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50677U -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50677U
CN207350677U CN201721444551.2U CN201721444551U CN207350677U CN 207350677 U CN207350677 U CN 207350677U CN 201721444551 U CN201721444551 U CN 201721444551U CN 207350677 U CN207350677 U CN 2073506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component
guiding
guard
coll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445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祚菊
王德华
何开明
于忠
马杰
吴体
冮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filed Critical 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Priority to CN2017214445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506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506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5067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风廊道系统和通风建筑物,涉及通风组件技术领域。该通风廊道系统包括集风设备和导风设备。集风设备包括支撑壳体和侧向围护组件,侧向围护组件包括多个可旋转打开的叶片件,叶片打开时,可形成集风口。侧向围护组件与支撑壳体能够围合成具有集风口和导流口的容纳腔。导风设备具有相对的导风进口和导风出口,能够形成“窄巷”效应,将自然风由集风设备导入室内,形成立体环绕风后,再由相应的横向风道、对流风道或天井流入室外,从而形成一个畅通的气流循环回路。这种通风系统具有引风、导风及加大风速的作用,具有不受室外自然风入射角限制的特点,其环保及绿色节能效果显著,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Description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通风组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建筑结构中,往往采用传统窗户通风或者空调暖通系统通风这两种方式进行通风及降温,通风降温效果很受限制,同时不利于自然环保和节约能源。
当采用传统窗户通风时,通风效果会严重受自然风的入射角影响,如果自然风的入射角偏小,则风无法吹进室内,当自然风的入射角接近90度时,才会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由于实际生活中,自然风的大小、风向都是随意变换的,往往导致室内的通风效果受限。
当采用封闭式的空调暖通系统送风时,即封闭式制冷和空气净化新风系统同时使用,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降温通风效果,但不利于低碳环保和节约能源;另一方面,人工送风的风速、流向以及温度均不如自然风舒适,还容易使人对空调产生依赖,不利于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如何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设计一种开放式的自然通风廊道系统,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廊道系统,设计合理,能够加速室内与室外气流的交换与流通,进而形成风速可控的自然环绕风,通风效果好,从而在室内形成“开放式”的自然通风环境,使人们在室内能够感受到舒适、凉快的自然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一种通风建筑物,具有上述通风廊道系统的优点,符合节能建筑的发展趋势,具有极大的市场应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廊道系统,所述通风廊道系统包括集风设备和导风设备;
所述集风设备包括支撑壳体和侧向围护组件,所述侧向围护组件包括多个可旋转打开的叶片件,所述侧向围护组件具有至少部分所述叶片件完全打开的第一状态、半开的第二状态以及完全闭合的第三状态,同时打开的所述叶片件形成集风口,所述侧向围护组件与所述支撑壳体能够围合成具有所述集风口和导流口的容纳腔;
所述导风设备具有相对的导风进口和导风出口,所述导风进口与所述导流口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出口能够与建筑物的入风口固定连接,使所述容纳腔、所述导风设备以及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依次连通。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围护组件和遮阳顶棚组件,所述遮阳顶棚组件与所述围护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围护组件为空心圆柱结构,全部所述叶片件依次连接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围护组件的边缘,所述集风口为部分连接打开的叶片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底部构件和顶部构件;
