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05317U - 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05317U
CN207505317U CN201721419204.4U CN201721419204U CN207505317U CN 207505317 U CN207505317 U CN 207505317U CN 201721419204 U CN201721419204 U CN 201721419204U CN 207505317 U CN207505317 U CN 2075053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heat
relief area
layer
control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1920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晓
许永锋
梁伯启
王茹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1920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053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053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053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控元件;散热基板,散热基板的部分表面与电控元件接触以发生热交换,散热基板包括:与电控元件不发生接触的非接触区,以及防露层,覆盖非接触区,以隔绝非接触区表面的空气。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减少了散热基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低温散热基板与高温高湿的空气接触而产生冷凝水的可能,进一步减少了电控元件受到冷凝水侵扰的可能,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可靠性,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

Description

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在制冷技术领域,变频技术得到大量运用。随着变频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提高,变频模块的发热量也迅速上升,变频模块通过风冷冷却已经无法满足模块散热的需求,大大限制了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特别是在高温制冷工况下,模块散热不足导致的限频问题尤为突出。
针对以上问题,行业内提出了使用冷媒循环来冷却变频模块的问题,此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变频模块散热的问题。但是,在区域极端情况下,比如室外湿度很大的情况下,或者区域室内机电子膨胀阀异常出现冷媒泄露的情况下,冷媒冷却模块散热器会出现凝露的情况,当凝露严重时,会严重影响外机电控可靠性,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减少冷媒散热基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凝露的可能,提高设备电控的可靠性,减少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控元件;散热基板,散热基板的部分表面与电控元件接触以发生热交换,散热基板包括:与电控元件不发生接触的非接触区,以及防露层,覆盖非接触区,以隔绝非接触区表面的空气。
通过散热基板的部分表面与电控元件接触发生热交换,降低了电控元件的温度,实现了电控元件的散热;通过在非接触区表面设置防露层,隔绝了较低温度的非接触区和周围热空气的接触,减少了凝露的可能,从而减少了电控元件受到凝露水侵扰的可能,提高了电控元件运行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防露层为单层,为简化结构和产生工艺。
在散热基板与电控元件构成的冷热交替的空间内,防露层有可能快速失效,为了便于替换新的防露层,优选地,防露层包括:固定层,防露层通过固定层与非接触区固定连接;替换层,覆盖固定层,并与固定层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防露层还包括:吸附层,覆盖替换层,并与替换层或固定层可拆卸连接,以便通过吸附层吸附空气中的水分,降低空气湿度,削弱凝露形成的必要条件。
为提高散热基板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散热基板还包括:接触区,与电控元件接触以产生热交换的区域;制冷设备还包括:冷媒循环管路,与接触区固定连接。
优选地,散热基板还包括:隔离带,设于接触区与非接触区之间,以减小非接触区温度下降的可能。
优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风机,设于电控元件的一侧。
优选地,为削弱凝露形成的必要环境条件,制冷设备还包括:微控制器,湿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连接;加热器,与非接触区固定连接,与微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温度传感器,与微控制电连接。
优选地,为及时检测到冷媒的运行状况,提高制冷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制冷设备还包括:压力传感器,设于冷媒循环管路内;报警器,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散热基板从构造上进行了改进,隔绝了散热基板非接触区与空气的接触,在制冷设备中增加了监控环境情况的设备和装置,根据环境情况及时预警或调整散热基板的工况及环境情况,从而减少了凝露发生的可能,减少了变频模块受到凝露侵扰的可能,提高了变频模块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制冷设备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制冷设备的散热基板与电控元件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制冷设备的散热基板俯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制冷设备的散热基板与电控元件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制冷设备的散热基板与电控元件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散热基板,100非接触区,102防露层,1020固定层,1022替换层,1024吸附层,104接触区,12变频模块,14冷媒循环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1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两个变频模块12和散热基板10,两个变频模块12相互保持一定间距的放置在散热基板10表面并固定;散热基板10表面上放置变频模块12并与其接触发生热交换的区域为接触区104,与变频模块12无接触的区域为非接触区100,在非接触区100上覆盖有一层防露层102。另外,本实施例的散热基板10主要采用冷媒循环管路14散热,即在散热基板10下方固定有冷媒散热管路以为散热基板10提供低温,进而降低电控元件的温度。
为减少散热基板10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本实施例仅在散热基板10的接触区104下方设置冷媒循环管路14,非接触区100没有冷媒循环管路14通过,另外,非接触区100与接触区104之间设置有隔离带,或者非接触区100与接触区104采用导热系数不同的材料,具体而言,隔离带可以采用塑料等导热性较小的材料,或者接触区104采用金属材料,而非接触区100采用塑料、陶瓷等导热性较小的材料。
其中,防露层102为单层的保温材料,例如PE、XPE、发泡橡胶、绒布等,优选为绒布或者与绒布类似的材料,粘接在非接触区100表面;也可以在散热基板10生产时,对非接触区100采用植绒工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提高安全性能,本实施例中的隔离带、防露层102的材料中可以加入适量的阻燃剂。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接触区104固定连接的冷媒循环管路14,为散热基板10提供了较低的温度,从而使固定在接触区104表面的变频模块12与散热基板10发生热交换,降低了变频模块12的温度,实现了变频模块12的散热;两个变频模块12保持一定间距,减少了变频模块12之间的热量叠加,增加了散热空间,从而提高了散热效果。
