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79159U -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79159U
CN207379159U CN201721258824.4U CN201721258824U CN207379159U CN 207379159 U CN207379159 U CN 207379159U CN 201721258824 U CN201721258824 U CN 201721258824U CN 207379159 U CN207379159 U CN 2073791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cover
pressurd vessel
intermediate receptacle
out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588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治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2588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791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791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7915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包括有内容器、中间容器、外容器和盖体;所述盖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外连接部,并且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中间连接部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盖体设有至少一与所述中间容器导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并且所述内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入料口和/或所述出料口相互导通。借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容器受到外力或者内部压强变化时所述盖体轻易被撑开,结构简单且牢固稳定。

Description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喜爱喝冷饮降暑,一般会将饮料等饮用液体放入冰箱或者加入冰块进行冷却,但冰箱冷却方式的冷却时间较长,而加入冰块方式则会稀释饮料;申请号为:201520890336.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液体冷却容器,其公开的是直接在盖体上设置气孔用于排气,然而此气孔使得所述内容器和外容器直接与外部环境形成纵向导通,当用户用力握持容器或者容器内部升降温过程中透气使得气压压强变化时,纵向的排气孔将会对盖体内外形成一定压强差而使得所述盖体容易被撑开。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液体冷却容器,能够避免因容器受到外力或者内部压强变化时所述盖体轻易被撑开,结构简单且牢固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包括有内容器、中间容器、外容器和盖体;
所述盖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外连接部,并且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中间连接部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
所述内容器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内容器与所述内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内容器用于盛放第一冷却液体;
所述中间容器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容器套接于所述内容器之外并与所述中间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中间容器用于盛放冷却目标液体;
所述外容器套接于所述中间容器之外并与所述外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外容器用于盛放第二冷却液体;
所述盖体设有至少一与所述中间容器导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并且所述内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入料口和/或所述出料口相互导通。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螺接;所述内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内连接部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中间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二外螺纹,所述中间连接部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所述外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内螺纹,所述外连接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三外螺纹。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盖体的所述外连接部的外侧环绕有侧壳且所述外连接部与所述侧壳互不接触,所述外容器在对应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底部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侧壳相匹配的限位环。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第一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均由食品级塑料注塑成型。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外容器的内底部和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加固结构的至少一十字筋和至少一横向筋。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外容器的表面中间位置设有至少一便于手持的手持凹槽,并且所述横向筋设置在所述手持凹槽上。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盖体外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入料口设置在凹槽的底部;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以外的外表面上。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盖体的所述出料口设为凸起结构且呈梯形槽状;和/或
所述凹槽设于所述盖体的顶面且所述凹槽的底面倾斜,所述入料口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面的最底端。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内容器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中间容器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外容器由食品级塑料构成;所述盖体由食品级塑料构成。
根据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为顶部为开口的空心的圆柱体、多边形柱体或不规则形柱体;和/或
