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20489U -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20489U
CN207520489U CN201721453928.0U CN201721453928U CN207520489U CN 207520489 U CN207520489 U CN 207520489U CN 201721453928 U CN201721453928 U CN 201721453928U CN 207520489 U CN207520489 U CN 207520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zzle
throwing type
backpack body
type fire
suppression bott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5392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锦龙
韩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Youbei Keyu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Youbei Keyu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Youbei Keyu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Youbei Keyuan Science &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5392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2048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20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20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属于消防技术领域,包括一包体,所述包体用于放置投掷型灭火瓶,所述包体一侧边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包体侧边的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包体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二位置距离所述包体另一端的端面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分长度的一半且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分的长度,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拉链用以封闭所述包体,所述包体上设置有连接带。还公开了一种包括投掷型灭火瓶和上述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的便携式灭火装置,该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和便携式灭火装置,均便于携带,并能够增强灭火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火的出现,让我们进入了文明社会。但如果使用者控制不好火,也很容易出现火灾,每年因为火灾丢掉生命的人数极多。随着科技的发展,灭火装备也在不断的升级,逐渐出现了投掷型灭火瓶,并被广泛地应用于家庭和单位中。使用者将投掷型灭火瓶投掷于着火点,投掷型灭火瓶的瓶体遇硬物破裂,瓶中的灭火剂发挥灭火的作用,任何人都能简单的进行初期灭火,且扔出的投掷型灭火瓶周围的火焰会暂时变小,为能够及时逃生争取宝贵时间。由于投掷型灭火瓶的瓶身易碎,所以投掷型灭火瓶不容易进行携带,特别是汽车行驶过程中颠簸,更易对投掷型灭火瓶的瓶身造成冲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便于携带,增强灭火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包括一包体,所述包体用于放置投掷型灭火瓶,所述包体一侧边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包体侧边的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包体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包体另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长度的一半且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的长度,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拉链用以封闭所述包体,所述包体上设置有连接带。
优选的,所述开口为弧形开口,所述拉链沿长度方向适应所述开口形状呈弧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包体的不同部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自由端通过插扣连接。
优选的,所述包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潜水料层和保温反射层。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便携式灭火装置,包括一投掷型灭火瓶和如上所述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
优选的,所述投掷型灭火瓶包括瓶盖和用于装填灭火液体的瓶体,所述瓶体包括瓶颈部和手持部,所述瓶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手持部的宽度,所述瓶颈部与所述手持部一体成型,所述瓶颈部的上端与所述瓶盖为螺纹连接,所述手持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手持部两端的厚度。
优选的,所述瓶盖包括基座、喷嘴和盖帽,所述基座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瓶颈部的上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喷嘴的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瓶体内部连通,所述盖帽安装在所述喷嘴外部;所述盖帽与所述喷嘴为螺纹连接,所述喷嘴下部的外壁上和所述盖帽下部的内壁上设有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喷嘴与所述基座为一体成型。
优选的,所述基座与所述喷嘴为阶梯状设置,所述喷嘴为锥形喷嘴,所述喷嘴的大头与所述基座的上端连接,所述喷嘴的大头的直径小于所述基座上端的直径,所述喷嘴内部的通孔为锥形通孔,所述通孔的锥形形状与所述喷嘴的锥形形状相匹配,所述基座的上端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通孔从所述基座上端延伸至所述喷嘴上端。
