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4313U -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424313U CN207424313U CN201721725517.2U CN201721725517U CN207424313U CN 207424313 U CN207424313 U CN 207424313U CN 201721725517 U CN201721725517 U CN 201721725517U CN 207424313 U CN207424313 U CN 2074243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unting groove
- tube
- degree
- single fiber
- tube bodi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纤双向组件,包括基体、LD管组件、隔离器、光探测器、0度滤波片、LC适配器组件和45度滤波片,基体外表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安装槽及第三安装槽,LD管组件包括LD管芯及LD管体,LD管体插接至第一安装槽,LD管体背向基体的一面设有安装槽,LD管芯插接固定安装至安装槽中,LD管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的调节段,隔离器设于所述LD管芯发射端口处,用以防止出现光线回传到LD管组件的现象。通过在LD管体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的调节段,从而使得LD管体在未固定之前可在第一安装槽内滑动以调整焦距,同时通过在LD管芯发射端口处设置一隔离器,有效防止经链路反射的光线回传到LD组件中,避免造成干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单纤双向组件中LD组件与适配器之间的焦距一般会预先固定,无法进行耦合调整,从而影响其精度,且通常来说经链路反射的光线会有部分回传到LD组件中,从而造成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单纤双向组件,旨在使LD组件的焦距可在耦合调整后固定,且能防止经链路反射的光线回传到LD组件中。
为了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纤双向组件,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内部限定出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基体的两端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基体侧部开设有贯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安装槽;
LD管组件,包括LD管芯及LD管体,所述LD管体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LD管体背对所述基体的一面设有安装槽,所述LD管芯插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安装槽中,所述LD管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的调节段;
隔离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隔离器位于所述LD管芯发射端口处,用以阻隔光线回传到LD管组件;
光探测器,插接至所述第三安装槽;
0度滤波片,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0度滤波片位于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端口处;
LC适配器组件,包括陶瓷套筒及陶瓷插针,所述陶瓷套筒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陶瓷插针固定安装于所述陶瓷套筒内,所述陶瓷插针内设有光纤,所述光纤与所述LD管芯发射端的轴线呈同轴设置;以及,
45度滤波片,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45度滤波片设于所述LD管组件与所述LC适配器组件之间,所述LD管芯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45度滤波片反射至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端。
优选地,所述光探测器包括PIN型二极管及跨阻放大器,所述PIN型二极管用以接收光信号,所述跨阻放大器设于所述PIN型二极管的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PIN型二极管的传输速率为10Gbps。
优选地,所述陶瓷插针靠近所述45度滤波片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光纤之间呈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倾斜角度为8°。
优选地,所述光探测器通过胶粘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
优选地,所述LD管体的调节段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LD管体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的调节段,从而使得LD管体在未固定之前可在第一安装槽内滑动以调整焦距,同时通过在LD管芯发射端口处设置一隔离器,有效防止经链路反射的光线回传到LD组件中,避免造成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纤双向组件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单纤双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详细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单纤双向组件,所述单纤双向组件包括基体1、LD管组件、隔离器3、光探测器4、0度滤波片5、LC适配器组件及45度滤波片7,所述基体1内部限定出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基体1的两端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2,所述基体1侧部开设有贯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安装槽13;所述LD管组件包括LD管芯21及LD管体22,所述LD管体22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11,所述LD管体22背对所述基体1的一面设有安装槽,所述LD管芯21插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安装槽中,所述LD管体22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配合的调节段221;所述隔离器3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所述隔离器3位于所述LD管芯21发射端口处,用以阻隔光线回传到LD管组件;所述光探测器4插接至所述第三安装槽13;所述0度滤波片5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13内,所述0度滤波片5位于所述光探测器4接收端口处;所述LC适配器组件包括陶瓷套筒61及陶瓷插针62,所述陶瓷套筒61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槽12,所述陶瓷插针62固定安装于所述陶瓷套筒61内,所述陶瓷插针62内设有光纤,所述光纤与所述LD管芯21发射端的轴线呈同轴设置;所述45度滤波片7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45度滤波片7设于所述LD管组件与所述LC适配器组件之间,所述LD管芯21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45度滤波片7反射至所述光探测器4接收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LD管体22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配合的调节段221,从而使得LD管体22在未固定之前可在第一安装槽11内滑动以调整焦距,同时通过在LD管芯21发射端口处设置一隔离器3,有效防止经链路反射的光线回传到LD组件中,避免造成干扰。
如图2所示,在普通单纤双向组件的设计中,LD管体22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1内,并没有预留一段可调整焦距的调节段221;而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LD管体22上具有一外径与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径大小相等的调节段221,LD管体22在未固定安装之前可通过这一调节段221在所述第一安装槽11内滑动以调整焦距,在焦距调整完成后,再将LD管体22固定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1内。
