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62671U -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62671U
CN207262671U CN201721296771.5U CN201721296771U CN207262671U CN 207262671 U CN207262671 U CN 207262671U CN 201721296771 U CN201721296771 U CN 201721296771U CN 207262671 U CN207262671 U CN 207262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eatherseal
windward
circula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9677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云前
马列
彭杰林
陈源
周元乐
王琨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96771.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62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62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62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其中,该挡风件用以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该挡风件包括:背风板和迎风板,背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背风板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迎风板盖合于安装敞口,迎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迎风板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本专利提出的挡风件在背风板和迎风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和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如此,能够改善空调器制冷模式时的无风感效果;此外,迎风板的外表面形成有外凸的导流面,如此,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热气流可沿着导流面流向地面,从而能够改善空调器的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之一。现有的空调器大多同时具有制冷及制热功能,以使室内环境温度维持在舒适的范围内;当开启制冷模式时,如果风力过于强劲,冷气流吹至用户身上后,会使用户患上空调病;当开启制热模式时,由于热气流的比重小,向上升,因此,热气流很难送达地面。现有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通常在出风口处设置开设有散风孔的挡风件,以实现制冷模式下的无风感,但如此又会使挡风件的导风面积变小,进而影响制热模式时挡风件对热气流的导流效果,因此,现有的空调器很难兼顾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用户体验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挡风件,旨在同时提高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用户体验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挡风件用以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包括:
背风板,所述背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所述背风板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以及
迎风板,所述迎风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所述迎风板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形散风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呈交错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圆形散风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5mm。
优选地,在所述迎风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迎风板的开孔率由所述迎风板的中间区域向两侧边区域呈递增式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的孔径自所述迎风板的中间区域向两侧边区域呈递增设置
优选地,所述迎风板在背离所述背风板的方向呈外凸的双面弧形板设置,所述迎风板远离所述背风板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流面。
优选地,所述背风板在背离所述迎风板的方向呈外凸的双面弧形板设置。
优选地,所述迎风板与所述背风板围合形成消音腔。
优选地,所述背风板在所述安装敞口边沿相对的两侧分设有凸扣和卡槽;所述迎风板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扣抵接的抵接槽,另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卡槽卡接的卡块。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件,所述室内机主体内设有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该挡风件包括:
背风板,所述背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所述背风板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以及迎风板,所述迎风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所述迎风板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和挡风件,所述室内机主体内设有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可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该挡风件包括:
背风板,所述背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所述背风板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以及迎风板,所述迎风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所述迎风板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挡风件包括背风板和迎风板,背风板和迎风板上分别开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和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如此,当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冷风顺次经过第二圆形散风孔和第一圆形散风孔的散风作用后,冷风的气流强度显著降低,因此,空调器制冷过程中只有凉感,无明显风感,如此,用户感觉更为舒适且不容易患上空调病;此外,本实用新型挡风件的迎风板的外表面形成有外凸的导流面,当空调处于制热模式时,根据“康达效应”可知,热气流可沿着导流面流向地面,实现了用户的暖足效果和温心效果,同时还提高了空调器制热模式下的效率,降低了空调器的耗电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制冷模式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挡风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挡风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背风板和迎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挡风件 120 卡槽
20 室内机主体 130 第一圆形散风孔
100 背风板 210 抵接槽
200 迎风板 220 卡块
300 消音腔 230 第二圆形散风孔
