,一方面,通过第一漏孔和第二漏孔进行排水,解决了现有盲道地砖不透水的技术问题;另一个方面,相邻的两个砖本体之间的间隙由卡接条和卡接槽填充,能够阻挡和避免砖本体底侧的泥浆或者污泥飞溅出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中卡接条与卡接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中卡接条与卡接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中卡接条与卡接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A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010-砖本体;100-引路条;200-连接条;210-卡接条;211-第一漏孔;300-卡接槽;310-第二漏孔;400-过渡斜面;500-滚珠;510-转动间隙;520-安装凸起;530-凹坑;600-毛刷圈;700-弧形驱动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6。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透水引路砖,包括砖本体010,砖本体010的其中一个侧面并排间隔设置有多个引路条100;
砖本体010的其中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条210,砖本体010的剩余的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槽300;卡接条210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一漏孔211,卡接槽300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二漏孔310;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条210能够与另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槽300配合卡接。
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沿着平行于设置引路条100的侧面的方向设置。卡接条210卡入卡接槽300后,连接的两个砖本体010之间的间隙由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填充。
实际安装时,先将一个砖本体010布置完,然后将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条210卡入该砖本体010的其中一个卡接槽300,再将另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条210卡入剩余的一个卡接槽300,接着再将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槽300与该砖本体010的其中一个卡接条210卡接,最后再将一个砖本体010的卡接槽300与该砖本体010的剩余的一个卡接条210卡接。这样,在该砖本体010的四周均连接设置有一个砖本体010,依次进行,完成多个砖本体010的拼接。相邻的两个砖本体010之间由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拼接的结构连接。
卡接条210与卡接槽300拼接,集聚于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一侧的积水能够通过第一漏孔211和第二漏孔310排出,解决了现有盲道地砖不透水的技术问题,提供一个容易识别且不易滑倒的盲道;
卡接条210与卡接槽300拼接,相邻的两个砖本体010之间通过卡接条210与卡接槽300的拼接结构连接,能够阻挡砖本体010底侧集聚的泥浆或者污泥,避免雨天飞溅至路人身上,或者飞溅至砖本体010表层,影响盲道的辨识度。
优选地,每个第一漏孔211与任意一个第二漏孔310均错开设置。
第一漏孔211和第二漏孔310错开设置,一方面,积水经第二漏孔310流入第一漏孔211,然后经第二漏孔310排出透水盲道砖,另一个方面,位于砖本体010底侧的污泥或者泥浆在经第二漏孔310进入第一漏孔211,又进入第二漏孔310的过程中,泥浆和污泥受到有效阻挡,有效避免了飞溅至砖本体010外表层或者飞溅至行人身上。
如图2所示,每个第一漏孔211分别与一个第二漏孔310对应设置。
第一漏孔211和第二漏孔310对应设置,集聚在砖本体010的引路条100之间的积水能够快速经第二漏孔310进入第一漏孔211,再经第二漏孔310排出。加快积水排出,在雨天和地面集聚水较多的情况下,能够使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外表面快速风干,保持干爽状态,保持盲道识别度。
如图3所示,位于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一侧的第二漏孔310、第一漏孔211和远离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一侧的第二漏孔310直径逐渐增大且孔壁依次衔接。
第一漏孔211位于两个第二漏孔310之间。两个第一漏孔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漏孔310平滑过渡。第一漏孔211和两个第二漏孔310组成的孔从砖本体010的外侧到内侧逐渐增大,这样经口径小的一端进入的污泥或者是杂质,在进入第二漏孔310后面对一个口径更大的空间,不易堵塞在孔内。有利于延长第一漏孔211和第二漏孔310的顺畅排水时间。
如图4所示,卡接槽300的沿砖本体0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开放设置。
卡接槽300的两端开放设置,积水和杂质在经第二漏孔310和第一漏孔211排出的过程中,部分停滞在卡接条210的侧面和卡接槽300的侧壁之间,卡接槽300的两端开放设置,则积水或者杂质能够在积水的冲击力作用下经卡接槽300开放设置的两端排出。避免积水杂质卡在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之间,影响第一漏孔211和第二漏孔310的正常排水。
如图4所示,砖本体010的设置卡接槽300的两棱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条200,卡接槽300设置于连接条200;连接条200的朝向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一侧的侧面与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一侧侧面之间设置有过渡斜面400,过渡斜面400从砖本体010向靠近连接条200且远离砖本体010的方向倾斜。
过渡斜面400倾斜设置,连接条200的侧面与砖本体010的侧面之间在竖向方向间隔设置,通过过渡斜面400过渡,即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一侧高度高于连接条200的一侧。
设置过渡斜面400,则停滞或者集聚在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一侧的积水和杂质能够经过渡斜面400流至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拼接的结构上,再经第二漏孔310和第一漏孔211排出。即使在雨水较多或者积水较多的情况下,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一侧也能够将水经过渡斜面400排至卡接条210和卡接槽300的拼接结构上,保持砖本体010外表面干爽。在卡接条210和卡接擦的拼接结构外侧集聚水时,也不会影响砖本体010外表面的情况,可以等待积水慢慢从第二漏孔310和第一漏孔211排出。
如图5所示,位于砖本体010的设置引路条100的一侧的第二漏孔310设置有滚珠500,滚珠500周面与第二漏孔310孔壁之间设置有转动间隙510。
设置滚珠500,积水从转动间隙510排出;同时滚珠500能够在外部力(主要是指行人行走时的摩擦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滚珠500转动能够起到清理转动间隙510和加快积水排出效率的作用。
