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05553U -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 Google Patents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05553U
CN207405553U CN201720686954.1U CN201720686954U CN207405553U CN 207405553 U CN207405553 U CN 207405553U CN 201720686954 U CN201720686954 U CN 201720686954U CN 207405553 U CN207405553 U CN 207405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chamber
rubbish
demarcation strip
separation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8695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磊磊
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CMG Guozhong Laborato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172068695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05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05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0555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扫路车吸嘴,其包括腔体结构和吸筒,腔体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吸拾腔,吸筒与吸拾腔气体连通以使地面上的垃圾能够经由吸拾腔进入吸筒内,并且,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由于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以调节,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能够改变对垃圾所施加吸力的大小,便于提供与实际工况相适应的吸力,有助于改善扫路车吸嘴的垃圾吸拾效果。

Description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背景技术
作为扫路车的关键作业部件,吸嘴用于吸拾地面垃圾并将垃圾输送至垃圾箱,其通常包括壳体以及吸筒,壳体包括前挡板、后挡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前挡板、后挡板、左侧板、右侧板和顶板围合形成下部开口的吸拾腔,前挡板通常为弹性挡板并下端向吸拾腔内侧倾斜,吸筒用于连通吸拾腔与垃圾箱,在风机的抽吸作用下,被扫刷和喷嘴聚集起来的垃圾从前挡板处进入吸拾腔中并经由吸筒进入垃圾箱,实现对路面垃圾的清扫。吸嘴对垃圾的吸拾能力是吸嘴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扫路车的清扫效率和清扫效果。
现有的扫路车吸嘴,其壳体为焊接的一体结构,且吸筒焊接于壳体的顶板上,因此,其吸拾腔的体积大小不可调节。由于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影响腔室内负压衰减的快慢,影响吸嘴对垃圾所施加的吸力大小,因此,现有的扫路车吸嘴,其无法改变吸力大小。
地面垃圾多种多样,既包括细砂砾和粉尘等体积较小的垃圾,又包括石块等体积较大的垃圾,而且,不同路面、甚至同一路面的不同路段上垃圾的多少也不相同,当垃圾颗粒大小不同以及垃圾多少不同时,对吸嘴吸力的要求均不同。因此,现有的扫路车吸嘴,其无法改变吸力大小,也就无法有效适应不同工况的清扫需求,使用灵活性较差,垃圾吸拾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扫路车吸嘴,其无法改变吸力大小,影响垃圾吸拾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扫路车吸嘴,其包括腔体结构和吸筒,腔体结构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吸拾腔,吸筒与吸拾腔气体连通以使地面上的垃圾能够经由吸拾腔进入吸筒内,并且,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
可选地,壳体围合形成下部开口的腔室,其中:壳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可移动的,以使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和/或,腔体结构还包括分隔结构,分隔结构设置于腔室中并通过与壳体接触将腔室分隔形成吸拾腔,分隔结构设置为可移动的,以使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
可选地,壳体包括侧板,侧板设置为可移动的;和/或,壳体包括顶板,顶板设置为可移动的。
可选地,分隔结构与壳体的侧板接触,将腔室分隔形成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吸拾腔为第二腔室;分隔结构设置为可上下移动的。
可选地,分隔结构包括分隔板,且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与侧板保持气密性接触。
可选地,分隔板设置为可伸缩的,且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分隔板能够通过伸缩来改变自身的尺寸;和/或,分隔结构还包括接触调节结构,分隔板通过接触调节结构与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并且,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接触调节结构能够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之间的距离来使分隔结构与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
可选地,接触调节结构与分隔板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和/或,接触调节结构包括弹性结构且弹性结构能够变形,以使接触调节结构能够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之间的距离来使分隔结构与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
可选地,接触调节结构包括接触调节单元,接触调节单元包括密封板,分隔板通过密封板与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且密封板与分隔板可相对移动地连接。
可选地,密封板为弹性密封板。
可选地,接触调节单元还包括弹性件,其中,密封板具有插槽,分隔板可移动地插入插槽中,以使密封板与分隔板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弹性件设置于插槽中并抵设于分隔板与插槽的底壁之间。
可选地,壳体包括侧板,侧板包括垃圾进入挡板,垃圾由垃圾进入挡板处进入吸拾腔中,垃圾进入挡板为弹性挡板,和/或,垃圾进入挡板的下端相对于垃圾进入挡板的上端向腔室的内侧倾斜设置;侧板的用于与分隔结构气密性接触的至少部分包括垃圾进入挡板。
可选地,分隔板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
可选地,吸筒设置于凹部,凹部的最高位置与凹部的最低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40mm。
可选地,吸筒固定设置于壳体上,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地与吸筒连接;或者,吸筒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壳体上,且吸筒承载于分隔结构上并能够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
可选地,扫路车吸嘴还包括吸拾腔调节机构,吸拾腔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可选地,吸拾腔调节机构包括高度调节驱动装置,高度调节驱动装置与腔体结构的分隔结构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以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可选地,高度调节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机构、提升杆和牵引件,牵引件的一端缠绕于提升杆上,牵引件的另一端与分隔结构连接,动力机构与提升杆驱动连接并通过驱动提升杆转动来使牵引件带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