所述底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立柱、侧杆以及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用于固定设置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所述侧杆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竖向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杆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构件固定连接,所述叶片件与所述侧杆连接且能够绕所述侧杆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底部构件和顶部构件;
所述底部构件包括护板和固定连接的侧杆、底板以及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用于固定设置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所述侧杆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竖向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杆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构件固定连接,所述护板设置于所述侧杆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所述护板能够绕所述侧杆旋转;
所述顶部构件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边缘均匀横向设置有多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数量与所述侧杆的数量匹配且所述转动轴与所述侧杆交错设置,所述叶片件与所述顶板连接且能够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顶棚组件为倒圆台结构,所述遮阳顶棚组件的内表面设置有中心喷雾系统,所述中心喷雾系统能够向所述侧向围护组件360°连续旋转喷雾。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通风廊道系统还包括鱼嘴式分流器,所述鱼嘴式分流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建筑物的室内房间连接处;
所述鱼嘴式分流器包括角度可调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设备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集风设备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尺寸为2.5-3.5米,高度尺寸为2-3米;
所述导风设备为细长结构且宽度尺寸为0.5-1米,长度尺寸为2-3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集风设备的连接处圆弧过渡,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建筑物圆弧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控制装置以及通风廊道系统,所述建筑物本体包括至少一个房间,所述房间设置有进出门,所述进出门为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的出风口,所述房间的墙壁设置有入风口,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的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入风口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集风口的动作、温度调节系统以及中心喷雾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加速室内与室外气流的交换与流通,进而形成风速可控的自然环绕风,具有较好的通风效果;可以根据自然风的风量大小来调节进入室内的风向,使人们感觉到舒适、凉快,从而形成“开放式”的自然通风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侧向围护组件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侧向围护组件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侧向围护组件的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第三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中集风设备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通风建筑物的第一种连接示意图;
图9为图8的第二种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图8的第三种连接示意图。
图标:100-通风廊道系统;10-集风设备;1032-围护组件;1035-遮阳顶棚组件;105-侧向围护组件;107-叶片件;108-护板;132-集风口;135-中心喷雾系统;14-导风设备;143-导风进口;145-导风出口;148-温度调节系统;18-鱼嘴式分流器;183-第一部;186-第二部;192-出风口;195-入风口;196-横廊;197-对侧房间;198-天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其中图1—图6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图7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图8—图10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100,用于固定设置于建筑物外墙的外侧,例如设置在多层花园式洋房的外侧,可以统一在每层的四个侧面设置,也可单独设置在某一层的某个侧面房间。由于该通风廊道100兼有室外观景平台的作用,因此,当设置该装置时,无需再另行设置室外观景平台。其中,该通风廊道系统100包括集风设备10、导风设备14以及鱼嘴式分流器18。
