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7649U -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7649U
CN207427649U CN201721553025.XU CN201721553025U CN207427649U CN 207427649 U CN207427649 U CN 207427649U CN 201721553025 U CN201721553025 U CN 201721553025U CN 207427649 U CN207427649 U CN 2074276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 shell
metal
groove
plastic casing
termi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5302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东军
李鹏
邓兴发
荣玉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eiz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5302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76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76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76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其中,金属外壳用于终端设备,金属外壳包括:金属壳体和位于金属壳体两端的塑胶壳体;在塑胶壳体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充填金属漆层,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金属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金属壳体上、下两端的塑胶壳体上设置第一凹槽,并在第一凹槽内充填金属漆,使得金属外壳的整体外观呈金属状,在确保金属外壳整体外观不失金属质感的同时,由于塑胶壳体的存在,能够减小其对终端设备的天线的影响,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质量。

Description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智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金属外壳及一种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终端设备中均采用天线结构来接收和发送信号,并采用金属壳体作为终端设备后盖,以实现金属质感的终端设备。但金属具有一定屏蔽信号作用,因此,一般会在金属壳体的上、下两端增设塑胶壳体,但这样破坏了终端设备的后盖整体的金属质感,影响终端设备的外观品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金属外壳。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金属外壳,用于终端设备,金属外壳包括:金属壳体和位于金属壳体两端的塑胶壳体;在塑胶壳体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充填金属漆层,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金属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金属外壳,通过在金属壳体的上、下两端设置塑胶壳体,能够很好地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传输效果,避免金属外壳全部由金属构成而影响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的传递。通过在塑胶壳体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方便后续采用金属漆填充第一凹槽,另外,优选地,第一凹槽所在位置为塑胶壳体的外表面除边角区域以外的区域,保留边角区域有利于后续对边角区域进行加工,以便实现光亮的边角区域,同时便于实现边角区域与充填后的第一凹槽区域之间平滑过渡。通过在塑胶壳体的第一凹槽内喷涂金属漆,直至与金属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即恢复到塑胶壳体原有的高度,一方面第一凹槽槽底的塑胶壳体能够有效确保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信号传递,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金属外壳外观面整体的金属质感,使得金属外壳的整体外观呈金属状,提高终端设备的外观品质。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金属外壳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设有高光倒角,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高光倒角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设置高光倒角,并使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高光倒角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高光倒角的设置提高了金属外壳的外观光泽度,同时高光倒角与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有利于实现金属外壳外表面整体一致的光亮效果,将金属质感与高光边沿相结合,提高金属外壳整体的外观品质。需要说明的是,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并不仅仅是与金属壳体相对的端部,还可以包含位于两侧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区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高光倒角的高光边长度为0.8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高光倒角的高光边长度为0.8mm,0.8mm的高光边长度方便加工,不会因高光边长度过小,小于0.8mm而无法很好地衔接塑壳体上喷涂的金属漆,也不会因高光边长度过大,例如大于1mm而影响高光边的弯曲弧度以及外观品质。有利于批量生产,进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一致性。此外,边长为0.8mm的高光倒角能够很好地与塑胶区域进行衔接,能够很好地与塑胶壳体上喷涂的金属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光滑过渡,进而提高金属外壳整体的外观品质。