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5754U - 一种油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油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5754U
CN207365754U CN201721081912.1U CN201721081912U CN207365754U CN 207365754 U CN207365754 U CN 207365754U CN 201721081912 U CN201721081912 U CN 201721081912U CN 207365754 U CN207365754 U CN 207365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oil
fixed
inlet pipe
orifi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8191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种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lt Chemical Fiber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t Chemical Fib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t Chemical Fiber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t Chemical Fiber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8191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657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5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57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冷却器,包括管体、进油盖、连接板、底板、出油盖、进油孔板、出油孔板、进油管、第一法兰圈、出油管、第二法兰圈、出水管、第三法兰圈、进水管、第四法兰圈、第一输油管、第二输油管和中心管;本实用新型大大减慢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水冷却作用,提高了冷却效果,且无需增加整体体积,适用范围广,制造成本低。

Description

一种油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导热油是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由于其具有加热均匀,调温控制准确,能在低蒸汽压下产生高温,传热效果好,节能,输送和操作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而且其用途和用量越来越多。
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冷却,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冷却一般采用水冷的方式,以往的油冷却器冷却效果欠佳,导热油流动速度快,水与输油管无法充分接触,水无法最大程度的带走导热油中的热量,因而使得冷却效果不理想,若增长输油管,则整体体积增大较多,适用范围缩小,且制造成本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大减慢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水冷却作用,提高了冷却效果,且无需增加整体体积,适用范围广,制造成本低的油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油冷却器,包括管体、进油盖、连接板、底板、出油盖、进油孔板、出油孔板、进油管、第一法兰圈、出油管、第二法兰圈、出水管、第三法兰圈、进水管、第四法兰圈、第一输油管、第二输油管和中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分别向外成型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管体的外侧圆周面下端固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管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四法兰圈,所述管体的外侧圆周面上端固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管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三法兰圈;所述出水管位于进水管的上方,所述出水管和进水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进油盖的下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三翻边,所述进油盖的顶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与进油盖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油管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一法兰圈。
优选地,所述出油盖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四翻边,所述出油盖的底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与出油盖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油管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二法兰圈。
优选地,所述进油孔板固定在进油盖和管体之间;所述出油孔板固定在出油盖和管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进油孔板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中心孔、24 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通孔、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通孔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直径均相等。
优选地,所述出油孔板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二中心孔、24 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四通孔、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五通孔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直径均相等,所述第四通孔与第一通孔的直径相等;所述每个第一通孔均位于每个第四通孔的正上方,所述每个第二通孔均位于每个第五通孔的正上方,所述每个第三通孔均位于每个第六通孔的正上方。
优选地,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一漏斗边,两个所述第一漏斗边分别插入固定在第一中心孔和第二中心孔中,从而将所述中心管固定在进油孔板和出油孔板之间。
优选地,所述24个第一通孔和24个第四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12个第一输油管和12个第二输油管,所述第一输油管的中上部成型有第一螺旋段,所述第一输油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二漏斗边,所述第二输油管的中下部成型有第二螺旋段,所述第二输油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漏斗边,所述第一螺旋段位于第二螺旋段的上方且互不发生干涉碰撞。
