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85034U - 风道组件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85034U
CN207585034U CN201721774738.9U CN201721774738U CN207585034U CN 207585034 U CN207585034 U CN 207585034U CN 201721774738 U CN201721774738 U CN 201721774738U CN 207585034 U CN207585034 U CN 2075850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
duct board
plate
end plate
mount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747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晓程
解学诚
倪学钟
方龙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Yangzi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747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850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850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8503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板,第一风道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第二端板,第一风道板一端与第一端板固连为一体,第一风道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之间构成可拆卸式连接,第一、第二端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板,第二风道板与第一风道板之间间隔布置,第二风道板与第一风道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摆风组件的出风开口,第一、第二端板之间还设置有还设置有换热器,换热器的开口内设置有贯流风扇,换热器的两端与第一、第二端板构成可拆卸式连接,上述构成风道组件的风道板与端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并且在实际对该风道组件安装时,安装结构简单,因此该风道组件在实际生产时,可显著降低风道组件的生产模具的结构,提高风道组件的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件。
背景技术
柜机的风道组件设置在壳体内,风道组件起到将换热器周围换热后的空气与室内的进行交换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的风道组件一般包括用于容纳贯流风扇的第一风道件,第一风道件的两端设置有端板,其中一个端板的下方设置接水盘,换热器周边产生的水珠由接水盘承接并排出。现有风道组件结构多为一体成型,一体成型对模具要求极高,使得模具的成本巨大,而且风道组件的成型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道组件,能够减少风道组件的加工成本,提高风道组件的成型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板,所述第一风道板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第二端板,所述第一风道板一端与第一端板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风道板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之间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板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板,所述第二风道板与第一风道板之间间隔布置,所述第二风道板与第一风道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摆风组件的出风开口,所述第一、第二端板之间还设置有还设置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的截面呈V形,所述换热器的开口内设置有贯流风扇,所述贯流风扇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换热器的两端与第一、第二端板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第二端板与第二风道板及第一风道板的接触面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之间通过环形槽连通,所述环形槽槽底的长度方向中心位置高度高于两端布置,所述环形槽的槽底设置有排水管。
所述第二风道板上设置有防护网板,所述防护网板凸伸至第二风道板与第一风道板之间形成的出风开口内,所述防护网板与第二风道板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第一风道板的板端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插接凸筋,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插接凸筋插置在插接槽内,所述第一风道板的板面设置有外延的翻边,所述翻边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管,所述第一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翻边上的第一安装管连接。
所述防护网板的一侧边设置有卡槽板卡置在第二风道板的一侧边,所述第二风道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的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风道板与卡槽板连接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及第二端板上分别设置有卡置安装板的第一、第二卡槽,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管伸入第一、第二卡槽槽底均设置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
所述换热器两端设置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一、第二端板上均设置有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孔内设置紧固螺钉与第五安装孔连接。
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管,所述第一通管的管口处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转轴与贯流风扇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支架上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呈罩壳状,固定支架的底部与电机的端部抵靠,固定支架的开口与安装支架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端板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穿过的第二通管,所述供贯流风扇的一端转动式布置在第二通管内设置的连接支架上,所述连接支架与供贯流风扇的一端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连接支架还与第二通管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贯流风扇的旁侧设置有电加热棒,所述电加热棒的长度方向与贯流风扇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电加热棒的一端设置有支架,所述第二端板上设置有供支架穿过的方形通孔,所述支架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加热棒设置有插头插置在插孔内,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翻边与第二端板通过螺钉连接为一体,所述电加热棒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七安装孔,所述第一端板上设置有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八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第七安装孔连接。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上述构成风道组件的风道板与端板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并且在实际对该风道组件安装时,安装结构简单,因此该风道组件在实际生产时,可显著降低风道组件的生产模具的结构,提高风道组件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风道组件移出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是风道组件的两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第二风道板与第一、第二端板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二风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第二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9,对风道组件的特征详述如下:
风道组件,包括第一风道板10,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第二端板20、30,所述第一风道板10一端与第一端板20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30之间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板40,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间隔布置,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摆风组件的出风开口,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还设置有还设置有换热器50,所述换热器50的截面呈V形,所述换热器50的开口内设置有贯流风扇60,所述贯流风扇60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5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换热器50的两端与第一、第二端板20、3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结合图1至图6所示,上述构成风道组件的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并且在实际对该风道组件安装时,安装结构简单,因此该风道组件在实际生产时,可显著降低风道组件的生产模具的结构,提高风道组件的生产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端板30与第二风道板40及第一风道板10的接触面设置有多个凹槽31,所述凹槽31之间通过环形槽32连通,所述环形槽32槽底的长度方向中心位置高度高于两端布置,所述环形槽32的槽底设置有排水管321;
结合图9所示,上述的第二端板30上设置的凹槽31,凹槽31之间通过环形槽32连通,上述的第二端板30产生的水滴可直接有杉树的凹槽31承接,并且由环形槽32的槽底低端位置处的排水管321排出,从而可利用该端板即可实现对水的承接及排出,第二端板30本身可用作接水盘的功能,可省去单独制作接水盘的成本,在方便安装的同时,可显著简化风道组件的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上设置有防护网板41,所述防护网板41凸伸至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形成的出风开口内,所述防护网板41与第二风道板4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上述的防护网板41可避免用户的手指伸入上述的出风开口内,避免上述的贯流风扇60造成对用户手指的伤害,上述的防护网板41与第二风道板4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方便对该防护网板41生产的同时,也提高对该防护网板41安装的便捷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板端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插接凸筋,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插接槽33,所述插接凸筋插置在插接槽33内,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板面设置有外延的翻边12,所述翻边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管121,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4,所述第一安装孔34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翻边12上的第一安装管121连接;