当然,高光边的长度也不仅仅限定为0.8mm,可根据塑胶壳体的厚度和第一凹槽的开槽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凹槽与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在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间距为1.2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凹槽与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在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间距为1.2mm,即第一凹槽的边沿处,在金属壳体的厚度方向,与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之间的间距为1.2mm。从塑胶壳体的远离金属壳体的端部,至向金属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1.2mm内的区域内为非第一凹槽区域,即对第一凹槽切削加工后的保留区域。该区域完整的保留了塑胶壳体的边角区域,使得在后续加工高光倒角时,能够充分的保证高光倒角的加工余量,并使得高光的边角能够完美的结合塑胶壳体,实现两者之间平滑过渡,进而提高金属外壳的外观品质。避免切削塑胶壳体成型第一凹槽时,切削过量而导致后期加工边角区域时,围成圈的边角区域会出现各处大小不同的情况,也避免为边角区域预留过多的加工余量后,在进行喷金属漆后,过多的余量处的高度会高于高光边所在高度,影响外观品质。另外,保留区域除为高光倒角预留足够的加工余量外,也有利于批量生产,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一致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高光倒角为高光C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高光倒角加工成高光C型倒角,并进行高光处理。一方面C型倒角具有一定弧度,进而提高了金属外壳的抗撞击能力,抗磨损能力,避免边角区域出现棱角而极易发生磕碰损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金属外壳的手握感,方便用户手握终端设备。此外,高光C角具有良好地外观性,可以顺畅且平滑地与金属漆层相衔接,也可以自然地与金属外壳的背部相衔接,而不会出现突兀状态。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0.1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凹槽的深度为0.1mm,一方面避免第一凹槽深度过浅,而导致喷漆后,喷漆较薄,喷涂的金属漆无法完全遮挡下方的塑胶壳体,进而无法实现具有金属质感的金属外壳;另一方面避免第一凹槽的深度过深而影响塑胶壳体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少金属外壳的整体厚度。当然,第一凹槽的深度也不限定仅仅为0.1mm,可以根据塑胶壳体的厚度进行适当调整,在0.8mm至1.5mm范围内均可适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在金属壳体的与金属漆层的衔接处沿金属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凹槽的深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金属壳体的与金属漆的衔接处沿金属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其中,金属壳体的宽度方向即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且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塑胶壳体的外表面下沉的深度,即第一凹槽的深度,使得第二凹槽的槽底能够露出金属壳体本身的金属质感,能够有效避免喷漆面与金属壳体的结合处出现紊乱的漆线为影响外观,提高金属外壳整体的外观品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凹槽的深度范围为0.1mm至0.1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凹槽的深度范围为0.1mm至0.15mm,一方面避免第二凹槽过浅,而无法体现金属壳体本身的金属质感,另一方面避免第二凹槽的深度过大而导致金属外壳的结构强度遭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金属外壳。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具有按照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金属外壳,进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金属外壳为后盖。
在该技术方案中,终端设备优选为手机,则金属外壳优选为手机后盖,终端设备也可以是IPAD等,不限于手机。
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外壳主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外壳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外壳左视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金属外壳加工过程中局部轮廓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金属外壳,12金属壳体,122第二凹槽,14塑胶壳体,142第一凹槽,A:高光边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金属外壳10及终端设备。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金属外壳10,用于终端设备,金属外壳10包括:金属壳体12和位于金属壳体12两端的塑胶壳体14;在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142,在第一凹槽142内充填金属漆层,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金属壳体12的外表面相平齐。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金属外壳10,通过在金属壳体12的上、下两端设置塑胶壳体14,能够很好地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传输效果,避免金属外壳10全部由金属构成而影响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的传递。