如图6所示,设置有滚珠500的第二漏孔310孔壁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安装凸起520,滚珠500的外侧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凹坑530;滚珠500安装于第二漏孔310,安装凸起520与凹坑530活动配合。
滚珠500转动设置于两个安装凸起520之间,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
如图6所示,滚珠500的外侧设置有毛刷圈600,毛刷圈600周向环绕设置于滚珠500的外侧且贯穿位置相对的凹坑530。
设置毛刷圈600,在滚珠500受到外力的作用下发生转动的时候,毛刷圈600能够清理转动间隙510之间集聚的杂质,保证积水以及杂质能够从转动间隙510排出。
如图6所示,滚珠500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弧形驱动条700,弧形驱动条700从一个凹坑530延伸至另一个凹坑530。
设置弧形驱动条700,能够增大滚珠500外表面与行人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有效驱动滚珠500转动,滚珠500转动,才能够清理转动间隙510,才能够带动毛刷圈600清理转动间隙510,才能够保证积水能够从转动间隙510排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包括砖本体,所述砖本体的其中一个侧面并排间隔设置有多个引路条;
所述砖本体的其中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条,所述砖本体的剩余的相邻的两个棱边分别设置有卡接槽;所述卡接条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一漏孔,所述卡接槽的两侧壁分别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多个第二漏孔;一个所述砖本体的所述卡接条能够与另一个所述砖本体的所述卡接槽配合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漏孔与任意一个所述第二漏孔均错开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一漏孔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二漏孔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引路条一侧的第二漏孔、第一漏孔和远离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引路条一侧的第二漏孔直径逐渐增大且孔壁依次衔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槽的沿所述砖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开放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卡接槽的两棱边分别设置有连接条,所述卡接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朝向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引路条一侧的侧面与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引路条的一侧侧面之间设置有过渡斜面,所述过渡斜面从所述砖本体向靠近所述连接条且远离所述砖本体的方向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砖本体的设置所述引路条的一侧的所述第二漏孔设置有滚珠,所述滚珠周面与所述第二漏孔孔壁之间设置有转动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滚珠的所述第二漏孔孔壁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安装凸起,所述滚珠的外侧设置有位置相对的凹坑;所述滚珠安装于所述第二漏孔,所述安装凸起与所述凹坑活动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的外侧设置有毛刷圈,所述毛刷圈周向环绕设置于所述滚珠的外侧且贯穿位置相对的所述凹坑。
10.根据权利要求8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水引路砖,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的外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弧形驱动条,所述弧形驱动条从一个所述凹坑延伸至另一个凹坑。
CN201721705576.3U 2017-12-08 2017-12-08 透水引路砖 Active CN2075971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05576.3U CN207597182U (zh) 2017-12-08 2017-12-08 透水引路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05576.3U CN207597182U (zh) 2017-12-08 2017-12-08 透水引路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97182U true CN207597182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64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05576.3U Active CN207597182U (zh) 2017-12-08 2017-12-08 透水引路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9718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7138A (zh) * 2020-10-19 2021-01-15 王俊 一种生态环保型街道砖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27138A (zh) * 2020-10-19 2021-01-15 王俊 一种生态环保型街道砖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68816B (zh) 街道地砖
CN106942019A (zh) 基于自净式雨水桶的绿地浇灌装置、系统及方法
CN207597182U (zh) 透水引路砖
CN108396853A (zh) 一种市政园林排水结构
CN110306402A (zh) 一种环保型透气混泥土路面结构
CN109499111A (zh) 污水生态智能处理系统
CN207143645U (zh) 一种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结构
CN205475635U (zh) 一种防堵塞易清理型排水井
CN110747707A (zh) 街道地砖
CN208104965U (zh) 一种铺设盲道路用的地砖
CN209420549U (zh) 一种园林绿化护坡
CN204326110U (zh) 一种不易积水的窨井盖
CN209523250U (zh) 一种用于风景园林的雨水收集设备
CN207619762U (zh) 一种海绵城市路面
CN209040259U (zh) 一种混凝土道路的排水结构
CN207878520U (zh) 一种建筑用可自动升降的排水井盖
CN206174097U (zh) 用于生态园林的道路排水装置
CN209722651U (zh) 一种透水砖及其带有该透水砖的人行道
KR100478606B1 (ko) 도로면과 접하는 인도면에 시공한 청소 및 빗물 배수로의구조
CN204570903U (zh) 道路排水装置
CN207537832U (zh) 一种路面用透水砖
CN209412646U (zh) 一种pc石材砖
CN206408719U (zh) 一种防雨落水冲刷的散水坡受水构造
CN213173177U (zh) 一种海绵城市用地砖
CN217352540U (zh) 一种生态型公路养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