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53393U -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53393U
CN207353393U CN201721264571.1U CN201721264571U CN207353393U CN 207353393 U CN207353393 U CN 207353393U CN 201721264571 U CN201721264571 U CN 201721264571U CN 207353393 U CN207353393 U CN 207353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 shaft
sliding seat
pole piece
unit
deviation corr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6457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海霞
杨春超
乔冠阳
刘秀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Higr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6457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53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53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53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入料纠偏装置应用于电芯卷制设备,包括固定座、滑动座、第一驱动单元、辊轴组、气缸和第二驱动单元,固定座上设置有与滑动座连接的滑轨,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滑动座连接,辊轴组包括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第一辊与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辊轴组位于电芯卷制设备的卷绕头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气缸安装在滑动座上,气缸驱动第二辊轴相对第一辊轴移动,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一辊轴转动。以及设置有该入料纠偏装置的电芯卷制设备。该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均具有对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优点。

Description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入料纠偏装置以及设置有该入料纠偏装置的电芯卷制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的电芯是通过将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等按照一定的次序层叠后进行卷绕制成的,而目前对电芯的卷制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且电芯的制作也基本可以通过卷制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进而使得电芯的卷绕质量和卷绕精度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并且还能够大幅度的提高电芯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电芯制作的返工率。
在电芯的卷制过程中,电芯对齐度的高低会直接对电芯的质量造成影响,此外,电芯对齐度也是判断电芯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电芯卷制设备为了保证电芯的对齐度,会在电芯卷制设备上设置过程纠偏机构来对极片走带过程中极片出现的偏移进行纠正。但是,现有的过程纠偏机构只能实现对位于极片放卷机构和极片插入机构之间的极片进行位置纠偏,即只能对走带过程中的极片进行纠偏。而由于电芯在进行卷绕时,需要通过极片插入机构将极片夹持至卷绕头,使卷绕头对各极片、隔膜进行卷绕,而这使得极片插入机构在对极片进行夹持、移动的过程中,以及极片与卷绕头连接、卷绕头对极片、隔膜卷绕的过程中,极片容易出现二次偏移,使得电芯卷绕过程中电芯的对齐度降低,而此时的过程纠偏机构是无法对极片进行纠偏。
此外,电芯在进行卷绕时,极片极易出现偏移,使得电芯的对齐度降低,而此时的过程纠偏机构无法对极片进行及时的纠偏。再者,现有的过程纠偏机构大部分是通过一个可摆动的纠偏架对极片进行纠偏,即当极片出现偏移时,通过控制纠偏架进行摆动来使得极片进行“蛇形”移动,进而实现对极片进行纠偏,但这样的纠偏方式存在纠偏精度低、纠偏速度慢、偏移量难以控制等缺点。并且,传统的电芯卷制设备在进行卷绕时,是通过极片插入机构将极片夹持至卷绕头上的卷绕工位处,然后通过只卷隔膜的方式顺带将极片一并进行卷绕,而并无牵引机构辅助极片进行传动,这使得在电芯卷绕过程中,极片容易由于张力和惯性作用而发生后退,这也极易导致卷绕过程中极片出现偏移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入料纠偏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电芯卷制设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入料纠偏装置,该入料纠偏装置应用于电芯卷制设备,电芯卷制设备包括机架、卷绕头、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和传感单元,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和传感单元均与机架连接,其中,入料纠偏装置包括固定座、滑动座、第一驱动单元、辊轴组、气缸和第二驱动单元,固定座与机架连接,固定座沿卷绕头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滑轨,滑动座沿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在固定座上,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滑动座连接,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第一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且辊轴组位于卷绕头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传感单元位于辊轴组与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气缸安装在滑动座上,气缸驱动第二辊轴相对第一辊轴移动,第二驱动单元与滑动座连接,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一辊轴转动。
由上可见,将入料纠偏装置设置在卷绕头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使得入料纠偏装置能够对即将被卷绕的极片进行纠偏处理,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工作时的稳定性。而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辊轴转动,使得第一辊轴组具有牵引功能,进而保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极片不会因为张力和惯性等因素发生回退,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极片出现偏移,可见,通过对入料纠偏装置的设置和结构设计,使得在对电芯进行卷绕时,能够实时对出现偏移的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提高被卷绕电芯的对齐度,具有对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优点。
进一步的方案是,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组,传感器组与固定座连接,滑动座朝向传感器组设置有定位块。
由上可见,设置传感器组能够对滑动座的位置进行检测,保证滑动座上的辊轴组在规定的位置内对极片进行调节,并在当滑动座越过规定位置时,向电芯卷制设备停机的控制系统发送检测信号,使电芯卷制设备进行报警,进而保证电芯卷绕过程中的可靠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电机和同步带,电机的座体安装在滑动座上,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带轮,第一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带轮,同步带连接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