可选地,扫路车吸嘴还包括检测装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进入吸拾腔的垃圾的大小;吸拾腔调节机构可选地,壳体包括侧板,侧板包括垃圾进入挡板,垃圾由垃圾进入挡板处进入吸拾腔中,且垃圾进入挡板为弹性挡板,检测装置通过检测垃圾进入挡板变形量的大小来检测进入吸拾腔的垃圾的大小。
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扫路车,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
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其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以调节,因此,能够改变对垃圾所施加吸力的大小,便于使扫路车吸嘴提供的吸力与实际工况相适应,有助于改善扫路车吸嘴的垃圾吸拾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扫路车吸嘴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示出图1的主剖视图。
图3示出图2中的A-A剖视图。
图4示出图3中的I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示出吸筒提升至最高位置处时的图1的主剖视图。
图6示出图5中的B-B剖视图。
图7示出图6中的II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
1、腔体结构;10、腔室;11、顶板;12、前挡板;13、左侧板; 14、右侧板;15、后挡板;16、后罩板;17、分隔板;18、密封板; 19、弹簧;
2、吸筒;21、喷水头;
3、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1、动力机构;32、提升杆;33、牵引件;
4、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描述方便,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下述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是基于扫路车行驶时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定义的,其中以扫路车的前进方向为前,并以面向扫路车前进方向时来定义“后”、“左”和“右”;方位词“内、外”则均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图1-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扫路车吸嘴的一个实施例。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扫路车吸嘴,其包括腔体结构1和吸筒2,腔体结构1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吸拾腔,吸筒2与吸拾腔气体连通以使地面上的垃圾能够经由吸拾腔进入吸筒2内,并且,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
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其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以调节,因此,能够改变对垃圾所施加吸力的大小,便于使扫路车吸嘴更灵活地提供与实际工况相适应的吸力,有助于改善扫路车吸嘴的垃圾吸拾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围合形成下部开口的腔室10。吸拾腔位于壳体内,其既可以为腔室10的整体,也可以为腔室10的一部分。为了使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以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壳体的至少部分可以设置为可移动的;和/或,腔体结构1可以还包括分隔结构,分隔结构设置于腔室10中并通过与壳体接触将腔室10分隔形成吸拾腔,分隔结构设置为可移动的。
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方式,可以不设置分隔结构,并将壳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可移动的。在该实施方式中,吸拾腔为腔室10的整体,即,吸拾腔为腔室10,壳体形成吸拾腔的腔壁,因此,壳体能够运动的部分运动,即可改变吸拾腔的体积。例如,壳体的侧板和/或顶板11可以设置为可移动的。其中,当壳体的侧板设置为可移动的时,可以通过改变吸拾腔的左右宽度和/或前后长度来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而当壳体的顶板11设置为可移动的时,则可以通过改变吸拾腔的高度来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由于无需增加分隔结构,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腔体结构1所包括的结构部件较少,扫路车吸嘴的结构较为简单。
作为其中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也可以不将壳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可移动的,而只设置分隔结构,并将分隔结构设置为可移动的。这种情况下,吸拾腔不再是腔室10的整体,而是腔室10的一部分,分隔结构与壳体共同围合形成吸拾腔的腔壁,分隔结构形成吸拾腔的腔壁的一部分,因此,分隔结构运动,能够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只需分隔结构运动即可实现对吸拾腔体积大小的改变,而壳体的任意部分均无需设置为可移动的,因此,结构更为简单,且调节过程更加易于实现,能够更灵活方便地改变扫路车吸嘴的吸力大小。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壳体仍可以采用现有的各部分不可相对运动的结构形式(例如焊接式一体结构),因此,无需对壳体的结构进行较多的改动,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
作为其中的又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既增设可移动的分隔结构,又将壳体设置为至少部分可移动的,以便于在吸拾腔不再是腔室10 的整体、而是腔室10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同时通过使分隔结构运动以及使壳体的能够运动的部分运动来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实现对吸拾腔体积更高效的调节。
在本实用新型中,侧板为形成腔室10侧壁的板。侧板可以包括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此时,腔室10截面可以呈矩形,侧板可移动可以是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 和右侧板14中的至少一个可移动;或者,当腔室10为圆柱形腔室时,侧板也可以包括前挡板12和圆弧形板,侧板可移动可以是前挡板12 和圆弧形板中的至少一个可移动;当然,腔室10还可以呈三角形等其他形状,相应地,侧板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形式。但可以理解,无论腔室10呈何种形状、侧板采用何种具体的结构形式,为了方便垃圾进入,侧板通常包括垃圾进入挡板,且垃圾进入挡板通常设置为弹性的和/或下端向吸拾腔内侧倾斜,使得垃圾能够经由垃圾进入挡板进入吸拾腔中,例如,当腔室10为矩形腔时,可以如现有技术中一样,将前挡板12设置为垃圾进入挡板,即,将前挡板12设置为弹性的和/或使前挡板12的下端向吸拾腔内侧倾斜。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当在壳体中增设分隔结构时,分隔结构可以设置为可上下移动的并通过与壳体的侧板接触而将腔室10分隔为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这种情况下,第二腔室为吸拾腔,即吸拾腔为腔室10的下部部分,分隔结构形成吸拾腔的顶壁,由于分隔结构上下移动可以改变吸拾腔的高度(上下方向的尺寸),因此,可以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当然,作为替代方式,分隔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可左右移动的并将腔室10分隔为左右分布的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分别形成两个较小的吸拾腔,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移动分隔结构改变两个吸拾腔的长度(左右方向的尺寸),进而实现对两个吸拾腔体积的调节,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适应左右方向垃圾分布不同的路况,如通常道路边缘相对于道路内侧垃圾较多,基于这种具有可左右移动的分隔结构的扫路车吸嘴,扫路车在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左右移动分隔结构,使垃圾分布较多一侧的吸拾腔的体积较小,满足较多垃圾的吸拾要求,同时使垃圾分布较少一侧的吸拾腔的体积较大,满足较少垃圾的吸拾要求,从而实现更加灵活且高效的道路清洁作业过程;或者,分隔结构还可以设置为可前后移动的并将腔室10分隔为前后分布的两个腔室,例如,吸拾腔可以为腔室10的位于前方的腔室,分隔结构形成吸拾腔的后壁,这样可以使得能够通过移动分隔结构改变吸拾腔的宽度(前后方向的尺寸),进而实现对吸拾腔体积的调节。其中,相对于两种替代方式,将分隔结构设置为可上下移动的并利用分隔结构将腔室10分隔形成上下分布的两个腔室,不仅结构更加简单,更容易实现,其好处还在于,可以使得吸拾腔的用于与地面连通的开口仍为腔室10的整个下部开口,吸拾腔用于与地面连通的开口面积较大,从而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的路面的清扫,清扫效率较高。