所述外容器的内侧设有用于隔温的内衬。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包括有内容器、中间容器、外容器和盖体;所述盖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外连接部,并且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中间连接部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盖体设有至少一与所述中间容器导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并且所述内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入料口和/或所述出料口相互导通。借此,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因容器受到外力或者内部压强变化时所述盖体轻易被撑开,结构简单且牢固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组装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盖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盖体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盖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内容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中间容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外容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的所述外容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图1~图10示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100,包括有内容器10、中间容器20、外容器30和盖体40;如图3所示,所述盖体40的底部分别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41、中间连接部42和外连接部43,并且所述内连接部41和中间连接部42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410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420;所述内容器10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内容器10与内连接部41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内容器10用于盛放第一冷却液体;所述中间容器20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容器20套接于内容器10之外并与所述中间连接部42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中间容器20用于盛放冷却目标液体;所述外容器30套接于中间容器20之外并与所述外连接部43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外容器30用于盛放第二冷却液体;所述盖体40设有至少一与中间容器20导通的入料口45和出料口46,并且所述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410和第二排气孔420与所述入料口45和/或出料口46相互导通。
本实用新型将分别对应于所述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的第一排气孔410和第二排气孔420,分别对应设置在盖体40底部的内连接部41和中间连接部42的顶端内侧壁上,借此可避免因所述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与外界形成纵向导通,而导致所述盖体40在受到外力或者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升降温过程中透气使得内部压强变化时容易被撑开,其结构简单且稳定牢固。
如图3,优选将一第一排气孔410和一第二排气孔420都设置为与所述入料口45同侧,且都与所述入料口形成错位高低位差以使得所述冷却目标液体从入料口45倒入时不会进入第一排气孔410和第二排气孔420;所述出料口46设置在与入料口45相对称的另一侧,使得倒出所述冷却目标液体时不会进入到所述第一排气孔410和第二排气孔420。
优选的是,所述内容器10、中间容器20和外容器30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41、中间连接部42和外连接部43螺接;所述内容器10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一外螺纹101,如图6;所述内连接部41的内表面设有与第一外螺纹101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401;所述中间容器20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二外螺纹201,如图7;所述中间连接部42的内表面设有与第二螺纹201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402;所述外容器30开口的一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内螺纹301,如图10;所述外连接部43的外表面设有与第三内螺纹301相匹配的的第三外螺纹403。由于外容器30采用内螺纹结构与所述盖体40进行螺接,可使得盖体40的外连接部43内塞进入外容器30的开口内,从而使得用户用力握持外容器30时不容易将盖体40从外容器30上撑开,其结构更为牢固。
所述盖体40的外连接部43的外侧环绕有侧壳44且所述外连接部43与侧壳44互不接触,所述外容器30在对应于第三内螺纹301底部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侧壳44相匹配的限位环302。所述外容器30与外连接部43进行螺接时,所述盖体40的侧壳44与外容器30的所述限位环302相互进行匹配限位,并且所述侧壳44盖合住所述外容器30的开口边缘,使其具有更好的防漏效果。所述侧壳44的外表面可设置为砖石纹、线条纹或者各种形状的纹路,不仅可起到美观作用还能增加一定摩擦方便用户进行开盖。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外螺纹101和第二外螺纹201均由食品级塑料注塑成型。
如图9~图10,优选的是,所述外容器30的内底部和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加固结构的至少一十字筋311和至少一横向筋312。所述外容器30的内底部向内拱起,所述十字筋311设置在内底部上可加强其底部的结构稳固性。
更好的是,所述外容器30的表面中间位置设有至少一便于手持的手持凹槽303,如图7;并且所述横向筋312设置在手持凹槽303上。本实施例在外容器30对称的表面分别设有一所述手持凹槽303,并且在两侧的手持凹槽303对应的内壁上分别设有分布排列的四个横向筋312,借此可加强外容器30的稳固性,使其不易变形。
本实施例的所述盖体40外表面设有凹槽47,所述入料口45设置在凹槽47的底部;所述出料口46设置在所述盖体40的凹槽47以外的外表面上;所述冷却目标液体可倒入所述凹槽47以流入至所述出料口46。
优选的是,所述盖体40的出料口46设为凸起结构且呈梯形槽状;倒出时不溢流,也可直接用口含饮用;和/或
所述凹槽47设于盖体40的顶面且所述凹槽47的底面倾斜,所述入料口45设于凹槽47的最底端,以便于冷却目标液体能够更容易流入至入料口45。
优选的是,所述内容器10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中间容器20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外容器30由食品级塑料构成;所述盖体40由食品级塑料构成。本实施例具体的是,所述内容器10和中间容器20用不锈钢加工成杯形,开口处用塑胶包胶螺纹注塑成型。
优选的是,所述内容器10、中间容器20和所述外容器30为顶部为开口的空心的圆柱体、多边形柱体或不规则形柱体;和/或
所述外容器30的内侧设有用于隔温的内衬,所述内衬能够隔温,使得抓握产品时不会感觉太冷。
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组装方式:
一、将内容器10的第一外螺纹101对准盖体40第一内螺纹401后旋浆固定;
二、将中间容器20的第二外螺纹201对准盖体40第二内螺纹402后旋浆固定;
三、将外容器30的第三内螺纹301对准盖体40第三外螺纹403后旋浆固定即完成。
所述入料口45用于倒入所述冷却目标液体,并通过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所盛装的所述第一冷却液体和第二冷却液体对所述冷却目标液体进行吸热冷却后,所述冷却目标液体可从出料口46倒出。
所述新型液体冷却容器使用方式:
一、在内容器10中装第一冷却液体,优选为水(优选装满85%)与盖体40固定连接;
二、将中间容器20与盖体40固定连接;
三、在外容器30中装入2/5或者扣除套入中间容器后适当的水位容量,然后与盖体40固定连接;
四、放入冰箱速冻使内容器10以及外容器30中的水结冰固化或者达到使用的温度。
五、将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取出将冷却目标液体通过入料口45倒入中间容器20,由热传导原理可知,利用内容器10和外容器30中的冰能够对冷却目标液体内外降温,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冷却效果。