由上可见,通过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和同步带控制第一辊轴转动,能够保证第一带轮、第二带轮与同步带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保证第一辊轴对极片的传输精度,保证电芯卷绕的质量。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芯卷制设备,包括卷绕头、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压膜装置、贴胶装置和机架,卷绕头上设置有卷绕工位,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包括朝向卷绕头设置的第一牵引单元和第一裁切单元,第一裁切单元位于第一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包括朝向卷绕头设置的第二牵引单元和第二裁切单元,第二裁切单元位于第二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压膜装置包括朝向卷绕头设置的第一压模单元,贴胶装置包括朝向卷绕头设置的第二压模单元,第一切刀单元、第三压模单元、第二切刀单元好贴胶头,且第二压模单元和第一切刀单元平行设置,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压膜装置和贴胶装置沿卷绕头的周向分布,且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压膜装置和贴胶装置均与机架连接,其中,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第一入料纠偏装置、第二入料纠偏装置、第一传感单元和第二传感单元,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一气缸、第一滑动座和第一辊轴组,第一固定座与机架连接,第一固定座沿卷绕头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一滑轨,第一滑动座沿第一滑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在第一固定座上,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第一滑动座连接,第一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第一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第一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气缸安装在第一滑动座上,第一气缸驱动第二辊轴相对第一辊轴移动,且第一辊轴组位于第一裁切单元和卷绕头之间,第二驱动单元与第一滑动座连接,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一辊轴转动,第二入料纠偏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三驱动单元、第四驱动单元、第二气缸、第二滑动座和第二辊轴组,第二固定座与机架连接,第二固定座沿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二滑轨,第二滑动座沿第二滑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三驱动单元安装在第二固定座上,第三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第二滑动座连接,第二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辊轴和第四辊轴,第三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第二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气缸安装在第二滑动座上,第二气缸驱动第三辊轴相对第四辊轴移动,且第二辊轴组位于第二裁切单元和卷绕头之间,第四驱动单元与第二滑动座连接,第四驱动单元驱动第三辊轴转动,第一传感单元与机架连接,第一传感单元包括第一传感器组,第一传感器组位于第一辊轴组的入口处,第二传感单元与机架连接,第二传感单元包括第二传感器组,第二传感器组位于第二辊轴组的入口处。
由上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并使第一入料纠偏装置的第一辊轴组位于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一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使得第一入料纠偏装置能够对即将被卷绕的正极极片进行纠偏处理,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工作时的稳定性。而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辊轴转动,使得第一辊轴组具有牵引功能,进而保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正极极片不会因为张力和惯性等因素发生回退,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正极极片出现偏移;同理地,设置第二入料纠偏装置,并使第二入料纠偏装置的第二辊轴组位于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二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使得第二入料纠偏装置能够对即将被卷绕的负极极片进行纠偏处理,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工作时的稳定性。而第四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三辊轴转动,使得第二辊轴组具有牵引功能,进而保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负极极片不会因为张力和惯性等因素发生回退,能够进一步防止负极极片出现偏移。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和第二入料纠偏装置,使得在对电芯进行卷绕时,能够实时对出现偏移的正、负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提高被卷绕电芯的对齐度。通过对该电芯卷制设备的设置和机构设计,使得该电芯卷制设备具有对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优点。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第三传感器组,第三传感器组与第一固定座连接,第一滑动座朝向第三传感器组设置有第一定位块,第二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第四传感器组,第四传感器组与第二固定座连接,第二滑动座朝向第四传感器组设置有第二定位块。
由上可见,设置第三传感器组能够对第一滑动座的位置进行检测,保证第一滑动座上的第一辊轴组在规定的位置内对正极极片进行调节,并在当第一滑动座越过规定位置时,使电芯卷制设备停机并进行报警;同理地,设置第四传感器组能够对第二滑动座的位置进行检测,保证第二滑动座上的第二辊轴组在规定的位置内对负极极片进行调节,并在当第二滑动座越过规定位置时,使电芯卷制设备停机并进行报警,进而保证电芯卷绕过程中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同步带,第一电机的座体安装在第一滑动座上,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带轮,第一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带轮,第一同步带连接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第四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同步带,第二电机的座体安装在第二滑动座上,第二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三带轮,第三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带轮,第二同步带连接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之间。
