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38680U - 线束模组 - Google Patents

线束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38680U
CN207338680U CN201721273469.8U CN201721273469U CN207338680U CN 207338680 U CN207338680 U CN 207338680U CN 201721273469 U CN201721273469 U CN 201721273469U CN 207338680 U CN207338680 U CN 207338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ness
face
limiting section
fixed par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734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跑锋
李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UN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UN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UN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UNSHE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734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3868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38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38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模组,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包括线束、与所述线束限位固定的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所述固定体与线束和/或限位座固定贴合,所述离型体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与线束或限位座之间的部分位置,通过于线束上设置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配合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的特有结构设计,使得线束能够简单、稳定的被组装至对接电路板,使得线束模组整体结构简单,与对接电路板对接稳定,易于制程,稳定性好,成本低等。

Description

线束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可用于固定至电路板上的线束模组。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将排线或线束固定至电路板常规的实施方案一般包括两种。其一是:直接将排线或线束的各个导线接脚直接焊接固定至电路板上的对应导线金手指上。其优点为:排线或线束与电路板接触稳定,缺点为,焊接不方便,排线或线束散乱导致焊接过程中容易出现焊接不良等。其二是:通过将排线或线束固定至一插头连接器(或模组),对应与固定至电路板上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插接固定以实现对接。例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CN103490223A或中国发明专利公开CN103477504A,此类连接器配合结构有点为:对接方便,且可以实现简单的断开连接,缺点为:整体结构复杂,制程复杂,成本高,且容易出现接触不良,或者接触不稳定的现象。
鉴于此,有必要将现有的排线或线束模组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模组,其具有整体结构简单,与对接电路板对接稳定,易于制程,稳定性好,成本低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模组,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包括线束、与所述线束限位固定的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所述固定体将线束限定于限位座上,所述离型体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与线束或限位座之间的部分位置,所述线束包括若干传输体,所述各传输体至少包括可实现信号传输的导体及包覆在所述导体外围的绝缘体,各所述传输体的相邻一端剥去一定长度的绝缘体而露出部分导体形成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所述限位座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部及固定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所述限位部上形成有贯穿所述上表面的用于容纳所述线束的对接部的限位槽,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槽连通的用于容纳所述线束特定部位的固定槽,在安装时,所述限位部沿与固定部的连接处相对固定部折弯并呈一定角度,且固定体与限位部分离,上述对接部离开限位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与固定部之间形成凹陷,且两者通过易折弯的连接段连接为一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固定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于所述限位座的厚度方向,所述连接段位于限位部的下表面及固定部的下表面位置,于限位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厚度不大于限位部或固定部的一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段之间设有通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固定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限位槽贯穿限位部的上表面及后端面形成,所述固定槽贯穿固定部的上表面、前端面及后端面形成,所述限位槽与固定槽于限位部的前后方向上对应连通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槽的宽度大于限位槽的宽度,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小于绝缘体的外径且不小于导体的外径,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不小于绝缘体的外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体与所述限位座贴合的一面具有粘合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体与固定部的对应表面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的一表面与固定体可分离的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的另一表面贴合于所述限位部的对应表面且未与限位部固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的上表面或固定部的上表面设计成具有粘合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沿与固定部的连接处相对固定部折弯成九十度,所述固定体沿所述传输体的对接部一端与绝缘体相邻处折弯成九十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线束上设置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配合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的特有结构设计,使得线束能够简单、稳定的被组装至对接电路板,使得线束模组整体结构简单,与对接电路板对接稳定,易于制程,稳定性好,成本低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的初始位置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的部分立体图,其展示了线束与限位座的配合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组装至电路板前的立体示意图,其展示了限位座及固定体由第一状态折弯至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6是图4所述线束模组组装至对接电路板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组装至对接电路板后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并为了表述的方便和准确,本文所有涉及方向的,请一律参照图1。
