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1385U - 一种电磁线圈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线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41385U
CN207441385U CN201721098909.0U CN201721098909U CN207441385U CN 207441385 U CN207441385 U CN 207441385U CN 201721098909 U CN201721098909 U CN 201721098909U CN 207441385 U CN207441385 U CN 2074413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agnetizer
leading
magnet
leading magn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9890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Intelligent Contr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9890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413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413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413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线圈,包括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所述上导磁体板(2)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长包边(21)和一组短包边(22),所述长包边(21)位于所述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4)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所述下导磁体板(3)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底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长包边(31)和一组短包边(32),所述长包边(31)位于所述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4)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该导磁体的密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可有效解决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问题,确保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线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阀技术领域,特别是用于空调、压缩机、冷冻机、热水器中控制气体或液体流向的四通换向阀或电磁阀的电磁线圈。
背景技术
目前,四通阀线圈和电磁阀线圈大都由导磁体和线圈部件组成,导磁体1'的结构以三面(见图1)和四面(见图2)结构为主,线圈骨架注塑完成后,进行线圈组件装配,分别进行上插片、绕线、上引线等工序,装配成线圈组件后,再对其进行包封层压注,压注完成为线圈部件2'后,再进行上导磁体等总装装配测试,将线圈部件2'压装进导磁体1'里面,形成线圈成品最终状态。
现有线圈成品都是通过三面或者四面导磁体进行密封,导致包封层至少两个面裸露在空气中,一旦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此部分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靠的导磁体结构,有效的解决产品使用过程中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风险,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线圈。该电磁线圈的导磁体的密封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可有效解决线圈包封层裸露在外面的问题,确保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线圈,包括主导磁体、上导磁体板和下导磁体板,所述主导磁体由分别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封闭所述主导磁体顶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长包边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短包边,所述长包边位于所述主导磁体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所述下导磁体板封闭所述主导磁体底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长包边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短包边,所述长包边位于所述主导磁体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所述主导磁体、上导磁体板和下导磁体板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优选地,所述上导磁体板的短包边与所述主导磁体前后侧板的上边缘相对接,所述下导磁体板的短包边与所述主导磁体前后侧板的下边缘相对接。
优选地,所述主导磁体前侧板的上边缘在中间位置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穿过的第一缺口,所述上导磁体板的短包边在下边缘的中间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合形成引线穿孔的第二缺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另一种电磁线圈,包括主导磁体和前导磁体板,所述主导磁体由分别位于上下左右及后侧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前导磁体板封闭所述主导磁体前侧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穿过的引线穿孔;所述主导磁体和前导磁体板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优选地,所述主导磁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边缘设有铆接脚,所述前导磁体板上设有相应的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与前导磁体板铆接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电磁线圈,包括主导磁体和上导磁体板,所述主导磁体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包括横向导磁体板和位于所述横向导磁体板前边缘处的竖向导磁体板,所述横向导磁体板封闭所述主导磁体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所述竖向导磁体板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后延伸的左右防护板,所述竖向导磁体板的顶部设有向后延伸的上防护板,所述竖向导磁体板的板面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所述主导磁体和上导磁体板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优选地,所述主导磁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铆接脚,所述横向导磁体板上设有相应的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与横向导磁体板铆接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又一种电磁线圈,包括主导磁体、上导磁体板和防护罩,所述主导磁体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封闭所述主导磁体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所述主导磁体的前侧板设有超出所述上导磁体板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所述防护罩从后侧连接于所述延伸部,将所述延伸部后侧的线圈部件引线罩扣在其内部;所述主导磁体、上导磁体板和防护罩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优选地,所述主导磁体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第一铆接脚,所述上导磁体板上设有相应的第一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与上导磁体板铆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防护罩由分别位于左右以及后部和顶部的防护板围合形成,其左右防护板的前边缘设有第二铆接脚,所述延伸部上设有相应的第二铆接孔,所述防护罩与延伸部铆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在组装之后形成六面导磁体,能够从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围合线圈部件,将整个线圈部件的六个面都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使电磁线圈的包封层不会裸露在空气中,有效地解决了线圈包封层因裸露在外面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即使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电磁线圈各部位不会熔融、烧毁,从而显著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线圈部件的引线根部用竖向导磁体板、左右防护板和上防护板进行保护,或者,线圈部件的引线根部用延伸部和防护罩进行保护,可提升产品的防火性能,防火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的三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典型的四面导磁体与线圈部件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下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图11为图9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9中所示前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图15为图13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3中所示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图19为图17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7中所示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17中所示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2中:
1'.导磁体 2'.线圈部件
图3至图21中:
1.主导磁体 11.第一缺口 2.上导磁体板 21.长包边 22.短包边23.第二缺口 3.下导磁体板 31.长包边 32.短包边 4.螺钉 5.线圈部件 7.前导磁体板 71.引线穿孔 8、8'.上导磁体板 81.横向导磁体板 82.竖向导磁体板 83、83'.第一引线穿孔 84.左右防护板 85.上防护板 86、86'.第二引线穿孔 87.延伸部 9.防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前、后、左、右”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4至图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3中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下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第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主要由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下导磁体板3以及螺钉4等组成,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部件5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完全封闭。
主导磁体1为四面导磁体,由分别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5的腔体;上导磁体板2封闭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长包边21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短包边22,长包边21位于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并通过两颗螺钉4与左右侧板紧固连接,短包边22与主导磁体1前后侧板的上边缘相对接,主导磁体1前侧板的上边缘在中间位置设有供线圈部件的引线穿过的第一缺口11,上导磁体板2的短包边22在下边缘的中间位置设有与第一缺口11对合形成引线穿孔的第二缺口23。
下导磁体板3封闭主导磁体1底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长包边31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短包边32,长包边31位于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并通过两颗螺钉4与左右侧板紧固连接,短包边32与主导磁体1前后侧板的下边缘相对接。
组装时,先完成线圈部件5的加工,将线圈部件5压装进入主导磁体1,接着将上导磁体板2安装在主导磁体1顶端,并分别用左右两颗螺钉4进行紧固,最后将下导磁体板3安装在主导磁体1底端,并分别用左右两颗螺钉4进行紧固,形成线圈成品最终状态,整个线圈装配过程非常便捷。
请参考图7、图8,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
如图所示,在第二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主要由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下导磁体板3以及螺钉4等组成,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部件5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完全封闭,其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实施例用插入式的方法将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的长包边插入导磁体1与线圈部件5的间隙中,与第一实施例相比,优势在于整个线圈整体外观更协调美观,其余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就不再重复。
请参考图9至图12,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图11为图9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9中所示前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第三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主要由主导磁体1和前导磁体板7组成,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上下左右及后侧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边缘设有四个铆接脚;前导磁体板7用于封闭主导磁体1前侧的开口(即引线端包封面),其上设有供线圈部件5的引线穿过的引线穿孔71以及四个与铆接脚相对应的铆接孔;主导磁体1与前导磁体板7铆接连接,在未铆接前,主导磁体1封闭五个面,安装线圈部件5之后,主导磁体1和前导磁体板7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部件5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完全封闭。
组装时,先完成线圈部件5的加工,然后将线圈部件5装入主导磁体1中,接着将线圈部件5的两根引线分别穿过前导磁体板7的引线孔,并将主导磁体1的铆接脚插入前导磁体板7的铆接孔中,最后,通过工装将主导磁体和前导磁体板7进行铆接固定,使整个线圈部件六个面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密封。
请参考图13至图16,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图15为图13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3中所示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第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主要由主导磁体1和上导磁体板8组成,主导磁体1与上导磁体板8铆接连接,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完全封闭。
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5的腔体;上导磁体板8通过多次折弯加工成型,包括横向导磁体板81和位于横向导磁体板前边缘处的竖向导磁体板82,横向导磁体板81封闭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线圈部件5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83;竖向导磁体板82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后延伸的左右防护板84,顶部设有向后延伸的上防护板85,竖向导磁体板82的板面上设有供线圈部件5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86;主导磁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铆接脚,横向导磁体板81上设有相应的铆接孔。
组装时,先完成线圈部件5的加工,将线圈部件5装入主导磁体1中,接着将线圈部件5的两根引线分别穿过横向导磁体板81和竖向导磁体板82的引线孔,将主导磁体1的铆接脚插入横向导磁体板81的铆接孔中,最后,通过工装将主导磁体1和横向导磁体板81进行铆接固定,使整个线圈部件六个面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同时,引线根部由竖向导磁体板82、左右防护板84及上防护板85进行保护,使引线根部的防火效果更佳。
请参考图17至图21,图17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公开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与线圈部件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8为图17所示产品在另一视角下的轴测图;图19为图17中所示主导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0为图17中所示上导磁体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17中所示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第五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线圈的导磁体主要由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8'和防护罩9组成,主导磁体1与上导磁体板8'铆接连接,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将整个线圈通过六面导磁体进行完全封闭。
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5的腔体;上导磁体板8'封闭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线圈部件5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83';主导磁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四个第一铆接脚,上导磁体板8'上设有相应的第一铆接孔,主导磁体1与上导磁体板8'铆接连接,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主导磁体1的前侧板设有超出上导磁体板8'的延伸部87,延伸部87上设有供线圈部件5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86';防护罩9由分别位于左右以及后部和顶部的防护板围合形成,其左右防护板的前边缘设有第二铆接脚,延伸部87上设有相应的第二铆接孔,防护罩9从后侧与延伸部87铆接连接,将延伸部87后侧的线圈部件引线罩扣在其内部。