基于腔体结构1包括将腔室10分隔为上下分布的两个腔室的分隔结构且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分隔结构可以包括分隔板17,且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与侧板保持气密性接触。例如,当侧板包括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时,分隔结构可以与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保持气密性接触。由于在分隔结构与侧板接触将腔室10分隔为位于下方的吸拾腔的情况下,吸拾腔是由分隔结构与侧板围合形成的,因此,使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与侧板保持气密性接触,有助于在调节吸拾腔体积大小的过程中更有效地改善吸拾腔的气密性,避免气体泄漏。
为了实现分隔结构与侧板的气密性接触,可以直接将分隔板17 设置为可伸缩的,使得分隔板17自身前后尺寸(宽度)和/或左右尺寸(长度)可调节,这样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分隔板17可以通过伸缩来改变自身的尺寸,进而补偿上下移动过程中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的间隙的变化量。例如,分隔板17可以设置为前后可伸缩的,使得分隔板17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前后尺寸来补偿上下移动过程中分隔板17与前挡板12和/或后挡板15之间的间隙变化量,实现分隔结构与前挡板12和/或后挡板15保持气密性接触的目的。再例如,分隔板17也可以设置为左右可伸缩的,使得分隔板17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左右尺寸来补偿上下移动过程中分隔板17与左侧板13和/或右侧板14之间的间隙变化量,实现分隔结构与左侧板13和/或右侧板14保持气密性接触的目的。
或者,为了实现分隔结构与侧板的气密性接触,也可以将分隔结构设置为还包括接触调节结构,分隔板17通过接触调节结构与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并且,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接触调节结构能够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来使分隔结构与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通过设置接触调节结构,使得分隔板17自身的结构尺寸可以无需发生变化即可与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实现更加简单方便,且密封效果更好。
而为了使接触调节结构能够在上下移动过程中改变自身与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在本实用新型中,接触调节结构可以与分隔板17 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和/或,接触调节结构可以包括弹性结构且弹性结构能够变形。其中,当接触调节结构与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时,在上下移动过程中,随着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距离的增减,接触调节结构与分隔板17可以相互远离或相互靠近,对分隔板17 与侧板之间的至少部分间隙变化量进行补偿;而当接触调节结构包括能够变形的弹性结构时,由于在上下移动过程中弹性结构的变形会随着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也能够对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的至少部分间隙变化量进行补偿。所以,通过将接触调节结构与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和/或,使接触调节结构包括能够变形的弹性结构,可以使得接触调节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来保持与侧板的至少部分的气密性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接触调节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接触调节结构可以包括接触调节单元,接触调节单元包括密封板18,分隔板17通过密封板18与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且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因此,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密封板18与可以通过相对于分隔板17移动来补偿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间隙的变化量,使得分隔板 17能够始终通过密封板18与侧板保持气密性接触,防止气体泄漏。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之间可以通过套接或滑轨连接等方式实现可相对移动地连接。
作为上述接触调节单元的一种改进实施方式,还可以将密封板 18进一步设置为弹性密封板。基于此,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密封板18不仅可以通过远离或靠近分隔板17来补偿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间隙的变化量,还可以利用密封板18自身的变形来进一步补偿分隔板17与侧板之间间隙的变化量,使得密封板18能够更紧密地与侧板接触,进一步改善吸拾腔的气密性。可见,在该实施方式中,接触调节单元同时通过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的相对移动以及密封板18 的变形来改变与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密封板18起到前述接触调节结构的弹性结构的作用。
作为上述接触调节单元的另一种改进实施方式,接触调节单元可以还包括弹性件,其中,密封板18具有插槽,分隔板17可移动地插入插槽中;弹性件设置于插槽中并抵设于分隔板17与插槽的底壁之间。在该改进实施方式中,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套接,且弹性件能够在上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变形来对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施加使二者相对移动的作用力,使得接触调节单元能够同时通过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的相对移动以及弹性件的变形来改变与承载板34之间的距离。可见,该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件起到前述接触调节结构的弹性结构的作用。弹性件例如可以采用弹簧19等结构形式。