优选地,所述16个第二通孔和16个第五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8个第一输油管和8个第二输油管;所述8个第三通孔和8个第六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4个第一输油管和4 个第二输油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导热油是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由于其具有加热均匀,调温控制准确,能在低蒸汽压下产生高温,传热效果好,节能,输送和操作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而且其用途和用量越来越多,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冷却,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冷却一般采用水冷的方式,以往的油冷却器冷却效果欠佳,导热油流动速度快,水与输油管无法充分接触,水无法最大程度的带走导热油中的热量,因而使得冷却效果不理想,若增长输油管,则整体体积增大较多,适用范围缩小,且制造成本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输油管和第二输油管上成型有螺旋段,大大减慢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使得水能与中心管、每个第一输油管和每个第二输油管充分接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水冷却作用,提高了冷却效果,且无需增加整体体积,适用范围广,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进油孔板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输油管、第二输油管和出油孔板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心管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一种油冷却器,包括管体1、进油盖2、连接板 3、底板4、出油盖5、进油孔板6、出油孔板7、进油管8、第一法兰圈9、出油管10、第二法兰圈11、出水管12、第三法兰圈13、进水管14、第四法兰圈15、第一输油管16、第二输油管17和中心管 18;管体1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分别向外成型有第一翻边101和第二翻边102,管体1的外侧圆周面上装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连接板组合,每个连接板组合包括两个连接板3,每个连接板3的内侧侧面均固定在管体1的外侧圆周面上;每个连接板组合中的两个连接板3的外侧侧面均固定在一个底板4的内侧平面上,底板4用来搭配相应螺钉固定在外部竖直固定板上,从而将管体1竖直固定;管体1的外侧圆周面下端固定有进水管14,进水管14与管体1的内部相连通,进水管14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四法兰圈15,用来与外部供水管道相连,管体1的外侧圆周面上端固定有出水管12,出水管12与管体1的内部相连通,出水管12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三法兰圈 13,用来与外部排水管道相连;出水管12位于进水管14的上方,出水管12和进水管14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进油盖2的下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三翻边21,进油盖2的顶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进油管8,进油管8与进油盖2的内部相连通,进油管8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一法兰圈9;出油盖5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四翻边51,出油盖5的底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出油管10,出油管10与出油盖5的内部相连通,出油管10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二法兰圈11;进油孔板6的下平面固定在第一翻边101的上平面上,第三翻边21的下平面固定在进油孔板6 的上平面上,从而将进油孔板6固定在进油盖2和管体1之间;出油孔板7的上平面固定在第二翻边102的下平面上,第四翻边51的上平面固定在出油孔板7的下平面上,从而将出油孔板7固定在出油盖 5和管体1之间;进油孔板6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中心孔64、 24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通孔61、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通孔62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三通孔63,第一通孔61、第二通孔62和第三通孔63的直径均相等;对应地,出油孔板7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二中心孔74、24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四通孔71、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五通孔72 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六通孔73,第四通孔71、第五通孔72和第六通孔73的直径均相等,第四通孔71与第一通孔61的直径相等;每个第一通孔61均位于每个第四通孔71的正上方,每个第二通孔62均位于每个第五通孔72的正上方,每个第三通孔63均位于每个第六通孔73的正上方;中心管18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一漏斗边181,两个第一漏斗边181分别插入固定在第一中心孔64和第二中心孔74中,从而将中心管18固定在进油孔板6 和出油孔板7之间;24个第一通孔61和24个第四通孔71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12个第一输油管16和12个第二输油管17,第一输油管16的中上部成型有第一螺旋段161,第一输油管16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二漏斗边162,两个第二漏斗边 162分别插入固定在对应的一个第一通孔61和一个第四通孔71中,第二输油管17的中下部成型有第二螺旋段171,第二输油管17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漏斗边172,两个第三漏斗边 172分别插入固定在对应的一个第一通孔61和一个第四通孔71中,第一螺旋段161位于第二螺旋段171的上方且互不发生干涉碰撞,从而在不增加管体1体积的前提下,增加了导热油的流动长度,减缓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同理,16个第二通孔62和16个第五通孔72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8个第一输油管16和8个第二输油管 17;8个第三通孔63和8个第六通孔73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4个第一输油管16和4个第二输油管17;使用时,将外部供水系统的输出端与进水管14相连通,将外部供水系统的回收端与出水管12相连通,并开始放水,水从进水管14流入到管体1中,然后慢慢上升直到到达出水管12的连接面并从出水管12排出回收;将导热油的输出端与进油管8相连通,将导热油的接收端与出油管10相连通,接着开始通入导热油,导热油进入到进油盖2中,接入分散流入到中心管18和每个第一输油管16及每个第二输油管17中并从出油孔板7流出汇合,最终从出油盖5下端的出油管10流出返回导热油油箱中,导热油的流动过程中,水的流动会接触到中心管18、每个第一输油管16和每个第二输油管17,从而带走导热油中的热量,实现了冷却导热油的效果;第一输油管16上的第一螺旋段161和第二输油管17上的第二螺旋段171的设置,减慢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使得水能与中心管18、每个第一输油管16和每个第二输油管17充分接触,大大提高了冷却效果。
导热油是用于间接传递热量的一类热稳定性较好的专用油品。由于其具有加热均匀,调温控制准确,能在低蒸汽压下产生高温,传热效果好,节能,输送和操作方便等特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而且其用途和用量越来越多,导热油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进行冷却,才能实现循环利用,冷却一般采用水冷的方式,以往的油冷却器冷却效果欠佳,导热油流动速度快,水与输油管无法充分接触,水无法最大程度的带走导热油中的热量,因而使得冷却效果不理想,若增长输油管,则整体体积增大较多,适用范围缩小,且制造成本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输油管16和第二输油管17上成型有螺旋段,大大减慢了导热油的流动速度,使得水能与中心管18、每个第一输油管16和每个第二输油管17充分接触,最大程度的发挥了水冷却作用,提高了冷却效果,且无需增加整体体积,适用范围广,制造成本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同等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与范围。

Claims (9)