由上可见,通过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和第一同步带控制第一辊轴转动,能够保证第一带轮、第二带轮与第一同步带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保证第一辊轴对正极极片的传输精度,保证电芯卷绕的质量;同理地,通过第三带轮、第四带轮和第二同步带控制第三辊轴转动,能够保证第三带轮、第四带轮与第二同步带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保证第三辊轴对负极极片的传输精度,保证电芯卷绕的质量。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第一传感单元还包括第三固定座、第三滑动座和第一调节单元,第三固定座与机架连接,第三固定座沿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三滑轨,第三滑动座沿第三滑轨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一传感器组安装在第三滑动座上,第一调节单元安装在第三固定座上,第一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第三滑动座连接,第二传感单元还包括第四固定座、第四滑动座和第二调节单元,第四固定座与机架连接,第四固定座沿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四滑轨,第四滑动座沿第四滑轨的延伸方向与第四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二传感器组安装在第四滑动座上,第二调节单元安装在第四固定座上,第二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第四滑动座连接。
由上可见,在第一传感单元上设置第一调节单元,使得电芯卷制设备能够根据不同尺寸的电芯对第一传感器组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正极极片的卷绕位置,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和卷绕质量;同理地,在第二传感单元上设置第二调节单元,使得电芯卷制设备能够根据不同尺寸的电芯对第二传感器组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负极极片的卷绕位置,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和卷绕质量。
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传感单元还包括第一吹气组件,第一吹气组件连接在第一传感器组和第三滑动座之间,第二传感单元还包括第二吹气组件,第二吹气组件连接在第二传感器组和第四滑动座之间。
由上可见,第一吹气组件和第二吹气组件分别用于吹除第一传感器组和第二传感器组上附着的灰尘,以保证第一传感器组和第二传感器组的检测精度,进而保证极片的卷绕位置,提高电芯的卷绕质量。
另一个优选地方案是,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接料装置、输送带和外移装置,接料装置包括转动机械手,转动机械手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可转动地连接,转动机械手沿自身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夹持组件,在卷绕头的转动方向上,接料装置位于贴胶装置的下游端,送料线与机架连接,第一夹持组件在卷绕头和输送带之间移动,外移装置包括第五固定座、第五滑动座和第五驱动单元,第五固定座与机架连接,第五固定座上沿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五滑轨,第五滑动座沿第五滑轨的延伸方向与第五滑轨可滑动地连接,第五滑动座上设置有第二夹持组件,第五驱动单元安装第五固定座上,第五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第五滑动座连接,第五驱动单元驱动第二夹持组件在第一夹持组件和输送带之间移动。
由上可见,接料装置用于将完成卷绕、贴胶的电芯从卷绕头上取出,并移动至输送带处,而外移装置用于将接料装置的第一夹持组件夹持的电芯进行卸载,并将电芯移动至输送带上,使输送带将电芯运输到后级加工机构进行后续加工,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以及提高电芯卷制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进一步的方案是,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第一过程纠偏装置和第二过程纠偏装置,第一过程纠偏装置与机架连接,在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传输方向上,第一过程纠偏装置位于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上游端,第二过程纠偏装置与机架连接,在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传输方向上,第二过程纠偏装置位于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上游端。
由上可见,第一过程纠偏装置和第二过程纠偏装置能够分别对正、负极极片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位置偏移进行纠正,进而进一步的减小正、负极极片在卷绕前的位置偏移量,以保证电池在进行卷绕过程中,正、负极极片能够处于正确的位置,进一步的保证正、负极极片的卷绕精度,提高电池的卷绕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省略部分组件后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6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另一视角下的结构图。
图8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一入料纠偏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二入料纠偏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一传感器单元的结构图。
图11是实用新型电芯卷制设备实施例的第二传感器单元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电芯卷制设备100包括机架101、卷绕头102、第一过程纠偏103、第二过程纠偏104、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第一张力控制装置107、第二张力控制装置108、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压膜装置3、贴胶装置4、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第一传感单元7、第二传感单元8、接料装置91、输送带92、外移装置93和控制系统。
其中,卷绕头102上设置有三个卷绕工位,且卷绕头102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101可转动地连接,此外,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压膜装置3、贴胶装置4和接料装置91均与机架101连接,且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压膜装置3、贴胶装置4和接料装置91沿卷绕头102的轴向依次分布。
参照图4和图5,并结合图3,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包括固定座11、电机12、丝杠13、电机14、丝杠15、第一牵引单元16和第一裁切单元17。固定座11与机架101固定连接,且固定座11上设置有滑轨111和滑轨112,滑轨111和滑轨112平行设置,且滑轨111和滑轨112均朝向卷绕头102延伸地设置。电机12安装在固定座11上,丝杠13与电机12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牵引单元16的座体161沿滑轨11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111可滑动地连接,且丝杠13与座体161螺纹连接。电机14安装在固定座11上,丝杠15与电机1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一裁切单元17的座体171沿滑轨112的延伸方向与滑轨112可滑动地连接,且丝杠15与座体171螺纹连接。此外,第一裁切单元17位于第一牵引单元16和卷绕头102之间,且第一牵引单元16和第一裁切单元17均朝向卷绕头102设置。在进行电芯卷绕时,第一牵引单元16、第一裁切单元17和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位于同一连线上,其中,第一牵引单元16用于将正极极片运输至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处,第一裁切单元17用于在卷绕头102完成对电芯的卷绕后,对正极极片进行切断。
