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54554U - 一种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54554U
CN207554554U CN201721648222.XU CN201721648222U CN207554554U CN 207554554 U CN207554554 U CN 207554554U CN 201721648222 U CN201721648222 U CN 201721648222U CN 207554554 U CN207554554 U CN 2075545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tooth
axis hole
axis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82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82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545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545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545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结构,包括:多个齿板组件,多个齿板组件错位层叠设置,其中,齿板组件包括多个齿连接板,齿连接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啮齿,多个齿连接板依次通过啮齿啮合连接,齿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其中齿连接板上的第一轴孔与位于不同齿板组件上的相邻齿连接板上的第一轴孔对应,齿连接板上的第二轴孔与位于不同齿板组件上的另一相邻的齿连接板上的第二轴孔对应;连接组件,连接组件包括多组销轴及固定件,多个销轴依次穿过多个齿板组件在错位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第一轴孔及所有第二轴孔,固定件设置在销轴的端部,以将多个齿连接板压紧在销轴上并产生过盈量。连接结构能在一定角度内弯曲并保持弯曲后的形状。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属于连接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金属定型软管,又称鹅颈管、蛇型管、万向管等。金属定型软管是由金属弹簧钢线和镀锌铁线或者其他金属线材旋绕包覆而成的复合型金属管,中空外有螺旋纹,管孔内可以穿过一定大小的电线,可以在立体空间中任意弯曲成一定形状并能保持其形状的软管。由于金属定型软管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且弯曲时长度和大小基本稳定,弯曲后软管本身具有一定的支撑力可以支撑起一定重量的物件,支撑力在一定范围内是可控的,因此可作为连接件应用在电子设备中,例如,应用于摄像头,耳机,麦克风等。
但是,由于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有限,金属定型软管作为连接件使用时所占空间较大,而且,其在弯折后不能保持在弯折后的位置,使用时有很大的局限性。另外,金属定型软管能够弯折的次数少,导致其使用寿命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保持弯曲后的形状,且所占空间小。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
多个齿板组件,多个所述齿板组件错位层叠设置,其中,所述齿板组件包括多个齿连接板,所述齿连接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啮齿,多个所述齿连接板依次通过所述啮齿啮合连接,所述齿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其中,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相邻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另一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对应;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组销轴及固定件,多个所述销轴分别依次穿过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所述第一轴孔及所有所述第二轴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销轴的端部,以将多个所述齿连接板压紧在所述销轴上并产生过盈量。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转板组件,多个所述转板组件错位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齿板组件相连接;其中,
多个所述转板组件与多个所述齿板组件间隔层叠设置;和/或
多个所述转板组件对称地设置在多个所述齿板组件的两侧;和/或
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对称地设置在多个所述转板组件的两侧。
可选地,所述转板组件包括多个转动连接板;
所述转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轴孔及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及所述第四轴孔相互靠近的一端的孔壁上均设有缓冲槽,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四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另一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四轴孔对应,和/或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所述第四轴孔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对应;
所述销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和多个所述转板组件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轴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销轴的端部,以将多个所述齿连接板和多个所述转动连接板压紧在所述销轴上并产生过盈量。
可选地,还包括:安装板、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
所述齿板组件通过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转板组件通过第二固定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均设有用于与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连接的连接钩。
可选地,所述连接钩伸入对应的所述连接孔,并通过焊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齿板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有所述连接钩,另一端设有所述啮齿;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还开有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齿板组件的处于端部的所述齿连接板通过所述啮齿啮合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和/或与其相邻的所述转板组件上的所述转动连接板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
可选地,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转板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三轴孔,且与所述转板组件对应的端部开有连通所述第三轴孔的开口;