110 凸扣 240 导流面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挡风件,该挡风件既能够实现制冷时的无风感,又能在制热时将热气流送达地面。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挡风件10用以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10包括:背风板100和迎风板200,所述背风板100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130,所述背风板100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200盖合于所述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200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230,所述迎风板200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240。
空调室内机大多安装在一定高度的墙壁上,由于冷风的比重大,向下沉,热风的比重小,向上飘;因此制冷状态下,空调室内机出风风道吹出的冷风直吹到人的身上,对于身体素质较为敏感用户,极易引起空调病,而制热状态下,空调室内机出风风道吹出的热风无法送达地面,用户感觉不到;当用户明显感觉到热风时,整个房间的温度基本都处于温暖状态,这造成了热量的浪费,导致空调器的耗电量很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挡风件10能够兼顾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下的用户体验舒适性。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挡风件10可转动地设于空调室内机的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且迎风板200的导流面240处于出风方向的迎风侧,在制冷模式时(如图2所示),挡风件10完全盖合出风口,由出风口吹出的冷风顺次经过第二圆形散风孔230及第一圆形散风孔130的散风作用后,冷风气流强度显著减弱,使空调器在制冷时只存在凉感,从而能够实现无风感的效果;在制热模式时(如图3所示),根据“康达效应”可知,由出风口吹出的热气流将顺着迎风板200的导流面240向下运动,从而能够将热气流导向地面,实现了用户的暖足效果和温心效果,同时还提高了空调器制热模式下的效率,降低空调器的耗电量。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康达效应亦称附壁作用或柯恩达效应。流体(水流或气流)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现象称为康达效应。当流体与它流过的物体表面之间存在表面摩擦时(也可以说是流体粘性),只要曲率不大,流体会顺着物体的表面流动。
此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挡风件10的安装位置并不仅限于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例如,挡风件10还可安装于出风风道内;并且,挡风件10与出风风道之间既可以是转动配合,也可以是滑动配合,只要能实现挡风件10在制冷模式与制热模式下的状态切换即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专利提出的挡风件10的散风孔均呈圆形设置,如此,使得在迎风板100和背风板200具有便于加工成型、造型美观的优点。
请参照图5,为了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时具有更好的无风感效果,本专利提出的挡风件10的第一圆形散风孔130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230呈交错设置,如此,冷气流流出的过程中能够被打散得更为均匀,如此,能够进一步地降低冷气流的风感,提高制冷气流的舒适性。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第一圆形散风孔130与第二圆形散风孔230呈交错设置,指的是当第一圆形散风孔130与第二圆形散风孔230投影至同一投影面上时,二者不会完全重合。例如,将第一圆形散风孔130投影至迎风板上时,第一圆形散风孔130的投影与第二圆形散风孔230之间完全错开或部分重合。
为了获得较好的无风感效果,在本专利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形散风孔130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5mm,上述孔径的散风孔的孔径适中,不仅能够显著地降低出风气流的流速,提高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还能够避免出风气流的损耗量过大,从而保证在无风感模式下仍能够取得较好的制冷效果。
考虑到在空调器制热状态下,挡风件10具有导流作用,为了提高迎风板200的导流面积,在所述迎风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迎风板200的开孔率由所述迎风板200的中间区域向两侧边区域呈递增式分布。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孔径一致的情况下,位于迎风板200中间区域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密度小于位于迎风板200两侧边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密度,如此,可使得迎风板200的中间区域的导流面积更为集中,从而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
然本专利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在位于迎风板中间区域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密度与两侧边区域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密度保持一致的情况下,位于中间区域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孔径小于位于两侧边区域的第二圆形散风孔230的孔径,如此,也能够使得迎风板200的中间区域的导流面积更为集中,从而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
进一步地,请继续参照图5,所述迎风板200呈背离所述背风板100外凸设置的双面弧形板,所述迎风板200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流面240。在本实施例中,将迎风板200设置成双面弧形板,相较于迎风板200的外表面为弧面、内表面为平面的单面弧形板,双面弧形板的材料使用量更少,如此能够降低挡风件10的重量,便于驱动装置驱动挡风件10运动,同时,双面弧形板的厚度更薄,更利于开设第二圆形散风孔230。
进一步地,请仍参照图5,所述背风板100在背离所述迎风板200的方向呈外凸的双面弧形板设置。由于弧面相较于平面能够具有更大的面积,从而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开设更多的散风孔,从而使得无风感效果更好。同时,由于背风板100的外表面设置成凸弧面,使得冷气流更易沿着弧面向下流动,从而减弱了冷气流的流速,进一步增强了无风感效果。此外,在制冷模式下,挡风件10盖合出风口,背风板100的弧面设置使得空调器的整体外观更加美观。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降低气流流经挡风件10的噪声,所述迎风板200与所述背风板100围合形成消音腔300,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迎风板200为沿出风方向的反方向呈外凸设置的双面弧形板,背风板100为沿所述出风方向呈外凸设置的双面弧形板,当迎风板200与背风板100扣合固定后,迎风板200与背风板100之间形成有柳叶状的消音腔300。由于气流自迎风板200流至背风板100的过程中会经过该消音腔300,消音腔300的内壁能够吸收气流与第二圆形散风孔230和第一圆形散风孔130摩擦产生的噪声,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挡风件10的噪声小,不会影响用户休息。
考虑到空调器室内机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的风压与空调器的风速相关,风速越快,风压越大,为了使得挡风件10在不同风速下均能实现良好的静音效果,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迎风板200由弹性材料制成。由于迎风板200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如此,当风速较高时,风压较大,高风压迫使迎风板200变形并与背风板100靠近,此时,气流自迎风板200流至背风板100的距离更短,如此,能够进一步地降低气流流经挡风件10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现结合图5对挡风件10的背风板100和迎风板200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一实施例中,背风板100和迎风板200采用可拆卸结构,具体地,所述背风板100在所述安装敞口边沿相对的两侧分设有凸扣110和卡槽120;所述迎风板200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扣110抵接的抵接槽210,另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卡槽120卡接的卡块22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凸扣110和卡槽120分设于安装敞口下边沿和上边沿的背风板100上,抵接槽210和卡块220分设于所述迎风板200的下边沿和上边沿,当迎风板200向安装敞口内安装时,首先将抵接槽210抵接在凸扣110上,然后沿出风方向向前推动迎风板200,使得迎风板200上边沿的卡块220适配嵌入背风板100安装敞口上边沿的卡槽120中,整个过程安装十分方便。此外,由于迎风板200由塑料、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如此能够进一步地方便迎风板200插入安装敞口。
