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19999U -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19999U
CN207519999U CN201720731275.1U CN201720731275U CN207519999U CN 207519999 U CN207519999 U CN 207519999U CN 201720731275 U CN201720731275 U CN 201720731275U CN 207519999 U CN207519999 U CN 20751999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layer
cookware
pot
layer
util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3127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华庭
张明
瞿义生
金伟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upor Cook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3127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1999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1999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1999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该锅具包括:陶瓷、玻璃或石材的锅体;导磁层,导磁层设置在锅体的底部;散热结构,设置在导磁层上,散热结构用于使导磁层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中导磁层易崩落,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背景技术
陶瓷锅具作为环保养生产品,化学性质稳定,保温效果良好,无毒无害,在使用过程中会析出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然而,由于陶瓷材料不具有磁感应功能,因此难以在电磁炉上使用。为了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陶瓷锅具底部设置导磁层,电磁炉将热传导至导磁层,导磁层再将热传导至整个陶瓷锅具受热,从而使得陶瓷锅具能够直接利用电磁炉进行加热。然而,由于导磁层的导磁效率较高,且导磁层与陶瓷锅具之间为物理结合,因此当温度较高时容易导致导磁层崩落,影响锅具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中导磁层易崩落,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锅具包括:陶瓷、玻璃或石材的锅体;导磁层,导磁层设置在锅体的底部;散热结构,设置在导磁层上,散热结构用于使导磁层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进一步地,散热结构包括支撑座,支撑座设置在导磁层的远离锅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支撑座包括多个环形的凸出部,多个凸出部同心设置,相邻两个凸出部间隔设置,每一凸出部上设有贯穿的通风口。
进一步地,通风口在径向对齐或交错。
进一步地,支撑座包括多个凸出部,凸出部的长度方向沿着锅具的直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支撑座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出部,凸出部沿着导磁层的远离锅体的一侧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散热结构还包括传热部,传热部设置在锅体的侧壁上,且传热部与导磁层连接。
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附着层,附着层设置在锅体与导磁层之间,附着层用于增大锅体与导磁层之间的结合力。
进一步地,锅具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导磁层的外部。
进一步地,导磁层为热喷涂层,导磁层的厚度范围为0.05mm至0.6mm。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导磁层上设置散热结构,散热结构用于使导磁层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从而在锅具的工作过程中,导磁层所产生热量可以通过该散热间隙进行有效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中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中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实施例中的导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六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散热结构的仰视图;
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七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散热结构的仰视图;
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八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散热结构的仰视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九实施例中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散热结构的仰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锅体;20、导磁层;21、散热区;22、导磁区;30、支撑座;31、凸出部;40、传热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锅具包括陶瓷、玻璃或石材的锅体10、导磁层20和散热结构,其中,导磁层20设置在锅体10的底部,散热结构设置在导磁层20上,散热结构用于使所述导磁层20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设置散热结构,散热结构用于使导磁层20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从而在锅具的工作过程中,导磁层20所产生热量可以通过该散热间隙进行有效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将散热结构配置为包括支撑座30,支撑座30设置在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以使导磁层20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设置支撑座30,在将锅具放置在电磁炉面板上时,支撑座30能够使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空距离,为导磁层20提供一定的散热间隙,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更加有效地将导磁层20内的热量散出以及提高锅体支撑的稳定性,可将支撑座30配置为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出部31,凸出部31沿着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均匀分布。具体地,如图7和图8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凸出部31为三个,三个凸出部31均匀间隔地设置在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且靠近锅体的外周缘。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锅体底部均匀间隔设置多个凸出部31,从而能够提高锅体支撑的稳定性,同时多个凸出部31能够增大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的散热空间,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导磁层崩落。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锅具的稳定性,如图9和图10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可将支撑座30设置为包括多个凸出部31,凸出部31设置为圆弧状结构,多个凸出部31沿着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10的一侧均匀分布。其中,多个圆弧状结构的凸出部31间隔设置,且共同围成呈环形结构的支撑座30。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导磁层20的远离锅体的一侧设置呈环形结构的支撑座30,一方面能够通过该环形结构的支撑座30以支撑锅体,提高锅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使得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空距离,为导磁层20提供一定的散热间隙,以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避免大量的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