下面对该通风廊道系统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详细介绍集风设备10的具体结构,该集风设备10为空心圆柱结构且固定设置于建筑物外墙的外侧,用于将室外的自然风通过该集风设备10和导风设备14导流到室内房间,从而实现室内房间的“开放式”自然通风,人们感觉舒适、凉爽,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时节能、环保。
请参照图2所示,该集风设备10包括支撑壳体和侧向围护组件105,其中,支撑壳体包括围护组件1032和遮阳顶棚组件1035,遮阳顶棚组件1035位于围护组件1032的顶部,侧向围护组件105可转动的设置于围护组件1032的侧面,可选的,侧向围护组件105与支撑壳体能够围合成具有集风口132和导流口的容纳腔,根据实际自然风向将侧向围护组件105相对应的部分打开以形成集风口132,让外部的自然风进入到通风廊道系统100内,继而进入到建筑物的室内房间。
可选的,侧向围护组件105包括多个可旋转打开的叶片件107,该叶片件107依次相贴围合成一个圆柱状结构,其中,每个叶片件107都具有完全打开的第一状态、半开的第二状态以及完全闭合的第三状态,请参照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完全打开的第一状态是指,该叶片件107打开后能够从外部进入到集风设备10容纳腔的风量最大;完全闭合的第三状态是指,该叶片件107闭合后,外部的风无法进入到集风设备10的容纳腔中;半开的第二状态是处于上述第一状态和第三状态之间。具体根据外部的实际风向来选择部分连续的叶片件107进行打开以及打开角度,从而形成集风口132,而其他叶片件107处于完全闭合的状态。
可选的,集风口132的位置非固定状态,而是随着自然风入射方向的变化而变化。正常情况下,集风口132的位置选在自然风与侧向围护组件105呈90度角的位置处,此时能够进入容纳腔中的风量最大,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侧向围护组件105包括15-25片的叶片件107,且该叶片件107为可以360°旋转的全透明玻璃叶片,组成集风口132的叶片件107选择为5-8片,将该5-8片的叶片件107全部打开,即将其处于完全打开的第一状态,以便自然风从该处垂直进入到集风设备10中,同时,侧向围护组件105中的其余叶片件107全部处于完全闭合的第三状态,以便将进入容纳腔中的自然风进一步导入导风设备14中。
可选的,全部叶片件107的形状和尺寸相同,且每个叶片件107竖向设置于支撑壳体上,并根据需求左右旋转打开。
可选的,围护组件1032为柱状结构,包括底部构件和顶部构件,其中,底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立柱、侧杆以及底板,支撑立柱相对于底板竖向固定设置,支撑立柱的远离底板的一端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固定连接,侧杆的数量与叶片件107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全部侧杆均匀竖向设置于底板。
其中,顶部构件包括顶板,全部侧杆的远离底板的一端与顶板固定连接,由于全部叶片件107的尺寸和形状相同,底板为圆板状,故侧杆均匀设置于底板的边缘,叶片件107与侧杆连接且能够绕侧杆转动。
可选的,叶片件107为弧形薄板状结构,在叶片件107宽度方向的中心开设有旋转孔,使得叶片件107套设于侧杆上,即全部叶片件107依次连接可旋转的设置于围护组件1032的边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考虑到建筑物外部的空间大小以及通风效果,可选的,集风设备10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尺寸为2.5-3.5米,高度尺寸为2-3米,侧杆和底板均采用钢材制作。
可选的,请参照图2和图6所示,遮阳顶棚组件1035为倒圆台结构,采用遮阳系数较高的优质材料制作而成,便于遮挡从顶部斜射进来的太阳光,从而避免太阳光直射。
可选的,遮阳顶棚组件1035的内表面还设置有中心喷雾系统135,该中心喷雾系统135位于遮阳顶棚组件1035的中心位置,且能够向侧向围护组件105以360°连续旋转喷雾,同时增加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在炎热的夏季里,当强光直晒集风设备10的侧壁时,该中心喷雾系统135自动开启,向集风设备10的侧壁呈360度连续旋转喷雾,以形成“雾帘”,从而阻挡阳光直射。
其次,详细介绍导风设备14的具体结构,请继续参照图1和图6所示,该导风设备14位于集风设备10与建筑物之间,导风设备14具有相对的导风进口143和导风出口145,其中,导风进口143与集风设备10的导流口固定连接,导风出口145能够与建筑物的入风口195固定连接,能够形成“窄巷”效应,将室外空间、集风设备10的容纳腔、导风设备14以及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依次连通,使室外的自然风由集风设备导入室内。
可选的,导风设备14为细长矩形结构,其宽度尺寸为0.5-1米,长度尺寸为2-3米,相对集风设备10而言比较狭窄,可形成“狭巷”效应,大大提高自然风的流速,从而促进汗的液排出和蒸发,达到带走多余热量、降低人体温度的目的。
当然,可以根据新建或者既有建筑的可建造空间,对其进行调整,导风设备14在长度为6米的范围内,满足长度尺寸越大,导风效果越好的规律。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导风设备14的宽度尺寸为0.8米,长度尺寸为2.5米,既可以满足现有建筑的外围空间,又可以保证通风效果,使室外的自然风可以直接吹进室内空间,实现空气自然流通。
可选的,导风设备14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系统148,根据具体的温度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导风设备14内的温度。该温度调节系统148设置于导风设备14的内壁顶部,具有制热和制冷两种功能,从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温度调节系统148具体选择为太阳能温控系统,可以降低夏季或者预热冬季导风设备14吹进来的自然风,而且成本较低,达到了建筑节能的目的;。
可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通风廊道系统100与集风设备10的连接处为圆弧过渡,通风廊道系统100与建筑物的入风口195处也为圆弧过渡,便于室外的自然风平滑的进入到室内。