上述的第一风道板10的插接凸筋插置在插接槽33内,并且利用翻边12上的第一安装管121与第一安装孔34上设置的紧固螺钉紧固连接,从而可确保对上述第一风道板10固定的牢靠度,上述的插接槽33呈条状,并且与插接槽33适配的插接凸筋也呈弯曲的条状结构,从而确保第一风道板10与第二端板30固定的牢靠度,安装时,将紧固螺钉由第二端板30的第一安装孔34管控穿入,并且直至与翻边12上的第一安装管121连接,从而确保对第一风道板10固定的牢靠度。
所述防护网板41的一侧边设置有卡槽板411卡置在第二风道板40的一侧边,所述第二风道板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板42,所述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21,所述第二安装孔421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411的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卡槽板411连接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三安装孔43,所述第三安装孔43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411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0及第二端板30上分别设置有卡置安装板42的第一、第二卡槽39,所述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管422伸入第一、第二卡槽槽底均设置的第四安装孔391,所述第四安装孔391内设置有紧固螺钉;
上述的防护网板41的一侧边卡置在第二风道板40的一侧边,并且通过紧固螺钉将卡槽板411固定在安装板42上,从而可实现对防护网板41的固定,并且上述的安装板42分别卡置在第一、第二卡槽302内,上述的第二端板30上设置的第二卡槽302与安装板42吻合,以实现对安装板42的有效卡置,并且通过紧固螺钉穿过第四安装孔3021,以将安装板42固定下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50的两端设置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上均设置有第六安装孔301,所述第六安装孔301内设置紧固螺钉与第五安装孔连接;
上述的换热器50安装时,上述的其他部件安装好后,将换热器50推入上述的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并且利用紧固螺钉穿过第六安装孔与第五安装孔连接,从而可实现对换热器50的有效固定,安装也十分方便。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管35,所述第一通管35的管口处设置有安装支架36,所述安装支架36上设置有电机37,所述电机37的转轴与贯流风扇60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支架36上设置有固定支架38,所述固定支架38呈罩壳状,固定支架38的底部与电机37的端部抵靠,固定支架38的开口与安装支架36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0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60穿过的第二通管21,所述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转动式布置在第二通管21内设置的连接支架22上,所述连接支架22与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2还与第二通管21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上述的贯流风扇60由第二通管21导入,并且与第二端板30上的第一通管35的电机37连接,从而实现对贯流风扇60一端的安装,然后将连接支架22固定在贯流风扇60的另一端,从而完成对贯流风扇60的安装。
更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和图5所示,所述贯流风扇60的旁侧设置有电加热棒70,所述电加热棒70的长度方向与贯流风扇6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电加热棒70的一端设置有支架71,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供支架71穿过的方形通孔39,所述支架71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加热棒70设置有插头插置在插孔内,所述支架71上设置有翻边与第二端板30通过螺钉连接为一体,所述电加热棒7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七安装孔,所述第一端板20上设置有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八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第七安装孔连接;
在安装时,首先安装支架71,上述的支架71穿过方形通孔39,使得支架71上翻边与第二端板30通过螺钉连接为一体,支架71安装较为便利,使得电加热棒70的另一端与第一端板20抵靠,第八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第七安装孔连接。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风道板(10),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两端设置有第一、第二端板(20、30),所述第一风道板(10)一端与第一端板(20)固连为一体,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另一端与第二端板(30)之间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风道板(40),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间隔布置,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摆风组件的出风开口,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之间还设置有还设置有换热器(50),所述换热器(50)的截面呈V形,所述换热器(50)的开口内设置有贯流风扇(60),所述贯流风扇(60)的长度方向与换热器(50)的长度方向平行布置,所述换热器(50)的两端与第一、第二端板(20、3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30)与第二风道板(40)及第一风道板(10)的接触面设置有多个凹槽(31),所述凹槽(31)之间通过环形槽(32)连通,所述环形槽(32)槽底的长度方向中心位置高度高于两端布置,所述环形槽(32)的槽底设置有排水管(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上设置有防护网板(41),所述防护网板(41)凸伸至第二风道板(40)与第一风道板(10)之间形成的出风开口内,所述防护网板(41)与第二风道板(4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板端的长度方向设置有插接凸筋,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插接槽(33),所述插接凸筋插置在插接槽(33)内,所述第一风道板(10)的板面设置有外延的翻边(12),所述翻边(12)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管(121),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4),所述第一安装孔(34)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翻边(12)上的第一安装管(121)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板(41)的一侧边设置有卡槽板(411)卡置在第二风道板(40)的一侧边,所述第二风道板(4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板(42),所述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421),所述第二安装孔(421)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411)的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风道板(40)与卡槽板(411)连接的一侧边设置有第三安装孔(43),所述第三安装孔(43)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卡槽板(411)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0)及第二端板(30)上分别设置有卡置安装板(42)的第一、第二卡槽,所述安装板(4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管(422)伸入第一、第二卡槽槽底均设置的第四安装孔,所述第四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50)的两端设置有第五安装孔,所述第一、第二端板(20、30)上均设置有第六安装孔,所述第六安装孔内设置紧固螺钉与第五安装孔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穿过的第一通管(35),所述第一通管(35)的管口处设置有安装支架(36),所述安装支架(36)上设置有电机(37),所述电机(37)的转轴与贯流风扇(60)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支架(36)上设置有固定支架(38),所述固定支架(38)呈罩壳状,固定支架(38)的底部与电机(37)的端部抵靠,固定支架(38)的开口与安装支架(36)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端板(20)上设置有供贯流风扇(60)穿过的第二通管(21),所述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转动式布置在第二通管(21)内设置的连接支架(22)上,所述连接支架(22)与供贯流风扇(60)的一端构成可拆卸式连接,所述连接支架(22)还与第二通管(21)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扇(60)的旁侧设置有电加热棒(70),所述电加热棒(70)的长度方向与贯流风扇(6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电加热棒(70)的一端设置有支架(71),所述第二端板(30)上设置有供支架(71)穿过的方形通孔(39),所述支架(71)上设置有插孔,所述电加热棒(70)设置有插头插置在插孔内,所述支架(71)上设置有翻边与第二端板(30)通过螺钉连接为一体,所述电加热棒(70)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七安装孔,所述第一端板(20)上设置有第八安装孔,所述第八安装孔内设置有紧固螺钉与第七安装孔连接。
CN201721774738.9U 2017-12-18 2017-12-18 风道组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5850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74738.9U CN207585034U (zh) 2017-12-18 2017-12-18 风道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74738.9U CN207585034U (zh) 2017-12-18 2017-12-18 风道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85034U true CN207585034U (zh) 2018-07-06

