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19201U -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19201U
CN207019201U CN201720770652.2U CN201720770652U CN207019201U CN 207019201 U CN207019201 U CN 207019201U CN 201720770652 U CN201720770652 U CN 201720770652U CN 207019201 U CN207019201 U CN 2070192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uilding
solar energy
energy heating
t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065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成赫
刘丽孺
梁曰巍
周庆申
朱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2077065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192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192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1920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6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 Y02P60/12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industrie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e.g. solar water pumping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包括设置于建筑顶端的太阳能加热塔以及设置于建筑底部的进风通道,塔的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用于对塔内空气加热,塔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结构,用于排出热空气;进风通道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建筑的下部连通,用于通过温差冷却空气并向室内提供冷空气。加热塔位于建筑顶部,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外环境对其加热,令太阳能加热塔内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使得空气向上爬升,并最终通过排风口排出,顶部空气的排出可以在太阳能加热塔内及建筑物内形成负压,而由进风通道向建筑物内不断补充新鲜空气,而进风通道本身位于建筑物的底部,该位置的外界空气温度较低引入建筑物内可以起到供冷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节能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接近过30%,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接近40~60%,特别是高大空间,比如某体育馆空调全年耗电总量为163 449.6k W·h,占该建筑总能耗59%。还有某些类似的公共大型建筑空间的空调能耗占总能耗高达72%-80%,可见,大空间空调能耗巨大。
除此之外,对于传统空调系统,室内空气品质的低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充足的新风空调所造成的,恒温环境也使得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空调病”。再者,传统空调系统也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不良的暖通空调设备及系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之一,新风口受到污染、过滤器失效、空调冷却水可能存在军团菌而导致空气微生物污染。由此可见,传统空调系统不仅仅是耗能大,还存在种种弊端。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地解决大型空间的建筑物内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且使用效果差等的技术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该建筑制冷送风系统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型空间的建筑物内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且使用效果差等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建筑顶端的太阳能加热塔以及设置于建筑底部的进风通道,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塔外壁设置有太阳能利用机构,用于通过吸收太阳能对太阳能加热塔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结构,用于排出热空气;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建筑的下部连通,用于通过温差冷却空气并向室内提供冷空气。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上部的壁面具体为增透玻璃立面,用于增加进入所述太阳能加热塔内的太阳能辐射以加热太阳能加热塔内空气。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进风通道包括设置于建筑物下方地基层内预设深度的地道结构。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埋设于建筑物下方2.5m-3m之间的土壤层内。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的出口端连通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静压箱,所述静压箱上不同位置设置有多个送风口,通过所述送风口将空气送入建筑物内不同位置。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的进口端连通有伸出建筑物外地表预设距离的进风口结构。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进风口结构与所述地道结构之间设置有防虫网及固体除湿装置。
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静压箱与所述地道结构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过滤网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建筑顶端的太阳能加热塔以及设置于建筑底部的进风通道,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塔外壁设置有太阳能利用机构,用于通过吸收太阳能对太阳能加热塔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结构,用于排出热空气;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建筑的下部连通,用于通过温差冷却空气并向室内提供冷空气。该制冷送风系统主要包括了太阳能加热塔及进风通道两部分,太阳能加热塔位于建筑的顶部,其具有较高的高度,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易于利用建筑物周围温度及太阳光的加热,令太阳能加热塔内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使得空气向上爬升,并最终通过排风口排出,由于太阳能加热塔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因此顶部空气的排出可以在太阳能加热塔内及建筑物内形成负压,将太阳能加热塔底部的空气抽向太阳能加热塔顶部,并同理将建筑物内的空气抽离进入太阳能加热塔,使得建筑物内形成负压状态,由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进风通道,因此将从进风通道向建筑物内源源不断的补充新鲜空气,而进风通道本身位于建筑物的底部,该位置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通过将该位置的外界空气引入建筑物内可以起到充分供冷的效果;由于太阳能加热塔在外界温度较高时会连续不断的加热空气将建筑物内的热空气连续抽离,而对应的通过进风通道连续补充外界较冷的低温空气,因此可以形成送风的效果,令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如下:
