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0669U -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 Google Patents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40669U
CN207440669U CN201721122410.9U CN201721122410U CN207440669U CN 207440669 U CN207440669 U CN 207440669U CN 201721122410 U CN201721122410 U CN 201721122410U CN 207440669 U CN207440669 U CN 2074406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able
flexible
mobile phone
folded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2241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生
陈瀚星
吴彤
昝广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ngji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ngji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Tongji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112241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406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406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4066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涉及超柔性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正面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内置磁铁和铁片,以实现设备折叠之后的磁性贴合固定作用)、可折叠OLED显示屏、嵌有刚性处理器及电池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以及底部的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层与层之间如需导电,则采用透明导电胶复合粘连,层与层之间如需绝缘,则采用绝缘OCA光学胶复合粘连,整体组装方式不引入刚性零件。作为举例而非限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其有益效果在于:该设备可弯叠,且可以任意弯折大量次数,以实现手机和便携电脑功能的来回转换,且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超柔性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任意反复弯折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电子通讯设备(特别是手机、平板、电脑)的要求与依赖也日益提高,并且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强大,使得其向着微型电脑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手机屏幕大小的限制,使得其仍然无法取代笔记本电脑的核心功能;同时,由于电脑不方便随身携带,这又阻碍了电脑实现手机化,如果能将手机、平板和电脑的功能集成一体化并实现便携式,将会大大推动通讯电子行业的发展,从而大大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实现该目标,最为直接的方式,则是可以通过任意改变设备大小的方式,达到手机、平板、电脑的随意转换。为此,世界各国相关公司及研究机构都在积极进行相关研究。主要的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如下:
苹果公司虽未正式提出手机电脑一体化的概念,不过却设计并申请了相关可折叠手机外壳的专利,以及名为“柔性显示设备”(No.9504170)的专利,苹果在专利中利用了镍钛合金的弹性结构以及可记忆特性,并且替换现有的柔性聚合物。在专利中的一些举例中,这种可折叠的智能手机包含可折叠底座,并且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了处理器、传感器和一些智能手机常见的电路组件。比如在上半部分将包括摄像头、显示控制器、扬声器模块和环境光传感器,而在下半部分则有麦克风、CPU、GPU、振动器和其他一些必要组件。其上下两个部分都通过一个单一或多重的铰链机制连接,并且可以彼此移动和折叠,上下两个部分通过挠性印刷电路板进行数据交换,但这些设计距离手机电脑一体化相去甚远,仅可视作智能翻盖手机,其局限性有以下几点:1)折叠处是采用铰链折叠工艺,仅能进行对折,不利于设备的有效缩小,实用性并不强;2)苹果设计的这些可弯曲可拉伸的屏幕及器件,无法真正意义上的任意改变设备大小,也不是柔性可折叠设备。
加拿大皇后大学曾发布一款纸手机,可通过弯曲方式进行手机操作,但是,1)其采用的柔性材料仅能够实现一定角度的弯曲,无法大角度折叠,故无法实现手机电脑一体化;2)其无法通过触摸进行点选操作,只能通过弯曲进行机械感应操作,组成部分中略去了智能手机的大部分部件。