Family

ID=6273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74738.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585034U (zh) 2017-12-18 2017-12-18 风道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850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0709A (zh) * 2017-12-18 2018-04-20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
WO2020119047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0709A (zh) * 2017-12-18 2018-04-20 中国扬子集团滁州扬子空调器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
CN107940709B (zh) * 2017-12-18 2024-01-02 安徽扬子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
WO2020119047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585034U (zh) 风道组件
CN106091300A (zh) 一种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安装结构
WO2023131143A2 (zh) 一种出风结构、主体结构、手柄装置及吹风机
CN107940709A (zh) 风道组件
CN203744400U (zh) 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114893815A (zh) 加湿电暖器
CN108534252A (zh) 除湿机
CN210980100U (zh) 一种空调及其风道系统
CN207962890U (zh) 柜机
CN203454390U (zh) 多方向电热暖风机
CN209086856U (zh) 一种高效散热的笔记本电脑外壳
CN207492536U (zh) 一种电饭锅
CN208186625U (zh) 除湿机
CN207975729U (zh) 电热油取暖器及其换热器
CN204153889U (zh) 静电除尘装置及采用该静电除尘装置的风机盘管
CN205784501U (zh) 一种三层网带式烘干机的翻转装置
CN214116007U (zh) 衣物干燥装置
CN205536113U (zh) 取暖器
CN206929941U (zh) 一种移动空调的接线底盘结构
CN203501302U (zh) 一种立式取暖器
CN214258262U (zh) 一种手柄进风式吹风机
CN208475736U (zh) 一种降噪效果好的热泵机组
CN2089362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054745U (zh) 走线定位结构及空调器
CN209341348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取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9000 Shanghai North Road, Chuzhou, Chuzhou, Anhui

Patentee after: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Ltd.

Address before: 239000 Shanghai Road, Chengdong Industrial Park, Chuzhou, Anhui, 588

Patentee before: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9000 Shanghai North Road, Anhui, No. 588, No.

Patentee after: Anhui Yangzi Air Condition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39000 Shanghai North Road, Anhui, No. 588, No.

Patentee before: CHINA YANGZI GROUP CHUZHOU YANGZI AIR CONDITIONER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1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101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Correction item: abandonment of patent right

Correct: Voluntary waiver of revocation of patent rights

False: Active waiver of patent rights

Number: 44-01

Volume: 39

CU01 Correction of utility model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06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10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