优选的,所述盖帽的内顶面上设置有圆柱状凸起,所述圆柱状凸起能够伸入至所述喷嘴内部将所述喷嘴封闭。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端的内部设置有与基座上端内部的端面形状相匹配的橡胶垫;所述盖帽外侧壁上设置有长条形凸起。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和便携式灭火装置均可实现方便的取放投掷型灭火瓶;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和便携式灭火装置可用于车载,也可家用放置投掷型灭火瓶,将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安装于座椅的后方,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地、方便地将投掷型灭火瓶取出进行灭火。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和便携式灭火装置的包体开口位于包体的一侧边上,由包体的头端向包体的尾端延伸(包体的头端为对应容置有投掷型灭火瓶瓶盖的一端,包体的尾端为对应容置有投掷型灭火瓶瓶底的一端),但并未延伸至包体尾端的端面位置,第二位置距离包体尾端的端面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分长度的一半,使得包体尾端部分能够至少封闭包覆住投掷型灭火瓶的手持部的一半,即使包体的拉链未被拉上,包体内部的投掷型灭火瓶也不会掉出,使得投掷型灭火瓶的携带更加安全和方便;第二位置距离包体尾端的端面距离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分的长度,使得使用者能够快速、方便的取出投掷型灭火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二中的便携式灭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二中的便携式灭火装置的第一种投掷型灭火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二中的便携式灭火装置的第二种投掷型灭火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的便携式灭火装置的第二种投掷型灭火瓶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左视图;
图中:100-包体;110-拉链;111-第一位置;112-第二位置;120-连接带;121-第一连接带;122-第二连接带;123-插扣;200-投掷型灭火瓶;210-瓶盖;211-基座;212-喷嘴;213-盖帽;220-瓶体;221-瓶颈部;222-手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便于携带,增强灭火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如图1~图2所示,包括一包体100,包体100用于放置投掷型灭火瓶200,包体100一侧边开口,开口自包体侧边的第一位置111延伸至第二位置112,第一位置111为包体100一端的底部,第二位置112距离包体100另一端的端面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200手持部分长度的一半且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200手持部分的长度,开口处设置有拉链110用以封闭包体100,包体100上设置有连接带120。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可用于车载投掷型灭火瓶200,将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通过连接带120安装在座椅的头枕后方,水平放置,可优选放置于副驾驶座椅的头枕后方,便于司机取放投掷型灭火瓶200;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也可家用放置投掷型灭火瓶200,将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安装于座椅的后方,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地、方便地将投掷型灭火瓶200取出进行灭火。本实施例提供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开口位于包体100的一侧边上,由包体100的头端向包体100的尾端延伸(包体100的头端为对应容置有投掷型灭火瓶200瓶盖的一端,包体100的尾端为对应容置有投掷型灭火瓶200瓶底的一端),但并未延伸至包体100尾端的端面位置,第二位置距离包体100尾端的端面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200手持部分长度的一半,使得包体100尾端部分能够至少封闭包覆住投掷型灭火瓶200的手持部的一半,即使包体100的拉链110未被拉上,包体100内部的投掷型灭火瓶200也不会掉出,使得投掷型灭火瓶200的携带更加安全和方便;第二位置112距离包体100尾端的端面距离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200手持部分的长度,使得使用者能够快速、方便的取出投掷型灭火瓶。
在具体的方案中,开口为弧形开口,拉链110沿长度方向适应开口形状呈弧形,弧形拉链更容易打开和关闭,司机单手也能够顺利拉开拉链110,更加方便投掷型灭火瓶200的取放。
连接带120包括第一连接带121和第二连接带122,第一连接带121的一端和第二连接带122的一端分别与包体100的不同部位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带121的自由端和第二连接带122的自由端通过插扣123连接,连接带120的使用长度可调,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的安装更方便简单,适用空间广泛。
包体100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潜水料层和保温反射层,外层的潜水料层柔性好且柔软,能够有效缓解外部冲击对投掷型灭火瓶200的影响,且能起到一定的隔温作用;保温反射层能够有效隔绝外部热量传递至投掷型灭火瓶200,避免高温对灭火液体的影响,保证灭火液体的有效寿命;若包体100敞开,保温反射层还能够反射光线,降低光线对灭火液体的直接照射。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便携式灭火装置,如图2~6所示,包括一投掷型灭火瓶200和实施例一中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
投掷型灭火瓶200包括瓶盖210和用于装填灭火液体的瓶体220,瓶体220包括瓶颈部221和手持部222,瓶颈部221的宽度小于手持部222的宽度,瓶颈部221与手持部222一体成型,瓶颈部221的上端与瓶盖210为螺纹连接,手持部222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手持部222两端的厚度,方便挤压瓶体220,且更容易将瓶体220内的灭火液体挤出,实现快速灭火。
瓶盖210包括基座211、喷嘴212和盖帽213,基座211内壁上设有与瓶颈部221的上端相匹配的螺纹,喷嘴212设置在基座211上,喷嘴212的内部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瓶体220内部连通,盖帽213安装在喷嘴212外部;盖帽213与喷嘴212为螺纹连接,喷嘴212下部的外壁上和盖帽213下部的内壁上设有相匹配的螺纹;喷嘴212与基座211为一体成型。
遇到火情时,将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的拉链110拉开,取出投掷型灭火瓶200,将瓶盖210拧开即可将瓶体220内的灭火液体喷洒于着火点,方便携带,使用简便,容易操作,可以在火势较小时迅速灭火,避免火势的进一步扩大;将盖帽213拧开挤压瓶体210,则可将灭火液体直接喷射于着火点,操作人员不必靠近着火点,即可灭火,安全性高;瓶体220受到强烈冲击会破碎,也可抛掷于着火点,使瓶体220破碎,瓶体220内的灭火液体迅速流出,可实现迅速灭火,安全性高。
投掷型灭火瓶200的手持部222的两端呈弧形,方便投掷型灭火瓶200取出和放入至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
盖帽213设置有夜光层,在着色剂中加入适量荧光粉,在盖帽213塑化时熔入,通过塑化成型,使盖帽213带有夜光效果。如果夜间发生火灾而导致断电,盖帽213具有有夜光功,使用者则更容易被找到本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灭火装置,从而及时灭火。
基座211与喷嘴212为阶梯状设置,喷嘴212为锥形喷嘴,喷嘴212的大头与基座211的上端连接,喷嘴212的大头的直径小于基座211上端的直径,喷嘴212内部的通孔为锥形通孔,通孔的锥形形状与喷嘴212的锥形形状相匹配,基座211的上端与通孔相连通,通孔从基座211上端延伸至喷嘴212上端。
