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91450U - 一种液冷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冷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91450U CN207491450U CN201721652814.9U CN201721652814U CN207491450U CN 207491450 U CN207491450 U CN 207491450U CN 201721652814 U CN201721652814 U CN 201721652814U CN 207491450 U CN207491450 U CN 20749145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eam road
- liquid stream
- out liquid
- goes out
- cool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进液流道、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第二连接孔、出液流道及出液口;所述液冷板中部并联设置有多个热量交换板,所述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及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热量交换板,且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多个冷却流道,每个冷却流道连通进液流道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连通出液流道一端则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可在加工时改变孔径大小,使得液冷板在加工时只需改变孔径的大小,其他的结构及工艺都不需改变,就可以适用于各种发热量的电池,使得液冷板加工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液冷板。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不仅电子设备中芯片或模块的发热量越来越大,电子设备的散热装置主要包括风冷散热装置和液冷散热装置,由于液体的高热容和高传导率,液冷散热装置具有比风冷散热装置更强的散热能力,因此液冷板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液冷板冷却系统的特点是:(1)由于采用间接冷却的方式,可使电子元器件不与冷却剂直接接触,减少各种污染,提高工作的可靠性;(2)与直接冷却相比较,冷却剂的耗损少,同时也便于采用较有效的冷却剂,提高冷却效率;(3)冷板装置的组件简单,结构紧凑,便于维修。综合上述这一系列优点,使得液冷板在散热器件上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现有的液冷板在针对发热量不同的电池时,常采用的方案是加工出外形尺寸不同的液冷板,加工起来非常不方便。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需加工外形尺寸不同的液冷板,造成加工不方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液冷板,其中,所述液冷板设置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进液流道、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第二连接孔、出液流道及出液口;
所述液冷板中部并联设置有多个热量交换板,所述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及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热量交换板,且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多个冷却流道,每个冷却流道连通进液流道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连通出液流道一端则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平行设置,且均与冷却流道垂直设置,所述出液流道串联设置有多个。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及第二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背离热量交换板,而第二出液流道靠近热量交换板;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的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的第二端连通。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则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四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三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四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N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N-1出液流道的第二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二端连通或所述第N-1出液流道的第一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一端连通。
所述的液冷板,其中,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进液流道第一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进液流道、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第二连接孔、出液流道及出液口;所述液冷板中部并联设置有多个热量交换板,所述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及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热量交换板,且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多个冷却流道,每个冷却流道连通进液流道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连通出液流道一端则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冷板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可在加工时改变孔径大小,使得液冷板在加工时只需改变孔径的大小,其他的结构及工艺都不需改变,就可以适用于各种发热量的电池,使得液冷板加工起来更加方便快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加工外形尺寸不同的液冷板,造成加工不方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冷板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较佳实施例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板,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冷板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板较佳实施例的右视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设置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10、进液流道30、第一连接孔20、冷却流道40、第二连接孔50、出液流道60及出液口70。
所述液冷板中部并联设置有多个热量交换板,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空间有限的汽车电池冷却系统设计的液冷板,因此,每个热量交换板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隔,可针对多块电池进行冷却。所述第一连接孔20、冷却流道40及第二连接孔50开设于所述热量交换板,且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多个冷却流道40,每个冷却流道40之间也设置有较小的间隔,每个冷却流道40连通进液流道30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0,连通出液流道60一端则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50,即,第一连接孔20与第二连接孔50分别设置在冷却流道40的两端,第一连接孔20用于连通进液流道30与冷却流道40,第二连接孔50用于连通冷却流道40与出液流道60。如图1所示,液冷板并列设置有4个热量交换板,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7个冷却流道40,进液流道30、出液流道60、热量交换板以及冷却流道40之间采用氩弧焊、摩擦焊或钎焊等工艺组合成为一个整体。
冷却流道40两端的第一连接孔20与第二连接孔50的孔径大小根据流量大小的需要而设计。由于本实用新型针对的是电池冷却系统,电池的大小不同或者电池所处位置不同时,其发热量也不同,有的发热量大,有的发热量小,对于发热量大的电池,就可以将连接孔的孔径加工的较大,对于发热量较小的电池,就可以将连接孔的孔径加工的较小,这样,在加工时只需改变孔径的大小,其他的结构及工艺都不需改变,就可以适用于各种发热量的电池,使得液冷板加工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连接孔的形状,所述第一连接孔20及第二连接孔50可以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等形状,当然的,以最方便加工的形状为宜。
所述进液流道30与出液流道60平行设置,且均与冷却流道40垂直设置,所述出液流道60串联设置有多个。
由于冷却液刚进入进液流道30时温度最低,因此,换热效率最高,本实用新型首先采用多个并联的冷却流道40进行散热,并联的冷却流道40流程很短,数量较多,同时进行散热,换热效率高。冷却液经过冷却流道40后温度必然升高,换热效率降低,因此,冷却液经过并联的冷却流道40后,进入串联的出液流道60,串联的出液流道60流程长,因此,在冷却液温度较高、换热效率很低的情况下,延长了冷却时间,使得液冷板表面的热量差异很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61及第二出液流道62,所述第一出液流道61背离热量交换板,而第二出液流道62靠近热量交换板;所述出液口70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61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61的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62的第二端连通。两个出液流道采用镶拼焊接的方式并排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出液流道61与第二出液流道62紧密贴合,只在第一出液流道61的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62的第二端留出连接口。这样,节约了液冷板内部空间,增强了冷热交换的效果。当冷却液进入进液流道30后,通过第一连接孔20进入冷却流道40,再由冷却流道40经过第二连接孔50进入第二出液流道62,并经过第二出液流道62第二端及第一出液流道61第二端的连接口,进入第一出液流道61,最后进入第一出液流道61第一端的出液口7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由出液口70一侧向进液口10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70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则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三个出液流道采用镶拼焊接的方式并排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出液流道与第二出液流道紧密贴合,第二出液流道与第三出液流道紧密贴合,在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留出连接口1,以及在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留出连接口2。这样,节约了液冷板内部空间,增强了冷热交换的效果。当冷却液进入进液流道30后,通过第一连接孔20进入冷却流道40,再由冷却流道40经过第二连接孔50进入第三出液流道,并通过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及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的连接口2进入第二出液流道,再通过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及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的连接口1进入第一出液流道,最后进入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的出液口7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四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由出液口70一侧向进液口10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70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三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四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