三星电子提出了一体化构想,并设计了相关概念产品,它是通过三块手机大小的操作显示面板拼接而成,可以通过连接处的轴承进行绕轴折叠和铺展,折叠后即为手机,铺展后即为平板电脑,外接键盘后成为笔记本电脑,但该概念产品仍远未达到三维方向任意缩放的目的和要求,因而根本不能称其为一体化设备,原因有三:1)在面积缩放方面,受到每块拼接板大小的限制,纵向尺寸无法改变,从而造成:向下无法进一步缩小,不便于携带;向上无法进一步增高,影响视觉且不便于操作。2)在厚度和体积方面,由于每块操作板就是一个手机,使得折叠之后整个设备过厚,体积过大,十分笨重,满足不了便捷操作和随身携带的要求;3)在折叠方式上,该概念产品不是采取柔性折叠操作方式,而是借助轴承的机械翻动进行折叠,与以往的翻盖手机相似,就是三块手机的机械连接,这样一来,该产品就无法在三维空间内自由缩放,因而不是什么创新的设计,根本谈不上一体化概念。总之,该概念产品由于未能实现任意折叠模式,所以使用起来不是更便捷了,而是更笨拙了,并且在便携性和功能性上反而不及单独的手机、平板和电脑:其作为手机而言,过长过厚过重,不便携带;作为平板而言,尺寸不协调;而作为电脑而言,屏幕太小且太扁,功能也太弱,远远不及现有笔记本电脑,而且还需要带一个外接键盘,根本无法随身携带。故此,其所谓的手机电脑一体化有偷换概念之嫌,根本不能真正实现在随身携带的前提下进行手机、平板和电脑的任意转换,因而尚不能称其为真正的一体化设备。
总而言之,目前世界各国尚未有人提出利用现有超柔性材料采用折纸式设计来实现手机、平板和电脑一体化的构想,更没有人能够真正制造出手机与电脑一体化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不仅能够实现电脑屏幕的小型化便携化,也能实现手机的大型化,提高手机使用体验,即能够实现手机和便携电脑功能的来回转换。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折纸式的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正面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可折叠OLED显示屏、嵌有刚性处理器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以及底部的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
层与层之间需要导电时,采用透明导电胶复合粘连;层与层之间需要绝缘时,采用绝缘OCA光学胶复合粘连,且整体组装方式不引入刚性零件。
优选的,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的内部嵌有磁铁和铁片;
所述磁铁和铁片成对地对称分布于该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的两条边线位置及中线位置的内部,以实现该设备折叠之后的磁性贴合固定作用。
优选的,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内部嵌有的磁铁及铁片各设置1-4片。
进一步,该设备还包括有处理器和电池,所述处理器及电池分散镶嵌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的四个角上,且相互之间用柔性电路相连;
所述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OLED显示屏4分别通过连接线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柔性电路采用喷墨印刷柔性电路,工艺过程为:
1)备好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6-8万);
2)将步骤1)共聚聚丙烯腈树脂经溶剂二甲亚矾溶解,形成粘度为1.8-2.8范围内的聚丙烯腈高分子溶液;
3)先将乙二醇、2-甲醚按照体积比1:1混合,再将乙炔黑溶于混合溶液中,其中乙炔黑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3%,备用;
4)将步骤2)的聚丙烯腈高分子溶液与步骤3)的乙炔黑混合溶液混合,即制成聚丙烯腈高分子导电油墨;
5)按照实际需要在电脑中设计好所需线路图案;
6)采用喷墨打印机输出电脑中设计好的线路图案,进行喷墨打印,具体为:把步骤4)制备好的聚丙烯腈高分子导电油墨打印在铜箔基板上,从而得到印有聚丙烯腈高分子前体网状线路的铜箔;
7)将步骤6)印有聚丙烯腈高分子前体网状线路的铜箔放在空气中进行低温热处理,加热至270℃,保温0.5-3h,预氧化处理,形成印有黑色的预氧化高分子的铜箔;
8)再将步骤7)印有黑色的预氧化高分子的铜箔在氮气中进行800℃高温碳化处理,最后形成印有超柔性碳网状线路的铜箔;
9)准备可折叠柔性板,将所述可折叠柔性板压叠于步骤8)铜箔上的超柔性碳网络线路上,并加热热压,使超柔性碳网络线路脱离铜箔而转移压印于可折叠柔性板上,最终获得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
优选的,所述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与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之间采用采用透明导电胶复合粘连;
所述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与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之间,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之间与可折叠OLED显示屏4之间,所述可折叠OLED显示屏4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之间,所述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与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之间,以上均采用绝缘OCA光学胶复合粘连。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创新之处在于:
(1)设计创新:1)突破设备拼接扩展及机械折叠的思路局限,设计出对大小无限制的超柔性三维方向任意折叠的新形式,从而真正实现手机、平板、电脑一体化;2)首次提出分散式主板处理器设计,有效化整为零,解决设备主板刚性无法折叠的问题;3)首次设计提出嵌入式磁铁贴合方式,保证设备折叠后紧密贴合实现完整性。