通过在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142,方便后续采用金属漆填充第一凹槽142,另外,优选地,第一凹槽142所在位置为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除边角区域以外的区域,保留边角区域有利于后续对边角区域进行加工,以便实现光亮的边角区域,同时便于实现边角区域与充填后的第一凹槽142区域之间平滑过渡。通过在塑胶壳体14的第一凹槽142内喷涂金属漆,直至与金属壳体12的外表面相平齐,即恢复到塑胶壳体14原有的高度,一方面第一凹槽142槽底的塑胶壳体14能够有效确保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信号传递,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金属外壳10外观面整体的金属质感,使得金属外壳10的整体外观呈金属状,提高终端设备的外观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设有高光倒角,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高光倒角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在该实施例中,在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设置高光倒角,并使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高光倒角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高光倒角的设置提高了金属外壳10的外观光泽度,同时高光倒角与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之间平滑过渡,有利于实现金属外壳10外表面整体一致的光亮效果,将金属质感与高光边沿相结合,提高金属外壳10整体的外观品质。需要说明的是,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并不仅仅是与金属壳体12相对的端部,还可以包含位于两侧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区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所示,高光倒角的高光边长度为0.8mm。
在该实施例中,高光倒角的高光边长度为0.8mm,0.8mm的高光边长度方便加工,不会因高光边长度过小,小于0.8mm而无法很好地衔接塑壳体上喷涂的金属漆,也不会因高光边长度过大,例如大于1mm而影响高光边的弯曲弧度以及外观品质。有利于批量生产,进而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一致性。此外,边长为0.8mm的高光倒角能够很好地与塑胶区域进行衔接,能够很好地与塑胶壳体14上喷涂的金属漆相结合,有利于实现两者之间的光滑过渡,进而提高金属外壳10整体的外观品质。当然,高光边的长度也不仅仅限定为0.8mm,可根据塑胶壳体14的厚度和第一凹槽142的开槽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凹槽142与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在金属壳体12厚度方向的间距为1.2mm。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42与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在金属壳体12厚度方向的间距为1.2mm,即第一凹槽142的边沿处,在金属壳体12的厚度方向,与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之间的间距为1.2mm。从塑胶壳体14的远离金属壳体12的端部,至向金属壳体12的厚度方向延伸1.2mm内的区域内为非第一凹槽142区域,即对第一凹槽142切削加工后的保留区域。该区域完整的保留了塑胶壳体14的边角区域,使得在后续加工高光倒角时,能够充分的保证高光倒角的加工余量,并使得高光的边角能够完美的结合塑胶壳体14,实现两者之间平滑过渡,进而提高金属外壳10的外观品质。避免切削塑胶壳体14成型第一凹槽142时,切削过量而导致后期加工边角区域时,围成圈的边角区域会出现各处大小不同的情况,也避免为边角区域预留过多的加工余量后,在进行喷金属漆后,过多的余量处的高度会高于高光边所在高度,影响外观品质。另外,保留区域除为高光倒角预留足够的加工余量外,也有利于批量生产,有利于实现产品的一致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高光倒角为高光C角。
在该实施例中,将高光倒角加工成高光C型倒角,并进行高光处理。一方面C型倒角具有一定弧度,进而提高了金属外壳10的抗撞击能力,抗磨损能力,避免边角区域出现棱角而极易发生磕碰损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金属外壳10的手握感,方便用户手握终端设备。此外,高光C角具有良好地外观性,可以顺畅且平滑地与金属漆层相衔接,也可以自然地与金属外壳10的背部相衔接,而不会出现突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凹槽142的深度为0.1mm。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定第一凹槽142的深度为0.1mm,一方面避免第一凹槽142深度过浅,而导致喷漆后,喷漆较薄,喷涂的金属漆无法完全遮挡下方的塑胶壳体14,进而无法实现具有金属质感的金属外壳10;另一方面避免第一凹槽142的深度过深而影响塑胶壳体14的结构强度,有利于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少金属外壳10的整体厚度。当然,第一凹槽142的深度也不限定仅仅为0.1mm,可以根据塑胶壳体14的厚度进行适当调整,在0.8mm至1.5mm范围内均可适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在金属壳体12的与金属漆层的衔接处沿金属壳体12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122,第二凹槽122的深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凹槽142的深度。
在该实施例中,在金属壳体12的与金属漆的衔接处沿金属壳体12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122,其中,金属壳体12的宽度方向即终端设备的宽度方向,且第二凹槽122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下沉的深度,即第一凹槽142的深度,使得第二凹槽122的槽底能够露出金属壳体12本身的金属质感,能够有效避免喷漆面与金属壳体12的结合处出现紊乱的漆线为影响外观,提高金属外壳10整体的外观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凹槽122的深度范围为0.1mm至0.15mm。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凹槽122的深度范围为0.1mm至0.15mm,一方面避免第二凹槽122过浅,而无法体现金属壳体12本身的金属质感,另一方面避免第二凹槽122的深度过大而导致金属外壳10的结构强度遭到破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金属外壳10。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具有按照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金属外壳10,进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金属外壳10为后盖。
