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84433U -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84433U
CN207484433U CN201721568579.7U CN201721568579U CN207484433U CN 207484433 U CN207484433 U CN 207484433U CN 201721568579 U CN201721568579 U CN 201721568579U CN 207484433 U CN207484433 U CN 207484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m
water
channel structure
fishway exit
fish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685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公平
唐忠敏
佘鸿翔
陈相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Chengd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685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84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84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84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附属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包括在上游侧坝体上设置多个鱼道出口的混凝土高坝,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还包括洄游过渡通道和多组过水涵洞;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后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连接,各组所述过水涵洞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的相应部位连通,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

Description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复合鱼道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附属建筑物设计建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鱼道是供鱼类洄游的通道。用通俗的语言形容,某些鱼类有从河流下游迁移至河流上游产卵的习性,当河流由于人为原因比如修建了挡水坝截断了河流后,鱼类向上游洄游的通道就会遭到破坏。为了保护鱼类的习性,需要穿越大坝修建人工水槽作为鱼类洄游的通道,即称为鱼道。水流从上游进入鱼道,从下游流出鱼道,但鱼类从下游进入鱼道,从上游游出鱼道,由此称鱼道上游取水口为鱼道出口,鱼道下游出水口为鱼道进口。
为了实现鱼道过鱼的目的,鱼道通常需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水深要求,鱼道内需要保持1.0~1.5m水深;二、坡度要求,为了使鱼类能够沿水流向上游洄游,鱼道内水流流速要小于鱼类洄游的速度,这就要求鱼道需要保持一个较缓且稳定的坡度;三、当上游水位变化时,鱼道出口需要有能够适应水位变化的措施,确保各种水位下,鱼道内长期保持1.0~1.5m水深。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目前工程中常采用以下两种鱼道出口布置方案:
1已有方案一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布置于挡水坝上游,并在水位变幅区内沿高程同时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出口均采用1道平板闸门进行控制。该结构的特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挡水坝上游;2、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鱼道沿高程布置了多个出口,各鱼道出口在高程上相互衔接;3、各鱼道出口均布置了1道平板钢闸门控制下泄水流。该结构的主要优点在于:在上游水位变幅区内,各高程段均布置有鱼道出口,当上游水位位于某一高程时,只需开启相应高程鱼道出口的闸门,而关闭其他鱼道出口的闸门,即可满足鱼道内1.0~1.5m水深的要求。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鱼道出口均布置于上游,顺河向长度较长,相应的开挖量或混凝土工程量较大,鱼道工程投资较大;2、鱼道出口数量较多,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2已有方案二
该方案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并在水位变幅区沿挡水坝轴线依次设置多个鱼道出口,对每个鱼道出口采用1道平板闸门控制。该结构的优点在于:1、将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各鱼道出口水平方向上沿挡水坝轴线依次排开,高程方向上相互衔接,相邻鱼道出口通过下游的衔接渠道相连,最低高程鱼道出口通过衔接渠道与鱼道进口相接;2、对于单个鱼道出口,上中部设置了1道平板工作闸门启闭,下游设置衔接渠道与下一级鱼道出口相接。该结构的主要缺点在于:1、为适应水位变幅的要求,上游需要沿坝轴线设置多个鱼道出口,不能适用于狭窄河谷的挡水坝;2、由于每个鱼道出口均需设置1道平板工作闸门,且需要根据上游水位的情况,及时进行各闸门开启及关闭,当上游水位变动幅度较大,变动较频繁时,鱼道出口闸门运行控制也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包括混凝土高坝和设置在该混凝土高坝上游侧坝体上的多个鱼道出口,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还包括洄游过渡通道和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数量相当的多组过水涵洞;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后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连接,各组所述过水涵洞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的相应部位连通,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通过在设置一套包括洄游过渡通道和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数量相当的多组过水涵洞的复合鱼道结构,并将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然后再将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连接,并使各组所述过水涵洞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的相应部位连通,使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构成一套完整的复合鱼道结构。本申请充分利用狭窄河谷地形上的河流在挡水坝建成后,坝体一般都较高,而护坡结构都特别陡峭,从而使水深沿河道宽度方向的变化特别急速的特点,从而可以也解决现有鱼道出口需要沿河道宽度方向向河中心逐步降低的布置的技术问题,实现将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进行间隔布置,进而可以大大降低混凝土挡水坝建设的长度,减小开工程挖量,并使整个复合鱼道结构的结构变得紧凑,达到占用空间小的目的。