再次,详细介绍鱼嘴式分流器18的具体结构,请参照图1所示,该鱼嘴式分流器18固定设置于导风设备14与建筑物的室内房间连接处,用于将导风设备14吹进的自然风进行分流,从而使直风变为环绕风,不仅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受到自然风的凉爽,同时也能够使较强的风变得柔和,避免了流速过大的“穿堂风”带给人们的不适。
可选的,该鱼嘴式分流器18包括连接的第一部183和第二部186,该第一部183与第二部186之间具有夹角,且第一部183与第二部186之间的夹角角度可调,即,第一部183相对于第二部186能够旋转,从而改变导风设备14吹出的自然风的风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鱼嘴式分流器18设置于导风设备14的导风出口145中间位置,且鱼嘴式分流器18的第一部183与第二部186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从而将导风设备14吹出的自然风分流为两个相反方向的分流风,当遇到风力较大的强对流天气时,通过调节第一部183与第二部186之间的角度,使风变得柔和,环绕的方式吹向室内。
当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向室内空间的中心集中风力,或者遇到极端闷热天气,通风廊道系统的通风性能达到最大后,仍无法满足要求时,可将鱼嘴式分流器18移除,形成“穿堂风”,进一步加大空气流速,以满足使用要求。
在本通风廊道系统100设计中,由于圆形的集风设备10,受自然风入射角的影响很小,通过旋转叶片件107打开不同位置处的集风口132,让风畅通无阻的垂直入射,经过通道后由鱼嘴式分流器18进入室内,形成舒适的环绕风。当自然风从集风设备10进入经过导风设备14时,通过太阳能温度调节系统148,经初步冷却或预热后,再导入室内,形成“凉爽或温润的风”,另外,在夏季时,细长的导风设备14可形成“狭巷”效应,大大提高自然风的流速。
当进入寒冷的冬季时,集风设备10顶部的中心喷雾系统135停止工作,侧向围护组件105中的所有叶片件107关闭严密,整个侧壁呈密不透风模式。同时,遮阳顶棚组件1035折叠收拢,由于叶片件107为全透明的玻璃材料,因此阳光很容易折射进来。该透明而密闭的集风设备10温度急剧上升,高温气体由于膨胀而从导风设备14的上部进入室内,室内的冷空气从导风设备14的下方进入集风设备10的容纳腔,在容纳腔内,流入的冷空气得到进一步的预热后,又从导风设备14的上部进入室内;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对流环境,与室内进行冷热交换。因此,即使在寒冷的冬季,该新型的通风系统也可以在零耗能的情况下,为室内带来煦暖和舒适。
倒圆台式的遮阳顶棚组件1035既可以阻挡阳光从上方斜射,又不会阻挡自然风进入室内,斜形向上的顶缘还易形成负压区,具有“诱风”的作用,且该通风廊道系统100为全透明结构,具有视野开阔、通透性好的特点,在完成集风功能的同时,还可作为茶歇阁或观景台,具备完美的赏景及放松心身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100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风廊道系统100不受室外自然风入射角的限制,集风口132可以根据自然风的风向进行调节,使自然风畅通无阻的进入室内,通风效果好。
2.可调角度的鱼嘴式分流器18能够根据实际风力大小来调节角度,使得吹入室内的风舒适、自然,同时将直风变换为环绕风,使人们感觉到舒适、凉快的同时,促进人体汗液蒸发,带走多余热量,在室内形成“开放式”的自然通风环境。
3.遮阳顶棚组件1035可以较好的阻挡阳光直射,且倒圆台结构形成负压区,具有诱风作用,中心喷雾系统135巧妙的设置于遮阳顶棚组件1035的内侧,既不会占用空间,又可以形成雾帘,在炎热夏季产生清凉的气流,增强降温的效果。
4.导风设备14内设置有温度调节系统148,在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里,可以初步冷却或预热导入的自然风,与常规的空调系统相比,该系统具有如下不同点:第一,温度调节系统148仅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开启,比如,在最炎热天气的上午十一点到下午四点的时间段里,当单纯的自然通风或加大空气流速均无法满足人体舒适度要求,具有明显的“热风”效应时,该系统才会自动开启;在严寒的冬季里,当的太阳光照下的自动热对流循环功能失效时,该系统才会启动,因此,该系统具有明显的时效优势。第二,该系统为双能源驱动设备,主要使用太阳能或光能,辅助使用电能;因此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第三,在致冷时,该系统结合自然通风系统同时使用,因此,仅需极小幅度的辅助致冷即可达到同等舒适效果,减少人体的空调依赖。
实施例2
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100,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可作出下述可选的其他结构方案,具体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7所示,底部构件包括护板108和固定连接的侧杆、底板以及支撑立柱,护板108和侧杆的数量为多个,全部侧杆均匀竖向设置于底板,侧杆的远离底板的一端与顶部构件固定连接,全部护板108设置于侧杆的靠近底板的一端且部分或者全部护板108能够绕侧杆水平旋转,支撑立柱与底板固定连接,支撑立柱的远离底板的一端用于固定设置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
具体的,顶部构件包括顶板,顶板的边缘均匀横向设置有多个转动轴,转动轴的数量与侧杆的数量匹配且转动轴与侧杆交错设置,叶片件107与顶板连接且能够绕该转动轴竖向转动,从而打开或者闭合。
具体的,该结构的集风设备10具有以下三种情况的动作:
第一、部分依次相邻的护板108水平旋转打开,与其相对应的叶片件107竖向翻转打开,从而形成集风口132;
第二、部分依次相邻的护板108水平旋转打开,叶片件107全部闭合,也会形成集风口132,该种情况的集风口132小于第一种情况的集风口132尺寸;