(2)技术创新:1)可经受反复折叠的超柔性碳喷墨印刷线路工艺技术;2)首次应用在先已有的半液态形式离子触摸屏,完全突破传统ITO刚性触摸屏的物理局限,并且摆脱需要在触摸屏表面繁琐布线的难题,大大简化生产和触摸工艺,创新了智能设备的新的触摸感应方式,并完全实现了触摸屏任意折叠的功能;3)选取已有的PDMS高透光性聚合物超柔性材料作为手机外壳,解决设备外壳无法大量反复折叠的难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处于电脑式时的底部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的3D效果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的折叠过程的俯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可折叠OLED显示屏4、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磁铁7、铁片8、刚性处理器区域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加清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任何形式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描述的技术特征或者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应当被认为是孤立的,它们可以被相互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也可以包括另外的实现,且这应被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定。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并非是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效果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且本实用新型各附图中所出现的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的特征或者部件,可应用于不同实施例中。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如图1所示,该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在全展开状态下,由上而下依次包括正面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内置磁铁7和铁片8)、可折叠OLED显示屏4、嵌有刚性处理器及电池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以及底部的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
其中,各层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正面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采用现有的高透光性聚合物(如PU,PET,PDMS等),不仅可以减少光的折射与散射,保证屏幕显像保真率,同时还能够维持良好的密封性。
(2)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采用含LiCl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制作的高透明度的水凝胶离子触摸屏;其外型是固体但又具有液体特性,是类似果冻或软糖型态的凝胶物质;并以离子取代电子做为导体,成为静电式触控面板的核心技术,突破了电子回路、晶体管、二极管等目前用于触控面板材料的物理限制;将含有离子的凝胶摊平后,在四个角落贴上电极形成触控面板,表面以静电容量式进行驱动,触控产生的电流传达到四个角落之后,测量电流的量再换算成座标,进而以此推算出手指触碰的位置;由于其具有液体性质,有一定流动性,因而可以实现折叠能力,且透光率良好,导电性良好,感应灵敏。
(3)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采用普通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当二甲基硅氧烷处于融化态时,嵌入磁铁7和铁片8,其具体嵌入位置分别为绝缘层3的四个顶角以及四边的紧靠中线位置,然后降温冷却成型。
当整体设备进行折叠时,接触面边缘的那对磁铁7与铁片8靠近后互相吸引,使接触面互相贴合固定;
当设备需重新展开时,稍施外力即可分开磁铁吸引;即磁性开合扣模式。
优选的,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内部嵌有的磁铁7及铁片8可以各设置1-4片。
(4)可折叠OLED显示屏4可采用国内/国外公司(如三星公司等)已投入量产并销售的可折叠OLED显示屏;该类可折叠OLED超柔性显示屏具有高清晰度高保真率的显示特性,并可以经过多次折叠而不影响显像等功能。
(5)嵌有刚性处理器及电池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采用PDMS基板)中,处理器及电池因其所占面积较小,故无需柔性。为了不影响设备的折叠,将处理器及电池分散镶嵌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的四个角上,且相互之间用柔性电路相连。具体的,柔性基板表面采用喷墨印刷工艺与网状线路设计相结合的创新型思路,以柔性基板铜箔作为“打印纸”,将设计好的网状线路输入电脑,并将其通过原料为聚丙烯腈高分子溶液的喷墨打印机打印在铜箔上,然后将铜箔表面高分子线路高温碳化为超柔性碳网状线路,再将可折叠柔性板压叠于印有排布线路的铜箔上,使线路脱离铜箔并压印于可折叠柔性板上,从而完成可折叠柔性板5表面的线路排布,最终获得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同时,处理器及电池零件利用改进后的表面贴装技术(SMT)贴装于柔性基板上。从几何学角度来讲,设备可以对折任意次,只要对折后面积大于处理器面积,均不会影响到处理器及电池。
进一步的,上述喷墨打印超柔性碳网状线路,给出具体的工艺实施步骤如下:
1)采用常规技术先将丙烯腈和少量第二单体(丙烯酸甲酯)、第三单体(甲叉丁二酯)共聚生成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6-8万);
2)然后将共聚聚丙烯腈树脂(分子量高于6-8万)经溶剂二甲亚矾溶解,形成特性粘度为1.8-2.8范围内的聚丙烯腈高分子溶液;