进一步的是,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混凝土高坝上游侧的坝体上沿河道宽度方向分成两列间隔布置;其中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与另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之间在高程上相互错开。
上述方案的优选方式是,在高程上相互错开布置的两列所述的鱼道出口中,一列中的单个鱼道出口的底板高程与相邻的另一列中相应位置处的单个鱼道出口的顶板高程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包括围井、转向平台板和连接过渡坡板,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通过所述的转向平台板高程逐渐降低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连接过渡坡板与转向平台板通过所述的围井组合成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各组所述过水涵洞的下游侧端口的高程与相应位置处的转向平台板的高程相适应,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通过所述连接过渡坡板的纵向中心线垂直于河道的水流方向。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上还设置有回游助力凸起。
进一步的是,在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上还分别预设有切断安装孔。
进一步的是,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的各组所述过水涵洞上的切断安装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完全重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的另一种结构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1的另一种结构的B-B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混凝土高坝1、鱼道出口2、洄游过渡通道3、过水涵洞4、中心线5、围井6、转向平台板7、连接过渡坡板8、、回游助力凸起9、切断安装孔10。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包括混凝土高坝1和设置在该混凝土高坝1上游侧坝体上的多个鱼道出口2,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还包括洄游过渡通道3和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2数量相当的多组过水涵洞4;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1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1后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4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连接,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5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3的相应部位连通,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本申请通过在设置一套包括洄游过渡通道3和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2数量相当的多组过水涵洞4的复合鱼道结构,并将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1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然后再将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1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4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连接,并使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5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3的相应部位连通,使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构成一套完整的复合鱼道结构。本申请充分利用狭窄河谷地形上的河流在挡水坝建成后,坝体一般都较高,而护坡结构都特别陡峭,从而使水深沿河道宽度方向的变化特别急速的特点,从而可以也解决现有鱼道出口需要沿河道宽度方向向河中心逐步降低的布置的技术问题,实现将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上沿竖直方向进行间隔布置,进而可以大大降低混凝土挡水坝建设的长度,减小开工程挖量,并使整个复合鱼道结构的结构变得紧凑,达到占用空间小的目的。
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保证沿水深方向的每一个点都随时保持过水功能,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在所述混凝土高坝1上游侧的坝体上沿河道宽度方向分成两列间隔布置;其中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2,与另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2之间在高程上相互错开;并且在高程上相互错开布置的两列所述的鱼道出口2中,一列单个鱼道出口2的底板高程与相邻的另一列单个鱼道出口2的顶板高程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