可选择地,为了进一步地提高锅具的稳定性,可将支撑座30配置为包括多个环形的凸出部31,多个凸出部31同心设置,相邻两个凸出部31间隔设置,每一凸出部31上设有贯穿的通风口。具体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其中,凸出部31呈环形结构,支撑座30包括两个凸出部31,每个凸出部31由四个呈圆弧状结构的凸块构成,且该两个凸出部31同心设置,每一个凸出部31上设有贯穿的通风口。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两个呈环形结构的凸出部31以支撑锅体,因此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锅具的稳定性。同时,两个呈环形结构的凸出部31使得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空距离,为导磁层20提供一定的散热间隙,以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避免大量的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将通风口设置为径向对齐或交错。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可将支撑座30配置为包括多个凸出部31,凸出部31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锅具的直径方向延伸。具体地,如图13和图14所示,多个凸出部31相交于同一点,多个凸出部31的相交点与锅具的底部圆心重合。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多个相互交叉的凸出部31以支撑锅体,因此能够极大地提高锅具的稳定性。同时,多个相互交叉的凸出部31使得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存在一定的隔空距离,为导磁层20提供一定的散热间隙,以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避免大量的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进一步地将导磁层所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可将导磁层20配置为包括散热区21,散热区21用于将导磁层20产生的热量散出。
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导磁层20上设置散热区21,散热区21能够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此种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在导磁层20上设置散热区21,以使导磁层20部分覆盖锅体底部,从而能够减少导磁层20的有效面积,降低发热功率。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热量从导磁层20中散出,提高锅具的使用寿命。
如图2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导磁层20为圆环状结构,在导磁层20的圆心部位处设置有散热区21,锅具在工作过程中,热量能够通过导磁层20圆心位置处的散热区21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进一步地,为了进一步地将热量迅速导出,可将导磁层配置为包括多个导磁区22,至少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具体地,如图3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每个导磁区22为圆环状结构,多个导磁区22同心设置,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在导磁层20上设置有两个散热区21,其中一个散热区21设置在导磁层20的圆心位置处,另一个散热区为环形散热区,该环形散热区设置在两个导磁区22之间,从该导磁层的外部向内部方向依次为导磁区22、环形散热区、导磁区22和散热区。应用此种配置方式,在锅具工作过程中,热量能够分别通过位于导磁层20的圆心位置处的散热区以及位于两个导磁区22之间的环形散热区散出,此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将导磁层内的热量均匀导出,如图4所示,可将导磁层20设置为圆形结构,多个导磁区22间隔设置在圆形结构的周缘,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
具体地,如图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导磁层20包括多个导磁区22,在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其中,导磁区22为扇形结构,多个呈扇形结构的导磁区22均匀间隔设置在呈圆形结构的导磁层20的周缘。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锅具在工作过程中,热量能够均匀地通过设置在相邻两个扇形导磁区22之间的散热区21散出,由于在导磁层20上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散热区21,因此能够通过多个散热区21均匀地将热量导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地导出,如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多个导磁区22间隔设置在呈圆形结构的导磁层20的周缘,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进一步地,在导磁层20的圆心部位也设置有散热区。位于导磁层圆心部位的散热区分别与多个位于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相连通。采用此种方式,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不仅可以通过多个位于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导出,同时也可以通过位于导磁层20圆心部位的散热区21导出,从而能够实现热量快速、均匀地导出。
可选择地,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导磁层20包括多个导磁区22,导磁区22为圆形结构,其中一个导磁区22设置在导磁层20的圆心位置处,其余的导磁区22均匀间隔设置在位于导磁层20的圆心位置处的导磁区22的外周缘位置,其中,散热区21的结构为不规则形状。采用此种方式,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该不规则结构形状的散热区21导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为了将导磁层所产生的热导出,也可将导磁层20设置为螺旋结构,散热区21设置在螺距之间的位置。通过散热区21的作用,以使导磁层20部分覆盖锅体底部,从而能够减少导磁层20的有效面积,降低发热功率。
