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55656U - 电磁炉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55656U
CN207455656U CN201721578267.4U CN201721578267U CN207455656U CN 207455656 U CN207455656 U CN 207455656U CN 201721578267 U CN201721578267 U CN 201721578267U CN 207455656 U CN207455656 U CN 2074556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ase
lug boss
air outlet
air inlet
electromagnetic o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7826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丞
王亮亮
王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7826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556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556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55656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所述底壳(10)内设有线圈盘(30)、控制板(20)和风机(50),所述底壳(10)上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其中,所述底壳(10)的底面(11)朝向述底壳(10)内凸起形成凸起部(40),所述凸起部(40)具有与所述底壳(10)的底面(11)垂直的侧壁(42),且所述出风口(44)和所述进风口(43)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电磁炉中由于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而造成底壳的强度大大降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磁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是利用电磁感应进行加热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其中,电磁炉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常用的散热方式为风冷散热,具体就是在电磁炉内设置风机进行散热,通过风机的扇叶旋转产生气流以对电磁炉内部的发热元器件散热。
目前,专利(CN201110578Y)公开一种超薄电磁炉,具体公开(参见图1和图2):包括面板和底盘2,在底盘2内安装有电磁线圈盘、散热器板、主电路板、面板控制电路板和风扇,在底盘2上设有风扇吸风口3,在底盘2的侧壁设有出风口4和出风口6,在底盘2上还设有风道,风道由风道隔板7和风道阻风板5构成,风扇吸风口3设在风道的一端,风道的另一端是出风口4和出风口6,电磁炉加热过程中,由风扇吸风口3进风,经过风扇吹向底盘2内的电磁线圈盘、主电路板和面板控制电路板,最终由侧壁的出风口4和出风口6出风,从而实现底盘2内的热量向外排出的目的,最终达到对电磁炉内器件进行散热的目的,使得电磁炉内的器件免受高温的影响。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出风口设置在底盘的侧壁,风扇吸风口设在底盘的底壁上,即底盘的侧壁和底壁上均开设开口,但是当底盘的底壁和侧壁均开设开口时,会造成底盘的整体强度降低,这样在使用过程中,电磁炉的底盘受到撞击或碰撞易破裂,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电磁炉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涉及电磁炉的侧壁和底壁上均开设开口而造成电磁炉底壳的强度降低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电磁炉侧壁和底壁上同时开设开口造成底壳的强度降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内设有线圈盘、控制板和风机,所述底壳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
所述底壳的底面朝向述底壳内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与所述底壳的底面垂直的侧壁,且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
通过在底壳的底面上形成向底壳内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与所述底壳的底面垂直的侧壁,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这样底壳的外表面上只需开设进风口或出风口,或者底壳的外表面上不用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与现有技术中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相比,本申请中,底壳上开设的风口大大减少,这样本申请的电磁炉的底壳强度大于现有电磁炉的底壳强度,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底壳受到碰撞时不易发生破裂,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电磁炉中由于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而造成底壳的强度大大降低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进风口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其中,所述进风口靠近所述风机设置,所述出风口远离所述风机且靠近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控制板。
可选的,所述凸起部包括顶面,所述顶面与所述侧壁相连,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侧壁和/或所述顶面上。
可选的,所述侧壁呈倾斜状,且所述侧壁与所述顶面相连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可选的,所述凸起部朝向所述底壳外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挡风板,所述挡风板用于将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隔开。
可选的,所述挡风板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挡风板的其中一端朝向所述顶面的中心,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线圈盘设在所述凸起部的顶面上,所述控制板围设在所述凸起部的部分侧壁外,且所述出风口位于凸起部朝向所述控制板的一侧侧壁上。