变频模块12散热时,会加热周围的空气,而散热基板10受冷媒循环管路14的影响,具有较低的温度,空气中湿度较大时,低温的散热基板10与周围高温高湿的空气接触容易发生凝露现象。仅在接触区104固定有冷媒循环管路14,而非接触区100不固定冷媒循环管路14,可以节省冷媒资源,提高了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以减少凝露的可能;通过低导热系数隔离带的设置,或者对非接触区100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减少冷媒循环管路14通过接触区104与非接触区100进行交换的热量,提高了非接触区100的温度,并接近周围的空气温度,从而也可以减少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
本实施例还通过在非接触区100表面设置防露层102,隔绝了较低温度的非接触区100和周围热空气的接触,减少了凝露的可能;采用绒布作为防露层102,一方面绒布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并且体积小,可以节省空间,还对空气中的水分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减小空气的湿度,从而减少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
其中,防露层102选用单层保温材料,可以简化结构,简化生产工艺,节省空间,降低成本。
考虑到变频模块12在温度过高时可能达到防露层102或隔离带材料的燃点,因此在隔离带和防露层102材料中加入适量的阻燃剂,可以减少隔离带或防露层102被过热的变频模块12点燃的可能,从而减小发生火灾的可能,提高了制冷设备及环境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施例,在提高散热基板10的散热能力同时,采用隔离非接触区100、在非接触区100上覆盖防露层102,选用适当的防露材料等技术手段,缩小了非接触区100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距,并隔绝非接触区100与空气,从而减少了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进而减少了变频模块12受到凝露侵扰的可能,提高了变频模块12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制冷设备的安全性。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采用防露层102覆盖非接触区100,在散热基板10上冷热交替的环境中,防露层102的材料较容易老化,从而失效导致非接触区100发生凝露的可能性提高。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将防露层102分为两层,包括固定层1020与替换层1022,其中,固定层1020与非接触区100粘接或焊接固定,一般选用不易老化的材料;替换层1022可以选用绒布等保温材料,固定层1020与替换层1022之间可以采用魔术贴、点粘、扣接等方式固定。
通过采用固定层1020和替换层1022作为防露层102,并定期更换替换层1022,使防露层102始终保持较好的保温隔绝性能,从而始终保持了非接触区100较高的温度以及与空气的隔绝,从而减少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减少了变频模块12受到凝露侵扰的可能,提高了变频模块12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制冷设备的安全性。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3个实施例,在实施例2的替换层1022上还设置了吸附层1024,与替换层1022或固定层1020扣接、点粘,如果吸附层1024为密度较大的材料,也可以直接放置在替换层1022上。
其中,吸附层1024可以采用吸湿性较强的材料如火山石、海绵、活性炭等。
通过设置吸附层1024,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从而降低空气的湿度,即便低温的非接触区100与高温干燥的热空气接触,也会由于空气中的水分不足而不能产生凝露,从而减少了凝露发生的可能性。
实施例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4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包括散热基板10和一个变频模块12;散热基板10包括与变频模块12相接触以发生热交换的接触区104,以及与变频模块12不接触,不发生热交换的非接触区100;制冷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变频模块12一侧的风机,变频模块12的另一侧为非接触区100。
变频模块12运行时,风机同时运行,风机所产生的风先吹向变频模块12并在穿过变频模块12后,吹向非接触区100。
通过风机的运行,并向变频模块12送风,带走了变频模块12产生的热量,提高了变频模块12的散热能力,降低了变频模块12的温度,提高变频模块12运行的稳定性。
风机的运行,还可以将变频模块12的热量带出后向非接触区100运动,起到了加热非接触区100的作用,缩小了非接触区100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距,从而减小了凝露的可能;还起到了增加非接触区100表面空气的流通,减小了非接触区100凝露的可能,从而减少了变频模块12受到凝露侵扰的可能,提高了变频模块12运行的可靠性以及制冷设备的安全性。
实施例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5个实施例的制冷设备,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包括微控制、湿度传感器和加热器,其中,湿度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电连接,加热器与非接触区100固定连接,与微控制器电连接。
湿度传感器检测散热基板10周围的空气湿度,并将实时的湿度反馈给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将收到的实时湿度数值与预设的湿度数值进行比较,当实时湿度数值大于预设湿度数值时,微控制器控制固定在非接触区100的加热器对非接触区100进行加热,以提高非接触区100的温度,缩小非接触区100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距,从而减少凝露发生的可能性。
凝露的产生需要足够的水分,即空气中的湿度要达到较大的浓度,即空气的湿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有可能在与较冷的物质相遇时,超过临界值的水分析出而产生凝露。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湿度的临界阈值,并对非接触区100周围空气的湿度进行实时检测,当实时湿度数值达到临界阈值时,已有极大产生凝露的可能,此时由微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非接触区100进行加热,提高了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使非接触区100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距缩小,从而降低了因湿度值较大而可能产生凝露的风险,减少了变频模块12受到凝露侵扰的可能,提高了变频模块12运行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对非接触区100进行加热之外,也可以结合减少冷媒输出的方式来提高接触区104、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从而减少凝露的可能性。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在制冷设备中增加了与微控制器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散热基板10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以及周围的空气温度,