由于如前所述,侧板所包括的垃圾进入挡板通常有变形和/或倾斜设置,因此,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分隔板17与垃圾进入挡板之间的距离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保持分隔结构与垃圾进入挡板之间气密性接触的难度较大。所以,为了有效防止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因分隔板17无法与垃圾进入挡板接触而影响吸拾腔的气密性,前述侧板的用于与分隔结构气密性接触的至少部分包括垃圾进入挡板,也即,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分隔结构至少与垃圾进入挡板保持气密性接触。相应地,当设置接触调节结构时,接触调节结构优选至少包括第一接触调节结构,第一接触调节结构设置于分隔板17与垃圾进入挡板之间,用于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 17之间的距离来使分隔结构与垃圾进入挡板保持气密性接触。第一接触调节结构可以采用前述接触调节单元的结构,即,可以将一个前述接触调节单元设置于分隔板17与垃圾进入挡板之间,用作第一接触调节结构,使得第一接触调节结构可以通过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 的相对移动和/或弹性结构(密封板18和/或弹性件)的变形来改变自身与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保证在上下移动过程中,分隔板17 能够始终通过密封板18与垃圾进入挡板保持良好的气密性接触,有效防止气体在分隔结构与垃圾进入挡板的接触处发生泄露。
进一步地,由于当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整个侧板均保持气密性接触时,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吸拾腔在分隔结构与侧板接触的各个边缘处均始终具有较好的气密性,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在调节吸拾腔体积的过程中发生气体泄漏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扫路车吸嘴对地面垃圾的吸拾效果,因此,更优选地,本实用新型接触调节结构除了可以包括第一接触调节结构之外,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分隔板 17与侧板的除了垃圾进入挡板之外的其余部分之间的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等,使得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可以与整个侧板均保持气密性接触。例如,当侧板除了包括用作垃圾进入挡板的前挡板12之外,还包括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时,接触调节结构不仅可以包括设置于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12之间的第一接触调节结构,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分隔板17的后端与后挡板15之间的第二接触调节单元、设置于分隔板17的左端与左侧板13之间的第三接触调节结构以及设置于分隔板17的右端与右侧板14之间的第四接触调节结构,分别用于调节实现分隔结构与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之间的气密性接触。当然,第一接触调节结构、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第三接触调节结构以及第四接触调节结构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用新型中,分隔板17可以为平板,但更优选地,分隔板 17可以设置为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由于移动至相同高度位置时,相对于为平板的情况,分隔板17的凹部可以进一步减小吸拾腔的高度,使得分隔板17可以利用自身的形状特点来进一步减小吸拾腔的体积,因此,本实用新型将分隔板17设置为具有凹部,可以在分隔板17移动至任意高度位置时更有效地减小吸拾腔的体积,减慢吸拾腔内负压的衰减速度,从而更有效地增大扫路车吸嘴对垃圾的吸力,改善垃圾清扫效果,提高垃圾清扫效率。
另外,为了实现对吸拾腔体积的自动调节,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其还可以包括吸拾腔调节机构,该吸拾腔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由于吸拾腔调节机构可以自动实现对吸拾腔体积大小的调节,自动调节吸力大小,而无需由人工调节,因此,可以更方便灵活地在清扫过程根据实际工况对吸拾腔体积大小进行调节,调节过程更加简单高效,扫路车吸嘴的功能更加完善,自动化程度更高。
其中,基于腔体结构1包括将腔室10分隔为上下分布的两个腔室的分隔结构且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吸拾腔调节机构可以包括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与分隔结构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由于如前所述,当分隔结构将腔室10分隔为上下分布的两个腔室时,分隔结构形成吸拾腔的顶壁,因此,高度调节驱动装置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即可自动改变吸拾腔的高度,从而使得吸拾腔的体积自动改变,进而实现对吸力大小的自动调节,这有利于使扫路车吸嘴能够更灵活地提供与实际工况需求相适应的吸力,改善垃圾吸拾效果,提高垃圾吸拾效率。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其不仅可以包括吸拾腔调节机构,还可以进一步包括检测装置4。其中,检测装置4用于检测进入腔室10的垃圾的大小;吸拾腔调节机构则根据检测装置4的检测结果来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通过设置吸拾腔调节机构和检测装置4,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可以基于检测装置4与吸拾腔调节机构的配合,来根据地面垃圾的颗粒大小灵活地调节吸拾腔的体积,从而使扫路车吸嘴所施加的吸力与不同大小垃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实现更为有效且节能的垃圾吸拾过程。
由于垃圾通常由垃圾进入挡板处进入吸拾腔中,且垃圾进入挡板通常为弹性挡板,其变形量可以反映垃圾的颗粒大小,即,垃圾进入挡板通常能够根据进入吸拾腔的垃圾的大小来改变自身变形量的大小,因此,为了更方便地实现对垃圾大小的检测,并进一步简化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4可以设置为通过检测垃圾进入挡板变形量的大小来检测进入腔室10的垃圾的大小,这样检测过程更加简单方便,检测结果也更加准确。当然,检测装置4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例如,检测装置4还可以设置为包括视觉检测装置,基于视觉检测技术对垃圾体积大小进行检测。
下面结合图1-7所示的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扫路车吸嘴包括腔体结构1、吸筒2和吸拾腔调节装置,其中:腔体结构1包括壳体、壳体围合形成的腔室10、后罩板16、分隔结构以及分隔结构与壳体围合形成的吸拾腔;吸筒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壳体上并与吸拾腔连通,以使地面上的垃圾能够经由吸拾腔进入吸筒2内;吸拾腔调节装置则用于根据路面垃圾的大小来自动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以自动调节吸力大小与垃圾颗粒大小相适应,增强使用灵活性,改善垃圾吸拾效果,提高垃圾吸拾效率。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壳体包括顶板11和侧板,侧板包括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右侧板14,顶板11、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围合形成腔室10,腔室10具有下部开口,使得腔室10与地面气体连通,便于地面垃圾经由腔室10的下部开口进入扫路车吸嘴中。其中,前挡板12用作垃圾进入挡板。如图1、图3和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前挡板12为弹性挡板(例如橡胶板),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根据垃圾的颗粒大小来改变自身的变形量,垃圾颗粒越大,前挡板12的变形量越大;而且,前挡板12的下端相对于前挡板12的上端向着腔室10内侧倾斜设置。这样,在吸拾垃圾时,前挡板12会向腔室10内侧发生弯曲,使垃圾能够经由前挡板12下端与地面之间的间隙进入吸拾腔中。
由图3和图6可知,后罩板16设置于后挡板15后侧,其与后挡板15、左侧板13、右侧板14围合形成喷水腔。喷水腔位于腔室10 的后侧,并与腔室10连通。喷水腔内部可以设置喷水杆(图中未示出)。通过设置喷水腔和喷水杆,可以利用喷水杆喷出的水柱将位于腔室10后方的地面垃圾冲至腔室10下方,从而便于位于腔室10后方的这部分垃圾经由腔室10进入吸筒2内,实现对更大范围垃圾的吸拾。