可选的,所述底壳内设有隔离板,所述隔离板将所述底壳的内腔划分为冷腔和热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冷腔中,所述线圈盘、所述控制板和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热腔中。
可选的,所述风机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冷腔中,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热腔中,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线圈盘和所述控制板。
可选的,所述隔离板的横截面呈弧形,且所述隔离板的顶端抵接在所述电磁炉的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电磁炉的侧壁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主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右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壳-10;
底面-11;
底壳的侧壁-12;
控制板-20;
线圈盘-30;
凸起部-40;
顶面-41;
侧壁-42;
进风口-43;
出风口-44;
挡风板-45;
隔离板-46;
风机-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中底壳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主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右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的后视图。
其中,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避免了同时在电磁炉的底壳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而造成底壳强度降低的问题,与现有技术中电磁炉的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底壳强度大于现有电磁炉中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底壳的强度。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3-8所示,电磁炉包括:底壳10,其中,底壳10上设有面板,底壳10内设有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电性相连,控制板20根据用户的操作对线圈盘30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其中,电磁炉启动运行时,线圈盘30和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得底壳10内的温度升高,若底壳10内的热量没有及时向外散发出去,这样底壳10内的高温环境对线圈盘30和电路板上的元器件的运行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线圈盘30和电路板上的元器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为此,底壳10内还设有风机50,且为了将底壳10外的空气吸入底壳10内,以及将底壳10内热空气向底壳10外排出,本实施例中,底壳10上设有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其中,风机50的进风口与底壳10上的进风口43相对应,这样底壳10外的空气通过底壳10上的进风口43进入风机50中,本实施例中,进风口43具体可以开设在底壳10的底面上。
其中,现有技术中,出风口44开设而在底壳10的侧壁12上,进风口43开设在底壳10的底面上,这样由于底壳10的侧壁12和底面11上同时开设开口,这样使得底壳10的强度大大降低,当收到撞击或挤压等外力作用时底壳易发生破裂。
为此,为了解决底壳10上同时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而造成底壳10的强度降低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如图3-4所示,底壳10的底面朝向述底壳10内凸起形成凸起部40,凸起部40具有与底壳10的底面11垂直的侧壁42,且出风口44和进风口43中的其中一个位于位于凸起部40上的侧壁42上,即本实施例中,出风口44可以开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进风口43开设在底壳10的底面10上,或者可以将进风口43开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将出风口44开设底壳10的侧壁12上,或者还可以将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开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底壳10的底面11和侧壁12上不开设风口,由于本实施例中,底壳10上只需开设进风口43或出风口44,甚至底壳10上不用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3,这样避免了在底壳10上同时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中,由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不会同时开设在底壳10上,所以与现有技术中同时在底壳10上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相比,本实施例中,大大减少底壳10上开设的开口,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底壳10的强度大于现有电磁炉中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底壳的强度。
同时,本实施例中,由于凸起部40朝向底壳10内凸起的,即凸起部40隐藏在底壳10内的,所以当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开设在凸起部40上时,电磁炉的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也隐藏在底壳10内,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在电磁炉的侧壁12上不可见的(如图6-8所示),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为隐藏式的风口,这样在外观上,电磁炉的更加美观,而且,由于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开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出风口44与底壳10外相通但未暴露在底壳10外,这样底壳10外的杂质不易吸附在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从而使得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不易被堵,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将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设在底壳10底面上的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时,确保了电磁炉的外观美观性,同时,实现了凸起部40上的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不易被杂物堵塞的目的,使得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同时且电磁炉内的器件不易被液体损坏,大大提升电磁炉的安全使用性能。