盖帽213的内顶面上设置有圆柱状凸起,圆柱状凸起能够伸入至喷嘴213内部将喷嘴213封闭;基座211上端的内部设置有与基座211上端内部的端面形状相匹配的橡胶垫;灭火装置不使用时,可防止灭火液体从喷嘴212上端流出,或从瓶盖210与瓶体220接触的位置处流出,增强便携式灭火装置的密封性。
盖帽213外侧壁上设置有长条形凸起。需要拧开盖帽213喷射液体时,可增强盖帽213与使用者手掌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操作。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包体,所述包体用于放置投掷型灭火瓶,所述包体一侧边开口,所述开口自所述包体侧边的第一位置延伸至第二位置,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包体一端的底部,所述第二位置与所述包体另一端的端面的距离不小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长度的一半且不大于投掷型灭火瓶手持部的长度,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拉链用以封闭所述包体,所述包体上设置有连接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弧形开口,所述拉链沿长度方向适应所述开口形状呈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的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包体的不同部位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连接带的自由端通过插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体包括由外至内依次设置的潜水料层和保温反射层。
5.一种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投掷型灭火瓶和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投掷型灭火瓶包括瓶盖和用于装填灭火液体的瓶体,所述瓶体包括瓶颈部和手持部,所述瓶颈部的宽度小于所述手持部的宽度,所述瓶颈部与所述手持部一体成型,所述瓶颈部的上端与所述瓶盖为螺纹连接,所述手持部中间部分的厚度大于所述手持部两端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瓶盖包括基座、喷嘴和盖帽,所述基座内壁上设有与所述瓶颈部的上端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喷嘴的内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瓶体内部连通,所述盖帽安装在所述喷嘴外部;
所述盖帽与所述喷嘴为螺纹连接,所述喷嘴下部的外壁上和所述盖帽下部的内壁上设有相匹配的螺纹;所述喷嘴与所述基座为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与所述喷嘴为阶梯状设置,所述喷嘴为锥形喷嘴,所述喷嘴的大头与所述基座的上端连接,所述喷嘴的大头的直径小于所述基座上端的直径,所述喷嘴内部的通孔为锥形通孔,所述通孔的锥形形状与所述喷嘴的锥形形状相匹配,所述基座的上端与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通孔从所述基座上端延伸至所述喷嘴上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的内顶面上设置有圆柱状凸起,所述圆柱状凸起能够伸入至所述喷嘴内部将所述喷嘴封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式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端的内部设置有与基座上端内部的端面形状相匹配的橡胶垫;所述盖帽外侧壁上设置有长条形凸起。
CN201721453928.0U 2017-11-03 2017-11-03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Active CN20752048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53928.0U CN207520489U (zh) 2017-11-03 2017-11-03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53928.0U CN207520489U (zh) 2017-11-03 2017-11-03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20489U true CN207520489U (zh) 2018-06-22

Family

ID=625722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53928.0U Active CN207520489U (zh) 2017-11-03 2017-11-03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2048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938A (zh) * 2021-12-14 2022-03-04 重庆图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投掷手持两用灭火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9938A (zh) * 2021-12-14 2022-03-04 重庆图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投掷手持两用灭火器
CN114129938B (zh) * 2021-12-14 2022-08-02 重庆图安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投掷手持两用灭火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57210B2 (en) 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
CN207520489U (zh) 投掷型灭火瓶携带包及便携式灭火装置
MY166765A (en) Bottle with dispensing device
WO2007126872A3 (en) Cannula tip eye drop dispenser
CN206152141U (zh) 灭火器
CN104903205A (zh) 具有分配器的单次使用式容器
WO2008025897A3 (fr) Dose echantillon avec applicateur
CN206298845U (zh) 一种道路警示装置
ES2837634T3 (es) Método para producir un recipiente resistente a la presión y/o hermético para contener un gas y/o un líquido
CN207285344U (zh) 一种多功能消防头盔
CN208559559U (zh) 自灭火货车
KR100862910B1 (ko) 건축물용 지중배선의 소화구조물
EP2786942B1 (en) Single dose fluid dispenser package
CN208665940U (zh) 一种夜光型化妆品包装瓶
CN212038693U (zh) 一种液体压力增压控制罩装置
CN205659297U (zh) 一种灭火装置
KR101131543B1 (ko) 감열분해기구 및 이를 이용한 스프링클러 헤드
CN105035003B (zh) 汽车救生装置
CN210103422U (zh) 安瓿瓶开瓶器
CN202712103U (zh) 熔断器
CN205825801U (zh) 可视重复灌装催泪喷射器
CN206214603U (zh) 一种安全型的车载灭火器
JP2001299955A (ja) スプリンクラーヘッド
IN2014DN07902A (zh)
CN207785706U (zh) 一种电力电气工程用的多功能移动式消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