同时,为了保证下泻水流在洄游过渡通道3的流速,同时,又方便洄游过渡通道3与过水涵洞4之间的连接,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包括围井6、转向平台板7和连接过渡坡板8,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8通过所述的转向平台板7如楼房梯步一样高程逐渐降低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连接过渡坡板8与转向平台板7通过所述的围井6组合成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的高程与相应位置处的转向平台板7的高程相适应,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通过所述连接过渡坡板8的纵向中心线垂直于河道的水流方向。此时,当采用连接过渡坡板8的坡度较大时,可以将所述的转向平台7设置为包括端口转向平台和过渡转向平台的结构,所述端口转向平台的高程与相应部位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的高程相适应,所述的过渡转向平台布置在同一竖直线的相邻两个所述的端口转向平台的中间。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鱼类的洄游,在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8上还设置有回游助力凸起9。而为了方便不需过水的过水涵洞4保持在切断状态,在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4上还分别预设有切断安装孔10;此时,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的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上的切断安装孔10的优选择布置方式为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完全重叠。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
1、鱼道分两列与挡水坝结构布置,与已有方案一比可以大大节约鱼道出口的开挖及混凝土工程量;与已有方案二比,鱼道出口占用的挡水坝沿坝轴线方向的长度较小,能够适应狭窄河谷的地形条件。
2、同一列鱼道出口共用一道闸门槽和一扇平板闸门,可以节约闸门及启闭机排架等的投资;由于闸门数量减小,闸门的运行控制也更为简单;当然,两列鱼道出口也可以共用1辆门式起重机,以节约闸门及设备等的投资;由于闸门数量减少,再加上叠梁门高度小、重量轻,闸门的运行控制也更为简单。
3、对于上述的结构而言,当上游水位位于某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通过两列鱼道的闸门将该鱼道出口底板高程以下的孔口关闭,即可使该鱼道出口处于过流状态,而以下的鱼道出口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在任何上游水位下,均能始终保持仅有1道上游水位附近的鱼道出口处于过流状态;当上游水位发生变化时,适当地提升或降低两列鱼道出口闸门,即能实现对于过流鱼道出口的切换,达到适应上游水位变幅的要求。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特征:
a.鱼道出口分两列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同一列鱼道出口的轴线重合,上、下层鱼道出口的底板高程相差2h,两列鱼道出口在高程上错开,水平相邻两个鱼道出口底板高程相差h;
b.同一列鱼道出口共用一道闸门槽,闸门槽底高程与该列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底板高程齐平,采用叠梁门挡水,单块叠梁门高度为2h,两列鱼道出口共用1辆门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通过门机轨道在两列鱼道出口间移动;
c.水平相邻的两列鱼道出口通过布置在挡水坝坝后的连接渠道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a.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可以大大节约鱼道出口基础开挖和结构混凝土工程量,有利于节约工程投资;
b.鱼道出口分两列、分层布置,鱼道出口占用的挡水坝沿坝轴线方向长度较小,能够适应狭窄河谷的地形条件;
c.同一列鱼道出口共用一道闸门槽,采用叠梁门挡水,两列鱼道出口共用1辆门式起重机,可以显著节省闸门及启闭设备的投资;
d.与已有方案一、二比,闸门数量显著减少;另外,由于叠梁门高度小、重量轻,两列鱼道出口的叠梁门型式完全相同,闸门的运行、控制、维修等也更加简单。
e.对于该鱼道出口结构而言:
a)当水库水位低于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底高程时,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所有的叠梁门吊起,即可实现叠梁门的检修,如附图2所示;
b)当水库水位位于第1级(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所有的叠梁门掉起,即可实现第1级鱼道出口的过流;
c)当水库水位位于第2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第1级鱼道出口的叠梁门下闸,即可实现第2级鱼道出口的过流;
d)当水库水位位于第3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第1、2级鱼道出口的叠梁门下闸,即可实现第3级鱼道出口的过流;
e)以此类推,当上游水位位于某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只需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以下鱼道出口的叠梁门下闸,即可实现仅有该鱼道出口处于过流状态;当上游水位发生变化时,只需适当地增加或者减少两列鱼道出口的叠梁门,即能实现对过流鱼道出口的切换,适应上游水位的变化,如附图3所示;
f)当上游水位较高,不允许鱼道出口过流时,只需通过门式起重机和缆绳将所有的鱼道出口的叠梁门下闸,即可使所有的鱼道出口均处于不过流的状态。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主要结构特征:
a.鱼道出口同样分两列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同一列鱼道出口的轴线重合,上、下层鱼道出口的底板高程相差2h,两列鱼道出口在高程上错开,水平相邻两个鱼道出口底板高程相差h;
b.同一列鱼道出口共用一扇平板闸门,闸门高度为[2n-1]×h,通过挡水坝坝顶布置的启闭机排架及缆绳启闭,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底高程-闸门槽底高程≥闸门高度=[2n-1]×h;
c.水平相邻的两列鱼道出口通过布置在挡水坝坝后的连接渠道相连接。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a.鱼道出口与挡水坝结合布置,可以大大节约鱼道出口基础开挖和结构混凝土工程量,有利于节约工程投资;
b.鱼道出口分两列、分层布置,鱼道出口占用的挡水坝沿坝轴线方向长度较小,能够适应狭窄河谷的地形条件;
c.同一列鱼道出口共用一道闸门槽和一扇平板闸门,可以节约闸门及启闭机排架等工程投资;由于闸门数量减少,运行控制也更为简单;
d.对于该鱼道出口结构而言:
a)当水库水位低于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底高程时,通过启闭机排架和缆绳将两扇闸门起吊在挡水坝坝顶高程以上,即可完成闸门的检修,如附图4所示;
b)当水库水位高于最低一级鱼道出口底高程,且鱼道出口无需下泄水流时,只需将两扇闸门下降至相应位置,即可实现闸门的全部关闭,鱼道出口无水流下泄;
c)当水库水位位于第1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在闸门全关的基础上,将左侧闸门下降h,即可实现第1级鱼道出口单孔泄流,而以下高程的鱼道出口处于关闭挡水的状态;
d)当水库水位下降至第2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通过将右侧闸门下降h,即可实现第2级鱼道出口单孔泄流,以下高程的鱼道出口处于关闭挡水的状态;
e)当水库水位位于最低1级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将两扇闸门均降低至鱼道出口底板高程以下,即可实现最低1级鱼道出口的过流。