组装时,先完成线圈部件5的加工,将线圈部件5装入主导磁体1中,将两根引线穿过上导磁体板8'的引线孔,将主导磁体1铆接脚插入上导磁体板8'的铆接孔中,然后,通过工装将主导磁体1和上导磁体板8'进行铆接固定,接着将线圈部件5的两根引线穿过延伸部87的引线孔,将防护罩9的铆接角插入延伸部87的铆接孔中,通过工装将防护罩9和延伸部87进行铆接固定,使整个线圈部件六个面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同时,引线根部由四面钢板进行保护,提升产品的防火性能。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将引线穿孔设计为缺口、长圆孔或双圆孔的形式,或者,上导磁体板8和防护罩9由多块板材拼焊而成,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上述导磁体可以将整个线圈部件的六个面都用金属零部件进行封闭,使电磁线圈的包封层不会裸露在空气中,有效地解决了线圈包封层因裸露在外面而导致的安全隐患,即使工况条件出现起火或者燃烧,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保证电磁线圈各部位不会熔融、烧毁,从而显著提升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磁线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所述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2)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长包边(21)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下折弯的短包边(22),所述长包边(21)位于所述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4)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所述下导磁体板(3)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底部的开口,其具有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长包边(31)以及一组相对且向上折弯的短包边(32),所述长包边(31)位于所述主导磁体(1)左右侧板的外侧或内侧并通过螺钉(4)与所述左右侧板紧固连接;所述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2)和下导磁体板(3)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导磁体板(2)的短包边(22)与所述主导磁体(1)前后侧板的上边缘相对接,所述下导磁体板(3)的短包边(32)与所述主导磁体(1)前后侧板的下边缘相对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磁体(1)前侧板的上边缘在中间位置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穿过的第一缺口(11),所述上导磁体板(2)的短包边(22)在下边缘的中间位置设有与所述第一缺口(11)对合形成引线穿孔的第二缺口(23)。
4.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磁体(1)和前导磁体板(7),所述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上下左右及后侧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前导磁体板(7)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前侧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穿过的引线穿孔(71);所述主导磁体(1)和前导磁体板(7)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磁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前边缘设有铆接脚,所述前导磁体板(7)上设有相应的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1)与前导磁体板(7)铆接连接。
6.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磁体(1)和上导磁体板(8),所述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8)包括横向导磁体板(81)和位于所述横向导磁体板前边缘处的竖向导磁体板(82),所述横向导磁体板(81)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83);所述竖向导磁体板(82)的左右两侧设有向后延伸的左右防护板(84),顶部设有向后延伸的上防护板(85),所述竖向导磁体板(82)的板面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86);所述主导磁体(1)和上导磁体板(8)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磁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铆接脚,所述横向导磁体板(82)上设有相应的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1)与横向导磁体板(82)铆接连接。
8.一种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导磁体(1)、上导磁体板(8')和防护罩(9),所述主导磁体(1)由分别位于左右前后及底部五个方向上的侧板围合形成,其内部为容纳线圈部件的腔体;所述上导磁体板(8')封闭所述主导磁体(1)顶部的开口,其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上穿过的第一引线穿孔(83');所述主导磁体(1)的前侧板设有超出所述上导磁体板的延伸部(87),所述延伸部(87)上设有供所述线圈部件的引线向前穿过的第二引线穿孔(86');所述防护罩(9)从后侧连接于所述延伸部(87),将位于所述延伸部(87)后侧的线圈部件引线罩扣在其内部;所述主导磁体(1)和上导磁体板(8')一起形成六面导磁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导磁体(1)的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上边缘设有第一铆接脚,所述上导磁体板(8')上设有相应的第一铆接孔,所述主导磁体(1)与上导磁体板(8')铆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9)由分别位于左右以及后部和顶部的防护板围合形成,其左右防护板的前边缘设有第二铆接脚,所述延伸部(87)上设有相应的第二铆接孔,所述防护罩(9)与延伸部(87)铆接连接。
CN201721098909.0U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电磁线圈 Active CN2074413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8909.0U CN207441385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电磁线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98909.0U CN207441385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电磁线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41385U true CN207441385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302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98909.0U Active CN207441385U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电磁线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413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810A (zh) * 2019-03-05 2021-10-08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阀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0810A (zh) * 2019-03-05 2021-10-08 伊格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阀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41385U (zh) 一种电磁线圈
CN209373372U (zh) 一种集成式阀岛结构
CN204043054U (zh) 一种散热器的专用导流罩
CN208014476U (zh) 一种电磁线圈
CN202772456U (zh) 用于户外的配电箱
WO2019033925A1 (zh) 一种格栅装饰花结构及花体
CN205984816U (zh) 继电器
CN105172712B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布线槽
CN205335640U (zh) 防潮电力柜
TW200726014A (en) Consent
CN205911108U (zh) 配电变压器箱盖改进结构
CN206234462U (zh) 一种电热水龙头的新加热水腔
CN106450826B (zh) 多头多向接线盒
CN203274189U (zh) 一种拼接式挂壁空调器中面框组件
CN206640246U (zh) 一种穿线管用连接件
CN208294899U (zh) 一种浴室柜的安装连接结构
CN205124158U (zh) 过线结构
CN202135321U (zh) 功放机
CN202698577U (zh) 画展架
CN206698182U (zh) 一种改变汇入结构的光伏接线盒
CN203571916U (zh) 空调机的室外机
CN107396571A (zh) 无缝组合结构及具有其的电子产品
CN206349532U (zh) 线圈装置
CN208382099U (zh) 电源主线和负载电线的连接机构及其照明装置
CN204887763U (zh) 高通风率圆弧形单开网孔前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