排风口结构1、太阳能加热塔2、室内空间3、送风口4、静压箱5、土壤层6、过滤网结构7、地道结构8、固体除湿装置9、防虫网10。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以解决大型空间的建筑物内传统空调系统能耗高且使用效果差等的技术问题。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另需注意,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工作状态下空气的流向。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建筑顶端的太阳能加热塔2以及设置于建筑底部的进风通道,所述太阳能加热塔2的底部与建筑室内空间3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塔2外壁设置有太阳能利用机构,用于通过吸收太阳能对太阳能加热塔2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2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结构1,用于排出热空气;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建筑的下部连通,用于通过温差冷却空气并向室内提供冷空气。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主要是针对具有高大室内空间的建筑物,此类建筑物高差大,容易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产生足够的空气循环量;太阳能加热塔结构呈中空塔状,主要用于对塔内空气加热,其加热的方式优选采用环保节能的方式为太阳能加热。其中还需说明的是,进风通道位于整个建筑物的最底部空间,而不是建筑物中常规用户活动空间的下部,在一定的范围内其设置高度越低越能够保证被抽吸进入建筑物内的外界空气的温度越低。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该制冷送风系统主要包括了太阳能加热塔及进风通道两部分,太阳能加热塔位于建筑的顶部,其具有较高的高度,在室外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易于利用建筑物周围温度及太阳光的加热,令太阳能加热塔内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使得空气向上爬升,并最终通过排风口排出,由于太阳能加热塔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因此顶部空气的排出可以在太阳能加热塔内及建筑物内形成负压,将太阳能加热塔底部的空气抽向太阳能加热塔顶部,并同理将建筑物内的空气抽离进入太阳能加热塔,使得建筑物内形成负压状态,由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进风通道,因此将从进风通道向建筑物内源源不断的补充新鲜空气,而进风通道本身位于建筑物的底部,该位置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通过将该位置的外界空气引入建筑物内可以起到充分供冷的效果;由于太阳能加热塔在外界温度较高时会连续不断的加热空气将建筑物内的热空气连续抽离,而对应的通过进风通道连续补充外界较冷的低温空气,因此可以形成送风的效果,令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太阳能加热塔外壁设置太阳能利用机构,如采用吸热的太阳能加热板,将太阳能的热量传递给内部空气,当然也可以选用更加简单直接的结构如将太阳能加热塔外壁设置成玻璃面,令太阳辐射可以无阻碍的直接太阳能加热塔内部空气。利用太阳能实现塔内空气加热更加环保节能。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2的上部的壁面具体为增透玻璃立面,用于增加进入所述太阳能加热塔2内的太阳能辐射以加热太阳能加热塔2内空气。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化上述设计将太阳能加热塔的上部的壁面采用玻璃立面,便于太阳能辐射直接进入塔内加热空气;此外,玻璃立面采用增透玻璃立面增强阳光的透过性,以便更加充分利用太阳能,同理的进一步的可将玻璃立面的外表面镀增透膜,内表面镀增反膜,以便令太阳能辐射的热量容易进入塔内并且不易散失。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进风通道包括设置于建筑物下方地基层内预设深度的地道结构8。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进一步优化进风通道设计,专门设置位于建筑物下方地基层内的地道结构,令外界空气进入建筑物内部之前预先通过具有一定长度的低温区域,因为地下温度在夏季相对地表更低,并且温度相对恒定,通过地道结构,令外界进入的空气能够充分与地道结构的壁面产生热交换,降低空气温度,以便实现良好的制冷。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8埋设于建筑物下方2.5m-3m之间的土壤层6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地道埋设于地下的土壤层内,并且其埋设深度在2.5m-3m之间,设置于土壤层考虑到土壤热惰性,能保证那里的温度相对恒定,更容易与地道结构进行热交换,埋深2.5-3m时温度趋于稳定,继续增加深度冷却效果提升不大,但成本增加,因此深度设置主要是综合考虑降温效果及施工难易程度以及成本的优选结果。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8的出口端连通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静压箱5,所述静压箱5上不同位置设置有多个送风口4,通过所述送风口4将空气送入建筑物内不同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地道结构的出口位置连接有静压箱,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及一定的密闭性,因此可以将气流在地道内流动的动压转为静压,之后再通过多个送风口将内部的冷新鲜空气送入建筑物的各个位置,由于设置静压箱,可将空气汇拢再统一配给,避免了建筑物内同一位置风量过大,而另一些位置空气得不到有效的更新造成用户的不适。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地道结构8的进口端连通有伸出建筑物外地表预设距离的进风口结构。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进风口结构高于地表,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或者杂物进入风道,令系统使用更加持久。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进风口结构与所述地道结构8之间设置有防虫网10及固体除湿装置9。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设置防虫网及固体除湿装置进一步令进入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更高,提高用户的舒适感;并且避免潮湿和生物进入通风道也能够保证系统使用的持久性。