然本专利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背风板100在所述安装敞口处与所述迎风板200对应设有磁吸件,如此背风板100和迎风板200可以通过磁性吸附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进而使得背风板100和迎风板200的安装过程更为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20和挡风件10,所述室内机主体20内设有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1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或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该挡风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挡风件1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主体20和挡风件10,所述室内机主体20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挡风件1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或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该挡风件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挡风件1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挡风件,用以安装在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包括:
背风板,所述背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一圆形散风孔,所述背风板的进风侧开设有安装敞口;以及
迎风板,所述迎风板盖合于所述安装敞口,所述迎风板上贯设有多个第二圆形散风孔,所述迎风板的外表面外凸形成有导流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散风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呈交错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圆形散风孔和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的孔径范围为1mm至3.5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迎风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迎风板的开孔率由所述迎风板的中间区域向两侧边区域呈递增式分布。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圆形散风孔的孔径自所述迎风板的中间区域向两侧边区域呈递增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板在背离所述背风板的方向呈外凸的双面弧形板设置,所述迎风板远离所述背风板的外表面形成所述导流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板在背离所述迎风板的方向呈外凸的双面弧形板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板与所述背风板围合形成消音腔。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挡风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风板在所述安装敞口边沿相对的两侧分设有凸扣和卡槽;所述迎风板的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凸扣抵接的抵接槽,另一侧形成有与所述卡槽卡接的卡块。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内机主体,所述室内机主体内形成有出风风道;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挡风件,所述挡风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出风风道内或所述出风风道的出风口处。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1721296771.5U 2017-10-02 2017-10-02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207262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6771.5U CN207262671U (zh) 2017-10-02 2017-10-02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6771.5U CN207262671U (zh) 2017-10-02 2017-10-02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62671U true CN207262671U (zh) 2018-04-20

Family

ID=61917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96771.5U Active CN207262671U (zh) 2017-10-02 2017-10-02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62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07721B (zh) 一种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7741052B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403040A (zh) 空调出风结构和空调器
CN103307719B (zh) 具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CN107525139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355971B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26256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3453641A (zh)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CN105783123A (zh) 一种强化辐射供冷/供热顶板换热的吊顶装置
CN107490072A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936296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094968U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6683071U (zh) 基于科恩达效应的分体式空调室内机
CN207146847U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262671U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503203U (zh) 一种空调机组通风过程中节能降噪结构
CN107796058A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机
CN207262672U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93629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07262572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688234U (zh) 挡风板、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146641U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928169A (zh) 一种出风装置及具有该出风装置的室内立式空调器
CN207146845U (zh) 挡风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146643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