运行时,温度传感器定时检测散热基板10的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数值发送给微控制器,微控制计算出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差值,并与预设的温度差值进行比较,当实时检测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微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加热非接触区100,或者降低冷媒循环管路14的输出功率。
通过温度传感器的设置,可以实时检测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温度,当两者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凝露产生的风险增大。通过计算非接触区100的温度与周围空气温度的实时温度差值,并与预设温度差值进行比较,在实时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度差值时,微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对非接触区100进行加热,以提高非接触区100的温度,缩小实时温度差值,从而减少凝露发生的可能。同样,通过降低冷媒循环管路14的输出功率,也可以达到提高非接触区100温度,缩小实时温度差值而减少凝露发生的目的。
实施例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在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设备增加了压力传感器和与压力传感器电连接的报警器,其中,压力传感器设于冷媒循环管路14内。
冷媒循环管路14运行时,压力传感器持续检测管路内的冷媒压力,当压力降低到预设的数值时,压力传感器向报警器发出电信号,报警器则根据收到的电信号向外发出预警信息。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例如出现冷媒泄漏,冷媒循环管路14内冷媒压力会随着冷媒的泄漏而大幅下降,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的大幅下降而向报警器发出电信号,报警器根据此信号向外发出预警信息,从而能够及时发现冷媒泄漏的情况,减少凝露的产生,提高变频模块12运行的可靠性,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保持散热基板的散热能力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散热基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少了低温散热基板与高温高湿的空气接触而产生冷凝水的可能,进一步减少了电控元件受到冷凝水侵扰的可能,提高了电控元件的可靠性,减少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控元件;
散热基板,所述散热基板的部分表面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以发生热交换,所述散热基板包括:
与所述电控元件不发生接触的非接触区,以及
防露层,覆盖所述非接触区,以隔绝所述非接触区表面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露层为单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露层包括:
固定层,所述防露层通过所述固定层与所述非接触区固定连接;
替换层,覆盖所述固定层,并与所述固定层可拆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露层还包括:
吸附层,覆盖所述替换层,并与所述替换层或固定层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还包括:
接触区,与所述电控元件接触以产生热交换的区域;
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冷媒循环管路,与所述接触区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基板还包括:
隔离带,设于所述接触区与所述非接触区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至少一个风机,设于所述电控元件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微控制器,
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加热器,与所述非接触区固定连接,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微控制器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
压力传感器,设于所述冷媒循环管路内;
报警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CN201721419204.4U 2017-10-31 2017-10-31 制冷设备 Active CN2075053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19204.4U CN207505317U (zh) 2017-10-31 2017-10-31 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19204.4U CN207505317U (zh) 2017-10-31 2017-10-31 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05317U true CN207505317U (zh) 2018-06-15

Family

ID=62502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19204.4U Active CN207505317U (zh) 2017-10-31 2017-10-31 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053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0936B (zh) 智能防凝露环境调控装置
CN103604167B (zh) 空调器的室外机的散热控制方法
US20120047919A1 (en) Anti-sweat heater demand supply module using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control
WO2000070281A1 (fr) Refrigerateur et element chauffant degivreur
CN205768748U (zh) 一种节能温控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充电桩
CN106839163A (zh) 用于空调器的室外机电控的散热保护装置、方法及空调器
CN106211703A (zh) 功率器件的散热装置及功率器件的散热控制方法
CN209027137U (zh) 一种电子芯片的恒温结构
CN113300023B (zh) 一种储能系统及其防冷凝控制方法
JP4367569B1 (ja) 冷蔵庫
CN109959084A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7247632U (zh) 蒸发器组件及具有该蒸发器组件的冰箱
KR100529892B1 (ko) 냉장고
CN207505317U (zh) 制冷设备
CN109959081A (zh)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CN207007637U (zh) 一种三厢冷热冲击试验箱
CN108361887A (zh) 一种医疗设备用微通道热管tec半导体空调及其性能测试方法
CN110300681A (zh) 制冷或制热设备、以及车辆
CN208059165U (zh) 一种医疗设备用微通道热管tec半导体空调
JP7313867B2 (ja) 冷却構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装ユニット並びに室外機
CN108931087A (zh) 一种制冷器具
CN109959082A (zh) 空气调节装置及电控盒组件
JPH05172373A (ja) 空気調和機用プリント配線基板
CN219286051U (zh) 一种ssd固态硬盘稳定性测试装置
CN215529665U (zh) 一种散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