四个出液流道采用镶拼焊接的方式并排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出液流道与第二出液流道紧密贴合,第二出液流道与第三出液流道紧密贴合,第三出液流道与第四出液流道紧密贴合,在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留出连接口1,在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留出连接口2,以及在第三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四出液流道第二端留出连接口3。这样,节约了液冷板内部空间,增强了冷热交换的效果。当冷却液进入进液流道30后,通过第一连接孔20进入冷却流道40,再由冷却流道40经过第二连接孔50进入第四出液流道,并通过第四出液流道第二端及第三出液流道第二端的连接口3进入第三出液流道,再通过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及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的连接口2进入第二出液流道,通过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及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的连接口3进入第一出液流道,最后进入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的出液口7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N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由出液口70一侧向进液口10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70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N-1出液流道的第二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二端连通或所述第N-1出液流道的第一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一端连通。
同样的,进液流道30也可并联设置有多个,但是由于进液流道30内的冷却液温度低,因此,优选的,进液流道30设置为一个。
本实用新型液冷板设置有至少一个进液口10,至少一个出液口70,也就是说,可根据需要设置多个进液口10及出液口70。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口10设置于所述进液流道30第一端,即,进液口10与出液口70设置在进液流道30与出液流道60的同一端。当然的,也可以设置在进液流道30与出液流道60的两端,也就是分别设置在液冷板的对角处,也可以不对称设置,只要能够形成循环回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设置有依次连通的进液口、进液流道、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第二连接孔、出液流道及出液口;
所述液冷板中部并联设置有多个热量交换板,所述第一连接孔、冷却流道及第二连接孔开设于所述热量交换板,且每个热量交换板上并联设置有多个冷却流道,每个冷却流道连通进液流道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连通出液流道一端则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流道与出液流道平行设置,且均与冷却流道垂直设置,所述出液流道串联设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两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及第二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背离热量交换板,而第二出液流道靠近热量交换板;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的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的第二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及第三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则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四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及第四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三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四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流道设置有N个,分别为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出液流道、第三出液流道、……、第N-1出液流道、第N出液流道由出液口一侧向进液口一侧依次排布;所述出液口设置于第一出液流道第一端,所述第一出液流道第二端则与第二出液流道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流道第一端与第三出液流道第一端连通,……,第N-1出液流道的第二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二端连通或所述第N-1出液流道的第一端与第N出液流道的第一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进液流道第一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52814.9U CN207491450U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液冷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652814.9U CN207491450U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液冷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91450U true CN207491450U (zh) | 2018-06-12 |
Family
ID=624576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652814.9U Active CN207491450U (zh) | 2017-12-01 | 2017-12-01 | 一种液冷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9145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20380A (zh) * | 2017-12-01 | 2018-03-20 | 广东文轩热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板及其冷热交换方法 |
CN113422131A (zh) * | 2021-06-21 | 2021-09-21 |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
-
2017
- 2017-12-01 CN CN201721652814.9U patent/CN20749145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20380A (zh) * | 2017-12-01 | 2018-03-20 | 广东文轩热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冷板及其冷热交换方法 |
CN113422131A (zh) * | 2021-06-21 | 2021-09-21 |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
CN113422131B (zh) * | 2021-06-21 | 2022-12-09 | 东软睿驰汽车技术(沈阳)有限公司 | 液冷板及具有液冷板的电池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30342987A1 (en) |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Dissipating Heat of Memory with Liquid Cooling | |
CN106252309B (zh) | 一种用于高热流密度芯片的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 |
CN105940491A (zh) | 半导体装置 | |
CN108153401A (zh) | 一种计算机服务器散热装置 | |
CN207491450U (zh) | 一种液冷板 | |
CN207802629U (zh) | 一种高密度散热模块 | |
CN104159437B (zh) | 复合散热装置 | |
CN107977064B (zh) | 一种服务器的水冷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 |
TW202334598A (zh) | 液冷散熱裝置及具有該液冷散熱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 |
CN212629071U (zh) | 冷板 | |
CN212873401U (zh) | 一种服务器整体并流冷板液冷系统 | |
CN206075226U (zh) | 一种总线式热管型水冷散热系统 | |
CN209710593U (zh) | 一种混合动力机车功率模块与液冷板的集成结构 | |
CN209250984U (zh) | 散热装置及电器件 | |
CN205644413U (zh) | 散热器 | |
CN208421744U (zh) | 一种液冷虚拟数字货币挖矿机及挖矿机组 | |
CN107820380A (zh) | 一种液冷板及其冷热交换方法 | |
CN207781584U (zh) | 一种大功率igbt液冷散热装置 | |
CN217279502U (zh) | 一种智能降温电脑主板 | |
CN207516905U (zh) | 一种总线式热管型水冷散热装置 | |
CN202473901U (zh) | 板带式集成电路水冷散热组件 | |
CN213124433U (zh) | 一种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 |
CN204014396U (zh) | 复合散热装置 | |
CN214206200U (zh) | 一种新型散热装置 | |
CN208188773U (zh) | 一种电脑机箱水冷散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