其中,本实施例中,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开设时,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沿着侧壁42的竖直方向进行开设,即出风口44和/或进风口43的一端朝向侧壁42的底端,另一端朝向侧壁42的顶端,这样当进风口43位于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时,底壳10外的空气在风机50的作用进入底壳10内时,由于空气的流动方向与进风口43平行,这样空气受到的阻力较小,使得空气更易进入底壳10内。
其中,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0的大小和形状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凸起部40的横截面可以为长方形,或者凸起部40的横截面形状还可以为椭圆状,而且,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0的高度具体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置,例如,凸起部40的高度可以介于5-20mm,即凸起部40从底壳10的底面朝向底壳10内凸起的高度可以6mm,或者10mm等。
其中,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0在底壳10上形成时,具体的,凸起部40可以通过底壳10的底面内底壳10内弯折形成,即凸起部40与底壳10的底面一体成型,或者本实施例中,可以首先在底壳10的底面上开设开口,然后将凸起部40的外沿与开口相连,即,凸起部40通过某种连接方式设在底壳10的底面上,其中,凸起部40与底壳10的底面之间具体通过焊接方式进行固定连接,或者凸起部40与底壳10的底面之间具体通过可拆卸式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通过螺钉、卡接或者胶合等当方式连接,这样当需要对凸起部40上的出风口44清洗或者对底壳10内的器件进行检测时,只需将凸起部40从底壳10的底面上拆卸下来即可实现对出风口44的清洗,以及对底壳10内的器件进行检测,这样电磁炉拆卸时既可以通过拆卸面板打开底壳10,也可以通过拆卸凸起部40打开底壳10,使得电磁炉的拆封更灵活,而且,凸起部40与底壳10底面可拆卸连接时,出风口44在凸起部40上开设过程中出现出风口44开设不合格或者出风口44开设造成凸起部40损坏时,只需更换凸起部40即可,成本较低,然而现有技术中,当出风口44开设在底壳10上时,当出现出风口44开设不合格需更换底壳10重新开设出风口44时,需要将整个底壳10进行替换,成本较高。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底壳的底面上形成向底壳内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具有与所述底壳的底面垂直的侧壁,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凸起部的侧壁上,这样底壳的外表面上只需开设进风口或出风口,或者底壳的外表面上不用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与现有技术中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相比,本申请中,底壳上开设的风口大大减少,这样本申请的电磁炉的底壳强度大于现有电磁炉的底壳强度,这样在使用过程中,底壳受到碰撞时不易发生破裂,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解决了现有电磁炉中由于底壳上同时开设进风口和出风口而造成底壳的强度大大降低的问题。
实施例二
其中,现有技术中,出风口44往往开设在底壳10的侧壁12上,但是当面板上存在水或汤汁等液体时,液体顺着底壳10的侧壁12向下流时,液体易通过底壳10的侧壁12上的出风口进入到电磁炉内,或者由于进风口开设在底壳10的底面11上,当工作台面上有液体时,液体也易渗入到底壳10内。而液体进入底壳10内时,易对底壳10内的器件造成损坏,甚至发生短路故障,使得电磁炉内器件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对电磁炉的使用性能造成极大的影响。
为此,为了避免液体渗入底壳10内而对底壳10内的器件造成损坏的问题,本实施例中,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由于凸起部40高于底壳10的底面,所以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高于底壳10的底面,这样工作台面上即使有液体时,液体不易进入底壳10内,其中,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0上同时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时,为了使得从进风口43进入的冷空气与出风口44排出的热空气进行隔开,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将进风口43靠近风机50进行设置,出风口44远离风机50进行设置,且同时,出风口44靠近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这样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出风口44排出,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对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进行散热,分机的排风口朝向控制板20和线圈盘30中的至少一个,这样风机50吹出的风经过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从出风口44排出。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同时开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上,这样底壳10上不用开设风口,确保了底壳10的强度,同时,由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位于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这样面板和工作台面上的液体不易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进入底壳10内,从而防止了液体进入底壳10内而对底壳10内的器件造成损坏。