参照图6和图7,并结合图3,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包括固定座21、电机22、丝杠23、电机24、丝杠25、第二牵引单元26和第二裁切单元27。固定座21与机架101固定连接,且固定座21上设置有滑轨212和滑轨212,滑轨211和滑轨212平行设置,且滑轨211和滑轨212均朝向卷绕头102延伸地设置。电机22安装在固定座21上,丝杠23与电机22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二牵引单元26的座体261沿滑轨21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211可滑动地连接,且丝杠23与座体261螺纹连接。电机24安装在固定座21上,丝杠25与电机24的驱动端固定连接,第二裁切单元27的座体271沿滑轨212的延伸方向与滑轨212可滑动地连接,且丝杠25与座体271螺纹连接。此外,第二裁切单元27位于第二牵引单元26和卷绕头102之间,且第二牵引单元26和第二裁切单元27均朝向卷绕头102设置。在进行电芯卷绕时,第二牵引单元26、第二裁切单元27和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位于同一连线上。其中,第二牵引单元26用于将负极极片运输至卷绕头的第一工位处,第二裁切单元27用于在卷绕头102完成对电芯的卷绕后,对负极极片进行切断。
参照图2和图3,并结合图1,压膜装置3包括固定座31、滑动座32、气缸33和第一压模单元34,固定座31与机架101固定连接,固定座31朝向卷绕头延伸地设置有滑轨311,滑动座32沿滑轨31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311可滑动地连接,气缸33安装在固定座31上,且气缸33的驱动端与滑动座32连接,第一压模单元34朝向卷绕头102设置,且第一压模单元34安装在滑动座32上,气缸33驱动第一压模单元34相对卷绕头102移动。第一压模单元34用于在进行电芯卷绕时,压住卷绕头102第一工位上的极片和隔膜,且第一压模单元34的楔面341能够对负极极片进行导向。
贴胶装置4包括固定座41、滑动座42、气缸43、第二压模单元44、第一切刀单元45、第三压模单元46、第二切刀单元47、气缸48、调节元件49和贴胶头,固定座41与机架101连接,调节元件49用于调节固定座41与卷绕头102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在对胶带进行更换时更加方便。此外,固定座41朝向卷绕头102延伸地设置有滑轨411,滑动座42沿滑轨411的延伸方向与滑轨411可滑动地连接,气缸43安装在固定座41上,且气缸43的驱动端与滑动座42连接,气缸42用于驱动滑动座42相对卷绕头102移动。
第二压模单元44、第一切刀单元45、第三压模单元46、第二切刀单元47和贴胶头均朝向卷绕头102设置,且第二压模单元44和第一切刀单元45平行设置。此外,第二压模单元44、第一切刀单元45、第三压模单元46、第二切刀单元47、气缸48和贴胶头均安装在滑动座42上,气缸49用于驱动第二切刀单元47和贴胶头相对卷绕头102移动。第二压模单元44用于在进行电芯卷绕时,压住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的极片、隔膜,使得第一切刀单元45能够对隔膜进行切断。第三压模单元46用于在进行电芯卷绕时,压住卷绕头102的第二工位上的极片、隔膜,防止极片、隔膜散开,同时辅助贴胶头48对电芯进行贴胶处理。第二切刀单元46用于对胶带进行切断处理。
参照图8,并结合图2和图3,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包括第一固定座51、第一驱动单元52、第二驱动单元53、第一气缸54、第一滑动座55、第一辊轴组56和第三传感器组57。其中,第一固定座51与机架101连接,且第一固定座51沿卷绕头10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一滑轨511,第一滑动座55沿第一滑轨5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轨511可滑动地连接。第一驱动单元52安装在第一固定座51上,且第一驱动单元52的驱动端与第一滑动座55连接,第一驱动单元52用于驱动第一滑动座55沿第一滑轨511滑动。第一辊轴组5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轴561和第二辊轴562,其中,第一辊轴561绕自身的轴线与第一滑动座55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气缸54安装在第一滑动座55上,第一气缸54的驱动端设置有连接架541,第二辊轴562绕自身的轴线与连接架541可转动地连接,第一气缸54用于驱动第二辊轴562相对第一辊轴561移动,进而实现对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一牵引单元16输送的正极极片进行夹紧。此外,第一辊轴组56位于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一裁切单元17和卷绕头102之间,且在进行电芯卷绕时,第一裁切单元17、第一辊轴组56和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位于同一连线上。通过对第一辊轴组56的位置设置,使得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能够对正极极片的卷绕位置进行实时、精确的控制,防止正极极片在卷绕时发生偏移,进而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的稳定性。
第二驱动单元53与第一滑动座55连接,且第二驱动单元53用于驱动第一辊轴561转动,进而使得第一辊轴组56能够具有良好的牵引力,避免在进行电芯卷绕过程中,正极极片用于张力和惯性等因素而发生回退,进而进一步的防止正极极片在进行卷绕时发生偏移,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以及提高电芯的稳定性。第三传感器组57包括位置传感器571和位置传感器572,第一滑动座55朝向第三传感器组57延伸地设置有第一定位块551,第一定位块551位于位置传感器571和位置传感器572之间,位置传感器571和位置传感器572用于对第一滑动座55的移动极限位置进行检测,保证第一滑动座55上的第一辊轴组56在规定的位置内对正极极片进行调节,并在当第一滑动座55越过规定位置时,向控制系统发送第一检测信号,使电芯卷制设备100停机并进行报警。
优选地,第一驱动单元52包括电机521和丝杠522,电机521安装在第一固定座51上,丝杠522与电机52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且丝杠与第一滑动座55螺纹连接,电机521通过丝杠522控制第一滑动座55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滑动座55上的第一辊轴组56能够及时对出现位置偏移的正极极片进行纠正。第二驱动单元53包括第一电机531和第一同步带532,第一电机531的座体安装在第一滑动座55上,第一电机531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带轮,第一辊轴561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带轮,第一同步带532连接在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之间。通过第一带轮、第二带轮和第一同步532带控制第一辊轴561转动,能够保证第一带轮、第二带轮与第一同步带532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保证第一辊轴561对正极极片的传输精度,保证电芯卷绕的质量。
参照图9,并结合图2和图3,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包括第二固定座61、第三驱动单元62、第四驱动单元63、第二气缸64、第二滑动座65、第二辊轴组66和第四传感器组67。其中,第二固定座61与机架101连接,且第二固定座61沿卷绕头10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二滑轨611,第二滑动座65沿第二滑轨6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滑轨611可滑动地连接。第三驱动单元62安装在第二固定座61上,且第三驱动单元62的驱动端与第二滑动座65连接,第三驱动单元62用于驱动第二滑动座65沿第二滑轨611滑动。第二辊轴组6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辊轴661和第四辊轴662,其中,第三辊轴661绕自身的轴线与第二滑动座65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气缸64安装在第二滑动座65上,第二气缸64的驱动端设置有连接架641,第四辊轴662绕自身的轴线与连接架64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气缸64用于驱动第四辊轴662相对第三辊轴661移动,进而实现对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二牵引单元26输送的负极极片进行夹紧。此外,第二辊轴组66位于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二裁切单元27和卷绕头102之间,且在进行电芯卷绕时,第二裁切单元27、第二辊轴组66和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位于同一连线上。通过对第二辊轴组66的位置设置,使得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能够对负极极片的卷绕位置进行实时、精确的控制,防止负极极片在卷绕时发生偏移,进而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的稳定性。