请参阅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线束模组100包括线束1、与所述线束1限位固定的限位座2、固定体3及离型体4。所述固定体3与线束1和/或限位座2固定贴合,所述离型体4设置于固定体2与线束1和/或限位座2之间的部分位置且与固定体3可剥离的固定贴合。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线束1包括若干传输体11,所述各传输体11至少包括可实现信号传输的导体111及包覆在所述导体111外围的绝缘体1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各传输体11相互独立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线束1亦可设计呈由若干个传输体11并排设置且相互之间通过第三构件(如绝缘体或线夹等)一体连接,例如扁平状线束。各所述传输体11的相邻一端剥去一定长度的绝缘体112而露出部分导体111形成对接部113。所述对接部113用于与对接电路板200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座2由绝缘材料经注塑形成而成,包括限位部22及固定部21。所述限位部22及固定部21通过易折弯的连接段23连接为一体,且所述连接段之间设有通槽203,增加连接段的弯折性能。所述限位座2可于连接段23处折弯而使得限位部22及固定部21呈一定角度,所述角度范围为0度至180度之间。当然在本实用新型设计中,所述限位座2于连接段23处折弯而使得限位部22与固定部21之间呈90度为最佳安装状态。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所述限位部22大致呈长方体状,包括上表面221、与上表面22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22、前端面223及与前端面223相对设置的后端面224。所述固定部21与限位部22形状相似,亦包括上表面211、与上表面211相对设置的下表面212、前端面213及与前端面213相对设置的后端面214。所述限位部22上贯穿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及后端面224形成有于左右方向上并排且间隔设置的若干个限位槽220。所述固定部21上贯穿固定部21的上表面211、前端面213及后端面214形成有于左右方向上并排且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固定槽210,所述限位部22上的各限位槽220分别与固定部21上的固定槽210于前后方向上一一对应连通设置。所述固定槽210及限位槽220用于容纳所述传输体11及对接部113。所述传输体11的对接部113对应容纳于上述限位槽220内,所述传输体11的少部分绝缘部112(靠近对接部113位置的绝缘部112)对应容纳于上述固定槽210中。
请参阅图3及图8所示,所述连接段23连接限位部22的后端面214与固定部21的前端面223,以使得所述限位部22的后端面214与固定部21的前端面223之间形成凹陷201。于上下方向上(即限位座2的厚度方向),所述连接段23靠近限位部22的下表面222及固定部21的下表面212。于上下方向上,所述连接段23的厚度不大于限位部22或固定部21的一半,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连接段23的厚度不大于限位部22或固定部21的三分之一。如此有利于限位部22及固定部21之间相互折弯呈一定角度。
请参阅图2和图3所示,于左右方向上,所述固定槽210的宽度大于限位槽220的宽度,以适应性配合传输体11的绝缘体112及导体111外径外径。使得传输体11对应容纳于固定槽210及限位槽220内后,具有较小的间隙,防止传输体11于固定槽210及限位槽220内晃动。此外,所述限位槽220的宽度小于绝缘体112的外径且不小于导体111的外径,如此可使得安装传输体11时仅导体111对应容纳于限位槽220内,用于传输体11组装基准定位。所述固定槽210的宽度不小于绝缘体112的外径。
请参阅图1、图3、图4及图8所示,当所述线束1组装至限位座2对应的限位槽220及固定槽210内后,所述固定体3盖设于所述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及固定部21的上表面211。所述离型体4贴合于所述固定体3与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之间。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体3与限位座2贴合的一面具有粘合性能。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体3的粘合性能可以是主动或被动的,例如固定体3可以是一面本身具有粘性(类似胶带或胶板)的构件,或者固定体3可以是一面通过涂有粘合物质(例如胶水等)的构件。所述固定体3与固定部21的上表面211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4的其中一表面对应与固定体3可分离的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3的另一表面对应贴合于所述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且与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不固持。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体3至少位于限位座2的凹陷201附近的部位可折弯。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将所述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和/或固定部21的上表面211设计成具有粘合性能。如此进一步保证与对接电路板200的固持稳定性。
请参阅图1、图2、图4、图6及图8所示,在安装时,即当需要将线束模组100固定至对接电路板200时。第一步:将限位座2沿连接段23位置折弯,使得限位部22与固定部21垂直;第二步:将固定体3适应性折弯(实际为沿传输体11的对接部113一端与绝缘体112相邻处折弯呈直角),以形成图4状态。第三步:将离型体4从固定体3上剥离;第四步:将线束模组100的对接部113对应插入对接电路板200的对接孔202内,此时固定体3被剥离离型体4的一面与对接电路板200粘合固定,限位部22的上表面221与对接电路板200贴合;第四步:将线束1的对接部113与对接电路板200焊接固定;第五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将固定体3从线束1上剥离;同理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是否将限位部22从固定部21上移去。
本实用新型通过于线束1上设置限位座2、固定体3及离型体4,配合限位座2、固定体3及离型体4的特有结构设计,使得线束1能够简单、稳定的被组装至对接电路板200,使得线束模组100整体结构简单,与对接电路板200对接稳定,易于制程,稳定性好,成本低等。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线束模组,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包括线束、与所述线束限位固定的限位座、固定体及离型体,所述固定体将线束限定于限位座上,所述离型体设置于所述固定体与线束或限位座之间的部分位置,所述线束包括若干传输体,所述各传输体至少包括可实现信号传输的导体及包覆在所述导体外围的绝缘体,各所述传输体的相邻一端剥去一定长度的绝缘体而露出部分导体形成对接部,所述对接部用于与对接电路板电性连接,其中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座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部及固定部,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所述限位部上形成有贯穿所述上表面的用于容纳所述线束的对接部的限位槽,所述固定部上形成有与所述限位槽连通的用于容纳所述线束特定部位的固定槽,在安装时,所述限位部沿与固定部的连接处相对固定部折弯并呈一定角度,且固定体与限位部分离,上述对接部离开限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与固定部之间形成凹陷,且两者通过易折弯的连接段连接为一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固定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于所述限位座的厚度方向,所述连接段位于限位部的下表面及固定部的下表面位置,于限位部的厚度方向上,所述连接段的厚度不大于限位部或固定部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之间设有通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固定部包括上表面、与上表面相对设置的下表面、前端面及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所述限位槽贯穿限位部的上表面及后端面形成,所述固定槽贯穿固定部的上表面、前端面及后端面形成,所述限位槽与固定槽于限位部的前后方向上对应连通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的宽度大于限位槽的宽度,所述限位槽的宽度小于绝缘体的外径且不小于导体的外径,所述固定槽的宽度不小于绝缘体的外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与所述限位座贴合的一面具有粘合性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体与固定部的对应表面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的一表面与固定体可分离的粘合固持,所述离型体的另一表面贴合于所述限位部的对应表面且未与限位部固持。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项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上表面或固定部的上表面设计成具有粘合性能。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沿与固定部的连接处相对固定部折弯成九十度,所述固定体沿所述传输体的对接部一端与绝缘体相邻处折弯成九十度。
CN201721273469.8U 2017-09-29 2017-09-29 线束模组 Active CN2073386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3469.8U CN207338680U (zh) 2017-09-29 2017-09-29 线束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73469.8U CN207338680U (zh) 2017-09-29 2017-09-29 线束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38680U true CN207338680U (zh) 2018-05-08