在该实施例中,终端设备优选为手机,则金属外壳10优选为手机后盖,终端设备也可以是IPAD等,不限于手机。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终端设备的金属外壳10,由于在金属壳体12的上、下两端设有塑胶壳体14,能够很好地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传输效果,避免金属外壳10全部由金属构成而影响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的传递。通过在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142,方便后续采用金属漆填充第一凹槽142,另外,优选地,第一凹槽142所在位置为塑胶壳体14的外表面除边角区域以外的区域,保留边角区域有利于后续对边角区域进行加工,以便实现光亮的边角区域,同时便于实现边角区域与充填后的第一凹槽142区域之间平滑过渡。通过在塑胶壳体14的第一凹槽142内喷涂金属漆,直至与金属壳体12的外表面相平齐,即恢复到塑胶壳体14原有的高度,一方面第一凹槽142槽底的塑胶壳体14能够有效确保终端设备的天线的信号传递,保证终端设备的天线信号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保证金属外壳10外观面整体的金属质感,使得金属外壳10的整体外观呈金属状,提高终端设备的外观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金属外壳,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金属壳体和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两端的塑胶壳体;
在所述塑胶壳体的外表面设置第一凹槽,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充填金属漆层,所述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表面相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塑胶壳体的远离所述金属壳体的端部设有高光倒角,所述金属漆层的外表面与所述高光倒角的外表面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光倒角的高光边长度为0.8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塑胶壳体的远离所述金属壳体的端部在所述金属壳体厚度方向的间距为1.2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光倒角为高光C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为0.1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金属壳体的与所述金属漆层的衔接处沿所述金属壳体的宽度方向设置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属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范围为0.1mm至0.15mm。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属外壳。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外壳为后盖。
CN201721553025.XU 2017-11-20 2017-11-20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2074276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3025.XU CN207427649U (zh) 2017-11-20 2017-11-20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53025.XU CN207427649U (zh) 2017-11-20 2017-11-20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7649U true CN207427649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03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53025.XU Active CN207427649U (zh) 2017-11-20 2017-11-20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76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91776U (zh) 壳体结构及电子设备
CN202623469U (zh) 贴手机保护膜治具
CN207427649U (zh) 金属外壳及终端设备
CN204966686U (zh) 一种喷涂天线
CN206765484U (zh) 一种防水性能良好的钢化膜
CN204595803U (zh) 玻璃与塑胶一体结构
CN107972300A (zh) 金属外壳的加工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05391820B (zh) 一种层叠式焊接结构、层叠式焊接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05670574U (zh) 金属手机外壳
CN206864870U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内板结构
CN207174084U (zh) 一种手机贴膜工具
CN207739422U (zh) 一种波浪吸音板
CN206433042U (zh) 一种可支撑手机壳
CN211341492U (zh) 饰面板
CN204696370U (zh) 减少干扰的带有肋板的用于信号通信的连接件
CN206302460U (zh) 手机保护壳及手机组合
CN201532642U (zh) 环保型智能卡
CN206567984U (zh) 易脱料托架研磨治具
CN204669458U (zh) 一种手机伴侣智能贴卡
CN207354370U (zh) 智能终端听筒装置及智能终端
CN205581937U (zh) 手机壳式u盘
CN204708201U (zh) 一种手机臂包
CN209402559U (zh) 一种分体手机外壳
CN109038075A (zh) 一种连接器防水结构
CN207039707U (zh) 一种手机及其手机外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