分隔结构活动地设置于腔室10中,其不仅用于与壳体接触,将腔室10分隔形成位于壳体内且为腔室10一部分的吸拾腔,还用于通过在腔室10内的移动来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由图1-7可知,在该实施例中,分隔结构大致水平地设置于腔室10中,其与壳体的侧板接触,将腔室10分隔形成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使得第二腔室形成吸拾腔,分隔结构形成吸拾腔的顶壁;而且,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腔室10中,使得可以通过上下移动分隔结构来改变吸拾腔的高度,改变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实现对扫路车吸嘴所施加吸力大小的调节。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吸拾腔体积的自动调节,并为了实现根据路面垃圾的大小来灵活调节吸拾腔体积大小的目的,在该实施例中,扫路车吸嘴包括吸拾腔调节装置,且该吸拾腔调节装置包括检测装置 4和吸拾腔调节机构。其中,检测装置4用于检测路面垃圾的大小;吸拾腔调节机构用于根据检测装置4的检测结果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通过改变分隔结构的高度来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使吸拾腔内的负压分布与不同大小垃圾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该实施例的检测装置4通过检测前挡板12的变形量大小来实现对垃圾大小的检测。由图3和图6可知,在该实施例中,检测装置4 设置于前挡板12上,其可以为应变传感器,实时检测前挡板12由于地面垃圾通过而产生的弯曲变形量,进而检测地面垃圾的体积大小,并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吸拾腔调节机构,以便于吸拾腔调节机构根据地面垃圾的大小来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
其中,如图2-4所示,当检测装置4检测到前挡板12产生较小的变形量时,垃圾颗粒较小,检测装置4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吸拾腔调节机构,由吸拾腔调节机构驱动分隔结构向下移动,减小分隔结构的高度,减小吸拾腔的体积,减慢负压衰减的速度,使吸拾腔内具有足够的吸力能够将粉尘等较小的垃圾吸入腔室10和吸筒2内;而当检测到前挡板12产生较大的变形量时,则垃圾颗粒较大,检测装置4 将检测结果反馈至吸拾腔调节机构,由吸拾腔调节机构驱动分隔结构向上移动,增大分隔结构的高度,增大吸拾腔的体积,使扫路车吸嘴能够将较大的垃圾吸入。
可见,该实施例通过设置检测装置4和吸拾腔调节机构,可以使扫路车吸嘴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大小垃圾的吸拾需求,既可以为较小的垃圾提供充足的吸力,又能使较大的垃圾物顺利通过,吸拾效率更高,吸拾效果更好。
该实施例的吸拾腔调节机构包括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与腔体结构1的分隔结构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以实现对吸拾腔体积大小的自动调节。具体地,由图1和图 2可知,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包括动力机构31、提升杆32和牵引件 33,其中:牵引件33的一端缠绕于提升杆32上,牵引件33的另一端与分隔结构连接,动力机构31与提升杆32驱动连接并通过驱动提升杆32转动来使牵引件33带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基于此,启动动力机构31,提升杆32转动,控制牵引件33收放,即可方便地驱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并且,改变提升杆32的转动方向,即可改变牵引件33的收放方向,从而改变分隔结构的上下移动方向。其中,动力机构31可以为电机等;牵引件33可以为拉索、线缆或绳子等。
吸筒2用于连通吸拾腔与扫路车的垃圾箱(图中未示出),以使进入吸拾腔的地面垃圾能够经由吸筒2进入垃圾箱中存储。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扫路车吸嘴包括两个吸筒2,两个吸筒2均不再焊接于壳体上,而是均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壳体上,且两个吸筒2均承载于分隔结构上并能够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具体地,每个吸筒2均包括筒体和喷水头21,筒体的上端从顶板11 伸出至腔室10外部,筒体的下端则从顶板11伸入腔室10内部并与分隔结构固定连接;筒体的上下两端均开口,筒体通过位于下端的开口与吸拾腔连通,同时通过位于上端的开口与垃圾箱连通,以便于将进入吸拾腔内的垃圾输送至垃圾箱内;两个喷水头21分别设置于筒体的左右两侧,用于向筒体内部喷水,避免吸筒2内部产生扬尘现象。
由于吸筒2可以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因此,该实施例在通过改变分隔结构高度来改变吸拾腔体积大小的同时,还可以一并实现对吸筒2高度的调节,有利于使吸筒2的高度也与实际工况需求更加适应。一方面,由于吸筒2的高度也对吸拾腔的体积大小有一定的影响,吸筒2的高度越低,吸拾腔的体积越小,负压衰减越慢,吸力越大,因此,该实施例将吸筒2设置为可以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的,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扫路车吸嘴吸力的调节。另一方面,由于当吸筒2的高度过小时,吸筒2的离地间隙过小,会导致体积较大的石块儿等颗粒无法顺利通过,影响对较大垃圾的吸拾效果,因此,该实施例将吸筒2设置为可以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的,使吸筒2 的高度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大小垃圾的需求,还可以有效防止因吸筒2 高度过低而无法顺利实现对较大垃圾的吸拾,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吸拾效果以及提高吸拾效率。再一方面,该实施例将吸筒2承载于分隔结构上,不仅可以通过启动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来方便地实现对吸筒2 高度的调节,使之与实际工况需求相适应,同时,由于分隔结构的支承作用,还可以使得吸筒2能够更加平稳的上下移动,更平稳有效地对吸筒2的高度进行调节;而且,还便于基于同一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实现对分隔结构以及各个吸筒2的同步驱动,不仅结构更加简单,分隔结构与吸筒2之间以及各个吸筒2之间上下移动的同步性也更好。
由图2可知,在该实施例中,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通过牵引件 33直接与分隔结构连接,但应当理解,作为替代方式,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的牵引件33也可以连接于吸筒2上,通过与吸筒2连接而间接地与分隔结构连接,这样也能够驱动分隔结构以及吸筒2的上下移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吸筒2、壳体以及分隔结构的连接关系并不局限于该实施例所示的,例如,吸筒2也可以仍固定设置于壳体上 (例如,吸筒2仍可以焊接于顶板11上),而将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地与吸筒2连接(例如分隔结构可以套设于吸筒2的下部),这样,虽然吸筒2不能随着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但由于分隔结构仍可上下移动,因此,仍可以有效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进一步地,为了使吸拾腔在分隔结构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始终具有较好的气密性,由图1-7可知,该实施例的分隔结构包括分隔板17 和接触调节结构,吸筒2承载于分隔板17上,且分隔板17通过接触调节结构与整个侧板气密性接触。具体地,分隔板17通过接触调节结构与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均保持气密性接触。更具体地,接触调节结构包括第一接触调节结构、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第三接触调节结构和第四接触调节结构,分隔板17通过第一接触调节结构、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第三接触调节结构和第四接触调节结构分别与前挡板12、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保持气密性接触。基于此,在接触调节结构的调节作用下,吸拾腔始终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可以有效防止气体泄漏,使吸拾腔在分隔结构和吸筒2移动至任意高度位置时均能够提供相应工况所预期需要的充足的吸力,实现更高效且更高质的垃圾吸拾过程。