第四驱动单元63与第二滑动座65连接,且第四驱动单元63用于驱动第三辊轴661转动,进而使得第二辊轴组66能够具有良好的牵引力,避免在进行电芯卷绕过程中,负极极片用于张力和惯性等因素而发生回退,进而进一步的防止负极极片在进行卷绕时发生偏移,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以及提高电芯的稳定性。第四传感器组67包括位置传感器671和位置传感器672,第二滑动座65朝向第四传感器组67延伸地设置有第二定位块651,第二定位块651位于位置传感器671和位置传感器672之间,位置传感器671和位置传感器672用于对第二滑动座65的移动极限位置进行检测,保证第二滑动座65上的第二辊轴组66在规定的位置内对负极极片进行调节,并在当第二滑动座65越过规定位置时,向控制系统发送第二检测信号,使电芯卷制设备100停机并进行报警。
优选地,第三驱动单元62包括电机621和丝杠622,电机621安装在第二固定座61上,丝杠622与电机621的驱动端固定连接,且丝杠与第二滑动座65螺纹连接,电机621通过丝杠522控制第二滑动座65进行移动,进而使得第二滑动座65上的第二辊轴组66能够及时对出现位置偏移的负极极片进行纠正。第四驱动单元63包括第二电机631和第二同步带632,第二电机631的座体安装在第二滑动座65上,第二电机631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三带轮,第三辊轴661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带轮,第二同步带632连接在第三带轮和第四带轮之间。通过第三带轮、第四带轮和第二同步632带控制第三辊轴661转动,能够保证第三带轮、第四带轮与第二同步带632之间不会发生相对滑动,进而保证第三辊轴661对负极极片的传输精度,保证电芯卷绕的质量。
参照图10,并结合图2和图3,第一传感单元7包括第三固定座71、第三滑动座72、第一传感器组73、第一调节单元74和第一吹气组件75。其中,第三固定座71与机架101连接,且第三固定座71沿卷绕头10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三滑轨711,第三滑动座72沿第三滑轨7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滑轨711可滑动地连接,第一传感器组73安装在第三滑动座72上,且第一传感器组73位于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的第一辊轴组56的入口处。第一传感器组73包括位置传感器731和位置传感器732,位置传感器731和位置传感器732分别位于第一辊轴561和第二辊轴562的上方,第一传感器组73用于检测正极极片的卷绕位置,并向控制系统发送第三检测信号,使得控制系统根据获取的第三检测信号控制第一入料纠偏装置1对正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
第一调节单元74安装在第三固定座71上,且第一调节单元74的输出端与第三滑动座72连接,第一调节单元74用于根据不同极片尺寸对第一传感器组73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不同尺寸的正极极片均能够位于正确的卷绕位置,提高了电芯的卷绕精度和卷绕质量。第一吹气组件75连接在第一传感器组73和第三滑动座72之间,设置第一吹气组件75,使得第一吹气组件75能够对第一传感器组73的两个位置传感器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以保证第一传感器组73能够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度,进而保证正极极片的卷绕位置,提高电芯的卷绕质量。
参照图11,并结合图2和图3,第二传感单元8包括第四固定座81、第四滑动座82、第二传感器组83、第二调节单元84和第二吹气组件85。其中,第四固定座81与机架101连接,且第四固定座81沿卷绕头102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四滑轨811,第四滑动座82沿第四滑轨811的延伸方向与第四滑轨811可滑动地连接,第二传感器组83安装在第四滑动座82上,且第二传感器组83位于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的第二辊轴组66的出口处。第二传感器组83包括位置传感器831和位置传感器832,位置传感器831和位置传感器832分别位于第三辊轴661和第三辊轴662的上方,第二传感器组83用于检测负极极片的卷绕位置,并向控制系统发送第四检测信号,使得控制系统根据获取的第四检测信号控制第二入料纠偏装置2对负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偏。
第二调节单元84安装在第三固定座81上,且第二调节单元84的输出端与第四滑动座82连接,第二调节单元84用于根据不同极片尺寸对第二传感器组83的位置进行调节,以保证不同尺寸的负极极片均能够位于正确的卷绕位置,提高了电芯的卷绕精度和卷绕质量。第二吹气组件85连接在第二传感器组83和第四滑动座82之间,设置第二吹气组件85,使得第二吹起组件85能够对第二传感器组83的两个位置传感器上附着的灰尘进行清理,以保证第二传感器组83能够具有良好的检测精度,进而保证负极极片的卷绕位置,提高电芯的卷绕质量。
参照图1至图3,在卷绕头102的转动方向上,接料装置91位于贴胶装置4的下游端,接料装置91包括转动机械手911,转动机械手911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101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机械手911沿自身的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夹持组件912,优选地,第一夹持组件912的数量位两个。输送带92与机架101连接,第一夹持组件912在卷绕头102和输送带92之间移动,即第一夹持组件912用于在电芯完成卷绕,贴胶加工后,将电芯从卷绕头102的第三工位取下,并转动至输送带92处,此外,输送带92上设置有夹具921。
外移装置93包括第五固定座931、第五滑动座932和第五驱动单元933,第五固定座931与机架101连接,第五固定座931沿卷绕头102的轴线延伸地设置有第五滑轨9311,第五滑动座931沿第五滑轨9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五滑轨9311可滑动地连接,且第五滑动座931上设置第二夹持组件934。第五驱动单元933安装在第五固定座931上,且第五驱动单元933的驱动端与第五滑动座932连接,第五驱动单元933驱动第五滑动座932沿第五滑轨9311滑动,进而使得第二夹持组件934在第一夹持组件912和输送带92之间移动,即将卷制好的电芯从第一夹持组件912处取下,并将电芯移动至输送带92的夹具921上。接料装置91用于将完成卷制好的电芯从卷绕头102上取出,并移动至输送带92处,而外移装置93用于将接料装置91的第一夹持组件912夹持的电芯进行卸载,并将电芯移动至输送带92上,使输送带92将电芯运输到后级加工机构进行后续加工,提高电芯的生产效率,以及提高电芯卷制设备100的自动化程度。
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的传输方向上,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位于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的上游端,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的传输方向上,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位于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的上游端。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和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能够分别对正、负极极片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位置偏移进行纠正,进而进一步的减小正、负极极片在卷绕前的位置偏移量,以保证电池在进行卷绕过程中,正、负极极片能够处于正确的位置,进一步的保证正、负极极片的卷绕精度,提高电池的卷绕质量。