第三、部分依次相邻的叶片件107竖向翻转打开,护板108全部闭合,也形成集风口132,该种情况的集风口132大小处于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中,护板108的高度尺寸为1米,叶片件107的高度尺寸为1.5米,竖向翻转的角度为150°,该实施例2提供的集风设备10根据实际室外自然风的方向和风力大小,可调节的集风口132的选择较多,通风效果的选择性更好,且建筑节能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大的应用空间。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通风建筑物,包括建筑物本体、控制装置以及实施例1、实施例2提供的通风廊道系统100,具体说明如下:
该建筑物本体包括至少一个房间,且该房间设置有进出门,定义进出门为通风廊道系统100的出风口192,在房间的墙壁还设置有入风口195,该入风口195与通风廊道系统100的导风设备14固定连接,该出风口192设置为推拉门式样,选择宽度尺寸为1.5米,高度尺寸为2.1米,当环向风从两个相反方向绕室内半周汇合后,便由该出风口192流出,然后由相应的横向风道、对流风道或者天井流入室外,具体请参照图8、图9及图10所示:
其中,图8是建筑物的出风口与横向通风廊道相连的情况,图9是风向流向对侧房间的情况,图10是风向流向天井的情况,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均可形成一个畅通的气流循环回路,以完成一次室内外的气流交换,可选的,入风口195与出风口192分别设置在房间相对的两个侧墙上,通风效果更好。
可选的,控制装置与通风廊道系统100的叶片件107和/或护板108电连接,用于控制集风口132的位置和角度大小,同时,该控制装置还与温度调节系统148和中心喷雾系统135电连接,方便对中心喷雾系统135和温度调节系统148进行控制、调节,便于人们操作、使用,这种通风系统具有引风、导风及加大风速的作用,具有不受室外自然风入射角限制的特点,其环保及绿色节能效果显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廊道系统包括集风设备和导风设备;
所述集风设备包括支撑壳体和侧向围护组件,所述侧向围护组件包括多个可旋转打开的叶片件,所述侧向围护组件具有至少部分所述叶片件完全打开的第一状态、半开的第二状态以及完全闭合的第三状态,同时打开的所述叶片件形成集风口,所述侧向围护组件与所述支撑壳体能够围合成具有所述集风口和导流口的容纳腔;
所述导风设备具有相对的导风进口和导风出口,所述导风进口与所述导流口固定连接,所述导风出口能够与建筑物的入风口固定连接,使所述容纳腔、所述导风设备以及建筑物的室内空间依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壳体包括围护组件和遮阳顶棚组件,所述遮阳顶棚组件与所述围护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围护组件为空心圆柱体结构,全部所述叶片件依次连接可旋转的设置于所述围护组件的边缘,所述集风口为部分连接打开的叶片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底部构件和顶部构件;
所述底部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支撑立柱、侧杆以及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支撑立柱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用于固定设置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所述侧杆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竖向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杆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构件固定连接,所述叶片件与所述侧杆连接且能够绕所述侧杆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围护组件包括底部构件和顶部构件;
所述底部构件包括护板和固定连接的侧杆、底板以及支撑立柱,所述支撑立柱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用于固定设置于地面以下的独立基础,所述侧杆的数量为多个且均匀竖向设置于所述底板,所述侧杆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与所述顶部构件固定连接,所述护板设置于所述侧杆的靠近所述底板的一端且所述护板能够绕所述侧杆旋转;
所述顶部构件包括顶板,所述顶板的边缘均匀横向设置有多个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数量与所述侧杆的数量匹配且所述转动轴与所述侧杆交错设置,所述叶片件与所述顶板连接且能够绕所述转动轴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顶棚组件为倒圆台结构,所述遮阳顶棚组件的内表面设置有中心喷雾系统,所述中心喷雾系统能够向所述侧向围护组件360°连续旋转喷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廊道系统还包括鱼嘴式分流器,所述鱼嘴式分流器固定设置于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建筑物的室内房间连接处;
所述鱼嘴式分流器包括角度可调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设备内还设置有用于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风设备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且直径尺寸为2.5-3.5米,高度尺寸为2-3米;
所述导风设备为细长结构且宽度尺寸为0.5-1米,长度尺寸为2-3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集风设备的连接处圆弧过渡,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建筑物圆弧过渡。