所述第三轴孔的内壁上设有所述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开口位于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和/或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
可选地,所述齿连接板及所述转动连接板均为多层金属材料层叠并焊接制成。
可选地,所述齿板组件及所述转板组件的表面上均设置有耐磨层。
另外,可选地,所述固定件包括卡簧,所述销轴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卡槽,所述卡簧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齿板组件中多个齿连接板通过啮齿相互啮合,啮齿可起到限位作用,能够使齿板组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再通过连接组件压紧多个齿连接板并产生过盈量,以便实现多个齿板组件之间及及齿板组件与销轴之间产生阻尼,达到连接结构能够弯曲成一定形状后保持其形状,扩大其应用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转动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A-A截面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B-B截面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C-C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齿板组件;11:齿连接板;12:啮齿;13:第一轴孔;14:第二轴孔;
20:连接组件;21:销轴;22:固定件;23:卡槽;
30:转板组件;31:转动连接板;32:第三轴孔;33:第四轴孔;34:缓冲槽;35:开口;
40:安装板;41:连接孔;
50:第一固定板;51:第二固定板;52:连接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现,现有电子设备中经常使用金属定型软管作为连接件,金属定型软管在使用时,在弯曲后,不能保持弯曲后的形状,且会占用较大空间,在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结构,能够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自由弯曲,并保持弯曲后的形状,且所占空间小。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3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多个齿板组件10及连接组件20。
其中,多个齿板组件10错位层叠设置,其中,齿板组件10包括多个齿连接板11,齿连接板11的两端均设置有啮齿12,多个齿连接板11依次通过啮齿12啮合连接,齿连接板11上设置有第一轴孔13和第二轴孔14,其中,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与位于不同齿板组件10上的相邻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对应,齿连接板11上的第二轴孔14与位于不同齿板组件10上的另一相邻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二轴孔14对应。
连接组件20包括多组销轴21及固定件22,多个销轴21分别依次穿过多个齿板组件10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第一轴孔13及所有第二轴孔14,固定件22设置在销轴21的端部,以将多个齿连接板11压紧在销轴21上并产生过盈量。
多个齿板组件10通过连接组件20连接完成后,形成了扁平的结构,空间占用小,可以用于充当电线的承载件,也可以用于连接件,实现不同部件的连接。通过第一轴孔13、第二轴孔14及销轴21的连接方式,可实现连接结构的转动功能。通过多个齿连接板11上的啮齿12可起到限位作用;再通过固定件22将压紧多个齿连接板11压紧在销轴21上并产生过盈量,以便实现多个齿板组件10之间及齿板组件10与销轴21之间产生阻尼,达到连接结构能够弯曲成一定形状后保持其形状。同时,可根据不同产品和客户的需求,可通过调整齿连接板11的数量以及控制连接组件20所产生的过盈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做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参见图1和图2,连接结构还包括:多个转板组件30。多个转板组件30错位层叠设置,并通过连接组件20与齿板组件10相连接。转板组件30的一个作用是可增加连接结构的宽度,同时在连接结构弯曲时更加顺畅。转板组件30的设置方式包括多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多个转板组件30与多个齿板组件10间隔层叠设置;和/或多个转板组件30对称地设置在多个齿板组件10的两侧;和/或多个齿板组件10对称地设置在多个转板组件30的两侧。当然,可以有其他方式进行设置,此处不一一进行赘述。
参见图4,转板组件30包括多个转动连接板31。转动连接板31上设置有第三轴孔32及第四轴孔33,第三轴孔32及第四轴孔33相互靠近的一端的孔壁上均设有缓冲槽34,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有开口35。缓冲槽34和开口35可降低转动连接板31在转动时与销轴21之间的阻力,能够使得转板组件30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所在的转板组件30的所处位置不同,相应的,转动连接板31的设置方式也会不同。具体地,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三轴孔32与位于不同转板组件30上的相邻的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三轴孔32对应,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四轴孔33与位于不同转板组件30上的另一相邻的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四轴孔33对应,此种方式是两个转板组件30相邻。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三轴孔32与其相邻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对应,第四轴孔33与其相邻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二轴孔14对应,此种方式是转板组件30与一个齿板组件10相邻。
转动连接板31位置设置完成后,销轴21依次穿过多个齿板组件10和多个转板组件30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轴孔,固定件22设置在销轴21的端部,以将多个齿连接板11和多个转动连接板31压紧在销轴21上并产生过盈量。
参见图2,为更好地实现连接结构与外部部件的连接,连接结构还包括:安装板40、第一固定板50及第二固定板51。
齿板组件10通过第一固定板50与安装板40连接,转板组件30通过第二固定板51与安装板40连接。
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参见图5至图8,安装板40上设有多个连接孔41,第一固定板50与第二固定板51上均设有用于与各自对应的连接孔41连接的连接钩52。连接孔41与连接钩52连接,连接方式包括多种,例如,连接钩52伸入对应的连接孔41,并通过焊接固定。
第一固定板50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参见图6,第一固定板50设置在齿板组件10的一端。第一固定板50的一端设有连接钩52,另一端设有啮齿12。第一固定板50上还开有第一轴孔13。
连接时,第一固定板50与齿板组件10的处于端部的齿连接板11通过啮齿12啮合连接。第一固定板50上的第一轴孔13与位于不同齿板组件10上的相邻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对应,此种方式是两个齿板组件10相邻。和/或与其相邻的转板组件30上的转动连接板31的第三轴孔32对应,此种方式是齿板组件10与一个转板组件30相邻。
第二固定板51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参见图7,第二固定板51设置在转板组件30的一端。第二固定板51上开设有第三轴孔32,且与转板组件30对应的端部开有连通第三轴孔32的开口35。第三轴孔32的内壁上设有缓冲槽34,缓冲槽34与开口35位于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两端。缓冲槽34和开口35可降低第二固定板51在转动时与销轴21之间的阻力,能够使得第二固定板51在转动时更加顺畅。