其中,第一接触调节结构设置于前挡板12与分隔板17的前端之间,用于通过改变自身与分隔板17前端之间沿前后方向的距离来调节实现分隔结构与前挡板12之间的气密性接触。由于该实施例的前挡板12用作垃圾进入挡板,其为弹性挡板且其下端向腔室10内侧倾斜设置,因此,在分隔板17带动吸筒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分隔板 17的前端与前挡板2之间的距离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中,分隔板 17带动吸筒2向上移动时,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2之间的距离变大。因此,为了更有效地保持分隔结构与前挡板12之间的气密性接触,如图2-7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一接触调节结构包括密封板18 和弹簧19,其中:密封板18具有插槽,具体地,在图4和图7中密封板18大致呈U型,分隔板17的前端可前后移动地插入插槽中并通过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接触;弹簧19设置于插槽中并抵设于分隔板17的前端与插槽的底壁之间。基于此,在分隔板17带动吸筒2 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弹簧19能够发生伸缩,改变自身的变形量,且在弹簧19伸缩的过程,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的前端之间能够通过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之间的相对前后移动而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由密封板18和弹簧19来补偿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2之间的距离变化量,使得分隔板17能够始终通过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保持气密性接触,有效防止气体在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12之间发生泄露。
其中,由图2和图4可知,当地面垃圾颗粒较小时,前挡板12 弯曲变形较小,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将分隔板17和吸筒2下放至较低位置,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2之间的距离变小,使得弹簧19 处于压缩状态,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的前端相互靠近,分隔板17 的前端通过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保持气密性接触;而由图5和图7 可知,当地面垃圾颗粒较大时,前挡板12弯曲变形较大,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将分隔板17和吸筒2提升至较高位置,分隔板17的前端与前挡板2之间的距离变大,使得弹簧19压缩量变小,处于自由放松状态,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的前端相互远离,分隔板17的前端仍能通过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保持气密性接触。
可见,基于密封板18与弹簧14的配合,在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 提升和下放分隔板17和吸筒2的过程中,分隔板17的前端始终与前挡板12保持紧密接触,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当然,弹簧19也可以为其他弹性件,只要其抵设于分隔板17的前端与插槽的底壁之间并在分隔板17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改变自身的变形量即可。
而且,该实施例的密封板18也设置为弹性密封板。这样,在分隔板17带动吸筒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不仅弹簧19可以产生其沿前后方向的变形,密封板18也可以同时产生沿前后方向的变形,这两方面的变形可以和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之间的相对前后移动一起,共同改变密封板18与分隔板17前端之间的距离,使分隔板17的前端始终通过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保持紧密接触,气密性效果更好。而且,将密封板18设置为弹性密封板,其好处还在于,一方面,密封板18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变形来更好地适应前挡板12的下端向腔室10内侧倾斜的特点,实现与前挡板12更紧密的接触;另一方面,密封板18与前挡板12之间柔性接触,不仅可以相对于刚性接触的情况减少对前挡板12的磨损,还可以防止密封板18对前挡板12变形产生影响,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检测装置4对前挡板12变形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分隔结构高度及吸筒2高度与不同工况实际需求的适应性。
可见,该实施例中,第一接触调节结构不仅与分隔板17的前端可相对前后移动地连接,还包括能够沿前后方向变形的弹性结构,且弹性结构不仅包括弹簧34,还包括密封板18,在相对前后移动和沿前后方向变形的共同作用下,第一接触调节结构改变自身与分隔板 17前端之间的前后距离,使得分隔板17的前端始终与前挡板12保持紧密接触,可以更有效地防止气体泄漏,更灵活地适应不同工况的实际需求。且第一接触调节结构的弹性结构(弹簧34和密封板18) 不影响前挡板12的变形,检测装置4对前挡板12变形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更高。
第二接触调节结构设置于后挡板15与分隔板17的后端之间,用于通过改变自身与后挡板15之间沿前后方向的距离来调节实现分隔结构与后挡板15之间的气密性接触。第三接触调节结构设置于左侧板13与分隔板17的左端之间,用于通过改变自身与左侧板13之间沿左右方向的距离来调节实现分隔结构与左侧板13之间的气密性接触。第四接触调节结构设置于右侧板14与分隔板17的右端之间,用于通过改变自身与右侧板14之间沿左右方向的距离来调节实现分隔结构与右侧板14之间的气密性接触。由于在该实施例中,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均为非弹性板且均大致竖直设置,因此,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第三结构调节结构和第四接触调节结构采用相对简单的结构即可实现分隔板17与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之间较良好的气密性接触。例如,该实施例的第二接触调节结构、第三结构调节结构和第四接触调节结构均可以采用橡胶接头结构,将橡胶接头分别安装于分隔板17的后端、左端和右端,使分隔板17通过这些橡胶接头分别与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接触,这样在分隔板17带动吸筒2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即可利用橡胶接头的变形来使分隔板17与后挡板15、左侧板13和右侧板14之间保持紧密接触,实现吸拾腔在这些位置处的气密性,防止因气体在这些位置发生泄露而影响吸拾腔内的负压大小,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另外,如图2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分隔板17为波浪形折弯板,其包括数个波峰和数个波谷,这使得该实施例的分隔板17 包括向下凹陷的凹部和向上凸出的凸部。由于凹部的设置,可以减小分隔板17处于相同高度位置时的吸拾腔的高度,因此,通过设置凹部有助于进一步减小吸拾腔的体积。由于吸拾腔的体积越小,吸拾腔内负压衰减速度越慢,因此,通过将分隔板17设置为具有凹部,可以在分隔板17移动至任意高度位置时,进一步改善吸拾腔内的负压分布情况,增大吸力,实现更快速且更彻底地垃圾吸拾过程。
更具体地,由图2可知,该实施例的分隔板17,其包括4个波峰(凸部)和3个波谷(凹部),这使得该实施例的分隔板17包括两个M型单元,这样相对于分隔板17包括两个W型单元的情况,可以更有效地减小吸拾腔的体积。当然,波峰(凸部)和波谷(凹部) 的个数并不局限于此,实际上,只要分隔板17包括偶数个波峰(凸部)和奇数个波谷(凹部),且波峰(凸部)的个数比波谷(凹部) 的个数多一个,就可以使得分隔板17以M型为基本单元重复延伸,而非以W型为基本单元重复延伸。