以此类推,当上游水位位于某鱼道出口工作水位区间时,只需调节两扇闸门的启闭状态,即可实现该鱼道出口处于过流状态,而以下的鱼道出口处于关闭状态;当上游水位发生变化时,只需适当地提升和降低两扇闸门,即能实现对过流鱼道出口的切换,适应上游水位的变化,如附图5所示。

Claims (7)

1.一种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包括混凝土高坝(1)和设置在该混凝土高坝(1)上游侧坝体上的多个鱼道出口(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还包括洄游过渡通道(3)和数量与所述鱼道出口(2)数量相当的多组过水涵洞(4);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在所述的混凝土高坝(1)上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沿水流方向穿过所述混凝土高坝(1)后的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4)分别一一对应的与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连接,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分别与中心线(5)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所述洄游过渡通道(3)的相应部位连通,所述的复合鱼道结构通过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与下游侧的水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的鱼道出口(2),在所述混凝土高坝(1)上游侧的坝体上沿河道宽度方向分成两列间隔布置;其中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2),与另一列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的各个所述鱼道出口(2)之间在高程上相互错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高程上相互错开布置的两列所述的鱼道出口(2)中,一列中的单个鱼道出口(2)的底板高程与相邻的另一列中相应位置处的单个鱼道出口(2)的顶板高程位于同一个水平面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包括围井(6)、转向平台板(7)和连接过渡坡板(8),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8)通过所述的转向平台板(7)高程逐渐降低的连接为一个整体,相互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连接过渡坡板(8)与转向平台板(7)通过所述的围井(6)组合成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的下游侧端口的高程与相应位置处的转向平台板(7)的高程相适应,所述的洄游过渡通道(3)通过所述连接过渡坡板(8)的纵向中心线垂直于河道的水流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连接过渡坡板(8)上还设置有回游助力凸起(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各组所述的过水涵洞(4)上还分别预设有切断安装孔(1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的各组所述过水涵洞(4)上的切断安装孔(1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完全重叠。
CN201721568579.7U 2017-11-21 2017-11-21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Active CN207484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8579.7U CN207484433U (zh) 2017-11-21 2017-11-21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68579.7U CN207484433U (zh) 2017-11-21 2017-11-21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84433U true CN207484433U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746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68579.7U Active CN207484433U (zh) 2017-11-21 2017-11-21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8443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0441A (zh) * 2017-11-21 2018-02-16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0441A (zh) * 2017-11-21 2018-02-16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80914B (zh) 鱼道与船闸相结合的过鱼设施及方法
CN107975016A (zh)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系统
CN105603943B (zh) 隧洞式仿自然鱼道的拦鱼提升设备及方法
CN108005040A (zh) 微型生态水利发电站
CN107700441A (zh)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CN108086262A (zh) 截流坝水利工程用的过鱼系统
CN106522177A (zh) 设置在挡水坝内的鱼道系统
CN109098160A (zh) 一种基于单功能水闸改造的多功能水闸及其施工方法和使用方法
CN204356755U (zh) 过鱼式船闸的集鱼诱鱼系统
CN107700442A (zh) 用于鱼道系统的出口结构
CN207484433U (zh)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结构
CN105951689B (zh) 一种水库预泄兼生态流量下泄结构
CN207582409U (zh) 一种可实现交叉河道换排水的泵站结构
CN207484432U (zh) 狭窄河谷地形水坝上用的复合鱼道系统
CN109371932A (zh) 水力竖井式过鱼结构
CN207109831U (zh) 一种山路排水护坡系统
CN206928256U (zh) 溢流坝挑流消能设施
CN202064323U (zh) 多功能沿海挡潮闸
CN206529749U (zh) 一种兼顾环保及排沙需求的电站发电引水建筑物布置结构
CN117513260A (zh) 结合导流洞、泄放洞和竖井式泄洪洞的泄流结构
CN207484431U (zh) 用于鱼道系统的出口结构
CN207512709U (zh) 微型生态水利发电站
CN110184992A (zh) 一种基于水系连通的新型城市海绵体及蓄排水方法
CN205954579U (zh) 一种水库坝上支流与坝下支流结合的下行过鱼结构
CN105317027A (zh) 一种组合式泄洪取水方法及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