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80390U -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80390U
CN207280390U CN201721059262.0U CN201721059262U CN207280390U CN 207280390 U CN207280390 U CN 207280390U CN 201721059262 U CN201721059262 U CN 201721059262U CN 207280390 U CN207280390 U CN 207280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mera
tunnel
detection car
semicircular arc
c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5926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俊华
樊晓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anyan Heb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Fire Monkey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Fire Monkey Mdt Infotech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Fire Monkey Mdt Info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5926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80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80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80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Optical Radar Systems And Detail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隧道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交通也迅速发展,公路隧道的建设和研究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公路隧道为10022处,里程总长达到了805.27万米,随着隧道的运行时间逐渐变长,以混凝土材料为主的隧道结构出现渗漏水或者裂缝、剥落等表观缺陷,以及隧道断面形变,都是无法避免的病害现象,而且病害的长期发展对随到的安全性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隧道结构的维护是为保障隧道交通长期稳定运行的必要手段。
目前运营隧道的日常监测工作,大多离不开人工作业。例如,隧道衬砌裂缝的检测,是采用人工肉眼识别,然后用标尺测量,相机拍照记录裂缝特质形态,人工记录裂缝位置信息。对于拱腰以上和拱顶的衬砌裂缝检测,则需要采用脚手架或者高空升降平台车,检测人员才能近距离接触到隧道内壁,采用手电筒照明,肉眼查看拱腰和拱顶的病害。该方法检测到的衬砌裂缝准确率低,容易漏检,在检测工程中,人员安全性差,检测效率低,1公里隧道10个人需要1小时完成,同时由于隧道的许多部位不容易靠近,需要借助车载式隧道检测设备来完成检测工作。
中国专利文献(申请号:20171001877.6)公开了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检测车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及分析子系统和WEB展示子系统,其中,检测车采集子系统安装于一厢式货车内,用于采集隧道状态数据;数据管理及分析子系统对所述隧道状态数据进行图像处理;WEB展示子系统对经所述数据管理及分析子系统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展示。虽然该专利文献实现了一体化检测,但该技术方案效率仍然不高,且图像采集和分析不够准确。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隧道检测车,以达到病害信息快速、准确的采集、提高病害监测工作的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高效、多参数综合检测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
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
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
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
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
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
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
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
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动力系统、供电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配合相机采集公路隧道的病害图像后由存储系统存储,实现了车载一体化对隧道进行检测工作,有干扰排除系统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使得拍摄的图像更加准确,检测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100mm;动态范围不低于150dB;叠加次数为0-32758,扫描速度为0-128ns;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
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
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两台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相机相连接,并且:
红外测距仪向单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红外测距仪内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单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或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红外测距仪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相机实时调整相机焦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动力、汽油动力、电动力或者任意上述动力方式组合而成的混合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三维建模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模型,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模型再与相机获得的三维相机病害模型进行对比、融合,形成更加精确、清晰的三维病害模型。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在于,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公路隧道病害检测车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安全、高效、多参数综合检测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采集隧道病害信息,并经过分析处理得出隧道病害结果,提高了隧道检测工作的效率,同时节约了隧道检测工作的时间,降低了人力成本,适用于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图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实施例1: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汽油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红外测距仪向单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单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具体地: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单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单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汽油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动力系统为柴油系统;具体地: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实施例4: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