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包括第一放卷轴941、第一导向辊轴组942和第一除静电组件943,第一放卷轴941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101可转动地连接,第一导向辊轴组942与机架101连接,第一放卷轴941位于第一导向辊轴组942的入口侧,第一导向辊轴组942的出口侧位于第一裁切单元17和第二裁切单元27之间,第一除静电组件943与机架101连接,第一除静电组件943的工作端朝向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的传送通道设置,即第一除静电组件943朝向上隔膜设置,第一除静电组件943用于消除上隔膜上的静电。其中,第一导向辊轴组942包括用于调节上隔膜张力的张力调节辊轴组9421、用于测量上隔膜卷绕长度的测长辊轴等。
第二隔膜放卷装置95包括第二放卷轴951、第二导向辊轴组952和第二除静电组件953,第二放卷轴951绕自身的轴线与机架101可转动地连接,第二导向辊轴组952与机架101连接,第二放卷轴951位于第二导向辊轴组952的入口侧,第二导向辊轴组952的出口侧位于第二裁切单元27和贴胶装置4之间,第二除静电组件953与机架连接,第二除静电组件953的工作端朝向第二隔膜放卷装置95的传送通道设置,即第二除静电组件953朝向下隔膜设置,第二除静电组件953用于消除下隔膜上的静电。其中,第二导向辊轴组952包括用于调节下隔膜张力的张力调节辊轴组9521、用于测量上隔膜卷绕长度的测长辊轴9522等。
可见,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和第二隔膜放卷装置95均用于放置电芯卷绕用隔膜,而在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和第二隔膜放卷装置95中分别设置第一导向辊轴组942和第二导向辊轴组952,使得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和第二隔膜放卷装置95能够分别控制两组隔膜的走带位置和分别对两组隔膜的张力进行调节。此外,在第一隔膜放卷装置94和第二隔膜放卷装置中95分别设置第一除静电组件943和第二除静电组件953,使得第一除静电组件943和第二除静电组件953能够分别对两组放卷的隔膜进行静电消除,保证电芯的卷绕质量。
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的传输方向上,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位于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的上游端,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的传输方向上,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位于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的上游端。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和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分别用于检测正、负极极片的卷绕长度,以便控制卷绕过程。
第一张力控制装置107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的传输方向上,第一张力控制装置107位于第一极片测长机构105的上游端,第二张力控制装置108与机架101连接,在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的传输方向上,第二张力控制装置108位于第二极片测长机构106的上游端。第一张力控制装置107和第二张力控制装置108分别用于控制正、负极极片放卷过程中极片的张紧力,防止由于极片张力过紧而导致极片破裂,或者防止由于极片张力过松而影响电芯的卷绕质量,进而保证卷绕后电芯成品的稳定性。
在电芯卷制过程中,当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的位置传感器测到正极极片在走带过程中出现偏移时,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的位置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发送第五检测信号,控制系统在获取第五检测信号后,根据检测到的正极极片的偏移量控制第一过程纠偏装置103的第一纠偏架进行摆动,使得第一纠偏架对正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进而使正极极片在走带过程中能够保持位于中心位置上,进而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同理地,当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到负极极片在走带过程中出现偏移时,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的位置传感器向控制系统发送第六检测信号,控制系统在获取第六检测信号后,根据检测到的负极极片的偏移量控制第二过程纠偏装置104的第二纠偏架进行摆动,使得第二纠偏架对负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进而使得负极极片在走带过程中能够保持位于中心位置上,进而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
在电芯卷制过程中,当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1的第一牵引单元16将正极极片运输至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处时,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的第一气缸54驱动第二辊轴562向第一辊轴561移动,进而实现对正极极片的夹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第二驱动单元53驱动第一辊轴561进行转动,进而为正极极片的传输提供牵引力,防止正极极片由于张力和惯性而出现回退。在电芯卷绕时,当第一传感单元7的第一传感器组73检测到正极极片在进入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前发生位置偏移时,第一传感器组73向控制系统发送第三检测信号,控制系统在获取第三检测信号后,根据检测到的正极极片的偏移量控制第一入料纠偏装置5的第一滑动座55进行移动,进而对第一滑动座55上的第一辊轴组56夹持的正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保证正极极片在电芯卷绕过程中能够实时位于中心位置,进而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保证了电芯的对齐度以及提高了电芯卷制后的稳定性。
同理地,当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2的第二牵引单元26将负极极片运输至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处时,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的第二气缸64驱动第四辊轴662向第三辊轴661移动,进而实现对负极极片的夹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第四驱动单元63驱动第三辊轴661进行转动,进而位负极极片的传输提供牵引力,防止负极极片由于张力和惯性而出现回退。在电芯卷绕时,当第二传感单元8的第二传感器组83检测到负极极片在进入卷绕头102的第一工位前发生位置偏移时,第二传感器组83向控制系统发送第四检测信号,控制系统在获取第四检测信号后,根据检测到的负极极片的偏移量控制第二入料纠偏装置6的第二滑动座65进行移动,进而对第二滑动座65上第二辊轴组66夹持的负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保证负极极片在电芯卷绕过程中能够实时位于中心位置,进而提高电芯的卷绕精度,保证电芯的对齐度以及提高了电芯卷制后的稳定性。