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优选的,上述建筑制冷送风系统中,所述静压箱5与所述地道结构8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过滤网结构7。本实施例的设计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一致,不过设置位置位于静压箱与所述地道结构8的连接位置,增加一重过滤,能够提高进入的空气质量。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建筑顶端的太阳能加热塔以及设置于建筑底部的进风通道,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底部与建筑内部空间连通,所述太阳能加热塔外壁设置有太阳能利用机构,用于通过吸收太阳能对太阳能加热塔内的空气加热,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顶部设置有排风口结构,用于排出热空气;所述进风通道一端与室外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建筑的下部连通,用于通过温差冷却空气并向室内提供冷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加热塔的上部的壁面具体为增透玻璃立面,用于增加进入所述太阳能加热塔内的太阳能辐射以太阳能加热塔内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通道包括设置于建筑物下方地基层内预设深度的地道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道结构埋设于建筑物下方2.5m-3m之间的土壤层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道结构的出口端连通有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静压箱,所述静压箱上不同位置设置有多个送风口,通过所述送风口将空气送入建筑物内不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道结构的进口端连通有伸出建筑物外地表预设距离的进风口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结构与所述地道结构之间设置有防虫网及固体除湿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建筑制冷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静压箱与所述地道结构的连接位置设置有过滤网结构。
CN201720770652.2U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192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0652.2U CN207019201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0652.2U CN207019201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19201U true CN207019201U (zh) 2018-02-16

Family

ID=61486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0652.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019201U (zh) 2017-06-28 2017-06-28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19201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7121A (zh) * 2018-10-17 2019-02-01 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物地道风空调系统
CN109589733A (zh) * 2018-12-18 2019-04-09 刘萱 一种利用太阳热能的绿色环保室外降尘装置
CN113818557A (zh) * 2021-10-20 2021-12-21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一种风热循环式节能建筑
CN115127162A (zh) * 2022-07-08 2022-09-30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全自然能源运行的便携式蓄冷送风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97121A (zh) * 2018-10-17 2019-02-01 宁波市房屋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物地道风空调系统
CN109589733A (zh) * 2018-12-18 2019-04-09 刘萱 一种利用太阳热能的绿色环保室外降尘装置
CN109589733B (zh) * 2018-12-18 2021-08-31 刘萱 一种利用太阳热能的绿色环保室外降尘装置
CN113818557A (zh) * 2021-10-20 2021-12-21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一种风热循环式节能建筑
CN115127162A (zh) * 2022-07-08 2022-09-30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全自然能源运行的便携式蓄冷送风装置
CN115127162B (zh) * 2022-07-08 2023-06-23 太原理工大学 一种全自然能源运行的便携式蓄冷送风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019201U (zh) 一种建筑制冷送风系统
CN105569213B (zh) 一种太阳能相变储热墙及带有太阳能相变储热墙的通风系统
CN205403040U (zh) 一种自动捕风型太阳能烟囱系统
CN103256674B (zh) 盘管式墙体强化通风空调节能系统
CN203669158U (zh) 呼吸蓄能式玻璃幕墙
CN108589960A (zh) 一种全工况运行的相变集热-散热墙系统
CN105091164B (zh) 适用于单体建筑的一体化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CN105864928A (zh) 薄膜太阳能电池驱动型户外蒸发冷却气幕伞
CN106642296A (zh) 一种智能化房屋温度控制系统
CN103062827B (zh) 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真空管采暖通风装置
CN106568143A (zh) 一种智能被动式建筑的综合设计方法
CN105020770B (zh) 一种新型太阳能储热供暖系统装置及方法
CN207132498U (zh) 被动式蒸发冷却通风空调系统
CN105544746B (zh) 一种利用遮阳系统节能的建筑结构及其方法
CN104154619B (zh) 建筑空心结构的太阳能驱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及通风的方法
CN206234903U (zh) 一种智能化房屋温度控制系统
CN105091167A (zh) 与太阳能结合用于半开放式餐厅的蒸发冷却空调墙系统
CN201103974Y (zh) 吸风式太阳能、地温组合空调
CN208588022U (zh) 一种利用地热源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10499821A (zh)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CN109764469A (zh) 基于双层玻璃幕墙的新风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10827820U (zh) 一种建筑节能通风结构
CN207990840U (zh) 被动式热压诱导的蒸发冷却通风系统
CN203298412U (zh) 一种太阳能节能空调系统
CN207438699U (zh) 一种房屋用太阳能采暖通风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6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