动力系统为电动系统;具体地: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电动力系统;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实施例5: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动力系统为汽油动力系统和电动力系统混合动力;具体地: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汽油动力和电动力组合而成的混合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实施例6: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为柴油动力和汽油动力组合而成的混合动力系统;具体地:该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包括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均与控制系统相连接;其中: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查分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等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所述地质雷达: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最小分辨率为5ps,系统增益为160dB;扫描速率为20-100扫描/秒,人工可调;采样点数为128-4096样点/扫描,人工可调;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探测深度为0-8m;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有两台相机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所述精确定位系统还包括速度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加速度计,所述路线补偿装置是红外测距仪,其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并且:红外测距仪向单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单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或红外测距仪向双侧墙面发射红外光后利用其内的红外传感器分别接收反射信号,然后利用CCD图像处理发射与接收的时间差,经信号处理器处理后计算出检测车与双侧墙面的距离,然后根据距离变化情况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的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所述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所述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所述相机则实时调整相机焦距;所述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还包括三维激光扫描仪,其用于获取隧道表面病害图像的点云数据,然后利用点云数据进行点云拼接形成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所述三维激光病害数据库再与相机获得的相机病害数据库进行对比、融合,形成精确、清晰的病害数据库;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动力、汽油动力、电动力或者任意上述动力方式组合而成的混合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主体支撑架通过底座固定架安装在车上;相机通过相机托盘集成固定在托盘盒里;托盘盒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呈可拆卸连接;导轨上安装有滑块,托盘盒安装在滑块上,通过滑块在导轨上滑动;扇形托架的外弧形边缘向外延伸设有6个平台,6个平台沿外弧形边缘交替形成齿轮状;所述托盘盒每间隔一个平台分布设置;导轨上设有两个钳制器,滑块设在两个钳制器中间;半圆弧形托架的两端连接有安装板,用于将半圆弧形托架固定在底座上;半圆弧形托架的底部留有用于存放线缆的空间;托盘盒的上盖设有两个镶嵌相机的镜头的圆孔,两个圆孔之间设有一方孔用于镶嵌激光测距仪;托盘盒的前后两块侧板的两端均向内凹陷形成中间凸板,两块所述中间凸板之间镶嵌安装有惯性导航仪,托盘盒内设有固定板,相机安装在固定板与托盘盒上盖的圆孔相对应的位置,固定板安装在托盘盒的左右两块侧板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动力系统、供电系统、隧道表面检测系统、隧道内部检测系统、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其中:
动力系统与精确定位系统相连接;
隧道表面检测系统包括多组相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
隧道内部检测系统包括地质雷达,其设置至少一组发射天线和接受天线,以及示波器和图像转换装置,所述地质雷达的A/D数据转换为16位,重复频率为400-500KHz;
精确定位系统包括位于车轮上的测距装置、位于车体两侧的红外测距装置和GPS定位装置,其能够将位置信息反馈给动力系统,使动力系统能够实时控制行驶速度和水平位移;
显示系统包括实时设备状态监测界面和实时采集数据查看界面;
干扰排除系统用于排除粉尘、雾气、路面凹凸不平、相机拍摄距离变化、车速变化因素造成的数据失真或数据错误现象,其包括中继器、线路放大装置、线路补偿装置、相位补偿器、光线补偿装置;
保护设备用于防治仪器因雾气、粉尘、高温或低温而受损,其包括防护罩、加热器、除霜器、风扇和警报装置;
存储系统用于存储采集到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雷达:
采用ARM处理器,并内嵌高速DSP;
最小分辨率为100mm;
动态范围不低于150dB;
叠加次数为0-32758,扫描速度为0-128ns;
设置有测距轮,用于水平距离标记;
探测深度为0-8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相机包括A、B两组,其中:
A组包括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用于拍摄公路隧道表面;
B组包括4台相机,其中至少两台平行且摄像头向下,用于拍摄公路路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后侧挂载敞开式平台,所述敞开式平台上装载有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与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分别单独相连接;所述图像转换装置将雷达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地质雷达采集到地质信号后进行道间平均、背景消除、实时滤波、叠加去噪后进行成像;所述相机为面阵CCD相机,拍摄范围涵盖隧道边墙衬砌、隧道与路面夹角和路面的三维结构病害和断面结构变形,其还包括拍摄速度调整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排除系统还包括弹性探杆,所述弹性探杆一侧固定在检测车车体上,另一侧接触隧道墙壁表面并在检测车车体和隧道墙壁表面直接呈水平状态,所述弹性探杆上具有光纤传感器,所述光纤传感器与相机相连接,当检测车在公路隧道内行驶并检测病害时,一旦车体与隧道墙壁表面的距离发生变化,光纤传感器能向相机反馈弹性探杆的实时长度变化,相机实时调整相机焦距。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采用柴油动力、汽油动力、电动力或者任意上述动力方式组合而成的混合动力;所述车轮上的测距装置用于测量车轮转速,并将车轮转速反馈给动力系统,用于实时调整检测车行驶速度;所述防护罩分为支撑状态和工作状态两种状态,隧道检测车工作时自动进入工作状态,此时防护罩收起并使相机、地质雷达暴露出来,隧道检测车不工作时自动进入支撑状态,此时防护罩支撑起来并将全部相机、地质雷达、精确定位系统、显示系统、干扰排除系统、保护设备和存储系统保护在密闭空间之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其特征在于:A组相机包括支撑系统用于将6台相机呈半圆弧型排列,所述支撑系统包括6个托盘盒、半圆弧形托架、主体支撑架和底座;所述托盘盒按半圆弧形均匀排列安装在所述半圆弧形托架上,所述半圆弧形托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安装在所述主体支撑架上;所述托盘盒通过导轨与所述半圆弧形托架相连接且所述托盘盒可在 所述导轨上滑动且通过钳制器进行位置锁定;所述主体支撑架为升降结构,所述主体支撑架通过电机电动调节高度或手动调节高度。
CN201721059262.0U 2017-08-23 2017-08-23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Active CN207280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9262.0U CN207280390U (zh) 2017-08-23 2017-08-23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59262.0U CN207280390U (zh) 2017-08-23 2017-08-23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80390U true CN207280390U (zh) 2018-04-27