第二固定板51上的第三轴孔32与位于不同转板组件30上的相邻的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三轴孔32对应,和/或与其相邻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对应。
为了更好的控制齿连接板11之间和/或齿连接板11与转动连接板31之间的过盈量,从而控制齿连接板11之间和/或齿连接板11与转动连接板31之间以及齿连接板11/转动连接板31与销轴21之间的阻尼大小,齿连接板11及转动连接板31需要降低自身的强度和硬度,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是,齿连接板11及转动连接板31均为多层金属材料层叠并焊接制成。例如,齿连接板11及转动连接板31均采用两或三片薄不锈钢金属片制作,然后各自焊接在一起。
为提高齿板组件10及转板组件30的使用寿命,齿板组件10及转板组件30的表面上均设置有耐磨层。另外,转动连接板31设有开口35的端部为圆滑的曲面,以便转板组件30在转动时,可减小相邻的两个转动连接板31之间的摩擦。第二固定板51设有开口35的端部为圆滑的曲面,以便在转动时,可减小相邻的第二固定板51与转动连接板31之间的摩擦。
参见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件22包括卡簧,销轴21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卡槽23,卡簧卡接在卡槽23内。为实现对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和/或齿连接板11与转动连接板31之间以及齿连接板11/转动连接板31与销轴21之间阻尼大小的控制,卡槽23为多个,通过将卡簧卡接在不同的卡槽23内,实现阻尼大小的控制。
以销轴21上连接多个齿连接板11为例,举例来说,继续参见图8,销轴21的一端为销轴帽M,销轴帽M的直径大于齿连接板11上的轴孔(包括第一轴孔13及第二轴孔14)的直径。当销轴21穿过轴孔连接多个齿连接板11时,销轴帽M用于防止齿连接板11从销轴21上脱出。销轴21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槽A和卡槽B,卡槽A和卡槽B沿销轴21的轴向方向分布。卡簧卡接在卡槽23内,卡簧与销轴帽M共同作用将多个齿连接板11压紧在销轴21上并产生过盈量。
由于卡槽B相比卡槽A更靠近销轴帽M,因此,卡簧卡接在卡槽B内时,在销轴21上的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的过盈量要大于卡簧卡接在卡槽A内的过盈量。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的过盈量越大说明卡簧与销轴帽M将多个齿连接板11压的越紧密,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及多个齿连接板11与销轴21之间的阻尼越大。
阻尼越大说明物体在运动中的能量耗散越大,也就是说,阻尼越大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及多个齿连接板11与销轴21之间越不容易产生相对移动。因此,当连接结构弯曲成移动形状之后,通过增大多个齿连接板11之间及多个齿连接板11与销轴21之间阻尼,以便能够保持其弯曲后的形状。下面配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齿板组件10及转板组件30如何设置的。
参见图9至图11,图9至图11分别表示连接结构的三个层次的剖面。
图9为转板组件30的剖面图,图9中,第二固定板51与左侧的安装板40连接,多个销轴21分别穿过多个转动连接板31上的第三轴孔32及第四轴孔33,以便将转板组件30与其他转板组件30或齿板组件10连接在一起。
图10为齿板组件10的剖面图,图10中,第一固定板50与右侧的安装板40连接,多个销轴21分别穿过多个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及第二轴孔14,以便将该齿板组件10与其他转板组件30或齿板组件10连接在一起。
图11为另一个齿板组件10的剖面图,图11中,第一固定板50与左侧的安装板40连接,多个销轴21分别穿过多个齿连接板11上的第一轴孔13及第二轴孔14,以便将该齿板组件10与其他转板组件30或齿板组件10连接在一起。
图9中的转动连接板31的第三轴孔32与其相邻的图10中的齿连接板11的第一轴孔13对应连接,第四轴孔33与其相邻的图10中的齿连接板11上的第二轴孔14对应连接,图10中的齿连接板11的第一轴孔13与图11中的齿连接板11的第一轴孔13对应连接,第二轴孔14与图11中的齿连接板11的第二轴孔14对应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齿板组件中多个齿连接板通过啮齿相互啮合,啮齿可起到限位作用,能够使齿板组件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再通过连接组件压紧多个齿连接板并产生过盈量,以便实现多个齿板组件之间及及齿板组件与销轴之间产生阻尼,达到连接结构能够弯曲成一定形状后保持其形状,扩大其应用领域,例如,可用于不同的领域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中,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产品,无人机,机器人等,以及智能穿戴产品,智能家居等。多个齿板组件通过连接组件连接完成后,形成了扁平的结构,空间占用小,可以用于充当电线的承载件,也可以用于连接件,实现不同部件的连接。
例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可以使用在AR眼镜的调节结构上。使用者在佩戴上AR眼镜之后,不同人对AR眼镜的光机佩戴位置有不同的需求,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可以实现在一定范围内转动弯曲调节光机,调节完成后并保持调节后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申请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齿板组件,多个所述齿板组件错位层叠设置,其中,所述齿板组件包括多个齿连接板,所述齿连接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啮齿,多个所述齿连接板依次通过所述啮齿啮合连接,所述齿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其中,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相邻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另一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对应;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多组销轴及固定件,多个所述销轴分别依次穿过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所述第一轴孔及所有所述第二轴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销轴的端部,以将多个所述齿连接板压紧在所述销轴上并产生过盈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转板组件,多个所述转板组件错位层叠设置,并通过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齿板组件相连接;其中,
多个所述转板组件与多个所述齿板组件间隔层叠设置;和/或
多个所述转板组件对称地设置在多个所述齿板组件的两侧;和/或
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对称地设置在多个所述转板组件的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板组件包括多个转动连接板;
所述转动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轴孔及第四轴孔,所述第三轴孔及所述第四轴孔相互靠近的一端的孔壁上均设有缓冲槽,相互远离的一端均设有开口;
其中,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四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另一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四轴孔对应,和/或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所述第四轴孔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二轴孔对应;