其中,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出风口44可以设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的一侧,进风口43设在与出风口44相对的侧壁42的另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将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设在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有效防止了液体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渗入底壳10内的,使得电磁炉内器件的使用寿命得到保证,而且,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隐藏在凸起部40上,这样底壳10的侧壁12上均看不见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如图6-8所示),在外观上,保证了电磁炉整体的一致性,使得电磁炉更加美观,同时,本实施例中,由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开设在凸起部40上,这样在开设过程中即使出现进风口43或出风口44不合格而重新进行开设时,只需将凸起部40进行更换,更换成本较低,所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实现了液体不易从出风口44进入电磁炉内的目的,而且确保了电磁炉的外观美观性和保证了底壳的强度,同时,实现了出风口44和进风口43不易被杂物堵塞的目的,使得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散热效果的同时且电磁炉内的器件不易被液体损坏,大大提升电磁炉的安全使用性能。
实施例三
其中,本实施例中,凸起部40包括顶面41,顶面41和侧壁42相连,顶面41上可以开设进风口43和/或出风口44,即凸起部40由侧壁42和顶面41围成,这样电磁炉内的线圈盘30或控制板20还可以设置在凸起部40的顶面41上,本实施例中,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可以位于侧壁42上,或者也可以位于顶面41上,或者其中一个风口设在侧壁42上,另一个设在顶面41上,其中,顶面41上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时,进风口43位于顶面41的一端,出风口44位于顶面41的另一端上,只要保证开设进风口43的区域和开设出风口44的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隔即可。
其中,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均位于侧壁42上,且进风口43位于靠近风机50的一侧上,出风口44开设在远离风机50的另一侧侧壁42上,这样散热时,底壳10外的空气从进风口43进入底壳10内,经风机50作用下吹向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最终从另一侧的出风口44向底壳10外排出,由于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分别处于凸起部40的两侧,这样进入底壳10的冷空气和排出的热空气之间具有一定间隔,从而大大降低了排出的热空气从进风口43进入底壳10的机率,确保了底壳10内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为了在凸起部40高度不变的情况下,使得凸起部40侧壁42上开设的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的开口面积增大,本实施例,具体的,将凸起部40的侧壁42设置为倾斜面,且倾斜面与顶面4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即凸起部40的侧壁42朝向顶面41的中心倾斜,根据斜边大于直角边的原理,当侧壁42为倾斜面时,倾斜面的顶端与倾斜面的底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倾斜面的顶端与水平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在倾斜面上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时,从倾斜面的顶端到底端开设的进风口43或出风口44的开口面积较大,这样进风口43的进风量或出风口44的出风量大大提高。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底壳10内的空间有限,器件在底壳10内布局时,具体的,可以将线圈盘30设在凸起部40的顶面41上,控制板20围设在凸起部40的部分侧壁42外,且出风口44位于凸起部40朝向控制板20的一侧侧壁42上,即出风口44位于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之间,这样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产生的热量也可以直接通过出风口44散发出去,同时,凸起部40不仅起到可供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的作用个,同时还起到对线圈盘30进行支撑的目的。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从出风口44排出的热风通过进风口43进入底壳10内而风机50对底壳10内的散热不佳的问题,具体的,如图3所示,在凸起部40朝向底壳10外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挡风板45,挡风板45用于将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隔开,即本实施例中,在凸起部40的凹面上设置挡风板45,通过挡风板45将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进行分隔,这样从出风口44排出的热风在挡风板45的阻挡作用下不易从进风口43进入底壳10内,实现了对出风口44处的热空气和进风口43处的冷空气进行隔开的目的,从而确保了风机50对底壳10内器件的良好散热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挡风板4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如图4所示,挡风板45的数量三个,且多个挡风板45的其中一端朝向顶面41的中心,另一端抵接在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即多个挡风板45在凸起部40的凹面空间内呈发射状,挡风板45将凸起部40的凹面空间分隔为至少两个空间,进风口43处于其中一个空间中,出风口44处于另一空间中。