3)先将乙二醇、2-甲醚按照体积比1:1混合制备混合溶液,再将乙炔黑溶于所述混合溶液中,其中乙炔黑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3%,备用;
4)将步骤2)的聚丙烯腈高分子溶液与步骤3)的乙炔黑混合溶液混合,即制成聚丙烯腈高分子导电油墨;
5)按照实际需要在电脑中设计好所需线路图案;
6)采用喷墨打印机输出电脑中设计好的线路图案,进行喷墨打印,具体为:把步骤4)制备好的聚丙烯腈高分子导电油墨打印在铜箔基板上,从而得到印有聚丙烯腈高分子前体网状线路的铜箔。打印机采用下拉式电压喷墨喷嘴(由Microfab Technologies公司生产,孔径30um),并在电脑控制的三维平台系统处安装打印头。
7)将步骤6)印有聚丙烯腈高分子前体网状线路的铜箔放在空气中进行低温热处理,加热至270℃,保温0.5-3h,即预氧化处理,使之发生氧化、热解、交联、环化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耐热梯形高分子,即形成印有黑色的预氧化高分子的铜箔;
8)再将步骤7)印有黑色的预氧化高分子的铜箔在氮气中进行800℃高温处理,即碳化处理,则线路高分子进一步产生交联环化、芳构化及缩聚反应,并脱除氢、氮、氧原子,最后形成印有超柔性碳网状线路的铜箔;
9)准备可折叠柔性板,将所述可折叠柔性板压叠于步骤8)铜箔上的超柔性碳网络线路上,并加热热压,使超柔性碳网络线路脱离铜箔而转移压印于可折叠柔性板上,最终获得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
所述可折叠柔性板,其材质为PDMS的可折叠柔性板,为柔性可反复折叠的高分子材料,并且为绝缘体。
之所以要设计成先在铜箔上进行碳网络线路的喷墨/碳化加工成型,然后再转移到高分子柔性基底上的两步法,是由于:后续碳化过程需要高温,高分子可折叠柔性板无法耐受,故先将聚丙烯腈高分子前体线路打印在铜箔上;而喷墨碳线路从铜箔转移到柔性电路板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应用印有超柔性碳网状线路的铜箔会造成的短路现象,并且铜箔无法经受反复折叠,而材质为PDMS的可折叠柔性板为柔性可反复折叠的高分子材料,并且为绝缘体,不会造成导电线路短路,故将铜箔上的超柔性碳网状线路转移到可折叠柔性电路板上;最终得到印有超柔性碳导电网状线路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
(6)底部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采用非透光性聚合物,且选择普通可折叠柔性聚合物即可(如PDMS、PEO/PVDF等)。
进一步,各层之间在纵向通过胶体粘连,以完成整体组装,且不引入刚性零件(如螺丝钉等)。层与层之间如需导电,则所述胶体使用透明导电胶(导电);层与层之间如需绝缘,则所述胶体使用光学胶(绝缘)。
具体的,各层之间的组装方式如下:
(1)将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OLED显示屏4分别通过连接线路与柔性电路板5上的处理器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方式具体实施是将每一层电路正负极各预留一段铜丝导线,以串联方式将三层连接起来,并上下依次叠加,层间并不需要用光学胶或其他方式粘合。
(2)将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的正面与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的背面用OCA光学胶粘连,且其背面与可折叠OLED显示屏4的正面也用光学胶粘连。
(3)将可折叠OLED显示屏4的背面用OCA光学胶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的柔性主板粘连。
(4)将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的正面四条边线与透明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用导电胶粘连,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的背面用光学胶与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粘连。
(5)最后,将上下封装层(1、6)的边缘进行热压封装成型,不影响内部组件,至此完成全部组装。
如图2所示,所述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在全部展开时,即为矩形超薄柔性便携电脑(具有重力感应系统),进行折叠操作可使该设备由电脑式依次向pad式、手持式、手掌式、手心式转换;由此,该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在保持电脑手机功能一体化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折叠改变使用和携带方式。
作为举例而非限定,该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的一种折叠过程,如图3所示。当该设备完全展开时,呈现电脑式,该电脑式设备的四个角分别分布有四个刚性处理器区域A,同时该电脑式设备的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的两条边线以及中线一侧分别成对嵌入磁铁7和铁片8;其中,左侧边线由上向下依次设置有铁片8(顶部位置)、磁铁7(中部靠上位置)、磁铁7(底部位置),中线的顶部位置设置有磁铁7,中线的底部位置设置有铁片8,右侧边线由上向下依次设置有磁铁7(顶部位置)、铁片8(中部靠上)、铁片8(底部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在折叠过程中的折叠方式为,通过其底端向背面对折,或通过其右侧向背面对折。