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具体实施例,如图5所示,可将锅具配置为还包括传热部40,传热部40设置在锅体10的侧壁上,且传热部40与导磁层20连接。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通过在锅体10的侧壁上设置传热部40,从而在锅具使用过程中,能够通过与导磁层20连接的传热部40将导磁层20内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20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可选择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导热性好的涂料作为传热部40,如铝层、铜层等,通过热喷涂方式将该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导热性好的涂料喷设在锅具的外壁部处,并使其与设置在锅具底部的导磁层20相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导磁层20内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其中,可选择铝等材料作为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导热性好的涂料,热喷涂方式可根据实际工艺要求选择,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或超音速喷涂。在锅具的外壁面上设置传热部40,再加上导磁层20的设置和/或散热结构的设置,可使得陶瓷、玻璃或石材的锅具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避免了导磁层产生的热量集中在陶瓷锅的底部,不易散发,极易导致陶瓷锅底部热量过大而开裂的问题。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提高导磁层20与锅体10之间的结合力,可将锅具配置为还包括附着层,附着层设置在锅体10与导磁层20之间,附着层用于增大锅体10与导磁层20之间的结合力。
具体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可将附着层配置为包括釉层。由于锅体10的基材的孔隙率较大,结构疏松,锅体10的基材直接与金属的结合力较差,而釉层致密,表面光滑,因此釉层与金属结合力好,通过在导磁层20和锅体10之间增加釉层,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磁层20在使用过程中崩脱,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可选择地,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具体实施例,也可对锅体的底面进行粗化处理以增大锅体10与导磁层20之间的结合力。具体地,在对锅体10进行热喷涂导磁层20之前,通过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进行喷砂、砂纸打磨等粗化处理,以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形成一定的粗糙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导磁层20与锅体10之间的结合力,以防止导磁层20在使用过程中崩脱,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避免导磁层20与水接触影响锅具使用寿命,可将锅具配置为还包括保护层,保护层设置在导磁层20外部。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可在导磁层20的外部进行喷涂油漆、涂料等以作为保护层,保护层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磁层20与水接触,以延长锅具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增加产品的美观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考虑导磁层20的整体工作性能,可将导磁层20的厚度范围设置为0.05mm至0.6mm,导磁层20为热喷涂层。如果导磁层的厚度低于0.05mm,不仅在工艺上难以实现较好的控制,而且功率过高,可能造成局部过热,烧坏导磁层;如果导磁层的厚度超过0.6mm,一方面由于导磁层的厚度太厚,单位横截面上的电阻较小,导磁涡流产生热量较小,而无法启动电磁炉,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导磁层内应力过大,在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导磁层崩裂的风险。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中,锅体10的基材包括陶瓷、玻璃或石材。其中,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设置导磁层20,导磁层20能够使得锅具实现电磁炉通用的功能。
为了提高导磁层20的导磁效率,可将导磁层20配置为包括铝或铝合金丝材。导磁层20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形成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该种方式下的导磁层20的制作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熔点低且抗氧化。再者,此种方式所形成的导磁层20的纯金属相比例高,能够极大地提高导磁层的导磁效率。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热喷涂方式可根据实际工艺要求选择,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或超音速喷涂。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有进一步地了解,下面结合图1和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锅具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锅具包括锅体10、导磁层20、支撑座30、釉层以及保护层,其中,导磁层20包括铝或铝合金丝材,导磁层20为热喷涂层,导磁层20的厚度范围为0.05mm至0.6mm。导磁层20通过热喷涂的方式形成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该种方式下的导磁层20的制作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熔点低且抗氧化。再者,此种方式所形成的导磁层20的纯金属相比例高,韧性好、结构稳定、抗氧化且使用寿命较长,能够极大地提高导磁层的导磁效率。其中,在本实用新型中,热喷涂方式可根据实际工艺要求选择,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爆炸喷涂或超音速喷涂,此种热喷涂方式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且成本低。
釉层设置在导磁层20和锅体10之间,由于锅体10的基材的孔隙率较大,结构疏松,锅体10的基材直接与金属的结合力较差,而釉层致密,表面光滑,因此釉层与金属结合力好,通过在导磁层20和锅体10之间增加釉层,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磁层20在使用过程中崩脱,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支撑座30包括三个凸出部31,三个凸出部31均匀间隔地设置在导磁层20上,且靠近锅体10的外周缘。该三个凸出部31能够增大导磁层20与电磁炉面板之间的散热间隙,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导磁层20所产生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20的崩落。
保护层设置在导磁层20外部,通过在导磁层20的外部进行喷涂油漆、涂料等以作为保护层,保护层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磁层20与水接触,以延长锅具使用寿命,同时也能够增加产品的美观度。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有进一步地了解,下面结合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锅具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的锅具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锅具结构区别仅在于导磁层结构的不同,该导磁层20包括多个导磁区22,在相邻两个导磁区22之间设置有散热区21,其中,导磁区22为扇形结构,多个呈扇形结构的导磁区22均匀间隔设置在呈圆形结构的导磁层20的周缘。应用此种配置方式,锅具在工作过程中,热量能够均匀地通过设置在相邻两个扇形导磁区22之间的散热区21散出,由于在导磁层20上均匀间隔设置多个散热区,因此能够均匀地将热量导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磁炉的锅具有进一步地了解,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的锅具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该锅具结构与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的锅具结构区别仅在于散热结构和锅体外侧底部结构的不同。在该实施例中,散热结构包括传热部40,传热部40设置在锅体10的侧壁上,且传热部40与导磁层20连接。