六、冷却目标液体冷却后,将其从出料口46倒出,倒出后,中间容器20拆下清洗,内容器10以及外容器30的冰水可再速冻重复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包括有内容器、中间容器、外容器和盖体;所述盖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外连接部,并且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中间连接部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盖体设有至少一与所述中间容器导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并且所述内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入料口和/或所述出料口相互导通。借此可避免因所述内容器和外容器与外界形成纵向导通,而导致所述盖体在受到外力或者内容器和外容器升降温过程中透气使得内部压强变化时容易被撑开,其结构简单且稳定牢固。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内容器、中间容器、外容器和盖体;
所述盖体的底部分别设有依次环绕且互不接触的内连接部、中间连接部和外连接部,并且所述内连接部和所述中间连接部的顶端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第一排气孔和至少一第二排气孔;
所述内容器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内容器与所述内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内容器用于盛放第一冷却液体;
所述中间容器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容器套接于所述内容器之外并与所述中间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中间容器用于盛放冷却目标液体;
所述外容器套接于所述中间容器之外并与所述外连接部可拆卸式连接,所述外容器用于盛放第二冷却液体;
所述盖体设有至少一与所述中间容器导通的入料口和出料口,并且所述内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与所述入料口和/或所述出料口相互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分别与所述内连接部、所述中间连接部和所述外连接部螺接;所述内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一外螺纹,所述内连接部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内螺纹;所述中间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外表面包裹有第二外螺纹,所述中间连接部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内螺纹;所述外容器开口的一端的内表面设有第三内螺纹,所述外连接部的外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三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三外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外连接部的外侧环绕有侧壳且所述外连接部与所述侧壳互不接触,所述外容器在对应于所述第三内螺纹底部的外表面上设有与所述侧壳相匹配的限位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螺纹和所述第二外螺纹均由食品级塑料注塑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容器的内底部和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加固结构的至少一十字筋和至少一横向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容器的表面中间位置设有至少一便于手持的手持凹槽,并且所述横向筋设置在所述手持凹槽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外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入料口设置在凹槽的底部;所述出料口设置在所述盖体的所述凹槽以外的外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的所述出料口设为凸起结构且呈梯形槽状;和/或
所述凹槽设于所述盖体的顶面且所述凹槽的底面倾斜,所述入料口设于所述凹槽的底面的最底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容器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中间容器由食品级不锈钢构成;所述外容器由食品级塑料构成;所述盖体由食品级塑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液体冷却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容器、所述中间容器和所述外容器为顶部为开口的空心的圆柱体、多边形柱体或不规则形柱体;和/或
所述外容器的内侧设有用于隔温的内衬。
CN201721258824.4U 2017-09-28 2017-09-28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791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58824.4U CN207379159U (zh) 2017-09-28 2017-09-28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58824.4U CN207379159U (zh) 2017-09-28 2017-09-28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79159U true CN207379159U (zh) 2018-05-18

Family

ID=62338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58824.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79159U (zh) 2017-09-28 2017-09-28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791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579946A (en) Thermal insulating containers for retaining food and beverage
US4510769A (en) Thermally insulating device for a beverage-containing bottle
US5284028A (en) Ice holder incorporated within a beverage container
KR100828147B1 (ko) 생수병 단열 케이스
US20150096324A1 (en) Beverage Cooling Device
US20160031630A1 (en) Insulating Vessel
WO2019091427A1 (zh) 保温碗
CN207379159U (zh) 新型液体冷却容器
TWM452728U (zh) 冷熱冰杯之改良(第四案)
CN206119900U (zh) 组合式水杯
CN208567234U (zh) 一种新型两用冰桶
JP2001048244A (ja) 筒状保冷具
CN210747839U (zh) 一种便携式快速冷却饮用杯
CN206586755U (zh) 一种即饮智能水杯
US20050126209A1 (en) Beverage bottle cool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ith assembly for holding ice and water
CN206596914U (zh) 可快速降温的水杯
CN206044436U (zh) 一种便携式手提保温壶
US7293427B1 (en) Beverage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200250105Y1 (ko) 물통
CN101204282A (zh) 一种自动降温杯
CN218960478U (zh) 一种快速变温保温杯
CN213251333U (zh) 一种便携式中药保温杯
CN216220520U (zh) 一种不锈钢真空保温的餐盒
CN218464442U (zh) 一种葡萄酒保冷罐
CN216735274U (zh) 一种鸳鸯饮料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