Family

ID=62367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73469.8U Active CN207338680U (zh) 2017-09-29 2017-09-29 线束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3868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96941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1000968Y (zh) 电连接器
US9520681B2 (en) Plug connector, receptacle connector,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thereof
CN109616790A (zh) 一种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器
CN203871584U (zh) 电连接器
CN202444086U (zh) 连接器
CN200959432Y (zh) 电连接器
CN110098518A (zh) 一种稳定型母端子及其应用的稳定型公母对插电连接器
CN207338680U (zh) 线束模组
CN207353557U (zh) 防水连接器
CN203135057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对接连接器
CN204632970U (zh) 一种usb公座连接器
CN103311694B (zh) 连接器
CN207398388U (zh) 排线模组
CN204793291U (zh) 连接端子及端子组件
CN104752875A (zh) 磁性连接器
CN203721980U (zh) 磁控弯脚探针快速连接器组件
CN213212486U (zh) 一种贴片式防水电源连接器
CN221353233U (zh) 一种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CN206135008U (zh) 一种USB Type‑C连接器组件及虚拟现实产品
CN207353536U (zh) 音频插座连接器
CN202076515U (zh) 电连接器
CN207939640U (zh) 一种增强连接线插接性能的分体电视系统
TWM608526U (zh) 電連接器
CN207021419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