具体地,可选择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导热性好的涂料作为传热部40,通过热喷涂方式将该导热性较好的金属或者导热性好的涂料喷设在锅具的外壁部处,并使其与设置在锅具底部的导磁层20相连接,从而能够有效地将导磁层20内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本实用新型的导磁层20可以采用热喷涂的方式形成在锅具底部,也可以是上述各种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导磁膜层或导磁金属片压制在锅具底部。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在对锅体10进行热喷涂导磁层20之前,通过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进行喷砂、砂纸打磨等粗化处理,以在锅体10的外侧底部形成一定的粗糙结构,从而能够提高导磁层20与锅体10之间的结合力,以防止导磁层20在使用过程中崩脱,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锅具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通过在在导磁层上设置散热区,以使导磁层部分覆盖锅体底部,从而能够减少导磁层的有效面积,降低发热功率。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通过在导磁层上设置散热结构,散热结构用于使导磁层20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散热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导磁层所产生的热量散出,以避免大量热量积蓄在导磁层内,无法迅速传导而导致的导磁层崩落。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通过设置附着层或者对锅体的底面进行粗化处理,能够极大地增大导磁层与锅具之间的结合力,有效地防止导磁层在使用过程中崩脱,以延长锅具的使用寿命。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导磁层的厚度限制在0.05mm至0.6mm,从而能够避免导磁层的厚度低于0.05mm所导致的局部过热,烧坏导磁层的问题,以及避免导磁层的厚度超过0.6mm所导致的单位横截面上的电阻较小,导磁涡流产生热量较小,而无法启动电磁炉或者导磁层内应力过大,在使用过程中会带来导磁层崩裂的问题。
第五,本实用新型的锅具通过在导磁层外部设置保护层,能够有效地避免导磁层与水接触而影响锅具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电磁炉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包括:
陶瓷、玻璃或石材的锅体(10);
导磁层(20),所述导磁层(20)设置在所述锅体(10)的底部;
散热结构,设置在所述导磁层(20)上,所述散热结构用于使所述导磁层(20)与电磁炉之间形成散热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包括支撑座(30),所述支撑座(30)设置在所述导磁层(20)的远离所述锅体(10)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0)包括多个环形的凸出部(31),多个凸出部(31)同心设置,相邻两个所述凸出部(31)间隔设置,每一所述凸出部(31)上设有贯穿的通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口在径向对齐或交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0)包括多个凸出部(31),所述凸出部(31)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锅具的直径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3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出部(31),所述凸出部(31)沿着所述导磁层(20)的远离所述锅体(10)的一侧均匀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结构还包括传热部(40),所述传热部(40)设置在所述锅体(10)的侧壁上,且所述传热部(40)与所述导磁层(2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
附着层,所述附着层设置在所述锅体(10)与所述导磁层(20)之间,所述附着层用于增大所述锅体(10)与所述导磁层(20)之间的结合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具还包括:
保护层,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导磁层(20)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层(20)为热喷涂层,所述导磁层(20)的厚度范围为0.05mm至0.6mm。
CN201720731275.1U 2017-06-21 2017-06-21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Active CN20751999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31275.1U CN207519999U (zh) 2017-06-21 2017-06-21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31275.1U CN207519999U (zh) 2017-06-21 2017-06-21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19999U true CN207519999U (zh) 2018-06-22

Family

ID=625748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31275.1U Active CN207519999U (zh) 2017-06-21 2017-06-21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1999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9897A1 (de) * 2019-04-15 2020-10-15 Miele & Cie. Kg Gargeschirr zur Verwendung mit einem Induktionskochfeld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9109897A1 (de) * 2019-04-15 2020-10-15 Miele & Cie. Kg Gargeschirr zur Verwendung mit einem Induktionskochfel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54691B (zh) 一种发热体
CN103099535A (zh) 复合锅
CN108236351A (zh) 用于电动厨房多用机的烹饪器皿、电动厨房多用机、及加热部件制造方法
CN207519999U (zh)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CN203122062U (zh) 复合锅
CN208002604U (zh) 用于电磁炉的锅具
CN208598173U (zh) 一种加热容器
KR20170000696U (ko) 일종의 자동항온 조리도구 및 전자기 가열장치의 조합구조
CN205560884U (zh) 一种电磁发热盘支架及新型电加热炉具
CN205897248U (zh) 一种连体电陶炉盘
CN102885583A (zh) 一种电加热底盘和电热水壶
US5718946A (en) Induction heating substrate for ceramic or vitreous ceramic receptacles
CN111809817B (zh) 一种传热一体板及其制备方法
CN202445835U (zh) 一种加热底盘和电热水壶
CN209018380U (zh) 烹饪器具及电磁炉组件
CN206959016U (zh) 一种微晶玻璃炉
CN207235138U (zh) 一种多孔陶瓷块喷膜发热器
CN207968982U (zh) 陶瓷发热体
CN207638912U (zh) 自发热金属复合锅体
CN208301468U (zh) 锅具及烹饪器具
CN204786629U (zh) 一种球面电陶炉发热盘
CN204786617U (zh) 高导热强散热的密封电磁锅炉
CN215127171U (zh) 一种可以用于家用电磁炉的具有铝熔射层的容器
CN113073286A (zh) 复合材料、电器和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CN212581995U (zh) 复合涂层、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