Family

ID=61984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59262.0U Active CN207280390U (zh) 2017-08-23 2017-08-23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8039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792A (zh) * 2017-08-23 2017-11-14 南京火眼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CN108548821A (zh) * 2018-05-24 2018-09-18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机场道面细观形貌测量系统及控制评价方法
CN109100480A (zh) * 2018-09-26 2018-12-28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钢卷隆起缺陷检测装置及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45792A (zh) * 2017-08-23 2017-11-14 南京火眼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CN108548821A (zh) * 2018-05-24 2018-09-18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机场道面细观形貌测量系统及控制评价方法
CN109100480A (zh) * 2018-09-26 2018-12-28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钢卷隆起缺陷检测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45792A (zh)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CN107356609A (zh)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辆
CN107284330A (zh) 一种公路隧道检测车
CN101900527B (zh) 一种货车车厢体积测量系统及方法
CN207225178U (zh) 一种公路隧道检测车辆
CN101694084B (zh) 地面车载移动检测系统
CN205138460U (zh) 机动车外廓尺寸查验系统
CN207280390U (zh) 一种公路隧道表面和内部检测车
CN101913368B (zh) 一种高速铁路快速精密测量和全要素数据获取系统及方法
CN104749187A (zh) 基于红外温度场和灰度图像的隧道衬砌病害检测装置
CN103778681A (zh) 一种车载高速公路巡检系统及数据获取和处理方法
CN203870250U (zh) 一种车载道路灾害病害预警雷达系统
JPS61281915A (ja) 路面性状計測車両装置
CN107521401A (zh) 一种公路隧道检测车辆
CN102431895B (zh) 一种集装箱对准系统及对准方法
EP2966400A1 (en) Overhead line position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CN113804154A (zh) 基于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的路面沉陷检测方法及装置
CN202853580U (zh) 一种动态测量车辆外轮廓尺寸及重量的装置
CN111413353A (zh) 一种隧道衬砌病害综合检测车
CN103674963A (zh) 一种基于数字全景摄像的隧道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JP6938107B1 (ja) 路面の損傷の測定方法
CN208872293U (zh) 隧道病害特征检测系统
CN104260751A (zh) 一种多传感器融合的高铁轨道中心线检测系统和检测方法
CN107390285A (zh) 一种基于结构光的机场跑道异物检测系统
CN203310400U (zh) 限界检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30

Address after: Room 602, building 3a, Yuhua Opto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Yanta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710061

Patentee after: Shaanxi Hairong intelligent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Huaxi Securities Building, No. 9 Yuhuatai East Road, Yuhua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0012 Room 203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HUOYAN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14

Address after: No. 18-114, Shihua street, Shuanglong Jiayuan, Yuhua street, Yuhuata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210012

Patentee after: NANJING HUOYAN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61 room 602, building 3a, Yuhua Photoelectric Industrial Park, Yanta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anxi Hairong intelligent Electromechanical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8

Address after: 055350 west of Fuyang street and south of Baoxin logistics in Longyao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North District), Xingtai City, He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Kuanyan (Heb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8-114, Shihua street, Shuanglong Jiayuan, Yuhua street, Yuhuatai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210012

Patentee before: NANJING HUOYANHO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surface and interior inspection vehicle for highway tunnel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7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27

Pledgee: Longyao County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

Pledgor: Kuanyan (Hebei)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70147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