由上述方案可见,电芯卷制设备通过设置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并使第一入料纠偏装置的第一辊轴组位于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一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使得第一入料纠偏装置能够对即将被卷绕的正极极片进行纠偏处理,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工作时的稳定性,且第二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一辊轴转动,使得第一辊轴组具有牵引功能,进而保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正极极片不会因为张力和惯性等因素发生回退,能够进一步的防止正极极片出现偏移;同时,设置第二入料纠偏装置,并使第二入料纠偏装置的第二辊轴组位于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第二牵引单元和卷绕头之间,使得第二入料纠偏装置能够对即将被卷绕的负极极片进行纠偏处理,保证电芯卷绕时的对齐度,提高电芯工作时的稳定性,且第四驱动单元用于驱动第四辊轴转动,使得第二辊轴组具有牵引功能,进而保证在电芯卷绕过程中,负极极片不会因为张力和惯性等因素发生回退,能够进一步防止负极极片出现偏移。可见,通过设置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和第二入料纠偏装置,使得在对电芯进行卷绕时,能够实时对出现偏移的正、负极极片的位置进行纠正,提高被卷绕电芯的对齐度。通过对该电芯卷制设备的设置和机构设计,使得该电芯卷制设备具有对极片纠偏效果好,能够防止极片在卷绕过程中出现偏移,以及保证电芯具有良好对齐度的优点。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入料纠偏装置,所述入料纠偏装置应用于电芯卷制设备,所述电芯卷制设备包括机架、卷绕头、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和传感单元,所述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机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和所述传感单元均与所述机架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料纠偏装置包括: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固定座沿所述卷绕头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滑轨;
滑动座,所述滑动座沿所述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轨可滑动地连接;
第一驱动单元,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所述滑动座连接;
辊轴组,所述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所述第一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辊轴组位于所述卷绕头和所述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所述传感单元位于所述辊轴组与所述极片插入裁切装置之间;
气缸,所述气缸安装在所述滑动座上,所述气缸驱动所述第二辊轴相对所述第一辊轴移动,
第二驱动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辊轴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料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传感器组,所述传感器组与所述固定座连接,所述滑动座朝向所述传感器组设置有定位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入料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
电机,所述电机的座体安装在所述滑动座上,所述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带轮;
同步带,所述第一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同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4.电芯卷制设备,包括
卷绕头,所述卷绕头上设置有卷绕工位;
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包括朝向所述卷绕头设置的第一牵引单元和第一裁切单元,所述第一裁切单元位于所述第一牵引单元和所述卷绕头之间;
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包括朝向所述卷绕头设置的第二牵引单元和第二裁切单元,所述第二裁切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牵引单元和所述卷绕头之间;
压膜装置,所述压膜装置包括朝向所述卷绕头设置的第一压模单元;
贴胶装置,所述贴胶装置包括朝向所述卷绕头设置的第二压模单元、第一切刀单元、第三压模单元、第二切刀单元和贴胶头,且所述第二压模单元和所述第一切刀单元平行设置;
机架,所述卷绕头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机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压膜装置和贴胶装置沿所述卷绕头的周向分布,且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所述压膜装置和贴胶装置均与所述机架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
第一入料纠偏装置,所述第一入料纠偏装置包括第一固定座、第一驱动单元、第二驱动单元、第一气缸、第一滑动座和第一辊轴组,所述第一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座沿所述卷绕头的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动座沿所述第一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一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一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辊轴和第二辊轴,所述第一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座上,所述第一气缸驱动所述第二辊轴相对所述第一辊轴移动,且所述第一辊轴组位于所述第一裁切单元和所述卷绕头之间,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一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一辊轴转动;
第二入料纠偏装置,所述第二入料纠偏装置包括第二固定座、第三驱动单元、第四驱动单元、第二气缸、第二滑动座和第二辊轴组,所述第二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座沿所述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动座沿所述第二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三驱动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三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二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二辊轴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辊轴和第四辊轴,所述第三辊轴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第二滑动座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气缸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座上,所述第二气缸驱动所述第三辊轴相对所述第四辊轴移动,且所述第二辊轴组位于所述第二裁切单元和所述卷绕头之间,所述第四驱动单元与所述第二滑动座连接,所述第四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三辊轴转动;
第一传感单元,所述第一传感单元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单元包括第一传感器组,所述第一传感器组位于所述第一辊轴组的入口处;
第二传感单元,所述第二传感单元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单元包括第二传感器组,所述第二传感器组位于所述第二辊轴组的入口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
第三传感器组,所述第三传感器组与所述第一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一滑动座朝向所述第三传感器组设置有第一定位块;
所述第二入料纠偏装置还包括:
第四传感器组,所述第四传感器组与所述第二固定座连接,所述第二滑动座朝向所述第四传感器组设置有第二定位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