而且,如图2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吸筒2分别设置于两个波谷处。这样两个吸筒2均设置在凹部,并均位于对应的凹部的最低位置。基于此,一方面,可以在分隔板17移动至任意高度位置时,进一步降低吸筒2的高度,进一步减小吸拾腔的体积,增大对垃圾的吸力;另一方面,形成凹部的两段相邻板面向着吸筒2的下端开口倾斜,可以对携带垃圾的空气起到引导作用,使得携带垃圾的空气能够更顺利且更高效地进入吸筒2中。
其中,为了进一步增强形成凹部的两段相邻板面的引导作用,在该实施例中,凹部的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可以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0mm,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凹部的两段相邻板面之间的夹角较大,可以更有效地引导携带垃圾的空气进入吸筒2中,进一步提高对垃圾的吸拾效率。
现有技术中,相邻两个吸筒2之间的吸拾腔体积较大,容易产生低速区和涡流区,导致经常出现垃圾漏拾现象。所以,为了进一步解决该技术问题,如图2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用于设置两个吸筒2的两个波谷之间还间隔有一个波谷,也即,在该实施例中,两个吸筒2分别设置于中间间隔一个波谷(凹部)的两个波谷(凹部)上。由于两个吸筒2之间的波谷可以降低两个吸筒2之间的吸拾腔的高度,因此,将相邻的两个吸筒2设置于中间间隔一个波谷(凹部)的两个波谷(凹部)上,可以减小吸拾腔的位于相邻两个吸筒2之间的部分的体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相邻两个吸筒2之间的吸拾腔体积较大所造成的低速区和涡流区,能够有效降低因低速区和涡流区较多而导致的垃圾漏拾的风险,增强扫路车吸嘴对垃圾的吸拾能力。
综上可知,该实施例通过设置分隔结构以及吸拾腔调节装置,并通过将吸筒2设置为可上下移动的,使得扫路车吸嘴能够根据垃圾颗粒大小自动且实时调节吸拾腔的体积以及吸筒2的高度,使吸拾腔的体积以及吸筒2的高度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况需求,既可以对较小颗粒垃圾施加足够的吸力,又可以防止因吸筒2离地高度过低而造成较大颗粒的垃圾无法顺利通过的问题,使用更加方便灵活,且垃圾吸拾效率更高,垃圾吸拾效果更好;另外,该实施例通过将吸筒2设置于分隔板17的凹部上并对吸筒2在具有凹部的分隔板17上的布置方式进行优化,可以使吸拾腔内的负压分布更均匀,更有效地减少低速区和涡流区,进一步提高扫路车吸嘴的吸力;而且,通过在分隔板 17上设置接触调节结构,还可以有效改善吸拾腔的气密性,防止气体泄漏。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上述实施例仅以扫路车吸嘴包括两个吸筒2 为例进行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吸筒2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或2个以上。其中,当吸筒2 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分隔板17的凹部数量既可以恰好与吸筒2的数量相同,这种情况下,各个吸筒2可以与各个凹部一一对应地设置;或者,分隔板17的凹部数量也可以多于吸筒2的数量,每个吸筒2 仍可以分别设置于一个凹部上,相邻的吸筒2既可以设置在相邻的凹部上,也可以设置在中间间隔一个凹部的两个凹部上。可见,当扫路车吸嘴包括至少两个吸筒2时,分隔板17可以至少具有与这至少两个吸筒2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的凹部。另外,当吸筒2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在这至少两个吸筒2中,可以将任意相邻两个吸筒2分别设置于分隔板17的中间间隔一个凹部的两个凹部上,以通过所间隔的凹部减小相邻两个吸筒2之间的吸拾腔的高度,减少相邻两个吸筒2 之间区域的低速区和涡流区。
将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应用于扫路车上,可以有效提升扫路车的清扫效率,并有效改善扫路车的清扫效果。所以,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扫路车,其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扫路车吸嘴。
而且,采用本实用新型扫路车吸嘴的扫路车,还可以将扫路车吸嘴固定于扫路车的较高位置处,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通过调节吸拾腔的体积大小来增大吸力,而无需再通过将扫路车吸嘴整体设置于扫路车的较低位置处,以免扫路车吸嘴因自身高度过低而与路面或路面上较大颗粒的垃圾发生干涉,影响扫路车的正常工作以及对较大垃圾的正常吸拾。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结构(1)和吸筒(2),所述腔体结构(1)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吸拾腔,所述吸筒(2)与所述吸拾腔气体连通以使地面上的垃圾能够经由所述吸拾腔进入所述吸筒(2)内,并且,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围合形成下部开口的腔室(10),其中: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可移动的,以使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和/或,所述腔体结构(1)还包括分隔结构,所述分隔结构设置于所述腔室(10)中并通过与所述壳体接触将所述腔室(10)分隔形成所述吸拾腔,所述分隔结构设置为可移动的,以使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可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设置为可移动的;和/或,所述壳体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设置为可移动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与所述壳体的侧板接触,将所述腔室(10)分隔形成位于上方的第一腔室和位于下方的第二腔室,所述吸拾腔为所述第二腔室;所述分隔结构设置为可上下移动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结构包括分隔板(17),且所述分隔结构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与所述侧板保持气密性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7)设置为可伸缩的,且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分隔板(17)能够通过伸缩来改变自身的尺寸;和/或,所述分隔结构还包括接触调节结构,所述分隔板(17)通过所述接触调节结构与所述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并且,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接触调节结构能够通过改变自身与所述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来使所述分隔结构与所述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调节结构与所述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和/或,所述接触调节结构包括弹性结构且所述弹性结构能够变形,以使所述接触调节结构能够在所述分隔结构上下移动过程中通过改变自身与所述分隔板(17)之间的距离来使所述分隔结构与所述侧板的至少部分保持气密性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调节结构包括接触调节单元,所述接触调节单元包括密封板(18),所述分隔板(17)通过所述密封板(18)与所述侧板的至少部分接触,且所述密封板(18)与所述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18)为弹性密封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调节单元还包括弹性件,其中,所述密封板(18)具有插槽,所述分隔板(17)可移动地插入所述插槽中,以使所述密封板(18)与所述分隔板(17)可相对移动地连接;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插槽中并抵设于所述分隔板(17)与所述插槽的底壁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包括垃圾进入挡板,垃圾由所述垃圾进入挡板处进入所述吸拾腔中,所述垃圾进入挡板为弹性挡板,和/或,所述垃圾进入挡板的下端相对于所述垃圾进入挡板的上端向所述腔室(10)的内侧倾斜设置;所述侧板的用于与所述分隔结构气密性接触的至少部分包括所述垃圾进入挡板。