1.一种油冷却器,包括管体、进油盖、连接板、底板、出油盖、进油孔板、出油孔板、进油管、第一法兰圈、出油管、第二法兰圈、出水管、第三法兰圈、进水管、第四法兰圈、第一输油管、第二输油管和中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上下两端开口处外侧分别向外成型有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所述管体的外侧圆周面下端固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管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四法兰圈,所述管体的外侧圆周面上端固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与管体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水管的外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三法兰圈;所述出水管位于进水管的上方,所述出水管和进水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盖的下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三翻边,所述进油盖的顶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进油管,所述进油管与进油盖的内部相连通,所述进油管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一法兰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盖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向外成型有第四翻边,所述出油盖的底部外侧中心固定有竖直向上分布的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与出油盖的内部相连通,所述出油管的上端开口处外侧固定有第二法兰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板固定在进油盖和管体之间;所述出油孔板固定在出油盖和管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板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一中心孔、24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一通孔、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二通孔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的直径均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孔板的上平面上开设有一个第二中心孔、24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四通孔、16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五通孔和8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分布的第六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的直径均相等,所述第四通孔与第一通孔的直径相等;每个所述第一通孔均位于每个第四通孔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二通孔均位于每个第五通孔的正上方,每个所述第三通孔均位于每个第六通孔的正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一漏斗边,两个所述第一漏斗边分别插入固定在第一中心孔和第二中心孔中,从而将所述中心管固定在进油孔板和出油孔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24个第一通孔和24个第四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12个第一输油管和12个第二输油管,所述第一输油管的中上部成型有第一螺旋段,所述第一输油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二漏斗边,所述第二输油管的中下部成型有第二螺旋段,所述第二输油管的两端均成型有一个相互对称分布的第三漏斗边,所述第一螺旋段位于第二螺旋段的上方且互不发生干涉碰撞。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16个第二通孔和16个第五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8个第一输油管和8个第二输油管;所述8个第三通孔和8个第六通孔之间插入固定有相互间隔分布的4个第一输油管和4个第二输油管。
CN201721081912.1U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油冷却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57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1912.1U CN207365754U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油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81912.1U CN207365754U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油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5754U true CN207365754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350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81912.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65754U (zh) 2017-08-28 2017-08-28 一种油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57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457A (zh) * 2021-07-20 2021-09-24 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列管式汽化器的新型换热器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2457A (zh) * 2021-07-20 2021-09-24 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列管式汽化器的新型换热器结构
CN113432457B (zh) * 2021-07-20 2022-11-22 苏州杜尔气体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列管式汽化器的新型换热器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190850U (zh) 一种双螺旋式热交换器
CN105937857A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07059186U (zh) 一种新型pe管冷却装置
CN207365754U (zh) 一种油冷却器
CN205808180U (zh) 一种适用于三流体换热的管壳式换热器
CN206208071U (zh) 内外双螺旋流离心分离式换热器
CN105698383A (zh) 换热器、热泵热水器及换热器的生产方法和生产装置
CN205579160U (zh) 具有恒温功能的危险化学液体输送管道系统
CN101975520A (zh) 椭圆连续扭曲管同轴换热器
CN205593226U (zh) 新型管路换热器
CN207991332U (zh) 一种交错凹面换热管套管式换热器
CN204027407U (zh) 一种螺旋盘管架
CN206999658U (zh) 一种压辊冷却结构
CN206008674U (zh) 一种高效液体冷却装置
CN102235828A (zh) 特氟龙冷热交换器
CN202709814U (zh) 一种压缩式制冷设备用水冷式热交换器
CN208533145U (zh) 一种冷却效率高的冷水辊
CN207132752U (zh) 一种适用于微反应器的离心换热器
CN207779180U (zh) 一种多股流换热器
CN210796713U (zh) 聚合物熔融纺丝加工装置
CN208736209U (zh) 一种管式换热器
CN209512333U (zh) 制冷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CN202339123U (zh) 一种焊接连续螺旋曲面折流板换热器
CN105333614B (zh) 热泵热水器水箱
CN205332525U (zh) 一种内盘管承压式热泵热水储水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