其中,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挡风板45在凸起部40的凹面上设置时,挡风板45的高度低于或等于凸起部40的高度,这样挡风板45与底壳10的底面平齐,或者挡风板45的底端高于底壳10的底面。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底壳10内的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上的元器件在工作时散发大量的热量,为了降低底壳10内的热空气进入风机50内而造成散热不良,具体的,如图5所示,底壳10内设有隔离板46,且隔离板46将底壳10的内腔划分为冷腔和热腔,进风口43位于冷腔中,线圈盘30、控制板20和出风口44位于热腔中,具体的,如图5所示,线圈盘30位于凸起部40的顶面41上,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分别位于线圈盘30的两侧,所以,隔离板46设置在进风口43和线圈盘30之间,隔离板46沿着线圈盘30的部分外周从底壳10的一端延伸到底壳10的另一端,最终将底壳10划分为冷热分离的两个内腔,热腔中的热空气在隔离板46的作用下不易进入冷腔中,这样当风机50的进风口朝向冷腔时,底壳10内的热空气不易进入风机50的进风口,风机50吹出的风对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达到较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隔离板46在底壳10内具体呈弧形状,且隔离板46的高度高于线圈盘30的上表面,隔离板46的顶端可以抵接在电磁炉的面板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底壳10内隔离板46分割为两个内腔时,风机50的进风口位于冷腔中,风机50的出风口位于热腔中,且风机50的出风口朝向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这样风机50的出风口吹出的风吹向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对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同时起到散热的目的,避免了线圈盘30和控制板20之间的热量辐射。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10),所述底壳(10)内设有线圈盘(30)、控制板(20)和风机(50),所述底壳(10)上开设进风口(43)和出风口(44),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壳(10)的底面(11)朝向述底壳(10)内凸起形成凸起部(40),所述凸起部(40)具有与所述底壳(10)的底面(11)垂直的侧壁(42),且所述出风口(44)和所述进风口(43)中的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43)和所述出风口(44)均位于所述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其中,所述进风口(43)靠近所述风机(50)设置,所述出风口(44)远离所述风机(50)且靠近所述线圈盘(30)和所述控制板(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40)还包括顶面(41),所述顶面(41)与所述侧壁(42)相连,且所述顶面(41)上开设有所述进风口(43)和/或所述出风口(4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42)呈倾斜状,且所述侧壁(42)与所述顶面(41)相连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40)朝向所述底壳(10)外的一面上设有至少一个挡风板(45),所述挡风板(45)用于将所述进风口(43)和所述出风口(44)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板(45)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多个挡风板(45)的其中一端朝向所述顶面(41)的中心,另一端抵接在所述凸起部(40)的侧壁(4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30)设在所述凸起部(40)的顶面(41)上,所述控制板(20)围设在所述凸起部(40)的部分侧壁(42)外,且所述出风口(44)位于凸起部(40)朝向所述控制板(20)的一侧侧壁(42)上。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10)内设有隔离板(46),所述隔离板(46)将所述底壳(10)的内腔划分为冷腔和热腔,所述进风口(43)位于所述冷腔中,所述线圈盘(30)、所述控制板(20)和所述出风口(44)位于所述热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50)的进风口位于所述冷腔中,所述风机(50)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热腔中,且所述风机(50)的出风口朝向所述线圈盘(30)和所述控制板(20)。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46)的横截面呈弧形,且所述隔离板(46)的顶端抵接在所述电磁炉的面板上。
CN201721578267.4U 2017-11-23 2017-11-23 电磁炉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556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8267.4U CN207455656U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磁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78267.4U CN207455656U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磁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55656U true CN207455656U (zh) 2018-06-05

Family

ID=622781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78267.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55656U (zh) 2017-11-23 2017-11-23 电磁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556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15751B (zh) 微波炉
CN205825143U (zh) 微波炉的底座和微波炉
CN205191665U (zh) 微波炉
CN105387492A (zh) 微波炉
CN208025573U (zh) 微波炉
CN207455656U (zh) 电磁炉
CN204757046U (zh) 一种电磁灶及其散热结构
CN108042001A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206586811U (zh) 一种风扇支架及烹饪器具
WO2021115105A1 (zh) 具有微波加热功能的烹饪电器
CN208909879U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208606226U (zh) 散热好的高效低辐射电磁烹饪器具
CN208973510U (zh) 一种蒸汽烤箱的排风结构
CN204923114U (zh) 微波炉
CN208886853U (zh) 一种防水电磁炉
CN210373575U (zh) 一种热风罩、电热器具
CN211722846U (zh) 嵌入式烤箱
CN209315521U (zh) 烹饪器具
CN210930820U (zh) 双风扇散热锅体
CN206775903U (zh) 电路板散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03234580U (zh) 一种电饭煲用电路板散热装置及其支架安装结构
CN202048604U (zh) 电磁炉散热风扇及风道结构
CN207279715U (zh) 电磁炉
CN208504478U (zh) 电磁炉
CN217928902U (zh) 一种嵌入式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