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座体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座上,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一带轮;
第一同步带,所述第一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同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带轮和所述第二带轮之间;
所述第四驱动单元包括: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座体安装在所述第二滑动座上,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设置有第三带轮;
第二同步带,所述第三辊轴的端部设置有第四带轮,所述第二同步带连接所述第三带轮和所述第四带轮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感单元还包括:
第三固定座,所述第三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座沿所述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三滑轨;
第三滑动座,所述第三滑动座沿所述第三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三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组安装在所述第三滑动座上;
第一调节单元,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安装在所述第三固定座上,所述第一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三滑动座连接;
所述第二传感单元还包括:
第四固定座,所述第四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座沿所述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四滑轨;
第四滑动座,所述第四滑动座沿所述第四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四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组安装在所述第四滑动座上;
第二调节单元,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安装在所述第四固定座上,所述第二调节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四滑动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感单元还包括第一吹气组件,所述第一吹气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传感器组和所述第三滑动座之间;
所述第二传感单元还包括第二吹气组件,所述第二吹气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传感器组和所述第四滑动座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
接料装置,所述接料装置包括转动机械手,所述转动机械手绕自身的轴线与所述机架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转动机械手的周向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夹持组件,在所述卷绕头的转动方向上,所述接料装置位于所述贴胶装置的下游端;
输送带,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在所述卷绕头和所述输送带之间移动;
外移装置,所述外移装置包括第五固定座、第五滑动座和第五驱动单元,所述第五固定座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第五固定座沿所述轴向延伸地设置有第五滑轨,所述第五滑动座沿所述第五滑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五滑轨可滑动地连接,所述第五滑动座上设置有第二夹持组件,所述第五驱动单元安装所述第五固定座上,所述第五驱动单元的驱动端与所述第五滑动座连接,所述第五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二夹持组件在所述第一夹持组件和所述输送带之间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卷制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芯卷制设备还包括:
第一过程纠偏装置,所述第一过程纠偏装置与所述机架连接,在所述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传输方向上,所述第一过程纠偏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上游端;
第二过程纠偏装置,所述第二过程纠偏装置与所述机架连接,在所述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传输方向上,所述第二过程纠偏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极片插入裁切装置的上游端。
CN201721264571.1U 2017-09-28 2017-09-28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Active CN207353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64571.1U CN207353393U (zh) 2017-09-28 2017-09-28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64571.1U CN207353393U (zh) 2017-09-28 2017-09-28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53393U true CN207353393U (zh) 2018-05-11

Family

ID=62357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64571.1U Active CN207353393U (zh) 2017-09-28 2017-09-28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533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6441A (zh) * 2017-09-28 2018-02-16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06441A (zh) * 2017-09-28 2018-02-16 珠海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6441A (zh)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CN103915654B (zh) 电池卷绕机
CN110977197B (zh) 激光模切机及模切方法
CN203850392U (zh) 电池卷绕机
CN107645019A (zh) 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
CN105537154B (zh) 疵品极片单卷机构
CN102539633B (zh) 极片检测设备
CN110921378B (zh) 卷材用上料装置与卷材的上料方法
CN207834493U (zh) 全自动锂电池电芯卷绕机
CN113561503B (zh) 一种薄膜的复合机
CN207353393U (zh) 入料纠偏装置及电芯卷制设备
KR101994983B1 (ko) 시트재 자동 절단 장치
CN111342104A (zh) 贴胶装置及贴胶方法
CN209492167U (zh) 贴膜装置
CN208385544U (zh) 极片卷绕前纠偏装置及圆柱形电芯制片卷绕机
CN116891147A (zh) 全自动卷绕加工方法及设备
CN206512496U (zh) 验针机
CN106784604A (zh) 一种在电池极片表面合成复合层的设备
CN108584511B (zh) 金属化薄膜分切机控制系统
CN206471412U (zh) 一种在电池极片表面合成复合层的设备
CN207883852U (zh) 电池制造控制系统及电池制造设备
CN203673976U (zh) 电芯卷绕成型装置
CN110745613A (zh) 一种铝卷生产的纠偏装置
CN206782960U (zh) 一种放卷纠偏装置
CN109228440A (zh) 子午胎供料装置以及子午胎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