具体的,当电脑式设备进行折叠时,通过其底端向背面对折,并通过对折接触面边缘的磁铁7与铁片8靠近后互相吸引,使接触面互相贴合固定,以完成一次对折,从而将该设备由电脑式折叠为pad式;当pad式设备进行折叠时,通过其右侧向背面对折,并通过对折接触面边缘的磁铁7与铁片8靠近后互相吸引,使接触面互相贴合固定,以完成二次对折,从而将该设备由pad式折叠为手持式;重复上述两个对折过程,可以进一步将该设备依次折叠为手掌式、手心式。当设备需要重新展开时,只要稍施外力即可分开磁铁、铁片的吸引,从而将设备依次展开。由此,该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在折叠展开过程中,利用的是磁性开合扣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配置电脑高级处理器、可折叠显示屏及触摸屏、内置软键盘,实现了电脑手机功能一体化;通过设备各部件柔性化可折叠化的设计(处理器及电池除外),实现一体化设备整机的三维方向任意反复的折纸式可折叠性;通过表面贴合技术、R2R技术和OCA光学胶贴合技术实现整部设备的组装,从而达到手机、平板和电脑一体化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相关产品的设计比较而言,完全摒弃了通过转轴实现折叠的思路,相比转轴的单次折叠设计来说,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可以进行任意多次多角度折叠,从而无限制的进行设备外形的缩放,并且设计原料多为有机物或网状碳材料,相较现有相关设计产品中的金属组分而言,更加轻薄,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便携性和柔性。其中,外壳采用绝缘高分子聚合物实现外壳可折叠,触摸屏采用离子型水凝胶触摸屏实现触摸屏可折叠,显示屏采用可折叠OLED实现显示屏可折叠,主板设计采用将刚性芯片分散排布在柔性可折叠基板上的方式(此为创新设计,分别将芯片、存储器、读取器、电池四大核心部分分割开,分散在屏幕四角并用柔性线路连接。)实现处理器主板的可折叠,从而实现整机可折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创新在于:1.可折叠一体化机的构造设计(主体创新);2.可经受反复折叠的超柔性碳喷墨印刷线路工艺技术(原始创新);3.刚性芯片分割连接技术(解决设备刚性零件影响折叠效果的难题);4.嵌入式磁铁/铁片组柔性折叠贴合技术(实现设备折叠后的完整一体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为举例而非限定,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设备可弯叠,且可以任意弯折大量次数。
(2)通过内置磁铁的形式有效解决设备弯折后重叠面的贴合作用,使得弯折后设备的整体性不受影响。
(3)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可利用现有的含LiCl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制作的高透明度的离子触摸屏来组装,并实现触摸屏的可折叠性。
(4)可折叠柔性电路板的设计实现:将处理器主板进行分散配置,分布于柔性基板四角,直接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的处理器主板可折叠的问题,相比较目前出现的柔性可弯曲主板,现有柔性主板仅仅能够弯曲较小角度,无法折叠,否则会直接导致处理器损坏,而本实用新型利用分割式设计完全避免了折叠操作对处理器的影响,折叠全程不会触碰到处理器。
(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超柔性碳喷墨印刷线路突破了无法在柔性基板上印刷网状线路的瓶颈,并得到超柔性线路;且首次将碳材料作为线路材料,并解决当今现存线路无法多次折叠的问题。在实施方案中涉及的碳化-转移-压印流程直接解决了超柔性基板在线路材料碳化的高温操作中无法耐受的问题。该创新技术使得处理器主板可折叠柔性化成为可能。
(6)设备屏幕大小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拓展和缩小。
(7)设备可通过弯叠的方式实现较小的存放空间,实现电脑功能的器件的随身携带。
(8)设备因其柔性而不易摔坏。
(9)无论该一体化设备折叠多少次,其均兼具手机与电脑的功能。
(10)该设备功能化强于现有的手机,便携性强于现有的笔记本电脑,能耗小于一般电脑,是未来最理想的手机和电脑,对于手机而言不要扩大体积的前提下扩大功能,对于电脑而言,无需减少功能来便于携带。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的任何变更或修饰均应当视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正面的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可折叠OLED显示屏(4)、嵌有刚性处理器的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以及底部的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
层与层之间需要导电时,采用透明导电胶复合粘连;层与层之间需要绝缘时,采用绝缘OCA光学胶复合粘连,且整体组装方式不引入刚性零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的内部嵌有磁铁和铁片;
所述磁铁和铁片成对地对称分布于该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的两条边线位置及中线位置的内部,以实现该设备折叠之后的磁性贴合固定作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内部嵌有的磁铁及铁片各设置1-4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处理器和电池,所述处理器及电池分散镶嵌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的四个角上,且相互之间用柔性电路相连;
所述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可折叠OLED显示屏(4)分别通过连接线路与所述处理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可折叠聚合物封装层(1)与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之间采用采用透明导电胶复合粘连;