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17)具有向下凹陷的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筒(2)设置于所述凹部,所述凹部的最高位置与所述凹部的最低位置之间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40mm。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筒(2)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分隔结构可上下移动地与所述吸筒(2)连接;或者,所述吸筒(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吸筒(2)承载于所述分隔结构上并能够随着所述分隔结构一起上下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扫路车吸嘴还包括吸拾腔调节机构,所述吸拾腔调节机构用于调节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拾腔调节机构包括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所述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与所述腔体结构(1)的分隔结构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分隔结构上下移动,以调节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驱动装置(3)包括动力机构(31)、提升杆(32)和牵引件(33),所述牵引件(33)的一端缠绕于所述提升杆(32)上,所述牵引件(33)的另一端与所述分隔结构连接,所述动力机构(31)与所述提升杆(32)驱动连接并通过驱动所述提升杆(32)转动来使所述牵引件(33)带动所述分隔结构上下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扫路车吸嘴还包括检测装置(4),所述检测装置(4)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吸拾腔的垃圾的大小;所述吸拾腔调节机构根据所述检测装置(4)的检测结果来调节所述吸拾腔的体积大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扫路车吸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侧板,所述侧板包括垃圾进入挡板,垃圾由所述垃圾进入挡板处进入所述吸拾腔中,且所述垃圾进入挡板为弹性挡板,所述检测装置(4)通过检测所述垃圾进入挡板变形量的大小来检测进入所述吸拾腔的垃圾的大小。
20.一种扫路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9任一所述的扫路车吸嘴。
CN201720686954.1U 2017-06-14 2017-06-14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05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6954.1U CN207405553U (zh) 2017-06-14 2017-06-14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86954.1U CN207405553U (zh) 2017-06-14 2017-06-14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05553U true CN207405553U (zh) 2018-05-25

Family

ID=62322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86954.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405553U (zh) 2017-06-14 2017-06-14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055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4101A (zh) * 2017-06-14 2017-08-15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CN111021297A (zh) * 2019-10-14 2020-04-17 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垃圾抽吸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44101A (zh) * 2017-06-14 2017-08-15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CN107044101B (zh) * 2017-06-14 2022-11-01 江苏徐工国重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CN111021297A (zh) * 2019-10-14 2020-04-17 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垃圾抽吸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CN111021297B (zh) * 2019-10-14 2021-12-24 长沙中联重科环境产业有限公司 垃圾抽吸系统及具有其的扫路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4101A (zh)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US6273154B1 (en) Suction-removal apparatus for sand-blasting and liquid pressure nozzles
CN207405553U (zh) 扫路车吸嘴和扫路车
CN207686240U (zh) 电动美缝一体机
CN106337383B (zh) 吸嘴装置和清洁车辆
CN104674734B (zh) 吸嘴和环卫机械
CN109882216A (zh) 一种隧道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鼓起铺设装置
CN105595917A (zh) 吸尘器吸嘴以及吸尘器具
CN211524139U (zh) 一种建筑测量测绘用白粉线喷涂机
CN206110035U (zh) 一种自动扫刷装置和电动地面清扫机
CN110821200A (zh) 一种瓷砖美缝涂料刮除收集装置
CN109677285A (zh) 一种用于充电桩充电触头防尘清扫装置
CN206504957U (zh) 一种自动清扫压力试验机
CN206110047U (zh) 一种扫刷装置和电动地面清扫机
CN211228308U (zh) 扫路车吸嘴装置
CN210592522U (zh) 出料拍打装置
CN206110042U (zh) 一种调节扫刷离地距离的电动地面清扫机
CN206676787U (zh) 一种除尘清灰装置
CN207577103U (zh) 一种带有高效吸尘功能的袋装水泥装车机构
CN206599293U (zh) 水泥包装袋装车机移动收尘系统
CN218714028U (zh) 一种保温板填充设备
CN207640321U (zh) 一种吸尘口结构
CN218116459U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建筑填料压实装置
CN2331632Y (zh) 配仓除尘卸料车
CN207959312U (zh) 一种用于园林施工中的开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15

Address after: 221004 26 Tuo Lan Sha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atentee after: Jiangsu XCMG Guozhong Laborator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21004 26 Tuo Lan Shan Road, Xu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Jiangsu

Patentee before: XCMG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9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923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