在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光线为L1,接收光线为L2,其中L1和L2为不同波长的光,LD管芯21送出的光信号经过隔离器3,再经过45度滤波片7,由于该镜片只能通过L1波长的光,别的光被阻挡反射,从而保证发射光通路无干扰,发射光纤L1通过陶瓷插针62传输到外接光跳线,进而输入系统;外接光跳线输入的L2光经过45度滤波片7反射到光探测器4后,输出电信号传输到系统。
所述光探测器4包括PIN型二极管及跨阻放大器,所述PIN型二极管用以接收光信号,所述跨阻放大器设于所述PIN型二极管的输出端。
具体地,所述PIN型二极管的传输速率为10Gbps,从而更好地满足光通讯对于传输速率的要求。
为减少接收光纤L2反射回陶瓷插针62出光口的光源,进而减小反射光的干扰,所述陶瓷插针62靠近所述45度滤波片7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光纤之间呈倾斜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倾斜角度为8°。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倾斜角度的度数也可以取其他数值,但经各项实验数据表明当所述倾斜角度为8°时,效果较佳。
在固定光探测器4时,为使得光探测器4的灵敏度达到较佳的效果并充分展示光探测器4的固有接收性能,所述光探测器4通过胶粘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1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但效果相对于胶粘而言较差。
固定安装LD管体22的调节段221时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D管体22的调节段221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11。由于光通讯对于光功率的稳定性要求很高,采用激光焊接方式能够有效保证这一要求。在这里,焦距可调也只是在生产耦合的时候调整,当找到光功率最大的位置后,必须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将位置固定,同时激光焊接可使得所述单纤双向器件的性能稳定,后续光功率变化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所述基体内部限定出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贯通所述基体的两端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基体侧部开设有贯通所述安装腔的第三安装槽;
LD管组件,包括LD管芯及LD管体,所述LD管体插接至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LD管体背对所述基体的一面设有安装槽,所述LD管芯插接固定安装至所述安装槽中,所述LD管体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安装槽配合的调节段;
隔离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所述隔离器位于所述LD管芯发射端口处,用以阻隔光线回传到LD管组件;
光探测器,插接至所述第三安装槽;
0度滤波片,设于所述第三安装槽内,所述0度滤波片位于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端口处;
LC适配器组件,包括陶瓷套筒及陶瓷插针,所述陶瓷套筒插接至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陶瓷插针固定安装于所述陶瓷套筒内,所述陶瓷插针内设有光纤,所述光纤与所述LD管芯发射端的轴线呈同轴设置;以及,
45度滤波片,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45度滤波片设于所述LD管组件与所述LC适配器组件之间,所述LD管芯发出的光线通过所述45度滤波片反射至所述光探测器接收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探测器包括PIN型二极管及跨阻放大器,所述PIN型二极管用以接收光信号,所述跨阻放大器设于所述PIN型二极管的输出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IN型二极管的传输速率为10Gbps。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陶瓷插针靠近所述45度滤波片一侧的端面与所述光纤之间呈倾斜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角度为8°。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探测器通过胶粘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三安装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纤双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LD管体的调节段通过激光焊接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25517.2U CN207424313U (zh) | 2017-12-07 | 2017-12-07 |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25517.2U CN207424313U (zh) | 2017-12-07 | 2017-12-07 |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424313U true CN207424313U (zh) | 2018-05-29 |
Family
ID=62397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25517.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24313U (zh) | 2017-12-07 | 2017-12-07 |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42431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27064A (zh) * | 2019-10-31 | 2020-01-24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模块 |
-
2017
- 2017-12-07 CN CN201721725517.2U patent/CN207424313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727064A (zh) * | 2019-10-31 | 2020-01-24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模块 |
CN110727064B (zh) * | 2019-10-31 | 2022-12-16 | 青岛海信宽带多媒体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光模块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745693U (zh) | 具有otdr功能的光组件 | |
WO2019100703A1 (zh) | 一种光学耦合模块及电子设备 | |
US20140099055A1 (en) | Single-Fiber Bi-Directional Optical Transceiver | |
CN109254355A (zh) | 光接收器件 | |
CN207424313U (zh) | 一种单纤双向组件 | |
US20120148256A1 (en) | Bidirectional optical sub assembly having structure to reduce reflection noise | |
CN102324975B (zh) | 一种单芯双向光学次模块 | |
CN102540361A (zh) | 一种光信号连接模块 | |
US8899846B2 (en) | Receptacle diplexer | |
US20120155811A1 (en) | Connection module of optical signals | |
CN203705694U (zh) | 单纤双向收发一体光组件 | |
CN204694885U (zh) | 一种用于光纤通讯的多波长组件 | |
CN203838376U (zh) | 补偿斜8°端面耦合损耗的波分复用器 | |
CN204790089U (zh) | 单纤双向光组件 | |
CN214041805U (zh) | 一种光学衰减器 | |
CN210864117U (zh) | 一种近波长单纤双向光收发一体器件 | |
CN210742909U (zh) | 导光条、触摸边框及触摸显示设备 | |
KR101674005B1 (ko) | 단파장 양방향 광송수신모듈 | |
JP2018194723A (ja) | 光コネクタ | |
CN107422432A (zh) | 一种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光纤耦合组件 | |
CN207318798U (zh) | 一种高性能单纤四向ComboPON光器件 | |
US20120288237A1 (en) | Optical fiber module | |
US20140093203A1 (en) | Single-Fiber Bi-Directional Optical Transceiver | |
CN210954423U (zh) | 单纤双向光收发模块 | |
CN207336857U (zh) | 一种隔离器抗干扰贴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