所述销轴依次穿过多个所述齿板组件和多个所述转板组件在层叠后处于同一轴线上的所有轴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销轴的端部,以将多个所述齿连接板和多个所述转动连接板压紧在所述销轴上并产生过盈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板、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
所述齿板组件通过第一固定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所述转板组件通过第二固定板与所述安装板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多个连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均设有用于与各自对应的所述连接孔连接的连接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钩伸入对应的所述连接孔,并通过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在所述齿板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设有所述连接钩,另一端设有所述啮齿;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还开有所述第一轴孔;
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齿板组件的处于端部的所述齿连接板通过所述啮齿啮合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齿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和/或与其相邻的所述转板组件上的所述转动连接板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在所述转板组件的一端;
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所述第三轴孔,且与所述转板组件对应的端部开有连通所述第三轴孔的开口;
所述第三轴孔的内壁上设有所述缓冲槽,所述缓冲槽与所述开口位于同一径向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与位于不同所述转板组件上的相邻的所述转动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三轴孔对应,和/或与其相邻的所述齿连接板上的所述第一轴孔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连接板及所述转动连接板均为多层金属材料层叠并焊接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板组件及所述转板组件的表面上均设置有耐磨层。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卡簧,所述销轴上沿轴向方向设置有卡槽,所述卡簧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CN201721648222.X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连接结构 Active CN2075545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8222.XU CN2075545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8222.XU CN2075545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54554U true CN207554554U (zh) 2018-06-29

Family

ID=626784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8222.XU Active CN207554554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545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6469A (zh) * 2017-11-30 2018-03-1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06469A (zh) * 2017-11-30 2018-03-1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结构
CN107806469B (zh) * 2017-11-30 2023-12-26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77862B (zh) 一种巡线机器人
CN207554554U (zh) 一种连接结构
CN105867533A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104300270B (zh) 横向移动的墙壁插座及插座系统
CN102556774A (zh) 手动多联快速收放线绕线盘
CN107806469A (zh) 一种连接结构
CN207635561U (zh) 管路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4750189A (zh) 一种连接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组合
CN207402800U (zh) 一种机械手
CN109088196A (zh) 服务器及其插头
CN108039785A (zh) 电机转子及电机
CN104743405A (zh) 一种光纤盘绕装置
CN102303824B (zh) 挡绳装置及具有其的工程机械
CN106006198A (zh) 放线滑轮及其制作方法
CN208423680U (zh) 一种便于放线的线路桥架
CN206544179U (zh) 一种绳驱四指机械手
CN104671009A (zh) 绕线盘及其电磁阻尼结构
CN204785439U (zh) 支撑装置
CN204668653U (zh) 方便收纳的数据线
CN21040555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4g工业路由器
CN208471280U (zh) 具有万向分线件的收放线装置
CN207008154U (zh) 一种带有挂臂和卡钳的光缆挂钩
CN208700329U (zh) 带有手刹的收放线装置
CN209729149U (zh) 统计学演示教具
CN215625976U (zh) 装配式电源线缆收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022

Address after: 261031 north of Yuqing street, east of Dongming Road, high tech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oom 502, Geer electronic office building)

Patentee after: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6104 Laoshan Qingdao District North House Street investment service center room, Room 308,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5

Address after: 266104 No. 500, Songling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after: GOERTE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61031 north of Yuqing street, east of Dongming Road, high tech Zone, Weifang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oom 502, Geer electronics office building)

Patentee before: GoerTek Optical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