所述可折叠透明薄膜电容触摸感应层(2)与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之间,所述可折叠聚合物绝缘层(3)之间与可折叠OLED显示屏(4)之间,所述可折叠OLED显示屏(4)与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之间,所述可折叠柔性电路板(5)与可折叠柔性封装底层(6)之间,以上均采用绝缘OCA光学胶复合粘连。
CN201721122410.9U 2017-09-04 2017-09-04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406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22410.9U CN207440669U (zh) 2017-09-04 2017-09-04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22410.9U CN207440669U (zh) 2017-09-04 2017-09-04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40669U true CN207440669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302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22410.9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40669U (zh) 2017-09-04 2017-09-04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4066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0798A (zh) * 2017-09-04 2017-11-24 同济大学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CN113241013A (zh) * 2021-06-18 2021-08-1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和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90798A (zh) * 2017-09-04 2017-11-24 同济大学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CN107390798B (zh) * 2017-09-04 2023-08-04 同济大学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CN113241013A (zh) * 2021-06-18 2021-08-10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和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3241013B (zh) * 2021-06-18 2022-08-19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可折叠显示装置和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81672B (zh) 阵列上具有滤色器的单元中或单元上触摸传感器
Byun et al. Fully printable, strain-engineered electronic wrap for customizable soft electronics
JP2023138993A (ja) 表示装置
CN101382718B (zh) 具有触摸功能的电子纸显示器
CN104360768B (zh) 触摸显示模组和电子显示产品
CN102629177A (zh) 电容式触摸屏及制作方法
KR20200032780A (ko) 전자 장치
CN109064897A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7037545U (zh) 一种侧按键装配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7440669U (zh)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US8116827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KR20130130970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0846997A (en) A single layer of touch sensor structure and a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the same
CN202615358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106095176A (zh) 一种镀铜纳米银线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11708461A (zh) 触控模组、触控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442255A (zh)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238796B (zh) 触控集成电路装置
CN206991268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3885639A (zh) 柔性智能信息交换终端
CN102486590A (zh) 触摸式彩色电子书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KR101084865B1 (ko) 터치스크린장치
CN107390798A (zh) 折纸式手机/电脑一体化超柔性设备
CN103543889B (zh) 单层电容式触摸屏制作方法
CN105242805B (zh) 一种压力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0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