10.一种通风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物本体、控制装置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通风廊道系统,所述建筑物本体包括至少一个房间,所述房间设置有进出门,所述进出门为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的出风口,所述房间的墙壁设置有入风口,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的所述导风设备与所述入风口固定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通风廊道系统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集风口的动作、温度调节系统以及中心喷雾系统。
CN201721444551.2U 2017-11-02 2017-11-02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506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4551.2U CN207350677U (zh) 2017-11-02 2017-11-02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44551.2U CN207350677U (zh) 2017-11-02 2017-11-02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50677U true CN207350677U (zh) 2018-05-11

Family

ID=62353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4455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50677U (zh) 2017-11-02 2017-11-02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5067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5136A (zh) * 2017-11-02 2018-02-02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CN110608181A (zh) * 2019-08-21 2019-12-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廊道非阻力平方区送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55136A (zh) * 2017-11-02 2018-02-02 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CN110608181A (zh) * 2019-08-21 2019-12-2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建筑廊道非阻力平方区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579920U (zh) 空调内机及其导风结构
CN201817940U (zh) 一种内循环双层幕墙
CN105546673B (zh) 室内环境控制机组及建筑环境控制系统
CN203947635U (zh) 新型植物遮阳内呼吸双层玻璃幕墙
CN102494390A (zh) 智能空气调节系统、送风装置及智能空气调节方法
CN108731228A (zh) 一种柜机导风板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207350677U (zh)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CN107036223A (zh) 多功能室内新风空调设备
CN205444603U (zh) 生物净化系统
CN106568143A (zh) 一种智能被动式建筑的综合设计方法
CN207019201U (zh)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CN202350204U (zh) 多功能家用新风机
CN107655136A (zh) 通风廊道系统及通风建筑物
CN108811971B (zh) 一种智控节能温室大棚
CN205505332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750840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1895638B (zh) 一种建筑中央空调出风口
CN105910251A (zh) 一种节能降噪多功能动力增强型装饰风口及其使用方法
CN110939294A (zh) 一种具有微气候改善功能的环保住宅
CN106639822A (zh) 通风窗及外围通风支撑构件
CN2661802Y (zh) 内循环呼吸式玻璃幕墙
CN110499821A (zh)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CN208059063U (zh) 空调柜机
CN107223494A (zh) 一种动、植、微生物生长机控温通风系统
CN206771529U (zh) 送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A section of Chengdu city Jinniu District 610000 North Road No. 55 in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CHUAN INS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Co.,Ltd.

Address before: A section of Chengdu city Jinniu District 610000 North Road No. 55 in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INSITITUTE OF BUILDING RESEARCH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1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